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豸山國家地質公園概況_第1頁
冠豸山國家地質公園概況_第2頁
冠豸山國家地質公園概況_第3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冠豸山國家地質公園概況一、縣情概況連城位于閩西的北部,全縣土地總面積2579平方公里,轄8鎮9鄉240個行政村,總人口33萬人。境內屬海洋性季風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雨量充沛,環境舒適宜人。連城擁有“中國優秀旅游縣”、“中國紅心地瓜干之鄉”、“中國連城白鴨之鄉”、“全國武術之鄉”和“中國客家美食名城”等榮譽稱號。連城是革命老區。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連城是中央蘇區21個縣份之一,當時全縣有近萬人參加紅軍,毛澤東、朱德和陳毅等老一輩革命家曾在連城從事偉大革命實踐。連城是旅游勝地。境內旅游資源豐富,主要有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冠豸山、世界A級自然保護區梅花山、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培田古村落等。冠豸山距城區僅1.5公里,素有“陽剛天下雄、陰柔世上媚”的美譽。連城文化底蘊深厚。連城是客家人的聚居地和發祥地之一,客家文化源遠流長,具有豐富的中原傳統文化遺存。有被譽為“天下第一龍”的姑田游大龍和素有“鄉村狂歡節”之稱的羅坊走古事。被稱為“民間故宮”的培田古民居建筑群、明清時期全國四大雕版印刷基地之一——四堡古書坊建筑群,被列入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連城境內資源豐富。礦產資源種類繁多,已發現的礦種51種,其中煤、錳、銀、鉛鋅花崗巖等礦種品位高、儲量大,具有較高的開采價值。全縣毛竹面積53萬畝,立竹量6150萬根,居龍巖市第一位。水力資源理論蘊藏量18萬千瓦,可開發資源容量14萬千瓦。二、冠豸山地質公園基本情況冠豸山地質公園位于福建省龍巖市連城縣,地處武夷山脈西南段,為福建三大水系閩江、汀江、九龍江“三江”源頭,有“上游第一觀”之稱。公園面積為104.67km2。公園動植物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為89%,有8個植被型、30個群系和36個群叢;園區內有脊椎動物資源33目97科418種。連城冠豸山地質公園是以壯年早期單斜式丹霞地貌、丹山碧水、溶洞等地質遺跡為特征,以客家文化為內涵,具有觀光休閑、體育運動及科普等功能的大型地質公園。冠豸山地質公園具有多樣地球演化、地質過程的證據,保存了獨特的生物群落演替過程。是丹霞地貌演化的博物館。是壯年早期單斜式丹霞峰墻、峽谷地貌組合的典型代表,國內外罕見。是沉積巖石學、地質學、環境地質學、氣候學、地貌學等學科難得的重要研究對象。是人們學習地球科學知識,培養人們熱愛自然、保護環境觀念的理想場所。具有重大科研科普價值和美學價值,極具保護價值。三、冠豸山創建國家地質公園的意義冠豸山創建國家地質公園,對于保護地質遺跡資源、科學研究及科學普及和促進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國家地質公園的建設是以保護地質遺跡資源、促進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融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于一體,遵循“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的原則,達到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有機統一。它的建立不僅是保護地質遺跡、建設社會精神文明的需要,它還為科學研究和普及科學知識提供了重要場所,是利用地質資源的一種新方式。此外,公園的建設還可以為科學研究和科學知識普及提供了重要場所,促進連城地區地質遺跡資源的永續利用。連城縣委、縣政府積極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走可持續發展之路,積極實施“旅游興縣”戰略。通過幾年的努力,特別是冠豸山被列入國家地質公園,冠豸山的知名度、美譽度迅速提升。連城擁有高速公路、鐵路、民航機場等立體交通網絡,為發展以冠豸山為龍頭的旅游產業創造良好的機遇。保護好、建設好冠豸山地質公園在給我們子孫后代留下彌足珍貴的自然遺產的同時,也將大力促進地方經濟結構調整、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產生顯著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四、冠豸山創建國家地質公園開展的主要工作冠豸山創建國家地質公園工作開展以來,我縣克服困難,扎實工作,在較短的時間內取得了良好的工作成效。1、健全機構推進工作。我縣高度重視冠豸山創建國家地質公園工作,專門成立冠豸山創建國家地質公園工作領導小組,由縣政協主席、縣旅游產業委員會主任任組長,縣政府兩位副縣長任副組長,成員由有關鄉鎮及縣直部門負責人組成,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負責申報、建設等具體事宜。為做好冠豸山地質公園的保護、開發和管理工作,我縣成立了冠豸山國家地質公園管理委員會,確定人員編制,明確工作崗位,落實工作責任。2、加大投入抓好地質公園的建設工作。連年撥出專項經費,全力支持冠豸山國家地質公園建設工作。多方籌措資金,加大投入,積極做好園區的保護、管理、整治和建設工作。目前已投入資金6000多萬元用于創建工作。圍繞保護與利用,重點抓好標牌標識、基礎設施、服務設施的建設與完善。結合國家地質公園建設工作的要求,進一步抓好園區的綜合整治。對園區的各類設施再次進行清理,清理有礙景觀各類建筑及與自然景觀不和諧的個別建(構)筑物;對園區個別區域存在綠化人工的問題進行整改。著力改善園區基礎設施和服務設施,完成石門湖碼頭改建,修建園區道路5.2千米,其中木棧道2.3千米;修建休憩庇護設施10余處,其中觀光休息亭3處,新建旅游公廁4座。聘請有資質的專業設計單位,在有關專家的指導下,完成地博館的建設。地質博物館設在縣客家文化公園內,建筑面積1371.3平方米,總投資206.98萬元。展館利用實物、標本、照片、場景、模型以及聲光電多種陳列方式,體現人與自然的和諧。館內設科普影視廳。冠豸山地質公園主碑設在石門湖,副碑設在九龍湖。在冠豸山園區設立界碑125塊,在賴源園區設立界碑45塊,做到邊界清楚,無土地及林權糾紛,無礦業權。完善地質公園解說系統。園區設立指示性、說明(解釋)性、規定性等各類標牌標識60余處。在公路、鐵路、高速等交通路口均設立引導牌。編制了科學導游圖;形成合理的科考、科普旅游線路。此外,我們還認真抓好導游員的培訓,定期組織導游員、講解員開展業務知識、法律法規等培訓工作。3、積極開展科學研究與科普活動。為做好冠豸山創建國家地質公園工作,我縣委托福建省地質調查研究院、福州大學、廈門大學等科研院校對冠豸山做綜合科學考察,深入挖掘整理了冠豸山園區地質遺跡、生態環境等資源情況。較全面系統地總結了冠豸山地質、地貌景觀資源,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完成了《福建連城冠豸山國家地質公園綜合考察報告》、《福建連城冠豸山國家地質公園可行性研究報告》,對冠豸山園區地貌景觀不同地質特征作了分析總結,對丹霞石墻、洞穴、凹槽、巖槽等地質遺跡、地貌景觀進行分類,為建立冠豸山國家地質公園提供了較詳細系統的地質科學、地貌科學、生物多樣性等。明確指出了冠豸山地質遺跡地貌、景觀的稀有性、典型性、科學性和觀賞性,充分論證了冠豸山創建國家地質公園的可行性、必要性。加強與科研院校的合作,廈門大學生命科學院、福州大學紫金礦業學院均在冠豸山設立科研教學基地,福建省地質調查研究院在我縣設立了科研基地。編寫了《冠豸山地質公園知識讀本》,推出了《冠豸神韻》、《冠豸仙妲演義》等系列叢書,制作了地質標本。開發設計出有冠豸山國家地質公園知識,宣傳功能的公園旅游紀念品,投入批量生產。4、加強保護地質遺跡的宣傳。充分利用報刊、電視等媒體,結合節慶和當地民俗活動,對冠豸山創建國家地質公園的重大意義進行深入廣泛的宣傳,讓廣大人民群眾充分認識到地質遺跡的不可再生性和珍貴性,充分認識冠豸山地質公園的科學價值、美學價值。加強國家地質遺跡保護、自然保護區和風景名勝區等相關保護管理法規宣傳和實施。對現有的重要地質遺跡和景觀掛牌進行保護,并落實保護單位和責任人。加強地質公園信息化建設,初步建立地質公園信息數據庫、監控系統;開通了冠豸山地質公園網站,并能及時更新。5、做好地質公園規劃與地質遺跡保護。編制了《福建連城冠豸山國家地質公園規劃》,對冠豸山資源的保護、管理、開發和利用作出科學合理的規劃。該規劃于今年9月中間在省國土資源廳通過有關專家評審。從科學規劃、遺跡保護、合理利用出發,根據國家地質公園建設要求,在有關專家的指導下,會同有關部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