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內江市二中2023-2024學年高二上學期第一次月考語文試題_第1頁
四川省內江市二中2023-2024學年高二上學期第一次月考語文試題_第2頁
四川省內江市二中2023-2024學年高二上學期第一次月考語文試題_第3頁
四川省內江市二中2023-2024學年高二上學期第一次月考語文試題_第4頁
四川省內江市二中2023-2024學年高二上學期第一次月考語文試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內江二中20232024學年度高二上期第一次月考語文試題考試時間:150分鐘滿分:150分注意事項:1.答題前填寫好自己的姓名、班級、考號等信息2.請將答案正確填寫在答題卡上一、現代文閱讀(35分)(一)現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7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材料一:先秦諸子百家中,儒、道、墨、法、陰陽、名六家屬第一流的大學派。漢以后,法、陰陽、名三家,其基本思想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為獨立學派;墨家中絕;唯有儒、道兩家長期共存,互相競爭,互相吸收,形成中國傳統文化中一條縱貫始終的基本發展線索。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多元成分中,儒家和道家是主要的兩極,形成鮮明的對立和有效的互補。兩者由于處處相反,因而能夠相輔相成,給予整個中國傳統文化以深刻的影響。儒家的人生觀,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業為價值取向,內以修身,充實仁德,外以濟民,治國平天下,這便是內圣外王之道。其人生態度是積極進取的,對社會現實強烈關切并有著歷史使命感,以天下為己任,對同類和他人有不可自已的同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不與濁俗同流合污,在生命與理想發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時,寧可殺身成仁,舍生取義,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道家的人生觀,以超越世俗人際關系網的羈絆,獲得個人內心平靜自在為價值取向,既反對心為形役,逐外物而不反,又不關心社會事業的奮斗成功,只要各自順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擾,必然自為而相因,成就和諧寧靜的社會。其人生態度消極自保,以免禍全生為最低目標,以各安其性命為最高目標。或隱于山林,或陷于朗市,有明顯的出世傾向。儒家的出類拔萃者為志士仁人,道家的典型人物為清修隱者。儒道兩家的氣象不同,大儒的氣象似乎可以用“剛健中正”四字表示,就是道德高尚、仁慈親和、彬彬有禮、忠貞弘毅、情理俱得、從容中道、和而不同、以權行經等等,凡事皆能觀研深究,以求合理、合時、合情,可謂為曲踐乎仁義,足以代表儒家的態度。古者有儒風、儒士、儒雅、儒吏、儒將等稱謂,皆寓道德學問有根底、風度溫文爾雅之意。道家高士的氣象似可用“涵虛脫俗”四字表示,就是內斂不露、少私寡欲、清靜自守、質樸無華、超然自得、高舉遠慕、留戀山水等,富于詩意,富于山林隱逸和瀟灑超脫的風味。我們也發現注重歸真返璞,羨慕赤子般的天真或天機,保持人的真性情,厭惡人世的繁文縟節、權詐智巧,是老莊的特色。古者有道人、道真、道眼、道貌、道學等稱謂,皆寓不同凡俗、領悟至道、風度超脫之意。儒家是忠良的氣質與風度,道家是隱士的氣質與風度。(摘編自《儒家與道家人生氣象》)材料二:儒、道兩家主張雖多有不同,各有偏重,但在力主“和”與“和諧”這一點上卻是完全一致的。儒家講“和合”“保合”“中和”“太和”,孔子講“和而不同”,道家也講“致中和,守靜篤”“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和則生萬物”等等。儒家學說和道家思想都是開放性的,不是封閉的思想體系,它們隨著歷史的前進而不斷地豐富和發展。漢代,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起初,確曾因我國囿于“夷夏之辨”一度顯得孑立。但經過一番與儒、道的碰撞、辯駁、演變、磨合,外來的佛教漸漸中國化,到了隋唐,就逐漸實現了儒、道與佛的融合,三教合一,共同形成了中國恢宏獨特的傳統文化。這也是世界各國思想歷史上未有先例的一大“典型”。之所以能達到這一點,關鍵在于儒家學說和道家思想這兩個中華原創文化,具有博大的包容性,是堅強的“胃”,能把域外文化,如佛教,消化吸收為中國化的佛教。所以,史學大師陳寅恪早就指出,中國傳統文化之精髓是“道教之真精神,新儒家之舊途徑”。故此,我們認為“國學”的根基是儒道互補,缺一不可,而那種把“國學”只看作孔孟創立的儒家學說一家獨踞的認識,是有重大偏頗的。缺了老子創立的道家思想的補充,儒家難撐國學這臺戲。儒、道兩家,還要加上佛教三足鼎立才能使“國學”真正發揚光大。(摘編自韓秉方《儒道互補——國學之根基》)材料三:在殷周之際,中華傳統文化由“神本”轉向“人本”,人道主義思潮從而出現。這為儒、墨、道、法等諸子百家提供了最直接的思想來源,也規定了中華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在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中,儒、道兩家最具代表性。儒家致力于以“仁”為核心,構建“仁”“禮”相輔互動的理論,道家更強調“道法自然”,秉持“身國同構、經國理身”的理念,認為文明的發展要注意克服虛偽性和工具化的傾向。儒、道兩家雖然對社會和人生的理想形成了不同的致思路向,但其思想的核心都是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和諧社會與美好人生。儒、道兩家在“人本”的共同價值追求的基礎上相融互補,達到辯證統一,也為容納和吸收外來的佛教準備了思想文化條件。(摘編自洪修平《挖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追求》)1.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A.殷周之際出現的人文轉向和人道主義決定了后世中華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B.儒、道能形成縱貫中國傳統文化始終的思想流派,與其在發展進程中,長期共存,互相競爭,互相吸收有關。C.儒、道兩家主張雖然各有偏重,多有不同,但是都講“和而不同”,都講“和則生萬物”。D.法、陰陽、名三家后來滅絕,是因其基本思想被儒、道吸收,而它們本身卻不吸收儒、道的思想。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A.儒家講究“內圣外王之道”,道家追求“順任自然之性”,但二者人生態度與主張看似不同實則完全一致。B.在生命與理想不可兼得之時,儒家的殺身成仁之舉,顯然比不上道家的免禍全生更有利于國家的長遠發展。C.儒道兩家“處處相反”:比如儒家的出類拔萃者為志士仁人,是忠良的氣質與風度;道家的典型人物為清修隱者,是隱士的氣質與風度。D.殷周之際出現的人道主義思潮是諸子百家思想的源頭,奠定了中華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3.結合材料內容,下列選項中符合“道家”思想的一項是()A.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B.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C.夫尚賢者,政之本也。 D.兵貴勝,不貴久。4.簡要梳理材料三的行文脈絡。5.為何諸子百家中只有儒道兩家長期共存?請結合材料,闡述其原因。【答案】1.B2.D3.B4.首先提出“人本”思想在中華傳統文化中的重要影響(或意義、地位、作用);接著以儒道兩家為例闡述它們雖然致思路向不同,但都體現了社會和諧、人生美好的“人本”思想;最后指出儒道可以在“人本”基礎上實現相融互補,達到辯證統一,具有包容性。5.①儒道兩家思想理念不同,既對立鮮明,又相融互補;

②儒道兩家思想都具有博大的包容性和開放性,能使自身不斷豐富發展;

③儒道思想的核心都是向往和諧社會和美好人生,符合人性的需求。【解析】【1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殷周之際出現的人文轉向和人道主義……”說法錯誤,根據材料三“在殷周之際,中華傳統文化由‘神本’轉向‘人本’,人道主義思潮從而出現。這為儒、墨、道、法等諸子百家提供了最直接的思想來源,也規定了中華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可知“神本向人本轉移”和“人道主義思潮”二者都屬于“人文轉向”,“人文轉向”和“人道主義”之間不是并列關系。C.“但是都講‘和而不同’,都講‘和則生萬物’”錯誤。根據材料二第一段“儒家講‘和合’‘保合’‘中和’‘太和’,孔子講‘合而不同’。道家也講‘致中和,守靜篤’‘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和則生萬物,等等”,可知孔子講“合而不同”,道家講和則生萬物。D.“而它們本身卻不吸收儒、道的思想”錯誤,于文無據。材料一第一段只提到“漢以后,法、陰陽、名三家,其基本思想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為獨立學派”,并沒有提到法、陰陽、名三家是否吸收儒、道思想。故選B。【2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觀點態度的能力。D.“儒道兩家‘處處相反’……”錯誤,曲解文意。結合原文“儒家的人生觀,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業為價值取向,內以修身,充實仁德,外以濟民,治國平天下,這便是內圣外王之道”“道家的人生觀,以超越世俗人際關系網的羈絆,獲得個人內心平靜自在為價值取向……以各安其性命為最高目標”“或隱于山林,或陷于朗市,有明顯的出世傾向。儒家的出類拔萃者為志士仁人,而道家的典型人物為清修隱者”可知,“志士仁人”與“清修隱者”只能是不同類型的人,不能說是相反的,因此不屬于儒道兩家“處處相反”。故選D。【3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中信息進行分析、運用的能力。A.“已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指有仁德的人,自己想站得住(指立身),也讓他人站得住;自己想行得通(事業通達),也讓他人行得通。這是一種推己及人的道德境界,根據原文“儒家的人生觀,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業為價值取向,內以修身,充實仁德,外以濟民,治國平天下,這便是內圣外王之道。其人生態度是積極進取的,對社會現實強烈關切并有著歷史使命感,以天下為己任,對同類和他人有不可自己的同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普其身,不與獨俗同流合污,在生命與理想發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時,寧可殺身成仁,舍生取義,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可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符合“儒家”思想。B.“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指天和地與我共生,萬物與我為一體,是一種人與自然和諧的狀態,根據原文“道家的人生觀,以超越世俗人際關系網的羈絆,獲得個人內心平靜自在為價值取向,既反對心為形役,逐外物而不反,又不關心社會事業的奮斗成功,只要各自順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擾,必然自為面相因,成就和諧寧靜的社會”可知,“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符合“道家”思想。C.“夫尚賢者,政之本也”,指崇尚和尊敬賢才是為政的根本。賢才是國家的棟梁,是成就事業的關鍵,這符合“墨家”思想。D.“兵貴勝,不貴久”,指用兵打仗貴在速戰速決,不宜持久消耗。這是古代的一種戰爭指導思想。故選B。【4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結構和思路的能力。根據原文“在殷周之際,中華傳統文化由‘神本’轉向‘人本’,人道主義思潮從而出現。這為儒、墨、道、法等諸子百家提供了最直接的思想來源,也規定了中華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可知首先提出“人本”思想在中華傳統文化中的重要影響(或意義、地位、作用);根據原文“儒家致力于以‘仁’為核心,構建‘仁’‘禮’相輔互動的理論,道家更強調‘道法自然’,秉持‘身國同構、經國理身’的理念,認為文明的發展要注意克服虛偽性和工具化的傾向。儒、道兩家雖然對社會和人生的理想形成了不同的致思路向,但其思想的核心都是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和諧社會與美好人生”,可知接著以儒道兩家為例闡述它們雖然致思路向不同,但都體現了社會和諧、人生美好的“人本”思想;根據原文“儒、道兩家在‘人本’的共同價值追求的基礎上相融互補,達到辯證統一,也為容納和吸收外來的佛教準備了思想文化條件”,可知最后指出儒道可以在“人本”基礎上實現相融互補,達到辯證統一,具有包容性。【5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根據原文“漢以后,法、陰陽、名三家,其基本思想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為獨立學派;墨家中絕;唯有儒、道兩家長期共存,互相競爭,互相吸收,形成中國傳統文化中一條縱貫始終的基本發展線索。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多元成分中,儒家和道家是主要的兩極,形成鮮明的對立和有效的互補,能夠相輔相成,給予整個中國傳統文化以深刻的影響”,可知儒道兩家思想理念不同,既對立鮮明,又相融互補;根據原文“儒家學說和道家思想都是開放性的,不是封閉的思想體系,它們隨著歷史的前進而不斷地豐富和發展”“儒家學說和道家思想這兩個中華原創文化,具有博大的包容性,是堅強的‘胃’,能把域外文化,如佛教,消化吸收為中國化的佛教”,可知儒道兩家思想都具有博大的包容性和開放性,能使自身不斷豐富發展;根據原文“在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中,儒、道兩家最具代表性。儒家致力于以‘仁’為核心,構建‘仁’‘禮’相輔互動的理論,道家更強調‘道法自然’,秉持‘身國同構、經國理身’的理念,認為文明的發展要注意克服虛偽性和工具化的傾向。儒、道兩家雖然對社會和人生的理想形成了不同的致思路向,但其思想的核心都是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和諧社會與美好人生。儒、道兩家在‘人本’的共同價值追求的基礎上相融互補,達到辯證統一,也為容納和吸收外來的佛教準備了思想文化條件”,可知儒道思想的核心都是向往和諧社會和美好人生,符合人性的需求。綜合以上分析,諸子百家中只有儒道兩家長期共存。(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8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烏米〔俄〕阿·馬·高爾基①……每當早晨醒來,我便打開房間的窗戶,傾聽著從山上透過果園中茂密的綠陰向我傳來的心事重重的歌聲。無論我醒得多早,這歌聲都已經回蕩在充滿著盛開的桃花和無花果的香甜氣息的晨空里了。②清風從阿伊·偑特里山巍峨的峰頂簌簌吹來,微微地拂動著我窗前濃密的樹葉,樹葉的簌簌聲給歌聲增添了許多令人心曠神怡的美感。歌曲本身并不優美,而且有些單調,整個曲調很不和諧。在看來本應該停頓的地方,聽到的卻是悲傷而激動的呼號,隨后這一驚心動魄的喊叫又同樣出人意外地變作了柔腸百轉的怨訴。這歌是一個蒼老而顫抖的嗓音唱出來的,日復一日,從早到晚,什么時候都能聽到這支像山溪一般流下來的唱不盡的歌子。③村民們對我說,這心事重重的歌聲他們已經聽了七個年頭。我問他們:“這是誰在唱?”他們告訴我,這是一個叫烏米的瘋老婆子唱的。六年前她的丈夫和兩個孩子出海捕魚,至今沒有回來。④從那時起,烏米便每天坐在自家土屋的門檻上,望著大海歌唱,等待著自己的親人。一次,我去看她。我沿著蜿蜒的小道,經過幾個佇立在山坡上的土屋,穿過一個個果園和葡萄園,爬上了高山。在山石背后翠綠樹叢中,我看到了烏米老太婆的那所半坍塌的土屋。在從亞伊拉山頂滾下的巨石中間,長著幾株法國梧桐、無花果樹和桃樹。溪水潺潺地流著,在它流過的地方形成許多小小的瀑布,土屋頂上長著青草,墻上爬著曲曲彎彎的藤蔓,屋門正對著大海。⑤烏米坐在門旁的石頭上,她的身材勻稱頎長,白發蒼蒼。她那布滿細小皺紋的臉,已被太陽曬成了棕褐色。層層疊疊的石堆,年久失修的半塌的土屋,在炎熱的藍天襯托下的阿伊·偑特里山的灰色峰頂,以及在太陽照耀下寒光熠熠的大海,所有這一切在老人周圍形成了一種肅穆靜謐的氣氛。在烏米腳下的山坡上,有一些零零落落的村舍。透過果園的綠樹叢看去,它們那五顏六色的屋頂,酷似一個被打翻了的顏料箱。從山下不時傳來馬具的叮當聲,還有潮水拍擊海岸的沙沙聲。偶爾還可以聽到聚集在集市上咖啡館附近的人們的喧嚷聲。在這兒的山頂上是一片寧靜,只有淙淙的溪水,伴隨著還在六年前已經開始了的烏米的幽思漫漫的歌聲。⑥烏米一面唱,一面用笑臉迎著我。她的臉在微笑時皺得越發厲害了。她的眼睛年輕而明亮,眼里燃燒著專心致志的期待之火。她溫存地打量了我一眼,重又凝視著一片荒漠似的大海。⑦我走近前去,在她身旁坐下,聽著她歌唱。歌子是那樣奇特:滿懷信心的曲調不時為憂思所代替,其中含有焦灼不安和疲倦的調子,它時而中斷,寂然無聲;時而又響起來,充滿了喜悅和希望……⑧但是不論這歌曲表現什么樣的情緒,烏米老太太的臉上卻只有一種表情,那是一種堅信不疑的期待,一種滿懷信心的、安詳而喜悅的期待。⑨我問她:“你的丈夫叫什么名字?”她粲然一笑,回答說:“阿布德拉伊姆……大兒子叫阿赫喬姆,還有一個叫尤努斯……他們很快就會回來的。他們正在路上,我馬上就會看到船了。你也會看見的。”⑩她說“你也會看見的”這句話時,似乎深信,見到他們父子對我說來也將是莫大的幸福,似乎當她丈夫的漁船出現在海天之際,出現在她那被南方的烈日曬干了的、木乃伊般的棕色手指所指的那一道深藍色的細線上時,我會感到莫大的快樂。?隨后她又唱起了那支期待和希望之歌。我看著她,一面聽,一面想:“就這樣懷著希望該有多好啊!心里充滿了對未來巨大歡樂的期待,這樣活著該有多好啊!”?烏米一直在唱著,她微笑地搖晃著身軀,目不轉睛地凝視著在日光下閃爍著耀眼光輝的茫茫大海。?她完全沉湎在一種思念里,不理會任何別的東西了,坐在她身旁的我對她說來已不復存在。我對她這種全神貫注的神態滿懷敬意,我覺得,她這種只懷著一種希望的生活很值得羨慕,我沉默著,情愿讓她把我忘卻。這一天海上風平浪靜,它像一面明鏡,映射出明亮的天色,但并未使我產生什么希望。隨后我便滿懷惆悵悄然離去。身后傳來了歌聲和溪水響亮的淙淙聲,海鷗在海上翱翔,一大群海豚在離岸不遠的地方盡情嬉戲,遠方是蒼茫的大海。?年邁的烏米永遠等不到什么了,但她將懷著希望活著和死去……6.文中畫線部分對小說有重要作用,下列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上承有關歌聲描寫,下啟“我”去看望烏米的內容,同時也交代了烏米的歌聲心事重重的原因。B.“聽了七個年頭”,這個時間跨度不僅增強了小說的悲劇色彩,也凸顯了烏米性格中的閃光點。C.從“瘋老婆子”的稱呼中可看出村民們厭惡的心態,這為后文“我”對烏米的態度埋下伏筆。D.借村民之口插敘六年前往事,這不僅使敘事節奏富有變化,還讓內容上具有虛實結合的特點。7.下列對本文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作品開頭部分寫到的“單調且不和諧的歌聲”具有設置懸念的效果,為后文烏米的出場做了鋪墊和準備,同時也奠定了作品深沉而絕望的基調。B.第五段景物描寫運用反襯手法,以聲寫靜,烘托出烏米住處肅穆靜謐的氣氛,突顯出烏米內心孤獨而寧靜的心境,也含蓄表現了烏米內心的堅定。C.烏米幽怨而充滿希望的歌聲作為全文線索,貫穿作品始終,充分表現了烏米復雜的內心世界,并使作品籠罩在明暗交織的基調中,增強了作品感染力。D.作品中“我”作為烏米經歷的見證者和歌聲的感受者,具有使作品所寫人事更客觀的作用,也通過對“我”的感受的描寫烘托出烏米鮮明的人物形象。8.請以烏米形象為例,分析作品刻畫此人物形象時所運用的方法。9.小說中烏米的歌聲和人生經歷讓“我”有所觸動,請梳理“我”和烏米接觸的不同時段,心態經歷了怎樣的變化?【答案】6.C7.A8.①未見其人先聞其聲,用歌聲來醞釀情緒、提示內容,引出主角烏米,推動情節發展。

②側面描寫,借助村民的口引出烏米唱歌的背景。

③運用肖像描寫,展現烏米的蒼老。

④運用大量神態、動作描寫,通過她善意的迎接,專心致志的期待,尤其深情的凝望,體現她充滿希望的心態。

⑤運用心理描寫,展現烏米沉浸于思念,專注而忘我地等待的形象。9.①對烏米的不幸深表同情;

②被烏米的樂觀所感染,“我”感受到莫大的快樂;

③“我”對烏米產生了敬意。【解析】【6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重要情節、語段的作用的能力。C.“……厭惡的心態”錯,文章沒有直接寫出村民對烏米的心態,隱約表現的是對烏米的行為的不理解。“埋下伏筆”錯,“我”的態度與村民的態度沒有直接關聯。故選C。【7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本文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的能力。A.“同時也奠定了作品深沉而絕望的基調”錯誤。結合全文如“隨后她又唱起了那支期待和希望之歌”等語句可知,歌聲中交織的是憂傷和希望的色彩,并非只是絕望。故選A。【8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鑒賞作品的人物描寫手法的能力。首先,文章第一段“傾聽著從山上透過果園中茂密的綠陰向我傳來的心事重重的歌聲”“這歌聲都已經回蕩在充滿著盛開的桃花和無花果的香甜氣息的晨空里了”中,作者并沒有直接描寫烏米,而是描寫自己所聽到的烏米的歌聲。這是未見其人先聞其聲的手法,歌聲用來醞釀情緒、提示內容,引出主角烏米,推動情節發展。其次,“我問他們:這是誰在唱?他們告訴我,這是一個叫烏米的瘋老婆子唱的……從那時起,烏米便每天坐在自家土屋的門檻上,望著大海歌唱,等待著自己的親人”中,作者借助村民這些旁人的說法,從側面描寫烏米,展現她一輩子都在等著她的至親之人的形象。此后,“我”正式見到了烏米。因此有了“烏米坐在門旁的石頭上,她的身材勻稱頎長,白發蒼蒼。她那布滿細小皺紋的臉,已被太陽曬成了棕褐色”對烏米的直接肖像描寫。白發、皺紋、棕褐色都是超越年紀的印跡,可見烏米正承受生命之重。此外,文中還有大量對烏米的神態、動作描寫,如“烏米一面唱,一面用笑臉迎著我。她的臉在微笑時皺得越發厲害了。她的眼睛年輕而明亮,眼里燃燒著專心致志的期待之火。她溫存地打量了我一眼,重又凝視著一片荒漠似的大海”“烏米老太太的臉上卻只有一種表情,那是一種堅信不疑的期待,一種滿懷信心的、安詳而喜悅的期待”“烏米一直在唱著,她微笑地搖晃著身軀,目不轉睛地凝視著在日光下閃爍著耀眼光輝的茫茫大海”。這些神態、動作描寫,重點展現她善意的迎接,專心致志的期待,尤其深情的凝望,都體現了她充滿希望的心態。到文章最后,“她完全沉湎在一種思念里,不理會任何別的東西了,坐在她身旁的我對她說來已不復存在”則運用心理描寫,展現烏米沉浸于思念,專注而忘我的形象。【9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人物心理變化的能力。一開始,“我”聽到的歌聲是“聽到的卻是悲傷而激動的呼號,隨后這一驚心動魄的喊叫又同樣出人意外地變作了柔腸百轉的怨訴”,是幽怨、悲傷的,再結合“我”通過村民之口對烏米的了解,“我”一開始顯然是對烏米的不幸深表同情的。但后來,經過與烏米的溝通,“我”能聽到歌聲中“時而又響起來,充滿了喜悅和希望……”,而且“似乎深信,見到他們父子對我說來也將是莫大的幸福……我會感到莫大的快樂”“一面聽,一面想:‘就這樣懷著希望該有多好啊!心里充滿了對未來巨大歡樂的期待,這樣活著該有多好啊!’”于是,受到烏米舉止態度的感染,“我”從中感到莫大的快樂,感受到正能量的傳遞。最后,“我”的態度是“我對她這種全神貫注的神態滿懷敬意,我覺得,她這種只懷著一種希望的生活很值得羨慕,我沉默著,情愿讓她把我忘卻”,從這里可看出“我”對烏米產生了敬意。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參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復坐,吾語汝。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大雅》云:‘無念爾祖,聿修厥德。’”子曰:“愛親者不敢惡于人敬親者不敢慢于人愛敬盡于事親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蓋天子之孝也。《甫刑》云:‘一人有慶,兆民賴之。’”在上不驕,高而不危;制節謹度,滿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長守貴也;滿而不溢,所以長守富也。富貴不離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蓋諸侯之孝也。《詩》云:“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無擇言,身無擇行。言滿天下無口過,行滿天下無怨惡。三者備矣。然后能守其宗廟。蓋卿大夫之孝也。《詩》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資于事父以事母,而愛同;資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愛,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則忠;以敬事長,則順。忠順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祿位,而守其祭祀。蓋士之孝也。《詩》云:“夙興夜寐,無忝爾所生。”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身節用,以養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無終始,而患不及已者,未之有也。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經,而民是則之。(節選自《孝經》)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愛親者不敢惡于人/敬親者不敢慢于人/愛敬/盡于事/親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蓋天子之孝也/B.愛親者/不敢惡于人/敬親者/不敢慢于人/愛敬盡于事親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蓋天子之孝也/C.愛親者/不敢惡于人/敬親者/不敢慢于人/愛敬盡于事親/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蓋天子之孝也/D.愛親者不敢惡于人/敬親者不敢慢于人/愛敬盡/于事親/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蓋天子之孝也/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避席,離開席位。古人布席于地,各人獨占一席而坐,當對人表示尊敬時,則起立離開原位。B.大雅,與《小雅》都屬于《詩經》中“雅”的部分。《詩經》被視為我國現實主義文學的源頭。C.社稷,“社”指谷神,“稷”指土神。古代君主祭祀社稷,后來就用“社稷”代指國家或朝廷。D.宗廟,是天子、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場所。廟制規定天子立七廟、庶人無廟等,以區分親疏貴賤。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孔子認為“孝”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產生的根源。國君可以“孝”治理國家,臣民能夠以“孝”立身理家。B.孔子主張把“孝”貫穿于人的一切行為之中,完滿理想的孝行是侍奉雙親,效忠服務君王,建功揚名光宗耀祖。C.服飾、言語、行為都要遵循先王的禮法準則,方能延續興盛,這是卿、大夫應行之孝道,其中蘊含了忠君思想。D.孔子認為士應該用尊敬之道來奉事國君,用孝道奉事上級,然后即能保住俸祿和職位,并能守住自己對祖先的祭祀。13.把文中畫橫線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曾子避席曰:“參不敏,何足以知之?”(2)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無終始,而患不及己者,未之有也。14.對于諸侯而言,如何做才能安其社稷,和其民人?結合文本簡要概括。【答案】10.C11.C12.D13.(1)曾參離開座位站起來,恭敬地回答說:“我不聰明,怎么能知道這個呢?”(2)所以從天子到普通老百姓,奉守孝道沒有止境,如果有人擔心自己做不到,那是沒有的事情。14.①身居高位而不驕傲自矜。

②儉省節約而慎守法度。

③謹守富貴。【解析】【10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愛自己父母的人,絕不敢厭惡別人的父母。敬自己父母的人,絕不敢輕慢別人的父母。侍奉父母竭盡愛、敬之心,并能用此孝德教化萬民,使四海百姓得以效法,這就是天子的孝道。“者”,解釋為“……的人”,一般放在上句末尾,和后面的謂語之間要斷開,所以應在“者”后斷開;排除AD。“愛敬盡于事親”和“德教加于百姓”句式相同,各自斷開,排除B。故選C。【11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文化常識的能力。C.“‘社’指谷神,‘稷’指土神”錯誤。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故選C。【12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D.“孔子認為士應該用尊敬之道來奉事國君,用孝道奉事上級”錯誤。由原文“故以孝事君,則忠;以敬事長,則順”可知,奉事國君是用孝道,奉事上級則是用尊敬之道。故選D。【13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避席”,離開座位;“敏”,聰明;(2)“終始”,止境;“患”,擔心;“未之有也”,賓語前置句,應為“未有之也”。【14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并概括信息的能力。由原文“在上不驕,高而不危”可知,身居高位而不驕傲,就不會有危險。即,諸侯要做到安其社稷,和其民人,就要身居高位而不驕傲自矜。由原文“制節謹度,滿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長守貴也;滿而不溢,所以長守富也”可知,約儉費用,奉守法度,雖財用充足而不浪費。身居高位而無危險,就能長期保持尊貴的地位。財用充足而不浪費,就能長期保持富有。即,諸侯要做到安其社稷,和其民人,就要儉省節約而慎守法度。由原文“富貴不離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可知,只有富貴不離開自身,然后才能保全自己的國家,使國民和諧相處。即,諸侯要做到安其社稷,和其民人,就要謹守富貴(富貴不離開自身)。參考譯文:孔子閑居在家,曾參在一旁陪侍。孔子說:“古代圣王具有至高無上的美德和無比重要的道理,以此治國,能順應天理人心,因此百姓和睦相處,上下都沒有怨恨。你知道這種美德和道理嗎?”曾參離開座位站起來,恭敬地回答說:“我不聰明,怎么能知道這個呢?”孔子說:“孝道,是德行的根本,所有的教化都是在這個基礎上產生出來的。你坐下來,我告訴你:懂得人的身軀、四肢、頭發、皮膚都是來自父母而不敢有所損壞和傷害,這還只是盡孝的開始。通過建立功名來奉行孝道,自己的名聲傳揚于后世,以使父母的名聲得到顯揚,這才是奉行孝道的終極目標。所謂孝,最初是從侍奉父母開始,然后效力于國君,最終建功立業,功成名就。《詩·大雅》說:‘應該思念你的先祖,發揚他們的仁德。’”孔子說:“愛自己父母的人,絕不敢厭惡別人的父母。敬自己父母的人,絕不敢輕慢別人的父母。侍奉父母竭盡愛、敬之心,并能用此孝德教化萬民,使四海百姓得以效法,這就是天子的孝道。《尚書·甫刑》說:‘天子有善德,萬民無不仰賴他。’”身居高位而不驕傲,就不會有危險。約儉費用,奉守法度,雖財用充足而不浪費。身居高位而無危險,就能長期保持尊貴的地位。財用充足而不浪費,就能長期保持富有。只有富貴不離開自身,然后才能保全自己的國家,使國民和諧相處。這就是諸侯的孝道。《詩·小雅》說:“提心吊膽,猶如走在深潭邊,猶如走在薄冰上。”不合乎先代圣王所制定的禮法的服裝,不敢穿;不合乎先代圣王所制定的禮法的言論,不敢說;不是先代圣王所恭行的合乎道德的行為,不敢去做。不是合乎禮法的不說,不是合乎道德的不做。說話不選擇言辭,做事不選擇行為,言論天下盡知,雖然很多,卻沒有說錯一句話,行為天下盡知,卻沒有人怨恨厭惡。上述三個方面完全做到了,然后才能守住自家的宗廟。這就是卿、大夫的孝。《詩·大雅》說:“從早到晚都不要懈怠,要專心侍奉君主。”用侍奉父親的孝心來侍奉母親,其中的愛心是相同的。用侍奉父親的恭敬之心來侍奉君主,其中的尊敬之心是相同的。所以侍奉母親是用愛心,侍奉君主是用尊敬之心,而侍奉父親則二者兼而有之。所以用侍奉父親的孝道來侍奉君主,就會表現出忠誠;用敬愛之心來侍奉尊長,就會表現出順從。既具有忠誠的品德,又具有順從的品德,并以此侍奉君主和尊長,然后才能保全自己的俸祿和職位,進而能長守對祖先的祭祀。這就是士的孝道。《詩·小雅》說:“無論是早上起床或是晚上睡覺,都不要玷污生養自己的父母。”利用自然界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規律,分別山林、川澤、丘陵、墳衍、原隰五種土地類型。謹慎行事,節約費用,以侍養父母。這就是普通老百姓的孝道。所以,從天子到普通老百姓,奉守孝道沒有止境,如果有人擔心自己做不到,那是沒有的事情。曾子贊嘆說:“孝道真是偉大啊!”孔子說:“孝道,就像上天永恒不變的規律,就像大地永恒不變的法則,是民眾必須奉守的德行。天地的規律、法則,是民眾應該效法的。”(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各題。舟中晚起[注]白居易日高猶掩水窗眠,枕簟清涼八月天。泊處或依酤酒店,宿時多伴釣魚船。退身江海應無用,憂國朝廷自有賢。且向錢唐湖上去,冷吟閑醉二三年。【注】長慶二年(公元822年),白居易曾上書論當時河北的軍事,其言論不被采納,于是請求到外地任職,7月被任命為杭州刺史,該詩寫于赴任途中。15.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首聯上句中的“猶”字意蘊豐富,照應“晚起”,說明旅途中天已大亮詩人仍關著窗子在睡覺。B.頷聯對詩人旅途中泊宿的環境進行概括式描寫,簡筆勾勒出詩人旅途中借酒澆愁的落魄形象。C.“退身江海”一語雙關,既指詩人請求到外地任職,也暗指詩人遠離政治斗爭的情感傾向。D.本詩語言平易樸實、通俗易懂,體現了白居易詩歌的典型特點,起承轉合的結構也非常嚴謹。16.分析尾聯中蘊含詩人的情感態度。【答案】15.B16.①尾聯是詩人對去往杭州任上生活的想象,想象自己做個閑官,飲酒賦詩;②“且”字流露出詩人不被朝廷重用,只能遠離政治中心的失落;③“冷吟閑醉”流露出詩人對自己調任杭州后無所事事的調侃與無奈。【解析】【15題詳解】本題考查鑒賞詩歌的形象、表達技巧和情感的能力。B項,“借酒澆愁的落魄形象”錯誤。從注釋來看,詩人是自己請求調離京城的,因此雖有些失落,但并不至于借酒澆愁,也不是“落魄”,且“泊處或依酤酒店”也不能表明作者的落魄。故選B。【16題詳解】本題考查分析詩歌的內容和情感的能力。解答本題,要在整體理解詩歌內容的基礎上來理解詩歌尾聯。這首詩描寫的是詩人前往杭州赴任途中寫的。詩人因不被朝廷重用而無奈請求離開朝廷,一方面他認為自己應“退身江海”,另一方面他又惦念朝廷,內心是矛盾的,尾聯“且向錢唐湖上去,冷吟閑醉二三年”就是承接這些內容而來的,詩人想象去往杭州任上的生活,想象自己選擇做個閑官,飲酒賦詩。這樣的生活看似悠閑,實則是詩人無奈之下的自我安慰。前句“且向錢唐湖上去”是說暫且只能去杭州任職,其中“且”字流露出詩人不被朝廷重用,只能遠離政治中心的失落心情。后句“冷吟閑醉二三年”是對未來生活的想象,其中“冷吟閑醉”流露出詩人對自己調任杭州后無所事事的調侃與無奈。【點睛】解答詩歌情感的答題方法如下:①從題材入手。同一類題材往往都表達這類似的情感。②從抒情議論的句子入手,這些句子是直接表達思想感情的地方。③從作者和創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論世。④從題目入手,題目往往交代了詩歌的主要內容,創作的緣由和主要表現的思想感情。⑤從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襯托或烘托詩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分析景物的色彩傾向,一般來說景物的色調和作者內心的情感是相輔相承的,暖色調和積極向上有關,冷色調和哀愁有關。⑥從用典入手,典故是將歷史和現實對照,含蓄的表達自己的觀點、態度和情感。同時還要注意詩文后面的注解。⑦關注體現情感的重要詞語。古代詩人特別注重關鍵詞,并以此作為情感表達、意境營造的核心。如“殘、缺、斷、愁”等詞語常與詩人內心的寂寞和孤寂有關。(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張若虛《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描寫了一幅意境優美的江月圖:月光閃耀著千萬里光輝,明月朗照在茫茫的春江之中,波光蕩漾,清明澄澈。(2)曾子認為讀書人(有志之士)任重道遠,具體表現為“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3)蘇軾《江城子》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既是詞人自己因仕途坎坷、潦倒失意無法向千里之外長眠地下的愛妻訴說,亦包括亡妻無法向千里之外的詞人訴說。【答案】①.滟滟隨波千萬里②.何處春江無月明③.仁以為己任④.死而后已⑤.千里孤墳⑥.無處話凄涼【解析】【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默寫常見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點字的寫法,“滟”“己”“孤”“墳”“凄”。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一)語言文字運用Ⅰ(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①,它不僅具有高蛋白、低脂肪的閃光品質,還富含膳食纖維,可以增強飽腹感、預防便秘。此外,綠豆中鈣的含量在雜豆中也算優秀,分別是紅豆和白扁豆的倍和倍;綠豆的鐵含量是鷹嘴豆的近2倍,素食主義者常吃可以補一補鐵。綠豆如此受歡迎,還要歸功于它含有豐富的多酚類物質,②_,抗氧化活性能夠抑制淀粉酶活性,對緩解餐后血糖的上升速度和預防糖尿病都有幫助。特別是在綠豆皮中存在的類黃酮物質,對心血管健康有好處,還具有一定的抗癌活性。綠豆是夏季解暑“小能手”,悶熱的三伏天兒,③,不僅能“帶走”熱氣,還能補充水分和營養,簡直美妙極了。綠豆中的鉀和維生素B族營養都不錯,正好可以彌補高溫出汗導致的這部分營養流失。所以,綠豆湯“解暑”的說法是有道理的。18.下列句子中的“還要”與文中加點的“還要”,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A.我忍不住要去看他,就像口干舌燥的人明知水里有毒卻還要喝。B.上天看到一個痛悔的罪人,比看到一百位從不犯罪的人還要高興。C.我們每星期就只放一天假,一天就一天吧,好歹還要休息一天。D.除了食療,醫生建議他還要注意休息,再就是日常補充微量元素。19.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5個字。【答案】18.D19.①從綠豆的營養來看/綠豆富含營養②這讓它具有很強的抗氧化活性③喝上一碗清爽的綠豆湯【解析】【18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詞語意義和用法的能力。文中的“還要”表示“又要”。A.“還要”表示“仍然要”;B.“還要”表示“更要”;C.“還要”表示“尚且要”;D.“還要”表示“又要”。故選D。【19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情境補寫的能力。第一空,結合下句“它不僅具有高蛋白、低脂肪的閃光品質,還富含膳食纖維,可以增強飽腹感、預防便秘”可知,講的是綠豆富含營養,所以此處可以填寫“從綠豆的營養來看”或者“綠豆富含營養”。第二空,結合下句“抗氧化活性能夠抑制淀粉酶活性,對緩解餐后血糖的上升速度和預防糖尿病都有幫助”可知,講的是抗氧化活性,說明豐富的多酚類物質具有很強的抗氧化活性,所以此處可填寫“這讓它具有很強的抗氧化活性”。第三空,結合下句“不僅能‘帶走’熱氣,還能補充水分和營養,簡直美妙極了”可知,講的是喝綠豆湯的價值意義,所以此處可填寫“喝上一碗清爽的綠豆湯”。(二)語言文字運用Ⅱ(本題共3小題,11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連日來,廣東依托幾萬個全省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推出了一系列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學習宣傳教育活動受到廣泛好評。一支支多層次、立體化、特色鮮明的志愿者宣講隊伍深入基層各個領域開展分眾化、對象化、互動化宣講,同干部群眾面對面談學習體會、談思想認識、談貫徹落實,力求使黨的二十大精神在南粵這片沃土上①。在聲情并茂的朗誦聲中,肇慶市文聯“紅色文藝輕騎兵”文藝志愿者走進端州區前進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用群眾②的形式,將黨的二十大精神送進千家萬戶。“無論我們走得多遠,都不能忘記來時的路。”日前,在東莞市大嶺山鎮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對越自衛反擊戰一等戰功”獲得者湯超榮站上講臺,將自己參與越戰的故事和對黨的二十大精神的認識理解③,不時贏得與會人員經久不息的掌聲。從城市到鄉間,從機關到企業,從工廠到學校……為推動黨的二十大精神走深走實,廣東各地的宣講隊伍,用“接地氣”“帶露珠”的語言向廣大黨員干部群眾講述過去十年取得的偉大成就和新時代新征程的奮斗目標,在全省掀起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熱潮。20.請在文中橫線處填入恰當的成語。21.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有語病,請進行修改,使語言表達準確流暢。可少量增刪詞語,不得改變原意。22.文中畫橫線處的兩個詞語,形象地描述了宣講語言的特點,請結合材料簡要分析其表達效果。【答案】20.①落地生根②喜聞樂見③娓娓道來21.廣東依托全省幾萬個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推出了一系列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學習宣傳教育活動,這些活動受到廣泛好評。22.①“接地氣”突出了宣講語言貼近實標,通俗易懂的特點,使廣大干部群眾易于消化接受。②“帶露珠”突出了宣講語言生動形象的特點,能使廣大干部群眾在輕松愉快中接受教育。【解析】【20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正確使用成語的能力。第一空,此處用來形容“二十大精神在南粵這片沃土上”生根發芽,應用“落地生根”。落地生根:比喻長期安家落戶或切切實實、一心一意地做好所從事工作。第二空,此處用來形容“文藝志愿者”用群眾們歡迎的方式宣傳二十大精神,應用“喜聞樂見”。喜聞樂見:喜歡聽,樂意看,形容很受歡迎。第三空。這里用來形容湯超榮同志生動地表達“自己參與越戰的故事和對黨的二十大精神的認識理解”應用“娓娓道來”。娓娓道來:連續不斷不停地說、生動地談論。形容談論不倦或說話動聽。【21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畫波浪線的句子共兩處語病:①語序不當,“幾萬個”應置于“全省”之后;②結構混亂,“受到廣泛好評”應另起一句,或者把“推出了”改為“推出的”。【22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語句表達效果的能力。“接地氣”一詞為民間諺語,意思是廣泛接觸老百姓的普通生活,與最廣大的人民群眾打成一片,反映普通民眾的愿望、訴求、利益,用大眾的生活習慣、用語等,而不是脫離了群眾的實際需求和真實愿望,浮于表面,是踏踏實實,深入人心,遵循自然規律,而不是盲目行事。用在此處突出了宣講語言貼近老百姓生活,具有通俗易懂的特點,利于廣大干部群眾消化和接受。“帶露珠”指說話內容生動形象、鮮活易接受。用在此處,突出了宣講語言生動形象的特點,能使廣大干部群眾在輕松愉快中接受教育,更好地領會宣講隊伍關于二十大精神的宣傳內容。六、材料作文(60分)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管子·乘馬》說:“事者,生于慮,成于務,失于傲。”意思是;事情總是產生于謀慮,成功于努力,失敗于驕傲輕心。以上材料對當代青年頗具啟示意義。請結合材料寫一篇文章,體現你的感悟與思考。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遠慮實干,戒驕戒躁,終成大業《管子·乘馬》中說道:“事者,生于慮,成于務,失于傲。”這句話揭示了成功的鐵律,提前的謀慮規劃,腳踏實地的求真務實,戒驕戒躁的低調謙遜,才能行有所得,終有所成。“凡事豫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