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專題一古代中國的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1.4古代中國的經濟政策作業含解析人民版必修20401172_第1頁
高中歷史專題一古代中國的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1.4古代中國的經濟政策作業含解析人民版必修20401172_第2頁
高中歷史專題一古代中國的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1.4古代中國的經濟政策作業含解析人民版必修20401172_第3頁
高中歷史專題一古代中國的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1.4古代中國的經濟政策作業含解析人民版必修20401172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課時作業4古代中國的經濟政策一、選擇題1.《漢書·食貨志》記載:“賈人有市籍,及家屬,皆無得名田,以便農。敢犯令,沒入田貨。”該禁令的主要目的是()A.限制商人經營范圍B.增加賦稅收入C.加強商人戶籍管理D.保護小農經濟解析:材料的主旨是反映漢朝時期的商人有專門的戶籍,并且還不能擁有田地,否那么沒收。該禁令的主要目的是防止商人占有田地,以免影響小農經濟的正常開展,故答案選D項。答案:D2.以下有關重農抑商政策的表述,不正確的選項是()A.是自然經濟的產物B.它的實行加強了國家對經濟的控制C.有利于農業經濟的開展D.隨著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而被廢除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自戰國時期商鞅變法推行重農抑商政策以來,重農抑商政策成為了中國封建王朝根本的經濟政策,這一狀態一直持續到晚清時期,說明重農抑商并未隨著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而被廢除,因此D項錯誤。A、B、C三項說法正確,符合史實。答案:D3.西漢建立前期,推行休養生息政策,輕徭薄賦,農業稅征收比例曾低至1/30,雖然促進了農業的迅速恢復和開展,但又遠遠不能滿足王朝財政需要。為解決這一矛盾,漢武帝時期()A.加重征收各種賦稅B.裁減政府機構和人員C.實行鹽鐵官營政策D.實行重商主義政策解析:根據材料可知,“這一矛盾”是“促進了農業的迅速恢復和開展,但又遠遠不能滿足王朝財政需要”。結合所學可知,漢武帝時期為了解決這一矛盾,實行了鹽鐵官營政策,增加財政收入,故C正確;AB不符合漢武帝時期的史實,排除;漢武帝時期實行重農抑商政策,排除D。答案:C4.唐文宗太和六年(832年),宰相王涯上奏:“商人乘馬,前代所禁。近日得以恣其乘騎,雕鞍銀鐙,裝飾煥爛,從以童騎,騁以康莊,此最為僭越。伏請切令禁斷。”以下對當時商人地位的判斷,錯誤的選項是()A.經濟地位優越B.政治地位低下C.遭受全社會的鄙視D.實際上沒有自由民的平等地位解析:此題考察學生閱讀信息和根據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由“雕鞍銀鐙,裝飾煥爛”可知A項表述正確;“最為僭越,伏請切令禁斷”說明官員對商人的歧視仍未改變,商人的政治地位依舊低下,B項正確;商人騎裝飾華美的馬就受到政府的限制,說明其沒有自由民的平等地位,D項正確;題目只涉及統治階層對商人的限制態度,未涉及人民群眾的態度,故C項中“全社會”的說法過于絕對。C項符合題意。答案:C5.宋人朱彧的《萍洲可談》記載,張乖崖任崇陽縣令時,“嘗逢村氓(méng,鄉民)市菜一束出郭門。問之,那么近郊農家。乖崖笞之四十,曰:‘爾有地而市菜,惰農也。’崇陽民聞之相尚力田。”材料中張乖崖的做法實質上是()A.維護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B.引導農民提高耕作技術C.制止農民從事商業活動D.防止農業勞動力的流失解析:材料中張乖崖的做法是懲戒有地農民入市買菜,勸民勤于耕作,問其重農政策的“本質”,所以A項正確;材料沒有倡導提高技術,B項不符合題意;C項為做法、內容;農民尤其是脆弱的個體小農,自給自足并不能防止破產和勞動力流失,D項錯誤。答案:A6.有學者研究認為,重農抑商政策的出現,除了其經濟原因或物質方面的原因外,還有文化方面的原因。文化方面的原因有可能是()A.穩固專制主義國家統治根底B.保障國家平安,維護社會穩定C.“別人富、自己窮”的不忿之情D.“重義輕利”觀念的影響解析:根據題干可知,重農抑商政策出現的原因包括經濟和物質方面原因,也包括文化方面的重義輕利的觀念,強調商業活動或商業理念,應以農為本和道德仁義為先,D項正確。A、B項屬于政治方面的原因,與設問不符,排除。C項屬于個人觀念的原因,與設問不符,排除。綜上所述,此題正確答案為D。答案:D7.明朝政府下令:制止建造遠洋船只,制止保存超過兩根以上桅桿的帆船。從此,船員只得在內河的小船上當雇工,鄭和的大船因擱置而爛掉。以下對材料理解正確的選項是,明朝()A.鼓勵民間貿易B.禁絕朝貢貿易C.實行“海禁”政策D.造船技術落后解析:由材料“制止建造遠洋船只……只得在內河的小船上當雇工”可知,明朝實行“海禁”政策,應選C。“海禁”政策制止民間進展海外貿易,只允許維持以政府為主導的朝貢貿易,排除A、B;材料中的情形是由于政府限制引起的,不是因為造船技術落后,排除D。答案:C8.據記載,清初實施海禁前,“市井貿易,國有外國貨物,民間行使多以外國銀錢,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這一記載說明當時()A.中國在對外貿易中處于優勢地位B.外來貨幣干擾了中國資本市場C.自然經濟受到了進口貨物的沖擊D.民間貿易開展沖擊清廷的統治解析:此題主要考察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直接根據材料“民間行使多以外國銀錢,因而各省流行”說明當時的對外貿易促使了外幣的流入,提醒了中外貿易中,外國商人積極投入到中國的市場,間接說明了中國處于優勢地位。干擾了中國資本市場、自然經濟受到了進口貨物的沖擊、沖擊清廷的統治的說法沒有材料依據,所以B、C、D不選。答案:A9.“在廣州,外人也是不自由的,夏秋兩季是買賣季,他們可以住在廣州的十三行,買賣完了,他們必須到澳門去過冬。……他們在十三行住的時候,照法令也不能隨便出游。”這說明清政府()A.制止外國商人來華B.嚴格限制對外交往C.加強沿海軍事防御D.重視維護外商利益解析:由材料“在廣州,外人也是不自由的……買賣完了,他們必須到澳門去過冬……照法令也不能隨便出游”說明外商在中國的活動受到了嚴格的限制,也代表了清政府對外交往的根本態度,應選B。政府是限制外國商人來華,制止的說法不符合材料描述,排除A;材料并沒有提及清政府這么做的目的,排除C;外商在中國的活動被嚴格限制,這不符合外商的利益,排除D。答案:B10.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清政府下令制止人民前往南洋貿易。一位學者曾經指出:“沿海居民……深知水性,慣熟船務之舵工。水手不能勝任擔負重物,以謀得一朝之食。或走險海中,為賊駕船,圖目前糊口之計;其游手無賴,更無所事事。”這位學者認為“海禁”政策造成()A.國家海防力量減弱B.經濟開展逐漸停滯C.政府無法管理水手D.人民就業時機縮減解析:根據材料信息“沿海居民……其游手無賴,更無所事事”反映了沿海人民就業時機縮減,故D正確;根據材料信息“沿海居民……其游手無賴,更無所事事”未涉及海防力量有所減弱,故A錯誤;根據材料“其游手無賴,更無所事事”不能反映經濟開展逐漸停滯,故B錯誤;材料無法表達政府對水手管理的失控,故C錯誤。答案:D11.1684年,清廷戶部設江海關(駐松江)、浙海關(寧波)、閩海關(泉州)、粵海關(廣州),監管貨物出入和收取關稅。此外,清廷還允許歐洲各國在東南沿海指定地點設立商館。這說明當時()A.政府嚴格奉行閉關鎖國政策B.政府實行有條件的對外開放C.政府突破朝貢貿易體系D.外貿繁榮倒逼政府對外開放解析:根據材料“清廷還允許歐洲各國在東南沿海指定地點設立商館”可知表達的是清政府實行有條件的對外開放,B選項符合題意。材料表達的是清政府有條件的對外開放,并未嚴格執行閉關鎖國政策,A選項排除。明清時期的外交關系仍然屬于傳統的朝貢體系,C選項排除。D選項說法明顯錯誤,排除。答案:B12.明代漳州名士張燮在《東西洋考》一書中提到:“顧海濱一帶,田盡斥鹵,耕者無所望歲,……貧者為傭,亦博升米自給。一旦戒嚴,不得下水,斷其生活,假設輩悉健有力,勢不肯摶手困窮,于是所在連結為盜,潰裂以出,其久潛蹤于外者,既接納不敢歸又連結外夷,鄉導以入。”材料主要反映了()A.“海禁”政策的必要性B.“海禁”政策的惡果C.小農經濟的脆弱D.明朝社會矛盾激化解析:關鍵信息:一旦戒嚴,不得下水,斷其生活,假設輩悉健有力,勢不肯摶手困窮,于是所在連結為盜,潰裂以出,其久潛蹤于外者,既接納不敢歸又連結外夷,鄉導以入。題干論述的是“海禁”政策的后果,排除A項,B項正確;此題易因“顧海濱一帶,田盡斥鹵,耕者無所望歲”而誤選C項,原因是沒有抓住題干的主旨;D項在材料中未能反映。答案:B二、非選擇題13.閱讀以下材料,答復以下問題。材料一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曾經詔令:“耕者驗其丁力,計畝給之。使貧者有所資,富者不得兼并。假設兼并之徒多占田以為己業,而轉令貧民佃種者,罪之。”并且限令王公大臣們“其山場水陸田地,亦照原撥賜例為主,不許過分占為己業”。朱元璋還做鐵榜九條申誡公侯,嚴禁功臣和公侯之家倚勢強占官民田產。——摘編自吳蔚《1644:中國式王朝興替》材料二清朝奉行“率天下農民竭力耕耘”“使人力無遺而地力殆盡”的政策,屢次頒令實行礦禁。并用“處處皆關,那么關關有稅”限制商業活動,對客商資本稍多者,又行“勸借”,稍有不從,“輕那么痛行笞責,重那么連船拆毀”,最終“多致賣船棄業”。——摘編自《經濟成長歷程》材料三即禁之后,百貨不通,民生自蹙。居者苦藝能之無用,行者嘆至遠之無方,故有四五千斤所造之洋船,系維朽蠹于斷港荒岸之間……但能使沿海居民,富者貧,貧者困,驅工商為游手,驅游手為盜賊耳。——摘編自藍鼎元《論南洋事宜書》(1)據材料一概括朱元璋抑制土地兼并的主要措施。(2)材料二、三采取的經濟政策分別是什么?(3)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材料二、三采取的經濟政策對中國社會開展產生的共同影響。解析:此題綜合考察明清時期重農抑商、“海禁”、閉關鎖國政策對社會轉型的影響。第(1)問,據材料中“耕者驗其丁力,計畝給之”可知,明朝政府推行按家庭勞動力多少分配土地的政策;據材料中“假設兼并之徒多占田以為己業,而轉令貧民佃種者,罪之”可知,政府嚴懲兼并土地者;據材料中“做鐵榜九條申誡公侯”可知,政府以法令形式抑制土地兼并。第(2)問,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二是重農抑商政策,材料三是閉關鎖國政策。第(3)問,結合所學知識答復即可。答案:(1)按家庭勞動力多少來分配土地;嚴懲土地兼并者;以法令形式抑制土地兼并。(2)政策:重農抑商政策;閉關鎖國政策。(3)影響:強化了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造成了近代中國的落伍等。14.政府的決策對社會經濟的開展具有不可無視的影響。閱讀以下材料,答復以下問題。材料一國不農,那么與諸侯爭權不能自持(自保)也,那么眾力缺乏也。事商賈,為技藝,皆以避農戰;民以此為教,那么粟焉得無少,而兵焉得無弱也?……歸心于農,那么民樸而可正(治理)也,紛紛那么不易使也,信可以守戰也。——《商君書·農戰》材料二松江府“壤地廣袤不過百里而遙,農畝之入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所由供百萬之賦……全賴此(棉織)一機一杼”。蘇州府“郡城之東,皆習機業。……計日受值”;盛澤鎮“俱以蠶桑為業”。湖州府“俗皆織絹”;“惟湖以蠶……官賦私負咸取足焉”;南潯鎮“煙火萬家”。——摘編自明清史志資料材料三清代中期農業稅與工商雜稅變化趨勢圖材料四清代統治者堅持認為:“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畝之中少一耕稼之人”,要防止“為農者相率而趨于工矣”。為此,對工商業實行重稅政策,全國各地稅關稅卡林立,“關津有過路之稅,鎮集有落地之稅”。——摘編自白壽彝《中國通史》(1)據材料一歸納商鞅的經濟政策并說明其理由。(2)據材料二、三概括明清時期出現的經濟現象。(3)據材料四歸納,面對經濟的變化,清朝統治者采取了什么對策?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其消極影響。解析:第(1)問,商鞅首倡重農抑商,其原因從材料一省略號后內容歸納概括即可。第(2)問,據材料二中的省略號分層,逐層概括其現象,依據材料三中的稅收數據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