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多重耐藥菌醫院感染預防與控制等技術指南解讀
1整理課件
外科手術部位感染預防與控制
技術指南
外科手術必然會帶來手術部位皮膚和組織的損傷,當手術切口的微生物污染到達一定程度時,會發生手術部位的感染。手術部位的感染包括切口感染和手術涉及的器官或腔隙的感染,手術部位感染的危險因素包括患者方面和手術方面。2整理課件患者方面的主要因素是:1.年齡2.營養狀況3.免疫功能
4.健康狀況等3整理課件手術方面的主要因素是:
2.備皮方式及時間1.術前住院時間3.手術部位皮膚消毒4.手術室環境5.手術器械的滅菌4整理課件手術方面的主要因素是:6.手術過程的無菌操作7.手術技術8.手術持續的時間9.預防性抗菌藥物使用情況等5整理課件SSI概況1986年—1996年,美國593344例手術,發生SSI15523次,發生率為2.62%。1997年—2001年,英國152所醫院74734例手術,3151例發生SSI,發生率為4.22%。手術感染病人中,SSI是最常見的醫院感染,約占38%。6整理課件SSI監測結果WHO于1983-1985年14個國家47家醫院開展現患調查Mayon-Whiteetal.Aninternationalsurveyoftheprevalenceofhospital-acquiredinfection.JHospInfect19887整理課件8整理課件國內SSI有關報道作者年份科室病人數感染數感染率劉蘇1992--02心外11161099.8趙九芝1989--01心外1974723.9何瑾玲1997--98普外14551016.9李世娟2002外科14481359.3易洪儀2003普外706567.9何文英1993--02外科30414--3.4-8.4賈淑梅1996外科20311085.3周宏2000外科180828415.79整理課件不同類型手術部位感染的病原學
革蘭染色屬性分布株數〔%〕病原體切口感染類型表淺切口深部切口器官腔隙合計G+細菌673(34.37)267(35.79)120(44.94)1060(35.86)G-細菌1225(62.56)443(59.38)121(45.32)1789(60.52)真菌51(2.70)32(4.29)24(9.36)107(3.70)10整理課件
不同類型手術部位感染的病原學分布
病原體
切口感染類型合計表淺切口深部切口器官腔隙金黃色葡萄球菌256(13.07)96(12.87)25(9.36)377(12.69)表皮葡萄球菌161(8.22)52(6.97)27(10.11)240(8.08)其它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52(2.66)41(5.50)16(5.99)109(3.67)肺炎鏈球菌1(0.05)2(0.27)1(0.37)4(0.13)其他鏈球菌50(2.55)23(3.08)6(2.25)79(2.66)腸球菌屬111(5.67)41(5.50)41(15.36)193(6.49)分枝桿菌1(0.05)0(0.00)0(0.00)1(0.03)其它G+菌41(2.09)12(1.61)4(1.50)57(1.92)11整理課件不同類型手術部位感染的病原學分布
病原體
切口感染類型合計表淺切口深部切口器官腔隙大腸埃希菌404(20.63)137(18.36)33(12.36)574(19.32)克雷白菌屬110(5.62)46(6.17)12(4.49)168(5.65)腸桿菌屬156(7.79)63(8.45)15(5.62)234(7.88)沙雷菌屬36(1.84)11(1.47)2(0.75)49(1.65)變形桿菌屬53(2.71)18(2.41)1(0.37)72(2.42)沙門菌屬2(0.10)0(0.00)0(0.00)2(0.07)枸櫞桿菌屬40(2.04)17(2.28)5(1.87)62(2.09)12整理課件國內SSI有關報道13整理課件不同類型手術部位感染的病原學分布
病原體切口感染類型合計表淺切口深部切口器官腔隙銅綠假單胞菌198(10.11)74(9.92)16(5.99)288(9.69)其他假單胞菌屬36(1.84)13(1.74)4(1.50)53(1.78)不動桿菌屬104(5.31)22(2.95)18(6.74)144(4.85)產堿桿菌屬13(0.66)14(1.88)3(1.12)30(1.01)嗜麥芽黃單胞菌15(0.77)4(0.54)5(1.85)24(0.81)嗜血桿菌屬0(0.00)0(0.00)0(0.00)0(0.00)其它革蘭陰性菌58(2.96)24(3.22)7(2.62)89(2.99)厭氧菌7(0.36)4(0.54)1(0.37)12(0.40)白色念珠菌23(1.17)13(1.74)9(3.37)45(1.51)其它真菌30(1.53)19(2.55)16(5.99)65(2.19)合計1958746267297114整理課件SSI影響因素手術麻醉患者類別組織灌注量糖尿病備皮溫度吸煙部位/時間/類型吸氧濃度營養不良縫線質量肥胖血腫疼痛高齡預防性抗菌藥物輸血身體狀況機械壓力藥物感染放療/化療術前住院時間長15整理課件手術區域備皮問題
關于手術部位備皮方法與切口感染率的關系備皮方法 刮毛備皮5.6% 脫毛或不去毛 0.6%備皮時間 術前24小時前 >20% 術前24小時內 7.1% 術前即刻 3.1%方法/時間 術前即刻剪毛 1.8% 前1晚剪/剃毛 4.0%16整理課件2847例選擇性清潔或清潔污染切口結論:抗生素應該在皮膚切開前半小時或麻醉誘導開始時。17整理課件溫度控制200名結腸直腸手術患者對照組--常規術中加溫護理(保持34.70C的平均溫度直到送入PACU)處理組-積極加溫(平均溫度為36.60C)結果對照組--SSI:19%(18/96)處理組--SSI:6%(6/104)P=0.009%18整理課件植入物與SSI的關系現代外科技術的開展增加了醫療植入物的使用,同時也加大了感染的風險。在有植入物情況下,更少的細菌就可以引發感染。定植在植入物上的細菌可以擴散到周圍組織。定植在植入物上的細菌可以形成生物膜,降低人體免疫細胞和抗菌藥物的有效性。縫線是使用最廣泛的植入物。〔2021.9貴州某縣醫院剖宮產手術切口感染〕19整理課件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應當針對危險因素加強外科手術部位感染的預防與控制工作。
20整理課件一、外科手術切口的分類
根據外科手術切口微生物污染情況,外科手術切口分為:
清潔污染切口清潔切口污染切口感染切口
21整理課件〔一〕清潔切口。手術未進入感染炎癥區,未進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二〕清潔-污染切口。手術進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但不伴有明顯污染22整理課件〔三〕污染切口。手術進入急性炎癥但未化膿區域;開放性創傷手術;胃腸道、尿路、膽道內容物及體液有大量溢出污染;術中有明顯污染〔如開胸心臟按壓〕。
〔四〕感染切口。有失活組織的陳舊創傷手術;已有臨床感染或臟器穿孔的手術。
23整理課件二、外科手術部位感染的定義
外科手術部位感染分為切口淺部組織感染、切口深部組織感染、器官/腔隙感染。
24整理課件〔一〕切口淺部組織感染手術后30天以內發生的僅累及切口皮膚或者皮下組織的感染,并符合以下條件之一:1.切口淺部組織有化膿性液體。2.從切口淺部組織的液體或者組織中培養出病原體。3.具有感染的病癥或者體征,包括局部發紅、腫脹、發熱、疼痛和觸痛,外科醫師開放的切口淺層組織。25整理課件以下情形不屬于切口淺部組織感染:1.針眼處膿點〔僅限于縫線通過處的輕微炎癥和少許分泌物〕。
2.外陰切開術或包皮環切術部位或肛門周圍手術部位感染。
3.感染的燒傷創面,及溶痂的Ⅱ、Ⅲ度燒傷創面。
26整理課件〔二〕切口深部組織感染無植入物者手術后30天以內、有植入物者手術后1年以內發生的累及深部軟組織〔如筋膜和肌層〕的感染,并符合以下條件之一:
27整理課件
1.從切口深部引流或穿刺出膿液,但膿液不是來自器官/腔隙局部。
2.切口深部組織自行裂開或者由外科醫師開放的切口。同時,患者具有感染的病癥或者體征,包括局部發熱,腫脹及疼痛。
3.經直接檢查、再次手術探查、病理學或者影像學檢查,發現切口深部組織膿腫或者其他感染證據。
同時累及切口淺部組織和深部組織的感染歸為切口深部組織感染;經切口引流所致器官/腔隙感染,無須再次手術歸為深部組織感染。
28整理課件〔三〕器官/腔隙感染無植入物者手術后30天以內、有植入物者手術后1年以內發生的累及術中解剖部位〔如器官或者腔隙〕的感染,并符合以下條件之一:
29整理課件1.器官或者腔隙穿刺引流或穿刺出膿液。
2.從器官或者腔隙的分泌物或組織中培養別離出致病菌。
3.經直接檢查、再次手術、病理學或者影像學檢查,發現器官或者腔隙膿腫或者其他器官或者腔隙感染的證據。
30整理課件三、外科手術部位感染預防要點
〔一〕管理要求。
1.醫療機構應當制定并完善外科手術部位感染預防與控制相關規章制度和工作標準,并嚴格落實。
2.醫療機構要加強對臨床醫師、護士、醫院感染管理專業人員的培訓,掌握外科手術部位感染預防工作要點。
31整理課件
3.醫療機構應當開展外科手術部位感染的目標性監測,采取有效措施逐步降低感染率。
4.嚴格按照抗菌藥物合理使用有關規定,正確、合理使用抗菌藥物。近期,國家衛生部對清潔切口預防用抗菌藥提出明確的管控目標:一是用藥比例不超過30%;二是用藥時間應在術前30分鐘至2小時;三是用藥時間不超過24小時。
5.評估患者發生手術部位感染的危險因素,做好各項防控工作。
32整理課件
〔二〕感染預防要點。
1.手術前。
〔1〕盡量縮短患者術前住院時間。擇期手術患者應當盡可能待手術部位以外感染治愈后再行手術。
〔2〕有效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
〔3〕正確準備手術部位皮膚,徹底去除手術切口部位和周圍皮膚的污染。術前備皮應當在手術當日進行,確需去除手術部位毛發時,應當使用不損傷皮膚的方法,防止使用刀片刮除毛發。
33整理課件〔4〕消毒前要徹底去除手術切口和周圍皮膚的污染,采用衛生行政部門批準的適宜的消毒劑以適當的方式消毒手術部位皮膚,皮膚消毒范圍應當符合手術要求,如需延長切口、做新切口或放置引流時,應當擴大消毒范圍。
〔5〕如需預防用抗菌藥物時,手術患者皮膚切開前30分鐘—2小時內或麻醉誘導期給予合理種類和合理劑量的抗菌藥物。需要做腸道準備的患者,還需術前一天分次、足劑量給予非吸收性口服抗菌藥物。
34整理課件〔6〕有明顯皮膚感染或者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攜帶或感染多重耐藥菌的醫務人員,在未治愈前不應當參加手術。
〔7〕手術人員要嚴格按照?醫務人員手衛生標準?進行外科手消毒。
〔8〕重視術前患者的抵抗力,糾正水電解質的不平衡、貧血、低蛋白血癥等。
35整理課件2.手術中。
〔1〕保證手術室門關閉,盡量保持手術室正壓通氣,環境外表清潔〔通過屢次監測,隨著手術時間延長,無菌器械、手術者手帶菌率增加〕,最大限度減少人員數量和流動。
〔2〕保證使用的手術器械、器具及物品等到達滅菌水平。〔3〕手術中醫務人員要嚴格遵循無菌技術原那么和手衛生標準。
〔4〕假設手術時間超過3小時,或者手術時間長于所用抗菌藥物半衰期的,或者失血量大于1500毫升的,手術中應當對患者追加合理劑量的抗菌藥物。
36整理課件〔5〕手術人員盡量輕柔地接觸組織,保持有效地止血,最大限度地減少組織損傷,徹底去除手術部位的壞死組織,防止形成死腔。
〔6〕術中保持患者體溫正常,防止低體溫。需要局部降溫的特殊手術執行具體專業要求。
〔7〕沖洗手術部位時,應當使用溫度為37℃的無菌生理鹽水等液體。〔8〕對于需要引流的手術切口,術中應當首選密閉負壓引流,并盡量選擇遠離手術切口、位置適宜的部位進行置管引流,確保引流充分。
37整理課件
3.手術后。
〔1〕醫務人員接觸患者手術部位或者更換手術切口敷料前后應當進行手衛生。
〔2〕為患者更換切口敷料時,要嚴格遵守無菌技術操作原那么及換藥流程。
〔3〕術后保持引流通暢,根據病情盡早為患者拔除引流管。
〔4〕外科醫師、護士要定時觀察患者手術部位切口情況,出現分泌物時應當進行微生物培養,結合微生物報告及患者手術情況,對外科手術部位感染及時診斷、治療和監測。
38整理課件導管相關血流感染預防與控制技術指南
(試行)
留置血管內導管是救治危重患者、實施特殊用藥和治療的醫療操作技術。置管后的患者存在發生感染的危險。39整理課件血管內導管相關血流感染的危險因素主要包括1.導管留置的時間2.置管部位及其細菌定植情況3.無菌操作技術4.置管技術5.患者免疫功能和健康狀態40整理課件一、導管相關血流感染的定義
導管相關血流感染〔CatheterRelatedBloodStreamInfection,簡稱CRBSI〕是指帶有血管內導管或者拔除血管內導管48小時內的患者出現菌血癥或真菌血癥,并伴有發熱〔>38℃〕、寒顫或低血壓等感染表現,除血管導管外沒有其他明確的感染源。實驗室微生物學檢查顯示:外周靜脈血培養細菌或真菌陽性;或者從導管段和外周血培養出相同種類、相同藥敏結果的致病菌。
41整理課件二、導管相關血流感染預防要點
〔一〕管理要求。
1.醫療機構應當健全規章制度,制定并落實預防與控制導管相關血流感染的工作標準和操作規程,明確相關部門和人員職責。
2.醫務人員應當接受關于血管內導管的正確置管、維護和導管相關血流感染預防與控制措施的培訓和教育,熟練掌握相關操作規程。
3.有條件的醫療機構應當建立靜脈置管專業護士隊伍,提高對靜脈置管患者的專業護理質量。
42整理課件4.醫務人員應當評估患者發生導管相關血流感染的危險因素,實施預防和控制導管相關血流感染的工作措施。
5.醫療機構應當逐步開展導管相關血流感染的目標性監測,持續改進,有效降低感染率。
43整理課件〔二〕感染預防要點。
1.置管時〔1〕嚴格執行無菌技術操作規程。置管時應當遵守最大限度的無菌屏障要求。置管部位應當鋪大無菌單〔巾〕;置管人員應當戴帽子、口罩、無菌手套,穿無菌手術衣。〔2〕嚴格按照?醫務人員手衛生標準?,認真洗手并戴無菌手套后,盡量防止接觸穿刺點皮膚。置管過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損應當立即更換。
44整理課件〔3〕置管使用的醫療器械、器具等醫療用品和各種敷料必須到達滅菌水平。
〔4〕選擇適宜的靜脈置管穿刺點,成人中心靜脈置管時,應當首選鎖骨下靜脈,盡量防止使用頸靜脈和股靜脈。
〔5〕采用衛生行政部門批準的皮膚消毒劑消毒穿刺部位皮膚,自穿刺點由內向外以同心圓方式消毒,消毒范圍應當符合置管要求。消毒后皮膚穿刺點應當防止再次接觸。皮膚消毒待干后,再進行置管操作。
45整理課件〔6〕患癤腫、濕疹等皮膚病或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攜帶或感染多重耐藥菌的醫務人員,在未治愈前不應當進行置管操作。
46整理課件2.置管后。
〔1〕應當盡量使用無菌透明、透氣性好的敷料覆蓋穿刺點,對于高熱、出汗、穿刺點出血、滲出的患者應當使用無菌紗布覆蓋。
〔2〕應當定期更換置管穿刺點覆蓋的敷料。更換間隔時間為:無菌紗布為1次/2天,無菌透明敷料為1-2次/周,如果紗布或敷料出現潮濕、松動、可見污染時應當立即更換。
〔3〕醫務人員接觸置管穿刺點或更換敷料時,應當嚴格執行手衛生標準。
47整理課件〔4〕保持導管連接端口的清潔,注射藥物前,應當用75%酒精或含碘消毒劑進行消毒,待干前方可注射藥物。如有血跡等污染時,應當立即更換。
〔5〕告知置管患者在沐浴或擦身時,應當注意保護導管,不要把導管淋濕或浸入水中。
〔6〕在輸血、輸入血制品、脂肪乳劑后的24小時內或者停止輸液后,應當及時更換輸液管路。外周及中心靜脈置管后,應當用生理鹽水或肝素鹽水進行常規沖管,預防導管內血栓形成。
48整理課件導尿管相關尿路感染預防與控制技術指南(試行)
導尿管相關尿路感染是醫院感染中最常見的感染類型。導尿管相關尿路感染的危險因素包括患者方面和導尿管置入與維護方面。患者方面的危險因素主要包括:
2.性別1.患者年齡3.根底疾病4.免疫力5.其他健康狀況49整理課件導尿管置入與維護方面的危險因素主要包括:導尿管相關尿路感染方式主要為逆行性感染。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應當針對危險因素,加強導尿管相關尿路感染的預防與控制工作。
1.導尿管留置時間2.導尿管置入方法3.導尿管護理質量4.抗菌藥物臨床使用50整理課件一、導尿管相關尿路感染的定義
導尿管相關尿路感染主要是指患者留置導尿管后,或者拔除導尿管48小時內發生的泌尿系統感染。
臨床診斷:患者出現尿頻、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病癥,或者有下腹觸痛、腎區叩痛,伴有或不伴有發熱,并且尿檢白細胞男性≥5個/高倍視野,女性≥10個/高倍視野,插導尿管者應當結合尿培養。
病原學診斷:在臨床診斷的根底上,符合以下條件之一:
51整理課件〔一〕清潔中段尿或者導尿留取尿液〔非留置導尿〕培養革蘭陽性球菌菌落數≥104cfu/ml,革蘭陰性桿菌菌落數≥105cfu/ml。
(二)恥骨聯合上膀胱穿刺留取尿液培養的細菌菌落數≥103cfu/ml。
〔三〕新鮮尿液標本經離心應用相差顯微鏡檢查,在每30個視野中有半數視野見到細菌。
〔四〕經手術、病理學或者影像學檢查,有尿路感染證據的。
患者雖然沒有病癥,但在1周內有內鏡檢查或導尿管置入,尿液培養革蘭陽性球菌菌落數≥104cfu/ml,革蘭陰性桿菌菌落數≥105cfu/ml,應當診斷為無病癥性菌尿癥。
52整理課件二、導尿管相關尿路感染預防要點
〔一〕管理要求。
1.醫療機構應當健全規章制度,制定并落實預防與控制導尿管相關尿路感染的工作標準和操作規程,明確相關部門和人員職責。
2.醫務人員應當接受關于無菌技術、導尿操作、留置導尿管的維護以及導尿管相關尿路感染預防的培訓和教育,熟練掌握相關操作規程。
3.醫務人員應當評估患者發生導尿管相關尿路感染的危險因素,實施預防和控制導尿管相關尿路感染的工作措施。
4.醫療機構應當逐步開展導尿管相關尿路感染的目標性監測,持續改進,有效降低感染率。
53整理課件〔二〕感染預防要點。
1.置管前。
〔1〕嚴格掌握留置導尿管的適應征,防止不必要的留置導尿。
〔2〕仔細檢查無菌導尿包,如導尿包過期、外包裝破損、潮濕,不應當使用。
〔3〕根據患者年齡、性別、尿道等情況選擇適宜大小、材質等的導尿管,最大限度降低尿道損傷和尿路感染。〔4〕對留置導尿管的患者,應當采用密閉式引流裝置。
〔5〕告知患者留置導尿管的目的,配合要點和置管后的本卷須知。
54整理課件2.置管時。
〔1〕醫務人員要嚴格按照?醫務人員手衛生標準?,認真洗手后,戴無菌手套實施導尿術。
〔2〕嚴格遵循無菌操作技術原那么留置導尿管,動作要輕柔,防止損傷尿道粘膜。
〔3〕正確鋪無菌巾,防止污染尿道口,保持最大的無菌屏障。
〔4〕充分消毒尿道口,防止污染。要使用適宜的消毒劑棉球消毒尿道口及其周圍皮膚粘膜,棉球不能重復使用。男性:先洗凈包皮及冠狀溝,然后自尿道口、龜頭向外旋轉擦拭消毒。女性:先按照由上至下,由內向外的原那么清洗外陰,然后清洗并消毒尿道口、前庭、兩側大小陰唇,最后會陰、肛門。
〔5〕導尿管插入深度適宜,插入后,向水囊注入10—15毫升無菌水,輕拉尿管以確認尿管固定穩妥,不會脫出。
〔6〕置管過程中,指導患者放松,協調配合,防止污染,如尿管被污染應當重新更換尿管。
55整理課件3.置管后。
〔1〕妥善固定尿管,防止打折、彎曲,保證集尿袋高度低于膀胱水平,防止接觸地面,防止逆行感染。
〔2〕保持尿液引流裝置密閉、通暢和完整,活動或搬運時夾閉引流管,防止尿液逆流。
〔3〕應當使用個人專用的收集容器及時清空集尿袋中尿液。清空集尿袋中尿液時,要遵循無菌操作原那么,防止集尿袋的出口觸碰到收集容器。
〔4〕留取小量尿標本進行微生物病原學檢測時,應當消毒導尿管后,使用無菌注射器抽取標本送檢。留取大量尿標本時〔此法不能用于普通細菌和真菌學檢查〕,可以從集尿袋中采集,防止翻開導尿管和集尿袋的接口。
56整理課件〔5〕不應當常規使用含消毒劑或抗菌藥物的溶液進行膀胱沖洗或灌注以預防尿路感染。
〔6〕應當保持尿道口清潔,大便失禁的患者清潔后還應當進行消毒。留置導尿管期間,應當每日清潔或沖洗尿道口。
〔7〕患者沐浴或擦身時應當注意對導管的保護,不應當把導管浸入水中。
〔8〕長期留置導尿管患者,不宜頻繁更換導尿管。假設導尿管阻塞或不慎脫出時,以及留置導尿裝置的無菌性和密閉性被破壞時,應當立即更換導尿管。
57整理課件〔9〕患者出現尿路感染時,應當及時更換導尿管,并留取尿液進行微生物病原學檢測。
〔10〕每天評估留置導尿管的必要性,不需要時盡早拔除導尿管,盡可能縮短留置導尿管時間。
〔11〕對長期留置導尿管的患者,拔除導尿管時,應當訓練膀胱功能。
〔12〕醫護人員在維護導尿管時,要嚴格執行手衛生。58整理課件多重耐藥菌醫院感染預防與控制技術指南
〔試行〕多重耐藥菌〔Multidrug-ResistantOrganism,MDRO〕,主要是指對臨床使用的三類或三類以上抗菌藥物同時呈現耐藥的細菌。常見多重耐藥菌包括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耐萬古霉素腸球菌〔VRE〕、產超廣譜β-內酰胺酶〔ESBLs〕細菌、耐碳青霉烯類抗菌藥物腸桿菌科細菌〔CRE〕〔如產Ⅰ型新德里金屬β-內酰胺酶[NDM-1]或產碳青霉烯酶[KPC]的腸桿菌科細菌〕、耐碳青霉烯類抗菌藥物鮑曼不動桿菌〔CR-AB〕、多重耐藥/泛耐藥銅綠假單胞菌〔MDR/PDR-PA)和多重耐藥結核分枝桿菌等。59整理課件耐藥菌的難題,遠不止NDM-1!MRSAPDR-不動桿菌銅綠假單胞菌艱難梭菌VREESBL,KPC,NDM-1多重耐藥結核分枝桿菌60整理課件正確認識接觸預防
有效控制多重耐藥菌MDRO61整理課件62整理課件超級細菌出現/MDRO泛濫,
我們需要改變什么呢?接觸傳播的隔離手衛生:洗手液、抗菌洗手液、手消毒液醫院環境消毒:手接觸的物表隔離衣、口罩與手套隔離多重耐藥菌主動篩查與去污染。。。更明智地合理使用抗菌藥物63整理課件手頻繁接觸的物體外表,
是高度危險的!64整理課件65整理課件關注頻繁手接觸物體外表的去污染防水電腦附件66整理課件——醫院感染的90%病原體為條件致病菌,引起外源性感染或內源性感染。耐藥菌感染已成為醫院感染防控的重要課題。根據全國醫院感染監測網2021年橫斷面調查資料,在別離出的3248株引起感染的病原體中,排前五位的細菌為:銅綠假單胞菌〔16.44%〕大腸埃希菌〔11.98%〕克雷伯菌屬〔11.30%〕不動桿菌屬〔8.84%,其中鮑曼不動桿菌6.28%〕金黃色葡萄球菌〔8.34%,其中MRSA4.65%〕67整理課件1季耐藥菌情況68整理課件感染途徑方面:——侵襲性操作不斷增加;——進入人體的診療器械愈加復雜和精密;——臨床使用藥品/血液及血制品;——醫務人員的操作,特別是手的衛生……大多數可以防止的醫院感染起因于不恰當的醫療護理操作。69整理課件〔二〕存在的問題——醫院管理者、醫務人員的重視程度不夠;——需要進一步完善和落實有關技術性標準、標準;——對標準和標準的執行力不夠;——醫務人員全員性參與不夠;——醫院感染專職人員的知識結構、專業水平需要提高;——臨床檢驗、流行病學、藥學、醫療、護理等多學科、多專業的密切合作亟待加強。
70整理課件隨著醫學技術的開展,醫院感染面臨挑戰:醫院感染潛伏期、攜帶者、定植復雜的感染源各種侵入操作復雜的診療器械抗菌藥物易感染人群日益龐大各種植入物、和置入物71整理課件隨著社會的開展,醫院感染面臨的壓力:醫院感染社會壓力政府壓力輿論壓力醫務系統內壓力保險壓力患者壓力72整理課件由多重耐藥菌引起的感染呈現復雜性、難治性等特點,主要感染類型包括泌尿道感染、外科手術部位感染、醫院獲得性肺炎、導管相關血流感染等。近年來,多重耐藥菌已經成為醫院感染重要的病原菌。為進一步加強多重耐藥菌醫院感染預防與控制,指導各級各類醫療機構做好多重耐藥菌醫院感染預防與控制工作,降低發生醫院感染的風險,保障醫療質量和醫療平安,根據?醫院感染管理方法?及有關規定,特制定本技術指南。73整理課件一、加強多重耐藥菌醫院感染管理
〔一〕重視多重耐藥菌醫院感染管理。醫療機構應當高度重視多重耐藥菌醫院感染的預防和控制,針對多重耐藥菌醫院感染的診斷、監測、預防和控制等各個環節,結合本機構實際工作,制訂并落實多重耐藥菌感染管理的規章制度和防控措施。74整理課件〔二〕加強重點環節管理。醫療機構要采取有效措施,預防和控制多重耐藥菌的醫院感染。特別要加大對重癥監護病房〔ICU〕、新生兒室、血液科病房、呼吸科病房、神經科病房、燒傷病房等重點部門以及長期收治在ICU的患者,或接受過廣譜抗菌藥物治療或抗菌藥物治療效果不佳的患者,留置各種管道以及合并慢性根底疾病的患者等重點人群的管理力度,落實各項防控措施75整理課件〔三〕加大人員培訓力度。醫療機構要加強對醫務人員醫院感染預防與控制知識的教育和培訓。提高醫務人員對多重耐藥菌醫院感染預防與控制認識,強化多重耐藥菌感染危險因素、流行病學以及預防與控制措施等知識培訓,確保醫務人員掌握正確、有效的多重耐藥菌感染預防和控制措施。76整理課件二、強化預防與控制措施
〔一〕加強醫務人員手衛生,嚴格執行?醫務人員手衛生標準?〔WS/T313-2021〕。醫療機構應當提供有效、便捷的手衛生設施,特別是在ICU、新生兒室、血液科病房、呼吸科病房、神經科病房、燒傷病房等多重耐藥菌醫院感染重點部門,應當配備充足的洗手設施和速干手消毒劑,提高醫務人員手衛生依從性。醫務人員在直接接觸患者前后、進行無菌技術操作和侵入性操作前,接觸患者使用的物品或處理其分泌物、排泄物后,必須洗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劑進行手消毒。77整理課件〔二〕嚴格實施隔離措施。醫療機構應當對所有患者實施標準預防措施,對確定或高度疑似多重耐藥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應當在標準預防的根底上,實施接觸隔離措施,預防多重耐藥菌傳播78整理課件1.盡量選擇單間隔離,也可以將同類多重耐藥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間。隔離房間應當有隔離標識。不宜將多重耐藥菌感染或者定植患者與留置各種管道、有開放傷口或者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間。多重耐藥菌感染或者定植患者轉診之前應當通知接診的科室,采取相應隔離措施。沒有條件實施單間隔離時,應當進行床旁隔離79整理課件
2.與患者直接接觸的相關醫療器械、器具及物品如聽診器、血壓計、體溫表、輸液架等要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政治生活+第二課第四框《民主監督+守望公共家園》教學課件
- 2025年精神衛生理論試題
- 2025年公司上半年工作總結模版
- 全面釋放新質生產力
- 豐淚溝的臨床護理
- 腫瘤防治宣傳
- 某藥業四季三黃軟膠囊提案
- 某地產工程全過程“四化”管理
- 人教部編版三年級語文下冊《口語交際:春游去哪兒玩》教學課件
- 產后盆底功能康復治療
- 預應力錨索基本試驗方案
- 舞蹈藝術與舞蹈編導技巧
- 高質量的預算模板-英文
- 年產10萬噸膠固粉生產線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
- (合同范本)固化地坪施工合同范本
- 谷殼銷售合同
- 國開電大學學前教育概論形考任務一二三四五答案
- 腹腔鏡盆底重建手術
- 如何把話說清楚
- 雷雨第四幕劇本由中門上不做聲地走進來雨衣上雨還在往下滴發鬢有些
- 仁愛版八年級英語下Unit7Topic2SectionB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