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華疆域變遷史中華民族含漢族少數民族建立政權疆界變遷史01歷史沿革外來入侵歷代領土面積各族貢獻侵占類型領土變遷目錄0305020406基本信息中華疆域變遷史,泛指中華民族(包括漢族與其他相關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疆界的變遷歷史,大致相當于現今中國(含港澳臺地區)極其部分周邊地區。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起一個疆域遼闊的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從此,盡管也出現過內亂、分裂、民族戰爭和改朝換代,但是以漢族(華夏族)為主體的多民族政權實體不僅始終存在,而且統一的疆域范圍越來越廣,最終凝聚為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歷史沿革先秦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歷史沿革遼宋夏金元近現代時期明清歷史沿革先秦遠古迄今為止,中國所發現的新石器時代遺址有六、七千處,遍及全國。反映了中國原始社會后期人類活動的范圍。這些分散的原始氏族和部落,經過長期的戰爭和融合,形成了2個主要的部落聯盟:一是活動于黃河中游的夏人,一是活動于黃河下游的夷人。以后夏人部落不斷擴展,與東部夷族相融合,成為最大的華夏部落聯盟。夏朝傳說中的大禹時代,約公元前21世紀,建立了第一個奴隸制王國──夏朝。據考古和文獻資料,夏朝的中心地區在今豫西嵩山附近的潁河上游伊洛河流域和黃河北岸的古濟水流域,晉西南也是其重要統治區。夏朝東面疆土還擴展到了豫東黃河下游地區,夏朝后期都城斟灌、帝丘、老丘、西河等都在這一地區。其勢所及南至江漢北,東近淮泗。中國的主體民族華夏族就是在這一地區發展起來的。商朝繼夏朝興起的是商朝,約公元前16—前11世紀。商族相傳是東方的古老部落,始祖是契。傳十四世至湯,才滅了夏朝。大體在今黃河中下游地區,不出今河南省北、中部和河北省西南部范圍。近年有人認為鄭州商城、偃師商城都可能是湯都西亳。成湯滅夏至盤庚五遷,始居于殷。盤庚(第二十商王)遷殷后,國勢強大。武丁(第二十三商王)以前,商朝的疆域北面擴展到了易水,南抵淮河,西至太行、伏牛山脈,東至海。秦漢秦朝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出現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從秦到兩漢(公元前221—公元220)共400年,以漢族為中心的中原王朝疆域規模基本奠定。因此,這一時期的疆域在中國歷史上有開創性意義。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即統一六國前一年,東南并閩越和東甌,置閩中郡,有今福建全省及浙江東南部。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南五嶺并南越,置桂林、南海、象3郡,相當今廣東、廣西2省;北逐匈奴,拓地至陰山,將河套地區開置九原郡。于是將戰國的燕、趙、秦長城重加修筑和連接,形成了“起臨洮至遼東,延袤萬余里”的秦長城。史載其時疆域,“東至海暨朝鮮,西至臨洮、羌中,南至北響戶(北回歸線以南),北據河為塞,并陰山至遼東。”此外,秦始皇還開了通往西南的五尺道,大致自今四川宜賓至云南曲靖一線,控制了當地的部族國家邛、冉等等,將政治勢力伸入了云貴高原。漢朝漢武帝繼位后,在其前四十年(公元前140—前100)內不斷向外擴展疆土。北方疆域的開拓。公元前127年漢將衛青出擊匈奴,收復了隴西、北地、上郡的北部,還收復了河南地。北邊疆界達陰山以北。魏晉南北朝北方地區,自三國至西晉,南匈奴大量遷入邊郡;原居于邊郡的烏桓叛服不常,公元207年為曹操所擊破,再遷內地。十六國時期,“五胡”在中原紛紛建立政權,北方疆域有所擴展。如后趙控制了河套以南,前燕滅了宇文部擴展到老哈河流域,前秦控制了河套地區的大黑河流域。所以北魏統一北方后,北面疆域到了陰山、河套,與柔然為界。5世紀初,柔然向漠北挺進,占有了鄂爾渾河、土拉河流域。此后勢力漸強,其版圖東至大興安嶺,南鄰大漠與北魏對峙,西逾阿爾泰山,包有準噶爾盆地,北至貝加爾湖。為北魏政權北面的勁敵。5世紀中葉,其勢力還伸至今新疆地區。
6世紀中葉在中國北方蒙古高原上興起的突厥人,552年滅柔然汗國,建立了突厥汗國。極盛時期的疆域:東至遼河下游,西至里海,南至大漠北,北至貝加爾湖。建牙于郁督軍山(今鄂爾渾河上游)。后南到陰山,逼臨周齊,成為中原王朝北邊的強大鄰邦。北齊后主天統三年(567),突厥汗國分裂成東突厥、西突厥兩部,
其中東突厥可汗汗室為原統一突厥可汗正支嫡系之后,故東突厥仍經常被直呼為“突厥”。隋唐隋朝隋朝初建,突厥就侵擾東北、北、西北三邊。東突厥居阿爾泰山以東的蒙古高原,西突厥居阿爾泰山以西至雷翥海(里海,一說咸海),包括準噶爾盆地、伊犁河流域和楚河流域。隋朝即乘機取得河套地,不過勢力未超過陰山。自西漢元帝時棄珠崖后,經7個半世紀,又復為中原王朝的疆土。至隋末,吐谷渾復國,收復了隋朝所占故地,又脫離了中原王朝。隋末突厥再次舉起,東起契丹、室韋,西盡吐谷渾、高昌諸國,都降附于東突厥。東突厥控弦之士多達百余萬,達到了“戎狄熾強,古未有也”的空前強盛程度,并且將隋朝中原的部分地區納入勢力范圍,
突厥可汗想效法拓跋魏道武帝入主中原。
唐朝李淵起兵時只有太原一地,李淵李世民擊敗眾多強敵,諸部擴張占據中原、南方、河西、隴右。唐朝在太宗、高宗時期(647—683)是疆域擴展期。630年唐朝滅東突厥汗國,北面疆域推至陰山以北600里,將漠南收入版圖。646年又滅了漢北的薛延陀汗國,北至貝加爾湖的大漠南北全入唐版圖。遼宋夏金元遼朝遼朝南以雁門山關、大茂山和白溝河下游(今白溝鎮、霸縣、信安鎮一線)與北宋分界。北為西北路招討司、烏古敵烈統軍司統轄漠北諸部族,北界在今蒙古國和俄羅斯邊界之北,東循外興安嶺至海,東面據有渤海國故地,南面跨越鴨綠江、圖們江有今朝鮮東北部。黑龍江下游的室韋諸部和松花江流域的女真諸部,均為其羈縻地區。西境轄有阿爾泰山地區的粘八葛部。宋朝公元10世紀下半葉—13世紀下半葉,中國分裂為好幾個政權,在中原的有宋、遼、金、夏,在邊區的有大理、吐蕃和西州回鶻、哈汗國、西遼。北宋因五代梁晉漢周之舊建都開封,太祖時先后消滅了割據南方的荊南、馬楚、后蜀、南漢、南唐諸國。至太宗初,吳越、漳泉獻地,太平興國四年(979)滅北漢,建成了中原地區的統一王朝,疆域基本上沿襲了五代十國后期的范圍。南宋建都臨安(今杭州市),其疆域僅限于秦嶺、淮河以南,東南沿海的澎湖列島。明清明朝1368年元順帝北遁上都(今內蒙古正藍旗東閃電河北岸),明兵進入大都(今北京市),元作為中原的統治王朝至此結束(殘余勢力保據漠北,史稱北元,1402年后改稱韃靼族)。繼之而起的明朝直接統治了原來的南宋、大理和西夏、金的地區,對新疆、外蒙古、松花江流域和吐蕃地區則采用羈縻統治的方式。明代疆域囊括漢地,明初東北抵日本海、外興安嶺,北達陰山,后撤至明長城;西至新疆哈密,西南到達緬甸和暹羅北境,后折回約今云南境;并在青藏地區設有羈縻衛所,還一度收復安南。明朝在今藏、青、川西置烏斯藏都司和朵甘都司,并分封闡教、闡化、輔教、贊善、護教五王;在今阿里和拉達克設有俄力思軍民元帥府,封建古格等三王。明朝前期滇省轄境很大,在今國境外的有緬甸、木邦、孟養、大古刺、底馬撒等宣慰司在今緬甸境內,有老撾宣慰司在今老撾境內,有八百大甸宣慰司在今泰國境內。1407年(永樂五年)又將宋元以來安南地(今越南北、中部)收入版圖,設置府州縣200多個,統以交趾布政使司,推行與內地完全相同的統治。當地于1427年(宣德二年)撤兵棄守,萬歷初期再次納入版圖。清朝1644年順治帝遷都北京,從此清朝取代明朝。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和沙俄簽訂《尼布楚議界條約》。近現代時期中華民國1911年中華民國建立之后,中國擺脫帝制約束,步入了新中國時代。1931年九一八事變,由于張學良誤判形勢采取不抵抗政策致使整個東北成了日本控制下的“滿洲國”。中華民國政府雖從未承認,但也無可奈何。外蒙古在1921年曾試圖獨立,當時的北洋政府未予承認。唐努烏梁海地區在蘇聯的策動下于1924年宣布成立烏梁海共和國,1926年又改名為圖瓦人民共和國,1944年正式加入蘇聯。1945年,根據《雅爾塔協定》,當時中華民國政府承認外蒙古獨立。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后,中華民國政府因為蘇聯違反雅爾塔協議為由宣布《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失效,不承認外蒙古的獨立,聯合國對此予以承認,并通過聯合國大會505號決議譴責蘇聯。2002年才與蒙古國互設代表處。2012年5月21日,臺灣陸委會發表新聞稿,表示“民國35年我國憲法制定公布時,蒙古(俗稱外蒙古)獨立已為我政府所承認,因此,當時蒙古已非我國憲法第4條所稱的‘固有之疆域’。”否定外蒙古為中華民國法定領土。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根據《開羅宣言》,臺灣、澎湖、滿洲光復。大連、旅順、威海衛、廣州灣等租界也先后收回。1947年中華民國派人員軍艦接收南海諸島。但今日,南海諸島為多國所有。兩岸政府均認為南海諸島全部和釣魚臺列島主權歸屬自己。總體上說,民國疆域與清朝末年最大的不同是在1946年的外蒙古獨立與1945年的“臺灣光復”。而藏南、江心坡、帕米爾等地的實際控制權在清末民初時已不屬于中國政府。各族貢獻各族貢獻漢族中國是擁有歷史悠久的穩定疆域的少數國家之一。中國能夠在2000多年前就形成了廣闊的疆域,中國的疆域能夠穩定地延續下來,這些都不是偶然的,需要各方面的很多條件。但最主要的原因還是:中國各族人民為祖國的統一而進行了長期的共同努力;中國人民在特定的地理環境下大力開發經濟,發展生產;歷代統治者、尤其是清朝統治者順應歷史潮流,實行了正確的政策。秦始皇同樣,近代中國大片國土的淪喪,固然有其外部原因,但國力的衰落和政府腐敗是決定因素。在中國疆域的形成過程中,漢族作出了主要的貢獻。這不僅是因為漢族人口眾多,文化和科學技術先進,而且在于漢族最早建立了統一政權,為中國的疆域奠定了基礎。中國第一個統一的中原王朝——秦朝,就是以漢族的前身華夏諸族為主建立的。盡管秦朝存在的時間很短,但經過漢朝近400年的鞏固,中原王朝的疆域已經基本定型。從秦朝至清朝這2000余年間,雖然中原王朝的疆域時有盈縮,但它們的主體部分——北起陰山、燕山、遼河下游,南至兩廣,西起隴東、四川盆地,東至于海——是相當穩定的。即使這一部分分裂成幾個政權,它們之間在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也沒有什么差異,因此不久又會歸于統一。根本的原因就是這一范圍內的人口中,漢族占了絕大多數。外來入侵葡國入侵俄國入侵英國入侵外來入侵葡國入侵1553年,葡萄牙人賄通地方官,在澳門登岸建立居留地。至1573年,葡萄牙人變賄賂為地租,澳門成為西方國家在中國的第一個租住地。入清后沿用了明朝舊例,但到1849年后葡方拒交地租,并逐走清朝駐澳門的官員。1887年中葡簽訂《中葡天津條約》,允許葡萄牙人“永居管理”澳門。英國入侵鴉片戰爭中,英國占領了廣東廣州府新安縣的香港島。1842年,中英簽訂《中英南京條約》,將香港割讓給英國。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時,中英訂《中英天津條約》,又以香港對岸的九龍司地方一區割歸英屬。1898年,中英訂立《展拓香港界址專條》。次年勘定以深圳河及深圳、大鵬二灣以南及附近海面(九龍新界)租予英國,期限99年。俄國入侵侵奪中國領土最多的是沙皇俄國。《中俄尼布楚條約》中將兩國邊界最東段烏第河以南一塊列為“待議地區”,沒有劃定歸屬,但在俄國勢力擴張到遠東后,不經過任何談判就占據了這一地區。咸豐八年(1858年)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俄國乘機迫使黑龍江將軍奕山簽訂《中俄璦琿條約》,強行割去黑龍江北岸大片中國領土,僅規定璦琿(今黑龍江黑河市)對岸精奇里江以南“江東六十四屯”仍由原住中國人永遠居住,歸中國政府管理。烏蘇里江以東至海則劃為中俄共管。清朝政府當時拒絕批準,但在兩年后的《中俄北京條約》中被迫確認此條約。《中俄北京條約》還進一步將烏蘇里、松阿察二江直到興凱湖至圖們江口一線以東原中國領土劃歸俄國。第二年勘定邊界,繪圖立碑。光緒十二年(1886年)重勘,增立、改立界碑多處,中國方面又作了不少退讓。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中,俄國占領東北,用燒殺手段驅趕中國居民,強占了江東六十四屯。韃靼海峽東岸的庫頁島,本來是吉林三姓副都統轄境,但清朝只接受“納貢”,從來不加經營,以至在俄國和日本都侵入該島后還一無所知。道光三十年(1850年)俄國單方面宣布庫頁島是俄國領土,簽訂《中俄北京條約》時清廷竟置此島于不顧,還同意規定島上的“土人”不能再過海向清朝納貢,實際上承認了俄國對該島的占領。光緒元年(1875年),庫頁島完全歸入俄國,1905年日俄戰爭后以北緯50°以南劃歸日本。侵占類型鄰國強占租占沿海強國殖民侵占類型鄰國強占第一種是鄰國強占中國領土。俄國和日本是典型。在東北,俄國通過強迫清王朝簽訂1859年《中俄璦琿條約》和1860年《中俄北京條約》,強占黑龍江以北和烏蘇里江以東地區;在西北,俄國通過簽訂1864年《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1881年《伊犁改訂條約》等不平等條約,強占了從唐努烏梁海、科布多到巴爾喀什湖、帕米爾地區的大片領土。日本在甲午之戰(1894年)中打敗中國后,次年迫使中國簽訂中日《馬關條約》,割占中國的臺灣省。強國殖民第二種是歐洲強國將中國領土納入他們在中國周邊國家建立的殖民地。英、法兩國是典型。英國將北起帕米爾、經西藏至云南的不少中國領土并入其殖民地;法國將滇南烏得、孟烏二土司劃入法屬交趾支那。租占沿海第三種是西方國家強租強占中國沿海地區。葡萄牙在澳門,英國在香港、威海,德國在膠州灣,俄國(后為日本)在旅順口大連灣,法國在廣州灣都采取了這種手段。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民國初年,中國邊疆形勢依然十分嚴峻。在外蒙古有沙俄導演的“獨立”、“自治”事件。1914年,唐努烏梁海地區被沙俄出兵霸占。1913年至1914年,英國策劃了旨在統治西藏的西姆拉會議,中國政府代表拒簽并聲明不承認所謂英藏的《西姆拉條約》。1931年,“九一八”事件爆發,東北淪陷于日本。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東北、華北、華東、華南、西南等領土淪陷于日本。1945年,抗戰結束。戰后,中國收復了大陸的失地,而且收回了被日本侵占50年的臺灣省以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日本侵占的南海諸島。歷代領土面積歷代領土面積秦朝的面積為:約354.69萬平方公里西漢的面積為:約666.37萬平方公里東漢的面積為:約654.62萬平方公里西晉的面積為:約615.5萬平方公里唐朝(太宗)的面積為:約1251.19萬平方公里唐朝(玄宗)的面積為:約889.59萬平方公里
遼朝的面積為:約475萬平方公里宋朝(北宋)的面積為:約286.56萬平方公里金朝的面積為:約405萬平方公里元朝的面積為:約1450.74萬平方公里明朝(成祖)的面積為:約950萬平方公里領土變遷公元前近現代公元后領土變遷公元前五千多年以前,在亞洲的黃河流域出現了許多氏族部落。其中,最著名的部落首領有:黃帝、堯、舜、禹。大約在公元前1988年至公元前1979年之間,禹的兒子啟廢除禪讓制度,在河南禹縣的鈞臺稱王,建國號夏。夏朝的領土在陜西、山西、河北、山東、河南之間,面積大約有五十萬平方公里。夏朝的末代君王叫桀,擾民太甚,天下人反。大約在公元前1579年,夏所屬部落首領成湯滅夏,定都河南商丘,建國號商。商君武丁擴土四方,占領湖北、安徽、江蘇、內蒙古等地區,面積擴大到一百萬平方公里。商朝的末代君王是紂王。紂王擾民太甚,天下人反。大約在公元前1066年,商所屬部落首領姬發滅商,定都陜西西安,建國號周,史稱西周。姬發大封諸侯。周朝初期的面積與商朝差不多,大約有一百萬平方公里,擁有河南、河北、山西、陜西、甘肅、山東等地區。后來又擴充,東北邊到達黑龍江地區,東邊臨海,東南方最遠到達江蘇無錫地區,南邊到了安徽巢湖地區,西邊到了甘肅東部,北部占有內蒙古的部分地區,面積大約有二百五十萬平方公里。公元前1002年,西周康王攻入蒙古地區。公元前985年,西周昭王攻入湖北、安徽地區。公元前964年,西周穆王攻入青海地區。公元后公元8年,西漢國戚王莽滅西漢,稱帝,定都陜西西安,建國號新。王莽擾民太甚,天下人反。公元23年,西漢皇親劉玄滅新,稱帝,定都陜西西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未成年法治示范課程講稿
- 山東省濟南市章丘區2025屆中考英語試題全真模擬密押卷(二)含答案
- 2025數學課程標準解讀
- 2024-2025新員工崗前安全培訓考試試題含答案(B卷)
- 產科孕產婦健康教育
- 室內施工安全教育培訓大綱
- 2025年中國氣腿防塵套市場調查研究報告
- 2025年中國無人值守IC卡話機市場調查研究報告
- 2025年中國平板紙張市場調查研究報告
- 2025年中國塑膠硬盤抽取盒市場調查研究報告
- 2024年內蒙古師范大學招聘事業編制人員考試真題
- (二模)2025年河南省五市高三第二次聯考歷史試卷(含答案)
- 飛行員勞動合同模板及條款
- 《勞動項目五:煮雞蛋》(教案)-2024-2025學年人教版勞動三年級上冊
- 第中西藝術時空對話 課件 2024-2025學年嶺南美版(2024) 初中美術七年級下冊
- 2025-2030檢測設備行業行業風險投資發展分析及投資融資策略研究報告
- (三模)廣西2025屆高中畢業班4月份適應性測試 英語試卷(含答案解析)
- (四調)武漢市2025屆高中畢業生四月調研考試 物理試卷(含答案)
- 2025年濟南市中區九年級中考數學一模考試試題(含答案)
- 中國印楝素市場調查報告
- 小學英語名詞專項訓練單選題100道及答案解析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