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此卷只裝訂不密封班級姓名準考證號此卷只裝訂不密封班級姓名準考證號考場號座位號此卷只裝訂不密封班級姓名準考證號考場號座位號第一次月考備考金卷歷史〔A〕考前須知:1.答題前,先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試題卷和答題卡上,并將準考證號條形碼粘貼在答題卡上的指定位置。2.選擇題的作答:每題選出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寫在試題卷、草稿紙和答題卡上的非答題區域均無效。3.非選擇題的作答:用簽字筆直接答在答題卡上對應的答題區域內。寫在試題卷、草稿紙和答題卡上的非答題區域均無效。4.考試結束后,請將本試題卷和答題卡一并上交。第一卷〔選擇題〕本卷共24個小題,每題2分,共48分。在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為哪一項符合題目要求的。1.大汶口文化的早期墓葬中并無葬具,而中、晚期墓葬發生了變化。大墓不但規模大,且常有木槨葬具,隨葬品豐富精美,如有潔凈的白陶、烏黑而略帶光澤的黑陶和優雅的彩陶,還有玉器、石器、象牙器、骨器等。小墓墓坑窄小,有的僅隨葬1件陶鼎。由此說明大汶口文化中、晚期〔〕①創立了國家的雛形②出現貧富分化③生產力水平提高④產生了私有制A.①②B.②③C.①②③D.②③④【答案】D【解析】①材料無法看出國家的雛形的信息,故①錯誤;②根據材料“大墓不但規模大……隨葬品豐富精美……小墓墓坑窄小〞可得出,出現貧富分化,故②正確;③根據材料“早期墓葬中并無葬具,而中、晚期墓葬發生了變化〞可得出,生產力水平提高,故③正確;④根據材料“大墓不但規模大……隨葬品豐富精美……小墓墓坑窄小〞可知,產生了私有制,故④正確。故D正確,A、B、C錯誤。2.商朝甲骨文記載了商王占卜的內容,它一般由序辭、命辭、占辭和驗辭四局部構成,具體內容見下表。由此可知〔〕甲骨文為研究商朝的一手史料②商朝王權神秘色彩濃厚③甲骨文能夠說明商朝歷史細節④甲骨文實現了文化普及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答案】A【解析】甲骨文是考古發現的商朝的文字,因此是研究商朝的一手史料,故①正確;文字中的記載都與“商王占卜〞有關,反映了商朝王權色彩濃厚,故②正確;從所記載的內容可以看出,甲骨文記錄的非常詳細、詳實,說明甲骨文能夠說明商朝歷史細節,故③正確;據材料“商王占卜的內容〞說明是貴族使用的文字而不是普及群眾,故④錯誤,A正確,排除B、C、D。3.據先秦古籍記載:黃帝、堯、舜等五帝后期,邦國林立,“野無遺賢,萬邦咸寧〞〔?虞書-大禹謨?〕、“明明我祖,萬邦之君"〔?夏書五子之歌?〕。據此可知,五帝后期〔〕A.已具有早期國家的初始形態B.建立了完備的國家管理體制C.奠定了周代分封制度的根底D.形成了嚴重的分裂對抗狀態【答案】A【解析】材料中的"野無遺賢"萬邦之君"反映了的"萬邦"既有一位共同的首領,也注重選拔相應的管里人員,這說明已具有早期國家的初始形態,A項正確;早期國家管理處于初創時期,不可能建立完備的管理體制,B項錯誤;周代分封制度是在征服地方部落的前提下,人為建立的地方邦國,與材料中的"萬邦咸寧"明顯不同,C項錯誤;材料中的"萬邦咸寧"說明各邦處于和皆共存狀態,而不是分裂對抗,D項錯誤。4.東漢班固認為在周代“儒家者流,蓋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者也〞。新文化運動時期的胡適先生認為:商代遺民在亡國之后淪落為執喪禮者,“儒〞即西周人對此類人的蔑稱,兩種說法反映了〔〕A.時代和個人因素直接影響史學論斷B.王朝更替造成儒家社會角色的轉變C.儒家在源流和功用上存在著多元性D.商周社會文化轉型模糊了后人認識【答案】A【解析】題干中前者是東漢班固對儒家的認識,因為漢代開始儒家思想成為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所以有班固對儒學的認識是重教化;而在新文化運動時期,對儒家思想是徹底的否認,才有無視儒學的認識,據此分析可知材料中兩種認識源自于時代和個人因素,故A項正確;材料中兩種對儒學的認識不是因為王朝更替,是因為認識者所處的時代背景,故B項排除;材料中沒有對儒家的多元性進行闡釋,故C項排除;胡適的認識不是因為文化轉型,而是因為新文化運動時期對封建文化全盤否認而造成的,故D項排除。5.戰國時期,李悝在魏國變法,提出“雕文刻鏤,害農之事也。錦繡纂組,傷女工者也。農事害那么饑之本也。女工傷那么寒之原也……故上不禁技巧那么國貧民多。〞材料反映了〔〕A.商人的逐利投機行為B.男耕女織方式的瓦解C.商人富裕祥和的生活D.作者的重農抑商思想【答案】D【解析】“雕文刻鏤,害農之事也。錦繡纂組,傷女工者也。農事害那么饑之本也。女工傷那么寒之原也……故上不禁技巧那么國貧民多〞說明李悝主張重農抑商,故D項正確;材料未表達出商人的逐利投機行為,故A項錯誤;男耕女織方式的瓦解是在三大改造時期,故B項錯誤;材料沒有表達出商人富裕祥和的生活,故C項錯誤。6.?論語·衛靈公?記載子貢問道于老師孔子。子貢問:“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孔子說:“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對于這一思想,理學家程顥曾經指出:“以己及物,仁也。推己及物,恕也。〞可見,中國古代思想家提倡“恕〞道〔〕A.主要是維護等級制度B.充分表達了對人的束縛C.有利于和諧社會形成D.得到民眾普遍自覺遵守【答案】C【解析】據材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己及物,仁也。推己及物,恕也〞可知,其強調的是建立一種和諧的人際關系,這種關系有利于維護社會穩定,應選C項;材料強調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目的是穩定社會秩序,并非是維護等級制度,排除A項;料強調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與對人的束縛無關,排除B項;材料反映的是提倡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普遍自覺遵守〞過于絕對,排除C項。7.“并吞戰國,海內為一,功齊三代〞、“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以上評價主要是針對秦始皇〔〕A.建立統一的封建王朝 B.堅持以法治國C.促進民族交往的加強 D.推行小篆字體【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海內為一〞“掃六合〞“始皇帝〞等信息可知,材料主要對秦始皇建立統一的封建王朝進行評價,A正確;題干中沒有提及以法治國、民族關系以及統一文字等信息,排除B、C、D。8.有學者提出,秦朝迅速衰亡并不是新制度的原因,而是〔關〕東與西〔秦〕文化在認同上存在重大沖突所致。在當時,雖然大家都認為需要一統天下方能解決周制弊病與戰國亂局,但這個統一天下的新主,在整個關東六國看來,絕不應當是秦國。對該學者言論理解正確的選項是〔〕A.東方六國崇尚仁義與秦國大相徑庭B.文化差異使關東地區不服秦朝的統治C.六國對解決戰國亂局的看法不統一D.秦朝因施行暴政導致滅亡【答案】B【解析】材料“秦朝迅速衰亡并不是新制度的原因,而是〔關〕東與西〔秦〕文化在認同上存在重大沖突所致〞表達的是文化差異使關東地區不服秦朝的統治,B正確;A、C、D與材料無關,未涉及相關信息,排除。應選B。9.對秦阿房宮的表達在詩人筆下、歷史文獻和考古學上存在著巨大差異。對下表內容認識正確的選項是〔〕漢代司馬遷?史記?“上〔始皇〕崩,雲其作者〞;“〔?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四月,復作阿房宮……七月。咸卒陳勝等反〞,“三年……秦二世自殺〞,“項羽引兵西屠咸陽。……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唐代杜牧?阿房宮賦?蜀山兀,阿房出。覆壓三百余里,隔離天日。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咸陽……楚人一炬,可憐焦土。當代學者李毓芳?阿房宮前殿遺址的考古收獲和研究?考古隊對阿房宮的主要建筑前殿遺址進行開掘、勘探面積35萬平方米。在其夯土臺基及附近未發現秦代宮殿建筑中墻、殿址、壁柱、明柱、柱基石、廊道和排水設施等相關遺跡,未發現相應的磚瓦、瓦當等建筑材料,也未發現在當時被大火燃燒過的痕跡,而在秦都咸陽的宮殿建筑考古中那么有被大火燃燒的痕跡。A.杜牧?阿房宮賦?作為文學作品有虛構色彩,可信度最低B.隨著史料的積累,后人對歷史的認識一定高過前人C.司馬遷作為西漢史學家,與秦朝比擬接近,故更能復原歷史D.文獻與考古互相辯駁利于復原歷史真相【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結合文學、文獻和考古成果等各種資料,有助于我們了解歷史上的阿房宮,因此“文獻與考古互相辯駁利于復原歷史真相〞說法正確,所以D正確;文學作品不完全是虛構的,也有一定的可信度,所以A錯誤;“隨著史料的積累,后人對歷史的認識一定高過前人〞說法絕對,所以B錯誤;C項中“更能復原歷史〞說法絕對,司馬遷作為史學家,在探究歷史的過程中也會帶有主觀因素的影響,所以C錯誤。10.?漢書?記載:“武帝施主父之冊,下推恩之令,使諸侯王得分戶邑,以封子弟,不行默陸,而藩國自析。〞據此可知漢武帝實行“推恩令〞的主要目的是〔〕A.維護諸侯特權B.削弱王國力量C.保證國家收入D.加強地區交流【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使諸侯王得分戶邑,以封子弟,不行默陸〞可知,其目的是削弱王國的力量,加強中央集權,故B項正確;“維護諸侯特權〞說法錯誤切與題干沒有關系,故A項錯誤;C、D項與材料無關,可以排除。11.漢代是中國歷史最重要的朝代之一。如圖反映了當時〔〕A.統治區域的擴大 B.民族關系的概況C.地方制度的演變 D.絲綢之路的開辟【答案】D【解析】根據圖片中的路線起點和終點以及駱駝等信息可以判斷這是漢代的絲綢之路,D正確;絲綢之路是商路,不等同于統治區域,排除A;僅僅從絲綢之路線路無法判斷民族關系,和地方制度情況,排除B、C。12.漢朝,“絲綢和香料從其原產地中國和亞洲東南部向西運輸到達中亞、伊朗和羅馬帝國〞。這反映了當時〔〕A.中國商人到達過羅馬帝國 B.西方普遍使用中國的絲綢C.陸路貿易取代了海路貿易 D.絲綢之路溝通東西方貿易【答案】D【解析】根據“絲綢和香料從其原產地中國和亞洲東南部向西運輸到達中亞、伊朗和羅馬帝國〞。可以看出當時中國與西方通過絲綢之路而有商貿往來,D項正確;A、B、C項不符合題意。13.東吳時,南方出現畝產5石稻的高產紀錄,而南朝時那么畝產高達10石左右,豫章〔今江西北部〕甚至創造了“一畝二十斛〞〔1斛即1石〕的最高紀錄。這種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是〔〕A.孝文帝遷都洛陽、漢化政策B.北方戰亂不斷,社會動亂C.南方農業生產的開展繁榮D.農業耕作技術的改良【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東吳時,南方出現畝產5石稻的高產紀錄,而南朝時那么畝產高達10石左右,豫章〔今江西北部〕甚至創造了‘一畝二十斛’〔1斛即1石〕的最高紀錄〞可知,魏晉時期南方畝產不斷提升。出現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農業耕作技術的改良。故答案為D項;孝文帝屬于北朝皇帝,材料涉及的是南朝,排除A項;材料信息涉及南方畝產增加,與北方政局動亂關聯不大,排除B項;材料僅涉及畝產信息,無法得出C項說法。14.原產于占城〔今越南中南部〕的水稻“穗長而無芒,粒差小,不擇地而生〞。宋真宗“以江、淮、兩浙稍旱即水田不登,遣使就福建取占城稻三萬斛,分給三路為種,內出種法〞。這一做法〔〕A.表達了南北糧食日趨融合的趨勢B.促使外來農作物成為種植的主體C.解決了長期以來的糧食平安問題D.提高了農民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答案】D【解析】據材料“原產于占城〔今越南中南部〕的水稻‘穗長而無芒,粒差小,不擇地而生’〞,可知占城稻具有“穗長而無芒,粒差小,不擇地而生〞的優點,能夠抵御輕度干旱,這可以增加畝產,提高農民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應選D項;南北糧食并未融合,排除A項;中國是世界最早種植水稻的國家,水稻不屬于外來農作物,排除B項;袁隆平研制的雜交水稻才解決了糧食平安問題,排除C項。15.魏晉南北朝時期,南朝錢幣的使用和地域不斷擴大,谷帛的使用范圍和地域呈逐漸縮小的趨勢;北朝實物經濟的色彩卻遠比南朝濃厚,谷帛在流通領域十分盛行。據此可知,魏晉南北朝時期〔〕A.南朝農業生產出現衰退 B.北朝農產品商品化趨勢明顯C.南北經濟開展相對平衡D.江南商品經濟開展相對活潑【答案】D【解析】魏晉南北朝時期,由于江南經濟的快速開展,商品經濟在江南活潑起來,錢幣的使用和地域不斷擴大,而北方谷帛等實物貨幣仍然比擬流行,商品經濟開展相對緩慢,D正確;魏晉南北朝時期,江南地區經濟開展,排除A;北朝多用實物交換,說明其商品經濟開展有限,排除B;根據題干可知,南方經濟開展情況較北方好,但北方是國家經濟重心,南北方經濟開展不平衡,排除C。16.“魏蜀吳,爭漢鼎。號三國,迄兩晉。宋齊繼,梁陳承。為南朝,都金陵。北元魏,分東西。宇文周,興高齊。〞以下選項中與?三字經?中的這段話所概括的歷史相符的是〔〕A.發生了牧野之戰、淝水之戰B.時代特征是政權更迭與民族交融C.江南區域動態開發已經完成D.儒道佛合流形成理學【答案】B【解析】根據“兩晉〞“宋齊〞“梁陳〞“南朝〞等信息可知,這段話描述的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史實。魏晉南北朝,又稱三國兩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政權更迭最頻繁的時期,北方游牧民族紛紛建立政權,民族交融,故B項正確;牧野之戰,是武王伐紂的決勝戰,是周武王聯軍與商朝軍隊在牧野進行的決戰,淝水之戰發生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故A項錯誤;魏晉南北朝時期,江南地區剛剛開發,不是已經完成,故C項錯誤;理學形成于宋代,故D錯誤。17.?舊唐書?稱:武那么天“制公卿之死命,擅王者之威力〞〔意為誅殺公卿,獨斷專權〕。武那么天遺言無字碑,由后人評價自己的功過。現代史學家之所以肯定武那么天主要是因為〔〕A.她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B.其執政時期社會經濟繼續開展C.開展科舉制度,創立殿試制度D.具有革新魄力,重用有才之人【答案】B【解析】在武那么天執政時期,社會經濟持續開展,為唐朝走向全盛奠定了根底,所以才得到史學家們的肯定,故B正確;現代史學家之所以肯定武那么天并非因為她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排除A;C、D是武那么天的政績,但都屬于武那么天促進社會經濟開展的措施,排除。18.據史料記載,隋亡4年后,太原官倉還存放著10多萬匹布帛,貯藏的糧食可供當地幾萬軍隊吃上10年。長安的儲藏物資,直到隋亡20年后仍在使用。這說明隋朝〔〕A.北方仍然是全國的經濟中心B.社會經濟得到較大開展C.社會財富都集中到國家手中D.貧富分化加劇導致滅亡【答案】B【解析】材料中的“隋亡4年后,太原的官倉還存放著10多萬匹布帛,貯藏的糧食可供當地幾萬軍隊吃上10年。長安的儲藏物資,直到隋亡20年后仍在使用〞,說明隋朝時期社會經濟有較大開展,物資豐富,從而儲藏太多。故答案為B項。其他三項材料不能反映,排除A、C、D項。19.武那么天臨朝稱制期間,宰相中科舉出身的只有韋思謙等四人。但到武那么天稱帝期間,僅明經、進士出身者就激增到二十人,占這個時期宰相總數的一半左右。這種變化說明了〔〕A.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B.科舉制度完善并成熟C.宰相職資發生重大變化D.世家大族進一步衰落【答案】D【解析】據材料“到武那么天稱帝期間,僅明經、進士出身者就激增到二十人,占這個時期宰相總數的一半左右〞可知,明經、進士出身的宰相越來越多,說明科舉制逐漸得到認可,成為主要的選官制度,這就進一步打破了世家大族對選官的壟斷,導致了世家大族的進一步衰落,應選D項;郡縣制的設立已經標志著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排除A項;科舉出身的宰相數目增多不代表科舉制完善并成熟,排除B項;題干只提及明經、進士出身者的數量增加,并未提及其主要負責的內容,排除C項。20.俸祿是指官員的報酬。春秋時期,諸侯逐漸實行谷祿制。孔子為魯司寇,有“奉〔俸〕粟六萬〞。至戰國,各諸侯國普遍實行谷祿制。秦國的官俸以“石〞為級制計算官祿,而楚國用“擔〞來計算。據此可知,這一時期〔〕A.宗法制受到沖擊B.分封制遭到破壞C.貴族政治開始瓦解D.官職制度發生變化【答案】D【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不再授予貴族封邑食田,而是按其官職地位的不同授予其相應數量的谷物作為俸祿,谷祿制的推行反映出這一時期官職制度發生變化,D項正確;材料不能說明嫡長子繼承制為核心的宗法制受到了沖擊,A項錯誤;分封制遭到破壞與各諸侯國實行谷祿制不符,B項錯誤;春秋戰國時期谷祿制普遍的實行不能說明貴族政治“開始〞瓦解,C項錯誤。21.唐太宗對流落“外蕃〞的人口,采取回歸者免除徭役與賦稅3~5年的措施。此舉吸引了大批人口回到“內地〞,僅貞觀三年〔629年〕自塞外歸來者就有120多萬人。這一舉措〔〕A.強化了中央集權B.助推了農業生產的恢復C.導致均田制瓦解D.表達了開明的民族政策【答案】B【解析】據材料“吸引了大批人口回到‘內地’〞可知,這一舉措充實了“內地〞的勞動力,助推了農業生產的恢復,應選B項;中央集權強調的是國家職權統一于中央政府,是通過削弱地方權力表達的,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均田制的瓦解是土地兼并日益嚴重導致的,并非材料中的舉措,排除C項;民族政策是處理民族問題而采取的相關政策,而據材料“流落‘外蕃’〞“回到‘內地’〞可知,這一舉措針對的并非民族問題,排除D項。22.?晉律?確立了“準五服制罪〞的制度,即九族以內的親屬之間的相互侵害行為,依據五服所表示的遠近親疏關系定罪量刑;服制愈近,以尊犯卑,處分愈輕;以卑犯尊,處分愈重。這一規定表達了〔〕A.律令儒家化的特點B.禮法融合的開始C.法律與教化的沖突D.宗法觀念的淡化【答案】A【解析】“準五服制罪〞本質是維護家族的等級制,將儒家的禮儀制度與法律的適用完全結合在一起,是儒家思想在封建法律制度中的集中表現,應選A項;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后禮法開始融合,排除B項;“依據五服所表示的遠近親疏關系定罪量刑〞是法律與教化的融合,排除C項;材料是宗法觀念的強化,而不是淡化,排除D項。23.魏晉南北朝時期,前秦重用中原的儒士如王猛,大興儒學。北魏孝文帝時期,儒學興盛,更是“比隆周漢〞。這說明〔〕A.動亂時期統治者更依賴儒學穩固統治B.儒學成為中華民族共同的主流思想C.該時期實現三教合一,儒學開展興盛D.北方少數民族完成了封建化的進程【答案】B【解析】魏晉南北朝時期,前秦和北魏等少數民族政權都重視儒學,這說明儒學成為中華民族共同的主流思想,故B項正確;材料中僅提及前秦和北魏,不能代表所有統治者,故A項錯誤;三教合一在隋唐時期實現,故C項錯誤;D項錯在“完成了〞,說法過于絕對,故錯誤。24.唐代的佛教與道教都強調自己的師承與宗脈。韓愈那么強調儒家思想經歷了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以至孔孟的傳遞順序,“軻之死,不得其傳焉〞,并宣稱:“己之道,乃夫子、孟軻、揚雄所傳之道也。〞韓愈這樣做的目的是〔〕A.仿照佛道做法,追溯儒學源流B.抬高孟子地位,宣揚格物窮理C.順應三教合一,汲取佛道精髓D.建立儒學道統,樹立自身權威【答案】D【解析】魏晉以來,佛教和道教的開展嚴重沖擊了儒學的正統地位,儒學大師韓愈率先提出復興儒學。韓愈對儒學道統的建立,是為了維護儒家的正統地位,故D正確;儒學道統和佛道無關,故A項錯誤;格物窮理是宋代程朱理學的方法論,故B項錯誤;理學吸取了佛道精髓,故C項錯誤。第二卷〔非選擇題〕本卷共4小題,共52分。考生根據要求進行作答。25.閱讀材料,答復以下問題。〔16分〕材料一秦始皇于是使御史悉案問諸生,諸生傳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陽,使天下知之,以懲后。公子扶蘇諫曰:“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未集,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摘編自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材料二在西漢中期,董仲舒何以會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西漢建立之初,漢高祖采取了黃老無為和與民休息的政策,幾十年后西漢出現了繁榮景象。但是另一方面,由于漢初實行分封制的結果,皇帝與地方封建勢力的矛盾激化,階級矛盾、民族矛盾都有所開展,因此漢武帝時期僅靠黃老的無為之術,已不能適應時代的要求了。儒學在經歷春秋戰國、秦朝的坎坷經歷后,身處逆境的儒學在不斷改變自己,加強自己,這樣在入世過程中也就日漸能夠適應社會的需要。——摘編自王永祥霍艷霞?董仲舒“獨尊儒術〞功過論?〔1〕根據材料一,指出公子扶蘇的擔憂。〔2分〕〔2〕根據材料二,分析漢代“獨尊儒術〞能夠被提出的原因。〔4分〕〔3〕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焚書坑儒〞和“獨尊儒術〞兩者的異同點。〔10分〕【答案】〔1〕擔憂:國家初步統一,用嚴刑酷法會使天下不安定。〔2〕原因:漢初黃老無為而治的思想已經不能適應國家的開展:儒學在坎坷經歷中的不斷豐富適應了社會開展的需要。〔3〕異:秦始皇是用暴力手段禁絕一切學說,除了法家;西漢是用儒家思想取代其他學說。秦朝時期焚書是秦暴政的表達,最終造成秦的滅亡;西漢時期儒學獨尊地位確實立,穩固了西漢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大一統局面。同:都是為了加強對人民思想的控制;都是為了適應加強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需要;都屬于思想文化的專制措施。【解析】〔1〕擔憂:根據“天下初定……今上皆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得出國家初步統一,用嚴刑酷法會使天下不安定。〔2〕原因:根據“漢武帝時期僅靠黃老的無為之術,已不能適應時代的要求了〞得出漢初黃老無為而治的思想已經不能適應國家的開展;根據“儒學在經歷春秋戰國、秦朝的坎坷經歷后,身處逆境的儒學在不斷改變自己,加強自己,這樣在入世過程中也就日漸能夠適應社會的需要〞得出儒學在坎坷經歷中的不斷豐富適應了社會開展的需要。〔3〕異:根據所學,可從秦始皇是用暴力手段禁絕法家外的一切學說,西漢是用儒家思想取代其他學說;秦朝時期焚書最終造成秦的滅亡,西漢時期確立儒學獨尊地位穩固了西漢大一統局面等分析總結。同:結合所學,可從加強對人民思想的控制、適應加強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需要、屬于思想文化的專制等角度分析二者的相同點。26.三星堆考古發現說明,蜀地曾有一個特色鮮明的古代文明。閱讀以下材料,完成以下要求。〔14分〕材料一從遺址中神像、禮器、祭品的規格、數量、形態來看,當時祭祀的規模和場面都已到達了非常宏大和熱烈的程度,不斷強化了神權國家的思想理念、向心力量和統治能力。川西平原優越的自然條件和寬松的人文環境,使祭祀的許愿和人們的愿望比擬容易實現,更加強了三星堆祭祀活動的靈驗性和影響力,吸引和會聚多方面的人員的文化前來參與,促進了文化、藝術、經濟、技術,乃至思想觀念的交流與開展,形成了長江上游一個高度開展的古代文明中心,在東方文明和世界古文明中都占有特殊的地位。——摘編自趙殿增?三星堆考古新發現與古蜀文明新認識?材料二三星堆文化以祭神的方式形成了一個原始宗教體系和多方朝覲的宗教圣地;人像、神像、器物的造型藝術上表現出奇特的形式和手法,并且被注入了人的靈氣和情意;令人驚嘆的是不僅歷史上對三星堆遺址沒有任何記載,而且這個高度興旺的古代文明的出現和消失又是那樣突然和詭秘。從總體上看,三星堆文化是以本地文化因素為主開展起來的,而外來文化的參加又大大促進三星堆古蜀文明的開展進程。——摘編自趙殿增?三星堆文化的重要特色——神?〔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三星堆祭祀活動在古蜀社會開展中所起的作用。〔8分〕〔2〕根據材料二,概括三星堆文化的重要特色。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三星堆文化發現的重要意義。〔6分〕【答案】〔1〕作用:維系國家統一;推開工藝技術進步;促進農業經濟開展;促進多元文化融合開展。〔2〕重要特色:神圣的信仰;神奇的藝術;神秘的歷史。重要意義:豐富了人們對古蜀文明的全新認識;是中華文明多元一體開展模式的重要見證;對研究世界上古文明的開展有重大價值。【解析】〔1〕根據材料一“不斷強化了神權國家的思想理念、向心力量和統治能力。〞可知維系國家統一;根據材料“從遺址中神像、禮器、祭品的規格、數量、形態來看,當時祭祀的規模和場面都已到達了非常宏大和熱烈的程度〞“川西平原優越的自然條件和寬松的人文環境〞可知推開工藝技術進步;促進農業經濟開展;根據材料“吸引和會聚多方面的人員的文化前來參與,促進了文化、藝術、經濟、技術,乃至思想觀念的交流與開展〞促進多元文化融合開展。〔2〕特色:根據材料二“三星堆文化以祭神的方式形成了一個原始宗教體系和多方朝覲的宗教圣地〞可知神圣的信仰;根據材料“人像、神像、器物的造型藝術上表現出奇特的形式和手法,并且被注入了人的靈氣和情意〞可知神奇的藝術;根據材料“令人驚嘆的是不僅歷史上對三星堆遺址沒有任何記載,而且這個高度興旺的古代文明的出現和消失又是那樣突然和詭秘〞可知其神秘的歷史。意義: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以從豐富了人們對古蜀文明的全新認識;是中華文明多元一體開展模式的重要見證;對研究世界上古文明的開展有重大價值等方面分析。27.閱讀材料,答復以下問題。〔6分〕材料?舊唐書尉遲敬德傳?——五代后晉劉昀太宗命〔尉遲〕敬德侍衛高祖〔李淵〕。敬德擐甲持矛,直至高祖所。高祖大驚,問曰:“今日作亂是誰?卿來此何也?〞對曰:“秦王〔李世民〕以太子〔兄李建成〕齊王〔弟李元吉〕作亂,舉兵誅之,恐陛下驚動,遣臣來宿衛。〞高祖意乃安。?資治通鑒?——北宋司馬光立嫡以長,禮之正也。……既而為群下所迫,遂至蹀血禁門,推刃同氣,貽譏千古,惜哉!夫創業垂統之君,子孫之所儀刑〔效法〕也,彼中、明、肅、代之傳繼,得非有所指擬以為口實乎!?唐太宗入冥記?——1900年出土文獻敦煌文書中武那么天時期的俗講話本問大唐天子太宗皇帝……為甚〔殺兄〕弟于前殿,囚慈父于后宮?〔太宗〕悶悶不已,如杵中心……爭答不得。結合所學知識,辨析以上材料的史料價值。〔6分〕【答案】史實價值:?舊唐書?和?資治通鑒?分別是成書于五代和宋朝時期的官修史書,具有權威性。但是官修史書受時代影響,并帶有官方立場,政治性強,不一定完全反映客觀史實,且受時代所限有矛盾之處,須加以辨析并與其他史料印證。?唐太宗入冥記?是武那么天時期的民間話本,屬于文學作品,表達當時的一種民間輿論,屬于近代發現的新史料,可對研究“玄武門之變〞提供新的研究視角。但是民間文學作品,有虛構成分,需謹慎使用。【解析】史實價值:根據所學知識,運用唯物史觀分析可知,?舊唐書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撫順市稅務系統遴選面試真題附解析含答案
- 2024年事業單位考試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公共基礎知識》深度預測試題含解析
- 老年人醫藥消費行為調查分析
- 老年衛生健康宣教課件
- 老師職業介紹
- 老師關愛留守兒童課件
- 老師介紹自己的課件
- 房地產開發不定期按揭貸款借款合同
- 美食廣場承包經營與品牌整合管理合同
- 美術生班會課件
- LS 8010-2014植物油庫設計規范
- GB/T 20041.21-2017電纜管理用導管系統第21部分:剛性導管系統的特殊要求
- GB/T 19465-2004工業用異丁烷(HC-600a)
- GB/T 18255-2022焦化粘油類產品餾程的測定方法
- GB/T 11832-2002翻斗式雨量計
- 防損培訓課程之一防損基礎知識
- GA/T 1147-2014車輛駕駛人員血液酒精含量檢驗實驗室規范
- 學前兒童心理學論文
- 輪機英語詞匯匯總
- 溝通秘訣-報聯商課件
- 充電樁檢測報告模板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