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漢語期末復習資料(簡體版)_第1頁
古代漢語期末復習資料(簡體版)_第2頁
古代漢語期末復習資料(簡體版)_第3頁
古代漢語期末復習資料(簡體版)_第4頁
古代漢語期末復習資料(簡體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PAGE415文員復習資料一、簡答題1.談談漢字的特點。2.簡要說明漢字形體演變的過程。3.許慎《說文》序里關于六書是如何解說的,舉例說明。4.談談六書理論的貢獻和局限性。5.簡要說明會意字和形聲字的區別。6.形聲字的基本結構形式有哪六種,舉例說明。7.如何理解形聲字的形(意)符?8.意符和部首有何異同點?9.為什么說形聲字是最能產的造字方式?10.分析下列漢字的形體構造,并簡要說明其形義關系:人、解、高、大、詩、車、責、聞、刃、亦、星、虎從、莫、取、及、錫、見、斧、看11.簡要說明繁簡字之間的對應關系。12.異體字形體上的分歧有幾種情況,舉例說明。13.有哪三種情況不能認為是異體字,舉例說明。14.什么是通假?用字通假的基本原則是什么?15.用字通假與造字的假借什么區別?舉例說明?16.什么是古今字?舉例說明古今字有哪些特點?17.古今字產生的原因是什么?18.通假字與古今字有什么不同?19.什么是文字學原則的部首,什么是檢字法原則的部首,二者的關系怎樣?參考答案:1.談談漢字的特點。漢字是表意系統的文字;每個字都是形、音、義的統一體。漢字是一種以象形字為基本構字部件的表意體系文字。漢字結構的發展,經歷了表形、表意和音義結合三個階段:(1)表形階段:表形階段的漢字,主要是直觀描擬外物的具體形象的象形字,它們有的是直接從記事圖畫脫胎而來的。(2)表意階段:有些比較抽象、復雜的概念,用象形、指事難以造字,人們就用兩個或幾個象形字(或指事字)組合在一起表示,形成了會意字,漢字進入了表意階段。(3)音義結合階段:表形和表意的字,只能用形象或抽象的圖形符號來表示語詞的含義,而不能表示語詞的讀音。因此,每一個字的讀音,必須一個一個地死記。而文字的作用,就是記錄有音的語詞,因此,這些字在使用上和發展上,就受到很大局限。為了克服這個缺點,人們就已經造好了的表形、表意字為基礎,創造了音義結合的造字方法,漢字進入了音義結合的階段。2.簡要說明漢字形體演變的過程。甲骨文金文——秦系文字(大篆和小篆)、六國文字——隸書(古隸——今隸)——楷書——草書——行書3.許慎《說文》序里關于六書是如何解說的,并解釋為現代漢語。許慎對六書的解釋是:“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意思是說:象形,就是畫出實物的形狀,線條筆畫隨著物體的輪廓而曲折變化。日()表示太陽,月()表示月亮。太陽總是圓的,月亮有虧缺的時候。象形字體現了事物的特征。“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見義,上下是也”,意思是說:初視字的形體,便可以辨識其結構,仔細觀察分析才可以了解所表達的意義。“上”和“下”就是這一類的字。“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撝,武信是也”,意思說:比并幾個字的形體,會合它們的意義,來體現新造字的意向,“武”和“信”就是這樣的會意字。“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意思說:形聲,是以表事類的字為形,取比擬讀音的字為聲,相互結合起來構成新字。“江”和“河”就是以水為形,分別以“工”和“可”為聲構成的。“轉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授,考老是也”,“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托事,令長是也。”意思說:假借,語言中有某個詞,但沒有表示這個詞義的字,借用一個音同或音近的字來寄托所寫詞的意義。令和長就是這一類字。4.談談六書理論的貢獻和局限性。“六書說”抓住漢字“表意”這個根本特征,基本上反映了漢字構造方式的客觀實際,對通過字形的分析來理解本義,對把握字義的演變線索,對創造新字,都有重大意義。可以說,“六書說“為中國文字學奠定了基礎,同時也給古文字學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武器。同時,也應看到其局限性:第一,六書是分析近古文字亦即小篆的結果,它既不能全部解釋古文字,也不能全部解釋今文字。第二,“六書說”不夠明確,歷代的理解雖說大體相近,但也有不少歧異之處。5.簡要說明會意字和形聲字的區別。(1)形聲字只能由兩部分組成,且有一個偏旁與字音有關,會意字則沒有具有這一功能的部件。如:鴻:從鳥江聲;逐為會意字,而追為形聲字;初(用刀裁衣),本義為裁剪,是會意字。鳴:會意,鳥張口叫。集:會意,好多鳥聚集在樹上(實際是的簡寫);涉:,會意,渡水過河。問、悶、閩、聞,均為形聲字,分別從口、心、蟲、耳,門聲;閨、闊、閱則均從“門”。闖、間、閏則均為會意字。春、夜、秋、風等均為形聲字。13.有哪三種情況不能認為是異體字,舉例說明。第一、有些字,雖然在某一些意義上經常相通,后代的讀音也相同,但不能看作是異體字。如“置”和“寘”。第二、有些字,雖然自古同音,但意義的廣狹不同,有相通之處,也有不通之處,這也不能看作是異體字。如“游”和“游”。第三、還有些字意義上根本就沒有關系,表示的是不同的詞,雖然文獻中常常混用,也不能看作是異體字。比如“修”和“修”。14.什么是通假?用字通假的基本原則是什么?古書中使用漢字時,常常用一個音同或音近的字來代替另一個字使用,這種不用本字,而用另一個字代替本字使用的現象就叫通假。1、本有其字,依聲托事2、本字和通假字在意義上沒有聯系15.用字通假與造字的假借什么區別?舉例說明?用字的通假是“本有其字,依聲托事”,即語言中有表示某個詞的的專用字而不用,用一個音同或音近的字替代使用,如“四之日其蚤”,語言中有表示“早晨”的“早”,卻使用“跳蚤”的“蚤”表示“早晨”的“早”。造字的假借是“本無其字,依聲托事”,即語言中沒有表示某個詞專用字,而用一個音同或音近的字來表示這個詞。如否定性無定代詞沒有專用字表示,就用表示“日且冥也”的“莫”來作無定代詞用。16.什么是古今字?舉例說明古今字有哪些特點?用字寫詞時,先后產生的形體不同而意義相關、古代作甲,后代作乙的一組字,產生在前的叫古字,產生在后的叫今字。古今字的特點可以概括為三條:其一、從產生的時間上看,古字產生在前,今字產生在后。其二、從詞義上看,古字義項較多,往往包含著今字的義項;今字義項較少,往往是古字眾多義項中的一項。其三、從字形上看,今字往往以古字為基礎,加上區別意義的形符或者加上聲符構成,如“支肢、責債、莫暮”等(加形符),“食飼”;或改換古字的形符,如“說悅、錯措、赴訃”等。17.古今字產生的原因是什么?古今字的產生主要有兩個主要來源:一個是詞義引申而形成的古今字;一個是文字假借而形成的古今字。18.通假字與古今字有什么不同?①時間上:古今字中古字和今字在產生時間上有先有后,二者之間屬“歷時”關系;而本字與通假字是一種“共時”關系,是同一時期讀音相同或相近的互相替代現象。②意義上:古今字在意義上彼此有聯系,今字意義往往是古字眾多義項中的一項;本字和通假字的意義沒有聯系。③在形體上:今字往往以古字為基礎,增加區別意義的形符或聲符。如“縣”和“懸”,“懸”是在“縣”字基礎上產生的區別字,是“縣”的分化字,二者是古今字關系。如果說它們是通假關系,則是顛倒了它們之間的先后順序。19.什么是文字學原則的部首,什么是檢字法原則的部首,二者的關系怎樣?文字學原則的部首指東漢許慎在《說文》中首先歸納出來的540個表意符號,這些部首基于小篆字形,是漢字構形的基礎部件,與漢字的構意密切相關,部首相同則意義相通或相同。檢字法原則的部首指后人為了檢索方便在540部首基礎上合并而成的部首,如《康熙字典》、《辭源》等的部首。關系:這些部首上承《說文》,因此大部分也能體現漢字的構意,但是因為基于漢字楷書字形,又追求檢索的便捷,因此少部分部首與漢字構意相脫節。二、“指事、會意、形聲、假借”例字1、指事字舉例本:()《說文》:“木下曰本。從木,一在其下。”末:()《說文》:“木上曰末。從木,一在其上。”朱:()《說文》:“赤心木也,松柏屬。從木,一在其中”莤亦:()《說文》:“人之臂亦也。從大。象兩亦之形。”譕刃:()《說文》:“刀堅也。象刀有刃之形。”拎厷:()《說文》:“臂上也。從又從古文厷。”簉寸:()《說文》:“十分也。人手卻一寸動脈謂之寸口。從又一。”叉:()《說文》:“手指相錯也。”2、會意字舉例杲:()《說文》:“明也。從日從木。”冠:()《說文》:“弁冕之總名也。”伐:()《說文》:“擊也。從人持戈。”牧:()《說文》:“養牛人也。從牛從攴。”男:()《說文》:“丈夫也。從田力,言男子力于田也。”半:()《說文》:“物中分也。人八從牛。牛為物大,可以分也。”戍:()《說文》:“守邊也。從人持戈。”囚:()《說文》:“系也。從人在囗中。”分:()《說文》:“別也。從八從刀。刀以分別物也。”看:()《說文》:“睎也。從手下目。”舂:()《說文》:“搗粟也從持杵以歸臼。杵省。”從:()《說文》:“隨行也。從二人。”比:()《說文》:“密也,二人為從,反從為比。”林:()《說文》:“平土有叢木曰林。從二木。”毳:()《說文》:“獸細毛也。從三毛。”轟:()《說文》:“群車聲也。從三車。”北:()《說文》:“乖也。從二人相背。”3、特殊結構形聲字條倏修修:分別從“木”“犬”“彡、”“肉”,“攸”聲。勝騰滕謄:分別從“力”“馬”“水”“言”,“朕”聲。栽裁載哉:分別從“木”“衣”“車”“口”,“”聲。從徒徙:皆從“辵”,分別從“從”“土”“止”得聲。旗施旌旗:皆從“”,分別從“其”“也”“生”“斤”得聲。其它如:游:從,汓聲;隨:從辵,隋聲。務:從力敄聲。穎:從禾頃聲。佞:從女仁聲。賴:從貝剌聲。疆:從土強聲。雜:從衣集聲。雖:從蟲唯聲。發:從弓癹聲。4、假借字舉例:畢:()《說文》:“田網也。從象形。”假借為“完畢”之“畢”。焉:()《說文》:“焉鳥。黃色,出于江淮。象形。”假借為代詞或語氣詞等。莫:()《說文》:“日且冥也。從日在茻中。”假借為否定性無指代詞等。新:()《說文》:“取木也。從斤從木辛聲。”假借為新舊之“新”。難:()《說文》:“鳥也。從鳥堇聲。”假借為難易之“難”。而:()《說文》:“頰毛也。象毛之形。”假借為連詞、代詞等。它:()《說文》:“蟲也。從蟲而長。象冤曲垂尾形。上古草居患它,故相問無它乎?蛇,它或從蟲。”假借為代詞“它”。何:()《說文》:“儋也。從人可聲。”假借為疑問代詞等。三、異體字、古今字舉例1、異體字災、烖:災,從水從火,會意字;烖,從火聲,形聲字。淚、涙:淚,從水從目,會意字;涙,從水戾聲,形聲字。岳、岳:岳,從丘從山,會意字:岳,從山獄聲,形聲字。巖、巌:巖,從山從石,會意字:巌,從山聲,形聲字。憑、憑:憑,從任從幾,會意字:憑,從心馮聲,形聲字。畔、泮:畔,從田;泮,從水。所表部位不同。歌、謌:歌,從欠,表方法;謌,從言,表特征。唇、唇:唇,從口,表部位,唇,從肉,表特征。粳、稉:粳,從米;稉,從禾。米禾同類,粗精不同。暖、暖:暖,從日;暖,從火。日火皆可生熱。杯、杯:杯,從木,表質地;杯,從皿,表類屬。跡、跡:跡,從辵,表行走,跡,從足,表工具。嘆、嘆:嘆,從口,表部位,嘆,從欠,表方法。杯、桮:杯,從木不聲;桮,從木否聲。不、否同屬“之”部韻。啖、啖:啖,從口炎聲;啖,從口臽聲。炎、臽同屬“談”部韻。蝶、蜨:蝶,從蟲枼聲;蜨,從蟲疌聲。枼、疌同屬“月”部韻。饋、饋:饋,從食貴聲;饋,從食鬼聲。貴、鬼同屬“微”部韻。線、線:線,從纟戔聲;線,從纟泉聲。戔、泉同屬“元”部韻。蚓、螾:蚓,從蟲引聲;螾,從蟲寅聲。引、寅同屬“真”部韻。訴、愬:訴,從言斥聲;愬,從心朔聲。村、邨:村,從木寸聲;邨,從邑屯聲。碗、盌:碗,從石宛聲;盌,從皿夗聲。剩、剩:剩,從刀乘聲;剩,從貝朕聲。峰──峯和──咊群──羣秋──秌期──朞概——槩稿──藁慚──慚夠──夠鵝——鵝2、古今字支──枝肢《說文》:“支,去竹之支也。”“枝”表本義,“肢”表引申義。責──債《說文》:“責,求也。”是為引申義,本義即債務的債。昏──婚《說文》:“昏,日冥也。”古以冥時結婚。“婚”表引申義。莫──暮《說文》:“莫,日且冥也。”借為虛詞,另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