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級上冊語文總復習資料_第1頁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語文總復習資料_第2頁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語文總復習資料_第3頁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語文總復習資料_第4頁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語文總復習資料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②兩句抓信海上日出的瞬息變化和江上春氣回轉的微妙的特征,用“生”“入”把大自然擬人化,顯得生動有趣。把“日”和

“春”作為新生事物的象征,給人以積極向上的力量。同時蘊含哲理:新事物誕生于舊事物,舊事物中蘊含著新事物。頸聯(lián)歷來為人們所欣賞,請選擇一個角度作簡要分析。

答:A“生”“入”用擬人的手法,生動形象,富有生機。

B“殘”“舊”反映了時序的交替,蘊涵自然理趣。

C“日”“春”作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透露出積極、樂觀、向上的感情。

尾聯(lián):鄉(xiāng)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賞析:運用了設問的修辭手法,抒寫了作者客游他鄉(xiāng)的羈旅之思。(2)典故哲理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在描寫景物、節(jié)令之中,蘊涵著一種自然理趣的詩句。(3)詩中情感

詩中詩人借景抒情,細致地描繪了長江下游開闊秀麗的早春景色,表達了詩人對祖國山河的熱愛,流露出詩人鄉(xiāng)愁鄉(xiāng)思的真摯情懷,也表達了詩人思念故鄉(xiāng),思念親人的思想感情。這是一首羈旅行役詩(類型)

寫作手法

:寫景抒情。《天凈沙秋思》1.文學常識這是一首小令,作者馬致遠,號東籬,大都人。元代著名戲曲作家、散曲家。與關漢卿、鄭光祖、白樸并稱“元曲四大家”。2.重點內(nèi)容詩中最能表現(xiàn)游子的思鄉(xiāng)之情的句子是: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描寫景物的氛圍是蕭條、冷落、凄涼的句子是:枯藤老樹昏鴉;古道西風瘦馬。點明主旨,直接道出天涯游子之悲的句子是: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知識結構】第5課《秋天的懷念》一、文學常識《秋天的懷念》作者是當代作家史鐵生,這是一篇敘事散文(體裁)。二、文章主旨本文講述了雖重病纏身,仍體貼入微的照顧癱瘓的兒子,鼓勵兒子要好好活下去,在臨終前還在掛念兒女的母親的故事。歌頌了偉大而無私的母愛,表達了作者對母親深深的懷念。三、內(nèi)容理解1、文章反復寫“看花”的原因有哪些?(1)“看花”是本文的中心事件,也是本文的線索。(母親央我看花—我答應看花—母親去世不能陪我看花—我和妹妹看花)(2)“看花”是母愛的集中體現(xiàn)。(3)“看花”是“我”新生活的象征,是母親愿望的達成。(4)母親生前愛花,反復寫看花表達對母親的懷念。2、敘述方式:插敘例句:母親喜歡花,可自從我的腿癱瘓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1)內(nèi)容:補充交代母親愛花,愛生活,為了兒子放棄自己的興趣、放棄對生活的享受,表現(xiàn)出母親的無私。(2)結構:為下文母親央我看花及我用看花的方式緬懷母親做鋪墊。例句:后來妹妹告訴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來覆去地睡不了覺。(1)內(nèi)容:補充交代母親病情的嚴重。在重病的情況下,她仍無微不至、不厭其煩的關心我,開導我,更表現(xiàn)出母親的堅強和隱忍。(2)結構:為下文母親離世做鋪墊。例句:別人告訴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話是:“我那個有病的兒子和我那個還未成年的女兒……”(1)內(nèi)容:補充交代無親臨終前仍牽掛自己的兒女,為兒女操勞,表現(xiàn)母愛的無私偉大。(2)結構:為下文我懂得母親沒說完的話做鋪墊。插敘的作用:內(nèi)容:補充交代,使內(nèi)容更內(nèi)容充實豐富、中心鮮明。使文章波瀾起伏。塑造人物形象結構:與上文……照應;為下文……鋪墊。3.例句賞析:“每當這時,母親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見的地方偷偷地聽著我的動靜。當一切恢復沉寂,她又悄悄地進來,眼邊紅紅的,看著我。”(1)“悄悄”,"偷偷”,“眼邊紅紅的”等詞表現(xiàn)了母親怎樣的情感?母親“悄悄地出去”,是因為母親充分體諒“我”痛苦心情,所以在“我”發(fā)脾氣時,悄悄地躲出去,給“我”空間,讓我盡情發(fā)泄心中的痛苦。“悄悄地進來”是因為母親仍不放心“我”,看到“我”恢復沉寂后,為了盡可能不驚擾“我”,又悄悄地回來了。兩個“悄悄”突出母親的細心體貼、善解人意。“偷偷的”表現(xiàn)了母親不放心“我”,關注著“我”,表現(xiàn)出母親的慈愛和細心。“眼邊紅紅”的表現(xiàn)了母親為了不讓孩子擔心,再徒增感傷,強忍著內(nèi)心的悲傷,表現(xiàn)出母愛的細膩、無私與偉大。體現(xiàn)了母親全心全意為“我”著想,悉心呵護“我”。4.例句賞析:母親撲過來抓住我的手,忍住哭聲說:“咱娘兒倆在一塊兒,好好兒活,好好兒活……”(1)這句中“撲”一字用得好,請說說你的理解。答:“撲”字寫出動作速度快、幅度的大的特點,想象地表現(xiàn)母親不顧一切,竭力制止兒子的自虐行為,不忍心孩子再受傷害,表現(xiàn)出母親的慈愛。(2)當“我”喊著活著沒勁時,母親“忍住哭聲”說出娘兒倆好好兒活的話,此時母親心里很苦,但她為什么要“忍住哭聲”呢?答:母親怕自己的哭泣引得兒子更痛苦、絕望,為了安慰、鼓勵兒子,所以忍住哭聲,體現(xiàn)了偉大的母愛和堅忍的個性。5.“母親進來了,擋在窗前”句中“擋”寫有意的動作還是無意的行為?答:母親這是有意的動作,怕我看到落葉凋零的蕭條景象,而觸景傷情,產(chǎn)生傷感痛苦,表現(xiàn)出母親對時刻為孩子著想,母愛的細膩。6.為什么母親對于“跑”、“踩”之類的詞語比“我”還敏感?答:因為母親不想讓雙腿癱瘓的“我”聽到這些詞而回想往事,引來更多的傷心。母親的敏感足以體現(xiàn)她對“我”細致入微的關愛。四、景物描寫解析文中兩處景物描寫的作用。1、窗外的樹葉“唰唰啦啦”地飄落。(1)點明季節(jié)秋天。(2)落葉渲染出秋天蕭瑟的氣氛(3)烘托我孤獨、痛苦、絕望的心境。2、黃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潔,紫紅色的花熱烈而深沉,潑潑灑灑,秋風中開得爛漫。(1)寫出菊花蓬勃的生命力。(2)秋風中綻放的菊花象征著我已從痛苦絕望中走出來,變得了樂觀堅強。3、文中最后寫到“黃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潔,紫紅色的花熱烈而深沉,潑潑灑灑,秋風中正開得爛漫。”這段描寫是否多余?請談談你的看法。答:不多余。作者在結尾濃墨重彩地描寫這些菊花,既表現(xiàn)了作者已經(jīng)懂得了母親“好好兒活”的囑托,要活出生命的多姿多彩;也暗示了作者對母親的深深懷念,帶著感激與自責。第6課《散步》一、文學常識《散步》作者是當代作家莫懷戚,這是一篇敘事散文(體裁)。文章主旨《散步》通過選取祖孫三代一家四口人在田野散步這個生活側面,生動的展示了這一家人互敬互愛、和睦相處的深厚感情和生活情趣,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傳統(tǒng)美德。內(nèi)容理解課文寫了那幾個人物?主人公是誰?文中描繪的就是一家四口外出散步的事,而四口人又是以“我”為紐帶組建起來的。理清故事情節(jié)。(1)散步的時間:初春(2)散步的地點:田野(3)散步的人物:我、母親、妻子、兒子(3)散步中發(fā)生了什么:分歧——母親要走大路,大路平順;兒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4)誰來解決分歧:我(5)為什么我來解決:我的母親老了,她早已習慣聽從她強壯的兒子;我的兒子還小,他還習慣聽從他高大的父親;妻子呢,在外邊,她總是聽我的。(6)我要如何解決:我決定委屈兒子,因為我伴同他的時日還長,我伴同母親的時日已短。我說:“走大路。”(7)最后是如何選擇的:最后,我們走了小路,在不好走的地方,我背著母親,妻子背著兒子,穩(wěn)穩(wěn)地走了過去。(8)為什么選擇了小路:母親改變了主意。3.“我的母親又熬過了一個嚴冬”,這一句中的“熬”字能否刪去?為什么?不能刪去。因為母親的現(xiàn)狀是“老了”“身體不好”,母親從寒冷的冬天挺過來,是很不容易的。“熬”字有忍受、艱苦支持的意思,寫出了“我”為母親最終安然無恙而慶幸的心情。文章第六段的“分歧”有什么作用?“分歧”在這里是大詞小勇,大有深意,為下文體現(xiàn)一家人的和睦、互敬互愛買下伏筆,使文章更加生動。如何理解“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一句的含義及作用?“我”和妻子人到中年,站在人生的中點上,肩負著承前啟后的責任:對上,肩負著贍養(yǎng)老人的義務;對下,肩負著培養(yǎng)教育子女的重任。形象地表明了“我”對生活的使命感。文中的“我”為什么感到責任的重大?人到中年的“我”是家庭的主干,母親聽“我”的,兒子聽“我”的,妻子聽“我”的,現(xiàn)在祖孫發(fā)生分歧,一旦抉擇錯誤就會傷害家中成員的感情,破壞家庭的和睦,破壞家中這份濃濃的親情。第7課《散文詩二首》《金色花》一、文學常識《金色花》作者是印度文學家泰戈爾,1913年獲諾貝爾文學獎。代表作《飛鳥集》、《吉檀迦利》。文體知識散文詩:是兼有詩與散文特點的一種現(xiàn)代抒情文學體裁。它融合了詩的表現(xiàn)性和散文的描寫性的某些特點。詩歌主旨《金色花》以“假如我變成了一朵金色花”生發(fā)想象,描繪兒童與母親嬉戲的畫面,表達兒童對母親的愛,表現(xiàn)了家庭之愛和人類天性的美好與圣潔。四、理解詩歌內(nèi)容1.“我對母親的愛”是怎么表達出來的呢?為什么選“金色花”而不是別的意向呢?借助“金色花”這個意象來表達的。因為金色花是印度的圣樹,是非常美好和圣潔的,這和母子之間的感情很相似。2.“金色花”是怎樣愛母親的呢?(簡要概括幾個生活場景)悄悄地開放花瓣兒,看著媽媽工作;在媽媽要經(jīng)過的小庭院為媽媽散發(fā)香氣;將花的影子投在媽媽讀著的書頁上,突然變成孩子纏著媽媽講故事。詩歌中的孩子是一個怎樣的孩子?天真、快樂、幸福、可愛但也調(diào)皮的孩子。4.“我暗暗地在哪里匿笑,卻一聲兒不響”表現(xiàn)了孩子的什么特點?寫出了孩子調(diào)皮、快樂、天真、活潑的特點,說明沐浴在母愛中的孩子是快樂幸福的。5.詩歌第八段表現(xiàn)了母親怎樣的心情?如何理解“壞孩子”的含義?體現(xiàn)了母親一天見不到孩子,內(nèi)心焦慮,突然見到孩子又驚又喜的心情。“壞孩子”是母親疼愛孩子的特殊表達方式,也是母親對孩子“失蹤”的嗔怪。《荷葉母親》一、文學常識《荷葉母親》作者是現(xiàn)代詩人冰心,原名謝婉瑩。代表作《繁星》、《春水》。二、詩歌主旨這首詩借雨中勇敢慈憐的荷葉為紅蓮遮風擋雨的情景,讓作者聯(lián)想到母親對自己的呵護與關愛,從而表達謳歌母愛這一主題。三、理解詩歌內(nèi)容1.為何將“荷葉”和“母親”并列作為文章的標題?因為荷葉像母親,借“荷葉”這個意象表達母愛。2.“心中的雨點”指什么?如何理解結尾一段話的內(nèi)涵?“心中的雨點”暗指人生路上的風風雨雨,坎坷磨難。這段話將母親比作荷葉,將自己比作荷葉,意在說明只有母親才是保護自己渡過人生路上坎坷和磨難的人。“除了你”強調(diào)母愛的偉大,表達作者對母愛的依戀和贊美。3.《荷葉母親》寫了風雨中幾次看紅蓮?寫出每一次的環(huán)境情況、紅蓮表現(xiàn)和作者心境變化的詞語。答:四次寫看紅蓮。一寫看紅蓮:環(huán)境:繁雜的雨聲,濃陰的天。紅蓮:開滿、亭亭。心情:煩悶。二寫看紅蓮:環(huán)境:雷聲作了,雨越下越大。紅蓮:左右欹斜,無依無靠。心情:不適意三寫看紅蓮:環(huán)境:雨肆意的下著。紅蓮:在大荷葉的覆蓋下不動搖。心情:不寧的心緒散盡,感動。四寫看紅蓮:環(huán)境:雨勢并不減退,勇敢慈憐的荷葉上聚了些水珠。紅蓮:不動搖。心情:深深受了感動。第8課《世說新語》二則一、文學常識《詠雪》、《陳太丘與友期行》選自《世說新語》。《世說新語》是由劉義慶組織一批文人編寫的,是六朝志人小說的代表作。二、文章主旨《詠雪》講的是晉朝著名文學世家謝氏家族詠雪一事,表現(xiàn)了謝道韞的出眾才華和聰明機智,同時也透露出一中家庭生活的雅趣和文化的傳承。《陳太丘與友期行》講的是七歲兒童陳元方的故事,表現(xiàn)了小小年紀的陳元方明白事理、落落大方;同時從另一個側面告誡人們做事要講誠信,為人要方正。三、理解文章內(nèi)容1.“寒雪”“內(nèi)集”“欣然”“大笑樂”等詞有什么作用?“寒雪”“內(nèi)集”“欣然”“大笑樂”營造了一中溫馨、融洽、歡快、、熱鬧的家庭氛圍,同時交代了詠雪的背景。2.“公大笑樂”該如何理解?你認為他大笑的內(nèi)涵有哪些?謝太傅到底認為誰回答的更好?既有享受天倫之樂的愉快,也有自己中途命題獲得成功的得意;有對兄子的略含貶義的笑,更有對兄女的贊許之笑。文章雖然沒有明確交代謝太傅的評價,但從文末補充謝道韞的身份可以看出,作者分明是暗示讀者,謝太傅更贊賞謝道韞的才氣。意在言外,耐人尋味。3.如何理解作者在文章結尾交代謝道韞身份這種寫法?這樣寫,使讀者在不知道她是誰的時候先領略了她的才華,已經(jīng)暗示了她是一個不平凡的人。這是一種未見其人先知其才的寫作技巧,使謝道韞這個人物形象和她的才華展現(xiàn)得尤其突出,表明作者非常贊賞她的才氣。4.把雪比作鹽,比作柳絮,你認為哪一個更好呢?①“撒鹽空中”一喻好,雪的顏色和下落之態(tài)跟鹽比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風中往往上揚,甚至飛得更高更遠,跟雪的飄舞方式不同。寫物必須首先求得形似而后達于神似,形似是基礎。②“柳絮因風起”一喻好,它給人以春天即將到來的感覺,有深刻的意蘊。而“撒鹽”一喻所缺乏的恰恰是意蘊。好的詩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蘊的統(tǒng)一,“柳絮”一喻就好在有意象。5.“友人便怒曰:‘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從神態(tài)、語言描寫品析這句話。一個“怒”字,使“友人”不守信用而且無理的神態(tài)畢現(xiàn)。“非人哉”更表現(xiàn)了“友人”的粗野、毫無羞恥之心的特點。這也為陳元方的反駁之語提供了依據(jù)。6.“君”“尊君”“家君”的稱謂有什么不同?“君”是有禮貌地稱呼對方,猶今之“您”。“尊君”是對別人父親的一種尊稱。“家君”是對人稱自己的父親。7.元方指出了父親友人的哪兩個錯誤?“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8.“友人慚,下車引之”表現(xiàn)了什么?“慚”字寫出了“友人”已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并對自己的言行感到后悔,盡顯人物羞愧的神情。“引”字則表明了友人想對元方表示自己的友好,以示悔意。9.陳元方是一個怎樣的人?從元方對友人的批評話語中,我們可以看出元方有著良好的家庭教養(yǎng),表現(xiàn)了他懂禮識義的品質(zhì)。元方對粗俗的友人“入門不顧”流露出小孩子性格直率,好惡情感易外露的特點,體現(xiàn)了他正直不阿的性格特征。10.在友人“慚”“下車引之”時,元方卻“入門不顧”是否失禮?①元方年僅七歲,我們不應對其求全責備;一個失信于人,不知自責且對子罵父的人,其品行的低劣可見一斑,對這樣的人就應該斷然拒之于千里之外。②人非圣賢,孰能無過?知錯能改仍不失為有識之人。怎么能因他人的一時之錯便徹底否定這個人呢?原諒一個知錯能改的人,不正表現(xiàn)了一個人胸襟寬廣,有涵養(yǎng)嗎?所以我覺得元方最后的舉動略顯失禮。四、文言知識1.通假字:尊君在不?“不”通“否”,放在句末表疑問,相當于“嗎”。2.古今異義:(1)兒女:古:子侄輩今:子女(2)去古:離開今:到什么地方去(3)文義古:詩文今:文章意思3.一詞多義1、顧:元方入門不顧:回頭看(相顧一笑瞻前顧后)相顧驚疑(顧野有麥場):看2、信則是無信信:講信用與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誠、誠實4.敬辭與謙辭尊君:對別人父親的尊稱家君:對自己父親的謙稱5.其它關鍵詞(1)寒雪日內(nèi)集集:聚會(2)白雪紛紛何所似似:像(3)俄而雪驟俄而:不久,一會兒。驟:急速(暴風驟雨)(5)陳太丘與友期行期:約定(4)未若柳絮因風起因:趁著、隨著未若:比不上。(6)相委而去(太丘舍去)舍、委:丟下、舍棄。去:離開(7)下車引之引:拉(8)乃至:(友人)才到。乃:才。(9)公欣然曰欣然:高興的樣子(10)差可擬差:差不多擬:相比6.重點句子翻譯:(1)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舍去。陳太丘跟一位朋友約定一同出門,約好正午時碰頭。正午已過,不見那朋友來,太丘丟下他先離開了。(2)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您跟家父約好正午(一同出發(fā)),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講信用;對著人家兒子罵他的父親,就是失禮。(3)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那人感到慚愧,便從車里下來,想拉元方(表示歉意),元方連頭也不回地走進了自家的大門。(4)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忽然間,雪下得緊了,太傅高興地說:“這紛紛揚揚的大雪像什么呢?”(5)兄子胡兒曰:“撒鹽空中差可擬。”他哥哥的長子胡兒說:“跟把鹽撒在空中差不多。”(6)未若柳絮因風起。不如比作柳絮隨風吹飛舞。8《世說新語》兩則一、生字讀音。陳寔(shí)在不(fǒu)謝道韞(yùn)無奕女(yì)王凝之(níng)二、句讀停頓:①與兒女/講論文義②白雪紛紛/何所似③撒鹽空中/差可擬④未若/柳絮因風起⑤陳太丘與友/期行⑥君與家君/期日中⑦元方/入門不顧三、特殊用法的文言詞語(一)通假字尊君在不不通否,句末語氣詞,相當于…嗎?(二)古今異義1.與兒女講論文義:古義:對子侄這一代晚輩的統(tǒng)稱。今義:指兒子和女兒。2.陳太丘與友期行:古義:約定,動詞。今義:日期,名詞。3.太丘舍去:古義:離去、離開今義:前往。4.下車引之:古義:拉。今義:引用。5.元方入門不顧:古義:回頭。今義:照顧或顧客。(三)一詞多義1、而俄而雪驟:與“俄”構成副詞性詞組“俄而”,表時間短促,可譯為“不久”等。相委而去:連詞,表順承,可譯為“就”“然后”等。2、之:左將軍王凝之妻也(人名)下車引之(代詞,他,代元方)(四)解釋下列詞語君:對對方的尊稱,您尊君:對別人父親的尊稱家君:對人稱自己的父親,謙詞《陳太丘與友期》①相委而去委:丟下去:離開②下車引之引:拉之:代詞,他③乃至乃:才④則是無信則:就《詠雪》①謝太傅寒雪日內(nèi)集內(nèi)集:家庭聚會②俄而雪驟:俄而:不久③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欣然:高興地似:像④兄子胡兒曰:“撒鹽空中差可擬。”差:差不多擬:相比⑤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風起。”未若:不如因:憑借⑥即公大兄無奕女即:就五、句子翻譯【特殊句式及難譯易錯句】1、太丘舍去,去后乃至。(省略句)太丘不在等候就離開了,太丘離開后朋友才到。2、與人期行,相委而去。(省略句)跟別人約定一起出行,丟下別人自己就走了。3、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朋友很慚愧,下車拉元方,元方進入大門不回頭看。4與兒女講論文義跟子侄輩一起談論詩文。5兄子胡兒曰:“撒鹽空中差可擬。”(倒裝句)哥哥的兒子胡兒說:跟把鹽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6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風起。”哥哥的女兒說:不如把它比作柳絮乘風而起。六、內(nèi)容理解:1、“寒雪”“內(nèi)集”“欣然”“大笑”’等詞語營造了一種怎樣的家庭氛圍?點撥:融洽歡快輕松。2、撒鹽空中、柳絮因風起兩個比喻,哪一個更好?同時說說還可以用哪些事物來比喻雪。點撥:(1)“撒鹽”一喻好,雪的顏色和下落之態(tài)都跟鹽比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風中往往上揚,甚至飛得很高很遠,跟雪的飄舞方式不同。(2)“柳絮”一喻好,不僅講究形似更是神似,它給人以春天即將到來的感覺,有深刻的意蘊。3.文章最后寫道:“即公大兄無奕女,左將軍王凝之妻也。”你以為作者寫上這一句的用意何在?

答:補充謝道韞的身份,這是一個有力的暗示,表明作者贊賞道韞的才氣。4、《陳太丘與友人期》一文給我們的啟示是:做人要誠實守信,重視禮儀。七、人物形象:1、文中對謝道韞的評價如何?點撥:聰明有才學。2、從文中的描述中可以看出陳太丘的朋友是個什么樣的人?點撥:課文中,友人與陳太丘“期日中”,結果“不至”,可以看出他言而無信,不守信用;到來之后,問元方“尊君在不?”表現(xiàn)得較為有禮;當?shù)弥愄鹨严刃须x去,不反省自己的過失,反而怒責太丘,粗野蠻橫,十分無禮,可以看出他是一個缺乏修養(yǎng)、沒有禮貌的人;在元方一番義正嚴辭的批評后,他“慚”“下車引之”又表現(xiàn)得較為誠懇,有知錯勇改的神。3、元方的性格特點如何?點撥:閱讀元方對友人的批評話語,我們可以看出元方有著良好的家庭教養(yǎng),表現(xiàn)了他懂禮識義的品質(zhì)。元方對粗俗的友人“入門不顧”流露了小孩子性格直率,好惡情感易外露的特點,體現(xiàn)了他正直不阿的性格特征。4、在友人“慚”“下車引之”時,元方卻“入門不顧”是否失禮?點撥:這是一個開放性的問題,可以肯定,也可以否定。認為元方并非無禮的理由是:元方年僅七歲,我們不應對其求全責備;一個失信于人,不知自責且當子罵父的人,其品行的低劣可見一斑,對這樣的人就應該斷然拒之千里之外。認為元方確實有失禮儀的理由是:人非圣賢,孰能無過?知錯能改仍不失為有識之人,怎么能因人的一時之錯便徹底否定一個人呢?原諒一個知錯能改的人,不正表現(xiàn)了一個人胸襟寬廣,有涵養(yǎng)嗎?5主題歸納(多角度思考)元方:明事理、懂禮識儀;友人:

不守信用、不懂禮貌、知錯能改啟示:告誡人們辦事要講誠信,為人要方正。6:(1)除“柳絮”一喻外,你還能寫出一兩個形容飛雪的比喻詞嗎?能否再寫出幾句詠雪的詩句嗎?詞:鵝毛、鴨絨、揚花、梨花、花絮、飛花,句:①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韓愈《春雪》②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2)你知道哪些有關誠信的的詞語或名言?你還知道哪些類似的故事?詞語:

一言九鼎,君子一言,駟馬難追

名言:言必行,行必果

金誠所至,金石為開

故事:司馬光砸缸

曹沖稱象

王冕四歲畫畫

曹植七歲做詩

第三單元一、知識結構第9課《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學常識作者魯迅,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年首次用筆名“魯迅”發(fā)表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奠定了新文學運動的基石。代表作有《吶喊》《彷徨》《故事新編》,散文詩集有《野草》和雜文集《墳》等。文章思想內(nèi)容(二)文章主題:作者通過對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美好生活的回憶表現(xiàn)了兒童熱愛自然,天真幼稚的歡樂心理。(三)結構:本文題為“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從這個題目我們可以得到如下信息。文題出現(xiàn)兩處地名“百草園”和“三味書屋”,這些都是作者童年生活、學習的場所。作者用“從……到……”的詞語把它們聯(lián)系在一起,由此,可以發(fā)現(xiàn),課文大致分為兩部分,反映了作者從童年的游戲、玩耍到長大讀書的成長過程。請你根據(jù)題目“從……到……”給文章劃分結構。第一部分(1~8):回憶百草園的有趣生活。可分為四層:一層(1):總的介紹百草園情況。點出是“我的樂園”,充滿留戀之情。二層(2):寫熱天百草園充滿無限樂趣。三層(3~6):寫長媽媽講的美女蛇故事及“我”的感慨。四層(7、8):寫冬天百草園雪地捕鳥的樂趣。第二部分(9~24):回憶在三味書屋讀書的經(jīng)歷。可分為五層:一層(9):是過渡段,告別百草園去書塾讀書。二層(10、11):寫入學的情形。介紹了書屋和先生。三層(12~16):寫不準提課外的問題。四層(17~20):寫不準去后園玩。五層(21~24):寫師生讀書的可笑情景和“我”趁先生讀書入神時畫畫兒。(四)品味亮點詞語。1.“掃開一塊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篩來,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條長繩,人遠遠地牽著,看鳥雀下來啄食,走到竹篩底下的時候,將繩子一拉,便罩住了。”找出這句話中使用的動詞,并分析其作用。“掃”“支”“撒”“系”“牽”“看”“拉”“罩”等表示動作的詞,寫出捕鳥時的動作和緊張心情,也流露出作者回憶時的愉快心情。2.下面兩句話中加點的字能否改為括號內(nèi)的字?為什么?(1)肥胖的黃蜂伏(停)在菜花上。不能。“伏”字準確地表現(xiàn)出黃蜂因肥胖而趴在菜花上的情態(tài);“停”字就無法表現(xiàn)這種情態(tài)。(2)輕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從草間直竄(飛)向云霄里去了。不能。“竄”字寫出了叫天子的速度快,又來得突然,“飛”字則無法表達出這種意思(五)感悟精彩句子1.從修辭手法的角度分析“油蛉在這里低唱,蟋蟀們在這里彈琴”一句在文段中的表達作用。運用擬人手法,形象生動地寫出了油蛉、蟋蟀們的聲音非常悅耳。2.作者寫百草園這個樂園內(nèi)容豐富、趣味無窮。若請你來賞析第②段,你認為有哪些精彩之處?請找出一處說說你的理由。(1)第②段的形容詞用得精彩,如用“碧綠”“紫紅”,既準確地描寫了這些植物的顏色,又給人以明艷美麗、充滿生氣的感覺。(2)層次井然,條理分明,先用兩句“不必說……也不必說……”從整體上勾勒出作者對百草園的印象;“單是……就……”從局部強調(diào)了“泥墻角一帶”,這是一種順序。整體是從植物寫到動物,局部是從動物寫到植物,這又是一種順序。幾種順序配合起來,使寫景不僅有序,而且活潑生動。(六)分析主體形象。你怎樣看待三味書屋里的教書先生?對三味書屋里那位先生的評價,不應過多貶斥。從文中“我對他很恭敬,因為我早聽到,他是本城中極方正,質(zhì)樸,博學的人”可見魯迅先生對他是十分敬重的。然而他對學生的提問拒絕回答還面帶怒色,則表明了他落后的封建教育思想。這種教學思想是不可取的,它挫傷了學生求知的積極性。打戒尺、罰跪是私塾教育管理學生的方式。有戒尺,有罰跪的規(guī)矩而不用,反映了他對學生的寬容慈愛。(七)把握文章主旨1.三味書屋的生活與百草園的生活最大的不同是什么?最大不同點是:百草園的生活是無憂無慮、自由自在的;三味書屋的讀書生活,其言行顯然受到了一定的約束,不能享有充分的自由。2.三味書屋的生活與百草園的生活有何相同點?相同點是自由與快樂。三味書屋的生活雖然受到一定的約束,但學生仍然享有一定的自由,可以時不時地跑到書屋后面的園子里去折蠟梅花、尋蟬蛻、捉蒼蠅喂螞蟻;教書先生雖然很嚴厲,拒絕回答“怪哉”一類的問題,但也不乏和藹,極少體罰責罵學生;教學內(nèi)容雖然枯燥乏味,卻也讓“我”疑心是“極好的文章”;在隨先生有板有眼地學習的同時,亦有玩指甲游戲與畫畫兒的樂趣。3.百草園與三味書屋兩部分內(nèi)容之間是什么關系?表現(xiàn)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兩部分之間應該是對立統(tǒng)一的關系。通過對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的回憶,表現(xiàn)作者兒童時代對自然的熱愛,對知識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歡樂的心理。第10課《再塑生命的人》(一)文學常識作者海倫?凱勒(1880—1968),美國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幼時患病,兩耳失聰,雙目失明。七歲時,安妮?莎莉文擔任她的家庭教師,從此成了她的良師益友,相處達50年。在莎莉文的幫助下海倫憑著自強不息的毅力掌握了英、法、德等五國語言,完成了一系列著作,并致力于為殘疾人造福,建立慈善機構。其主要作品有《我生活的故事》《走出黑暗》《中流——我以后的生活》和《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等。(二)文章思想內(nèi)容本文作者以第一人稱真實地記敘了莎莉文老師教“我”識字,認識各種事物的過程,突出了莎莉文老師“再塑生命”的高超教育藝術,表現(xiàn)了莎莉文老師對學生的一片愛心以及作者對老師的感激和敬愛之情,同時也表現(xiàn)了作者對求知的熱切希望和求學中艱辛卻愉快的生活感受。第11課《竊讀記》(一)文學常識本文作者:林海音,原名含英,臺灣苗栗人,中國現(xiàn)代著名女作家。《城南舊事》既是她童年生活的寫照,更是當年北京平民生活的寫真,也是她最具影響的作品。(二)文章思想內(nèi)容1.請你概括一下本文的主要內(nèi)容。“我”因買不起自己喜歡的書,便放學后急匆匆地趕到書店,偷偷地讀書,直到晚上才依依不舍地離開。有時候“我”藏身于眾多顧客之中,匆忙而貪婪地閱讀;有時候“我”以下雨天為借口,享受閱讀的快樂。在竊讀中,“我”收獲了知識和智慧,不斷成長。2.仔細思考,本文所表達的主題是什么?本文記敘了作者童年時的竊讀經(jīng)歷和感受,表現(xiàn)了作者對讀書的熱愛和對知識的渴望。第12課《論語》十二章(一)文學常識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陬(zōu)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春秋末期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被后世統(tǒng)治者尊為至圣、萬世師表,與孟子并稱“孔孟”。孔子曾大力宣傳“仁”的學說,認為“仁”即“愛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并有“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精神。整理《詩》《書》等古代文獻,并把魯國史官所記的《春秋》加以刪修,使其成為我國第一部編年體歷史著作。《論語》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書,共20篇,約485章,是儒家經(jīng)典著作之一。《論語》是早期語錄體(也叫格言體,如文中1-9則)散文,南宋時,朱熹把《論語》與《大學》《中庸》《孟子》合稱“四書”,是儒家學派的經(jīng)書。(二)文章主題十二章語錄闡述了求知的態(tài)度、學習的方法和做人修身的道理,其意在啟迪我們:學習要有端正的態(tài)度和良好的方法;做人要有仁愛之心,要心胸開闊、意志堅強、理想遠大。(三)主要內(nèi)容1.涉及的成語:(1)不亦樂乎:不也快樂嗎?現(xiàn)用來表示達到了很厲害的程度。(2)溫故知新:溫習學過的知識,可得到新的理解與體會。也指重溫歷史經(jīng)驗,更好地認識現(xiàn)在。(3)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指要老老實實,不要不懂裝懂。(4)見賢思齊:看見賢人就向他學習,希望能和他看齊。(5)三人行,必有我?guī)煟簬讉€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表示要善于向別人學習。(6)擇善而從:選擇好的向他學習,也指采納并實行正確意見。(7)任重道遠:擔子沉重,路途遙遠。比喻責任重大,需要長期奮斗。(8)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停止。形容為事業(yè)奮斗到底的決心。(9)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于別人。2.區(qū)分內(nèi)容:3、名句默寫:①闡述學習與思考關系的句子是: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②生活中表示既善于從正面學習,也善于從反面借鑒的意思時,我們常引用《論語》中的話(也是與“取長補短”意思相近的句子):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③在生活中,我們要表示應當向有長處的人學習,常用: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桑瑏肀硎荆籩q\o\ac(○,4)闡述讀書求學問的態(tài)度是以求學為快樂的句子是(三重境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⑤闡述正確的學習態(tài)度是實事求是,不能不懂裝懂的句子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⑥當別人不了解甚至誤解自己時,孔子在《論語》中認為應當采取的正確態(tài)度是: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一、文學常識1、《論語》:先秦諸子散文之一,《論語》是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關于孔子言行的記錄。是語錄體散文集,儒家的經(jīng)典著作之一,南宋朱熹把《論語》和《大學》、《中庸》、《孟子》合為“四書”。2、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創(chuàng)始人,核心思想“仁”,被尊稱為“大成至圣”,著有《尚書》《春秋》等。二、理解性默寫(用原文回答)1、胡錦濤總書記在北京會見來自臺灣的國民黨主席連戰(zhàn)時,引用了孔子的話“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表達了他見到遠道而來的朋友的喜悅心情。2、當別人不了解甚至誤解自己時,孔子認為應該采取的正確態(tài)度是:“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3、孔子論述“學”和“思”辯證關系的兩個句子是:“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4、論述學習精神和教學態(tài)度的語句是“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敏而好學,不恥下問。”5、在生活中,我們要表示應當向有長處的人學習,常用“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眮肀硎尽?、生活中表示既善于從正面學習,也善于從反而借鑒的意思(與“取長補短”意思相近),我們常引用《<論語>六則》中的話:“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7、《論語六則》中表示虛心學習的成語是“學而不厭”和“不恥下問”。(限四字)三、成語1、溫故知新:復習舊的知識可以獲得新的認識和體會。也指重溫歷史更好地認識現(xiàn)在。2、不恥下問:不以向比自己水平或職位低下的人請教為可恥。3、學而不厭:學習不感到滿足。形容謙虛好學。4、誨人不倦:耐心地教導別人,沒有厭煩的情緒。5、擇善而從:挑選好的,并加依從。指挑好的學,按好的做。6、三人行,必有我?guī)煟簬讉€人同行,應該不恥下問,其中肯定有作我老師的。指要虛心向別人學習。四、字形字音不人知而不慍(yùn)學而不思則罔(wǎnɡ)思而不學則殆(dài)誨(huì)人不倦(juàn)不亦說(yuè)乎默而識(zhì)之五、通假字1、不亦說乎:“說”通“悅”,愉快,高興2、學而不思則罔:“罔”通“惘”,迷惑不解六、古今異義:1、學而不厭古:滿足今:討厭,厭煩2、可以為師古:可以憑借今:能夠七、一詞多義知:人不知而不慍(了解)溫故而知新(理解)人知從太守游而樂(知道)而:學而不厭/學而不思罔,思而不學則殆/人不知而不慍(表轉折)溫故而知新/學而時習之/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表順承)默而識之(表修飾)敏而好學(表并列)八、詞性活用①不恥下問(以……為恥,意動用法)②溫故而知新(新知識,新領悟,形容詞作名詞)③學而時習之(按時,名詞作狀語)九、句式歸納1、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倒裝句,賓語前置,孔文子以何謂之“文”也。)譯:孔文子(死后)憑什么被稱做“文”呢?2、溫故而新知,可以為師矣。(省略句,省略賓語,可以(之)為師矣。)譯:溫習學過的知識,獲得新的理解和體會,就可以憑借(這一點)做老師了。3、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固定句式,不亦……乎?古代委婉反問的句式。)譯:有同門師兄弟從遠方來(與我探討學問),不也很快樂嗎?十、重點問題歸納文中有關談學習方法、學習態(tài)度和談思想修養(yǎng)的例句。1、前三則主要涉及學習方法,后三則主要涉及學習態(tài)度。2、學習正確方法: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默而識之。3、學習正確態(tài)度: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學而不厭,三人行,心有我?guī)熝伞?、思想修養(yǎng):有朋自遠方來,人不知而不慍,三人行,必有我?guī)煛O旅孢@句話與文中哪句話意思接近?請寫出來,并談談你從中受到的啟示。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譯:不怕別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別人。)答:人不知而慍。啟示做人應該寬容。12《論語十二章》知識點復習一、文學常識1.《論語》是儒家的經(jīng)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以語錄體和對話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共20篇,世人稱“半部《論語》治天下”.四書:《論語》《大學》、《中庸》、《孟子》五經(jīng):《詩經(jīng)》《尚書》《禮記》《周易》《春秋》2.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創(chuàng)始人。政治上主張“仁政”,“以德服人”,教育上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孔子被后世統(tǒng)治者尊為“圣人”,戰(zhàn)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與孔子并稱“孔孟”,孔孟兩者思想的結合,形成了儒家思想中的“孔孟之道”。二、生字注音論(lún)語不亦說(yuè)乎慍(yùn)三省(xǐng)傳(chuán)不習乎逾(yú)矩(jǔ)罔(w?ng)殆(dài)哉(zāi)簞(dān)陋巷(xiàng)堪(kān)肱(gōng)篤(dǔ)志陬邑(zōuyì)三、重點字詞解釋及翻譯第一章原文:子曰:“學

時習之,不

∕說

?有朋∕自遠方來,不

∕樂

乎?人不知∕而不

慍,不亦∕君

1.字詞解釋:時:按時

說:通“悅”,愉快

朋:志同道合的人

慍:生氣,發(fā)怒

:指道德上有修養(yǎng)的人2.

譯文:孔子說:“學習了(知識),然后按一定的時間溫習它,不也是很高興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處(到這里)來,不也是很快樂嗎?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嗎?”3.

課文探究:第1句:講學習方法第2句:講學習的樂趣第3句:講個人修養(yǎng)第二章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1.字詞解釋:日:每天

三省:多次反省

。省;自我檢查、反省。三:泛指多

忠:盡心竭力

信:真誠,誠實

傳:老師傳授的知識2.譯文: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呢?跟朋友往來是不是誠實呢?老師傳授的知識是不是復習過呢?”

3.課文探究:本章強調(diào)治學的人重視道德修養(yǎng)第三章原文:子曰:“吾十有五∕

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

惑,五十∕而知

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1.字詞解釋:有:通:“又”,用于零數(shù)和整數(shù)之間

立:獨立做事情

惑:迷惑、疑惑

逾:越過、超過

矩:規(guī)范、規(guī)范2.譯文:孔子說:“我十五歲的時候立志于做學問;三十歲能夠獨立做事,自立于世;四十歲能通達事理,不為外物所迷惑;五十歲的時候知道哪些是不能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歲時能聽得進不同意見;七十歲時能隨心所欲,卻不會逾越法度規(guī)矩。”3.課文探究:本章是孔子自述他學習和提高修養(yǎng)的過程。第四章原文:子曰:“溫故∕而知新,可∕

以為師矣.”1.字詞解釋:

故:舊的知識

知新:新的理解與體會

可以:可以憑借。

以:憑借

為:做,成為2.譯文:孔子說:“溫習學過的知識,從而得到新的體會與理解,可以憑借這成為老師。”3.課文探究:本章談學習方法。(強調(diào)“溫故”,還要能“知新”,新舊知識相融合)第五章原文: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1.字詞解釋:而:表轉折,卻。

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

殆:疑惑2.譯文:孔子說:“只學習卻不思考,就會迷茫而無所適從。只空想?yún)s不學習,就會有疑惑。”3.課文探究:本章講學習方法,闡述學習與思考的辯證關系,強調(diào)學思相結合。

第六章原文:子曰:“

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

樂。賢哉,回也!”1.字詞解釋:賢:賢德、高尚

簞:盛飯用的圓形竹器堪:能忍受

樂:樂趣2.譯文:孔子說:“顏回的品質(zhì)是多么高尚啊!一簞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小屋里,別人都忍受不了這種清苦,顏回卻不改變他好學的樂趣。顏回的品質(zhì)是多么高尚啊!”3.課文探究:本章贊揚了顏回樂于學習、安貧樂道的品質(zhì)。(學習態(tài)度)第七章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

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1.字詞解釋:之:代詞,指學問和事業(yè)

好:喜歡、愛好

樂:以……為樂趣2.譯文:孔子說:“對于學習,知道怎么學習的人,不如愛好學習的人;愛好學習的人,又不如以學習為樂趣的人。”3.課文探究:本章闡述了學習態(tài)度:以學習為快樂

第八章原文: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

∕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1.字詞解釋:飯:吃飯

名詞作動詞

水:冷水肱:胳膊

于:對于2.譯文:孔子說:“吃粗糧,喝冷水,彎著胳膊當枕頭,樂趣也就在這中間了。用不正當?shù)氖侄蔚脕淼母毁F,對于我來講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樣。”3.課文探究:本章講人的道德修養(yǎng),提倡安貧樂道、淡泊名利的精神品質(zhì)

第九章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衿渖普擗M而

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1.字詞解釋:

:于此,在其中

擇:選擇

善者:好的方面,優(yōu)點

從:跟從、學習2.譯文:孔子說:“幾個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作我的老師的人。選擇他們的優(yōu)點去學習,看到他們的缺(如果發(fā)現(xiàn)自己也有),就要改正。”3.課文探究:本章講學習態(tài)度:向一切人學習。不但要學習別人的長處,還要借鑒別人的短處,反省自己有沒有類似的毛病。

第十章原文: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1.字詞解釋:川:河、河流

逝:流逝

斯:這

舍:舍棄2.譯文:孔子在河邊感嘆道:“時光就像這流水一樣消逝,日夜不停呀!3.課文探究:本章講時光易逝,應珍惜時間。第十一章原文: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1.字詞解釋:三軍:軍隊的通稱

匹夫:普通人,男子漢。奪;改變2.譯文:孔子說:“軍隊的主帥可以改變,但一個普通人的志氣卻不可改變。”3.

課文探究:本章講一個人應當堅定信念、矢志不渝。每一個人都應該有志向。第十二章原文:子夏曰:“博學

∕而

篤志,切問∕

而近思,仁在其中矣”1.字詞解釋:博:廣泛

篤:忠實、堅守

:懇切

仁:仁德2.譯文:子夏說:“廣泛地學習并堅守自己的志向,遇不明事能懇切地向別人提問并多考慮當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3.課文探究:本章講堅定信念、廣泛學習。理論聯(lián)系實際。(多學、多思、多問)四、字詞積累(一)通假字1.不亦說乎說:通悅,愉快2.吾十有五而志于學有:通又,用于整數(shù)和零數(shù)之間(二)古今異義詞語1.三省吾身(三,古義:泛指多今義:表示確數(shù))2飲水(水,古義:冷水今義:指所有的水)3.可以為師矣(可以,古義:可以憑借;今義:表示可能或能夠)(三)詞類活用1.學而時習之

時:名詞作狀語,按時2.吾日三省吾身

日:名詞作狀語,每日3.溫故而知新

故、新:形容詞作名詞,舊的知識、新的理解與體會4.傳不習乎

傳:動詞作名詞,傳授的知識5.飯疏食飲水

飯:名詞作動詞,吃飯

6.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樂: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樂(四)一詞多義1.為:可以為師矣

當、做、2.志志于學立志為人謀而不忠乎

替博學篤志/不可奪志志向3.人不知而不慍

表轉折不亦樂乎快樂而:溫故而知新

表順承4樂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以……為樂趣博學而篤志

表并列樂亦在其中矣樂趣三十而立表修飾回也不改其樂樂趣(五)特殊句式1.省略句:可以為師矣。“以”后面省略代詞“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句首省略動詞“擇”

2.判斷句:賢哉,回也!(六)成語歸類1.不亦樂乎2.溫故知新3.擇善而從4.三人行,必有我?guī)?.博學篤志6.三十而立五、按要求默寫1.闡述“學”和“思”辯證關系的句子是:學而不思則罔,死而不學則殆。2.求學應該謙虛,向一切人學習的句子: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新舊知識相結合的句子是: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4.當別人不了解自己、誤解自己時,孔子提出不要焦慮: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5.孔子贊嘆顏回安貧樂道的高尚品質(zhì)的句子是: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6.孔子在《述而》篇中論述君子對富貴的正確態(tài)度是: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7.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為鑒,可以知得失。”由此我們可以聯(lián)想到《論語》中孔子的話: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8.AAPP會議在重慶召開,山城百姓喜迎各國嘉賓,《論語》中有一句話可以表達這種喜悅;“有朋自遠方來,不宜說悅乎“9強調(diào)興趣對學習的重要性的一句話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10.與朋友交往應該做到誠信的句子是:與朋友交而不信乎?11.珍惜時間的句子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12.與“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黑發(fā)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意思相近的一句話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13.強調(diào)每個人都應該有志向,并矢志不渝的句子是: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六、孔子名言錦句1.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2.敏而好學,不恥下問。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4.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5.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6.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第四單元一、知識結構第13課《紀念白求恩》(一)文學常識作者:毛澤東,字潤之,筆名子任。偉大的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軍事家、思想家。他的主要著作收在《毛澤東選集》中。文章主題本文概括敘述了白求恩不遠萬里來到中國的不尋常的經(jīng)歷,高度評價了他的國際主義、毫不利己專門利人以及對技術精益求精的共產(chǎn)主義精神,并號召每一個共產(chǎn)黨員學習他的這種精神。(三)結構第一部分(1)每一個共產(chǎn)黨員都要學習白求恩的國際主義精神。

第二部分(2)每一個共產(chǎn)黨員都要學習白求恩的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精神。

第三部分(3)每一個共產(chǎn)黨員都要學習白求恩同志對技術精益求精的精神。第四部分(4)總結全文,點明向白求恩同志學習的深刻意義,號召全黨學習白求恩同志毫無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議論文文體知識議論文的三要素是論點、論據(jù)、論證。論據(jù)的形式:事實論證、道理論證。常用論證方法:舉例論證、道理論證、對比論證、比喻論證、引用論證。夾敘夾議:夾敘夾議是本文語言表達的特點。一、三、四段都是先敘后議,

第二段分三層,每一層都是先敘后議,整個段落夾敘夾議的特點更加明顯。夾敘夾議,既能使讀者由表及里地認識白求恩同志,又能使讀者懂得向白求思同志學習什么,為什么向他學習。重點問題:1、“只見過一面”的“只”字流露出怎樣的心情?“后來他給我來過許多信”說明了什么?

明確:“只”表達了一種遺憾之情。“后來他給我來過許多信”,可見白求思同志對中國共產(chǎn)黨及其領袖那種傾心的熱愛和忠誠。

2、“我是很悲痛的”可以改成“我很悲痛”嗎?為什么?

明確:不行。“是”在這里有強調(diào)作用,語氣很沉重,樸實地表達了一種沉痛哀悼的心情。

(七)本文的語言有什么特色?

1、設問句,如:“這是什么精神?這是國際主義的精神,這是共產(chǎn)主義的精神。”

引起讀者的注意。

2、雙重否定句,如:“從前線回來的人說到白求恩,沒有一個不佩服他,沒有一個不為他的精神所感動。”

加強肯定的語氣。

3、排比句,如:“一個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這點精神,就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

從人格、品質(zhì)、修養(yǎng)、志趣、人生意義五個方面強調(diào)向白求恩學習的意義。采取排比增強了語言的氣勢,使贊頌的感情顯得熱情洋溢,同時也避免句子過于冗長,以此結尾,更加有力。

第14課《植樹的牧羊人》(一)文學常識讓.喬諾,法國著名作家、電影編劇。(二)文章思想內(nèi)容《植樹的牧羊人》描述了一戰(zhàn)至二戰(zhàn)時期法國普羅旺斯地區(qū)的一個孤獨牧羊人,將內(nèi)心對家人的思念轉化為了對大自然的關愛,將余生傾注在阿爾卑斯山上荒原的植樹工作,用自己的雙手和堅韌的毅力將荒蕪之地變成了人們可以安居樂業(yè)的田園。重點問題本文的結構有什么特點?

以時間為順序,以荒原到綠洲的變化為線索,將人物的活動放在一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背景之下以突出人物的品質(zhì),以及生命的價值。找出表現(xiàn)人物品格或性格的內(nèi)容,概括說說他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2.牧羊人的形象特點有哪些?①假如你想了解誰是真正品行出眾的人,恐怕得花好幾年觀察:看看他的行為是否無私;動機是否慷慨;同時他還必須在大地上留下明顯的印記。我很幸運地認識一位“種樹的男人”,他正好符合以上所說的條件。

無私、慷慨。

②他很少說話,但可以感覺得出是一個充滿自信、意志果斷的人

自信,果斷。

③他的胡子刮得干干凈凈,衣服也一針一線地仔細縫過,看不出任何補丁。

積極生活,愛整潔。

④他說,這塊高原因為沒有樹,正走向死亡。反正他沒事業(yè)的壓力,正好可以擔負起拯救大地的任務。

目標遠大而高尚。

⑤或許正因為布非耶擁有無私的心靈,加上住在有益健康的山林,過著儉樸的生活,上帝才賜予他如此強健的體魄。

無私,儉樸。第15課《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學常識作者:莫頓·亨特,美國當代作家,心理學家。(二)文章思想內(nèi)容是寫“我”童年一次“脫險”的經(jīng)歷。告訴我們,人生道路上常常會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難,但再大的困難,只要我們能走一步,再走一步,就一定能將困難化解為一個個小的困難,最終能戰(zhàn)勝困難。第16課《誡子書》(一)文學常識作者: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三國時期蜀漢丞相,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書法家、發(fā)明家。在世時被封為“武鄉(xiāng)侯”,死后追謚“忠武侯”,東晉政權因其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二)重點內(nèi)容1、諸葛亮寫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

告誡兒子立志學習、修身養(yǎng)性、淡泊名利、珍惜時間。要注意修身養(yǎng)性,生活節(jié)儉,以此來培養(yǎng)自己的品德,表達了他希望后代志存高遠的厚望。文本作者抓住一個“靜”字,圍繞學習告誡兒子要成材必須具備哪幾個條件?A、淡泊: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B、立志: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C、惜時: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3、諸葛亮認為成才成學的條件是什么?

理想的人才必須具備三個基本條件:志、學、才。16誡子書諸葛亮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譯文):有道德修養(yǎng)的人的品行,是依靠安靜努力提高自己的修養(yǎng),是依靠節(jié)儉努力培養(yǎng)自己的品德。不寡欲就不能表明自己的志向,不寧靜就不能到達高尚的思想境界。學習必須靜下心來,才干必須學習才能增長,不學習就不能有廣博的才干,沒有志向就不能成就學業(yè)。放縱懈怠就不能振奮精神,冒險急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華隨時間流逝,意志隨歲月消磨,于是就落魄,大多不能融入社會,等到悲涼地守著貧窮的小屋時,后悔又怎么來的及呢?一、文學常識:《誡子書》選自《諸葛亮集,作者諸葛亮,字孔明,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你以前聽過他的小故事三顧茅廬、赤壁之戰(zhàn)、七擒孟獲,陸游對這篇千古傳誦的表文曾稱贊道:________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_二、句子翻譯:1、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2、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3、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4、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5、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三、關鍵字詞四、課文理解1、請說說題目的意思。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告誡兒子的信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2、諸葛亮寫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勸勉兒子勤學勵志,需從淡泊寧靜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險躁。3、諸葛亮認為成才成學的條件是什么?它們之間關系怎樣?理想的人才必須具備三個基本條件:志、學、才。他主張以儉養(yǎng)德、以靜求學、以學廣才,這三者是缺一不可的。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礎,但志向的培養(yǎng)又必須修養(yǎng)道德,造就人才必須從靜與儉的修養(yǎng)開始。4、“儉以養(yǎng)德”與“靜”有何關系?因為節(jié)儉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費。這就要求人們的內(nèi)心世界始終保持寧靜,不會為貪圖豐厚的物質(zhì)享受而分神勞力。“儉以養(yǎng)德”是建立在“靜”的基礎上的美德。5、說說你對文中志與學的關系是如何理解的?一方面,要靠淡泊、寧靜以“明志”,也就是時時將“志”放在眼前,不斷磨礪。另一方面,無志則不足以“成學”,沒有志向,則學無目標,必然學習龐雜,不能專一。6、文章從哪兩個方面進行了論述?怎樣論述的?從學習和做人兩個方面進行論述無論做人還是學習,作者強調(diào)的就是一個“靜”字:修身要靜,學習要靜,獲得成就也取決于靜。把失敗歸結為一個“躁”字。把“靜”與“躁”加以對比,增強了論述效果。7、這篇文章給你怎樣的啟示?人在少年時期應樹立遠大志向,發(fā)憤圖強,以免老了后悔。第五單元一、知識結構第17課《貓》(一)、文體常識鄭振鐸,原籍福建長樂。中國現(xiàn)代杰出的愛國主義者和社會活動家、作家、文學史家、文學史家、翻譯家。(二)、重點問題1、文章結構:課文寫了三次養(yǎng)貓的故事,文章可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1一2段):寫第一只貓的故事。第二部分(3-14段):寫活潑可愛的第二只貓不幸亡失的故事。第三部分(15-34段):寫第三只貓的亡失讓我難過自責。

2、作者是怎樣運用“伏筆”來寫前兩只貓的命運的?找出課文中的原句

第一只:“不知怎地忽然消瘦了,也不肯吃東西,光澤的毛也污濕了”——暗示了它“死亡”的必然之勢。

第二只:“它似乎太活潑了,一點也不怕生人。”“跑到街上,在哪里曬太陽”“總看見它在鐵門外邊。”“我們都很為它提心吊膽”——暗示了它會亡失。

3、重點寫第三只貓

①第三只貓的“可厭”,是從哪些方面來描寫的?

是從形態(tài)和性情等方面來寫的。“不好看,又很瘦”、“毛被燒脫了好幾塊”、“憂郁”、“懶惰”。

②家人態(tài)度:為它不如前兩只貓好看,性情憂郁、懶惰。家里人都不大喜歡、若有若無。結局:挨打屈死。作者心情:更難過、良心受傷。4、第二只貓丟失后,作者寫道:“自此,我家好久不養(yǎng)貓。”第三只貓死后,作者寫道:“自此,我家永不養(yǎng)貓。”試體會這兩句話中包含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第二只貓丟失后,作者心情是悲傷的,養(yǎng)貓固然快樂,可是亡失的痛苦更叫人難受。所以“好久不養(yǎng)貓”,怕再養(yǎng)貓傷心。第三只貓的死亡是因為作者的過失而造成的,一種負罪感永遠不能消除,見了貓就會觸發(fā)靈魂的傷痛,永遠愧對這類生命。“自此,我家永不養(yǎng)貓”,與開頭遙相呼應,形成了首尾呼應,也是對全文的總結。(三)、中心歸納明確:本文是一篇寓意深刻、感情真摯的散文。文章記敘了三次養(yǎng)貓的經(jīng)歷,曲折地表達了同情、憐愛弱小者的思想感情。

第18課《鳥》(一)、文體常識

梁實秋,原名梁治華,字實秋,浙江人。中國著名的散文家、學者、文學評論家、翻譯家,代表作有散文集《雅舍小品》、《莎士比亞全集》(譯作)等。(二)、重點問題1、作者愛鳥的哪些方面?(1)、“我”愛鳥的聲音。聲音,如交響樂,如哀樂,讓我的心情為之沉醉;(2)、“我”也愛鳥的形體。鳥的形體較之世界其他生物,更俊俏,就是盤旋著的鳶鷹亦是一種令人喜悅的雄姿;(3)、鳥給“我”的悲苦也是讓“我”喜愛鳥的原因之一。2、文章結尾和開頭都寫道“籠中的鳥”,有什么作用呢?(突出強調(diào)作者對失去自由的鳥的同情和悲苦,前后呼應,結構嚴謹。)(三)、中心歸納明確:作者托物言志(借物抒懷)抒寫了鳥的種種感受,表現(xiàn)了作者對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對囚籠般現(xiàn)實的不滿。第19課《動物笑談》(一)、文體常識康拉德·勞倫茲,奧地利動物行為學家、科普作家,也是諾貝爾獎獲得者。

(二)、課文內(nèi)容簡析

第一部分(1)開篇點題,指明了“逗笑的主角”是觀察者自己。第二部分(2—19)具體記敘我與動物之間發(fā)生的趣事。

第一層(2—9)寫“我”與水鴨子的趣事;

第二層(10—19)寫我與可可可的趣事。(三)、中心歸納

文章通過記敘“我”和動物之間發(fā)生的趣事,生動地描繪了“我”與動物之間相互信任、和平共處的生活情境,字里行間流露出濃濃愛心和渴望人類與動物和諧相處的心情,以及對動物生命的尊重與熱愛,同時也體現(xiàn)了作者可貴的探索精神。

第20課《狼》(一)、文體常識蒲松齡,字留仙,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山東人,清代文學家。《狼》選自《聊齋志異》,《聊齋志異》是我國文言文短篇志怪小說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集。(二)、解釋詞的含義:1、一狼仍從(從:跟隨)2、兩狼之并驅如故(并:一起)(故:原來)3、屠大窘(窘:困窘、急迫)4、恐前后受其敵(敵:脅迫、攻擊)5、顧野有麥場。(顧:向旁邊看)6、場主積薪其中(積薪:堆積柴草)7、苫蔽成丘(苫蔽:覆蓋)8、弛擔持刀(弛:卸下)9、耽耽相向(耽耽:注視的樣子)10、少時,一狼徑去,其一犬坐于前(少時:一會兒)(徑去:徑直走開)(犬坐:像狗一樣蹲坐)11、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久之:過了一會兒)(瞑:閉眼)(意:神情、態(tài)度)(暇:空閑)12、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數(shù)刀斃之(暴:突然)(斃:殺死)13、一狼洞其中(洞:打洞)14、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意:企圖)(隧:指從柴草堆中打洞)15、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假寐:假裝在睡覺)(蓋:原來)16、狼亦黠矣,而頃刻兩斃,禽獸之變詐幾何哉?(黠:狡猾)(頃刻:一會兒)(變詐:欺騙)(幾何:多少)17、止增笑耳(耳:罷了)(三)、特殊字:1.詞性活用現(xiàn)象:洞:名詞用為動詞,打洞。一狼洞其中。隧:名詞用作動詞,打隧道。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犬:名詞用作狀語,像狗一樣。其一犬坐于前。2.通假字“止”同“只”,只有。止有剩骨。3.一詞多義:止同“只”,只有。止有剩骨。停止,一狼得骨止。意神情,意暇甚。企圖,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敵攻擊,恐前后受其敵。敵方,蓋以誘敵。前前面,恐前后受其敵。向前,狼不敢前。4.虛詞的用法:(1)之=1\*GB3①代詞,它,指狼,又數(shù)刀斃之。②助詞,的。禽獸之變詐幾何哉。③助詞,調(diào)整音節(jié),不譯,久之。④助詞,位于主謂之間,不譯。而兩狼之并驅如故。(2)以=1\*GB3①介詞,譯為“把”。例句:投以骨。介詞,譯為“用”。例句:以刀劈狼首。②連詞,譯為“來”。例句:意將遂人以攻其后也。連詞,譯為“用來”。例句:蓋以誘敵。(3)“其”的含義=1\*GB3①恐前后受其敵。(指狼)。②場主積薪其中。(指打麥場)。③屠乃奔倚其下。(指柴草堆)。④一狼洞其中。(指柴草堆)。⑤意將隧人以攻其后也。(指屠戶)。=6\*GB3⑥屠自后斷其股。(指狼)。(四)、重點句子翻譯:1、復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屠戶又朝狼扔骨頭,后得到骨頭的那只狼雖然停了下來,但先前得到骨頭的那只狼又跟上來。2、骨已盡矣。而兩狼之并驅如故。骨頭已經(jīng)扔完了,但是兩只狼仍然像原來一樣一起追趕。3、顧野有麥場,場主積薪其中,苫蔽成丘。他往旁邊看見野地里有個麥場,麥場的主人把柴草堆積在麥場當中,覆蓋成小山似的。4、狼不敢前,眈眈相向。狼不敢上前,瞪著眼睛對著屠戶。5、少時,一狼徑去,其一犬坐于前。一會兒,一只狼徑直離開,另外一只狼像狗一樣蹲坐在屠戶面前。6、久之,目似瞑,意暇甚。過了很久,它的眼睛好像閉上了,神情十分悠閑。7、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屠戶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裝睡覺,原來是用來誘惑敵人。8、狼亦黠矣,而頃刻兩斃,禽獸之變詐幾何哉?止增笑耳。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會兒兩只狼都被砍死,禽獸的欺騙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過給人增加笑料罷了。(五)、重點問題:1、理清情節(jié)屠夫:遇狼——懼狼——御狼——斃狼狼:綴行甚遠——并驅如故——眈眈相向——假寐誘敵2、了解文中狼的形象和屠戶的性格發(fā)展變化:作者著力表現(xiàn)狼的貪婪、兇殘、狡詐、虛弱的本性。如:“綴行甚遠”,表現(xiàn)出狼的貪婪和謹慎。“后狼止而前狼又至”、“兩狼之并驅如故”表現(xiàn)狼的貪婪。“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則寫出狼虛弱膽怯的本性。而“一狼徑去,……意暇甚。”“一狼洞其中,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則著力表現(xiàn)狼的狡詐。文章就是通過這一連串簡潔生動的描寫使狼的本性躍然紙上。對于文中另一人物屠戶,作者主要描寫他性格的發(fā)展變化,以此來表現(xiàn)文章的中心意思。屠戶剛遇到狼時,是“懼”,對狼抱有幻想,沒有認清狼的本性,所以“投以骨”。當“骨已盡矣”,“兩狼之并驅如故”,他開始認識了狼的貪婪本性,在“大窘”之后,頭腦非常清醒,明確自己的危險處境“前后受其敵”。于是,他尋找機會,改變自己的處境。當他占據(jù)了有利的位置后,“弛擔持刀”準備與狼決戰(zhàn)。當狼以裝睡迷惑屠戶時,屠戶更加清醒地認識了狼的本性,果斷抓住時機,主動攻擊,一舉殺死了兩狼。3、根據(jù)情節(jié)概括性格:屠夫:開始是退讓,心存幻想,后來是機智、勇敢、警覺、善于斗爭。狼:貪婪、兇狠、狡詐。4、本故事告訴我們的道理是:從狼的方面看來:諷喻像狼一樣的惡人,不論怎樣狡詐,終歸要失敗的。從人的方面看來:對待像狼一樣的惡勢力,不能存有幻想、妥協(xié)讓步,必須敢于斗爭,善于斗爭,才能取得勝利。5、關于狼的成語有哪些?狼吞虎咽:形容吃東西又猛又急的樣子。聲名狼藉:名聲敗壞到了極點。杯盤狼藉:杯子盤子亂七八糟地放著。形容吃喝以后桌面雜亂的樣子。狼子野心:比喻兇暴的人居心狠毒,習性難改。狼狽為奸:比喻互相勾結干壞事。6、本文的的主人公是狼還是屠戶?文章是以狼為主來敘事的,并從狼自取滅亡的角度來歸結故事的主旨的。狼在故事的發(fā)展過程中一直處于主導地位,開始是不停地追,伺機吃掉屠戶;屠戶背倚積薪后,又是狼主動“誘敵”進攻。而屠戶則一直處于被動地位,迫不得已進行自衛(wèi),奮起殺死兩狼。因此,在這個故事中,狼是主要“人物”,而屠戶是次要人物。這個故事也表現(xiàn)了屠戶的機智勇敢和斗爭精神,但決非故事主旨所在。20《狼》蒲松齡一屠/晚歸,擔中/肉盡,止有/剩骨。途中/兩狼,綴行甚遠。屠懼,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從。復/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盡/矣,而兩狼之/并驅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敵。顧野/有麥場,場主/積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擔/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時,一狼/徑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數(shù)刀斃之。方欲行,轉視/積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斷其股,亦斃之。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狼亦黠矣,而頃刻兩斃,禽獸之變詐/幾何哉?止增笑耳。譯文:一個屠夫傍晚回家,擔子里面的肉已經(jīng)賣完,只有剩下的骨頭。路上遇見兩只狼,緊跟著走了很遠。

屠夫害怕了,把骨頭扔給狼。一只狼得到骨頭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著他。屠夫又把骨頭扔給狼,后面得到骨頭的狼停下了,可是前面得到骨頭的狼又趕到了。骨頭已經(jīng)扔完了。但是兩只狼像原來一樣一起追趕屠夫。

屠夫非常困窘急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擊。屠夫看見田野里有一個打麥場,打麥場的主人把柴草堆積在打麥場里,覆蓋成小山(似的)。屠夫于是跑過去靠在柴草堆的下面,放下?lián)幽闷鹜赖丁芍焕遣桓疑锨埃芍劬Τ婪颉?/p>

一會兒,一只狼徑直走開了,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的前面。時間長了,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閉上了,神情悠閑得很。屠夫突然跳起,用刀砍狼的腦袋,又連砍幾刀把狼殺死。屠夫剛想要走,轉身看見柴草堆的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要鉆洞進去,來攻擊屠夫的后面。身子已經(jīng)鉆進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夫從狼的后面砍斷了狼的大腿,也把狼殺死了。屠夫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裝睡覺,原來是用這種方式來誘惑敵方。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會兒兩只狼都被殺死了,禽獸的欺騙手段能有多少呢?只是給人們增加笑料罷了。1.本文選自清代小說家蒲松齡寫的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2.解釋下列加點字的意思。(1)綴行甚遠(緊跟)(2)恐前后受其敵(攻擊)(3)其一犬坐于前(像狗一樣)(4)一狼洞其中(打洞)3.下列“其”字均為代詞,請選出“其”所指代對象相同的一項(D)①恐前后受其敵②意將隧入以及其后也③屠自后斷其股④其一犬坐于前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4.本文段表現(xiàn)狼貪婪、兇惡的本性的句子是“綴行甚遠”“并驅如故”。5.本文段反映屠戶由畏避到醒的心理變化的句子是“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6.翻譯。⑴禽獸之變詐幾何哉?止增笑耳。譯:_禽獸的欺騙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過給人增加笑料罷了。⑵一狼洞其中,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譯: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想要鉆過去從背后對屠戶進行攻擊。⑶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譯: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裝睡覺,原來是用來誘惑敵方的。7.結尾一段是什么表達方式?議論二1.我能選出下列各句中加點詞意義相同的一項(D)(2分)A.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敵(攻擊)B.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向前)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敵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