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的世界》解說詞 第四集_第1頁
《三國的世界》解說詞 第四集_第2頁
《三國的世界》解說詞 第四集_第3頁
《三國的世界》解說詞 第四集_第4頁
《三國的世界》解說詞 第四集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付費下載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三國的世界》解說詞第四集第四集義薄云天垂九州關羽,字云長,山西運城人,是三國時期蜀漢大將。《三國志·關羽傳》中對關羽的事跡描述并不多,只有1000多字。陳壽形容關羽為萬人敵;而羅貫中的小說《三國演義》則用了大量篇幅來刻畫關羽關云長,在他筆下,關羽:

身長九尺,髯長二尺,丹鳳眼,臥蠶眉,面如重棗,聲如巨鐘。千百年來,經過無數人口口相傳與白紙黑字,關羽成為了忠勇仁義的象征,尋常百姓無不知曉,同時關羽也成為了被造像最多的中國歷史人物。1724年,大清雍正二年九月,河南古鎮賒旗店的數十家商號掌柜們齊聚關帝廟,他們要在這里商討一件大事,這件事關系到所有商家的聲譽。起因是這一年有人以大小不一的戥(deng)稱弄虛作假,坑害買主,謀取不義之財。于是掌柜們在關帝像前,公議校準戥稱以求公平買賣,他們約定如再有坑害百姓者,就要他自掏銀兩,請來戲班為全鎮的人演戲三天,即罰戲三天,如有不遵則稟官追究。就在這次聚會的20多年后,由陜西和山西兩地商人發起,賒旗店關帝廟被擴建為山陜會館,擴建工程共歷時136年,于光緒十八年才全部竣工,成為全國規模最大的山陜會館。有清一代,晉商的票號鹽茶生意遍布全國,出門在外,他們把同鄉關羽視作經商的保護神和財神,因此大多數會館就成為晉商辦理商貿事務接待同鄉的場所,也是祭奉關公、祈求庇佑的關廟。如此一來,這位義薄云天的歷史人物,從神勇蓋世的武將轉化身份,成為晉商與其它商幫高度認可的“以義制利、義中求財”的商品交易道德楷模。商幫的推助在民間也得到響應,那就是奉關公為財神。梅錚錚

研究員

成都武侯祠博物館

中國人最早敬奉的財神不是關羽,有范蠡、趙公明這一類人,中國人把他奉為財神的目的,是想取一個誠信。趙國華

教授

華中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在生意場中國傳統的一個訓誡,叫“義內求財、生財有道”,也強調一個“義”字。于是人們也就把關羽因重義重情奉為財神。山西運城關帝廟是為關帝廟祖廟,正殿的上方為康熙御筆“義炳乾坤”,在關帝廟的后宮為春秋樓,里面有關羽夜讀《春秋》的塑像。羽好左氏傳,諷誦略皆上口。關羽喜好讀《左氏春秋傳》,這是史籍《江表傳》中的記載。早在《三國演義》成書之前,元曲當中就有關公秉燭達旦夜讀《春秋》的場景。明清以后,春秋樓就成為很多關帝廟中必不可少的主題建筑,那么為什么在這些關帝廟里,都會有一座春秋樓或者春秋殿而且里面一定供奉著關公讀《春秋》的坐像呢?劉承

講師

許昌學院旅游(歷史文化)學院首先我們要了解《春秋》是一部什么樣的書,《春秋》是先秦時期魯國的一部編年體史書,它經過孔子之手繕校而定,表達了孔子的一些政治理想。孟子就說過: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春秋》這部書可以看做是一部以史載道的著作,但是《春秋》這本書文章極其精煉,語言特別簡潔,很難看得懂,后來就出現了一些解釋和補充類的書籍,被稱為傳,著名的有《左氏傳》、《谷梁傳》、《公羊傳》。現稱之為《春秋三傳》。洛陽關林是關羽首級的安放處,關林的大門寫著四個大字“忠勇仁義”。1000多年來,三國時期的武將關羽早已成為“義”的化身,以至于今天的人們依然絡繹不絕的來祭拜他。什么是義?孔子在《論語》中說:君子義以為上,君子義以為質。義是君子最崇高的品質,也是君子的精神生命。在儒家的思想體系中,仁是核心,禮是形式,而義是行為準則和道德規范,義的實質就是人應當遵循的行為準則,也就是正義原則。關羽被儒家推崇為圣人,就是要彰顯他的千秋大義,所以“夜讀《春秋》”這個形象成為了一個符號,表明關羽的義,符合儒家思想最崇高的價值目標。對于義的高度認知與強化,在《小說三國演義》的開篇《宴桃園豪杰三結義》中有著充分的體現。小說中劉、關、張三人相識的第二天,就來到桃園結拜為兄弟,從那一刻起,一句“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的名言,就被后世作為情深義廣的至高概況流傳至今。梅錚錚

研究員

成都武侯祠博物館在陳壽的《三國志》里面,卻沒有劉、關、張三人舉行結拜,舉行結義的這樣一個形式,只是說他們三人關系很好,恩若兄弟。譚良嘯

研究員

成都武侯祠博物館到明代時,出現了資本主義社會的萌芽,就有大量的農村人口涌入到城市,當城市平民,城市工人。中國人維系感情的東西主要是什么?血緣親情,兄弟就是一種血緣和親情,所以說結拜為兄弟,就找到一種維系的紐帶。龔留柱

教授

河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到了明朝,羅貫中寫《三國演義》的時候,就受到這樣一種社會氛圍的影響。河北涿州市樓桑村的三義宮始建于隋代,明朝正德三年,武宗皇帝朱厚照欽賜璽書,下令重修廟宇,廟中九龍底座的石碑上,記載了劉、關、張在此結義之事,此碑文由大學士焦芳撰文,大中大夫周慧疇書寫,太子太師張懋篆刻,可見當朝重視程度之高。一句“而誓共死之盟實始于此”,更是坐實了結拜一舉。桃園三結義的故事歷經數百年的傳誦,早已是婦孺皆知并且深入人心,很多人都被那句“同年同月同日死”的誓言深深震撼并把它視為結義核心,由此引發眾多江湖之人的紛紛仿效。小說的作者羅貫中通過劉、關、張之口,在那段著名的結義誓詞中說,“同心協力,救困扶危,上報國家,下安黎庶”。而“上報國家,下安黎庶”才是作者的用心所在。羅貫中采用陳舊的江湖結拜方式,把宋元時期通俗文藝所宣揚的草莽義氣,賦予了全新的精神內涵,這就是忠義。侯磊

博士

鄭州大學歷史學院南宋開始一直到南宋以后,無論是小說還是戲曲,各種形式關羽的形象就開始更為明顯的跟忠義這個價值觀相掛鉤,之前其實并沒有強調這一點,就是從南宋開始特別強調這個,這個跟整個中國文化的走勢實際上是相關聯的。所以說后來關羽就越來越成為一個中國人忠義觀當中的(一個)非常理想化的人物,或者說他是中國忠義觀的一個代表性人物。由于小說《三國演義》影響巨大,以至于民間以桃園結義為榜樣的效仿者不計其數,就連統治者也參與其中。早在清軍入關之前,努爾哈赤和皇太極就非常喜歡閱讀《三國演義》。1639年,皇太極下令翻譯《三國演義》,十年后的順治七年,滿文《三國演義》最終完成。據史料記載,清順治皇帝就與蒙古各部首領結為兄弟,并以劉備自詡,他把蒙古諸汗喻為關羽。史家認為,清人施政的200余年間,蒙古各部能安居北疆,不能不說與統治者利用結義所推行的綏靖政策有關。在陳壽的《三國志·關羽傳》中,記載了劉備兵敗徐州,關羽被曹操擒獲,緊接著在官渡之戰中,關羽建立奇功,于是曹操上表朝廷封關羽漢壽亭侯,然而,“身在曹營心在漢”的關羽卻封金掛印,留書拜辭曹操去尋找劉備。這段歷史記載不足三百字,羅貫中卻在他的小說中用了四個章回的篇幅將關羽忠于兄弟之義、君臣之義以及“降漢不降曹”的正統之義表現的淋漓盡致。這四個章回的故事可以概況為:辭曹歸劉,秉燭達旦;斬顏良,誅文丑,掛印封金。灞橋挑袍,過五官斬六將,斬蔡陽古城聚首。這些故事個個精彩絕倫,對塑造關羽的品德、人格起到了極大的作用。通過一連串極具道德傾向的故事情節,羅貫中將關羽“降漢不降曹”的忠和掛印封金的義,渲染的異常充分,特別是當關羽為了心中的一個義字,而千里走單騎,終于找到兄長劉備的那一刻,一個忠義神勇、義薄云天的關云長,就已經在世人心中扎下了根。陳順智

教授

武漢大學文學院從小說的宣揚里面,把義的東西提高到很高的層面,再就是把忠的東西,一部小說里面就宣揚的最核心的東西,忠是第一的,在忠的旗號下,義是第二的,加上他的勇,加上他的仁,仁慈,在華容道上截殺曹操的時候,最后他把他(曹操)放了,表現了他的仁和義,當然也講了他的承諾,守信,這是最典型的一場。小說中孫劉聯軍火燒赤壁,曹操狼狽不堪敗走華容道,不料迎面又被關羽率領的軍隊所截,曹軍“亡魂喪膽,面面相覷”,無奈之下,曹操只好上前求情,“曹操兵敗勢危,到此無路,望將軍以昔日之情為重。”關云長答道:“昔日關某雖蒙丞相舊恩,然已斬顏良,誅文丑,解白馬之圍,以奉報矣。今日之事豈敢以私廢公?”石麟

教授

湖北師范大學文學院關羽沒有辦法,內心很糾結,因為關羽是拼著性命放了曹操,他就必須回去挨刀。不放曹操他將來留下一個壞名聲,關羽不講義氣,所以在名和生命兩點之間關羽反復地權衡,最后決定寧可死了也要留下自己的名聲,——義的名聲。華容道上關羽終于放走了曹操,那個曾經的恩人和知己,盡管做出這樣的抉擇無比艱難。在孫劉聯軍奮勇擊曹的赤壁大戰中,只有關羽犯下的是一個不可饒恕的錯誤,因為他放走了敵人。羅貫中在此把具有普遍人性的儒家傳統美德賦予了關羽,在敵對兩大陣營的血腥搏殺中,在整個戰局處于關鍵時刻,關羽卻毅然把個人的知遇之情置于集團的利益之上,寧可背棄軍令也絕不背叛自己內心恩高義廣的道德原則,而關羽舍生取義的抉擇又無可阻擋的迸發出具有高度人性的精彩和光輝,在此時寬容代替了趕盡殺絕,關羽的行為已經超越了利益、矛盾和仇恨,正所謂“拼將一死酬知己,致令天下仰義名”。石麟

教授

湖北師范大學文學院至于關羽的義,統治者歡迎的忠君大義,江湖上歡迎的桃園情義,個人、老百姓歡迎的個人恩義,這三個東西指向一個義,包含三個層面,體現了關羽的人格、理想,作者在他身上寄托了一種人格理想的追求,所以關羽首先是個人格的關羽,是一個道德的關羽。1760年,有地方官員上奏乾隆皇帝,他說關羽死后的謚號壯繆侯,與關羽的功德不符,請乾隆皇帝改謚為“神勇”。壯繆侯是關羽死后后主劉禪追謚的,“武而不遂,死于原野曰壯”,名與實爽,曰繆,壯繆不是美謚。所以1500多年后,還有人提出改謚的請求。公元1768年,乾隆諭旨凡官修關帝廟及祭祀典籍中,一律將“壯繆”改為“神勇”。又過了8年,乾隆再次降旨,指斥陳壽因其父被諸葛亮處罰,故撰寫《三國志》時多存私見,以至于關羽謚號被正史沿用,而這個謚號“隱寓譏評”,不能令其流傳后世。他要求將正在編纂的《四庫全書》中所有的關帝謚號全部改為忠義,用垂永遠。張大可

教授

中央社會主義學院謚號是由當朝的朝廷來給予頒布,要記載到歷史書上去的,寫入史冊。那么在歷史上謚號定了以后,就是我們常說的蓋棺論定,一字定終身是不能夠再去改的。宋戰利

教授

河南大學歐亞國際學院北宋以后關羽的謚號就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一直到清代的時候慢慢在變,他一開始由侯到公,到王,到君,到帝,這樣一個變化的過程,尤其是在清代的時候,更賜予了26個字的這種封號。歷史上關羽首先是以勇武著稱,在官渡大戰雙方膠著時刻,被曹操委派解白馬之圍,他瞬間就將顏良刺于馬下,萬馬軍中如入無人之境。有人說關羽“萬人之敵”,也有人說他“勇冠三軍”。陳壽在《三國志》中對關羽的評價是:關羽、張飛皆稱萬人之敵,為世虎臣。從史料來看,關羽驍勇善戰,萬人之敵,是當時魏、蜀、吳三方都極為流行的看法。近代著名史學家呂思勉這樣評價關羽:關羽這個人,本領是有本領的,你留心把《三國志》看,自劉備用兵以來,不分兵則已,倘使分兵,總是自己帶一支,關羽帶一支的,可見他有獨擋一面的才略。他還分析道:北方人是不喜水戰的,赤壁之戰,曹操尚以此致敗,而關羽一到荊州就能帶水軍,亦可見其確有本領。據史書記載,公元219年,獨當一面的關羽向曹軍據守的樊城發起攻擊,試圖打開通往許都的門戶,他圍困曹仁,水淹七軍,活捉于禁,斬殺龐德,三萬曹軍成為他的俘虜。曹操對此十分畏懼,甚至考慮遷都以避關羽鋒芒,這時的關羽威震華夏,聲名如日中天。小說中有關關羽刮骨療毒的情節與史書記載基本一致。羅貫中只是將醫生的角色換成了三國時期的名醫華佗,并且通過華佗之口,將強忍刮骨之痛還能泰然自若把酒弈棋的關羽譽為“天神”。華佗說:某為醫一生,未嘗見此,君侯真天神也。關羽的神勇不僅在三國時期流傳甚廣,西晉南北朝之際,關羽就幾乎成了勇武的代名詞。清代史學家趙翼在《廿二史札記》中總結道:漢以后,稱勇者,必推關、張,他的威名不僅使同時代的人望而畏之,身后數百年亦無人不震而驚之,威聲所垂,至今不朽。隨著時代演進,關羽這位中古時代的戰將,逐漸成為義和勇的化身。唐朝的詩人贊頌說:將軍稟天資義勇冠今昔走馬百戰場一劍萬人敵到了北宋末年,宋徽宗三次追封關羽,最終將義勇武安王的桂冠戴在關羽的頭上。盡管這樣,距離關羽最終成為神圣的時光還有很遠的路要走。公元219年,當關羽在樊城與曹軍鏖戰之際,東吳的孫權派大都督呂蒙偷渡長江,一舉攻占了關羽的大本營江陵,此時的關羽腹背受敵,最后敗走麥城,被吳軍俘獲,死于湖北當陽。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寫道:關公亡年五十八歲。沒有那一本史書記載了關羽的最后時刻,沒有援軍,英雄末路,此時的關羽惟有仰天長嘆,連威震八方的青龍偃月刀也失去了往日光環。孫權將關羽首級送給曹操,曹操以諸侯之禮將其安葬于河南洛陽,即關林。同時孫權則將關羽身軀以諸侯禮安葬于湖北當陽,即關陵。因此民間也稱關羽:頭枕洛陽,身臥當陽,魂歸故里。故里即是山西運城解州關帝祖廟。關羽去世后荊州大部被孫權占據,蜀漢不僅喪失了土地和人口,就連諸葛亮跨有荊州、益州的戰略,也化為烏有,痛失荊州的原因固然很多,但關羽傲慢自大,缺乏大局觀念的自身缺陷,也是導致他失敗的重要原因。陳壽認為:關羽剛而自矜,以短取敗,理數之常也。然而耐人尋味的是,一位戰敗喪命的將軍,最終卻走上神壇,成為享盡九州煙火的關帝,極度榮光不僅使劉備、曹操、孫權這些三國時代的風云人物黯然失色,就連萬世師表的孔圣人也不得不退避三舍,諸多史家對此疑惑不解。歷史學家黃仁宇在《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一書中說道:關云長對部下不能開懷推恩的掌握,對于敵情的判斷、側衛警備也全部馬虎,造成兩面受敵的危境而不自知,最后他的部隊毫無斗志,不戰自潰。以這樣的記載出自標準的文獻,而中國民間仍奉之為戰神,秘密結社的團體也祀之為盟主,實在令人費解。清史學家趙翼在《陔余叢考》中也發出過這樣的疑問:“凡人之歿而為神,大概初歿之數百年,則靈著顯赫,久則漸替,惟獨關羽唐宋之前歷代都沒有祭祀,而到如今,南到領表北到塞外,祭祀關羽的香火旺盛到要與天地同不朽,難道連鬼神的興衰都有定數不成?”王玉德

教授

華中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說到關公,我覺得一個是不能以成敗論英雄;第二不要把我們的一些英雄人物一定要當做很完美的人,其實英雄人物我覺得有時候有殘缺美,甚至還有缺點和錯誤。在古希臘的神話里面,幾乎每個神都有很多毛病。劉玉堂

研究員

湖北省社會科學院在我們的文化里面有一點,以成敗論英雄,一個人成功了大家都說他好,一個人失敗了說那個家伙我早看他不順眼,總有一天要栽跟頭,果然不行,比比皆是。但是關羽的形象上發生了一些變化,人們沒有以成敗論英雄。眾所周知,羅貫中在《三國演義》里,并沒有刻意回避關羽軍事上的失敗以及性格缺陷,不過羅貫中暗含深意的是,在關羽與東吳的沖突中加入了強烈的道德評判。正如清代文學家批評家毛宗崗評價的那樣,東吳“背盟失義”在先,“關公用陽,而呂蒙用陰”在后,才導致了荊州之失,這樣一來,關羽首先占據了道德高度,再加上英雄末路的悲劇色彩,關羽雖敗猶榮的結論自然順理成章。應該說羅貫中從紛繁的史事中清理、提煉、總結出超功利的、不以成敗論英雄的價值判斷,有效的抗衡甚至替代了成王敗寇的世俗功利判斷,其結果是關羽得以不朽。最后羅貫中不僅虛構了玉泉山關公顯圣,還讓他的魂魄追索呂蒙的性命,驚倒了曹操,關羽也由此走上了封神成圣之路。關羽由人而神的歷史錯綜復雜,有說法是公元592年,佛教天臺宗創始人智顗(yi)法師回到家鄉荊州,他在玉泉山建寺,并為關羽的亡靈授菩薩戒。關羽由此進入佛們,成為佛家弟子。100多年后,禪宗的神秀大師也來到玉泉山修建佛寺,他請出關羽做了護法伽藍神,就這樣成為佛教護法神的關羽開始深入社會生活,他護法顯圣的故事也開始大量出現,關羽也由此開始了從歷史人物向宗教神靈的演變。作為本土宗教,道教也是不甘落人后,宋代流行一則《關公戰蚩尤》的民間傳說。大意是關羽的家鄉山西解州鹽池不明緣由的大幅減產,虛靜真人對宋徽宗說,這是蚩尤神作怪所致。徽宗問說,誰能勝之?虛靜真人答曰:關羽可以,我已經讓他去做了。不久鹽池水平如鏡,鹽業豐收。本就崇信道教的徽宗于是封關羽為“崇寧真君”。到了明朝萬歷年間,有一位狂熱信奉道教的皇帝明神宗又封關羽為協天大帝,并在此以后逐年加封。到了萬歷42年,關羽的封號已經成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震天尊關圣帝君”。桓占偉

副院長

河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實際上我覺得他們之間是一個相互促進的作用。也不僅僅是宗教促進了關羽由人到神的轉化,是因為事先他的這種知名度,他已經在中國的民間獲得了廣泛的信仰,所以說它需要去讓關羽進到寺廟里面,進到道觀里面。當然反過來,也促進了關羽在中國的(這個)民間信仰。它的越來越突出的這種狀態。關羽第一次堂堂正正坐在屬于自己的廟堂之上,得力于宋徽宗的不懈努力,他在20多年間先后追封關羽為“忠惠公”、“武安王”和“義勇武安王”。在唐朝武廟里供奉的主神為姜太公,關羽只是配享的64將之一,宋真宗時以關羽為主祀的關圣廟出現。明太祖朱元璋稱帝后,于洪武27年在南京建武廟,姜太公被請出武廟,取而代之的關廟成為京師九廟之一。清康熙四年,尊關羽為夫子與孔子并稱。雍正八年追封關羽為武圣,以關羽為主祀的武廟即關帝廟與孔子的文廟并列,至此儒稱圣,釋稱佛,道稱天尊,漢封侯,宋稱王,明封大帝,中國古代仁義禮智信的代表人物關羽在死后的千年里,精神獲得了重生。周天游

原會長

中國秦漢研究會那么在這些雜亂的民間信仰里面(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