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世紀部分(整合版)第一部分名詞解釋主動理智:源于托馬斯·阿奎那關于人的認識能力和認識發展的四個階段。主動理智屬于其中的第二階段。主動理智是一種高貴的主動力,把從各種感覺所接受的幻相抽象為現實上可以理解的共相概念,實現的是一類事物的本質,因而具有優越性。主動理智的抽象能力源于理智靈魂本身的精神性。2,奧卡姆剃刀威廉·奧康姆認為,現實中沒有獨立存在的聯系,只有相互聯系的事物,聯系僅存在于人的意識之中;也不存在一個單獨的多,而只有多的事物。在相互聯系的事物之外設定一個聯系,在多的事物之外設定一個多,只能使科學毫無意義地復雜化。在此基礎上,威廉提出“能以較少者去完成的事,若以較多者去做,便是徒勞”。后人把它概括為“如無必要,勿增實體。”從這個原則出發,他認為像“實體形式”“隱蔽的質”“影象”等等都是多余的,都應該加以拋棄。3、波菲利問題(阿伯拉爾)a.共相是否獨立存在?b.如果獨立存在,究竟是有形的還是無形的?c.如果是無形的,它們究竟與感性事物相分離,還是存在于感性事物之中,并與之一致?該問題是關于共相問題的討論,分化出哲學形式為亞里士多德式還是柏拉圖式。意義在于形成了唯名論與唯實論兩大派別。4、唯名論唯名論認為存在的事物都是個別的,心靈之外沒有一般的對象;極端的唯名論認為共相只是名詞,如果說它們是實在的話,這種實在不過是“聲音”而已;溫和的唯名論認為共相是一般概念,是心靈對個別事物的個別性質加以概括或抽象而得到的,概念只存在于心靈之中。5、唯實論唯實論認為共相既是心靈中的一般概念,又是這些概念所對應的外部實在;極端的唯實論認為一般概念所對應的外部實在是與個別事物相分離的、更高級的存在,猶如柏拉圖式的理念;溫和的唯實論認為這種實在是存在于個別事物之中的一般本質。6、人文主義文藝復興時興起人文主義思潮。思想家從哲學和神學的角度論證人的崇高價值,發現上帝背后的人的相對獨立性,強調人的尊嚴、人的才能、人的自由。人是上帝創造的杰作,是世間最可寶貴的生靈。7、因信稱義一個人有心靈和肉體的雙重本性,心靈自由,肉身受束縛,而外在對靈魂無影響。事功不能得救,而只能通過信仰,信仰是獲救的充分必要條件。通過事功來控制自己的行為只是信仰的結果,事功只須做到足以抑制情欲的程度。人與人之間區別只在于信仰,人人都可以因誠懇的信仰而與上帝直接溝通。8、神正論上帝是正義的,惡的存在與上帝的全善全知全能無關。惡有兩類:行為的(認識的、倫理的)惡和自然的惡,只有倫理的惡才是罪惡。罪惡的本質就是人濫用自由意志,背離上帝這一最大的善,歸向較低級的善,或者說,惡是善的缺乏。然而,上帝所創者都是善的。上帝是仁慈的,上帝必然通過神恩任意地拯救一部分人類。9、極大a.絕對的極大,它是不會減損的一(如太一)b.相對的極大,是宇宙的界限,是絕對與相對的統一c.極大與極小統一與無限,實屬同一個東西。絕對的極大是上帝實體,相對的極大是宇宙,二者的統一就是:上帝在萬物中展開、顯現。10、有學問的無知由尼古拉提出,是指人們通過知識的探求,達到對自己無知的認識,而對這門“無知課”學得越深刻,就越接近于真理。無知的實際含義是指“我們對無限的對象(包括宇宙)的知識”。具有新柏拉圖主義和泛神論傾向的結論——從神學出發,通過數學認識自然。研究自然科學比神學更能接近上帝。11、馬基雅維里15世紀的人文主義者,著有《君主論》,開創了用人的眼光看待社會國家的先河,是政治學說擺脫神學桎梏的開端。提出政治哲學的基礎不是道德而是權力。主張君主的首要職責不是做一個道德君子而是維持現有的權力秩序。認為人性本惡,自私自利是政治活動的動力。強調實力的重要性,發揮現實主義,強調政治論。提出軍事力量是一個國家政治實力的根本體現。12、自然法阿奎那倫理學和政治學的基礎。認為自然法來自上帝的永恒法。人類“在某種程度上分享神的智慧,并由此產生一種自然的傾向以從事適當的行動和目的,這種理性動物之參與永恒法就叫做自然法”“自然法不外乎是永恒法對理性動物的關系”。自然法是關于人的本性的規律,是人類的理性可以認識的。基本原則:趨善避惡,良心或良知;內容有三:自我保存、繁衍后代、社會生活。13、阿威洛伊主義13世紀中期,在巴黎大學掀起研究亞里士多德哲學的熱潮,形成拉丁阿威洛伊主義的中心。否定上帝的全知全能,神只是物質世界的第一推動者,是邏輯推論的產物。強調理性與經驗。重視《形而上學》《物理學》《論靈魂》《尼格馬科倫理學》。物質世界進入了阿拉伯式的亞里士多德主義哲學的研究領域。否定靈魂不朽,堅持雙重真理論,神學真理和哲學真理并行不悖。堅持世界本身的永恒性。反對早期經院哲學所謂“基督教是真哲學和真宗教的統一”的傳統觀點。以西格爾為代表。14、原罪認為亞當受到撒旦的誘惑犯了罪,上帝罰他的后代到世界上受苦,這就使亞當的子孫通過遺傳獲得了“原罪”。其罪惡的本質在于“背離”。15、三位一體奧古斯丁認為,上帝是三位一體的——即“父”,由父而生的“子”,和從父出來的“圣靈”,這圣靈就是父與子之靈。上帝的實體存在于圣父、圣子、圣靈三個“位”中,但在每一“位”中上帝都是完整的存在,就像人的生命由存在、認識、意志三者構成一個完整的本質一樣。16、無中生有威廉·奧康認為,個體是,而且只有個體是真實的存在。共相沒有單獨的存在,甚至上帝的精神中也不存在“在物之先”的共相。上帝從“無”中創造了這個世界,不借助于任何外物。17、道成肉身艾克哈特哲學的最高理想就是靈魂返回到上帝,與上帝合一。上帝就在人的靈魂之中,只要靈魂棄絕了罪惡、世俗的東西和自我,就能在靈魂的閃光中直接認識到上帝,達到對上帝的無限的信仰和愛。人就成為上帝,和上帝永恒同在。所有的創造物也都在人的本質中放棄自己的本質,改換自己的名稱,由人的本質而獲得榮耀和高貴,從而返回到本原——上帝。18、教父哲學教父哲學約發端于2世紀,終結于6世紀。根據教父們活動的區域和使用的語言,后人把他們分為“希臘教父”和“拉丁教父”。早期希臘教父比較注重理性,注重形而上學,主要致力于上帝的“三位一體”、上帝與世界的關系等學說的建設。后形成以柏拉圖主義為依托的哲學宗教理論。早期“拉丁教父”比較注重信仰和倫理,注重道德實踐。基本傾向:《圣經》與哲學的融合——真宗教和真哲學的統一;思想傾向:理性主義與反理智主義、信仰主義。19、《上帝之城》是奧古斯丁的歷史神學思想的集中表現。第一部分列舉了羅馬人的罪惡,指出羅馬滅亡是羅馬人罪有因得;第二部分主要論述了善占統治地位的“上帝之城”和惡占統治地位的“人間之城”的起源、發展和終結。上帝之城是愛上帝以藐視人而構成的城,人間之城是愛人類而藐視上帝的人構成的城。上帝之城終將打敗人間之城。只有愛上帝,人類才得到救贖。20、信仰尋求理解由安瑟爾謨提出,主張理性服從信仰,承認信仰的優先性,只有信仰了才能理解,應該是信仰在先理解隨后,信仰是理解的前提、范圍和目的。基督徒應該由信仰進展到理性。21、波埃修最后一個羅馬哲人,基督教哲學家,著有《哲學的慰藉》。不同意死守教條,反對宣揚蒙昧主義,主張現實主義和理想主義,主張一個人格化的唯一的上帝。認為上帝就是存在本身,是形式。形式即上帝的理念。世界分為無理性的世界和理性世界。對上帝來說只存在永恒的現在。否定“種”和“屬”在本體論意義上的存在,但我們的心靈有能力把他們從有形或無形的東西區分、抽象出來。波埃修是中世紀唯名論的直接先驅。22、《論自然的區分》是愛留根納哲學思想的核心。自然“是全體存在的與不存在的”“是心靈所能了解的或者超越心靈力量最廣泛概念”。他利用了新柏拉圖主義觀點,區分了四個自然:a.創造而非被創造的自然,即上帝;b.被創造又能創造的自然,即邏格斯c.被創造而不能創造,指的是世界的萬事萬物,是上帝理念的表現d.不創造又不被創造,作為一切事物的終極目的,指的仍是上帝。23、自愿行為一個自愿行為是一個行為者自己主動做而非強迫,行為者知道,將影響他的行為的重要性。亞里世多德將自愿行為歸為動物和兒童,雖然他把自愿行為置為那些其認為有理性的能力之上。24、良心(知)與良習25、泛神論愛留根納:上帝就在萬物中,萬物就在上帝中。一切在一中,一在一切中。上帝與萬物渾然一體。上帝是一切存在的本質。上帝既內在于萬物中,又超然萬物之上。臨在的上帝和超驗的上帝是同一為上帝。二、簡答1、奧古斯丁的時間觀時間是上帝的創造物。時間的形成是由于世事的變化,形相的遷轉。時間就是心靈的伸展。時間依賴于永恒,派生于永恒。持續的知覺之運動度量時間,而且是在心靈之內度量時間。時間分過去的現在、現在的現在和將來的現在三類。過去事物的現在便是記憶,現在事物的現在便是直接感覺,將來事物的現在便是期望。這樣,奧古斯丁就把時間主觀化為人的思維的三種功能:期望,注意與記憶。時間是永恒之當下、現在。一切時間都是現在式。2、簡述奧古斯丁的光照論奧古斯丁認為,我們的靈魂內在地擁有真理,因為上帝已經把它先天地置于我們的心中。所以,當我們在提出尋求真理時,上帝就以他自己的真光把真理啟示給我們。他認為,道是普照一切世上之物的真光,是恩典與真理。3、時間是心靈的伸展時間是心靈的伸展乃是奧古斯丁的時間觀之結論。奧古斯丁討論了時間的存在與本質。持續的直覺之運動度量時間,心靈之內亦可度量時間。時間是永恒的當下、現在。記憶、注意和期望就是過去、現在和將來。實質上就是按照知覺的內容劃分:過去是過去事物的現在,現在事物的現在和將來事物的現在。一切時間都是現在式。所以,時間是心靈的伸展(destetio).上帝的創造與心靈的伸展是奧古斯丁時間觀的兩個緯度。4、安瑟倫的本體論證明A.甚至愚人也不得不承認,有某一個可設想的無與倫比偉大的東西在他的心中存在著B.某一個不可設想的無與倫比偉大的東西是既存在于心中,也存在于現實中。因為,如果它僅僅存在于心中,那就不可能是至高無上的了,那就將有一種既存在于心中又存在于現實中的東西比它更偉大C.有一個不可設想的無與倫比的偉大東西,是真實存在,這個東西就是上帝。如果有人能設想一個比上帝更好的存在者,那就是被創造者上升到創造主之上并要裁判創造者了,這是極端荒謬的所以,上帝是確確實實存在者的,決不能被設想為不存在。5、晚期唯名論的一般特征一般在個別事物之后。共相只是存在于理智上的概念或普遍的詞項,唯有個別在實在上存在。共相就其謂述功能而言是普遍的,它能謂述許多個別的事物,但就其本體論而言,它存在于心靈之中。共相不能與事物本身相分離而存在,而必須在本體論上依附于個別而存在,個別或個體對共相具有本體論的首要性。6、阿奎那關于哲學與神學的關系的觀點神學從上帝開始,探究超于人類理性的優美至上的東西。哲學從受造物開始,哲學家處理自然的秩序。神學和哲學之間永不會產生矛盾。哲學真理和神學真理只是真理進程的兩個不同環節,真理只有一個,即上帝。信仰可以幫助理性開拓視野,補充和完善哲學真理,理性盡管不可能認識和證明所有的神學真理,但至少可以認識和證明其中的一部分。神學可能憑借哲學來發揮,但不是非要它不可,而是借它把自己的義理講得更清楚些。哲學是神學的婢女。7、簡述托馬斯·阿奎那的法律秩序a.永恒法是神創造統治世界的范本,一切法律都必須從永恒法產生。永恒法不僅僅針對人而言,整個宇宙、自然都須遵循該原則。b.自然法來自上帝的永恒法。人作為有理性的動物,在某種程度上分享神的智慧并由此產生一種自然傾向以從事適當的行動和目的,這種理性動物之參與永恒法即自然法。自然法是人類的理性可以認識的。其基本原則是趨善避惡,具體內容包括自我保存、繁衍后代、社會生活。c.人法來自自然法,因而和理性相一致。人法可以使人不再做惡事,并逐漸習慣行善,使人的自然傾向臻于完善。8、簡述阿威洛伊主義的基本觀點否定上帝的全知全能,神只是物質世界的第一推動者,是邏輯推論的產物。強調理性與經驗。重視《形而上學》《物理學》《論靈魂》《尼格馬科倫理學》。物質世界進入了阿拉伯式的亞里士多德主義哲學的研究領域。否定靈魂不朽,堅持雙重真理論,神學真理和哲學真理并行不悖。堅持世界本身的永恒性。反對早期經院哲學所謂“基督教是真哲學和真宗教的統一”的傳統觀點。9、馬基雅維里的政治哲學的基本觀點a.民族國家觀的確立——主權國家的思想b.政治哲學的基礎不是道德而是權力c.君主的首要職責不是做一個道德君子而是維持現有的權力秩序。人性本惡,自私自利是政治活動的動力。權力集中體現著統治者個人的智慧和能力。一個稱職的君主應該具備獅子般的勇猛和狐貍般的狡猾。在此基礎上,他進一步強調實力的重要性,淋漓盡致地發揮了現實主義。軍事力量是一個國家政治實力的根本體現。強調政治論。10、宗教改革思想的實質宗教改革思想都是從原始基督教和奧古斯丁的從教理論上出發,以“復興”古代神學為形式,賦予基督教新的思想。理論上否定了教皇和教會的至上權威,實踐上摧毀了天主教內部的統一,肯定是蘇上火和個人權利,啟迪人們思考。11、簡述人文主義的基本思想三、論述題1、奧古斯丁關于罪惡起源的理論及其哲學效應至善的上帝是世界的創造者,因而萬物本身也必定是善的。但由于萬物是被創造的,所以不可能同上帝一樣是至善,而是有缺陷的,這缺陷就是惡。人的惡就是犯罪。人的罪惡就是背離上帝。正因為人濫用自由意志,意志拋棄了比自己優越的事物而轉向低下的事物時才變成了惡。這樣一來,人的意志也就失去了自由。人犯罪的本性必然,也就是說,人只有行惡的自由,沒有行善的自由。2、托馬斯阿奎那的倫理學思想(1)自愿行為理論——意志自由與道德的基礎——告別本性的行為——德行來自習慣a.理性+意志(意欲+選擇)。理性之于意志的優越性。意志是理性的欲望。b.不完全自愿的原因:暴力與無知c.人類意志的終極目的和絕對的倫理責任(2)理性與自然法——法的秩序a.永恒法是神創造統治世界的范本,一切法律都必須從永恒法產生。永恒法不僅僅針對人而言,整個宇宙、自然都須遵循該原則。b.自然法來自上帝的永恒法。人作為有理性的動物,在某種程度上分享神的智慧并由此產生一種自然傾向以從事適當的行動和目的,這種理性動物之參與永恒法即自然法。自然法是人類的理性可以認識的。其基本原則是趨善避惡,具體內容包括自我保存、繁衍后代、社會生活。c.人法來自自然法,因而和理性相一致。人法可以使人不再做惡事,并逐漸習慣行善,使人的自然傾向臻于完善。(3)幸福與永福——兩種善的追求意志所欲的對象叫目的,即幸福,但目的有感官世界的外在善和理性本身兩個不同層次,故幸福也分為感官的快樂和理智的快樂。阿奎那認為這兩種都不算最高的幸福和善,人的終極幸福伴隨著終極目的的達到,通過理性認識上帝,這樣就達到真理與幸福的統一。強調實踐性品格。(4)愛與德行美德是正確的習慣。德行分為本性德行和超本性德行,即世俗德行與神學德行。本性德行分為理智德行(智慧、聰明與學問;明智與機智)和倫理德行(謹慎、公正、堅毅與節制),其目的是快樂。超本性德行追求終極快樂即永福。除了四樞德(明智、公義、勇敢和節制)外,阿奎那補充了三圣德:信、望、愛。道德行為不能達到完美的善,因此必須通過愛來完成。永福、完滿、終極目的、至善等都是在對上帝的愛中完成的。人不僅僅是罪人,也是道德主體。3、試述中世紀經院哲學中唯名論與唯實論的爭論及其意義焦點:共相與殊相何為實在的,共相在心靈外部是否對應一般實在。其實質是希臘哲學中柏拉圖與亞里士多德探討的一般與個別的關系,意在解決長久以來的一個爭論,即是否應用理性來維護上帝的信仰與上帝的存在。爭論是基本派別斗爭的特殊形式,是教會與皇權政治生活斗爭。唯名論認為:存在的事物都是個別的,心靈之外沒有一般的對象,極端的唯名論甚至認為共相只是名詞,如果說它們是實在的話,這種實在不過是“聲音”而已;溫和的唯名論認為共相是一般概念,是心靈對個別事物的個別性質加以概括或抽象而得到的,概念只存在于心靈之中。洛色林是唯名論者的代表。他認為,只有個別實體才存在,一般概念只是人們用以說明個別對象的名稱和字眼,甚至只是聲音。因此,絲毫沒有實在的東西同上帝這個一般名稱相符。我們應用到三位一體的神的概念不過是名稱,不是只有一個上帝實體,而是有三個個別的實體或位格,他們有同等的權力。阿伯拉爾認為,共相不能獨立存在,它是一般名詞,但不是有形的語音,而是無形的意義。共相與感性事物不可分。唯實論認為共相既是心靈中的一般概念,又是這些概念所對應的外部實在;極端的唯實論認為一般概念所對應的外部實在是與個別事物相分離的、更高級的存在,猶如柏拉圖式的理念;溫和的唯實論認為這種實在是存在于個別事物之中的一般本質。安瑟倫從上帝概念為出發點證明了上帝是無與倫比的存在者,不僅存在于思想中,也實際存在。阿奎那從根本上堅持了上帝就是存在與本質的統一這一神學立場,上帝這一存在是一切萬物是其所是的本質。意義:首先,在唯名論與唯實論的爭論中,均是使用了理性的手段,這為理性的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為理性主義的抬頭奠定基礎。其次,它是中世紀經院哲學研究的主要問題,也是思想家們的基礎。第三,唯實論維護了教會,從理論上保證了教會的教義,這一爭論是邏輯上的是非之爭,更是神學與形而上學的意味。唯名論思想有其脫離人心的實在性,含有宇宙唯理與可知的意義。它意味著真理不單純是主觀意見,而是含有客觀真理,普遍確實的真理存在。哲學的任務就是要在概念的思維中認識這種真理。它意味著除去生成與消逝的個別現象外,還有永恒不滅的存在,使基督教世界觀與生活方式在他們心目中具有重要的意義。4、中世紀哲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PLC控制系統的自動化送料裝車系統設計
- 公共教育餐廳管理辦法
- 高速公路行業的經濟價值分析
- 團隊合作薪酬管理辦法
- 數字時代青少年網絡素養教育:文明上網提升機制的探索
- 粳稻花期性狀的遺傳量化與聚合效應分析
- 基于《旅游景區質量等級的劃分》的4A景區評審體系優化研究
- 拜占庭藝術的魅力與傳承
- 民族成人登記管理辦法
- 江蘇牛羊屠宰管理辦法
- 餐飲約束員工管理制度
- PLC基礎知識課件下載
- 2025年中級消防設施操作員(監控類)資格理論必背考試題庫(附答案)
- 2023秸稈類生物質能源原料儲存規范第1部分:存放
- DB11 T 212-2009 園林綠化工程施工及驗收規范
- 感染性腹瀉患者護理常規
- 2023年1月國家開放大學漢語言文學本科《古代詩歌散文專題》期末紙質考試試題及答案
- 2025年房東租房合同模板電子版
- 2025年中國智能城市軌道交通行業市場發展監測及投資戰略咨詢報告
- 車輛檢測機構整改報告模板
- DB37-T 2040-2023 金屬礦山尾礦干排安全技術規范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