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J∕T 15-210-2021 裝配整體式疊合剪力墻結構技術規程_第1頁
DBJ∕T 15-210-2021 裝配整體式疊合剪力墻結構技術規程_第2頁
DBJ∕T 15-210-2021 裝配整體式疊合剪力墻結構技術規程_第3頁
DBJ∕T 15-210-2021 裝配整體式疊合剪力墻結構技術規程_第4頁
DBJ∕T 15-210-2021 裝配整體式疊合剪力墻結構技術規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廣東省標準DBJ/T

15-

210-2021備案號

J

15562-2021裝配整體式疊合剪力墻結構技術規程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monolithic

precast

superposedshear

wall

structure2021-02-02 發布 2021-04-01 實施東省房和鄉建 發布廣東省標準裝配整體式疊合剪力墻結構技術規程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monolithic

precast

superposedshear

wall

structureDBJ/T

15-210-2021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備案號:J

15562-2021批準部門:廣東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施行日期:2021

4

1

日廣東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關于發布廣東省標準《裝配整體式疊合剪力墻結構技術規程》的公告建公〔2021〕12

,現準《結構技術規東省地方標準

DBJ/T15-210-2021。本標準自

2021

日起實施。,由,并網站()公開。廣東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2021

根據《廣東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關于發布<2019

年廣東省工程建設標準制訂、修訂計劃>2019〕

要求,由深圳市華陽國際工程設計股份有限公司、美好建筑裝配科技有限公司會同有關單位,參考國家、地方有關疊合剪力墻相關標準和國外相關經驗,與國家、行業相關標準進行了協調,吸收國內公開發表的理論研究和實驗成果,調查研究施工項目并認真總結實踐經驗,對關鍵問題進行專題分析研究,并在廣泛征求行業專家意見的基礎上,形成本規程??倓t;術語和符號;基本規定;4.材料;5.結構設計;6.疊合剪力墻設計;7.樓蓋設計;

構件制作與運輸;9.施工安裝,10.質量驗收。2.1.6、5.3.5、6.2.6、6.2.7、6.3.3、6.3.4、6.3.7、6.3.8施專利。市龍華區民治街道北站社區匯隆商務中心2號樓27

深圳市華陽國際工程設計股份有限公司美好建筑裝配科技有限公司參

深圳市華陽國際建筑產業化有限公司廣東省建筑科學研究院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力鵬工程結構技術有限公司深圳市華悅建筑設計顧問有限公司華南理工大學東莞市潤陽聯合智造有限公司深圳市鵬城建筑集團有限公司深圳市華泰盛工程建設有限公司富利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廣東省重工建筑設計院有限公司深圳市現代營造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龍崗區工程質量監督檢驗站主要起草人:

趙曉龍譚 園 魏 璉 徐其功張學民 竇祖融 王 森 劉 斌龍玉峰 谷明旺 孫志東 張中明曹勇龍 潘建榮王春才 李世鐘梁達祺顏小鋒 張 琳 唐 勇宋星見 丁 宏 楊 濤 沈 健李金偉 劉 翔 黎彬 唐 志袁 海 戴貞亮主要審查人:

錢稼茹 羅赤宇 孫占琦 鐘曉暉劉緒普 趙 冬湯序霖

總則

術語2.1

2.2

基本 材料

4.1 4.2 4.3 4.4 結構105.1 105.2 135.3 13 疊合................................................................................................156.1 156.2 ....................................................................................176.3 ....................................................................................23 樓蓋297.1 297.2

29 構件................................................................................................338.1 338.2 ....................................................................................348.3 ................................................................................368.4 ........................................................................................388.5 ................................................................................42 施工449.1 449.2

449.3 ........................................................................................459.4 ....................................................................................4710 質量4910.1 4910.2 5010.3 50附錄

53本規程用........................................................................................................59引用標準............................................................................................................60附:條文............................................................................................................ 61Contents General

Provisions............................................................................................... Terms

and

Symbols..............................................................................................2.1

Terms............................................................................................................2.2

Symbols........................................................................................................Basic

Requirements.............................................................................................

Materials...............................................................................................................4.1

Concrete........................................................................................................ 4.2

Steel

Reinforcement,

Steels

and

Connection

Materials.............................4.3

Steel-Bars

Truss...........................................................................................4.4

Other

Materials............................................................................................. Structural

Design...............................................................................................105.1

General

Requirements...............................................................................

105.2

Structural

Plan

Layout

and

Vertical

Arrangement................................... 135.3

Structural

Analysis..................................................................................... 13 Design

of

Precast

Composite

Shear

156.1

General

Requirements...............................................................................

156.2

Strength

Design

and

Detailing.................................................................. 176.3

Connection

Design

and

Detailing............................................................. 23 Slab

Design........................................................................................................

297.1

General

Requirements...............................................................................

297.2

Slab

Design

and

Detailing.........................................................................

33 Production

and

Transportation..........................................................................338.1

General

Requirements...............................................................................

338.2

Raw

Materials

and

Embedded

Parts......................................................... 348.3

Concrete

Molding,

Curing

and

Demoulding............................................ 368.4

Precast

Component

Testing.......................................................................388.5

Storage,

Lifting

and

Protection................................................................. 42 Construction

and

Erection.................................................................................449.1

General

Requirements.................................................................................. 449.2

Lifting

And

Storage

of

Precast

Components

On

Site................................ 449.3

Erection

of

Precast

Components................................................................. 459.4

Cast-in-place

Concrete................................................................................. 4710 Construction

Quality

Acceptance.....................................................................4910.1

General

Requirements................................................................................ 4910.2

Precast

Component..................................................................................... 5010.3

Erection

and

Connection............................................................................50Appendix

Design

of

concrete

composite

slab

with

steel-bar

truss..................53Explanation

of

Wording

in

This

Specification

....................................................... 59List

of

Quoted

Standards........................................................................................... 60Addition:

Explanation

of

Provisions........................................................................

61

總則1.0.1

為在裝配整體式疊合剪力墻結構的設計、生產、施工及驗收中,做到安全適用、技術先進、經濟合理、確保質量,結合國內外設計經驗及工程實踐,制定本規程。1.0.2

6

8

度(0.2g)抗震設計的乙類及乙類以下的裝配整體式疊合剪力墻結構的設計、生產、施工及驗收。本規程不適用于特別不規則的建筑。1.0.3

裝配整體式疊合剪力墻結構的設計、施工與驗收除應符合本規程外,尚應符合國家和廣東省現行有關標準的規定。

術語和符號2.1

2.1.1

鋼筋桁架

steel-bar

truss鋼筋桁架是由一根上弦鋼筋、兩根下弦鋼筋和兩側腹桿鋼筋經焊接成型的鋼筋骨架。2.1.2

預制混凝土葉板

precast

concrete

vane配置有單層雙向鋼筋網片的預制混凝土板,簡稱葉板。2.1.3

預制疊合墻板

precast

composite

wall

panels在預制工廠生產,由葉板與鋼筋桁架組合而成的預制構件,簡稱疊合墻板。2.1.4

單面疊合剪力墻

single-side

composite

wall

panel由單面疊合墻板在現場安裝就位后一側葉板兼作鋼筋混凝土墻體一側模板使用,在鋼筋桁架另一側支設模板并澆筑混凝土,形成預制和后澆共同受力的整體鋼筋混凝土墻體,稱為單面疊合墻。當單面疊合墻為結構抗震墻時,稱為單面疊合剪力墻。2.1.5

雙面疊合剪力墻

double-side

composite

wall

panel由雙面疊合墻板在現場安裝就位后,在兩個葉板中部空腔內澆筑混凝土,形成共同受力的整體鋼筋混凝土墻體,稱為雙面疊合墻。當雙面疊合墻為結構抗震墻時,稱為雙面疊合剪力墻。2.1.6

由保溫雙面疊合墻板在現場安裝就位后,在內、外葉板中部空腔內澆筑混凝土,形成預制和現澆共同受力的整體鋼筋混凝土墻體,稱為夾心保溫疊合墻。當夾心保溫疊合墻為結構抗震墻時,稱為夾心保溫疊合剪力墻。2.1.7

疊合剪力墻

precast

composite

shear

wall單面疊合剪力墻、雙面疊合剪力墻、夾心保溫疊合剪力墻統稱為疊合剪力墻。2.1.8

裝配整體式疊合剪力墻結構

monolithic

precast

concretecomposite

shear

wall

structure剪力墻結構中全部或部分剪力墻采用疊合剪力墻,并通過可靠連接與現場后澆混凝土形成整體受力體系,以承受豎向和水平作用的結構。簡稱疊合剪力墻結構。2.1.9

筋桁

混凝

疊合

板 concrete

composite

slab

withsteel-bar

truss由底部帶鋼筋桁架的預制混凝土板(簡稱鋼筋桁架預制板)和頂部后澆混凝土組成,以兩階段成型的整體受力結構樓板。簡稱鋼筋桁架疊合樓板。2.1.10

混凝土結合面

concrete

laminated

interface預制混凝土構件與后澆混凝土之間的接觸面。簡稱結合面。2.1.11

混凝土粗糙面

concrete

rough

surface預制混凝土構件結合面上的凹凸不平或骨料顯露的表面。簡稱粗糙面。2.2

2.2.1

材料性能——混凝土軸心抗壓強度設計值;、

’——普通鋼筋的抗拉、抗壓強度設計值;2.2.2

作用和作用效應F——桁架鋼筋預制板縱筋和接縫處附加鋼筋抗拉力的較小值;VuE——疊合剪力墻水平接縫處抗剪承載力設計值wmax——接縫處最大裂縫寬度;2.2.3

幾何參數L、L——雙向板的邊長;bst——鋼筋桁架截面寬度(下弦鋼筋外表面距離);hst——鋼筋桁架截面高度(上、下弦鋼筋外表面距離);st——腹桿鋼筋波長(鋼筋桁架中腹桿鋼筋相鄰上弦或下弦焊接點點距離);d——鋼筋桁架中腹桿鋼筋直徑;α、β——腹桿鋼筋垂直桁架方向和平行桁架方向的傾角;h——疊合樓板總高度;h——疊合樓板有效高度;——鋼筋錨固長度;——鋼筋搭接長度;——水平接縫高度;——豎向接縫寬度。

基本規定3.0.1 疊合剪力墻結構的建筑設計應遵循少規格、多組合的原則,實現部品部件系列化和建筑多樣化。3.0.2 疊合剪力墻結構中預制構件的尺寸和形狀應符合下列規定:1

滿足模數化、標準化以及建筑使用功能的要求;2

根據預制構件的功能、安裝部位、制作方法、施工精度及質量控制等要求,確定合理的尺寸公差;3

滿足預制構件制作、運輸、堆放及安裝要求。3.0.3 疊合剪力墻結構設計應符合下列規定:1

采取有效措施確保結構的整體性;2

節點受力明確、構造可靠,并滿足承載力、延性和耐久性的要求;3

預制構件的連接方式傳力可靠、構造簡單、施工便捷。3.0.4 疊合剪力墻結構的設計階段,應綜合協調建設、施工等各方之間的關系,并應加強建筑、結構、設備、裝修、門窗、幕墻等專業之間的配合。3.0.5 疊合剪力墻結構中的非承重墻體,宜采用后安裝的輕質墻體材料,輕質墻體材料與主體結構應有可靠的連接,并應滿足穩定性及抗裂等要求。

材料4.1

4.1.1

混凝土的力學性能指標和耐久性要求等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

50010

等相關規范的規定。4.1.2

混凝土強度等級應符合下列要求:1

疊合墻板的葉板、鋼筋桁架預制板和其他預制構件的混凝土強度等級不應低于

C30。2

疊合墻板空腔內后澆混凝土強度等級不應低于構件預制部分的設計混凝土強度等級。3

預應力構件混凝土強度等級不宜低于

C40。4.1.3

疊合墻板空腔內后澆混凝土粗骨料的最大粒徑不應大于20mm。4.2

《4.2.1

鋼筋和鋼材的力學性能指標應分別符合現行國家標準《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

50010、

鋼結構設計標準》GB

50017

軋帶肋鋼筋混凝土結構應用技術規程》JGJ

95

的有關規定。4.2.2

鋼筋焊接網應符合現行行業標準《鋼筋焊接網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JGJ

的規定。4.2.3

預制構件的吊環應采用未經冷加工的

HPB300

級鋼筋制作。吊裝用內埋式螺母或吊桿的材料應符合行業相關標準的規定。4.2.4

受力預埋件的錨板及錨筋材料應符合現行標準《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

50010

的有關規定。4.2.5

連接用焊接材料,螺栓、錨栓和鉚釘等緊固件的材料應分別符合現行國家標準《鋼結構設計標準》GB

50017、《鋼結構焊接規范》GB

50661

和《鋼筋焊接及驗收規程》JGJ

18

等的有關規定。4.2.6

夾心保溫疊合墻中保溫拉結件產品應符合下列規定:1 金屬及非金屬材料保溫拉結件均應具有規定的承載力、變形和耐久性能,滿足建筑節能設計要求;2

纖維增強復合材料(FRP)保溫拉結件的性能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纖維增強復合材料建設工程應用技術規范》GB

50608筑工業行業產品標準《預制保溫墻體用纖維增強塑料連接件》JG/T561

的有關規定。4.3

4.3.1

鋼筋桁架的上、下弦鋼筋的性能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

50010

及《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

50011

中縱向受力普通鋼筋的有關規定,宜采用

HRB400、HRB500

級鋼筋,也可采用

CRB550、CRB600H

鋼筋。4.3.2

鋼筋桁架由上弦鋼筋、下弦鋼筋及腹桿鋼筋組成(圖

4.3.2),腹桿鋼筋在上、下弦交點處的彎折內徑不宜小于

4

為腹桿鋼筋的直徑)。上弦鋼筋、下弦鋼筋及腹桿鋼筋的牌號及直徑范圍應滿足表

4.3.2

的要求。圖

4.3.2

鋼筋桁架示意圖1—2—3—類別鋼筋類型公稱直徑(

上弦鋼筋HPB300HRB400HRB500CRB550CRB600H10~16下弦鋼筋6~16腹桿鋼筋HPB300CRB550

500MPa

6~8表

4.3.2

鋼筋桁架參考選用表表

4.3.2

鋼筋桁架參考選用表

0.3

6mm

10mm

6mm4.3.3

疊合墻板中鋼筋桁架應符合以下規定:1

當上弦鋼筋、下弦鋼筋兼作疊合墻分布鋼筋時,其直徑及間距均應滿足疊合墻分布鋼筋的相關要求。2

鋼筋桁架橫截面高度

hst護層厚度不應小于

20mm,高度適用范圍為

100mm≤hst≤350mm。3

鋼筋桁架截面寬度

bst適用范圍為

60mm≤bst≤110mm鋼筋和上、下弦鋼筋的焊接節點中心間距

st不應大于

200 。4.3.4

鋼筋桁架預制板中的鋼筋桁架應符合以下規定:1

當鋼筋桁架兼作吊具使用時,上弦鋼筋直徑不應小于

10mm,且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規范》GB

50666

的相關規定。2

鋼筋桁架橫截面高度

hst保護層厚度不宜小于

20mm,高度適用范圍宜為

75mm≤hst≤250mm。3

鋼筋桁架截面寬度

bst適用范圍為

50mm≤bst≤110mm鋼筋和上、下弦鋼筋的焊接節點中心間距

st不應大于

200mm。4.4

4.4.1

外墻板拼縫所用的密封材料應符合下列規定:1

密封膠應與混凝土具有相容性以及規定的抗剪切和伸縮變形能力;尚應具有防霉、防水及耐候等性能;2

外墻板拼縫填充用保溫材料的燃燒性能應滿足現行國家標準《建筑材料及制品燃燒性能分級》GB

8624

A

級的要求。4.4.2

預制構件接縫處采用聚合物改性水泥砂漿填縫時,聚合物改性水泥砂漿的質量應符合現行行業標準《聚合物水泥防水砂漿》JC/T

984

的有關規定。4.4.3

保溫

保溫

,

其導

不宜

0.04W/(m

K),體積比吸水率不宜大于

0.3%,燃燒性能不應低于現行國家標準《建筑材料及制品燃燒性能分級》GB

8624

B級的要求。結構體系抗震設防烈

0.2g全部落地疊合剪力墻結構1301201008070部分框支疊合剪力墻結構10090806050結構體系抗震設防烈

度、

全部落地疊合剪力墻結構部分框支疊合剪力墻結構

結構設計5.1

5.1.1

疊合剪力墻結構房屋的最大適用高度應滿足表

5.1.1

的要求,并應符合以下規定:

在規定水平力作用下,當疊合剪力墻構件底部承擔的總剪力大于該層總剪力的50%時,其最大適用高度應適當降低;當疊合剪力墻構件底部承擔的總剪力大于該層總剪力的80%時,最大適用高度應取表5.1.1中括號內的數值。

當房屋高度本規程規定時

的有關規定進行結構抗震性能化設計,并采取有效的加強措施。表

5.1.1

5.1.1

疊合剪力墻結構房屋的最大適用高度注:

1.

房屋高度指室外地面到主要屋面面板板頂的高度,不包括局部突出屋頂5.1.2

高層疊合剪力墻結構的高寬比不應超過表

5.1.2

的規定。表

5.1.2表

5.1.2

高層疊合剪力墻結構適用的最大高寬比5.1.3

疊合剪力墻結構中構件的抗震設計,應根據設防類別、烈度、結構體系抗震設防烈

全部地疊剪力結構高

)≤70>70≤24>24

且≤70>70≤24>24且≤70>70剪力墻四三四三二三二一部分支疊剪力結構高

)≤70>7024>24

且≤70>8024>24且≤70>70框支框架二二二二一一一特一底部加強部位剪力墻三二三二一二一特一非底部加強部位剪力墻四三四三二三二一結構類型和建筑高度采用不同的抗震等級,并應符合相應的計算和構造措施要求。丙類建筑結構抗震等級應符合表

5.1.3

的規定。表

5.1.3表

5.1.3

丙類建筑結構的抗震等級1.2.稱。5.1.4

乙類建筑應按本地區抗震設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加強其抗震措施,當建筑場地為

I

類時應允許仍按本地區抗震設防烈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構造措施;丙類建筑應按本地區抗震設防烈度確定其抗震措施,當建筑場地為

I

類時,除

6

度外,應允許按本地區抗震設防烈度降低一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構造措施。5.1.5

當建筑場地為Ⅲ、Ⅳ

類時,對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為

0.15g的地區,宜按抗震設防烈度

8

(0.20g)時各類建筑的要求采取抗震構造措施。5.1.6

疊合剪力墻結構應符合下列規定:1

錯層、連體結構所在樓層、豎向體型收進樓層等受力復雜相關部位不應采用疊合剪力墻;2

高層疊合剪力墻結構中,全截面受拉剪力墻不宜采用疊合剪力墻;3樓層內相鄰疊合剪力墻之間應采用整體式接縫連接;4嵌固層、結構轉換層、平面復雜或開洞較大的樓層應采用現澆混凝土樓蓋;5.1.7

高層疊合剪力墻結構的底部加強部位剪力墻和約束邊緣構件陰影部分宜采用現澆混凝土,當底部加強部位剪力墻采用疊合墻時底部加強部位剪力墻的抗震構造措施等級應提高一級且疊合剪力墻根部的豎向連接鋼筋面積應乘以不小于

1.1

的增大系數。5.1.8

部分框支疊合剪力墻結構應符合下列規定:1

在地面以上設置轉換層的位置,8

度時不宜超過

3

層,7

度時不宜超過

5

層、6

度時可適當提高;2

當轉換層的位置設置在

3

層及

3

層以上時,其框支柱、剪力墻底部加強部位的抗震等級宜按本規程表

5.1.3

的規定提高一級采用,已為特一級時可不提高。3

框支層及以下的剪力墻和框支框架應采用現澆結構。5.1.9

疊合墻板連接節點及接縫處后澆混凝土強度等級不應低于被連接疊合墻板混凝土的強度等級。5.1.10

預制夾心保溫疊合剪墻板內、外葉板間應通過保溫拉結件進行可靠連接,保溫拉結件的力學性能及拉結件與混凝土共同工作的能力應滿足設計要求,并滿足國家現行有關標準的規定。保溫拉結件的布置均應根據產品性能進行專項設計,并應進行拉結件的受力及變形計算分析,以及夾心墻板熱工性能計算分析。125.2

5.2.1

疊合剪力墻結構平面形狀宜簡單、規則、對稱,質量和剛度分布宜均勻,豎向布置應連續、均勻,應避免結構的側向剛度和承載力沿豎向突變,并應符合廣東省《裝配式混凝土建筑結構技術規程》DBJ

15-107

的有關規定。5.2.2

樓面梁不宜與疊合剪力墻在剪力墻平面外單側連接,當樓面梁與疊合剪力墻在平面外單側連接不能避免時,宜采用鉸接或在梁與剪力墻相交處設置暗柱或扶壁柱。5.2.3

疊合剪力墻結構應符合下列規定:1

宜雙向布置剪力墻,兩個方向的側向剛度不宜相差過大;2

宜自下而上連續布置,避免剛度突變;3

門窗洞口宜上下對齊、成列布置,形成明確的墻肢和連梁;5.2.4

疊合剪力墻結構中采用較多短肢剪力墻時,應符合下列規定:1

在規定水平地震力作用下,短肢剪力墻承擔的底部傾覆力矩不宜大于結構底部總傾覆力矩的

50%;2

建筑適用高度應比本規程第

5.1.1

條規定的最大適用高度降低

20m。5.3

5.3.1

疊合剪力墻結構可采用與現澆混凝土結構相同的方法進行結構分析,高層或部分框支疊合剪力墻墻肢水平地震作用的彎矩和剪力計算值應乘以不小于

1.1

的增大系數。5.3.2

多層全落地疊合墻結構在進行結構計算分析時,墻體可按不考慮豎向拼縫的整體墻計算。5.3.3

疊合剪力墻結構承載能力極限狀態及正常使用極限狀態的作13用效應分析可采用彈性方法。5.3.4

疊合剪力墻結構中構件及節點的承載力抗震調整系數 移角限制、疊合樓蓋剛度假定以及樓面梁剛度增大系數等均應滿足現行廣東省標準《裝配式混凝土建筑結構技術規程》DBJ

15-107

的相關要求。5.3.5

塔樓以外的地下室墻體可采用疊合墻,其連接構造及計算分析應滿足本規程的相關規定。當地下室外墻采用雙面疊合墻時,外墻還應符合下列規定:1

疊合墻板空腔厚度不應小于

150mm;2

接縫處豎向鋼筋伸入疊合墻板空腔內的錨固長度不宜小于1.6;豎向連接鋼筋直徑和間距應按墻體平面外受彎構件計算確定,并滿足現行相關標準的要求;3

疊合墻板下端接縫截面處進行疊合墻平面外抗彎驗算時,鋼筋保護層厚度取連接鋼筋的保護層厚度;4

疊合墻的裂縫控制、抗滲等級、鋼筋保護層厚度及其他構造措施均應滿足國家現行標準的相關規定。14

疊合剪力墻設計6.1

6.1.1

疊合剪力墻應符合下列要求:1

疊合剪力墻的墻體厚度應符合現行《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JGJ

3

中墻體穩定驗算的有關規定;2

疊合剪力墻的計算厚度

b取疊合剪力墻全截面有效結構厚度:雙面疊合剪力墻厚度取葉板厚度

、與后澆混凝土厚度

之和;單面疊合剪力墻、夾心保溫疊合剪力墻的計算厚度取葉板厚度與后澆混凝土厚度

之和(圖

6.1.1);3

墻肢厚度

b不宜小于

200mm小于

50mm(圖6.1.1);4

疊合剪力墻后澆混凝土厚度

不宜小于

100mm(圖

6.1.1);5

葉板中最外側鋼筋的混凝土保護層厚度不應小于

20mm,且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

50010

的規定。夾心保溫疊合墻中靠保溫層一側鋼筋的混凝土保護層厚度不應小于

15mm;6

葉板內表面應設置粗糙面。通過混凝土配合比和施工工藝有效控制自然粗糙面效果,嚴禁出現浮漿。 15

6.1.1

1—4—6.1.2

雙面疊合墻板和單面疊合墻板中鋼筋桁架應滿足構件制作、運輸、吊裝和現澆混凝土施工的要求,并符合下列規定:1

鋼筋桁架應豎向設置,每一片葉板應設置不少于

2

榀鋼筋桁架;2

鋼筋桁架上弦筋距葉板邊的水平距離不宜大于

150mm;鋼筋桁架之間的中心間距不應大于

400mm距的

2

倍(圖

6.1.2);3

鋼筋桁架上、下弦鋼筋中心至葉板內側的距離不應小于15mm(圖

6.1.2)。4

單面疊合墻板鋼筋桁架的截面高度應能保證疊合墻板安裝就位后上弦鋼筋內表面至葉板表面的最小距離不小于

20mm,且當上弦鋼筋兼作吊鉤使用時,安全系數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規范》GB50666

的規定。

6.1.2

166.1.3

疊合剪力墻兩端及洞口兩側應設置邊緣構件,邊緣構件內的配

GB50011

的有關規定。6.1.4

疊合剪力墻宜采用矩形板,帶門窗洞口的疊合剪力墻洞口至板邊距離不應小于

200mm,洞口不應跨板塊布置。6.1.5

疊合剪力墻結構宜采用混凝土疊合梁(圖

6.1.5)或現澆梁。樓層梁的計算分析、配筋及構造應符合國家現行標準《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

50010構技術規程》JGJ

3

以及《裝配式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JGJ

1

等的有關規定。 (b)

(c)

6.1.5

《6.1.6

除本規程另有規定外,疊合剪力墻結構應符合國家現行標準《《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50010、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

50011、《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JGJ

3

以及廣東省《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DBJ

15-92

的有關規定。6.2

6.2.1

在重力荷載代表值作用下,抗震一級疊合剪力墻墻肢的軸壓比不宜大于

0.5,抗震二、三級疊合剪力墻墻肢的軸壓比不宜大于170.6。6.2.2

高層疊合剪力墻豎向、橫向分布鋼筋的配筋率,抗震一、二、三級時均不應小于

0.25%

,抗震四級和非抗震設計時均不應小于0.20%;多層全落地疊合剪力墻中水平及豎向分布筋除滿足計算要求外,其最小配筋率均不應小于

0.15%。部分框肢抗震墻結構的落地抗震墻底部加強部位,豎向和橫向分布鋼筋配筋率不應小于0.3%。6.2.3

疊合剪力墻的豎向和水平分布鋼筋的間距均不宜大于300mm,豎向和水平分布鋼筋的直徑不宜大于墻厚的

1/10

且直徑不應小于

8mm。6.2.4

部分框支疊合剪力墻結構中,底部加強部位抗震墻體的水平和豎向分布鋼筋的最小配筋率均不應小于

0.3 ,豎向和水平分布鋼筋的間距不宜大于

200 。6.2.5

疊合剪力墻結構邊緣構件軸壓比、配筋和構造要求除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

50011、行業標準《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JGJ

3

和廣東省《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DBJ15-92

的有關規定外,還應滿足本規程

6.2.6

6.2.7條相關要求。6.2.6

疊合剪力墻結構約束邊緣構件設計應符合下列規定(圖6.2.6):1

疊合剪力墻結構約束邊緣構件陰影區域應采用后澆混凝土;2

約束邊緣構件陰影區域應在后澆段內設置封閉箍筋;3

約束邊緣構件非陰影區域的拉筋可由疊合剪力墻內的鋼筋桁架代替,鋼筋桁架的面積、直徑、間距應滿足拉筋的相關規定,18且不少于一榀鋼筋桁架。

6.2.6

1—2—6.2.7

定(圖

6.2.7):1構造邊緣構件區域宜采用后澆混凝土;2構造邊緣構件應在后澆段內設置封閉箍筋;3未設置翼墻或端柱的疊合墻端部,構造邊緣構件中縱筋和箍筋可與葉板同時生產。19角墻

翼墻

)墻端部 體端

6.2.7

6.2.8

多層全落地疊合剪力墻結構的構造邊緣構件,可在葉板內側的空腔內設置構造邊緣構件鋼筋,其除滿足計算要求外,還應符合下列規定:1

空腔厚度大于

100mm

時應設置暗柱,空腔厚度不大于100mm

時可設置單排鋼筋網;2

暗柱箍筋或單排鋼筋網水平拉筋與葉板內水平分布鋼筋的重疊長度不應小于

15d;3

暗柱和單排鋼筋網豎向鋼筋直徑不應小于

10mm、間距不應大于

200mm;暗柱豎向鋼筋不應少于

4

根,單排鋼筋網豎向鋼筋不應少于

3

根;暗柱箍筋和單排鋼筋網水平分布拉筋的直徑不應小于6mm,間距不應大于

200mm;204

疊合墻板之間的垂直拼縫寬度不宜小于

20mm

且不宜大于30mm; 夾心疊合一字

夾心疊合

6.2.8-1

21

6.2.8-2

6.2.9

雙肢疊合剪力墻抗震設計時,其墻肢不宜出現小偏心受拉。當任一墻肢為偏心受拉時,另一墻肢的彎矩設計值及剪力設計值應乘以增大系數

1.25。

226.3

6.3.1

抗震等級為一級的疊合剪力墻,水平接縫處承載力設計值應按下式計算:VuE≤0.6Asd+0.8N(6.3.1)式中VuE——疊合剪力墻水平接縫處抗剪承載力設計值;——豎向鋼筋抗拉強度設計值;Asd——疊合剪力墻水平接縫處豎向連接鋼筋和邊緣構件中的豎向鋼筋總面積;N——與接縫處剪力設計值相對應的垂直于水平接縫的軸向力設計值,壓力取正值,拉力取負值;當大于時

0.6bh,0.6bhw0;此處

為混凝土軸心抗拉強度設計值,b為疊合剪力墻截面寬度,h為剪力墻截面有效高度。6.3.2

疊合剪力墻的水平縫應在樓面標高處,豎縫應錯開約束邊緣構件陰影區范圍,接縫處應設置可靠的接縫連接鋼筋。6.3.3

疊合剪力墻水平縫高度Δ

不宜小于

50mm,且不宜大于100mm,接縫處現澆混凝土應澆筑密實;夾心保溫疊合剪力墻外葉板的水平縫高度Δ宜取

20mm。6.3.4

圖6.3.4-1、6.3.4-11

豎向連接鋼筋應采用封閉箍形式,其與葉板豎筋的搭接長度應不小于

aE;2

在水平縫高度范圍內的豎向連接鋼筋外側,應通長設置

2

根直徑不小于剪力墻水平鋼筋直徑的附加水平鋼筋,并采用直徑不小于

6mm

的水平拉筋與豎向連接鋼筋可靠拉結,水平拉結筋間距不23應大于

600mm;3

豎向連接鋼筋應沿葉板內表面設置,豎向連接鋼筋的間距應不大于疊合剪力墻葉板中豎向鋼筋的間距,且不應大于

200mm;4

豎向連接鋼筋的面積應不小于疊合剪力墻的葉板中相應范圍內豎向鋼筋面積的

1.1

倍,

且連接鋼筋的直徑應不小于疊合剪力墻葉板中豎向鋼筋直徑和

10mm

的大值。

6.3.4-1

1—2—3—

6.3.4-2

1—2—3—24

6.3.5

多層疊合剪力墻結構中,當墻體平面外無拉應力時,水平接縫處豎向連接筋可采用單排鋼筋連接(圖

6.3.5),連接鋼筋應處于墻體中間位置;接縫處豎向連接鋼筋的面積應滿足水平接縫受剪承載力要求及剪力墻全截面的配筋率要求,且連接鋼筋直徑不應小于12mm、間距不宜大于

300mm,連接鋼筋與葉板鋼筋的搭接長度不應小于

1.2

aE。

6.3.5

1—上部2—3—4—5—6—6.3.6

高層疊合剪力墻在平面內拼接時(圖

6.3.6于墻厚且不小于

200mm

的后澆連接段,并滿足以下要求:1

后澆段內應設置暗柱,暗柱中的豎向鋼筋直徑和配筋率均不應小于葉板中豎向分布筋且不少于

4

根,箍筋直徑不小于

6mm距不大于

200mm;2

兩側疊合剪力墻與后連接澆段之間應采用水平連接鋼筋連接;3

水平連接鋼筋在疊合剪力墻中的錨固長度不應小于

aE;4

水平連接鋼筋的間距不大于葉板中水平分布鋼筋的間距,且25不宜大于

200mm;水平連接鋼筋的直徑不應小于葉板中水平分布鋼筋的直徑。1—2—3—

6.3.6

4—6.3.7

高層疊合剪力墻在端部、轉角、縱橫墻交接部分,應在疊合墻板空腔內設置水平連接鋼筋與現澆邊緣構件可靠連接,并應符合下列規定(圖

6.3.7):1

水平連接鋼筋應在葉板內表面設置,且應采用封閉箍形式,其與疊合墻板葉板水平筋的搭接長度應不小于

aE,并在邊緣構件內全長設置;2

水平連接鋼筋的面積應不小于葉板中相應水平分布鋼筋的面積,且水平連接鋼筋間距不應大于

200mm。26角墻

翼墻

澆暗墻)

6.3.7

1—2—3—6.3.8

疊合剪力墻頂層應設置附加連接鋼筋與屋面板可靠連接,并應符合下列規定:1

疊合墻頂部附加連接鋼筋直徑和間距不應小于疊合墻板葉板中豎向分布鋼筋的直徑和間距。2

附加連接鋼筋應伸到樓板頂部并向屋面板內彎折不小于

15d的水平段;3

附加連接鋼筋伸入疊合墻板空腔中的長度不應小于

aE靠葉板設置,在夾心保溫疊合墻板中附加連接鋼筋與保溫板之間應有不小于

15mm

的保護層間距;4

樓蓋構件受力鋼筋錨入疊合剪力墻的構造應滿足廣東省《裝配式混凝土建筑結構技術規程》DBJ

15-107

的有關規定;27 夾心疊合節點

6.3.8

1—3—5—

6—28

樓蓋設計7.1

7.1.1

疊合剪力墻結構樓蓋應受力明確、結構可靠、滿足承載力和耐久性等要求。樓蓋和豎向抗側力構件之間的連接構造和性能,應與所采用的結構整體計算模型一致。7.1.2

樓板,鋼筋桁架疊合樓板設計應符合第

7

章及附錄

A

足現行廣東省《裝配式混凝土建筑結構技術規程》DBJ

15-107

的相關規定。7.1.3

疊合剪力墻結構的樓面梁宜采用疊合梁或現澆梁,疊合梁的梁端豎向接縫受剪承載力及相關構造均應符合現行廣東省《裝配式混凝土建筑結構技術規程》DBJ

15-107

的相關規定。7.2

7.2.1

鋼筋桁架疊合樓板應符合下列規定:1

預制板厚度不應小于

60mm,后澆混凝土疊合層厚度不宜小于

70mm;2

預制板與后澆混凝土之間的結合面應設置面積不小于

80%的凹凸粗糙面;3

預制板采用窄縫或寬縫接縫時,接縫處預制板板側與后澆混凝土之間的結合面宜設置粗糙面4

預制板拼縫位置,預制板邊上部應設置不小于

20x20mm

的倒角。7.2.2

鋼筋桁架疊合樓板計算分析可采用與現澆板相同的方法進行29模擬,鋼筋桁架預制板中的鋼筋桁架上、下弦鋼筋可計入樓板設計配筋面積。7.2.3

鋼筋桁架疊合樓板的裂縫寬度、撓度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

50010

的有關規定。7.2.4

鋼筋桁架疊合樓板可根據疊合后整體板塊的長寬比情況按照單向板或雙向板設計,鋼筋桁架預制板的板間接縫可采用密縫、窄縫以及寬縫(圖

7.2.4)。

7.2.4

1—7.2.5

鋼筋桁架預制板底縱向鋼筋伸入板端支座時,應在支承梁或墻的后澆混凝土中錨固(圖

7.2.5長度不應小于

。當板端支座承擔負彎矩時,不應小于

5d

且宜伸至支座中心線

當板端支座承受正彎矩時,不應小于受拉鋼筋錨固長度

。 )中支座

縱筋外伸的板端支座構造示意1—307.2.6

鋼筋桁架預制板底縱向鋼筋不伸入支座時,應滿足下列要求:1

1.3倍,且不應小于

75mm;2

支座處應沿預制板底筋方向在預制板面設置搭接鋼筋,搭接鋼筋截面積應按本規程第

7.2.7

條的要求計算確定,且不應小于預制

中同

1/3

于8mm,間距不宜大于

250mm;3

對于端節點支座,搭接鋼筋伸入后澆疊合層錨固長度不應小于

1.2

,并應在支承梁或墻的后澆混凝土中錨固,錨固長度不應小于

不應小于

15d且伸至支座中心線;當節點區承受正彎矩時,支座內錨固長度

不應小于受拉鋼筋錨固長度

(圖

7.2.6a);4

對于中節點支座,搭接鋼筋在節點區應貫通,且每側伸入后澆疊合層錨固長度應不小于

1.2

(圖

7.2.6b);5

垂直于搭接鋼筋的方向應布置橫向分布鋼筋,在每側縱向鋼筋的搭接范圍內應設置不少于

2

根,且鋼筋直徑不宜小于

6mm距不宜大于

300mm;6

預制板端的頂面應設置不小于

20x20mm

的倒角。

無外伸縱筋的板端支座構造示意1—316—7.2.7

單向板的側邊搭接鋼筋,其伸入后澆疊合層錨固長度不應小于15d,伸入支座內錨固長度不應小于

15d

且伸至支座中心線(圖7.2.6a

7.2.5

7.2.6

條的相關要求。7.2.8

鋼筋桁架疊合樓板的板端正截面受彎承載力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

50010

的規定,并應符合下列規定:1

板端截面承擔負彎矩作用時,截面高度取疊合樓板總厚度;2

板端截面承擔正彎矩作用且板端構造符合本規程第

7.2.6

條規定時,支座處預制板的縱筋搭接鋼筋可作為受拉縱筋,有效截面高度取搭接鋼筋中心線到疊合層上表面的距離。32

構件制作與運輸8.1

8.1.1

構件生產單位應具備保證產品質量要求的生產工藝、設備設施、試驗檢測條件、專業人員等,需建立完善的質量管理體系和可追溯的質量管理制度,并宜建立信息化管理系統。8.1.2

預制構件生產前應進行深化設計,深化設計深度應滿足廣東省《裝配式混凝土建筑深化設計技術規程》DBJ/T15-155

的相關要求。8.1.3

預制構件進行脫模驗算時,等效靜力荷載標準值應取構件自重標準值乘以動力系數后與脫模吸附力的組合值,且不宜小于構件自重標準值的

1.5

倍。動力系數和脫模吸附力應符合下列規定:1

動力系數宜不小于

1.2;2

脫模吸附力應根據構件和模具的實際情況取用,且不宜小于1.5kN/㎡。8.1.4

預制構件在翻轉、運輸、吊運、安裝裝等短暫施工狀況下的施工驗算,應將構件自重標準值乘以動力系數后做為等效靜力荷載標準值。構件運輸、吊運時,動力系數宜取

1.5;構件翻轉及安裝過程中就位、臨時固定時,動力系數可取

1.2。8.1.5

預制構件生產前,建設單位應建立模具驗收、首件驗收和出廠驗收制度;生產單位應根據工程特點制定相應的生產方案,包括構件的生產進度計劃、技術質量控制計劃、模具設計和加工計劃、成品存放和保護方案等,并應明確材料要求、生產工藝控制要求、生產過程及成品檢驗要求,并應對相關生產部門和班組進行技術交底。338.1.6

預制構件生產過程中采用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設備時,構件生產單位應制定專項的生產方案;必要時,應進行樣品試驗,檢驗合格后方可實施。8.1.7

預制構件生產過程中,如發現前道工序質量檢驗結果不符合相關標準、設計文件或合同要求時,不應進入下道工序。8.1.8

預制構件的原材料預埋件、保溫材料及保溫拉結件等的材料均應根據國家或廣東省現行有關標準進行檢查和檢驗,并出具合格的質量檢驗報告。8.1.9

預制構件生產的質量檢驗應按模具、鋼筋及預埋件、混凝土、預制構件尺寸與外觀等生產工序進行檢驗,并滿足現行國家標準《裝配式混凝土建筑技術標準》GB/T

51231、廣東省《裝配式混凝土建筑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DBJ/T

15-171

等的相關要求。8.1.10

預制構件經檢查合格后,應設置相關標識,預制構件出廠時,應出具相關質量證明文件。8.1.11

除本規程規定的要求外,預制構件的制作、驗收、檢測、運構技術規程》DBJ15-107

土建筑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DBJ/T

15-171的相關要求。8.2

8.2.1

預制構件的原材料及配件應按照現行國家有關標準、設計文件及合同約定規定進行進廠檢驗,檢驗合格后方可用于構件生產。8.2.2

預制構件生產單位將采購的同一廠家同批次材料、配件及半成品用于生產不同工程的預制構件時,可統一劃分檢驗批;獲得產品認證或同一廠家連續三批均一次檢驗合格的原材料及配件,進廠34檢驗項目允許偏差

檢驗方法鋼筋網片長、鋼尺檢查網眼尺寸鋼尺量連續三檔,取最大對角鋼尺檢查端頭不齊鋼尺檢查鋼筋骨架

鋼尺檢查鋼尺檢查表

8.2.5

鋼筋網片和鋼筋骨架尺寸允許表

8.2.5

鋼筋網片和鋼筋骨架尺寸允許偏差和檢驗方法35檢驗時檢驗批的容量可按本規程的規定擴大一倍。擴大檢驗批后的檢驗中,出現不合格情況時,應按擴大前的檢驗批容量重新驗收,且該種原材料或配件不得再次擴大檢驗批容量。8.2.3

鋼筋加工宜采用自動化機械設備,并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規范》GB

50666

的規定。8.2.4

鋼筋半成品、鋼筋網片、鋼筋骨架和鋼筋桁架應檢查合格后方可進行安裝,并應符合下列規定:1

鋼筋表面不得有油污,不應嚴重銹蝕;2

鋼筋網片、鋼筋桁架和鋼筋骨架宜采用專用吊架進行吊運;3

鋼筋桁架所包含的交叉焊點不得開焊,應保證整體結構的性能完整;4

混凝土保護層厚度應滿足設計要求。保護層墊塊宜采用條形塑料墊塊或混凝土墊塊,間距滿足鋼筋限位及控制變形要求。8.2.5

鋼筋網片和鋼筋骨架尺寸允許偏差和檢驗方法應符合表8.2.5-1

的規定,鋼筋桁架的尺寸偏差應符合表

8.2.5-2

的規定。檢驗項目允許偏差

檢驗方法高(厚)鋼尺檢查主筋間距10取最大值主筋排距取最大值箍筋間距10鋼尺量連續三檔,取最大彎起點位置10鋼尺檢查端頭不齊鋼尺檢查保護鋼尺檢查板、墻、連鋼尺檢查長度

0.3

10高度

寬度扭翹續表

續表

.1

預制構件在澆筑混凝土前應進行隱蔽工程的檢驗,應包括下列內容:1

鋼筋的種類、規格、數量、位置、間距等;2

受力鋼筋的連接方式、接頭位置、接頭數量、接頭面積百分36材料名稱允許偏差膠凝材料粗、細骨料水、外加劑率等;3

箍筋彎鉤的彎折角度及平直段長度;4

預埋件、吊點吊具、預留孔洞、預埋線盒和管線等的規格、數量、位置及固定措施;5

鋼筋的混凝土保護層厚度;6

夾心保溫疊合墻板的保溫層位置和厚度,拉結件的規格、數量和位置。8.3.2

預制構件的混凝土應采用有自動計量裝置的強制式攪拌機攪拌,并具有生產數據逐盤記錄和實時查詢功能?;炷翍凑栈炷僚浜媳韧ㄖ獑芜M行生產,原材料每盤稱量的允許偏差應符合表8.3.2

的規定。表

8.3.2

混凝土原材料每盤稱量的允許偏差8.3.3

預制構件混凝土澆筑前應對混凝土拌合物進行抽檢,抽檢頻次為每班組不同強度等級的混凝土每

8.3.2

混凝土原材料每盤稱量的允許偏差8.3.3

預制構件混凝土澆筑前應對混凝土拌合物進行抽檢,抽檢頻m視為一批,檢查內容包括:混凝土配合比、坍落度,并成型至少3

組試塊分別用于測定同樣養護試塊標準養護強度。8.3.4

預制構件的養護應根據預制構件特點和生產任務量選擇自然養護或蒸汽養護,當采用蒸養養護時,設施的溫度和濕度控制應達到預制構件所需的養護條件,升溫速率不應大于

15不宜超過

55 ,降溫速率不宜超過

10 。37項目現象嚴重缺陷一般缺陷露筋非結合面鋼筋未被混凝土完全包裹而外露縱向受力鋼筋有露其他鋼筋有少量露蜂窩非混凝土結合表面缺少水泥砂漿而形成石子外露、凹坑、酥散構件主要受力部位有蜂其他部位有少量蜂孔洞混凝土中孔洞深度和長度均超過保護層厚構件主要受力部位有孔其他部位有少量孔夾渣混凝土中夾有雜物且深度超過保護層厚度構件主要受力部位有夾其他部位有少量夾疏松混凝土中局部不密構件主要受力部位有疏其他部位有少量疏裂縫縫隙從混凝土表面延伸至混凝土內構件主要受力部位有影響結構性能或使用功能的裂縫其他部位有少量不影響結構性能或使用功能的裂8.3.5

預制構件脫模時,同條件養護的混凝土立方體抗壓強度應符合設計要求,設計未要求時,應計算確定且不應低于

15MPa。8.3.6

預制構件脫模的吊點位置、數量,應根據計算確定,并應符合設計、生產工藝及產品保護的要求。8.4

8.4.1

預制構件生產時應采取措施避免出現外觀質量缺陷。外觀質量缺陷根據其影響性能、安裝和使用功能的嚴重程度,可按表

8.4.1規定劃分為嚴重缺陷和一般缺陷,一般缺陷修補合格后可以使用。表

8.4.1

預制構件外觀質量缺陷分類項目現象嚴重缺陷一般缺陷浮漿混凝土構件表面由水泥和微細粒料所形成的弱材料與后澆混凝土結合的構件表面存在較多浮與后澆混凝土結合的構件表面存在少量浮連接部位缺陷插筋嚴重銹蝕、彎曲,偏位、破損等缺陷連接部位有影響結構傳力性能的缺陷連接部位有基本不影響結構傳力性能的缺外形缺陷缺棱掉角、棱角不直,裝飾面磚粘接不牢、表面不平、磚縫不順直等清水或具有裝飾的響使用功能或裝飾效果的外形缺陷其他混凝土構件有不影響使用功能的外形缺陷外表缺陷構件表面麻面、掉皮、起砂、玷污具有重要裝飾效果的清水混凝土構件具有外表缺其他混凝土構件有不影響使用功能的外表缺陷檢驗項目允許偏差(mm)檢驗方法長度3m±5用尺量兩端及中間部,取其中偏差絕對值較大處≥3m

6m±5≥6m

10m±8續表

8.4.1續表

.2

疊合墻板構件外形尺寸允許偏差及檢驗方法應滿足表8.4.2相檢驗內容和方法均應滿足現行國家及廣東省有關標準的相關規定。預制構件有粗糙面時,與預制構件粗糙面有關的尺寸在不影響構件安全和耐久性的情況下允許偏差可適當放寬

1.5

倍。其他檢驗內容和要求表

8.4.2

疊合墻板構件外形尺寸允許偏差及檢驗方法檢驗項目允許偏差

檢驗方法≥10±10總厚0.3m±3用尺量板四角和四邊中部位置

處,取其中偏差絕對值較大≥0.3m

0.6m±5葉板厚度+1-3高度±4用尺量兩端及中間部,取其中偏差絕對值較大處內外板錯位靠尺安放在構件側端面上,用鋼尺量測錯位尺寸偏差絕對值較大值對角線差在構件表面,用尺量測兩對角線長度,取其差值的絕對表面平整內表

靠尺放在構件表面上,用楔形塞尺量測靠尺與表面之間的最大縫隙外表側向彎曲1000

10拉線,鋼尺量最大彎曲處扭翹1000

10四對角拉兩根線,量測兩線交點之間的距離,其值

倍為扭翹值續表

8.4.240續表

8.4.2檢驗項目允許偏差

檢驗方法預埋鋼板中心線位置偏差用尺量測縱橫兩個方向的中心線位置,取其中較大平面高差

用尺緊靠在預埋件上,用楔形塞尺量測預埋件平面與混凝土面的最大縫隙10預埋螺栓中心線位置偏差用尺兩側縱橫兩個方向的中心線位置,取其中較大外露長度

用尺預埋線盒電盒在構件平面的水平方向中心位置偏差用尺與構件表面混凝土高

用尺12中心線位置偏移用尺量測縱橫兩個方向的中心線位置,取其中較大孔尺用尺量測縱橫兩個方向尺寸,取其較大值13中心線位置偏移用尺量測縱橫兩個方向的中心線位置,取其中較大洞口尺寸、深度用尺量測縱橫兩個方向尺寸,取其較大值續表

8.4.241續表

8.4.241檢驗項目允許偏差

檢驗方法14中心線位置偏移用尺量測縱橫兩個方向的中心線位置,取其中較大與構件表面混凝土高度差

10用尺15伸出鋼筋±5用尺續表

續表

式時,應采用具有足夠強度和剛度的專用支架;當水平疊放時,疊放層數不宜超過

6

層,支墊位置應根據結構受力計算確定,支墊長度宜滿足板寬要求并垂直于鋼筋桁架方向設置,各層支墊必須在一條垂直線上,當板長大于

4

時,宜適當增加支墊的數量。8.5.2

薄弱構件、構件薄弱部位及門窗洞口在存放和吊運時應采取防止變形開裂的臨時加固措施。8.5.3

預制疊合墻板吊運時應符合下列規定:1

應根據預制構件的形狀、尺寸、重量和作業半徑等要求選擇合適的吊具和起重設備,所采用的吊具和起重設備及操作,應符合現行國家有關標準及產品應用技術手冊的規定。2

吊點數量、位置應經計算確定,應保證吊具連接可靠,應采取保證起重設備的主鉤位置、吊具及構件重心在豎直方向上重合的措施。423

吊裝時吊索與疊合墻板的水平夾角不應小于

80

。8.5.4

疊合墻板裝車運輸時,應符合下列規定:1

預制構件經檢驗合格且強度達到設計要求后方可裝運,宜選用專用工具式支架并采取有效的固定措施;2

采用靠放架立式運輸時,墻板與地面傾斜角度宜大于

80

,構件應對稱靠放,每側不大于

2

層,構件層間應采用柔性墊塊隔離;3

采用插放架直立運輸時,應采取防止構件傾倒措施,構件之間應設置柔性隔離墊塊;4

疊合墻板水平運輸時,疊放不宜超過

5

層。8.5.5

預制構件在存放和運輸過程中應做好安全和成品防護,且應符合下列規定:1

設置柔性墊片避免預制構件邊角部位或連鎖接觸處的混凝土損傷。2

用塑料薄膜包裹墊塊,避免預制構件外觀污染。3

墻板門窗框、裝飾表面和棱角應采用木板、塑料、貼膜或其他措施防護;4

暴露在空氣中的預埋鐵件應該滿足設計防腐要求,設計無明確要求時應采取鍍鋅或涂刷防銹漆等防銹蝕措施。43

施工安裝9.1

9.1.1

疊合剪力墻結構施工應編制專項施工方案,方案內容應符合設計要求并遵循現行標準《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規范》GB

50666、《裝配式混凝土建筑結構技術規程》DBJ

15-107

以及《裝配式混凝土建筑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DBJ/T15-171

等的相關規定。9.1.2

工程施工前,應由建設單位組織設計、施工、監理等單位對設計文件進行交底和會審。9.1.3

施工單位應根據疊合剪力墻結構工程特點,配置組織機構和人員。施工作業人員應具備崗位需要的基礎知識和技能。施工單位應對管理人員、施工作業人員進行質量、安全和技術交底。9.1.4

預制疊合墻板吊運、安裝宜采用工具化、標準化和定型化的工裝系統。9.1.5

疊合剪力墻結構工程施工前,應選擇有代表性的單元或部位進行試安裝,并進行疊合墻板空腔內的混凝土澆筑工藝試驗,并根據試安裝和工藝試驗結果及時調整施工工藝、完善施工方案,確保質量和安全。9.1.6

疊合剪力墻結構施工宜采用建筑信息模型(BIM)技術對施工全過程及關鍵工藝進行仿真模擬。9.2

9.2.1

施工現場應根據施工平面布置圖,規劃構件運輸道路、堆放場地以及堆放方式,構件堆放場地必須堅實穩固、排水良好,專用存放架應安全可靠,防止構件發生損壞或傾倒安全事故。449.2.2

構件進場時應進行進場驗收,嚴重缺陷構件嚴禁進場,一般缺陷構件應由生產單位進行專業修整處理,修整技術方案應經監理單位確認后實施,修整處理后應重新驗收。9.2.3

預制構件吊運除滿足國家或廣東省相關規定外,還應符合下列要求:1

吊索、吊具經檢驗合格后方可使用,起吊工作范圍內下方嚴禁站人,作業區域周邊應安排專人進行安全監護,無關人員不得進入作業區域;2

吊索應合理布置,確保所有吊索受力均勻;起吊前應先拉緊吊索,保持預制構件水平起吊;3

預制構件吊運時應勻速提升和平移。4

預制構件應按照吊裝順序預先編號,吊裝時嚴格按編號順序起吊;9.3

93.1

預制構件安裝施工前,應編制各類預制構件的專項安裝方案,并根據專項方案提前進行測量放線、設置構件安裝定位標識、核實預留鋼筋定位及混凝土完成面標高等內容,不滿足要求時應提前進行處理。9.3.2

預制構安裝施工前,應核對已施工完成結構的外觀質量和尺寸偏差,確認混凝土強度和預留預埋符合設計要求,并應核對預制構件的混凝土強度及預制構件和配件的型號、規格、數量等符合設計要求。9.3.3

疊合墻板的安裝應符合下列規定:1

依據圖紙在底板(樓板)面放出每塊疊合墻板的具體位置線,45并進行有效的復核;2

吊鉤應采用彈簧防開鉤措施;3

檢查墻體搭接豎向鋼筋預留位置是否符合設計和標準要求,如有偏差需按

1:6

要求先進行冷彎校正,并疏整扶直,清除新舊混凝土交接面的浮漿或垃圾;4

安裝就位前,應在疊合墻板下口留有不小于

50mm

的空隙采用墊塊調整疊合墻板的標高及找平;5

安裝就位后,應按專項施工方案要求設置斜支撐,斜支撐上部與葉板、底部與樓板應可靠連接。上部斜支撐宜設置

2

道,斜支撐與水平地面的夾角宜為

45 60

。上支撐點與板底的距離不宜小于構件高度的

2

3,且不應小于構件高度的

1

2;6

斜支撐安裝就位后,方可松開吊鉤;7

后澆混凝土達到設計或施工方案規定的強度要求后,方可拆除疊合墻板的斜支撐。9.3.4

鋼筋桁架預制板的安裝應符合下列規定:1

預制板的安裝鋪設順序應按專項方案進行,宜先吊裝鋪設邊緣窄板,避免點支撐;2

預制板起吊的時候至少要有

4

個吊點,吊點位置為鋼筋桁架上弦與腹筋交接處;需用專用索鏈和

4

個閉合吊鉤,平均分擔受力,多點均衡起吊;3

預制板吊裝完后應對板底接縫高差進行校核,確保板底接縫高差滿足設計和現行標準相關要求;4

預制板板底的支撐架體宜與周邊支撐系統整體考慮,選用定型獨立支撐時應有專項施工方案,確保支撐安全可靠;465

預制板板底支撐的設置方向應垂直于鋼筋桁架預制板中的鋼筋桁架方向;6

預制板豎向支撐的間距及其與墻、梁邊的凈距離應經計算確定,豎向連續支撐層數應不少于

2

層,懸挑構件不應少于

3

層,且上下層支撐應對齊設置;9.4

9.4.1

后澆混凝土部分的模板與支架應符合下列規定:1

宜采用工具式支架和定型模板;2

模板應保證后澆混凝土部分形狀、尺寸和位置準確;3

模板與預制構件接縫處應采取防止漏漿措施。9.4.2

后澆混凝土澆筑前應進行隱蔽驗收,并符合下列規定:1

后澆混凝土強度等級應符合設計文件要求,混凝土強度檢查數量及檢驗方法符合國家現行有關標準的規定;2

預制構件疊合面應清理干凈并灑水充分濕潤,預制構件表面和空腔底部嚴禁留有積水;3

疊合樓板混凝土可單獨澆筑,也可與疊合墻混凝土同時澆筑,當與疊合墻混凝土同時澆筑時,宜待疊合墻澆筑完成

1

后再進行澆筑。9.4.3

疊合墻板空腔內后澆混凝土的配合比應根據澆筑方式進行現場澆筑工藝試驗,確?,F場混凝土澆灌質量。當采用常規人工澆搗法時,應符合下列規定1

后澆混凝土應分層連續澆筑,每層澆筑高度不宜大于

1.0m,并確保澆筑密實;2

宜采用直徑為25~30mm的高頻低振幅的插入式振動器振搗,47插點應均勻且每兩個鋼筋桁架之間均應振搗,每點振搗時間約15s~30s。9.4.4

預制疊合外墻板接縫施工應符合下列規定:1

施工前,板縫空腔應清理干凈;2

水平縫處現澆混凝土表面應鑿毛處理;3

夾心保溫疊合外墻板間的接縫應填塞防漏漿材料,并用密封材料嵌填;4

疊合外墻板間的接縫宜采用聚合物改性水泥砂漿嵌縫;5

嵌縫宜飽滿、密實、均勻、順直、表面平滑。4810

10.1 10.1.1

疊合剪力墻結構的質量驗收應滿足現行國家標準《建筑工程施工質量驗收統一標準》GB

50300、《混凝土結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GB50204、《裝配式混凝土建筑技術標準》GB/T51231

以及廣東省《裝配式混凝土建筑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DBJ/T

15-

171的相關規定。10.1.2

疊合剪力墻結構工程應按裝配整體式混凝土結構子分部工程的分項工程進行驗收;當結構中部分采用現澆混凝土時,質量驗收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GB50204

和《建筑工程施工質量驗收統一標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