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勤澆灌綠色田野_第1頁
辛勤澆灌綠色田野_第2頁
辛勤澆灌綠色田野_第3頁
辛勤澆灌綠色田野_第4頁
辛勤澆灌綠色田野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辛勤澆灌綠色田野——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田灌溉研究所50年發展紀實(2009年12月8日科技日報記者:常麗君)初冬時節,中原大地降下了2009年的第一場瑞雪,銀裝素裹黃河兩岸,豐年吉兆沃野萬頃。在漫天祥和與喜氣中,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田灌溉研究所迎來了50華誕。50年風雨歷程,50年輝煌業績。經過幾代人不懈的努力與辛勤耕耘,農田灌溉研究所已初步建成學科門類齊全、專業實力雄厚、基礎設施一流、主題學科具有明顯優勢、有博士碩士學位授予權、專業從事農田灌溉排水科技創新和技術服務的國家級科研機構。1959年,由中國農業科學院和原水電部北京水利科學研究院共同抽調人員在北京組建了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田灌溉研究所,1963年遷到河南省新鄉市至今。文革開始后,研究所一度劃歸新鄉市郊區和新鄉地區水利局管轄;1973年劃歸河南省水利局領導,更名為河南省農田水利科學研究所,同時保留原名;1978年恢復中國農業科學院直屬研究所建制。1979年,經過協商,由原國家農委發文,確定農田灌溉研究所由農業部、水電部共同領導,三權歸農業部,掛“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田灌溉研究所”和“水利部農田灌溉研究所”兩塊牌子。2009年11月,經中國農業科學院同意,河南省科技廳批準,加掛了“河南省灌溉排水技術研究所”的牌子。學科體系建設日趨完善建所之初,農田灌溉研究所的科研工作是以作物灌溉為中心、以研究灌排技術問題為方向、以防治土壤鹽堿化為重點,研究任務主要為相關的應用基礎理論研究和農田灌排技術開發。1979年恢復中央直屬研究所建制后,灌溉所的科研工作逐步走向正規,總體定位為“面向全國,以灌溉排水為研究對象,從應用研究和應用基礎理論研究兩個方面入手,著重解決農業生產中的重大灌排技術和灌排戰略,以及學科發展中的理論、方法問題,逐步建成全國灌溉排水專業研究中心”。隨著現代農業和現代水利的不斷發展,對農田灌溉排水技術的需求也在不斷變化。經過不斷的調整,目前農田灌溉研究所的學科體系,在中國農業科學院九大學科群規劃建設中,涉及“節水農業”和“農業水土工程”兩個一級學科和“作物—水分關系與高效用水技術”、“灌水技術與工程”、“排水技術與工程”、“農業水資源與水環境”、“農村水利經濟與發展”和“農田生態系統”等6個二級學科,分別依托4個研究室、一個綜合試驗站和一個工程技術中心實施。創新隊伍建設初具規模灌溉所現有在職職工150人,其中科技人員106人,具有高級職稱的38人,中級職稱的39人;具有博士學位14人,碩士學位32人,博士研究生導師8人,碩士研究生導師18人。在“作物—水分關系與高效用水技術”、“灌溉排水技術與設備”、“農業水資源與水環境”、“農村水利經濟與發展”、“農田生態系統物質能量轉化”等學科方向上組建了5個科技創新團隊,并分別以一個研究室和一個科研基地為依托。目前已形成了由首席專家領軍、學術骨干為主體,固定科研人員和博士、碩士研究生為輔助的科技創新團隊,并在研究所的科研立項、科技創新和技術服務等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科技創新工作碩果累累建所50年來,幾代灌溉所人面向農田灌溉排水實踐,扎根基層,深入一線,先后完成了國家、省、部級各類科研課題及國際合作項目600余項,取得科研成果208項,其中10項成果獲得國家級科技獎勵,75項成果獲得省部級獎勵,取得國家專利34項,發表學術論文1400余篇,編寫、翻譯專著110余部,科研成果推廣應用累計獲直接經濟效益75億多元,有力地促進了我國灌溉排水領域的科技創新,推動了我國農田水利建設及農業生產的發展。1.服務于國家宏觀決策及區域發展規劃:主持或參加完成的“中國噴灌區劃”、“中國灌溉農業節水規劃”、“節水灌溉技術規范”、“微灌工程技術規范”、“噴灌工程技術規范”、“噴灌工程設計手冊”、“全國節水灌溉規劃”、“全國雨水集蓄利用規劃”、“中國主要農作物需水量等值線圖研究”、“農業水資源開發利用技術”和節水灌溉工程技術、產品標準等成果,為我國節水灌溉發展、區域綜合開發治理、水資源的合理配置利用、水利工程規劃設計提供了科學決策依據,為灌溉工程設計及節水農業規劃提供了重要的基礎參數,時至今日仍被上級業務主管部門、流域機構、農業及水利規劃設計單位廣泛采用,在我國節水農業發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2.推動學科發展,服務生產實踐:灌溉所自組建以來,長期致力于農業節水和鹽堿澇漬危害的中低產田改造,為我國糧食安全生產、糧食產量持續提高做出了突出貢獻。率先提出的“節水型農業”概念及理念,促進了節水農業的發展,引導用水戶的灌溉用水理念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在國內較早開展了作物需水機理與亞劣態性灌溉試驗研究,促進了農田水利學科與植物水分生理、農業氣象、土壤物理、農田生態等學科的交叉融合,在保持作物產量持續增長的前提下,使北方地區主要農作物的灌溉定額得以大幅度降低,水分利用效率明顯提升;與國內同行一起首先開展了節水灌溉工程技術的應用研究,開創了國內推廣現代灌溉新技術的先河;牽頭組織了全國灌溉試驗站網建設,建立了數字化作物需水量圖與查詢系統,編制完成的全國主要作物灌溉用水定額和等值線圖至今仍是各地從事水利發展規劃、灌溉工程設計等工作的重要依據。近些年在非充分灌溉理論與高效用水調控技術、作物水分信息采集與精量控制用水技術、灌溉新技術與新設備、農業水資源優化調配與水環境保護、農田生態系統能量物質轉化規律及高效利用技術等方面開展的工作,對于提高我國節水農業理論水平,縮小與國外先進國家的技術差距起到了積極的推進作用。主持完成的“華北地區節水型農業技術體系研究”、“人民勝利渠井渠結合防治土壤鹽堿化效果研究”、“商丘縣李莊試驗區旱澇堿綜合治理研究”、“黃淮海平原商丘試驗區綜合治理技術體系”、“主要作物節水高效灌溉制度研究”等科研成果,在全國,特別是華北、西北地區得到了廣泛應用,極大地促進了當地的農業及社會經濟發展。3.帶動節水技術進步與產業發展:通過自主科技創新與引進消化吸收創新,研究所研制開發了我國第一臺人工降雨機(噴灌機);率先研發的恒壓噴灌技術、果樹微灌技術、涌流灌溉技術、低壓管道輸水灌溉技術等已經在全國范圍內得到推廣應用,極大地推動了我國節水灌溉技術的科技進步。研制開發的WP系列微噴頭、KD系列孔口滴頭、LTQ系列流量調節器、雙壁滴灌帶、井群無線自動控制系統、作物水分信息采集技術與設備、地下滴灌技術與裝備、MCCS遙測遙控裝置等節水灌溉設備,有力地促進了農業灌溉向信息化、自動化、智能化方向的發展,取得了大量自主知識產權和發明專利。這些技術與產品大多實現了產業化,并在全國26個省(市、自治區)得到推廣應用,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科研基礎平臺建設邁上新臺階經過50年的努力,農田灌溉研究所的科研基礎平臺建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具備了國內一流的科研基礎設施和儀器設備條件,有力地支持了研究所的科技創新工作,為研究下一步的快速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1.河南商丘農田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農業部商丘農業資源與生態環境重點野外科學觀測試驗站研究站位于河南省商丘市,擁有大型儀器設備28臺(套),可以滿足作物、氣象、土壤、水分、農田污染物等方面研究的常規測定需要。大型防雨棚和測坑群、水均衡模擬場、大型蒸滲儀、氣象自動觀測場、農田生態系統長期定位觀測場、區域地下水觀測網絡等基礎設施初具規模,主要開展黃淮海平原農業資源與環境要素長期系統觀測研究、區域農田生態系統過程與生產力形成機制研究、退化花堿土生態系統恢復與重建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以及農業綜合知識庫的建立等任務。2.農業部作物需水與調控重點開放實驗室實驗室立足于作物高效用水學科前沿,主要開展作物需水規律及調控方面的應用基礎理論研究和高效用水技術開發,包括作物生命健康需水與時空變異、作物水分信息采集與水分虧缺診斷、作物非充分灌溉理論與技術、農藝節水技術、作物水肥一體化高效利用技術等研究方向。實驗室配備有大型防雨棚與測坑群、自動環境監測日光溫室、農田水循環監測場等基礎設施,以及時域反射儀(TDR)、便攜式光合作用測定系統、圓盤入滲儀、莖流計、TRIME土壤水分測定儀、自動氣象站、動態氣孔計等先進的儀器設備30多臺(套),為開展原始創新工作、取得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提供了有力的保證。3.水利部灌溉試驗總站水利部灌溉試驗總站成立于2003年,目前已建成覆蓋全國主要氣候類型區和主要作物種植區域、由130個灌溉試驗站組成的全國灌溉試驗站網體系,為開展全國性的灌溉試驗協作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礎平臺。其目標是建成國內一流水平的節水灌溉試驗研究基地、節水灌溉新技術培訓中心、節水灌溉基礎數據采集與保存中心和節水灌溉新技術推廣服務中心。4.水利部節水灌溉設備質量檢測中心水利部節水灌溉設備質量檢測中心是經過國家技術監督局認證、為社會提供節水灌溉設備與產品公證數據的質量檢測機構。中心出具的檢測數據及報告,在用于貿易出證、產品質量評價和成果鑒定方面,具有法律效力。目前中心擁有面積1400平方米的試驗和辦公用房,擁有一支高水平的專業檢測團隊和各類檢測儀器、設備70余臺套,可對噴頭、噴灌機、微灌灌水器、過濾器、管材、管件、管道系統的現場測試共七大類46個參數進行檢測。5.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水資源安全利用重點開放實驗室實驗室配備有流動分析儀、原子吸收光譜儀、高效液相色譜儀、氣相色譜儀、便攜式水質自動監測儀、土壤水分時域測定儀(TDR)、TRIME、地下水位自動監測儀、火焰光度計、紫外分光光度計、便攜式光合作用測定系統、土壤呼吸測量系統、BOD與COD快速測定儀、微波消解系統、模擬日光實驗室、超低溫冰箱等儀器設備50余臺(套),可滿足土壤理化特性、土壤養分、水質、作物生理與生化等方面的分析測試需要。建設有大型地中滲透儀、日光溫室、劣質水灌溉試驗場等基礎設施,可開展污染物在土壤—地下水系統中的運移轉化規律、劣質水灌溉對土壤質量和地下水水質影響、劣質水灌溉控制指標與灌溉技術、污染農田與水體修復技術等方面的研究工作。6.中國農業科學院河南新鄉農業水土環境野外科學觀測試驗站試驗站位于新鄉市紅旗區洪門鎮,占地面積12150平方米,包括氣象觀測區、地中滲透儀觀測場、田間試驗區及生活區。試驗站建有國內規模最大的地中滲透儀觀測場,設有試驗測坑(3米×3米)12個,深度2.8米—5.3米;圓形測筒(直徑0.62米)50個,深度1.8米—5.3米。每個測坑及測桶內均配備有馬氏瓶、張力計、土壤溶液提取器,可開展農田“四水”轉化機理、水鹽運動規律、農田污染物運移轉化等方面的試驗研究。精神文明建設蒸蒸日上農田灌溉研究所歷屆領導班子都十分重視研究所的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在農業部、水利部、中國農科院,以及河南省、新鄉市各級部門的關心和支持下,研究所的環境建設力度不斷加大,經過長期不懈努力,所容所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新的科研大樓撥地面起,新的所區道路平整寬闊,參天的大樹投下遍地綠蔭,幾十處花園、草坪、水塘點輟在辦公樓、實驗室及家屬樓周圍。百花迎春、綠蔭護夏、紅葉染秋、四季常青,令人賞心悅目。朝聞翠鳥聲聲啼,午醉野花陣陣香,到訪的賓客皆言理想之居所。在加強環境建設的同時,研究所還十分注重職工文化生活的開展。投資興建了室外健身器材區、門球場、乒乓球室、羽毛球場、老年活動中心等體育娛樂設施,組織職工開展各類文體活動和比賽。利用各種節假日或紀念日,組織職工參觀革命圣地、紀念館和博物館,開展革命傳統教育,培育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生活觀念。這些活動極大地豐富了全所職工的業余文化生活,促進了和諧研究所的建設,使研究所相繼獲得中國農業科學院、新鄉市、河南省文明單位稱號。50年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