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新高考選考歷史一輪復習課后達標檢測第47講史學理論與史學研究_第1頁
浙江新高考選考歷史一輪復習課后達標檢測第47講史學理論與史學研究_第2頁
浙江新高考選考歷史一輪復習課后達標檢測第47講史學理論與史學研究_第3頁
浙江新高考選考歷史一輪復習課后達標檢測第47講史學理論與史學研究_第4頁
浙江新高考選考歷史一輪復習課后達標檢測第47講史學理論與史學研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一、選擇題1.(2020·衢州高三質檢)對于要不要發掘秦始皇陵,社會各界爭論已幾十年。主張發掘者認為,發掘秦始皇陵不僅可以“證實文獻”,還可以“發揮巨大的經濟效益”。反對者認為,“技術上的瓶頸常常會使文物的開掘成為破壞”。1997年國務院在《關于加強和完善文物工作的通知》中強調,“對大型帝王陵寢暫不進行主動發掘”。以下認識正確的是()①歷史文獻需要考古證實其真實性 ②考古發現不能僅僅考慮經濟效益③文物發掘應以保護為前提 ④只有技術上成熟才能對文物開掘A.②④ B.①③C.③④ D.②③解析:選D。考古可以對歷史文獻的真實性進行證明,但不是所有的歷史文獻都需要考古的證明,故①錯誤;考古首先要考慮其對文物的保護,而不是一味追求其經濟利益,故②正確;文物發掘應以保護為前提,故③正確;無論技術成熟與否,如果沒有以保護為目的,不需要開掘,故④錯誤;選擇D項符合題意。2.(2020·金麗衢十二校模擬)著名的歷史學家傅斯年在《歷史語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一文中指出:“史學的對象是史料,不是文詞,不是倫理,不是神學,并且不是社會學。史學的工作是整理史料,不是做藝術的建設,不是做疏通的事業,不是去扶持或推倒這個運動,那個主義……史學便是史料學。”他強調的是()A.以自然科學的方式研究歷史B.要依照倫理觀念和政治需要來選擇史料C.史學研究的重心是對史料的考證和辨析D.史學理論的建構離不開史料解析:選C。材料不能說明以自然科學的方式研究歷史,屬于對材料的誤讀,故A項錯誤;材料無法體現要依照倫理觀念和政治需要來選擇史料,故B項錯誤;據材料“史學的工作是整理史料,不是做藝術的建設,不是做疏通的事業,不是去扶持或推倒這個運動,那個主義”和“史學便是史料學”可知史學研究的重心是對史料的考證和辨析,故C項正確;材料不能說明史學理論的建構離不開史料,故D項錯誤。3.(2020·嘉興基礎測試)史料是歷史學習的重要載體。下列材料中,最無可辯駁的實證日本侵華罪行的是()A.中國人民控訴日軍侵華的言論B.日本美化戰爭的宣傳單C.日本戰犯在東京審判中的筆供D.外國史學家的史學著作解析:選C。史料的種類很多,但研讀史料最關鍵的就在于真實性,原始史料也被稱為第一手史料,說服力最強,中國人民控訴日本侵華的言論,不屬于第一手史料,可能帶有一定的主觀色彩,過于偏激,故A項錯誤;日本是戰爭的發起者,其美化戰爭的行為歪曲了歷史,最不具有說服力,故B項錯誤;日本戰犯在東京審判中的筆錄屬于原始史料,真實揭露了日本侵華并犯下滔天罪行,故C項正確;外國史學家的史學著作屬于主觀材料,可能帶有一定的主觀色彩,有失真實,故D項錯誤。4.(2020·臺州質量評估)近日,普林斯頓大學首次將愛因斯坦的旅行日記獨立成冊發行,其內容在西方引起不小的震動。日記作為一種特殊的史料引起廣泛關注。對此認識正確的是()A.日記是個人的回憶錄,屬于口述史料B.日記是一手史料,比二手史料更可信C.日記和其他史料一樣,都需要進行甄別D.日記屬于無意史料,其真實性毋庸置疑解析:選C。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日記是記錄當天發生的事情,不是事后的追憶,屬于文字史料,排除A。日記是一手史料,是考訂史實、補正歷史的重要的依據,帶有感情色彩的日記不一定比二手史料更可信,排除B。日記是按照年月日記錄作者的親身經歷和見聞,日記中談及的作者所處時代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諸方面情況,需要與其他史料一樣,都需要進行甄別,才能明確其史料價值,故C項正確。有些個人日記帶有強烈的感情色彩,其真實性需要甄別,排除D項。5.(2020·紹興選考科目診斷性考試)對“陳橋兵變”,宋初眾說紛紜,初版《太祖實錄》亦語焉不詳。宋太宗命重修《太祖實錄》,說:“史官之職,固在善惡必書,無所隱晦”,“太祖之周朝也,盡力王室,中外所知。至于大寶(皇位),非有意也,時值契丹入侵,太祖率兵出擊,眾將強擁為皇帝,此乃時勢所趨,并非人力所為。”今人研究則認為,“太祖”制造了契丹南下的假情報,利用率軍出征之際授意將士黃袍加身。下列對此說法,最為合理的是()A.歷史事件紛繁復雜,真相需得到考古學的證明才可弄清B.重修的《太祖實錄》因史官無所隱晦故其記載真實可信C.以官修史書的方式確定兵變性質是為彰顯政權的合法性D.史書記載沒有客觀公正可言,對史書記載應持懷疑態度解析:選C。本題考查對古代歷史研究的認識。從材料中可知,陳橋兵變在宋初就眾說紛紜,宋太宗要求重修《太祖實錄》,雖然強調“善惡必書,無所隱晦”,但和今人的研究對照,可說明重修《太祖實錄》并非真實可信,最大可能是為了平息猜疑,彰顯政權的合法性,故C表述最合理。6.有學者說:清初,攝政王多爾袞挾持幼主,權傾朝野。順治朝修史夸贊他的功績,回避其殺害功臣的事實;康熙帝奪回權力后修史記錄了他擅權欺君的罪行;乾隆朝修史時則為稱述先祖功業肯定了他的功績。這位學者意在()①強調史學理論是影響歷史解釋的重要因素②指出政治需要損害了歷史記載的真實性③倡導對同一歷史人物必須要有不同的評價④說明古代官修史書具有政治說教的功能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 D.②④解析:選D。材料中并未體現史學理論的影響,而是不同統治者的不同態度,故①錯誤;依據材料“清初、順治朝、康熙朝和乾隆朝”對攝政王多爾袞的態度不一致可知,政治需要損害了歷史記載的真實性,故②正確;材料中也并未倡導對同一歷史人物必須要有不同的評價,故③錯誤;根據題干材料不同時期對多爾袞的不同態度,可知古代官修史書具有政治說教的功能,故④正確。選擇D項符合題意。7.司馬遷雖然以人物為中心研究歷史,但已意識到千變萬化的歷史現象中,總有某種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因素在起作用,正是這種意識促使他立下了“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的寫史宏旨,使他的《史記》成為千古傳頌的一座史學豐碑。這說明()A.史學家的生活閱歷是其進行歷史移情的基礎B.史著多樣化的寫法往往決定其能否流傳久遠C.對歷史發展規律的探尋激發史學家的歷史使命感D.史學家對歷史人物的評價深受自我意識的牽制解析:選C。根據題干可知,歷史學家對于他的研究對象自身具有某種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條件的制約性或規律性的意識越強,他對歷史運動的深層內涵的洞察就可能越加深刻,從而激發歷史學家對歷史發展規律的探尋和歷史使命感,C項正確。8.后世的史學家們發現,歷史上的一些人物像和珅、李鴻章等,學者們查找資料,結合時代背景……往往認為他們并非定論中那么不堪,亦有“不得不為之”的理由。這說明()A.評價歷史人物沒有什么客觀的標準B.越往后人們評價歷史越接近客觀事實C.對歷史人物評價不應該有定論D.對歷史問題的評價具有多樣性的特征解析:選D。題干強調結合時代背景,并沒有否認評價歷史人物有客觀標準,故A項錯誤;題干并沒有說越往后人們評價歷史越接近客觀事實,故B項錯誤;題干只是表明,評價歷史人物要結合時代背景,這樣才能更精確的認識歷史人物,并沒有說不該有定論,故C項錯誤;強調時代背景,必然導致評價多樣性,故D項正確。9.(2020·桐鄉模擬)2011年,德國和法國共同編撰的“講述歐洲歷史的教科書”歷時五年終于完成,創造了編撰共同歷史教科書的德法模式,即“雙方一直磨合到彼此就大部分爭議問題達成共識,再開始共同撰寫教科書”。編者認為這套書的最終目的,是鼓勵學生以批判的眼光看待歷史,不會只給一種答案。據此判斷,編撰此書體現了()A.價值判斷高于史實判斷B.對于民族國家身份的認同C.歷史共識需要批判思維D.批判思維比歷史真實重要解析:選C。從材料“大部分爭議問題達成共識,再開始共同撰寫教科書”“最終目的,是鼓勵學生以批判的眼光看待歷史”可知,題目強調的是歷史共識需要具有批判思想,故選C項。A、B兩項均與題意無關,D項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故均排除。10.晚清的歷史演進過程艱辛而悲壯,曲折而復雜,對此國內學術界進行了不同的解讀和闡述,涌現出一大批成果,其中有這樣一些著作《動蕩時代的知識分子》《社會劇變中的近代紳商》《晚清學堂學生與社會變遷》《從邊緣走向中心——晚清社會變遷中的軍人集團》。這些著作的研究視角主要是()A.社會變遷的角度 B.社會群體的角度C.社會思潮的角度 D.現代化的角度解析:選B。著作強調的是變遷中的人,而不是變遷,故A項錯誤;知識分子、紳商、學生、軍人集團都屬于社會群體,故B項正確;材料與“社會思潮”無關,故C項錯誤;現代化指采用新式機器生產的過程,材料未體現,故D項錯誤。11.(2020·杭州模擬)著名的宋史專家鄧小南教授經常會提醒學生在面對學界的新觀點時,要思考:新研究為什么會得出新的認識,是因為有新材料,還是因為有新的思考視角。近年來,我國歷史研究開始了“眼光向下”的學術轉向。“眼光向下”指歷史研究中以普通民眾為對象、以日常生活與大眾文化為中心的研究取向。以下關于“眼光向下”這一視角的評價,不正確的是()A.彌補了書面文獻多限于記錄重大歷史事件的缺陷B.利于擺脫精英主義的思維窠臼C.打破了過去“一元”“單向”的研究模式D.流于關注細微瑣事,沒有深刻意義解析:選D。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學術界新的研究視角“眼光向下”這一史學方法的認識。“眼光向下”是指歷史研究的視角關注到普通民眾的日常生活和文化,不是拘泥于細微瑣事,故D錯誤,符合題意;“眼光向下”可以彌補書面文獻關注重大事件,關注精英群體的缺陷,從而提供新的研究模式,故A、B、C三項正確。12.法國史學家馬克·布洛赫在《為歷史學辯護》中指出:“在進行歷史研究時,人們往往迷戀于尋找單一的原因,便錯誤地將原因歸結為某一個,這樣就成為一種價值判斷。”他強調歷史研究應()A.以正確的價值判斷為起點B.分清歷史事件的主次原因C.多角度地認識和考察歷史D.抓住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解析:選C。“迷戀于尋找單一的原因,便錯誤地將原因歸結為某一個,這樣就成為一種價值判斷”說明法國史學家馬克·布洛赫反對單一的價值判斷,強調多角度的認識和考察歷史,故C項正確;材料與正確的價值判斷、歷史的主次原因和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無關,故A、B、D項錯誤。二、非選擇題13.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20世紀以來,人們對鴉片戰爭的認識有個變化的過程。清末認為,它是中外交流中一個普通事件。民國成立后,認為鴉片戰爭的主要影響是導致鴉片泛濫,煙毒流于中國。1930年前后,認為鴉片戰爭是帝國主義侵略之始,是中國歷史的轉折點。——劉超《鴉片戰爭與中國近代史研究—以清末民國時期中國歷史教科書為中心》材料二學術上的蘇聯話語和中國政治上的革命話語相結合,決定了我國20世紀60~70年代的世界史研究具有鮮明的時代主題和特征:各國各時期的革命史、資本主義殖民侵略史、殖民地民族解放運動史、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等成為世界歷史研究的主要領域。——劉新成、劉文明《中國的世界史研究六十年》(1)根據材料一,20世紀以來中國教科書對鴉片戰爭的認識有何變化?(2)根據材料二,20世紀60~70年代中國的世界史研究指導思想是什么?根據這一指導思想,說明材料二中“鴉片戰爭”對中國的影響。解析:(1)提取材料一信息:對鴉片戰爭的認識有個變化的過程:清末——普通事件,民國——導致鴉片泛濫,煙毒流于中國,1930年——帝國主義侵略之始,是中國歷史的轉折點。說明對鴉片戰爭的認識逐步深入,地位逐步提升。(2)第一小問提取材料二信息:“各國各時期的革命史、資本主義殖民侵略史、殖民地民族解放運動史、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等”,可見主要以革命史觀為史學研究思想。第二小問,從這種史觀出發,鴉片戰爭是侵略戰爭,給中國帶來沉重災難,具體表現在政治、經濟方面。答案:(1)變化:由“普通事件”到“中國歷史的轉折點”,歷史地位逐步提升。(2)思想:以階級斗爭為綱或革命史觀。影響:鴉片戰爭使中國開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中國革命進入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標志著中國近代史的開端;中國成為資本主義的原料產地及商品傾銷市場等。14.辛亥革命既是中國近代史的一個重大事件,也是史學研究關注的重點。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材料二新中國初建,研究者把辛亥革命定位為“近代三大民主革命高潮之一”。50年代末,研究暫趨沉寂。1961年以后,研究者從不同側面對這場“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進行了系統和深入的研究,辯證分析了辛亥革命的歷史地位。隨著“文化大革命”的到來……對辛亥革命因其資產階級屬性而“立足于批”。“文化大革命”結束后,辛亥革命史研究重新步入正軌,國內外的相關研究得出如下的一些認識。在政治史方面,辛亥革命促進了中國政治近代化的進程;在思想文化史方面,辛亥革命則是一場重大的思想啟蒙運動;在經濟史方面,辛亥革命有利于工業化的進程;在社會史方面,辛亥革命造成20世紀初中國社會各個層面的深刻劇變,推動了整個中國社會在20世紀的進步;革命史方面,辛亥革命是承前啟后的革命分水嶺;在民族史方面,辛亥革命極大地促進了民族意識的覺醒。在中國史方面,辛亥革命埋葬了封建帝制,推動了近代化進程,是中國歷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在世界史方面,“辛亥革命在東方被壓迫民族的解放運動中具有承前啟后的重要地位”。——摘編自《走出辛亥革命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