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移植術后的細胞記憶_第1頁
心臟移植術后的細胞記憶_第2頁
心臟移植術后的細胞記憶_第3頁
心臟移植術后的細胞記憶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心臟移植術后的細胞記憶

半個多世紀以來,隨著醫學和科學研究的進步,移植工具成為一種重要的治療方法。其中心臟移植技術經過多年的發展,也日趨完善。自1967年12月,南非的Barnard醫師在首都開普敦成功施行人類第一例同種異體原位心臟移植術以來,心臟移植術作為心臟病人終末階段唯一可行的治療方法,已經被越來越多的醫生和病人所接受。目前,全球已有7萬余例患者接受了該手術,手術成功率在95%以上,5年存活率在84%以上??梢灶A見,隨著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心臟移植術將繼續為心臟患者提供生存機會,使他們實現生命的延伸。但是,心臟移植不單純是兩顆心之間的物質取代,在移植的前前后后發生了很多令人驚奇的事情,比如有些患者在接受心臟移植后,性格、愛好、甚至記憶都與心臟原主人出現了驚人的相似之處,這樣的事例經常見諸報刊:在2008年的3月份,一位需要心臟移植的臺灣男子在無心狀態下存活十六天,才成功換心,雖然在這16天需要用醫療技術來維持生命,但是這期間,他是否還是傳統意義上的“人”呢?心臟似乎變得更加“神秘莫測”,這不僅給醫學、生理學提出了新的課題,也引發了一些哲學爭論。1細胞的記憶與人體細胞記憶理論是現在流行的一種理論。這一理論是由美國亞利桑那大學心理學家加里·施瓦茨提出的,他認為,捐贈器官的細胞會記憶并且回想起以前身體所實施的指令,由于細胞囊括了人體整套基因“材料”,因而接受器官移植的患者必將從器官捐獻者身上“繼承”某些基因。其中一些基因決定了人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甚至是口味的偏好,但這種想法在臨床上無法證明。他宣稱,自己多年的研究證明,至少10%的人體主要器官移植患者——包括心臟、肺、腎和肝臟移植患者,都會或多或少“繼承”器官捐贈者的性格和愛好,一些人甚至繼承了器官捐贈者的智慧和“天分”。美國底特律西奈醫院的生理學家波爾·皮爾索爾曾多年研究這種病人因植入別人的器官而性情變化的現象,最后得出結論:心臟里貯存有我們大腦受其支配的信息。因而,心臟一旦植入別人的身體,便開始指揮新的主人,改變他的性格和習慣。皮爾索爾在《心臟代碼》一書中指出,早就有人提出過人體細胞同基因代碼一樣,含有一個人全部信息的想法,達爾文就提出了情感生化特征的假說。我們的“性情”,或者說性格,不是像過去認為的那樣只儲存在大腦中,而且也藏身心臟里。正是在這里設計一個人的個性,所以說是它在思考、感覺,并同整個集體協同動作。這種“記憶細胞”,或者說是性情,便在心臟移植過程中轉移到另外一個人身上。Rutgers大學分子行為反應神經生物學研究中心肯迪斯·珀斯教授的最新研究成果也肯定了皮爾索爾的看法。她發現細胞的神經末梢不僅能向大腦傳輸信息,還能靠一定頻率的顫動將其傳遍全身,使思想、感情和激情在分子級上變成行動。據珀斯說,這些顫動不是別的什么東西,而是我們器官的“語言”。正是有賴于它們,人體的免疫系統、胃腸系統、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才得以相互“來往”。這就是說,一個人的性格“印跡”在人體的各個級上都有,其中也包括分子級。正因為如此,是心臟將信息傳輸給全身的每個細胞,它理所當然也便成了人體內部交響樂的指揮。所以說,我們要愛護心臟,因為它是我們性情的儲藏所。但是,“細胞記憶”理論遭到許多科學家的質疑。因為它基于這樣一種假設:人體的所有主要器官都擁有某種“細胞記憶”功能,當它們被移植到其他人身上后,器官攜帶的記憶也就從一個人身上轉移到另一個人身上。心理學家理查德·威斯曼教授認為:“如果你突然失去一部分手臂和腿,你并不會變成另外一個人。因此沒有任何理由相信記憶可以建立在除大腦之外的任何身體器官上?!边€有很多醫學專家懷疑這很可能是個心理問題,上述病人的那些現象不過是他們的想象而已。盡管許多專家懷疑患者“繼承捐獻者記憶”的說法,但這些專家們仍謹慎地表示沒有證據可以完全否定這種說法。中國古代就有“心之官則思”的論斷,認為心臟是主管人的思想意識活動的器官。后來人們發現人體主管思想意識活動的器官是大腦。然而,從當今一些心臟移植手術對患者心理性格的實際影響來看,表明心臟和思想意識活動確實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這就給醫學生理學提出了新的課題,大腦是否是人體內唯一的思維器官?我們對古人有關“心之官則思”的論斷應當重新加以認識,繼續深入進行研究和探討,而不可一概加以否定。2心身二元論的觀點及其對心身與心靈關系的推動無心狀態十六天后,“人”還能繼續生存;心臟移植后,捐贈者的心臟寄予患者的身體中仍然可以存活,并且能影響患者的性格和生活,這些不僅僅是醫學、生理學界需要研究的問題,也是哲學界爭論的熱點。它涉及到心身關系問題,這也是哲學史上長期爭論不休的問題。人類自產生以來,就開始了對靈魂現象及其構成和本質、靈魂與身體的關系的反思,之后人類一直不懈地、艱難地繼續著這種探索。西方的心靈哲學就是這一思考的理論成果之一,它以各種心理現象及其本質、心理與物理關系為研究對象,其中笛卡爾的二元論廣為人知。雖然現代的心靈哲學家們大多支持一元論,但是心靈哲學發展到今天,最關鍵的問題還是在于如何實現心身的統一,而這個問題的研究似乎一直沒能超越笛卡爾的觀點。黑格爾曾指出:“從笛卡爾起,我們踏入了一種獨立的哲學,這種哲學明白:它自己是獨立地從理性而來的,自我意識是真理的主要環節?!笨梢姷芽栐谛纳黻P系問題上乃至哲學史上的重要性。直到上個世紀70年代,哲學家們一直都是用推理或者實驗的方式來論證關于人的心身二元問題,而心臟移植技術的進步則為二元論的觀點帶來了新的思考,這也給現代哲學家們在心靈哲學問題上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參考依據。笛卡爾的心身二元論概括起來說主要有以下三個論點:(一)靈魂或心靈(mind)是一個思考著的實體,本質在于思維;(二)身體(body)也是一個實體,不能思維,它的本質在于廣延;(三)我的靈魂與我所具有的身體緊密相聯,相互作用。他認為心身是絕對對立的,人本質上是一個思維著的事物,并非在本質上是一個形體。第三個觀點是笛卡爾在后期才形成的,也是對其早期觀點的修正。笛卡爾早期用“懷疑”的方法證明了心身的區別。他說:“我小心的考察我究竟是什么,發現我可以設想我沒有身體,可以設想沒有我所在的世界,也沒有我所在的地點,但是我不能設想我不存在,如果我一旦停止思想,縱然我所想象的其余事物都真實地存在,我也沒有任何理由相信我存在。因此,我就認識到,我是一個實體,這個實體的全部本質只是思想,它并不需要任何地點而存在,也不依賴任何物體性的東西,因此這個我,亦即我賴以成為我的那個心靈,是與身體完全不同的,甚至比身體更容易認識,縱然身體并不存在,心靈也依然不失其為心靈?!彼粌H由此得出了“我思故我在”的結論,還進一步通過“能思”和“具廣延”這兩個屬性把思想的精神和光艷的物體斷然分開,所以靈魂和身體便成為了完全對等的實體,互不相容。笛卡爾關于心身絕對對立的思想顯然是站不住腳的,后來的心靈哲學家廣泛借鑒了計算機科學、腦科學、神經生理學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以證實這個觀點的不合理性,視心靈為獨立實體的唯心主義和二元論的心身觀已逐漸被拋棄。如今從心臟移植引發的現象中也可以找到一些證據來證明:在心臟移植后,供者的性格和記憶仍舊能維持,是要符合兩個前提的,首先他的心臟仍舊存在,其次他的心臟是移植到另外一個人體內才可以發揮作用,由此表明這些精神活動是以心臟為載體的,心理活動的存在是要以身體為依托的(在心靈哲學概念中,性格和記憶屬于“心理”范疇,與身體不屬同一個范疇)。笛卡爾在后期也意識到了心身的結合和相互作用是不爭的事實,并形成了關于心身問題的心、身、“心身結合”三重結構。笛卡爾認為靈魂和身體的統一是通過遍布全身的神經系統和大腦為中介的,他在《論靈魂的激情》中試圖用身體的血液循環、器官結構、元精的運動,以及外界物體的作用等來說明人的情感和意志活動,并將腦中的松果體確定為心身發生作用的物理地點。按照目前腦科學提供的解釋,人的性格和記憶等是要靠大腦和身體機能的作用來體現,那么假如供者的大腦和身體機能均已不能發揮作用,他的性格和記憶也就不會存在了。但是事實上,在供者提供心臟給受者之后,他的大腦已經死亡,可是心臟仍舊“活著”,而他的性格和記憶還會繼續在受者的體內顯現出來,由此推理性格和記憶不僅僅是大腦的功能,而且還是心臟的功能。而在受者的體內顯現的只是供者的部分性格和記憶,這可能是由于大腦和心臟同時“負責”人的心理部分,同時它們又有所分工,所以在供者將心臟捐贈給患者之后,盡管他的大腦已經死去,但是心臟負責的那部分心理功能仍舊存在,或者說心理現象是與全身的細胞有關,心臟里的細胞能夠儲存一定的心理因素,因此假如心臟仍舊“活著”,那些細胞就還能發揮作用。這就進一步說明心身發生作用的地點不僅僅在于大腦中,這與笛卡爾的觀點有不同之處,他認為心身作用的地點在于腦中的松果體,似乎太絕對了,事實是心臟也能成為心身作用的載體。當代心靈哲學家們雖然也用物理化學的過程對心理現象做因果的說明,但是都沒有給出明確的解釋,在此可以從心臟移植改變性格的現象中得到一定的啟發。但是,心臟一直以來它只是被作為一個維持血液循環的“動力泵”,并不是具有“思維”的器官,在醫學上至今仍無法科學地證明這一點,而器官移植所出現的新現象或許能給我們帶來新的啟示和新的答案。3體現為體性的功能關于心身如何統一的問題,從腦科學仍舊難以給出確切的回答,心臟移植帶來的新現象也讓醫學界和哲學界重新重視心臟的作用。在中國古老的文化中,心臟就一直被看作是最重要的器官,這種觀點似乎與新的現象有相符之處,也給心身關系帶來一定的啟示。中國古代哲學及醫學傳統中始終貫穿著形神合一、形質神用的心身一元論思想,而沒有出現典型的西方思想中的二元論。在西方現代哲學把清算二元論思想作為一個重大主題的思潮影響下,中國古代的心身一元論思想再度被垂青。這種思想在《黃帝內經》中被高度系統化。其觀點主要有:1)精神活動與機體活動密切相關?!叭擞形迮K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精志”??梢?人的情緒活動是整個身體活動狀態的變化,并不一定固守與某個器官。2)“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者五臟六腑之主也”。心臟居于對精神活動的主宰地位,尤其是人的有意志、有目的的活動。3)心理與身體可以相互作用:“怒傷肝、喜傷心”“心氣虛則悲,實則笑不休”。以上可見,《黃帝內經》對于心臟的功能非常重視,心臟的神秘色彩更加濃厚。心身關系的研究不應該仍舊集中于心身如何統一與腦,而應該考慮身體的其他器官,結合醫學研究成果進行綜合考慮。另外,心臟移植也讓更多的人重新審視“人何其成為人”這個問題?;颊咴诮邮苄呐K移植后,其性格的改變是否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其原本作為一個獨立個體的完整性?在改變一個人的原有器官,尤其是心臟這個中國古人認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