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摩配套產業園項目勘察設計平場工程(一標段)施工圖設計說明_第1頁
汽摩配套產業園項目勘察設計平場工程(一標段)施工圖設計說明_第2頁
汽摩配套產業園項目勘察設計平場工程(一標段)施工圖設計說明_第3頁
汽摩配套產業園項目勘察設計平場工程(一標段)施工圖設計說明_第4頁
汽摩配套產業園項目勘察設計平場工程(一標段)施工圖設計說明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施工圖設計說明工程概況項目區位天明汽摩產業園配套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位于巴南區魚洞街道天明村天明汽摩配套產業園,南鄰江津區,北面長江環繞,場地東與明晨大道相接,北聯天辰大道,西靠櫻花山公園。距離魚洞長江大橋4.5km,向南經由罐子溪隧道大道江津區,距江津區珞璜工業園7.5km。受業主委托,對天明汽摩產業園內市政道路與地塊進行設計。圖1-1項目區位圖工程規模及設計范圍本項目為長安鈴木二工廠項目建設用地,總用地面積約824畝,本次設計范圍內共包含明朗路、明輝路兩條道路,四個地塊平場及排水箱涵,其中:明朗路:城市次干道,長1064米,寬26米,雙向四車道;明輝路:城市次干道,長556米,寬26米,雙向四車道;地塊1:占地100105.2㎡,工業用地;地塊2:占地158175.1㎡,工業用地;地塊3:占地120779.9㎡,工業用地;地塊4:占地100413.7㎡,工業用地;箱涵:起于明朗路與明輝路交叉口東北角,止于天辰大道南側,接入現狀已建成的涵洞,長約1335米,最大埋深19米左右。根據業主建設時序,本項目共分為兩個標段,其中標段劃分如下:一標段:1、2號地塊平場及邊坡、明輝路、明朗路(K0+532.356~終點)、排水箱涵(Z0+205~終點)及支管;二標段:3、4號地塊平場及邊坡、明朗路(起點-K0+532.356)、排水箱涵(起點-Z0+205)。本次施工圖設計為一標段,包括道路工程、平場工程(含高邊坡)、給排水工程(含箱涵)、電氣工程、交通工程,共五冊,本冊為第二冊——平場工程(含高邊坡)。設計依據及采用標準規范設計依據(1)與業主簽訂的合同(2)重慶中馳工程勘測技術有限公司提供的《巴南經濟園區天明汽摩配套產業園項目工程1:500管線圖》(3)重慶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提供的《重慶市主城區李家沱組團P標準分區部分地塊控制性詳細規劃修改》(4)《關于天明汽摩配套產業園項目立項申請的批復》(巴南發改發[2018]376號文件)(5)重慶市渝南水利電力工程勘察設計有限公司提供《天明汽摩產業園金子溝排洪工程》方案圖紙(6)中國市政工程東北設計研究總院提供的《天明汽摩產業園排洪涵洞工程》(7)園區已取得征地批文用地紅線圖(8)中國市政工程東北設計研究總院提供的《2號路(天辰大道)施工圖設計成果》(9)中國葛洲壩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的《重慶市巴南區魚洞至江津區珞璜公路改建工程巴南段(K0+000~K3+496)竣工圖(明晨大道)》(10)湖北省地質勘察基礎工程有限公司提供的《天明汽摩配套產業園項目》直接詳勘(11)重慶市渝南水利電力工程勘察設計有限公司提供的《天明汽摩產業園金子溝排洪工程行洪論證》(12)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關于“天明汽摩配套產業園項目(明輝路、明朗路)建設工程設計方案預審意見”(13)《天明汽摩配套產業園項目勘察設計》高邊坡專項方案審查評估報告(14)重慶市巴南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關于“天明汽摩配套產業園項目(明輝路)建設工程初步設計的批復”(巴住建初發[2019]3號文件)(15)重慶市巴南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關于“天明汽摩配套產業園項目(明朗路)建設工程初步設計的批復”(巴住建初發[2019]4號文件)(16)本項目所在區域1:500地形圖采用標準規范(1)《城市道路工程設計規范》(CJJ37-2012)(2016年版)(2)《城市道路路線設計規范》(CJJ193-2012)(3)《城市道路路基設計規范》(CJJ194-2013)(4)《城鎮道路路面設計規范》(CJJ169-2012)(5)《城市道路工程技術規范》(GB51286-2018)(6)《城市道路交叉口設計規程》(CJJ152-2010)(7)《公路路基設計規范》(JTGD30-2015)(8)《公路瀝青路面設計規范》(JTGD50-2017)(9)《無障礙設計規范》(GB50763-2012)(10)《建筑邊坡工程技術規范》(GB50330-2013)(11)《建筑地基處理技術規范》(JGJ79-2012)(12)《重慶市城市道路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DBJ50/T-078-2016)(13)《重慶市市政工程施工圖設計文件編制技術規定》2017年版對規范強制性條文執行情況本次設計滿足行業現行規范強制性條文的要求。對上階段論證及審查意見的執行情況(1)設計采用的技術規范和設計標準應齊全回復:同意審查意見,已在說明1.5中補充《市政公用工程設計文件編制深度規定(2013年版)》、《重慶市市政工程初步設計文件編制技術規定》2017年版。(2)道路平面圖中應表示箱涵標高尺寸。回復:同意審查意見,已在道路平面圖中補充箱涵標高及尺寸,詳見圖DL-03等。(3)道路與平場的土石方工程有重疊的部分,應相應扣除,這部分土石方工程量對工程概算影響較大。回復:道路與平場的土石方工程已將重疊部分扣除。建設條件氣象水文氣象勘察區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冬季受偏北氣流控制,夏季受偏南季風影響,其特點為:四季分明,空氣濕潤,日照少,霧日多,無霜期長,雨熱同季;降雨量年內分配不均,夏季多暴雨,常有大風冰雹。調查區多年平均氣溫18.4℃,月平均最高氣溫是8月為32.8℃,月平均最低氣溫在1月為6.3℃,日最高氣溫43℃(2006年8月15日),日最低氣溫-1.8℃(1975年12月15日)。區內以降雨為主,多年平均降雨量為1077mm。降雨量多集中在5~9月,其中6~8月多為暴雨,降雨量高達866mm,占全年的80%。降水不足25mm的少水月為12、1、2月,以1月降水最少,平均18.8mm多年平均相對濕度80%左右,絕對濕度17.7hPa左右,最熱月份相對濕度70%左右,最冷月份相對濕度81%左右。全年主導風向為北,頻率13%左右,夏季主導風向為北西,頻率10%左右,年平均風速為1.3m/s左右,最大風速為26.7m/s。水文場區斜坡段發育黃溪河支溝地表水體,多為間歇性季節性水流,僅在雨季存在少量的暫時性坡面流,主要由大氣降水補給,一般非雨季流量小或處于干枯狀態。黃溪河屬長江的二級支流。據調查,黃溪河在擬建場地段百年一遇洪水位為238.44~261.08m(勘察時水位235.92~258.36m,水深約0.3m,流量約3.5L/s)。邊坡坡底平緩地段零星分布魚塘,勘察時有少量地表水。區內氣候適宜全年施工。工程地質情況地形地貌本次勘察場地總體南西高北東低,多呈單向斜坡,場地范圍內最高高程330.39m,最低高程267.52m,相對高差為62.87m。場地呈斜坡與溝谷相間分布的地形特征,沿線經過區域多為林地等農業用地,民房零星分布,場地已征用。現狀斜坡呈上陡下緩狀,總體地形較陡,地形坡角一般13°~32°,局部陡坎處可達60°左右,坡底以寬緩溝槽為主,地形較平緩,地形坡角一般2°~10°。地質構造擬建工程場地地質構造位處金鰲寺向斜南東翼。巖層呈單斜層產出,巖層產狀為:278°~302°∠5°~8°,本次取場地內優勢產狀288°∠7°、281°∠7°、296°∠8°,場內及鄰近未發現有斷層,地層連續。場地巖層呈中~厚層狀構造,層面呈微張~閉合狀,表面平直光滑,略有起伏,泥質或泥夾巖屑充填,結合很差,為軟弱結構面。受區域構造應力及外動力地質作用影響,巖體風化裂隙發育,場地及鄰近基巖露頭中可見二組構造裂隙:①組:裂隙產狀92°~118°∠55°~66°,延伸3.00~6.00m,間距0.40~2.20m,表面平直光滑,略有起伏,閉合~微張,張開度1~3mm,泥質或泥夾巖屑充填,局部無充填,結合很差,為軟弱結構面。②組:裂隙產狀34°~47°∠53°~72°,延伸2.00~7.00m,間距0.60~2.50m,表面平直光滑,略有起伏,閉合~微張,張開度1~3mm,泥質或泥夾巖屑充填,局部無充填,結合很差,為軟弱結構面。按《工程地質勘察規范》(DBJ50/T-043-2016)規范表3.1.4、表3.1.5、表3.1.6-2判定,裂隙的發育程度判定為較發育,巖體的結構類型為層狀結構,巖體的完整程度為較完整。地層巖性經地表工程地質測繪和鉆探揭露,場地地層主要由第四系全新統(Q4ml)素填土、殘坡積粉質粘土(Q4el+dl)及下伏侏羅系中統沙溪廟組(J2s)粉砂質泥巖夾砂巖組成。現將各巖土層工程特征分述如下:2.4.1第四系全新統(Q4)素填土(Q4ml):雜色,主要由砂泥巖碎、塊石及少量粘性土組成,局部含少量建筑垃圾,塊石粒徑一般為2~19cm,塊石含量約20~35%,稍濕,均勻性較差,主要分布于場地民房段,呈稍密~中密狀,回填時間大于10年。經本次鉆探揭露,該層厚度一般為0.60m左右。粉質粘土(Q4el+dl):褐黃、灰褐色,可塑狀,切面稍有光澤,無搖震反應,韌性中等,干強度中等,部分鉆孔含少量砂、泥巖碎石,表層多含植物根系。分布于整個場地。該層厚度一般為0.50~3.40m。2.4.2侏羅系中統沙溪廟組(J2s)粉砂質泥巖(J2s-ms):紫紅~暗紫色,由粘土礦物組成,局部含砂質較重,含砂質團塊、條帶。粉砂泥質結構,中厚層狀構造。強風化層巖體破碎,巖芯呈碎塊狀,巖石質軟,強度較低。中等風化層巖體較完整,巖芯呈柱狀,質較硬。為場地主要巖性。鉆探揭露最大厚度53.90m。砂巖(J2s-ss):褐紅、褐灰色,中~細粒結構,薄~中厚層狀構造,主要由長石、石英等組成,鈣、泥質膠結,局部泥質含量較高,夾泥質團塊、條帶。強風化巖芯呈碎塊狀,質軟;中等風化巖石較完整,巖芯呈柱狀,質較硬。以透鏡體或薄夾層狀賦存于粉砂質泥巖中。鉆探揭露最大厚度11.80m。基巖頂面及風化帶特征勘察場地大部基巖出露,坡頂覆蓋第四系殘坡積紅粘土,基巖面最大埋深3.40m(ZK81)。基巖面傾向與邊坡坡向近一致,總體較為陡傾,一般15°~35°,基巖面總體南西高北東低。基巖頂面埋深0.00m~3.40m(ZK81),基巖面高程260.24m(ZK7)~334.05m(ZK123)。按《工程地質勘察規范》(DBJ50/T-043-2016)結合重慶地區經驗,將場地揭露范圍內的基巖劃分為強風化帶和中等風化帶。強風化帶:巖芯破碎,多呈碎塊狀及短柱狀,風化網狀裂隙及裂隙發育,巖體完整性差,揭露厚度0.30m(ZK120)~5.70m(ZK152)。中風化帶:巖芯較完整,多呈柱狀~長柱狀,柱長5~33cm,局部呈碎塊狀,塊徑2~4cm。本次鉆探最大揭露深度56.60m(ZK123),底部未揭穿。各孔風化帶厚度及底界高程統計于勘探點地層情況一覽表。水文地質情況勘察中對擬建場地進行水文地質調查,擬建場地僅北側為原始地貌,地表分布第四系殘坡積粉質粘土及人工填土;據擬建場區分布的地層巖性及地下水的賦存條件,區內地下水主要為第四系松散巖類孔隙水和基巖裂隙水兩大類型。(1)根據現場調查,擬建場地無地表水體分布。(2)地下水類型a、第四系松散層類孔隙水場地素填土零星分布,孔隙度較大,厚度不均,為透水不含水地層,地下水不連續分布于場地素填土中,水量及水位受季節和氣候影響顯著,水質成分由含水介質的性質決定;粉質粘土屬相對隔水層,厚度薄,分布不均,透水性弱,對大氣降水的滲入補給阻隔意義不大。該類地下水隨季節變化明顯,其補給來源為大氣降水,地下水多沿基巖面運移至坡底或場地低洼處排出地表,存在少量上層滯水,粉質粘土層孔隙水多在雨季存在,其透水性相對較弱,大氣降水主要以地表坡流的形式徑流,滲入地下的水量較小。b、基巖裂隙水基巖裂隙水分構造裂隙水、風化裂隙水兩個亞類。構造裂隙水分布零散,其特點是貫通性差,富水性貧乏。風化裂隙水分布于基巖的強風化帶中,其水量由風化帶厚度決定,富水性貧乏。強風化基巖風化網狀裂隙發育,呈微張~張開狀,為弱透水含水帶;中等風化粉砂質泥巖裂隙多呈閉合狀,少數微張,為相對隔水層;中等風化砂巖中裂隙呈微張~閉合狀,為裂隙含水層,該類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氣降雨補給,一部分沿裂隙排泄出場地,另一部分向下補給地下水。場地內,地下水易沿砂巖與泥巖接觸層面排泄。所有鉆孔終孔后,抽干孔內施工用水,待24小時后觀測,孔內水位不能恢復,且無統一的地下水位,說明地下水貧乏,只存在季節性的局部上層滯水。場地南西高北東低,地形條件有利于水體的自然排泄。但豐水期施工時,應嚴格采取截排水措施。場地屬斜坡地貌,斜坡段雨季接受大氣降雨補給,地表水沿坡面散排,少量地表水沿裂隙下滲,于坡體內部臨空面排泄出坡體,易造成巖體軟化,故地表水對斜、邊坡體穩定性影響較大。綜上說明,在勘察期間鉆孔深度范圍內場地地下水總體貧乏,雨季土體及巖土界面低洼處存在一定量上層滯水,水位隨季節變化而變化。水土腐蝕性評價(1)水腐蝕性評價勘察區內無污染源,本次勘察結合地區經驗并利用臨近場地《天明汽摩配套產業園項目明朗路》水樣試驗成果,成果見表3.6.1,依據《巖土工程勘察規范》GB50021-2001(2009年版)Ⅱ類環境水判定:勘察區地表水及地下水對混凝土結構有微腐蝕,對鋼筋混凝土結構中的鋼筋具微腐蝕性,對鋼結構有微腐蝕。表4-1水腐蝕性試驗成果統計表水樣編號項目黃溪河-S1評價標準評價結論PH值7.45>6.5(A類環境)《巖土工程勘察規范》GB50021-2001(2009版)12.2判定,場地地表水、地下水對建筑材料具微腐蝕性。侵蝕性CO2(mg/l)0.00<15(A類環境)HCO3-(mmol/l)3.36>1.0(A類環境)Cl-(mg/l)18.20<100(干濕交替)SO42-(mg/l)129.77<500(Ⅲ類環境)Mg2+(mg/l)5.94<3000(Ⅲ類環境)總礦化度(mg/l)490.55<50000(Ⅲ類環境)(2)土腐蝕性評價勘察場地及附近無化工廠及污染源,根據重慶當地工程經驗并依據《巖土工程勘察規范》GB50021-2001(2009年版)附錄G判定,場地環境類型為Ⅱ類,該區域內土對混凝土結構及鋼筋混凝土結構中的鋼筋具微腐蝕性,對鋼結構具微腐蝕性。不良地質現象據現場調查結合區域地質資料,擬建場地內及其附近無滑坡、泥石流、巖溶、地下硐室等其它不良地質現象,無河道、溝浜、墓穴、防空洞、孤石等對工程不利的埋藏物。平場穩定性及建筑適宜性評價1)地震效應評價根據《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2010附錄A,本區抗震設防烈度為6度,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值為0.05g,設計地震分組為第一組。挖方段建筑場地類別為Ⅱ類,設計特征周期0.35,為抗震一般地段。場地為地震基本烈度6度區,無危巖、崩塌、滑坡、泥石流等不良地質作用;無飽和砂土、粉土。故不存在在地震作用下的巖土穩定問題。2)場地穩定性及建筑適宜性評價擬建場地及鄰近無危巖崩塌、滑坡、泥石流等不良地質作用。現狀整體穩定,適宜擬定工程建設。場區在挖方平場時,將形成高約1.04-31.0m左右的巖土質混合邊坡。土質邊坡巖土界面較平緩,土體不易沿巖土界面產生整體滑移,但由于其自身穩定性差,未來開挖易產生局部滑塌,巖質邊坡根據基巖產狀及切坡位置不同,分別形成順向坡、逆向坡、切向坡。各種邊坡穩定性與開挖時放坡坡率值有關。a、順向巖質邊坡,主要分布于場地東側:邊坡易沿巖層及層面間軟弱結構面順向滑移和崩塌。b、逆向巖質邊坡,主要分布于場地西側:坡度較陡時,局部穩定性較差,坡肩附近容易出現掉塊現象。c、切向巖質邊坡,主要分布于場地南、北兩側:坡度較陡時,可能出現上述幾種情況。邊坡臨時坡率允許值(不受外傾結構面控制時):粉質粘土建議1:1.50;強風化基巖建議1:0.75;中風化砂巖1:0.35,中風化粉砂質泥巖1:0.50。3)地基的均勻性評價擬建場地素填土、粉質粘土分布不均勻,厚度變化大,均勻性差,力學性能差;強風化基巖廣泛分布,但厚度小且變化大,均勻性差;中等風化基巖在整個場地內均有分布,為場區主要巖層,厚度大,均勻性好,層位穩定。4)巖土層承載能力評價素填土呈稍密~中密狀,分布不均,承載力低;粉質粘土厚度小,分布不均,承載力低;強風化基巖巖體較破碎,主要呈碎塊狀及少量短柱狀,力學性能差,承載能力較低;中等風化基巖巖體較完整,力學性能較好,承載能力較高。各巖土層的地基承載力等巖土參數值詳見表4.3。5)土、石比例(1)各鉆孔土、石分布情況挖方段土、石在各鉆孔中的分布見下表4-2:表4-2場地挖方段土、石在各鉆孔中的分布一覽表鉆孔編號平場標高鉆孔標高挖方深度土層厚度強風化厚度中等風化厚度ZK1254.95257.122.171.700.47ZK2255.39256.010.620.620.000.00ZK3255.75264.228.470.801.306.37ZK4256.11274.8418.731.201.6015.93ZK5255.74264.749.001.503.104.40ZK6256.72280.1623.440.801.5021.14ZK7256.36269.4613.101.001.8010.30ZK8257.36268.4511.095.101.404.59ZK9257.10260.643.543.540.000.00ZK10258.04283.7725.730.502.0023.23ZK11257.86279.0821.220.601.5019.12ZK12258.70271.9813.282.500.7010.08ZK13258.74265.486.741.101.004.64ZK14259.17272.1012.932.100.8010.03ZK15259.75266.066.310.801.004.51ZK16260.62269.328.700.702.105.90ZK17264.98281.6216.642.101.0013.54ZK18264.95273.468.511.501.405.61ZK19266.24278.8412.601.801.609.20ZK20266.20273.577.372.001.503.87ZK21267.40275.077.671.701.104.87ZK22267.39268.801.411.410.000.00ZK23268.49280.6412.150.701.909.55ZK24268.57294.3625.790.502.0023.29ZK25269.60274.605.000.501.702.80ZK26270.62284.3513.730.602.0011.13ZK27271.67281.7310.060.501.807.76ZK28274.42284.9410.521.101.507.92ZK29275.30285.189.880.400.908.58ZK30276.10306.7130.610.502.0028.11ZK31276.44293.9317.490.602.5014.39ZK32279.38285.476.090.901.603.59ZK33276.38287.7411.360.501.908.96ZK34274.96274.880.000.000.000.00ZK35270.20271.641.440.800.640.00ZK36264.44268.213.770.703.700.00ZK37263.79271.297.501.202.004.30ZK38262.74268.125.381.101.502.78ZK39258.03265.377.340.401.705.24ZK40255.99266.8210.831.102.007.73ZK41255.21263.057.841.201.505.14ZK42254.15266.7912.642.202.308.14ZK43253.73262.618.881.501.206.18ZK44252.40264.5212.121.401.709.02ZK45251.44260.489.042.102.104.84(2)區域土石比例整個場區土、石比例見下表4-3:表4-3整個場地土、石比例一覽平場累計深度土層Ⅲ類累計強風化基巖中風化泥巖中風化砂巖厚度m%厚度m%厚度m%厚度m%478.7153.8711.2567.6014.12357.2474.63根據工程鉆探、地質測繪調查和臨近場地工程類比,整個場區土、石比例硬土Ⅲ占11.25%;強風化基巖Ⅳ占14.12%;中風化基巖占74.63%。場地挖方區土比例占11.25%,巖石比例占88.75%。以上比例含清理場地棄土成分。(3)場地砂、泥巖比例通過本次調查,場地內巖石主要為侏羅系中統沙溪廟組粉砂質泥巖和砂巖組成,粉砂質泥巖呈紫紅色,粉砂泥質結構,中厚層狀構造,局部含砂質團塊或條帶;砂巖呈灰褐、灰白色,中~細粒結構,薄~中厚層狀構造,礦物成份以長石、石英為主,巖屑、云母次之,鈣泥質膠結,以透鏡體或薄夾層賦存于粉砂質泥巖中。根據本次鉆探及工程地質測繪,場地砂巖以透鏡體或薄夾層賦存,建議適當考慮砂巖比例,建議按15%考慮。(4)軟土評價場地魚塘及黃溪河河溝段表層粉質粘土(見平面圖),依據鉆探、釬探揭露呈流塑~軟塑狀,表層一般分布0.40~0.85m的淤泥,其下為軟土,軟土厚度一般2.0m左右,河床段含少量礫砂、卵碎石。其特點為含水量和孔隙比較高,壓縮性大(一般含水量為55~70%,孔隙比為1~2)。未來平場前應對其采取措施處理,建議可采用清表、拋石擠淤等,同時加強排水措施對表層土體進行處理。地基均勻性評價根據地表地質調查及現場鉆探情況,對地基均勻性評價如下:(1)填土(Q4ml):填土結構稍密~中密狀,為修建道路、民房及周邊構筑物大量回填而成,在沿線上局部分布,厚度變化大,土體內部由粉質粘土、砂泥巖碎塊石等組成,內部不均勻,地基均勻性差;(2)粉質粘土(Q4el+dl):灰褐色,可塑狀,局部區域為流塑狀(淤泥),切面稍有光澤,無搖震反應,韌性中等,干強度中等,部分鉆孔含少量砂、泥巖碎石。分布于整個場地,地基均勻性較差。(3)強風化巖體:據鉆探資料揭露,強風化巖體的厚度一般為1.1~3.7m,地基均勻性一般。(4)粉砂質泥巖(J2s):分布于場地大部分地區,巖體連續、穩定,地基均勻性較好;(5)砂巖(J2s):巖體分布不連續、穩定,地基均勻性較差,為場地次要巖性。地下水對地基基礎的影響場地地下水主要以第四系松散介質孔隙水和基巖風化裂隙水的形式賦存,主要接受大氣降雨的補給。根據調查及鉆探揭露:第四系松散介質孔隙水主要賦存于第四系土層中,主要受大氣降水補給,沿土層孔隙進行徑流,向場地沿線地勢低洼之魚塘、黃溪河進行排泄。勘察期間未見穩定的地下水位,地下水貧乏。基巖裂隙水主要賦存于基巖風化、構造裂隙中,經裂隙向低處排泄,場地的巖性主要為以粉砂質泥巖為主,其中,粉砂質泥巖為相對的隔水層,不利于地下水的富集,地下水賦存條件總體較差。由于整個場地地下水貧乏,不見穩定的地下水位,因此路基基礎不用考慮水浮力的影響。原勘察區及鄰近無大污染源,根據環境地質調查和經驗判斷場地內地下水和土對砼結構、鋼筋混凝土結構中鋼筋有微腐蝕性。特殊性巖土評價本場地特殊性巖土主要為填土及淤泥,填土主要由強~中等風化砂泥巖碎塊石及粘性土組成,稍濕,結構稍密,硬質含量20~45%左右,局部夾塊石,粒徑達350mm,堆填時間一般2年,整個場地厚度分布很不均,厚度范圍一般為1.00m~13.50m。其均勻性差,承載力低,不宜直接利用,建議對素填土層進行強夯壓實處理,壓實系數須滿足規范和設計要求。淤泥:灰色,流塑狀~軟塑狀,含有機腐植質,主要分布于水田及地勢低洼積水處和黃溪河河床地段,施工時應注意加強此類區域的排水措施。對相鄰建(構)筑物的影響場地呈現渾圓狀中丘與寬緩溝槽相間分布的地形特征,道路沿線經過區域多為耕地魚塘等農業用地,場地已完成征用。K0+563.22處與明輝路交叉,存在交叉施工,施工面限制較大,在基坑及邊坡開挖前應詳細考慮棄土位置。然后根據棄土區的位置,運土距離、開挖設備能力等因素,對降水工程、土方工程和支擋工程進行周密的施工組織設計。基坑及邊坡開挖土方應及時運走,不能在基坑或邊坡旁堆放,以免引起邊坡變形而發生意外。在施工過程中應注意現場的文明施工,降低噪聲及施工排渣對環境的影響。場地由于進行黃溪河改道工程,需設置排水箱涵,應先進行排水箱涵的建設,待完成后再進行道路建設。道路終點為已建天辰大道避免對道路管線正常運營產生影響,應注意與周邊項目作業的交叉、配合問題。采取恰當的施工方法和有效的處理措施保證臨近場地正常作業,避免影響場地安全及沿線管線的正常運營。道路兩側為城市發展規劃用地征地范圍,道路區內的民房建筑施工前將全部拆除,拆除后無相鄰建筑物。結論及建議1)結論通過工程地質測繪、鉆探、巖土室內試驗、現場試驗等綜合勘察手段,輔以資料收集及調查訪問的方法,查明了邊坡的地質背景條件、未來邊坡變形特征及穩定性,分析了邊坡形成機制及影響因素,提出了綜合防治方案,有如下主要結論:(1)場地及附近未見滑坡、崩塌、泥石流及采空區等不良地質現象,場地現狀整體處于穩定狀態,應對路塹邊坡填方邊坡進行有效治理后,經支護場地穩定性滿足后,適宜工程項目建設。(2)邊坡體的主要物質組成部分為粉砂質泥巖和砂巖。(3)各段巖質邊坡坡體主要由強~中風化粉砂質泥巖和砂巖組成,邊坡屬反向坡和切向坡,目前處于穩定狀態,但未來平場開挖邊坡存在外傾結構面和外傾不利組合結構面,隨著時間推移、應力釋放和雨季雨水沖刷及下滲等不利情況下,邊坡穩定性將大大降低,導致邊坡巖體沿外傾結構面產生整體滑移現象。需采取工程措施進行治理。(4)工程區位于構造剝蝕丘陵地貌,微地貌為斜坡地貌,邊坡表面為第四系殘坡積粉質粘土,零星分布素填土,下覆基巖為侏羅系中統沙溪廟組粉砂質泥巖夾砂巖。(5)勘察期間鉆孔深度范圍內場地地下水總體貧乏,雨季土體及巖土界面低洼處存在一定量上層滯水,水位隨季節變化而變化。場地地下水主要以第四系松散介質孔隙水和基巖風化裂隙水的形式賦存,主要接受大氣降雨的補給,水文地質條件簡單。場地環境類型為Ⅱ類,該區域內水、土對混凝土結構及鋼筋混凝土結構中的鋼筋具微腐蝕性,對鋼結構具微腐蝕性,若在雨季施工基礎,需考慮水的導排措施。(6)對于該平場邊坡的防治,建議放坡支擋工程與截、排水工程和坡面防護相結合,建議采取邊坡報告中5.3章節支擋方案,確保工程安全和治理經濟,由于各段邊坡高度較大,有坡頂墜落物體等的可能,建立健全邊坡監測及預警預報系統,特別是正式治理前的時間段,發現變形加劇要采取應急措施,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及施工安全。(7)治理工程的截、排水系統及支擋防護工程應與規劃建設相協調,避免治理與建設相矛盾。(8)邊坡施工采取逆作法、分段跳槽開挖,分段長度建議由設計根據具體設計方案確定,盡量避免大藥量爆破作業。必須爆破時,建議嚴格控制爆破點與挖方邊坡之間的距離,防止爆破對邊坡巖體的穩定性帶來不利影響。不合理的施工開挖及爆破作業下,會誘發局部滑動及跨塌。應作好對邊坡的變形監測,如出現異常,及時采取措施,保證邊坡安全,防止工程事故發生。(9)建議在邊坡坡頂、馬道及坡腳修建完善的截、排水設施,避免降水對邊坡坡體的沖涮及浸泡,破壞坡體結構等特征。支護工程中應預留泄水孔等,使其滿足相關設計規范要求。(10)對邊坡進行有效治理后,應堅持治理與長期監測相結合,支擋工程與排水工程相結合的原則。(11)邊坡設計施工應遵循動態設計,信息法施工的原則,施工過程中加強地質工作,校核結構面產狀,特別是層面、結構面及軟弱夾層等,由于巖層及裂隙面抗剪參數隨時間效應的增加而降低,故施工中應根據現場實際對勘察報告進行復核。(12)高度大于15m的巖質邊坡、高度大于12m的巖土混合邊坡、高度大于8m的土質邊坡,屬于渝建發(2010)166號文規定的高邊坡,其支護設計應按渝建發(2010)166號文的規定執行。安全專項論證意見將作為可行性評估和施工圖設計審查的重要依據。請業主充分重視。(13)加強施工階段的地質工作,如發現邊坡異常問題,請及時與勘察、設計及業主聯系,以利于共同協商解決,若未來規劃對該段臨時邊坡坡體、坡頂及坡腳有開挖、加載、破壞等,形成新的邊坡,則應重新進行工程地質勘察和設計工作。(14)根據《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2010附錄A,本區抗震設防烈度為6度,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值為0.05g,設計地震分組為第一組。(15)通過對挖方區進行工程地質測繪調查、鉆探和工程地質類比,對工程場地內挖方段巖土分布情況結論如下:場地內挖方區土主要由粉質粘土、素填土組成,巖石主要由粉砂質泥巖和砂巖(注:砂巖以透鏡體或薄夾層賦存,建議按15%考慮)組成。場地挖方區硬土Ⅲ占11.25%;強風化基巖Ⅳ占14.12%;中風化基巖占74.63%。場地挖方區土比例占11.25%,巖石比例占88.75%。以上比例含清理場地棄土成分。2)建議(1)邊坡支護治理設計年限不應低于道路設計年限。(2)堅持“動態設計、信息法”施工原則,加強監測,大氣降水及生活污水的攔截及排放措施。(3)路塹邊坡施工采取逆作法施工,盡量避免大藥量爆破作業。必須爆破時,建議嚴格控制爆破點與挖方邊坡之間的距離,防止爆破對邊坡巖體的穩定性帶來不利影響。不合理的施工開挖及爆破作業下,會誘發局部滑動及跨塌。應作好對邊坡的變形監測,如出現異常,及時采取措施,保證邊坡安全,防止工程事故發生。(4)施工時應加強排水、降水措施,道路區局部為魚塘和黃溪河河床分布地段,粉質粘土呈流塑~軟塑狀。建議開挖前將魚塘水抽干,對魚塘內軟塑~流塑狀粉質粘土進行清除或換填。(5)加強施工階段巖體結構面檢驗及裂隙調查工作,及時調整邊坡設計施工方案,確保施工安全。(8)施工中應加強監理和驗槽工作,并在有代表性的基坑中采巖樣試驗,以確保試驗值不低于設計的取用值。(9)高度大于15m的巖質邊坡,高度大于8m的土質邊坡,屬于渝建發(2010)166號文規定的高切坡、高填方,其支護設計應按渝建發(2010)166號文的規定執行,請業主充分重視。(10)加強施工中地質服務工作,如發現異常情況請及時通知有關人員前來處理。(11)采取爆破開挖時應控制爆破范圍,靠近開挖邊坡區域不宜大爆破,避免對開挖邊坡整體穩定性。巖質邊坡應進行分階開挖,并采用逆作法施工。應針對不同的邊坡按不同坡率值進行放坡。(12)本報告為施工平場土石比調查報告,其目的主要為平場開挖計算巖土開挖方量、開挖巖石強度分類提供初步依據,針對挖方區僅采用工程地質測繪調查和工程地質類比結合少量鉆探手段,深度不夠,本報告不能用作設計依據,可作為工程場地內挖方地段巖、土類型及土石比情況的初步判定依據使用。(13)場地魚塘及黃溪河河溝段表層分布軟土,平場前建議可采用清表、拋石擠淤等,同時加強排水措施對其進行處理。(14)建議在施工過程中對地質條件進行進一步校核、檢驗。項目施工建設條件(1)石料工程所需石料可在周圍地區解決,石料主要為砂巖和灰巖,石質堅硬,強度高,抗風化、抗軟化能力強,是較好的硬質巖。(2)砂料長江沿線細砂、特細砂及混合砂均可使用,運輸方便。(3)鋼材、水泥、木材、瀝青鋼材、水泥、木材和瀝青均可在重慶市區內解決,且質量和數量均能滿足道路建設的要求。(4)供水、供電及通訊條件項目所在區域為城市開發區,許多地塊及道路建設均在開展中,水、電、通信等設施接入方便,利于道路建設。(5)運輸條件項目區域內天辰大道、明晨大道,是本項目范圍內的主要運輸道路。同時,項目區域鄉間公路較多,多為水泥路面,可見擬建場地內交通便利,運輸條件較好。平場工程設計平場設計原則(1)在充分理解規劃及地塊用地性質意圖前提下,根據場地用地性質合理劃分地塊,確定地塊的場平標高,以使地塊設計標高與道路標高合理銜接;(2)結合場地周邊現狀道路高程,合理選取平場控制標高,保證平場土石方量的最優化,以達到平場范圍內土石方平衡;(3)適當調整規劃道路標高,以達土方平衡;(4)平場采用方格法進行計算,方格按20m×20m進行布設。指定方格四角高程,按四角中線高程計算。平場地塊分區本次設計由“一橫、一縱”組成的區域,并結合本次設計道路,將平場分區分為4個分區,總面積為0.38km2,分區如圖5-1。一標段包含1號地塊與2號地塊,二標段包含3號地塊與4號地塊。圖5-1平場分區圖平場土石方計算本次平場土方計算考慮0.3m的清表厚度,經計算,場地總挖方量250.2萬方(考慮1.2松散系數),填方量333.3萬方,缺方83.1萬方。其中:1號地塊(含邊坡)挖方量92.8萬方,填方量2.8萬方,缺方90.0萬方;2號地塊(含邊坡)挖方量30.1萬方,填方量108.0萬方,棄方77.9萬方。土石方不平衡,經與業主溝通,缺方可由其他項目調入。邊坡防護場地周圍邊坡為永久邊坡,邊坡采用網格護坡進行防護,具體尺寸詳見圖M-10網格護坡大樣圖。附屬設施(1)安全防護網本次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