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生物地層學 第3章 原生生物界_第1頁
古生物地層學 第3章 原生生物界_第2頁
古生物地層學 第3章 原生生物界_第3頁
古生物地層學 第3章 原生生物界_第4頁
古生物地層學 第3章 原生生物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三章原生生物界(Protista)

第一節原生動物門(Protozoa)

一、原生動物的特點

1.最原始、最低等的動物,是由單個細胞或由單細胞

聯合群體所組成的完整有機體。形態多樣

2.具有類器官,可進行新陳代謝、刺激感應、運動、

繁殖等機能,如鞭毛、偽足、纖毛即是運動類器官。

3.個體微小,絕大多數為2-5mm,很少超過10mm

4.原生動物一般不具硬體,僅少數具有骨骼或外殼

5.生活環境分布廣泛,主要生活在海水、淡水,也有

寄生在其它生物體內,或土壤中。

二、原生動物門的分類

根據運動細胞器的有無和類型,分為四個綱:

1.鞭毛蟲綱以鞭毛作為運動細胞器

,如眼蟲

2.纖毛蟲綱用纖毛作為運動細胞器

,如草履蟲

3.肉足蟲綱借助偽足運動

,又分為若干亞綱,其中以有孔蟲亞綱最重要

4.孢子蟲綱

無運細胞器,孢子繁殖,如單房孢子蟲

三、有孔蟲亞綱

原生動物以肉足蟲綱最重要,肉足蟲綱可分為若干亞綱,以有孔蟲亞綱最重要。

1.特征

(1)具偽足(分枝多)的微小單細胞動物,多具礦

物質硬殼,少數外殼具有房室。

(2)殼形繁多。

(3)多數海生,少數生活在瀉湖、河口半咸水中,

極個別生活淡水中。

2.有孔蟲亞綱的分類

殼壁部分

殼壁分層性,隔壁褶皺、旋脊

時代

網足蟲目

假幾丁質、薄膜狀

不分層

3—現代

串珠蟲目

膠結殼

不分層

3—現代

內卷蟲目

分泌鈣質殼

不分或分層,可具假旋脊O—T

蜓目

分泌鈣質殼

分層,隔壁褶皺,具旋脊擬旋脊C—P

小粟蟲目

分泌鈣質殼

不分層C—現代

輪蟲目

分泌鈣質殼

一般分層C—現代

四、蜒目(Fusulinida)

有孔蟲亞綱中以蜓目最有生物地層學意義

1.一般特征

(1)蜒又稱紡錘蟲,是有孔蟲較高等類型,淺海底

棲,偽足運動,少數漂浮;

(2)僅出現在C—P紀,現已絕滅;

(3)鈣質殼,大小如麥粒,最小不足1mm,大者可達20-30mm

基本構造2.蜒殼形態和構造

(1)形狀:多房室的包旋殼,分為:

長軸型

殼長>殼寬

如紡錘形

Fusulina

短軸型

殼長<殼寬

如透鏡形、長方形

Ozawainella

等軸型

殼長=殼寬

如球形

Verbeekina

(2)大小劃分

殼級

微小

中等

巨大

特大

殼長(mm)<11-33-66-1010-20>20

(3)殼的基本構造

初房

發育初期分泌的第一個房室,既最初的殼室

旋壁

房室的外壁

隔壁

旋壁繞一假想軸生長時,到一定程度向內轉折彎曲而形成隔壁

房室

隔壁之間狹長空間叫房室,又叫殼室

殼口

隔壁中央近底部的一長形小孔,又稱為口孔

通道

前后房室殼口互相溝通則稱為通道

旋脊

通道兩側從內至外盤旋堆積的兩條隆脊

列孔

隔壁底部一排整齊的小孔

擬旋脊

列孔兩旁相當于旋脊的堆積物

軸積

部分旋脊不發育的蜒,軸部四周的次生鈣質充填物

前壁

殼體最后一個殼室,前方之壁稱前壁,實際上每個隔壁在蜒生

長過程中都曾是前壁

隔壁褶皺

隔壁有的平直、有的褶皺;褶皺僅限于隔壁下部者為輕微褶皺;上下全部褶皺為強烈褶皺。

隔壁溝

旋壁開始彎折為隔壁時,在殼表面形成下凹的縱溝。

3.旋壁的微細殼層

旋壁是分層的,它是蜒進行分類的主要依據之一:

原始層

為一淺灰色、不透明的疏松狀殼層

致密層為一黑色、致密的薄層狀殼層;

透明層位于致密層之下,為一無色透明的殼層

蜂巢層位于致密層之下,為一較厚的蜂巢狀殼層,內有許多垂直于旋壁分布的棱柱狀細管,在縱切面上呈假纖維狀。

疏松層為—灰黑色、半透明的疏松狀殼層,殼質分布不均勻,厚度有變化。位于致密層之上的稱外疏松層,位于其下的稱內疏松層;4、旋壁分層的組合類型

一層式僅由單一的原始層組成;

二層式由致密層和透明層組成;

三層式由致密層和內、外疏松層組成,或由致密層、蜂巢層和內疏松層組成;

四層式由致密層、透明層和內、外疏松層組成。5.化石代表

1-Ozawainella(小澤蜓,C2-P)

2-Eostaffella(始史塔夫蜓,C)

3-Pseudostafella(假史塔夫蜓,C21)

4-Palaeofusulina(古紡錘蜓,P3)

5-Profusulinella(原小紡錘蜓,C21)

6-Fusulinella(小紡錘蜓,C21)

7-Fusulina(紡錘蜓,C21)

8-Pseudoschwagerina(假希瓦格蜓,P1)

9-Verbeekina(費伯克蜓,P2)

10-Neoschwagerina(新希瓦格蜓,P2)6.蜒的演化及地史分布

(1)演化趨勢從五個方面分析:

①殼體變大

Ozawainella→Neomisellina

C2P2②殼形變化

由短軸→等軸→長軸發展

始史塔夫蜒

小紡錘蜒

蘇門答臘蜒

EostaffellaFusulinellaSumatrina

C1C2

P2

透鏡狀

粗紡錘狀

長軸狀

③旋壁構造復雜化

單層

三層式

四層式

蜂巢式

副隔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