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一單元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第1課百家爭鳴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學目標】1.知識與能力:
(1)知道諸子百家中的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代表人物及他們的主要觀點;(2)了解孔子、孟子與荀子對儒家思想形成和發展的重要貢獻;(3)認識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意義。培養學生材料閱讀能力,分析儒家思想形成原因,總結儒家思想形成過程,探究儒家思想的深遠影響。
2.過程與方法:
(1)學生可以根據教材與教師提供的材料進行分析圖文材料,概括歸納知識,史論結合;(2)自主探究問題的答案,并學會用比較法等方法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學生要能對所學內容進行較為全面的比較,概括和闡釋。;
(3)教師應注重啟發式教學,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并對學生的表現予以及時而恰當評價。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的局面介紹,使學生意識到這是時代的需要,并對這一時期的思想有一定的認識,培養學生以人為本的人文主義精神境界,從而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操。【教學方法】1.主要采取講授法,以教師講解為主,輔之以師生的交流討論;2.注意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圖片、文獻資料講解相應的教學內容,有效地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同時,利用多媒體技術,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直觀印象。【教學內容】1.“百家爭鳴”:(1)含義:“百家爭鳴”是指春秋戰國時期知識分子中不同學派的涌現及各流派爭芳斗艷的局面。所謂“百家”,是泛指,意為數量多。《漢書·藝文志》上主要分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陰陽家、雜家、名家、縱橫家、兵家、小說家等十家。所謂“爭鳴”,是指當時代表各階級階層,各派政治力量的學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階級(層)或本集團的利益和要求,對宇宙對社會對萬事萬物做出解釋。于是,他們著書立說,廣收門徒,高談闊論,互相辯難,爭相發表自己的見解。(2)社會原因:①經濟上:井田制崩潰。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經濟的迅速發展,為學術文化的繁榮提供了物質條件。②政治: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春秋戰國時期是社會大變革時代,各種力量在爭衡、較量,對社會變革的現實發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時弊的各種方案,就必然會出現觀點各異的現象;加上新的統治階級還未有絕對的權威,人們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條框的束縛和制約,盡可以暢所欲言。③階級關系:“士”階層的活躍和受重用。各諸侯國都想富國強兵,兼并他國,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別地禮賢下士;“士”們也希望實現用自己的思想主張治國平天下的政治愿望。④思想文化:從“學在官府”到“學在民間”。私學的興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識淵博和閱歷豐富的文士,同時也為學術繁榮提供了輿論陣地。在社會上,一批以傳播文化,發展學術為宗旨的社會力量被稱為“諸子百家”。(3)主要流派及代表:春秋戰國時期,學術思想空前發達。學派很多:三教九流。最主要的思想流派有道家、儒家、墨家和法家。①儒家:孔子、孟子、荀子。②道家:老子、莊子。③墨家:墨子。④法家:商鞅、韓非等。(4)影響:①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奠定了中國整個封建時代文化的基礎,對中國文化的發展有著非常深刻的影響;②在“百家爭鳴”的過程中,各家學派相互取長補短,形成了中國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寬容開放的特點;③“百家爭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對當時和后來社會歷史的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2.孔子和早期儒學:(1)孔子思想:①思想核心——“仁”。在《論語》一書中,“仁”字的出現達一百多次,說明“仁”在孔子的思想體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仁是解決人際關系的學說,孔子認為“仁”就是“愛人”。而如何實行仁,孔子主張克制自己,恢復“禮治”,即“克己復禮為仁”;仁與禮的關系是內容與形式的關系,仁是人的內在本質,是修己愛人的自覺性,強調人與社會的和同;禮是社會對人的外在約束。“愛人”作為“仁”的重要精神內涵具有廣泛的適用性,由“愛人”所推導出的一系列思想都深刻體現出孔子對一般社會民眾的關注,對整個人類社會發展中實現人際之間共同和諧發展的關切,這種以博大寬厚的胸懷來愛護民眾的精神,是“仁”的一種表現方式,即孔子的民本思想。在幾千年后的今天,孔子的這一思想仍具有普遍的現實性和永恒的價值。②主張為政以德,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也體現了民本思想。從孔子的言論中可以看出,孔子試圖從道德上根本解決社會問題、政治問題,解決人的靈魂問題,這使儒家思想有了一些宗教色彩。③主張“克己復禮”,希望恢復西周的禮樂制度,使每個人的行為符合黎的要求。④首創私人講學,主張“有教無類”,擴大教育的社會基礎。“有教無類”這是孔子教育理論和教育實踐的重要組成部分。孔子在論述他的教育對象時說:“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誨焉”。也就是說,只要是主動親自帶著干肉到我這里來登門求教,就表示有尊師重道之意,我就沒有理由不把我的知識和學問傳授給你。這與奴隸制“學在官府”、“禮不下庶人”的嚴格等級制的教育有著質的區別,是劃時代的進步。孔子的私學打破了受教育對象的地域、族類和家庭出身的限制,擴大了教育的社會基礎,尤其是滿足了平民入學受教育的愿望,適應了社會發展的要求,有力地推動了春秋以來的學術下移運動,壯大了士階層的隊伍,促進了各民族文化的融合與發展。孔子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教育家,據說“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2)孟子的思想:①主張實行“仁政”;②提出“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孟子主要是繼承了孔子的“仁”,并將其發展為系統的“仁政”思想。并提出一個富有民主性的著名命題:“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這也是孟子用仁政來解釋君民關系。孟子認為,如果統治者實行仁政,就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擁護;反之,如果推行虐政,將會失去民心而變成獨夫民賊,被人民推翻,“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孟子的仁政貫穿著民本思想,孟子提出“施仁政于民,省刑罰,薄稅斂”,是勸說統治階級要善待民眾,不要過分地剝奪他們。民本思想是孟子哲學思想中的精華,也是對孔子民本思想的發展。③主張“性本善”。孟子是在中國哲學史上第一個系統地闡述“人性”問題的思想家。他的“性善論”對整個封建社會的倫理學說都有深刻的影響。孟子的“性善論”,也是他的“仁政”學說的哲學基礎。孟子認為,每個人生下來都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稱為“四端”。“四端”是仁、義、禮、智四種道德觀念的端緒、萌芽。“四端”的進一步發展,就成為仁、義、禮、智“四德”(《孟子·告子上》)。“惻隱之心”是“四端”之首,“仁”是“四德”之首。孟子認為統治者把內心固有的“惻隱之心”發揚出來,推行到行政措施中去,“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孟子·公孫丑上》),這就是“仁政”了。孟子說的人性善是一種先天就有的道德觀念,這是唯心主義思想。(3)荀子的思想:①主張“仁義”和“王道”,“以德服人”。他所提出的“行一不義,殺一無罪,而得天下,仁者不為也。”“天之生民,非為君也;天之立君,以為民也。”“從道不從君。”等觀點,都可見諸于孔孟的思想學說。②提出“君舟民水”的觀點,強調人民群眾力量的巨大。在君民關系上,荀子說:“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亦覆舟。”這就是著名的“君舟民水”的觀點,對后世的政治思想影響很大,為后來歷代有見識的封建帝王所采納,對封建時代“治世”局面的出現起了一定的促進作用。③主張“性惡論”。在人性論方面,荀子主張“性惡論”,他說:人餓了便喜吃,冷了便喜穿,疲勞了便喜休息;苦飯不愿吃,破衣不愛穿,辛苦的事不樂意干;愛聽好聽的聲音,愛看好看的顏色。順著這些天性,人就不會循規蹈矩,因此人性本是惡的。雖然和孟子觀點截然相反,卻和孟子一樣主張后天學習,通過學習成賢成圣,“涂之人可以為禹”,可謂殊途同歸。3.道家和法家:(1)道家:①老子: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認為世界萬物的本原是“道”,強調一切要順應自然,提倡清靜無為、知足寡欲。老子學說的核心是“道”。他認為“道”就是“無”。這個“道”是“先天地生”的,是沒有意志、沒有具體形狀、無聲無息的,是無時無地不在的。“道”即是宇宙萬物的本源。提出“無為而治”的政治主張。這是老子思想消極的一面。老子長年居住在周,春秋末期,周朝政治日益紊亂,禮壞樂崩,社會正面臨著一場大變革。面對這一切,他消極悲觀,提出一個回復到“小國寡民”的遠古時代的主張,“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道德經》)。他所向往的這種理想社會,實際上不過是保留著原始公社遺跡的早期奴隸社會。這顯然是一種開歷史倒車的沒落階級的消極思想。認為世界萬物和人類社會總在不停地運動,有無、難易、貴賤、禍福都是相互依存,不斷轉化的。具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②莊子: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繼承和發展了老子的學說,把世間萬物都看作是相對的。莊子繼承和發展了老子的觀點,把世間的事物都看成相對的,認為好與壞、正確與錯誤、大與小、高與低沒有什么絕對的界限。莊子將這種認識論上的相對主義運用來觀察人生社會,便產生了懷疑論和消極悲觀的情緒,認為現實的一切都是可怕和痛苦的,人生只是一場夢,活著不如死。因此,他反對一切進步,反對一切文明。莊子的思想比老子更為消極,是戰國中期沒落的奴隸主貴族的思想代表。莊子認為宇宙萬物的本源叫做“道”,“道”生出天地萬物。莊子的散文非常富有哲理,是文學與哲學的完美結合,如《逍遙游》等名篇。(2)法家:韓非子——法家學派的集大成者。①主張以法治國,提出系統的法治理論;韓非子主張改革和實行法治,要求“廢先王之教”(《韓非子·問田》),“以法為教”(《韓非子·五蠹》)。他強調制定了“法”,就要嚴格執行,任何人也不能例外,做到“法不阿貴”“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韓非子·有度》)。他還認為只有實行嚴刑重罰,人民才會順從,社會才能安定,封建統治才能鞏固。②法家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理論的集大成者。韓非子繼承和總結了戰國時期法家的思想和實踐,提出了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理論。他主張“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執要,四方來效”(《韓非子·物權》),國家的大權,要集中在君主(“圣人”)一人手里,君主必須有權有勢,才能治理天下,“萬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諸侯者,以其威勢也”(《韓非子·人主》)。為此,君主應該使用各種手段清除世襲的奴隸主貴族,“散其黨”“奪其輔”(《韓非子·主道》);同時,選拔一批經過實踐鍛煉的封建官吏來取代他們。韓非子的學說,后來成為秦代的官學,對秦始皇統一中國,建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起了積極的作用。【教學重點】1.了解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觀點,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2.認識儒家思想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對后世的影響。【熱點試題】春秋戰國時期,為什么會出現“百家爭鳴”的局面?簡述各派的代表和思想主張;怎么認識儒家思想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后世的影響。【課堂小結】春秋戰國時期文化繁榮的局面,是在社會經濟迅速發展,階級關系劇烈變化,奴隸制度瓦解和封建制度形成的歷史條件下出現的。說明一定的思想觀念是一定的歷史時代的產物,是在它的物質條件和相應的社會關系的基礎上創造和構成的,是與經濟、政治和思想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第2課“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教學目標】1.知識與能力:(1)知道漢代儒學通過“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創辦太學等手段,逐步成為正統思想的史實;(2)認識漢代儒學“大一統”的精神的價值。2.過程與方法:(1)用資料分析法理解董仲舒的新儒學思想;(2)用閱讀分析法理解儒家思想逐漸成為我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3.情感態度價值觀:(1)通過董仲舒的新儒學思想認識仁政思想對穩定社會、發展經濟有積極作用;(2)通過漢代教育體系的建立認識教育是培養人才的關鍵,重視教育對推動文化事業的發展有重要作用。【教學方法】針對本課特點,老師可采用啟發式教學,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思考問題,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分析思考問題的能力;在教學中利用聯系的哲學方法分析問題,通過對背景、過程的了解,針對某些問題展開課堂討論,以提高學生辯證思維的能力。【教學內容】1.“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提出:(1)背景。①南北邊境不寧;②王國威脅中央;③土地兼并劇烈,階級矛盾激化。為加強中央集權,適應國家統一的發展形勢,積極有為的政治思想成為時代的需要。漢武帝發掘了一批治國人才,有力地推動了國家政治、經濟和軍事的發展。董仲舒三次參加對策,闡發他的儒學思想。(2)董仲舒的歷史地位、生平及貢獻。董仲舒是漢代儒家代表人物,也是使儒家思想成為我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關鍵人物。董仲舒是西漢哲學家,今文經學大師。漢景帝時期,董仲舒得到了“專精于述古”的聲譽,當上了“博士”。(3)董仲舒的新儒學思想特點。董仲舒的貢獻在于他把道家、陰陽五行家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而形成具有時代特色的新儒學體系。(4)仲舒的思想主張重要內容。①針對中央集權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統”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主張。認為大一統是天地之常理,國家之需要。董仲舒應詔上《天人三策》中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認為現在國家統一,但學派紛呈,各執一見,思想無法統一。主張儒家六經之外的各家學術,都應當罷黜,以保證國家統治的安寧一致。以適合當時加強中央集權、形成封建大一統局面的需要。②針對加強君權需要,提出“君權神授”的政治思想和相應的儒家道德觀點。在過去,所有的君王都是從祖先承受君位,甚至秦始皇帝也不例外。只是到了漢朝,情況不同了。漢高祖劉邦,出身布衣,而君臨天下。這需要某種理論的支撐,董仲舒正是提供了這種理論的支撐。王者受命于天,并不是一個新理論。在《書經》里,已經有這個思想。孟子把它說得更清楚。董仲舒則更具體地把它納入了自己的天人一體論。董仲舒認為,一個國君的統治是由于天命,這就為君王行使皇帝的權威有了合法的根據;但同時又對君王的權威施加了某種限制:皇帝必須時刻注意上天的喜怒表現,按照上天的意旨行事。漢朝的皇帝和此后歷朝的皇帝,每逢天災時,都程度不等地要省察自己執政的表現,刻責自身,謀求改進。“天立王,以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樂民者,天予之;其足以賊民者,天奪之。”③對為人處世標準,提出“三綱五常”,提倡孝道。在此之前,儒家認為,社會是由五種倫常關系組成的:君臣、父子、夫婦、昆弟、朋友。董仲舒從中選出君臣、父子、夫婦三項,稱為“三綱”。董仲舒對先秦儒家倫理思想進行了理論概括和神學改造,形成了一套以“三綱”“五常”為核心,以天人感應和陰陽五行說為理論基礎的系統化、理論化的倫理思想體系。他認為道德是“天意”、“天志”的表現,“君臣父子夫婦之義,皆取諸陰陽之道。君為陽,臣為陰,父為陽,子為陰,夫為陽,妻為陰”。為此,他提出了“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和仁義禮智信五種為人處世的道德標準,即三綱五常。三綱是社會倫理,五常是個人品德。綱常就用以泛指道德和道德規范。人的自然發展應當依循道德規范的方向,而這是文化和文明的主要內涵。他大力提倡孝道,認為孝是天經地義。(積極可取和需要揚棄的有:a.大一統是天地之常理,國家之需要的主張。雖然董仲舒的大一統主張充滿了唯心的色彩,但是大一統確實是中國發展的主流,尤其是今天祖國統一的需要。所要揚棄的是其中唯心主義成分。至于“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扼殺一切不同學術流派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應當鼓勵各種學術思想的爭鳴。b.“天人合一”和“天人感應”學說,純屬唯心主義,無稽之談。但是要求統治者愛護百姓,卻是有利于封建統治長久的。c.三綱充滿封建意識,應當拋棄。五常推崇仁義禮智信,拋棄其中封建成分,就是中華傳統美德的重要組成部分,應該弘揚。尤其是其中的“信”為今天社會的迫切需要。孝道應當注入社會主義的道德內涵,是人們的社會義務。)董仲舒的新儒學思想得到漢武帝的全面肯定,漢武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儒學成為正統思想。2.儒學成為正統思想:(1)漢武帝尊儒的措施。①思想方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學思想。漢武帝說:“今子大夫既已著大道之極,陳治亂之端矣,其悉之究之,孰之復之。”②政治方面:用文學儒者數百人參與國家大政。擴大了官員的隊伍,提高了官員的文化素質,鞏固了封建統治基礎,成為漢武帝文治武功的重要組成部分。也給后世封建王朝在用人方式方法上面提供了寶貴的借鑒和啟迪。③教育方面:興辦太學,使天下文士都學儒家經典。這是封建國家利用政權的力量興辦教育、提倡儒學,其必然對整個社會的教育事業有一定的導向作用。漢武帝的這三點措施,為儒家思想上升到獨尊的地位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從此儒家思想成為我國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延續了兩千年之久。中國古代封建教育,最初是私人教育。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就是師徒相傳,而真正由國家開辦教育始于漢武帝。所以漢武帝在推動封建教育方面,對后世影響深遠。(2)西漢的儒學教育狀況。①儒家經典成為國家規定的教科書,教育為儒家所壟斷。漢武帝規定儒家經典為必讀教科書,定《詩》《書》《禮》《易》《春秋》為“五經”。其中《詩》就是《詩經》,是我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書》就是《尚書》,是我國古代商賈文獻資料匯編;《禮》就是《周禮》,周代的典章制度,道德規范;《易》就是《易經》,是我國古代一部具有一定的哲學思想的著作;《春秋》,是孔子以魯國歷史為主線所編寫的一部編年體史書。漢武帝還立專事研究、傳播五經的教官“博士”。挑選“明于古今,溫故知新,通達國體”的人為博士,負責傳授學問,設置經學博士7人。這是西漢大力弘揚儒學最切實際的舉措。②興辦太學,儒學地位大大提高。前124年,漢武帝為了培養官吏,統一人們的思想,根據董仲舒的建議“定太學以教救國”,在長安興辦太學。規定太學生員為博士弟子,太學的學習科目設五經,一律由儒家五經博士教授。學生可任選一經學習,(相當于今天大學的專科),以自學為主,老師定期講經,每年考試一次。學完經考試合格后即可以做官。太學,是中國歷史上董仲舒第一個創辦的第一所大學,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古老的正規大學。太學是官辦的最高學府。起初,太學有經學博士7人和博士子弟50人,后來太學生發展到3000人。東漢時期更達到三萬余人。可以說,太學不但是中國第一個官辦最高學府,而且也是世界上最早官方創辦的以傳授知識、研究學問為宗旨的高等學府。太學的興辦,打破了以往由貴族官僚時代為官的規矩,使得非貴族家庭子弟也可以憑太學資格入仕。至此,儒學的地位大大提高,與之對應的是,春秋戰國以來的風云一時的諸子百家學說漸漸沉寂無聞。③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統,使儒學在各郡縣得到推廣。漢武帝下令全國郡縣設置學校,這一措施真正使得儒學在民間光大,處于獨尊地位。漢武帝還鼓勵學者從事私家的儒學教育,為弘揚儒學打下了堅實的社會基礎。3.獨尊儒術的結果:西漢后期,儒學之士,在中國文化舞臺上逐漸成為主角,儒家思想逐漸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延續兩千年之久。【教學重點】1.董仲舒的新儒學思想,漢武帝重視儒學的具體措施;2.對新儒學思想主張的理解及其對后世的影響。【熱點試題】漢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使儒學成為正統思想?為什么儒家思想能夠逐漸成為我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試述儒家思想對后世的深遠影響。【課堂小結】作為中國歷史上一位著名的專制帝王,漢武帝在思想文化界首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政策,確立了的正統與主導地位,使得專制“大一統”的思想作為一種主流意識形態成為定型,而作為一種成熟的制度亦同樣成為定型;是他完成了專制政治結構的基本工程,所謂“內圣外王”,剛柔相濟,人治社會的政治理想第一次因為有了一套完備的仕進制度而得以確立;是他使得大家族的生活方式成為一個社會牢固、安定的勢力,并進一步推而廣之,最終使之成為整個宗法制國家的基礎。不過,若從另一個角度去看,漢武帝的文治武功固然自有其進步意義,但它對歷史的負面影響卻也同樣不容忽視,像專制“”的思想固然能夠增強民族之間的凝聚力,但同時卻也將專制集權推向了登峰造極之地步;大家族的生活方式雖然的確成為超穩定社會之基石,但同時也使得人治政治成為兩千年不變之定式;至于漢武帝時代連年不斷的戰爭與攻伐,則更是造成了社會動蕩、民不聊生之惡劣后果,其間利弊得失,自是一言難盡。
第3課宋明理學【教學目標】1.知識與能力:(1)了解宋明理學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觀點;(2)分析宋明時期儒學的新發展及其對社會生活的影響;(3)培養學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學術觀點的能力。2.過程與方法:(1)結合教材內容的學習,在教師的指導下搜集相關資料,加深對宋明儒學發展過程的認識;(2)主動參與課堂討論,分析宋明理學與傳統儒學的異同,要注重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見解的人合作學習和交流;(3)學會用觀察法、比較法、閱讀法等學習相關問題。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通過對宋明理學相關知識的學習,進一步加深對中華民族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2)初步形成對國家、民族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培養愛國主義情感,樹立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做貢獻的人生理想。【教學方法】啟發式教學,引導學生了解宋明理學產生的根源;運用比較法,認識各思想的區別與聯系;運用討論,對名家思想進行辯證平價。【教學內容】1.理學思想的奠基人程頤和程顥:⑴宋代出現的新儒學體系——理學。儒學發展到宋代,出現了一些新的變化,發展成為理學。理學是佛教哲學和道家思想滲透到儒學后出現的新儒家學派。⑵“二程”簡介。程顥,字伯淳,世稱“明道先生”。洛陽人。其弟程頤,字正叔,世稱“伊川先生”。二人合稱“二程”,是北宋最重要的理學家。他們共同建立了一套比較完整的、系統的客觀唯心主義哲學體系,成為理學思想的奠基人⑶“二程”的基本思想①在認識論上,二程強調“格物致知”。“格物”的目的不在于認識客觀事物的法則,而是要在人的內心恢復“天理”。②人性問題是二程探討的重要內容。二程都是以性善論為提前提,都是以“氣稟”的不同解釋善惡,都認為必須通過修養“變化氣質”。③在道德修養論上,二程強調“克己復禮”,目的在于“存天理,滅人欲”。④二程大力宣傳儒家的經典《論語》、《孟子》、《中庸》、《大學》,認為這是為人的“指標”,一切行為、語言都要遵循圣人之言,“一切以圣人為師”。2.理學的集大成者朱熹:⑴朱熹在中國思想史上的地位和生平。①朱熹是孔孟之后中國古代最重要的思想家,是理學思想的集大成者。②朱熹,字元晦、別稱紫陽,世稱“考亭先生”。他在政治上主張富國強兵,發展生產,抵抗金兵,反對屈辱求和,晚年被誣為“偽學”領袖,到南宋時才恢復名譽。⑵朱熹的基本思想。①朱熹從二程那里繼承了理學,作為自己哲學思想最高范疇,同時又吸收了唯物主義哲學關于氣的思想資料,建立了自己的一元論的客觀唯心主義哲學體系。②為了達到維護和鞏固封建統治的最終目的,他主張通過強化綱常禮教,注重倫理道德修養的途徑來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提出了“明天理、滅人欲”的口號。⑶朱熹思想的影響。①對后來的中國社會政治、文化結構、思維方式、倫理道德、風俗習慣等產生了重大影響。②對東亞封建社會后期普遍的世界觀和價值觀起了重大作用。③對儒學文化圈的形成起了重大作用。3.明代理學的代表人物王陽明:⑴王陽明的生平王陽明,字伯安,浙江人,世稱“陽明先生”。⑵王陽明的基本思想①王陽明在哲學上繼承和發展了陸九淵的學說,主張“心”是世界的本源,把自然界和人類社會都說成是“心”派生的,離開了“心”天地萬物就不存在。,他的心學主要指以“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三個命題為核心的理論體系。②“心即理”是王陽明心學體系的基礎。③“知行合一”的命題是王陽明針對當時社會弊病而下的良藥。④“致良知”是王陽明心學思想體系的核心⑶對王陽明心學體系的評價。①存在著某些缺陷;②有一定的積極作用:對于破除程朱理學的思想禁錮、解放思想、勇于創新、強調實踐有巨大的作用和現實意義;是中國哲學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陽明哲學遠播海內外,不僅在中國,而且在日本、朝鮮及東南亞各國都產生了深遠影響。【教學重點】1.宋明理學的產生與發展的各階段的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2.理解理學和心學的思想內涵;正確評價程朱理學和王陽明心學的歷史地位。【熱點試題】1.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有什么異同?2.二程的基本思想是什么?3.簡述朱熹的哲學思想及影響。4.試對王陽明的心學體系作出評價。【課堂小結】一定思想文化是一定社會政治經濟狀況的反映,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反過來又會影響社會存在。隋唐五代的長期分裂和混亂,使傳統倫理道德規范遭到極大的破壞,綱常松馳,道德衰微,顯然不利于大一統政治的穩定和鞏固,因此,理學的產生,出于儒家學者革除時弊的需要。同時,宋朝建立,農業、手工業得到迅速恢復和大規模發展,這也為理學的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可見,理學的產生正是當時政治、經濟等[社會狀況的反映。反過來,理學的出現,又對法時國家的統一起了積極的作用,順應歷史發展的潮流。宋代理學是一種以儒、道、佛三教全一為特征的新儒學,它以儒學的內容為主,同時吸收了儒學和道教思想,是在唐代三教融合、滲透的基礎上孕育、發展起來的。可見,理學也是對儒學、佛學和道教思想的一種融合和滲。
第4課明清之際活躍的儒家思想【教學目標】1.知識與能力:(1)列舉明清李贄、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2)了解明清時期儒學思想的發展。2.過程與方法:結合課本和課外資料,幫助學生理解政治、經濟對思想意識的作用,進而掌握明清時期儒學發展的社會原因3.情感態度價值觀:激發學生學習明清進步思想家們站在時代前列,不畏強權、勇于斗爭、敢于承擔歷史重任的優秀品質。【教學方法】1.運用探究法,了解各思想產生的根源,思想內容及影響;2.利用比較法,對各思想家的思想及觀點進行比較,認識其中的區別與聯系。【教學內容】1.李贄的思想:⑴李贄的生平。李贄號卓吾,泉州晉江人。曾任國子監博士等職。后因目睹官場的黑暗辭官到各地講學。一生著作頗豐,有《焚書》、《藏書》等。⑵李贄的思想。①李贄的思想包含有樸素唯物主義的因素,他批評客觀唯心主義“理能生氣”的學說,并認為“穿衣吃飯”就是“人倫物理”,“除卻穿衣吃飯,無倫物矣”。②李贄公開以“異端”自命。所謂異端,實際上是指他反對封建等級制度和禮教束縛的進步思想。李贄認為,每一個人都應該是平等的。這種平等否定了封建等級,否定了封建特權,提高了勞動人民的地位。③他又主張自由自治,認為使每個人的個性都得到發展,每個人都得到適當的安排,這才是合理的。他提出應該“因人而治”“人人自治”用不著封建禮教、政治和法律,因為那些是人為的,外加的、不合理的,應該拋棄。李贄的這種自由觀,目的就在于反對封建社會的各種束縛和壓迫,維護勞動人民的生活自由,這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是進步的。④李贄反對“以孔子之是非為是非”。他認為“四書”“五經”沒有什么了不起,它們之所以成為經典,無非是后人過分推崇的結果。⑶李贄思想的影響。李贄的這些言論,在當時驚世駭俗,引起了統治者的震驚和恐慌。他們將李贄逮捕入獄,李贄在獄中自殺。2.明末清初的三大思想家:⑴產生的背景。明末清初,社會動蕩激烈,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都極為尖銳。反映在思想領域里,就是出現了許多具有唯物主義思想的學者,他們大都反對空談,傾向于經世致用之學,并具有反對專制主義和民族壓迫的思想。⑵黃宗羲的生平和思想①黃宗羲字太沖,號南雷,世稱“梨洲先生”,曾經參加反清斗爭數年之久。②黃宗羲的思想。a.黃宗羲肯定“理在氣中”的唯物主義觀點。b.他在政治思想方面最突出的貢獻,集中反映在《明夷待訪錄》一書中。《明夷待訪錄》對反對君主專制制度和現存的封建秩序進行了激烈的批判。他指出君臣之間應該是協力合作的關系,臣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促銷活動促銷活動效果對消費者購買決策的影響分析考核試卷
- 風險評估框架構建考核試卷
- 部編人教版一年級語文上冊全冊各單元知識點單元復習卡
- 部分醫療服務項目價格調整表
- 部編版中考道德與法治一輪復習|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 走進法治天地 復習學案+試卷
- 2025年中國L型單主梁吊鉤門式起重機數據監測報告
- 2025年中國EVT扭力尺數據監測報告
- 2025年中國BOPP雙向拉伸印刷膜數據監測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GPS衛星導航定位電子板市場分析及競爭策略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隱蔽式鉸鏈市場分析及競爭策略研究報告
- 中意紙質文物脫酸技術應用與思考
- 中央民族大學強基校測面試題
- 2025年安徽省中考生物試卷真題(含答案)
- 2024年中國陜西省煤炭工業行業調查研究報告
- 兩金占用管理制度
- 2025年 中國南水北調集團新能源投資公司第一批中層及考試筆試試卷附答案
- 敘事護理學智慧樹知到答案2024年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軍醫大學
- 六年級主題班隊會記錄表(6個表)
- 租賃房屋交接清單
- 吊頂檢驗報告(共5頁)
- (word完整版)山西省普通高中畢業生登記表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