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西吉縣保林廠房漢墓和金墓發掘簡報_第1頁
寧夏西吉縣保林廠房漢墓和金墓發掘簡報_第2頁
寧夏西吉縣保林廠房漢墓和金墓發掘簡報_第3頁
寧夏西吉縣保林廠房漢墓和金墓發掘簡報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寧夏西吉縣保林廠房漢墓和金墓發掘簡報

1988年6月和7月,在西吉縣文化行政辦公室的支持下,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西吉縣寶林灘、興龍魚場的挖掘和擴建中發現了漢代和金墓。相關收獲如下。一、東高西低斜坡斷裂帶墓葬位于西吉縣城南35公里的將臺鄉保林磚廠東側的一處東高西低的陡坡斷崖上,西靠中靜公路及葫蘆河約50米(圖一)。這里為一處漢代墓群,數年來,當地村民取土時,在南北長130米、東西寬60米的范圍內多有漢墓發現。(一)子母磚和墓門墓葬為磚券單室夫妻合葬墓,墓向265度。墓道位于墓室西端,已被磚廠取土挖毀。墓室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3.85、南北寬1.6米,墓底距墓頂高2米。墓室內開成弧形拱券墓頂,然后筑成磚室。墓室用長34、寬17、厚6厘米的長方形磚錯縫疊砌,從26層以上開始用子母磚逐漸收成半圓形拱券頂。子母磚長35、寬18、厚6.5厘米,前后呈雙層縱連拱砌13排券頂,然后在半圓形墓頂上部,又用長條形磚平鋪封蓋整個墓頂。墓室地面用長方形磚斜錯平鋪,磚墻建于地磚之上。墓室后壁用長條形磚錯縫平擺磚墻砌法,墓門用條磚呈人字形封堵(圖二)。整個墓室磚砌縫間是用黃泥勾縫。墓內積滿淤土,有銹斷的棺釘,棺木已朽,墓內留有紅漆,說明棺外髹漆。因自然擾亂嚴重,據痕跡測量,棺寬64、棺厚6.5厘米,兩棺均長210厘米。從殘留痕跡和人頭骨、肢骨的數量看,兩具骨架放置較散亂。葬式仰身直肢,頭西足東,頭向與墓門方向一致。在墓室中部墓主人的腰部下面出土有“五銖”和“大泉五十“銅錢。隨葬陶器有鼎、罐、灶、釜、甑、壺、盆等。銅器有刀、鏡、鋪首、帶鉤、蓋弓帽、弩機等。(二)u3000范圍陶鼎1件(XHM1:1)。明器。泥質灰陶。斂口,圓腹下收,圜底,肩部飾一道凹弦紋,腹上部飾一周細繩紋。長方形附耳,無蓋,三熊足略矮。通高9.4、口徑9.6厘米(圖三,1;圖四,1)。陶盆2件。XHM1:2,侈口,平沿,方唇,斜腹,腹下部內收。口徑15.2、高4.6、底徑7.8厘米(圖三,2);XHM1:3,平沿,方唇,侈口,斜腹,小平底。口徑11.6、高3.2、底徑5.5厘米(圖三,4)。陶罐1件(XHM1:4)。侈口,方唇,廣肩,斜腹,底部殘缺。口徑9.4(圖三,3)。陶釜1件(XHM1:5)。明器。泥質灰陶。斂口,圓腹,小平底。口徑7、底徑3.5、高5.3厘米(圖三,5)。陶甑1件(XHM1:6)。敞口,平沿外折,方唇,斜腹,平底,底部有五個圓形算孔。口徑12.8、高7、底徑5.6厘米(圖三,7)。陶灶1件(XHM1:7)。為半橢圓形,無.底。由灶身、灶面、灶門、火眼等構成。長22.4、寬21.6、高6厘米。正面有方形火門,灶臺上有一火眼,上置釜和甑(圖三,8;圖四,2)。陶壺1件(XHM1:8)。侈口,圓唇,折肩,小平底。素面。口徑4.5、高7.6、底徑3厘米(圖三,6)。銅帶鉤2件。XHM1:9,鉤首回折呈蛇頭形,鉤扣扁圓,腹部肥圓,剖面呈半圓形。通長10.3、直徑1.2厘米(圖五,4)。XHM1:10,鉤首呈蛇頭形,鉤扣扁圓,剖面半圓形。通長10、直徑0.8厘米(圖五,3)。銅刀,1件(XHM1:11)。刀柄為扁條形,刃與柄有明顯分界,柄端無圓孔。通長9.8、柄長4厘米(圖五,5)。銅蓋弓帽1件(XHM1:12)。圓筒形,尾端稍有收縮,呈半球形,下飾凸弦紋一周,中部挑起一鉤。通長8、前徑1.1厘米(圖五,8)。銅弩機1件(XHM1:13)。制作規整,郭、牙、懸刀等各部俱全,有前槽兩側對穿二圓孔。郭長2.6、寬0.7、厚0.2厘米(圖五,7)。銅凹形器1件(XHM1:14)。圓形。徑寬2.2、槽深2.0厘米(圖五,9)。銅鋪首1件(XHM1:15)。獸面形,二目圓睜,鼻向內彎曲作鉤,眼上方有花瓣紋飾,面部刻飾弧線,卷曲舒展。寬9.7、長7.2厘米(圖四,3;圖五,1)。銅鏡1面(XHM1:16)。四乳八鳥紋鏡,圓紐,圓座,中區飾四乳,乳間各有一對鳥,兩嘴相吻。直徑9、素緣寬1.2、邊厚0.5厘米(圖五,2)。錢幣共65枚。其中“五銖”錢61枚,分二式。Ⅰ式:14枚。XHM1:17,“五”字交叉兩筆斜直,“銖”字的“金”字頭為三角形,“朱”字頭方折。錢徑2.6、穿寬1厘米。Ⅱ式:47枚。“五”字交叉兩筆彎曲,與上下兩橫相接處垂直,“銖”字的“金”字頭呈三角形,“銖”字的“朱”旁高于“金”旁,中間的平劃略長。錢徑2.6、穿寬0.9厘米。“大泉五十”4枚。錢徑2.8、穿寬0.8厘米。鐵器多銹蝕為塊狀。很難辨清器形。石硯1方(XHM1:18)。硯板為長方形石質灰白色頁巖,硯面作黑色。硯長15.1、寬6.4、厚0.4厘米。體薄,硯面光潔平整上有墨跡,另一面也較為平整。放置在墓主人的頭部,與銅鏡同出(圖五,6)。保林漢墓出土的器物較少,雖然沒有紀年遺物,但墓內所出銅錢和銅鏡都具有代表性,可供斷代的“五銖”錢,1式較少,多數是Ⅱ式,與《洛陽燒溝漢墓》的Ⅰ、Ⅱ式“五銖”相同,時代分別屬于西漢中期和東漢早期,“大泉五十”則是新莽時期的貨幣。出土銅鏡與洛陽燒溝漢墓第七型第一式銅鏡和廣州漢墓第Ⅱ型第Ⅱ式銅鏡相同①。墓葬的形制,平面呈長方形,墓頂于左右兩壁起券,用縱連券成雙層的半圓形拱券頂,這種墓葬的形制,西漢末到東漢初在中原地區也非常流行。墓門封門磚砌法也與燒溝漢墓第四型相同。另外再從陶器的組合形式、銅鏡的紋飾特征以及結構單一的墓葬形制看,皆與東漢早期的墓葬近似。因此我們認為,此墓的年代應屬東漢早期。保林漢墓所出銅錢較多,墓內還發現有竹席,并非當地所產,自漢代張騫通西域后,今寧夏西吉縣東南的將臺屬絲綢之路東段北道必經要沖,足以說明當時這里與中原地區在商業貿易上的聯系已很密切。二、墓葬形制及墓葬墓葬位于西吉縣城南45公里的興隆魚場場部西側約20米,西距葫蘆河約200米(圖一)。清理前墓頂已被推土機推開。(一)墓葬形制此墓是一座仿木構建筑的磚室墓,墓內積滿淤土,墓室平面近方形,東西長2、南北寬1.7米。墓門為券洞式,開在墓室南端,墓向168度。門洞長88、寬58、門內高155厘米,砌成拱券形。封門堅固,用條磚平臥錯縫砌法。墓道前端近墓門處約1米長的一段較為平緩,其后向上作階梯,一般每級高30、寬25厘米。墓底距墓頂高2.8米(圖六)。墓室用長方形和正方形磚砌成。施工時,磚的壓砌內施稀泥粘合,表面光潔。外露面用磚單表,其外部則附磚加固。墓室保存完好,僅在化壁歇山屋檐下的板門處有一盜洞。墓室底部用長29、寬15、厚5厘米的條磚和邊長為29厘米的方磚鋪地,墓室東、西、北三壁的仿木構建筑一樣。墓室南壁即墓門處的結構,在墓門內壁之上同其它三壁一樣也砌有普柏枋承一斗三升的斗栱三朵,和撩檐枋,方椽上鋪板瓦做出歇山形屋頂及磚雕的獅子頭像和垂爪(圖版陸,2)。墓室起砌于地磚之上,墓室東、西、北三壁最下面用長方形單磚平砌三層后,沿內邊向外錯出5厘米用方磚豎砌成束腰狀,設有5個椅柱分隔成六段(墓室后壁設有四個椅柱分隔成五段)。其上用條磚平砌三層后,又用條磚橫砌成束腰狀。再平砌三層后,往上再用條磚和方磚豎砌,有椅柱分隔成六段(墓室后壁有椅柱分隔成五段)。中間一段是用兩塊長方形條磚豎砌成一小龕(或稱板門),小龕兩側各有一隔扇(圖版陸,4)。然后用條磚平砌一層,上有普柏枋承一斗三升的斗栱三朵,兩側有方椽板瓦出檐,再上為撩檐枋,方椽。挑檐榑上用磚做出瓦檐鋪板瓦,形成歇山形屋頂。在歇山形屋頂上有磚雕的獅子頭和垂爪。從墓室四壁砌至1.4米的瓦檐上,開始用單磚逐漸疊澀內收平砌成八角形的盝頂式墓頂(圖版陸,1),頂部收口處覆蓋兩塊方磚封頂。在墓室四壁的轉角處,皆用條磚并排豎砌成仿木構建筑的立柱,柱頭上有闌額和普柏枋上托一斗三升的轉角鋪作斗栱(圖版陸,3)。起了支撐每壁向內呈兩角內收疊澀的作用。每面有補間鋪作兩朵,墓室四角所鑲嵌的立柱斗拱都與兩側墻磚不相搭接。整個墓室均為單磚砌成,鋪地磚為橫豎臥鋪。墓內積滿淤土,在淤土內尚能看出有兩具骨架放置較散亂,墓內棺木已朽,只存有夾雜在淤土中的一些棺釘,棺寬和棺長已很難辨清。墓內擾亂嚴重,因早期被盜,隨葬品僅有二件殘陶罐。陶罐2件。XJM1:1,殘。斂口,方唇、鼓腹、平底。口徑15.4、通高13.6、底徑10.2厘米(圖七,1)。XJM1:2,斂口,卷沿,圓唇,鼓腹,腹下斜收,肩置雙耳。口徑13.8、通高15.9、底徑10.2厘米(圖七,2)。三、天國金墓遼墓西吉縣興隆金墓在寧夏地區尚屬首次發現。此墓因早期被盜,未發現紀年文字資料,故此墓的年代與墓主人的社會地位無據可考。其相對年代只有從墓葬形制及磚雕的特征,分析推斷。此墓系仿木構建筑形式的單室墓,與近年來在寧南山區即涇源縣涇河源②、西吉縣黑虎溝和隆德縣觀莊等地所發現的宋代墓葬截然不同③。在寧夏南部山區所發現的宋代墓葬平面均為長方形,墓頂均為半圓形拱券頂,而且墓壁的磚雕畫像素材,都具有深厚的社會生活基礎和強烈的藝術效果。而這座墓葬均無這些素材。興隆金墓墓室平面略呈長方形,墓葬的結構形制與山西侯馬金代董氏墓的形制相似④,墓室為下部呈方形、上部為八角形的盝頂結構,墓壁自下而上砌須彌座式基座、椅柱、板門、斗拱、歇山屋、瓦檐等。此墓雖不及侯馬董氏墓華麗,但墓葬的形制及其結構與其大致相同。因此我們認為,這是一座金代時期的墓葬。據《宋史》卷十一載,北宋時期,今寧夏西吉東南部屬秦風路鎮戍軍所轄。天禧元年(公元1017年)置羊牧隆城(治在今寧夏西吉南興隆金墓北約5公里的將臺鄉火家集村),慶歷三年(公元1043年)改羊牧隆城為隆德寨。據《金史》卷二十六載,金皇統二年(公元1142年)將慶歷三年所置德順軍升為德順州,將隆德寨升為隆德縣,縣府址設在隆德寨,轄今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