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史總結課件_第1頁
中國古代史總結課件_第2頁
中國古代史總結課件_第3頁
中國古代史總結課件_第4頁
中國古代史總結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國古代史單元小結中國古代史總結一、朝代更替原始社會:公元前170萬年——公元前21世紀。奴隸社會:前2070年,夏朝建立;前1600年,商朝建立;前1046年--前771年西周建立和滅亡;前770—前476年春秋時期:前475—前221年戰國時期前221至公元220年秦漢時期220年至589年三國南北朝時期:581年至618年隋朝618年至907年唐朝907年至1368年五代十國遼宋夏金元1368年—1644年明朝1644年---1840年清朝中國古代史總結二、考點分布必修一第一單元必修二第一單元必修三第一單元、第三單元選修一第二、三、四單元中國古代史總結三、階段特征(從經濟、政治、思想文化藝術方面歸納史實)(一)原始社會(二)夏商西周時期——奴隸制的產生、發展、鼎盛(三)春秋戰國時期——奴隸社會的瓦解和封建社會的形成(四)秦漢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封建社會的初步發展(五)魏晉南北朝時期——國分裂與民族融合(六)隋唐時期——封建社會的繁榮(七)宋元時期——封建經濟的繼續發展和國家統一(八)明清時期——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封建社會的衰落。中國古代史總結(一)原始社會1、經濟方面:①農業:世界農業起源地之一,最早距今1萬年左右;刀耕火種,生產力低下;土地制度屬于氏族公有。最早培植粟和水稻、②手工業:制陶、掌握冶銅技術,最早養蠶剿絲、織綢。2、政治方面:晚期私有制產生、出現貧富分化和階級對立,形成民主推選首領的“禪讓制”。3、原始文化:①古代天文學的萌生:堯設火正,羲和三官,觀測日月星辰②從勞動中產生原始歌謠、歌舞、中國詩歌、戲曲的源頭③原始文字:六千多年前的“圖畫文字”④繪畫的萌芽:壁畫、彩陶畫《鸛魚石斧圖》中國古代史總結(二)夏商西周時期——奴隸制的產生、發展、鼎盛1、經濟:①農業:石器助耕(耜耕)井田制②工商:“工商食官”;青銅鑄造,西周晚期出現鐵器;商周的制瓷、絲織、商人經商;城市:都城——陽城、毫、殷、鎬京、洛邑。2、政治:①分封制②宗法制③王位世襲制及中央地方管理制度3、科技文化:夏小正》、“殷歷”;甲骨文、金文中國古代史總結(三)春秋戰國時期——奴隸社會的瓦解和封建社會的形成1、經濟:①農業:鐵犁牛耕出現、井田制的瓦解與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確立;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形成。壟作法,都江堰;②手工業、商業:官營手工業繼續發展,冶鐵技術的進步;家庭手工業、民間手工業的興起;2、政治:王室衰微,諸侯爭霸兼并,“禮崩樂壞”;各國改革變法,封建制度確立,秦滅六國統一。3、科技文化:“百家爭鳴”;司南、《皇帝內經》;《詩經》、楚辭;帛畫、《人物龍鳳圖》、《人物龍圖》、優伶中國古代史總結(四)秦漢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封建社會的初步發展1、經濟:鐵犁牛耕的推廣,耕作技術進步;漕渠、白渠、龍首渠西漢官營手工業;冶鐵、制瓷、絲織技術的進步重農抑商的政策,“絲綢之路”2、政治:秦的統一秦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建立西漢郡國并行制及推恩令、尚書令、侍中的設立。察舉制度。3、思想文化:“焚書坑儒”與“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造紙術、《九章算術》、《氾勝之書》漢賦文字的統一,繪畫的發展中國古代史總結(五)魏晉南北朝時期——分裂與民族融合1、政治:分裂割據:少數民族內遷,北人南遷三省體制的形成與九品中正制,門閥制度北魏孝文帝改革與民族融合2、經濟:江南的開發,耕作技術、灌溉工具的改進灌鋼法、民間手工業與商業的摧殘3、科技文化:道教的興起與佛教的盛行《齊民要術》志怪小說、書法繪畫藝術的發展中國古代史總結(六)隋唐時期——封建社會的繁榮1、經濟:均田制、耕作工具與灌溉工具,制瓷、絲織技術的改進、民間手工業恢復發展國內外交通與城市、商業、對外貿易的發展2、政治:三省六部制與藩鎮割據科舉制的創立與完善3、思想科技文化:儒家面臨的挑戰;雕刻印刷與火藥;詩歌的黃金時代、傳奇小說;書法繪畫的巨大成就中國古代史總結(七)宋元時期——國家統一和封建經濟的繼續發展1、政治:與少數民族政權并立

北宋加強中央集權和君主專制;元朝的行省制度和中央機構;王安石變法。2、經濟:經濟重心南移與耕作制度的進步;制瓷、絲織、棉紡織的發展特色;宋元商業的繁榮和城市的巨變;對外貿易的擴大。3、科技文化:程朱理學、陸九淵的心學;印刷術、火藥、指南針;郭守敬;宋詞元曲與話本小說;行書與風俗畫中國古代史總結(八)明清時期——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封建社會的衰落。1、政治:君主專制空前強化并發展到了頂峰。①明朝廢除丞相、內閣制度。②清朝中樞機構的演變和軍機處的設置。③對外抵御倭寇、俄侵略,對內平定三藩之亂等2、經濟:封建經濟占統治地位和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①農業生產工具的進步和耕地面積的增長②制瓷、絲織技術的進步③民間手工業的地位與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和緩慢發展④明清商品經濟的活躍⑤一條鞭法、地丁銀制度⑥重農抑商與海禁、閉關鎖國政策。3、科技文化①傳統科技的成就及與世界科技潮流的比較②明清小說③思想文化專制④具有民主色彩的反封建思想及思想家⑤明清文人畫的成就⑥京劇及藝術成就中國古代史總結中國古代賦役制度有哪些演變及趨勢①春秋:齊國“相地而衰征”和魯國“初稅畝”(作用)②西漢:編戶制度,依據資產和人丁為依據承擔國家的賦稅和徭役、兵役③北魏:租調制

④唐朝前期:租庸調制內容:租即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繳納一定量的谷物調即繳納定量的絹或綿庸即納絹代役作用:農民負擔減輕、保證財政收入中國古代史總結作用:a、征稅原則:改變了戰國以來以人丁為主的賦役制度,轉變為主要按土地和資產征稅,(“唯以資產為宗,不以丁身為本”)b、政府對農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有助于商品經濟的發展c、擴大了稅源,增加了財政收入,相對減輕了農民負擔。

⑤唐朝后期:兩稅法內容:a分夏、秋兩季征收b按資產交納戶稅,按畝交納地稅中國古代史總結⑥北宋:募役法和方田均稅法

特點:以錢代役、按畝納稅

⑦明朝:一條鞭法特點:賦役合一、役入田畝;賦役征銀A、簡化了征稅手續,減少了地方官員漁利百姓的行為。C、適應了商品經濟發展的需要,有利于農業商品化和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B、相對減輕了農民的負擔,農民對國家的人身依附關系松弛。作用:作用:減輕負擔、保證農業生產時間增加財政收入打擊大地主、大官僚,中國古代史總結清(前期):攤丁入畝特點:丁稅平均攤入田賦中,征收統一的地丁銀作用:人身依附關系進一步松弛,有利于商品經濟的發展,是賦役制度成熟的標志。中國古代史總結①征稅標準由以人丁為主逐步向以土地財產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