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啦啦操對大學生身體協調性的影響研究TOC\o"1-3"\h\u323341相關概念 157651.1啦啦操 168931.2身體協調性 1168291.3啦啦操與協調性 380992啦啦操相關研究現狀 39292.1啦啦操項目概況 3165192.2高校啦啦操運動研究現狀 4269792.2.1國外方面 4167912.2.2國內方面 6113502.3啦啦操對身體素質的影響 838333身體協調性的相關研究 9183353.1協調性研究現狀 9246893.2運動項目與身體協調性的研究 924667總結 102409參考文獻 121相關概念1.1啦啦操通過在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CNKI、維普期刊數據庫以及萬方數據庫資源系統上查尋到從2000年到2021年的全部關于啦啦操的中文文獻2254篇。外文文獻132篇。所查閱到的文獻大部分研究的是啦啦操規則以及如何對成套動作進行編排。啦啦操運動中包括了32手位基本技術動作、體操動作、舞蹈動作、技巧類動作,還包括有音樂,把這些元素都集為了一體;在成套動作表演當中可以借助口號、玩偶、標牌、喇叭作為輔助的道具;通過隊形的空間變換展示出經過精心編排和訓練的成果以及成套動作,用運動員的激情和活力來調動觀眾情緒進而支持本隊為本隊歡呼的一項團體項目。啦啦操運動區別于其它體育項目最本質的特點是啦啦操屬于肢體協作配合的藝術形式,是鍛煉人的協調性、大腦靈敏性以及身體整體感的一項難美性運動。總的來說啦啦操看重的是比賽現場的舞臺視覺效果,主要要求的是團隊協同一致合作的整體效果。與球類項目的區別在于啦啦操項目評價的方法是按照具體規則結合裁判人員的現場判斷以及團隊的整體表現來打分,而球類項目則是按照進球多少來積分,在得分這一項上面具有質的差別;啦啦操與各種田徑項目也是具有不同的特點的,從計算成績方面來說也是有所不同,田徑運動按照時間、距離來進行成績的評判,而啦啦操項目則不同;除了上述所說的不同點,啦啦操運動主要以表現自身以及團隊的美為目的,這一點是各種難美型項群運動區別于其他運動的最大的特征,為了贏得更多觀眾的關注和歡呼。除了可以單獨進行各類啦啦操的比賽之外,還可以作為各類球賽的附屬團隊即加油助威啦啦隊進行參賽,這是其他項目所不能比擬的又一大特征。1.2身體協調性身體協調性指身體各個肌群之間相互作用的時候所涉及到的時機正確、動作方向以及速度恰到好處、平衡穩定并且具有節奏和韻律性。在幾項身體素質訓練中,協調性訓練是最難以訓練的,因影響協調性的因素有很多,比如:遺傳、速度與耐力關系、身體重心平衡、動作節奏性、肌肉收放能力、柔軟度、心理個性、肌肉力量和肌耐力、技術動作熟練程度等。一般人認為,女性的身體柔韌性比男性的柔韌性要好,這是由人體結構和運動器官的結構及功能特點決定的。女性身體結構中的組成關節的肌肉、韌帶、骨骼等等的體積都較小,同時包裹關節的韌帶、肌腱以及肌肉的彈性伸展性較好,因而關節活動范圍大,動作幅度大。所以都認為女性的柔韌性比男性的要好。有研究表明:運動能力因為性別差異而呈現出不同的差異。在精細動作的協調方面女子比男子好許多,而在目標動作技巧上面男子又比女子好很多[1]。身體協調性的好壞與身體素質的好壞與否息息相關,只有身體素質變好了,身體的協調性才有可能變好。因為速度、耐力、平衡、靈敏、柔韌是身體基本能力和運動能力的組成部分,這幾項素質的發展水平對運動員的競技運動能力有著重要的影響,身體協調性同速度素質中的速度快慢一樣,取決于興奮通過反射弧(感受器→傳入神經→中樞→傳出神經→效應器)所需要時間(即反應時)的長短,通過嚴格的訓練,反應速度可以縮短11%-25%。經常進行無氧耐力訓練,能夠提高腦細胞對血液中代謝產物堆積的耐受力;有計劃的重復多次的間歇性的訓練可以,并且提高最大乳酸能力和發展糖酵解供能水平這是因為身體獲得最大乳酸刺激的結果。身體協調性與平衡能力緊緊相連,在體育運動和比賽中,運動者為了順利做到各種不同的動作,有時必須努力保持或者變換不同的身體姿勢,為確保運動時的身體平衡,有時必須準確及時地做出判斷快速準確的做出動作或者體位的改變以對應運動場上瞬息多變的環境,有時為了配合集體必須加大肢體的活動幅度,使動作舒展、優美、完美到位。因此,人體良好的平衡、靈敏和柔韌是達到身體協調的必備條件。人體的平衡能力不僅要求身體結構完整,還要求前庭器官、視覺器官、本體感受器、大腦平衡調節、小腦共濟協調以及肢體肌群力量、肌張力之間的相互平衡協調,因為維持身體平衡是在神經系統、感覺器官和運動系統等共同參與下完成的,只有身體機能處于適宜狀態時,有關各器官、系統之間才能密切協調配合、發揮良好的生理作用以維持身體特定姿勢。假如身體處于亞健康,各系統的功能則會下降,最終嚴重影響身體的平衡,進而影響到身體協調性。靈敏素質是運動員迅速改變動作和隨機應變的能力,表現形式包括起動、急停、起跳、躲閃、維持平衡、改變動作姿態等;專項靈敏與專項技術的表現密切相關,如啦啦操運動員的靈敏主要表現為身體姿態的控制和掌握節拍的能力,總而言之身體協調性的發展是離不開靈敏條件的支撐的。柔韌是肢體在運動過程中最大限度完成大幅度動作的能力。柔韌性不可直接影響動作的學習和高難度動作的掌握,但是會受限于力量素質、速度素質、協調素質以及平衡能力的發展,做高難度動作之前若是沒有熱身到位會造成運動損傷,在發展身體協調性時也需要把握柔韌性訓練的尺度。影響運動員協調的主要因素,還包括3點:(1)先天遺傳因素及內環境的變化;(2)外界環境的變化;(3)周期訓練內容的變化。王丹王國良2人認為導致協調性差的原因有4點。(1)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降低了身體的協調性;(2)外界環境(家庭、學校、社會)對學生的體育文化關注度不夠;(3)社會壓力(學習任務、工作、生活)影響了學生的身體素質發展;(4)情商、智力、心理素質等等也影響著學生身體協調性的發展[1]。1.3啦啦操與協調性想要提高身體的協調性,就必須提高大腦支配肢體的能力,啦啦操本身就屬于難美性的項目,需要較好的身體協調性才可以完成的運動項目,反之,啦啦操也是一項能夠提高身體協調性的運動項目,在啦啦操基本功訓練的內容當中有很多項目都有提升身體素質的功能,例如基本功練習當中的形體訓練、耐力訓練、難度動作訓練(立轉、阿拉C杠、團跳、平板支撐等等)、音樂節拍的快慢變換、面部表情展現等等這些都是需要啦啦操隊員達到的最基本的需求,這些也是最好的提升身體協調性的訓練,正是啦啦操項目有了這些基本訓練而且也必須做到這些訓練,才使得啦啦操運動可以提高身體的協調性。很多文獻表明身體協調性對運動技術的完成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在啦啦操這一領域的研究還比較少見,所以選擇云南農職學院大學女生為研究對象,用啦啦操對實驗班學生進行干預,針對啦啦操對協調性的提升效果和提升幅度進行實驗研究,目的是為了正確評價身體協調性以及有效地發展啦啦操運動提供理論和實踐性依據,以免盲目的進行教學或者是訓練,造成不必要的麻煩和損失。2啦啦操相關研究現狀2.1啦啦操項目概況啦啦操,原名cheerleading。其中cheer的部分,有振奮精神,鼓舞士氣的意思。啦啦操來源于1877年美國早期部落社會的儀式。是在激勵外出打仗或打獵的戰士們的儀式中,族人用歡呼、手舞足蹈的表演來鼓舞士氣,表達希望他們能凱旋而歸的愿望。啦啦操運動起源于美國,至今已有100多年歷史,是融健美操、舞蹈、音樂及各種技巧動作于一體的集體運動項目,注重激情、活力和團隊精神,啦啦操表演已經遍布職業籃球、橄欖球、棒球、田徑、摔跤等比賽現場,已經成為一項深受群眾喜愛、普及性極強的體育娛樂活動。啦啦操運動1998年傳入我國,期初在我國西南部沿海地區得到開展;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啦啦操第一次進入全國人民的眼簾;在2010年廣州亞運會和2014年南京青運會開幕式中,啦啦操作為體育表演項目進行現場表演,啦啦操開始被大眾接受。在國家體育總局的扶持下,從2009年,啦啦操進入快速發展階段,教育部與國家體育總局合作編排了《全國啦啦操示范套路》、《全國啦啦操規定套路》,并大規模開展“啦啦操送培到基層”活動,將啦啦操送入學校。由于啦啦操特有的青春、活力和團隊精神,得到了大、中、小及幼兒園學生的喜愛和追捧,如今已經成為最受青少年喜愛的校園體育項目之一。經過近幾年的發展,全國啦啦操賽事體系初步建立和完善。每年在我國舉行的國際性比賽有1次,既中國啦啦操公開賽;全國性比賽有20-30個聯賽的分站賽和一次總決賽、1次錦標賽、1次冠軍賽;各省、市分別組織1次啦啦操比賽。在啦啦操開展火熱的地區,還會自行進行區或校級啦啦操比賽。隨著我國啦啦操水平的提高,競賽規則、技術逐漸與國際接軌,參加國際賽事的機會也越來越多,每年通過全國重大賽事的選拔出來的優秀隊伍可以走出國門,參加在美國、澳大利亞、法國、日本、韓國等國家舉辦的國際啦啦操賽事,增進了國際間交流。啦啦操最初是疊成人塔,通過集體完成基本手位和吶喊口號為他人加油喝彩而開始的。如今隨著啦啦操項目的不斷發展,將啦啦操分成兩個發展方向,一個是技巧啦啦操,通過隊員們相互配合完成托舉、拋接、金字塔、翻騰等難度動作的集體項目;另一個是舞蹈啦啦操,根據獨特的音樂、風格,運用啦啦操特有的手位動作,配以跳步、轉體、柔韌與平衡三類難度動作和不同風格的舞蹈動作,通過多層次、多隊形的流動變化而完成的成套動作。舞蹈啦啦操根據動作技術和風格又分為花球啦啦操、爵士啦啦操和街舞啦啦操。2.2高校啦啦操運動研究現狀2.2.1國外方面當前國外普通高校啦啦操運動發展較好,西方發達國家中的美國、英國等更具有代表性,在普通高校體育教育、啦啦操運動開展方面形成了一定的理論基礎和實踐經驗。啦啦操運動相伴足球比賽應運而生,19世紀70年代,普林斯頓大學和新澤西州拉特格斯大學舉辦的足球比賽成為了啦啦操運動的誕生節點,并由此而建立了由男性組建的啦啦操運動俱樂部,學生們用擴音器與啦啦操結合,為球隊和觀眾加油助威,形成了早期的具有組織和娛樂性質的啦啦操運動。20世紀初期,啦啦操開始有更多的女性參加,其生成和發展主要在美國完成,美國本土圍繞啦啦操運動的電影和取自啦啦操的文化素材也屢見不鮮。美國普通高校中的啦啦操運動場地與基礎設施條件優越,大學生的體育活動時間充裕,各個普通高校為大學生紛紛設立了啦啦操社團或俱樂部。學生們得以擁有進行專業、系統學習和鍛煉啦啦操的機會,美國普通高校為大學生啦啦操比賽創造了很多機會,比賽項目非常豐富。從國外對普通高校啦啦操運動和宏觀體育運動的研究來看,研究者SooHoo,Sonya等研究了啦啦操的起源問題,指出早期的啦啦操是一種助威活動,以為組織者帶動人群采取吶喊、歡呼等形式為自己所支持的比賽隊伍加油激勵。19世紀40年代前后,有組織的啦啦隊一般多見于軍隊中,作為一種“軍事傳統”而存在,隨著時間的推移,1980年后,在田徑、棒球等比賽項目中也開始出現啦啦隊的助威活動,至此啦啦操在不斷的創新中逐步形成了完整的發展模式。在關于啦啦操運動損傷及相關預防措施研究上,研究者Laudner,K.G.、Metz,B.以及Thomas,D.Q.撰文指出:“大約有62%的啦啦隊隊員在運動生涯中維持某種類型的骨科損傷”。一般而言,國際上針對啦啦操運動損傷主要運用LED治療技術手段進行干預,而造成啦啦操運動員運動損傷的主要原因是啦啦隊隊員在損傷中的處理不正確不及時。研究者Foley,E.C.:Bird,H.A.在《"Extreme"ortariffsports:theirinjuriesandtheirprevention》中強調了運動員需根據自身的實際條件選擇差異性的運動難度,國外關于啦啦操運動損傷的體育運動及醫療視角的研究表明了運動安全在啦啦操運動中的關鍵地位。LoisWeiner在《ResearchorCheerleadingScholarshiponCommunitySchoolDistrict2,NewYorkCityLoisWeiner》一文中,從紐約市社區學區對啦啦隊獲得獎學金進行了分析與研究,通過大學生或社區專業啦啦隊參與啦啦操比賽,獲得名次后給予隊員以獎學金的形式進行獎勵,鼓勵隊員積極參與的積極性,使其學區和社區的啦啦操不斷的更新和發展。在《TheAnalysisontheSetofActionoftheCollectiveBuntingintheUndergraduateGroupinthe2016NationalFlowerBallCheeringDanceCompetition》一文中通過分析各參賽隊伍的基本情況、舞蹈編排、動作內容和隊形變化,發現各個隊伍的優勢及存在的問題,仍需要學校教練與學生的積極配合與系統訓練,從而提高各隊伍的參賽水平。研究者從學校教育和學生的成績角度進行了系統的研究,例如研究者LoisWeiner認為應推進啦啦操運動的社會推廣,而TatianaDobrescu等研究者認為從事啦啦操運動將有力地提高學校的男生和女生在同學中的影響力。整體來看,國外啦啦操運動的主要研究內容集中在:啦啦操運動的社團和俱樂部發展、專業化訓練體系、啦啦操運動的作用、運動損傷的預防及治療等方面,涉及到的領域比較寬泛,這與國外開展啦啦操運動的時間較早和體系較成熟具有直接的關聯性。在當前推進我國普通高校啦啦操運動的發展中,積極借鑒國外研究成果與實踐經驗具有深遠的意義。2.2.2國內方面我國普通高校開展啦啦操運動的時間較短,相關研究比較淺顯,現有研究主要涉及啦啦操運動在全國各地的普通高校的開展現狀與對策,重點是教學方面、競賽訓練、課程設置、運動損傷、校園文化等方面。黃艷治(2018)在福建省高職高專院校啦啦操發展現狀與對策中提出:普通高校啦啦操開展中大部分的組隊時間較短,“訓練模式單一,缺乏科學的訓練理論研究,認知度不夠,教練員接受培訓次數較少,教練員的考核標準和相關制度不夠等。此外進一步提出了學校在組織開展啦啦操方面的問題,認為學校對此方面的重視不足,對運動員的獎勵制度不夠明確,場地設施不夠齊全,同時由于學校組織不力,導致學生缺乏經驗”[2]。重點強調了合作學習模式對學生學習興趣愛好的影響。鄭繼超(2018)在《基于SWOT分析的大學啦啦操課程教學創新研究》[3]中寫到,啦啦操在大學中不斷發展,深受學生喜愛,提高學生體育參與的興趣,發展學生的靈活性。運用SWOT分析方法,對啦啦操創新教學進行研究,分析啦啦操課程教學開展的優勢和不足,提出大學啦啦操課程教學創新與優化路徑,加大啦啦操項目在大學校園的推廣與宣傳,構建創新型啦啦操的發展。馮景蘭(2019)在《中職學校舞蹈啦啦操樂感訓練教學初探》[4]中,詳細的闡述出在中職學校舞蹈啦啦操教學活動中,教師應加強對學生音樂節奏、旋律及音樂賞析能力的訓練,旨在提高學生對音樂的理解及表現能力,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更好地把握相關舞蹈動作,并最終順利完成既定教學任務。馮丹丹,黃雁冰在《廣西啦啦操公共選修課課程內容的設置研究》[5]中以三度學習理論為基礎,綜合課程內容設置的依據和原則,并結合廣西高校啦啦操發展的情況,對廣西啦啦操公共選修課課程內容的設置進行理論研究,為廣西高校啦啦操的推廣與實踐提供理論參考。王順熙、董逢威(2017)等研究者在《普通高校啦啦操微課翻轉課堂的發展趨勢及作用分析》[6]中提出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開展啦啦操教育的方式方法,采用了翻轉課堂的方法來全面提高啦啦操運動發展效率。屈媛媛(2018)在《淺談啦啦操運動員踝關節損傷原因及預防》[7]一文中,采用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以及專家訪談法分析啦啦操運動員踝關節損傷的原因,并針對其提出相應的預防措施。希望啦啦操運動員能在訓練和比賽中有效的規避踝關節運動損傷的風險,推動我國啦啦操往更高的水平發展。林千萬子,王若斌(2017)在《技巧啦啦操運動員運動損傷與防預相關研究》[8]一文中以江蘇省各大高校技巧啦啦操運動員為調查對象,通過文獻資料法,邏輯分析法,問卷調查法等方法法對啦啦操運動損傷發生的規律特點和原因進行深入的調查和分析,并對其項目損傷的成因提出了重視運動訓練前后的活動,提高運動員注意力,加強技術動作水平,改善場地器材設施,多舉辦模擬性比賽訓練,訓練符合要適當等相應措施,為預防和減少在技巧啦啦操運動中的損傷提供了有效的指導。郭凱旋(2018)在《技巧啦啦操運動員運動損傷及預防調查研究》[9]一文從技巧啦啦操運動員運動損傷的現狀著手,通過對運動損傷頻率、類型及部位進行數據統計,歸納分析出造成損傷的潛在及直接原因,從而為技巧啦啦操運動員防范運動損傷提供有效的方法建議。靳晶,于艷(2017)在《論普通高校啦啦操運動開展的影響因素及發展策略》[10]中,分析認為教育部門要對學校發展啦啦操運動給予一定的資金支持,使學校擁有充足的資金購置高品質的活動器材與活動服飾,并提出了編寫啦啦操運動教材的建議,使啦啦操運動得到進一步的發展。朱靜靜(2017)在《京津冀地區體育院梭啦啦操運動的開展及其發展策略》[11]一文中寫,京津冀地區體育院校啦啦操運動以課程、社團和訓練隊等不同形式開展,過程中存在很多問題,提出發展策略,引起學校領導重視,加大資金投入,完善培訓制度,增加教師培訓的機會,組建高水平運動隊,定期舉辦賽事,搭建交流平臺,借鑒其他運動項目的開展。綜上所述,從當前國內外關于啦啦操在普通高校中的開展情況來看,國外的相關研究主要將啦啦操置于學校教育的整體框架體系之中,形成了比較有益的研究成果。盡管國內在此方面的研究還有待深入,但現有研究成果整體上體現出了我國學者及體育教育工作者對在普通高校中發展啦啦操運動的高度關注。近幾年來,我國的啦啦操運動蓬勃興起,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國內關于普通高校開展啦啦操運動的研究潮流,相關研究成果不斷增多。然而,由于啦啦操運動作為一種外來運動,在我國發展時間較短,在相關理論研究方面還比較滯后,視角比較狹窄。理論與實踐脫節的問題依然存在。2.3啦啦操對身體素質的影響高麗萍[12]一項關于36周訓練后女生身體素質變化的研究明顯在訓練后減少了體重,提高了肺活量,對力量,柔韌性也有的提高。通過參加舞蹈啦啦啦操活動,切實提高了女大學生的身體機能,改善身體成分和身體形態。鄭瑩瑩[13]指出舞蹈啦啦隊對10至12歲兒童健康和心理健康相關指數的影響是靈活性,它提高了人體合作能力,最大限度地提高了體力和柔韌性,對運動傷害的減少有著非常明顯的作用。趙煜[14]在《拉丁舞選手身體素質探究》一文中認為身體素質可以使選手更好的控制身體,對高難度動作有更準確的掌握,是減少和預防運動損傷的保障。高銀華[15]在《中小學開展啦啦操的可行性》中指出:中小學啦啦隊的發展豐富校園文化,提高身體素質的同時還可以增強學生之間的協作精神與團隊意識,培養創新精神。鄭瑾[16]在《舞蹈啦啦操對女大學生健康體適能影響的研究》中,受試者為27名女大學生,進行每周3次,每次90分鐘,一共9周的干預實驗,結果顯示,舞蹈啦啦操的鍛煉增強了心肺耐力水平。對力量素質的影響也比較顯著,有效培養女大學生的絕對肌力和爆發力,提高肌肉耐力。陸秀梅[17]在《舞蹈啦啦操對高中女生身心健康影響的實驗研究》中指出:舞蹈啦啦操運動對身體素質有提高作用,主要表現在耐性,靈敏性,腰腹力量方面。還有助于提高學生心理素質,降低出現心理問題的可能性,并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趙玉龍[18]在《四川省中小學啦啦操運動開展現狀及發展對策研究》中指出:小學階段的學生正處于身體發育的關鍵時期,開展舞蹈啦啦操訓練和比賽可更好的促進學生的身體與心理的發展。李二慶[19]的《健美健身鍛煉對改變大學生身體成分與身體素質的研究》一文中,根據研究結果指出,通過參與健美和體能訓練來改變總體脂肪百分比,脂肪總量,身體脂肪和身體形態,改變身體成分。楊放和賴巍[20]研究結果表明:得益于新型公共健美操和標準拉丁運動套路的介入,實驗組學生身體形態和身體成分均得到優化,改善了身體形態,改善了脂肪含量。肥胖的手臂,大腿,髖關節等部位脂肪明顯減少。溫柔[21]在《舞蹈者身體成分對體能及健康的影響》中表明瘦體重是影響兒童少年爆發力和動作速度的重要因素;去脂體重是影響肌肉力量的主要因素。綜上所述,有氧運動對不同訓練周期、不同年齡段的受試者都會產生的身體素質上的影響,對其肌肉耐力,柔韌性、爆發性等素質都有明顯改善,長期的有規律的運動可以幫助我們提高身體素質還可以提高鍛煉者的心理承受能力,用身體鍛煉來釋放內心的消極情緒。形成自我認知的人格,培養創新精神和團隊精神,優美的身形,強壯的身體。運動對于全民身體素質提升有促進作用,我們要重視體育鍛煉,發揮體育運動的多重價值。3身體協調性的相關研究3.1協調性研究現狀前蘇聯著名的神經外科科學家N.Bernstein認為協調是最大限度、最大自由度的掌握特定動作的能力。B.H.U普托夫指出:協調性應為人體快速合理機敏地,也就是最好地完成任務,特別是復雜情況下完成突然任務的能力[22]。Nortrip.J.W.et《AnalysisofsportMotion》把協調性看作是人體各肌群按照正常的順序收縮而產生的最佳動作效果的能力[23]。馬躍,馮曉輝2人認為借助身體“體態律動”訓練的原理和手段方法,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身體協調性[24],在《談提高學生動作協調性的途徑與方法》一文中以沈陽體育學院99級健美操專項學生和運動訓練系99級藝術體操專修學生為實驗研究對象。經過一系列的實驗分析、統計和討論,最后證明“體態律動”訓練方法對于提高學生的身體協調性具有良好的、積極的促進作用。王宏亮、韓東、毛偉民、陳雪梅等人認為協調性是大腦收到外界的刺激,進而支配身體、調動肌肉來完成由簡單到復雜動作的一系列動作過程[25];通過體育運動鍛煉增強大學生對自我身體協調性的認識,進一步提高身體的整體運動水平。同時協調性能提升學生個體挑戰運動的成功率,獲得成功的經驗和內心的成就感。以上這些觀點在《大學生體育鍛煉與自我效能感的關系:身體協調性的中介作用》和《淺析身體協調性在運動中的作用》中都有提到。羅紫薇在《淺談少兒舞蹈中動作“協調性”的培養》中講到:動作的“協調性”是指:“身體作用肌群之時機正確、動作方向及速度恰當,平衡穩定且有韻律性謂[26]。3.2運動項目與身體協調性的研究國外研究方方面,Erman,Alparslan兩位學者在《TheInfluenceofAcuteArmVibrationCoordinationinPhysicalEducation》[27]一文中強調體育教師應該致力于對學生手眼協調能力的培養。依約赫認為:“在相同或較弱的身體條件下,身體協調性好的運動員能夠達到較高的運動水平。”詹森等認為:“低水平運動員運動時,只有60%的肌纖維被調動參與活動,而較高水平的運動員可達90%,”人體共有600多塊肌肉,含3億多條肌纖維,而支配肌肉的神經卻有上萬億條,它們分布在人體的各個部位,每條肌纖維都有一個神經與肌肉的接點,一條肌纖維也可能被不止一個運動神經元末梢分支所支配,如果我們只看到肌肉的強大功能而無視協調功能的強大,實踐中難免要走彎路,人的運動潛力究竟有多大,是難以用精確的數據來預測的,協調性也是如此,達到了協調的要求,才是實現了量變到質變的最終要求。國內研究方面,段寶利等通過文章《游戲對提高和發展幼兒協調性的實驗研究》闡述了如何通過體育游戲方法和不同的跳繩訓練方法,培養幼兒、青少年的協調性,并且在文章的最后得出結論:體育游戲、系統跳繩訓練對幼兒與14-15歲青少年協調能力的發展有明顯的促進作用[28]。張海斌、葛春林、王鋒3人在文章中提出動作協調性是指人體按照技術動作不同要素的要求,人體各結構器官系統、各運動部位協調一致地完成動作。這一觀點出現在了2015年3人編寫的《中國排球運動員扣球環節的速度特征及協調性研究》當中[29]。難美項群的運動有很多,包括體操、標準舞、健美操等等一系列運動。此處列舉出有關體操、健美操和街舞的研究說明。王佳麗、王竹影、蔡理3人認為為了避免增加學生的心理負擔,進一步提高學生運動的自信和樂趣,在編排成套動作練習時動作和隊形變化不應該太多[30],這樣既有利于提高身體協調性,又有益于提升自信心。張新華、孟廣丁、路鵬、高瑞玲在《健美操教學中協調性的培養》[31]中闡述到:為了更好的提高和培養身體協調性,可以將音樂節奏貫穿課程教學的始終;除此還可以通過編排特定動作提高協調性,手臂前后、左右繞環交叉練習,還有在教學中通過模仿協調性差的同學做錯誤動作,重點表現錯誤之處,讓學生較快地發現錯誤,并及時做出改正以便調動學生學習的激情,讓練習更有效地進行。李偉在《淺談街舞的身體協調性練習方法》中提到一個人的智力、心理特征、基本運動素質以及觀察是否敏銳等,都顯著影響協調能力的整體表現;當大腦對肢體發出支配信號時,如果肢體不能很好的、較為協調的對動作做出表現,那么就不能夠得到較為完美的肢體展現和視覺效果,所以說,需要提高身體協調性,鍛煉心智是必不可少的舉措[32]。總結綜上所述,國內主要對幼兒協調性;健美操、體操、排球以及舞蹈等運動協調性研究較多,對身體素質與協調性的關系研究方面也比較多,但是有關啦啦操與身體協調性的研究不多,有關啦啦操的研究只是停留在國內外的發展現狀、比賽現狀以及成套動作編排上面。有關啦啦操和協調性的關系以及聯系研究還是一個比較薄弱的方面,因此,有關身體協調性與啦啦操項目、難美型項群運動的研究還需進行廣泛的探討和深入了解。大部分外國學者對協調性的研究都停在概念研究以及外部的、淺在的表現形式上,沒有對協調性的具體操作和鍛煉提高方法進行實質性的分析和本質性的研究概述,更沒有將啦啦操項目與身體協調性進行整合,也沒有探討兩者的內在聯系,所以,這方面的研究還有潛在的發掘空間。參考文獻鄧樹勛,王健,喬德才《運動生理學》(第二版).黃艷治.福建省高職高專院校啦啦操發展現狀與對策[J].福建師大福清分校學報,2018(2):119.鄭繼超.基于SWOT分析的大學啦啦操課程教學創新研究[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18(8):104.馮景蘭.中職學校舞蹈啦啦操樂感訓練教學初探[J].考試周刊,2019(20):185.馮丹丹,黃雁冰.廣西啦啦操公共選修課課程內容的設置研究[J].文體用品與科技,2014(4):55-56.王順熙,董逢威,王源.高校啦啦操微課翻轉課堂的發展趨勢及作用分析[J].運動,2017,13.屈媛媛.淺談啦啦操運動員踝關節損傷原因及預防[J].當代體育科技,2018(15):185.林千萬子,王若斌.技巧啦啦操運動員運動損傷與防預相關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17,7(15):12-14.郭凱旋.技巧啦啦操運動員運動損傷及預防調查研究[J].拳擊與格斗,2018(14):9.靳晶,于艷.論高校啦啦操運動開展的影響因素及發展策略[J].中國高新區,2017,10.朱靜靜.京津冀地區體育院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湖北云學名校聯盟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4月期中生物試題 含解析
- 治療藥物評價體系構建
- 初三上冊化學第二單元知識點總結模版
- 2025年衛生資格考試主管中藥師方劑學總結模版
- 湖南省湘一名校聯盟2024-2025學年高一下學期4月期中大聯考英語試題(解析版)
- 蘇教版高一生物必修1知識點總結模版
- 2024年-2025年學年上學期材料與化工學院學院學生會工作總結模版
- 護理診斷及評價體系構建
- 吊籃工程安全年終總結
- 頸靜脈擴張癥的臨床護理
- 2022-2023學年廣東省廣州市天河區七年級(下)期末數學試卷(含答案)
- 【課件】圖形的旋轉+課件2024-2025學年華東師大版(2024)數學七年級下冊+
- 赤峰市垃圾焚燒發電項目
- 2025年心理咨詢師執業資格考試試題及答案
- 湖北省武漢市常青聯合體2024-2025學年高一下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題(原卷版+解析版)
- 銀屑病診斷與治療
- (四調)武漢市2025屆高中畢業生四月調研考試 數學試卷(含答案詳解)
- ISO 37001-2025 反賄賂管理體系要求及使用指南(中文版-雷澤佳譯-2025)
- 籍貫對照表完整版
- GB 20664-2006有色金屬礦產品的天然放射性限值
- 市政工程安全施工組織設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