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第一單元政治制度單元綜合檢測部編版選擇性必修1_第1頁
高中歷史第一單元政治制度單元綜合檢測部編版選擇性必修1_第2頁
高中歷史第一單元政治制度單元綜合檢測部編版選擇性必修1_第3頁
高中歷史第一單元政治制度單元綜合檢測部編版選擇性必修1_第4頁
高中歷史第一單元政治制度單元綜合檢測部編版選擇性必修1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單元綜合檢測一(第一單元)(時間:75分鐘滿分:100分)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1.西周開發了一些原來領土中比較邊遠的地區,然后派出周王比較信任的諸侯,讓他們去統領這些地區。由此可見,分封制()A.有利于加強對地方的控制B.強調權利和義務的統一C.注重構建森嚴的血緣等級D.樹立了周王的至尊權威解析:根據題干中“開發了一些原來領土中比較邊遠的地區,然后派出周王比較信任的諸侯,讓他們去統領這些地區”可以看出,分封制的推行擴大了西周的疆域,有利于加強對地方的控制與管理,可知A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權利與義務的統一,排除B項;材料與血緣等級無關,排除C項;材料與周王的權威無關,排除D項。答案:A2.秦朝的三公九卿分工嚴密,各司其職。如“三公”相互牽制,任何人都無法獨攬大權。秦朝中央機構的設置()A.使軍政大權完全由皇帝掌控B.保證了中央對地方的有效控制C.標志君主專制發展到最高峰D.具備了民主政治的最基本特征解析:據材料中的“‘三公’相互牽制,任何人都無法獨攬大權”,可知是為了保證軍政大權完全由皇帝掌握,故答案為A項。材料反映的是中央機構的設置,不是對地方采取的措施,不能起到有效控制地方的作用,排除B項;清朝軍機處的設立,標志君主專制發展到最高峰,排除C項;秦朝通過對中央機構的分權,使權力集中于皇帝手中,與民主政治無關,排除D項。答案:A3.錢穆認為,自秦漢以來的郡縣政治,“到今天民國時代還存在,中國之永為一統一國,此項政治制度實貢獻過其甚大之績效”。錢穆認為郡縣制()A.形成了官僚政治的形態B.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C.壓抑了帝國的創新發展D.維護了中華民族的統一解析:根據材料中的“中國之永為一統一國,此項政治制度實貢獻過其甚大之績效”可以看出,錢穆認為郡縣制維護了中華民族的統一,故答案為D項。郡縣制的實行使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A、B兩項說法正確,但材料沒有涉及,均排除;材料沒有涉及實行郡縣制與帝國創新發展的關系,排除C項。答案:D4.(2022·廣東中山)唐朝時,為加強邊防在沿邊重鎮設立的節度使,逐漸權重勢雄,獨霸一方。北宋建立后,革除前朝之弊,弱化地方權力,形成干強枝弱的局面。元朝的行省官員,常以封疆大吏自居,替朝廷鎮守地方,但卻“不敢專決大政,咨中書(省)而后行”。與唐、宋相比,元朝 ()A.君主專制空前強化 B.中央對地方權力分配趨于合理C.行省官員有名無實 D.建立了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解析:材料“元朝的行省官員,常以封疆大吏自居,替朝廷鎮守地方,但卻‘不敢專決大政,咨中書(省)而后行’”反映出元朝行省制下,行省長官做重要決策時受到中央政府的制約,對比唐宋時期,元朝這樣的現象說明中央對地方權力分配趨于合理,故選B項。材料反映的是中央與地方的權力變化,未涉及君主專制,排除A項;材料反映的是行省官員擁有很大權力,但不敢“專決大政”,排除C項;材料反映的是元朝中央與地方的關系的變化,與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無關,排除D項。答案:B5.(2022·廣東惠州)據文獻記載:宋之前,諫官一般由宰相任用。宋以后,諫官不準由宰相任用,而由皇帝親自選拔。這一現象 ()A.中央集權得到加強 B.監察制度完善C.便于君主改正過失 D.君主專制加強解析:根據材料“宋以后,諫官不準由宰相任用,而由皇帝親自選拔”,可知宋代以后諫官主要由皇帝任用,成為皇帝監督百官的工具,體現了君主專制的強化,故選D項。中央集權主要體現在中央與地方的關系,而材料主要體現的是皇權與相權的關系,排除A項;諫官系統在中國古代屬于“諫議權”,主要針對的對象是皇帝,但是宋代以后諫官主要針對的對象是百官,體現了中國古代監察權的異化,排除B項;宋代以后諫官由皇帝選拔任用,成為皇帝控制百官的工具,使皇權失去了有效的約束,容易導致皇權的過度膨脹,不利于糾正皇帝的過失,排除C項。答案:D6.元朝以中書省總領百官,與樞密院、御史臺分掌行政、軍事、監察三權。門下、尚書兩省皆廢,故中書省較前代更為重要。這說明元朝政治制度與前朝相比()A.宰相權力相對較大 B.分割相權加強君權C.君主專制空前強化 D.權力分散制約皇權解析:元朝以中書省總領百官,門下、尚書兩省的權力都由中書省執掌,因此元朝宰相權力要比前朝大,故A項正確。元朝宰相權力有所集中,故B、D兩項錯誤;宰相權力增大,不利于強化君主專制,故C項錯誤。答案:A下表反映的是明朝內閣大臣在閣年限統計情況。這一狀況()()年限1年以下1~2年2~5年5~10年10~15年15~20年20年以上閣臣數/人3037422512114占比/%18.6322.9826.0915.537.456.832.49A.促進了官吏隊伍的年輕化B.反映了明朝官僚機構膨脹C.說明了內閣輔助作用不大D.削弱了國家政策的穩定性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內閣大臣更迭頻繁,會影響國家政策的穩定性,D項符合題意。材料強調的是擔任內閣大臣的年限而不是官員的實際年齡,排除A項;材料中沒有全部官僚人數變化的數據,排除B項;內閣大臣的任職年限和內閣是否發揮輔助作用沒有必然的聯系,排除C項。答案:D8.(2022·廣東中山)錢穆認為,中國政制之演進,約得三級。第一級,“由封建而躋統一”;第二級,“由宗室、外戚、軍人所組之政府,漸變而為士人政府”;第三級,“由士族門第再變而為科舉競選”。從演進中可以看出中國古代 ()A.政權統治基礎逐步擴大化和民眾化 B.推行科舉制是士人政府形成的標志C.共同趨向是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 D.儒家思想正統化影響三級政制演變解析:從材料可以看出,中國古代政治基礎進一步擴大,由貴族分封走向士人政權再走向科舉競選,有利于普通民眾參與政治,體現了政權基礎逐漸走向大眾化,故選A項。推行科舉制從隋朝開始,而漢武帝尊崇儒術之后的政府被學者稱為士人政府,排除B項;“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只是“第一級”中由分封制向郡縣制的過渡,排除C項;儒家思想到漢武帝時才成為正統思想,不可能影響材料中的“第一級”演進,排除D項。答案:A9.(2022·廣東湛江)梭倫改革大力推動了雅典的經濟發展同時也剝奪了貴族的很多利益,最終引起貴族們的反抗。以梭倫當時的權力和威望,他完全可以建立僭主政治,但是他卻極力反對并最終選擇放棄權力離開雅典。這反映出梭倫 ()A.忌憚世俗貴族階層 B.無力參與雅典政務C.施政推行中庸之道 D.親身捍衛民主政治解析:據材料“以梭倫當時的權力和威望,他完全可以建立僭主政治,但是他卻極力反對并最終選擇放棄權力離開雅典”可知,梭倫極力反對建立僭主政治并離開雅典,說明他親身捍衛了民主政治,故選D項。據材料“梭倫改革大力推動了雅典的經濟發展同時也剝奪了貴族的很多利益,最終引起貴族們的反抗”可知,梭倫民主制改革觸犯了貴族利益,但依然將雅典引上了民主化軌道,故A項說法錯誤,排除A項;梭倫為維護民主制,主動放棄權力離開雅典,故無法說明他無力參與雅典政務,排除B項;梭倫改革的指導思想就是中庸原則,他在改革的時候不偏向任何一方,與材料所述觀點不符,排除C項。答案:D10.同樣是古代文明的典范,古希臘和古羅馬對待公民權的態度卻大相徑庭。雅典觀念中“公民”身份的取得是有嚴格限制的,羅馬后期則授予其他部族公民權,摒除了血緣紐帶建立的封閉社會,代之以共同守護羅馬意志的公民組成的政治國家。古羅馬后期的這種做法()A.利于古羅馬統治基礎不斷擴大B.削弱了羅馬帝國的政治凝聚力C.使羅馬公民權利比希臘更廣泛D.實現了羅馬疆域內公民的平等解析:“羅馬后期則授予其他部族公民權,摒除了血緣紐帶建立的封閉社會,代之以共同守護羅馬意志的公民組成的政治國家”說明“羅馬公民”這一群體不斷擴大,顯然這一舉措有利于擴大古羅馬統治基礎,A項正確。答案:A11.(2022·廣東中山)英國貴族于1215年聯合起來迫使國王約翰簽署《大憲章》,規定“不經臣民同意,國王不得在規定的貢款之外征稅;由25名貴族組成委員會,負責召開會議;國王不得隨意侵犯貴族的人身自由等。”這些規定體現了 ()A.臣民參與監督王國的政務 B.議會由選舉產生的議員組成C.議會與國王實行集體統治 D.議會代表選民行使國家權力解析:由材料“不經臣民同意,國王不得在規定的貢款之外征稅;由25名貴族組成委員會,負責召開會議;國王不得隨意侵犯貴族的人身自由等”可知國王行使權利受到人民的監督,故選A項。材料強調貴族組成的議會而非選舉產生的議會,排除B項;“集體統治”不符合史實,排除C項;資產階級代議制下議會代表選民行使國家權力,排除D項。答案:A12.1839年,英國維多利亞女王與俄國沙皇長子相愛,英國議會對此不滿,要求女王立刻與沙皇長子劃清界限,維多利亞女王的戀愛以失敗告終。議會對女王婚戀生活的干預表明()A.英國議會改革迫在眉睫B.國王作為國家象征而存在C.傳統等級觀念依然濃厚D.議會權力至上原則的確立解析:根據材料“1839年……英國議會對此不滿,要求女王立刻與沙皇長子劃清界限,維多利亞女王的戀愛以失敗告終”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由于英國國王作為國家象征而存在,國王的婚戀問題會上升到國與國的關系問題,故而議會對國王婚戀生活進行干預,故答案為B項。1832年英國議會改革,排除A項;題干不能反映傳統的等級觀念十分濃厚,排除C項;1689年《權利法案》的頒布標志著議會成為國家權力的中心,排除D項。答案:B13.(2022·廣東廣州)1925年,美國國會通過《法官法》,完全賦予最高法院對上訴案件的自由裁量權,使之可以更多地根據其主觀判斷來審理案件。此后,最高法院得以積極干預政府的公共政策。據此可知,美國 ()A.國會地位在這一時期高于最高法院 B.三權分立體制進行了一次內部調整C.最高法院可利用自由裁量權壓制政府 D.分權與制衡機制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壞解析:美國國會通過法律完全賦予最高法院對上訴案件的自由裁量權,使最高法院得以積極干預政府的公共政策,這就加大了最高法院對行政權的監督,從而在內部調整了三權分立體制,故選B項。“美國國會通過《法官法》,完全賦予最高法院對上訴案件的自由裁量權”說明國會正當行使自己的職責,不能說明國會地位在這一時期高于最高法院,二者相互制約,排除A項;自由裁量權針對的是上訴案件,“壓制政府”說法錯誤,排除C項;材料所述這一措施完善了分權與制衡機制,排除D項。答案:B14.1941年,在國民政府第二屆第二次國民參政會上,張瀾、羅隆基等人代表民盟,要求國民黨結束訓政,實施憲政。遭到拒絕后,民盟領導人沒有再出席會議,以示抗議。這表明民盟()A.反對國民黨對抗戰的領導B.主張聯合中國共產黨制約國民黨C.努力進行民主政治監督實踐D.沒有認清社會的主要矛盾解析:從材料“1941年”“國民政府第二屆第二次國民參政會”“民盟,要求國民黨結束訓政,實施憲政”中可以看出,當時民盟致力于民主政治建設,故C項正確。A、B、D三項在材料中沒有體現。答案:C15.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民主黨派被納入了統一戰線和政協之中,21名政府部長中有10名是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在中央人民政府的主要領導人中,宋慶齡、李濟深和張瀾等都是民主人士。這說明()A.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已經建立起來B.新政權具有鮮明的民主性C.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各黨派聯合執政D.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黨制度日益完善解析:材料中“民主黨派被納入了統一戰線和政協之中……宋慶齡、李濟深和張瀾等都是民主人士”說明新政權代表了廣大人民的利益,具有鮮明的民主性,故B項符合題意。材料與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無關,故A項錯誤;材料反映的是民主黨派與無黨派人士參政,不能說明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各黨派聯合執政,故C項錯誤;D項說法不符合材料主旨。答案:B16.陳旭麓先生在《中國近代史十五講》中說:“戊戌變法作為一個運動,其核心內容便是‘開官智、開紳智、開民智’。”這說明戊戌變法()A.動搖了封建思想的統治B.使西方政治學說深入人心C.創立了君主立憲政體D.起到了思想啟蒙作用解析:A項指的是新文化運動的影響,B、C兩項從材料中無法體現,所以A、B、C三項均可排除;依據材料“開官智、開紳智、開民智”可知D項正確。答案:D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第17題14分,第18題14分,第19題12分,第20題12分,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丞相、御史大夫與諸卿以“朝議”等方式討論國家軍政要務,成為皇帝裁決的依據。大臣議政可以集思廣益,不失為在君主專制制度之下減少決策失誤的有效途徑。但晚年的秦始皇推行極端的君主專制,行蹤詭秘,君臣懸隔,身為丞相的李斯都無法與皇帝相見,朝廷大臣參與議政的制度遭到破壞。材料二美國國會是美國最高立法機構,由參、眾兩院組成。兩院議員由各州選民直接選舉產生。參議員每州2名,共100名,任期6年,每兩年改選1/3。眾議員按各州的人口比例分配名額選出,共435名,任期2年,期滿全部改選。參、眾議員均系專職,不得兼任政府職務。材料三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每屆任期五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會議每年舉行一次,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召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舉行會議的時候,選舉主席團主持會議。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每屆任期五年。(1)根據材料一,指出“朝議”制度的得失。(4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美國國會的構成體現的原則,并簡析其意義。(4分)(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人民代表大會的作用。結合上述材料,說說你對國家議政制度的看法。(6分)解析:(1)由材料一“討論國家軍政要務……朝廷大臣參與議政的制度遭到破壞”可知,“朝議”制度雖然可以集思廣益,減少決策失誤,但專制制度的本質決定其作用很有限。(2)關于“原則”,由材料二中“兩院議員由各州選民直接選舉產生”可得出民主原則;由材料二中“參、眾議員均系專職,不得兼任政府職務”可得出分權與制衡原則。關于“意義”,對美國而言,可以從維護美國的社會穩定、美國的獨立與統一兩方面進行分析,對世界而言,可從對世界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方面進行分析。(3)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人民代表大會作為我國的國家權力機關,推動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政治制度的建設,保障了人民行使當家作主的權力。關于“看法”,依據材料一、二、三及所學知識可知,國家性質決定議政制度的性質,君主專制政體下,“議政”制度是為絕對皇權服務的,民主政體之下,議政制度能夠體現民意;人民議政是民主社會的重要特征,只有人民掌握國家政權的民主社會,民主才是真正廣泛的、真實的。答案:(1)通過朝議,可以集思廣益,減少決策失誤;但在極端君主專制制度下其作用有限。(2)原則:民主原則;分權與制衡原則。意義:為美國的發展和穩定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有利于維護美國的獨立與統一,也對世界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3)作用:推動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政治制度的建設;保障了人民行使當家作主的權力。看法:國家性質決定議政制度的性質;人民議政是民主社會的重要特征。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唐代,三省的長官都可以稱為宰相,凡涉及軍國大事的重要事宜都需要經過三省,即由中書省進行詔書的起草,門下省負責批駁審議,尚書省負責執行。在貞觀年間,唐太宗給予一些資歷比較淺的官員“參知政事”的名號,給予一些資格較老的官員“平章事”或“同三品”的名號,以參與宰相事務。——摘編自溫帥《唐代三省六部制的運行機制及其影響》材料二中樞缺乏協調,大量事務須由皇帝親裁,導致政事拖延、決策失誤。有鑒于此,朱元璋先后設立了四輔官、殿閣大學士輔佐決策。然終洪武一朝,設官參與決策始終是末流,并非常態。永樂時,明成祖朱棣以解縉等入值大內,預機務,作為近侍,于內廷參與決策。這一做法在仁、宣兩朝逐漸成為慣例。親近重臣加大學士銜于大內當值,負責奏章的初步處理……正統初年,外廷委任三楊,內廷寵信王振,開始了內閣類宰相化的特殊決策模式。——摘編自劉瑞華《明洪武至正統中樞決策制度演變》(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唐代皇帝讓眾多官員參與宰相事務的目的,并簡評唐代三省六部制。(8分)(2)根據材料二,概述明代洪武至正統年間中樞決策制度的演變,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演變的原因。(6分)解析:(1)第一小問目的,由“凡涉及軍國大事的重要事宜都需要經過三省”得出防止宰相專權﹐加強皇權;由“給予一些資歷比較淺的官員‘參知政事’的名號,給予一些資格較老的官員‘平章事’或‘同三品’的名號,以參與宰相事務”得出集思廣益。第二小問簡評,由“中書省進行詔書的起草,門下省負責批駁審議,尚書省負責執行”得出三省在職權上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互相牽制、互相監督,形成了比較嚴密的封建官僚體系;結合三省六部制設立的目的得出分散了相權,保證了皇權的獨尊;結合三省六部制的運行得出提高了辦事效率;結合三省六部制的實質得出該制度實際上是君主專制的產物。(2)第一小問演變,由“大量事務須由皇帝親裁”“朱元璋先后設立了四輔官、殿閣大學士輔佐決策”“開始了內閣類宰相化的特殊決策模式”得出由皇帝獨掌決策權轉向內閣輔佐決策,類宰相化。第二小問原因,由“中樞缺乏協調”得出廢除宰相致使中樞決策協調機制缺失;由“大量事務須由皇帝親裁,導致政事拖延、決策失誤”得出決策權過分集中導致政務處理效率降低;由“親近重臣加大學士銜于大內當值,負責奏章的初步處理……正統初年,外廷委任三楊,內廷寵信王振,開始了內閣類宰相化的特殊決策模式”得出后來的皇帝缺乏國政決策經驗,且政事過量,皇帝個人精力有限。答案:(1)目的:防止宰相專權﹐加強皇權﹔集思廣益。簡評:唐代三省在職權上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互相牽制、互相監督,形成了比較嚴密的封建官僚體系;分散了相權,保證了皇權的獨尊;提高了辦事效率;但該制度實際上是君主專制的產物。(2)演變:由皇帝獨掌決策權轉向內閣輔佐決策,類宰相化。原因:廢除宰相致使中樞決策協調機制缺失;決策權過分集中導致政務處理效率降低;后來的皇帝缺乏國政決策經驗,且政事過量,皇帝個人精力有限。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國歷代的政治得失,應該從兩個方面來講:一是講人事,一是講政治。講政治甚不易。在史學里,制度本屬一項專門學問。首先,要講一代的制度,必先精熟一代的人事。第二,任何一項制度,絕不是孤立存在的。第三,制度跟著人事隨時有變動。第四,某一項制度之逐漸創始而臻于成熟,在當時必有種種人事需要,逐漸在醞釀,又必有種種用意,來創設此制度……任何一制度的創立,必然有其外在的需要,必然有其內在的用意,則是斷無可疑的。第五,任何一制度,決不會絕對有利而無弊,也不會絕對有弊而無利……第六,我們討論一項制度,固然應該重視其時代性,同時又該重視其地域性。在這一國家,這一地區,該項制度獲得成立而推行有利,但在另一個家與另一地區,則未必盡然。——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結合所學相關史實,評析材料中的觀點(任意一點或整體),得出結論。(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表述清晰,不能重復材料)(12分)解析:本題考查政治制度的相關內容,解題的關鍵在于準確把握材料主旨,靈活運用所學知識。作答時要緊扣材料關鍵詞,并結合所學中關于政治制度的相關內容的相關知識來分析本題。答案:觀點:各國制度都有存在的合理性。評析:雅典實行的直接民主制度,建立在小國寡民的城邦制度和商品經濟活躍的基礎上,同時平民和貴族的斗爭也推動了雅典民主制的建立。這種制度為公民創造了廣泛的參政機會,激發了公民的自由、開拓精神,推動了雅典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發展,具有歷史性的進步性。結論:各國制度在特定歷史時期和社會環境中都有其積極作用,也推動了各自文明的發展。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秦國與三晉壤地相接,接觸多。三晉之人在秦國出仕者不在少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