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門立交連接道路工程地質勘察報告(詳細勘察)_第1頁
石門立交連接道路工程地質勘察報告(詳細勘察)_第2頁
石門立交連接道路工程地質勘察報告(詳細勘察)_第3頁
石門立交連接道路工程地質勘察報告(詳細勘察)_第4頁
石門立交連接道路工程地質勘察報告(詳細勘察)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PAGE1石門立交連接道路工程地質勘察報告(詳細勘察)目錄Ⅰ文字TOC\o"1-2"\h\z\u1前言 41.1任務來源及工程概況 41.2勘察依據及主要技術規范 41.3勘察目的與任務 51.4以往勘察工作 61.5勘察工作布置的原則及完成的工作量 62場地工程地質條件 92.1地理位置及交通概況 92.2氣象水文 92.3地形地貌 102.4地質構造 102.5地層巖性 102.6水文地質 112.7不良地質現象 113巖土物理力學指標分析評價 113.1工程地質分層 123.2巖體基本質量等級 123.3巖土可挖性分級 123.3巖土參數計算及建議 124場地穩定性評價 134.1地震效應評價 134.2線路穩定性評價和適宜性評價 135路基工程地質評價 135.1路基均勻性評價 135.2地下水作用評價 135.3路基(地基)持力層評價 145.4特殊性土評價(人工填土) 146道路工程地質評價 148.1A匝道 148.2B匝道 158.3C匝道 168.4D匝道 168.5E匝道 168工程風險分析評價 168.1邊坡風險分析評價 168.2人工挖孔樁風險分析評價 178.3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影響風險分析評價 179結論與建議 17Ⅱ圖件1、圖例1張2、勘探點平面布置圖1張3、工程地質剖面圖27張4、工程地質柱狀圖47張5、動力觸探柱狀圖4張Ⅲ附件1、巖土工程勘察技術委托書1份2、勘探點數據一覽表1份3、工程地質勘察綱要1份4、測量成果1份5、室內巖土試驗成果報告1份1前言1.1任務來源及工程概況江北區是重慶市都市發達經濟圈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大城市的核心組成區,位于主城區北部,是重慶市主城北進的重點部位。區內工商業發達,具有水陸空一體的立體交通體系,區位優勢非常明顯。江北區是重慶市主城區之一,位于嘉陵江、長江交匯處北岸,東南、西分別與巴南、南岸、渝中、沙坪壩等區隔江相望,北與渝北區接壤,全區幅員面積221.28平方公里,其中農村面積152.5平方公里,占69.1%。依江而立,地形狹長,東西長43公里,南北寬1.5~8公里,江岸線103公里。沿江由上至下依次為石馬河、大石壩、觀音橋、華新街、五里店、江北城(上段地區)和寸灘、唐家沱、郭家沱(中段地區)9個街道及魚嘴鎮、復盛鎮、五寶鎮(下段地區)。目前,整個大石壩片區內部現狀道路稀少,等級低,且未形成路網;而片區地塊已基本開發完成。擬建道路周邊地塊主要有北部的東原D7區、東側的江北科技實驗小學和華潤中央公園、南部的大石壩三村和前衛江畔。擬建道路主要服務周邊地塊,同時完善整個片區次支路網;既可以對周邊地區的居民出行帶來便利,也可以將該片區與江北觀音橋商圈更加緊密聯系在一起,滿足不斷增長的交通需求,落實城市規劃意圖,對改善城市投資環境具有重要的意義,對整個江北區的經濟發展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A匝道:A匝道設計車速為40km/h;長度為410.861m,含1處平曲線,最小圓曲線半徑為220m,最小緩和曲線長度為75m。B匝道:B匝道設計車速為40km/h;長度為219.773m,含2處平曲線,最小圓曲線半徑為30m,最小緩和曲線長度為35m。C匝道:C匝道設計車速為30km/h;長度為166.243m,含3處平曲線,最小圓曲線半徑為48m。D匝道:D匝道設計車速為30km/h;長度為183.164m,含1處平曲線,圓曲線半徑為30m,緩和曲線長度為35m。E匝道:E匝道設計車速為40km/h;長度為490.307m,含2處平曲線,最小圓曲線半徑為55m,最小緩和曲線長度為45m。受業主重慶市江北區城市建設有限公司的委托,我公司承擔了石門立交連接道路工程地質勘察工作,勘察階段為詳細勘察。1.2勘察依據及主要技術規范1.2.1勘察依據1)《建設工程勘察合同》;2)《工程地質勘察任務委托書》;3)業主提供的道路工程設計方案圖;1.2.2技術規范一、主要執行規范①《市政工程地質勘察規范》DBJ50-174-2014②《公路路基設計規范》JTGD30-2015③《公路橋涵地基基礎設計規范》JTGD63-2007④《公路抗震設計規范》JTJ004-2013⑤《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2010(2016修訂版)⑥《建筑邊坡工程技術規范》GB50330-2013⑦《建筑工程地質勘探與取樣技術規程》JGJ/T87-2012⑧《公路橋梁抗震設計細則》(JTG/TB02-01-2008)⑨《工程地質勘察規范》DBJ50/T-043-2016(參考)⑩《巖土工程勘察規范(GB50021-2001)》(2009年版)(參考)其它適用于本工程的技術標準和規范及《重慶市建設工程勘察文件編制深度規定》、《重慶市巖土工程勘察圖例圖示規定》。1.3勘察目的與任務根據編制施工圖設計文件的需要,詳細查明沿線的工程地質和水文地質條件,做出工程地質評價、提供路基設計的物理力學參數。分析評價場地的不良地質現象和路基的穩定性、均勻性和承載力等,為編制施工圖設計文件提供工程地質依據。根據有關規范以及技術委托書要求,本次詳細勘察主要任務:(1)查明沿線地形、地貌、地層、地質構造、水文地質條件以及巖土物理力學性質等工程地質條件;(2)評價工程場地及其附近的水和土對混凝土的腐蝕性;(3)查明沿線不良地質、特殊地質和環境工程地質的成因、類型、規模、性質、分布位置等,分析評價其誘發條件、發展趨勢及其危害程度,論證對道路穩定性的影響程度,并提出計算參數及整治措施的建議;(4)查明場地穩定性及建筑適宜性;(5)查明場地有無對擬建工程不利地下埋藏物;(6)評價沿線路基地震效應、穩定性、承載力以及工程適宜性;對線路評價路塹、路堤邊坡的穩定性,預測因工程活動引起的穩定性的變化情況;(7)對路塹邊坡和路堤邊坡穩定性進行評價,提出設計所需參數和邊坡支護建議。(8)依據場地工程地質和水文地質條件,結合施工圖設計的要求,提出設計所需要的相關技術參數。(9)對路基持力層選擇提出建議。(10)判明場地類別,評價場地所處的有利、不利及危險地段,提供場地地震特征參數。1.3.1橋梁勘察要求⑴查明橋位區域的地層巖性、地質構造、不良地質現象的分布及工程地質特征;⑵實地測繪橋位處橋梁軸線左、中、右的縱斷面、墩臺處縱、橫剖面,并確定各測點處的覆蓋層厚度、性質、巖體工程地質特征、完整程度等;⑶提供基巖的強、弱(中)風化界線,和巖性層的巖石抗壓強度、抗剪強度、彈性模量及地基基本允許承載力值;⑷岸坡、斜坡地形橫坡陡峭處巖體、土體的穩定性進行定性、定量分析,并對線路通過的影響程度進行分析評價;⑸提出對橋梁基礎設置形式的建議、該種形式的埋置深度、設置高程、地基的基本承載力;⑹現場調查、測試在洪水期水流沖涮浸泡作用下,結合各巖層特性,運用工程地質類比、資料收集、綜合分析等方法確定橋位區滑動、岸坡再造等不利地質狀況,并提出相應的防護、整治措施。采用鉆探、物探等手段查明岸坡陡崖卸荷裂隙帶的分布發育情況,并就處理方案提出相應的意見及建議。1.3.2深路塹勘察的要求⑴查明路塹邊坡巖土組成、巖土界面坡度和傾向,巖石風化情況;⑵查明路塹邊坡范圍內各巖性層層間結合情況、軟弱或泥化夾層的發育情況特征及其物理力學性質。各結構面(層面、節理面,尤其是砂泥巖接觸層面)產狀及其與路塹臨空面的空間組合關系、各結構面的工程地質分級。對可能滑塌的邊坡土體和巖體的結構面的測試,提供設計所需的各種物理力學指標(抗剪指標);⑶查明地下水在巖土界面、巖層層間及巖層界面上的活動情況,地下水對路塹開挖后邊坡穩定性的影響程度;⑷查明路塹開挖后邊坡的穩定性,給出潛在滑動面位置,滑塌影響范圍等,主要包括順層邊坡的穩定、結構面對邊坡穩定的影響及自然邊坡較陡且上部覆蓋層較厚邊坡的穩定。對存在穩定性問題的邊坡應進行有關分析及穩定性計算,并提供支擋方案的建議、軟弱面物理力學參數建議值以及支擋構造物地基巖土物理力學參數建議值。1.3.3高路堤勘察的要求⑴查明地層層位、層厚、土質類別、地下水埋深、分布;確定土的承載力、抗剪指標和壓縮指標;⑵判定在路堤附加荷載作用下,地基沉降和滑移穩定性;⑶遇軟弱土層,按相關規范及軟弱土勘察的有關規定辦理。1.3.4陡坡路堤勘察的要求⑴對填筑在斜坡上存在可能沿斜坡滑動的路堤(包括半填路堤),應查明其沿斜坡或下伏基巖面滑動破壞的可能性,并進行穩定性驗算;提出處理措施建議。⑵查明斜坡的傾斜度,覆蓋層的層位、層厚、土類,斜坡下伏基巖的傾斜度、巖性、產狀、風化程度、斜坡地表水和地下水情況;⑶確定土層和巖土界面的抗剪強度指標;⑷查明支擋構造物范圍的工程地質條件及水文地質條件;⑸提出合理的支擋措施及基礎形式等建議。1.3.5路基的勘察的要求沿線按微地貌特征分段,查明各段的地質結構、巖土類別、土的密度和含水狀態,基巖風化情況、地下水埋深、變化規律和地表水活動情況,確定路基基底的穩定性,邊坡結構形式及坡度,劃分土石工程等級。1.3.6擋墻的勘察要求⑴查明場地地形地貌,巖土類型、成因、性狀、覆蓋層厚度、基巖面的形態和坡度、巖石風化和完整程度;⑵查明巖、土體的物理力學性能,提供設計所需的各項巖土力學參數;⑶查明氣象、水文和水文地質條件,判定水和土對建筑材料的腐蝕性;⑷查明主要結構面(特別是軟弱結構面)的類型、產狀、發育程度、延伸程度、閉合程度、風化程度、充填狀況、充水狀況、組合關系、力學屬性和與臨空面的關系;⑸對擋墻的地震效應做出評價;⑹評價擋墻的穩定性;提供驗算擋墻穩定性和設計所需的計算參數;提出擋墻設計、施工注意事項的建議。1.4以往勘察工作(1)《重慶市江北區科技小學西側市政排水工程工程地質勘察報告(詳細勘察)》,重慶市高新工程勘察設計院有限公司,2018年10月。1.5勘察工作布置的原則及完成的工作量1.5.1勘察等級及勘察階段、勘察范圍判定橋梁工程勘察應遵照《市政工程地質勘察規范》(DBJ50-174-2014)等規范的規定及業主單位提供的《勘察條件及技術要求》進行勘察。按《市政工程地質勘察規范》(DBJ50-174-2014)3.2節進行工程勘察等級劃分。根據《市政工程地質勘察規范》(DBJ50-174-2014),本工程場地類別為中等復雜場地,道路屬于城市次干路,橋梁屬大橋,工程重要性等級為一級。綜合確定勘察等級為甲級。表1.5-1工程場地地質環境復雜程度劃分表判定因素場地類別復雜場地中等復雜場地簡單場地1地形、地貌有兩種以上地貌單元,地形坡角大于30°有兩種地貌單元,地形坡角10~30°√地貌單元單一,地形坡角小于10o2巖層傾角(°)>35o10~35o<10o√3巖體完整性巖體破碎或極破碎,裂隙發育巖體較破碎,裂隙較發育巖體較完整,裂隙不發育√4巖土特征種類多,不均勻,性質變化大或有特殊性巖土√種類較多,較不均勻,性質變化較大,無特殊性巖土種類少,均勻,性質變化不大,無特殊性巖土5土層厚度(m)>15√8~15<86水文地質條件復雜中等復雜簡單√7不良地質現象發育較發育不發育√8破壞地質環境的人類活動邊坡高度m土質邊坡>158~15√<8巖質邊坡>3015~30<15√洞頂覆巖厚度與洞跨之比<11~3>3√采空區占用地面積比例%>3015~30<15√9對相鄰建筑影響程度大中等√小場地復雜程度中等復雜表1.5-2勘察階段判定——初步勘察判定表判定款項判定條件對應判定條件的場地及工程指標判定結果場地及項目1在復雜場地上建設工程安全等級為一級的建設項目。場地為中等復雜場地不需進行其他建設場地1滑坡、危巖、崩塌、泥石流、巖溶塌陷等不良地質作用較為發育,且其影響面積占建設場地30%及以上的建設場地。不存在不需進行2場地地形坡角大于30°的自然土坡或地形坡角大于60°的自然巖坡,且其影響面積占建設場地50%及以上的建設場地。影響面積小于50%不需進行3三峽庫區175m蓄水位(吳淞高程)岸線外側水平距離100米范圍內的建設場地。不是不需進行4存在礦產采空區或地下洞室,且采空區或地下洞頂距離擬建工程最底面小于2倍洞跨的建設場地。不存在不需進行其他建設項目1總建筑規模大于50萬m2且高層建筑規模占總建筑規模的比例超過70%的大型住宅小區。不是不需進行2建筑高度大于200m的超高層建筑。不是不需進行3總建筑面積超過10000m2的城市軌道交通地下車站或長度大于500米的隧道。不是不需進行4主跨跨徑150m及以上的斜拉橋、懸索橋等纜索承重橋梁以及拱橋,立體交叉線路為3層及3層以上(不計地面道路及地道)的大型互通立交橋梁。不是不需進行表1.5-3勘察范圍判定表判定款項判定條件對應判定條件的場地、邊坡判定結果環境邊坡及其影響區域1對于無外傾結構面控制的巖質邊坡,勘察范圍到坡頂線外側的水平距離不應小于1倍邊坡高度。勘察范圍到坡頂線外側的水平距離大于1倍邊坡高度。勘察范圍滿足要求2對于有外傾結構面控制的巖土邊坡,勘察范圍線應根據組成邊坡的巖土性質及可能破壞模式確定,且勘察范圍不應小于外傾結構面影響范圍。勘察范圍大于外傾結構面影響范圍勘察范圍滿足要求3對于可能出現土體內部滑動破壞的土質邊坡,勘察范圍線到坡頂外側的水平距離不應小于1.5倍邊坡高度。勘察范圍線到坡頂外側的水平距離大于1.5倍邊坡高度勘察范圍滿足要求4對可能沿巖土界面滑動的土質邊坡,勘察范圍線應大于可能沿巖土界面滑動的土質邊坡后緣邊界,且還應大于可能沿巖土界面滑動的土質邊坡前緣邊界(即剪出口位置)勘察范圍線大于可能沿巖土界面滑動的土質邊坡后緣邊界,且大于可能沿巖土界面滑動的土質邊坡前緣邊界。勘察范圍滿足要求基坑邊坡及其影響區域1巖質基坑邊坡勘察范圍線到基坑邊坡外側的水平距離不應小于其基坑深度的1倍。無勘察范圍滿足要求2土質基坑邊坡勘察范圍線到基坑外側的水平距離不應小于其基坑深度的2倍。無勘察范圍滿足要求3當需要采用錨桿(索)支護時,勘察范圍線到基坑邊線外側的水平距離不應小于其基坑深度的2倍。無勘察范圍滿足要求根據上述內容判斷場地不需進行初步勘察,勘察范圍滿足規定。1.5.2勘察工作量布置接受甲方委托后,我公司立即組織了技術人員進場踏勘,根據《市政工程地質勘察規范》(DBJ50-174-2014)及業主的技術要求以及“線路平面位置圖、線路縱斷面圖”,結合場地實際,按照詳勘精度編制工程地質勘察綱要,勘察手段采用工程地質測繪、鉆探、探槽、室內巖土試驗等主要手段進行。根據《市政工程地質勘察規范》(DBJ50-174-2014),場地類別為中等復雜。本次勘察共布置鉆孔47個。本次勘察控制孔數量為11個,約占總孔數的39.3%,取樣測試孔數量為25個,約占總孔數的89.3%,滿足規范要求。勘察方法以工程地質勘探為主,輔以工程地質調查與測繪、工程斷面測量及放孔、室內巖土試驗等。具體勘察工作布置的原則如下:(1)一般道路一般道路孔,無切坡路段,道路橫剖面間距40~60m,每條橫剖面上布置一般至少3個勘探點,鉆孔勘探深度進入預計持力層5~8m,并滿足進入中等風化基巖3~5m。(2)挖方道路對于挖方道路,布置橫剖面間距35~55m,每條橫剖面上布置一般至少3個勘探點,復雜地段增加鉆孔,鉆孔深度一般進入設計道路標高以下5~8m,并滿足進入中等風化基巖3~5m。(3)填方道路對于填方道路,沿著垂直道路軸線或地形等高線布置橫剖面,間距30~50m,根據實際情況適當加密或加寬,每條橫剖面上布置一般至少3個勘探點,鉆孔深度進入原地面以下穩定地層中5~8m,并滿足進入中等風化基巖3~5m。(4)半挖半填道路對于半挖半填道路,沿著垂直道路軸線或地形等高線布置橫剖面,間距30~55m,根據實際情況適當加密或加寬,每條橫剖面上布置一般至少3個勘探點,復雜地段增加鉆孔,鉆孔深度進入原地面以下穩定地層中5~8m,并滿足進入中等風化基巖3~5m。(5)橋梁工程橋臺布置勘探線1條,每條勘探線上布置2~3個鉆孔,獨立柱形橋墩每墩布置1個鉆孔,鉆孔勘探深度進入預計基礎地面以下8~10m。(6)擋墻工程沿擋墻軸線布置,鉆孔間距30~50m。1.5.3勘察工作完成情況本次勘察共組織100型鉆機4臺進場,進行鉆探施工。自2019年2月22日進場,2019年2月25日出場,完成工作量詳見表1.5-5。表1.5-5完成的實物工作量工作內容單位勘察工作量備注工程地質測繪(1:500)km20.06鉆孔測量孔28剖面測量橫斷面km/條1.46/20縱斷面km/條1.32/4工程地質鉆探m/孔654.00/28簡易水文觀測孔28聲波及剪切波速測試m/孔152.8/5動力觸探試驗m/孔16.9/4巖石試驗抗壓組26變形組15利用其他勘察鉆孔m/孔359.10/211.5.4勘察工作質量評述1)工程測量工程測量:主要工作內容為鉆孔定位、實測工程地質剖面及地質點的定位。本次勘察1:500原始地形圖及數字光盤由業主方提供。用蘇光KTS-440全站儀沿線布測等級導線,采用重慶獨立坐標系統,1985國家高程基準。鉆探完畢后對所有勘探點進行核對。測量成果精度符合《城市測量規范》(CJJ8-2011)和《工程測量規范》(GB50026-2020)的要求。2)工程地質測繪工程地質測繪以1:1000地形圖為底圖,進行地層界線測繪及場地裂隙調查。調查測繪采用儀器法及半儀器法定位,用羅盤定向、皮尺量距和實測勘探點進行測繪,工程地質調查測繪范圍為擬建場地及擬建場地范圍外可能對擬建工程有影響的斜坡地段。通過野外實地踏勘和鉆探等方式,調查場地地形地貌、微地貌特征;調查各巖土層的分布及巖性特征;了解土層的形成條件、顏色、成分、結構特征;了解巖石的出露情況、巖石成分、結構、厚度、風化程度及產狀等要素以及裂隙發育的規模和特征;調查有無不良地質現象及其形成條件、規模、性質及發展情況;調查地下水的類型及補排關系。本次測繪工作符合相關技術要求,滿足擬定的勘察綱要。調查測繪質量滿足規范要求,地質界線和地質觀測點的測繪精度,在圖紙上不應低于3mm。3)工程鉆探鉆探施工投入XY-100型回轉鉆機4臺,采用單管回轉鉆進,土層回次進尺控制在1.0m以內,基巖回次進尺控制在2.0m以內。土層回次巖芯采取率為68~95%;基巖強風化層回次巖芯采取率大于63~85%(個別回尺低于65%)。基巖為碎裂結構巖體中風化層回次巖芯采取率介于68~95%,多大于75%,基巖較完整巖體中風化層回次巖芯采取率多大于80%。鉆探過程中,回次巖芯按順序擺放,并及時填寫回次標簽,由地質人員在現場對揭露的巖芯進行跟蹤描述,保證了各巖性層的準確分層。鉆探施工過程中鉆探質量達到工程鉆探技術及地質要求,未出現安全、質量事故。4)巖、土取樣測試本次勘察在現場共采取了巖樣37組,進行室內巖土物理力學試驗。本次勘察取樣深度、方法及試驗項目符合規范要求,所有試樣均及時包裝密封,送重慶市南方建設工程檢測有限公司進行試驗。巖石試驗操作按現行相關規范要求進行,試驗成果可靠。5)水文觀測本次勘察進行了鉆孔靜止水位觀測,終孔后抽干鉆孔循環水,在最后一個孔完成24小時后統一觀測水位,鉆孔揭露深度范圍內無穩定地下水位,觀測情況與實際情況吻合,其工作過程及方法均符合要求。6)原位測試在勘察范圍內,選取4個鉆孔進行了動力觸探原位試驗,嚴格按照有關規程規范進行,操作方法恰當,試驗數據可靠。7)外業見證情況說明本次外業自2021年9月22日進場,2019年2月25日出場,勘探工作由我公司承擔,工程勘察外業見證由建設單位委托重慶市高新巖土勘察設計院,采用旁站式監理,見證單位對我公司外業作業資質、人員的身份和資格、勘探點、鉆探、原始記錄等外業進行檢查、核實,并出具了勘察外業見證報告,外業成果真實可靠。8)封孔情況鉆孔采用原土回填,并分層夯實,回填土的密實度不宜小于天然土層。室內資料嚴格按現行規范進行綜合分析整理、編制報告。勘察測量系統采用重慶獨立坐標系統,1985國家高程基準。文字編寫軟件采用Microsoft-office-word-2013,制圖軟件采用:理正工程地質勘察CAD8.5和AUTOCAD2009中文版。本次勘察達到詳勘精度,經有資質的審查單位審查后可供施工圖設計使用。2場地工程地質條件2.1地理位置及交通概況擬建石門立交連接道路位于大石壩片區,在建軌道5號線(三縱線)東側,華潤中央公園西側,呈南北走向。道路起點順接現狀紅興路,由北向南,終點與規劃建新西路前衛廠段形成T型交叉。場地周邊與多條已建的市政道路銜接,交通較為便利。2.2氣象水文根據重慶市氣象局資料,項目地處北半球亞熱帶內陸的四川盆地東部,地處川東平行嶺谷中,屬東南亞季風環流控制范圍,具備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特性,復雜多樣的地貌類型,使其具有較明顯的氣候垂直帶譜結構。區內氣候特點是:氣候溫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日照少,空氣濕潤,春早夏長、冬暖多霧、秋雨連綿的特點,年無霜期349天左右。(1)氣溫多年平均氣溫17.6℃,極端最高氣溫41.7℃,月平均最高氣溫是8月,為28.1℃。極端最低氣溫-1.8℃,年總積溫5390℃,最熱為每年7月中旬至8月中旬,最冷為每年12月下旬至次年1月中旬。年平均無霜期為335天,霜凍一般出現在每年小雪至次年立春前后(即12~1月),輕者地面草叢上白霜,重者水田起薄冰,多發生于每次寒潮過后的晴天。整年多云霧,全年日照時間不超過1276小時,全年日照平均率為25%,8月日照時間最多為平均223小時,10月平均日照時間20小時。(2)降水量區內以降雨為主,雪、冰雹少見,多年平均降雨量為1163.3mm,降雨量多集中在5~9月,其中5月降水最為豐富,平均降水177.2mm。降水不足25mm的少水月為12、1、2月,以1月降水最少,平均18.8mm。多年平均最大日降雨量93.9mm。年平均降雨日為161.3d。日降雨量大于25mm以上的大暴雨日數占全年降雨日數的62%左右,小時最大降雨量可達62.1mm。(3)風春天為純東南風,風力一般1~2級,夏季多東南風和西北風,風向不穩定,往往夾著雷暴,風力為陣性大風,最大可達8級,伏天午時多南風,一般1級微風,秋冬季節為西北風,風向較穩定,最大5級。冬春季節多為高積云和層積云,云積穩定,終日籠罩,不見天日。夏季多為積雨云和雷雨云,云層變化大,分布不均,積散較快。秋天多為云朵,移動緩慢,顯得秋高氣爽。年平均風速:1.39米/秒。年最大風速:26.7米/秒,風向:西北;出現日期1981月10日。擬建場地內無地表水體。2.3地形地貌擬建場地原屬構造剝蝕淺丘地貌,整體上西高東低,起點順接現狀紅興路,由北向南沿已建臨時道路,終點與規劃道路平交。場地周邊人類改造活動強烈,東側為在建科技小學、已建華潤中央公園小區,西側鄰近軌道5號線,目前軌道P+R停車場已經進行填方施工。勘察范圍內大多為第四系人工填土覆蓋,沿線地面高程為203.67m~228.65m,整個線路場地最大高差為24.98m。場地地形起伏,地形坡度為2~35°,局部存在巖質陡崖,坡度大于70°。2.4地質構造根據區域資料與現場調查,擬建工程位于沙坪壩向斜北西翼,巖層呈單斜狀產出,優勢產狀為154°∠8°,巖層層面裂隙平直,微張,無充填,層面結合很差,為軟弱結構面。據野外調查,地表地層層序正常,無地層缺失和重復現象,未見斷層破碎帶出露;鉆探深度范圍內基巖地層層序正常,巖芯中所見巖層傾角與區域地層產狀基本協調一致,無突變現象。巖心采取率一般較高,無斷層破碎帶顯示,總之,無論地表和鉆探深度控制范圍內,均無斷層破碎帶顯示。經地質調查,場區基巖中風化巖體中主要發育兩組裂隙,其特征如下:裂隙LX1:產狀340°∠66°,間距0.5~2.5m,走向延伸小于5m,傾向延伸1.5~5.0m,微張,裂面平直,結合程度差,壓扭性裂隙,屬硬性結構面。裂隙LX2:產狀285°∠78°,間距0.5~1.8m,走向延伸小于5m,傾向延伸1.0~4.0m,微張,裂面較平直,結合程度差,壓扭性裂隙,屬硬性結構面。2.5地層巖性道路區內分布地層為第四系全新統雜填土(Q4ml)、素填土(Q4ml)、殘坡積粉質粘土(Q4el+dl),基巖為侏羅系中統沙溪廟組(J2s)泥巖、砂巖組成,現由新到老分述如下:①第四系全新統(Q4)雜填土(Q4ml):雜色,稍濕,主要成分為粉質粘土、砂泥巖碎塊及建筑垃圾等組成,塊碎石含量約占25-50%,塊碎石直徑一般為2-30cm,最大粒徑超過為80cm,局部區域建筑垃圾含量較少,為新近回填,松散~稍密;局部區域填土填齡達10年以上,稍密~密實。場地內雜填土厚度變化較大。其分布及厚度詳見工程地質柱狀圖及剖面圖。素填土(Q4ml):雜色,松散~稍密,稍濕,主要成分為粉質粘土、強風化泥巖、砂巖碎塊石及角礫,碎塊石粒徑為2~40cm,硬質含量為15%~40%,場地內廣泛分布。在建科技小學、在建軌道5號線停車區域為新近填土,回填時間小于3年,局部區域回填時間超過5年。其分布及厚度詳見工程地質柱狀圖及剖面圖。粉質粘土(Q4el+dl):黃褐色,可塑狀,韌性中等,干強度中等,刀切面稍有光澤,無搖振反應。②侏羅系中統沙溪廟組(J2s)泥巖(J2s-Ms):紅褐色,泥質結構,薄~中厚層狀構造,主要由粘土礦物及巖屑組成,局部砂質含量較高。強風化層裂隙發育,巖體破碎~較破碎,巖質極軟~軟。中風化泥巖裂隙較發育,巖體較完整,巖質軟,為場地主要巖層。其分布及厚度詳見工程地質柱狀圖及剖面圖。砂巖(J2s-Ss):灰色~青灰色,中粒結構,中厚~厚層狀構造,主要由長石、石英、云母等礦物及巖屑組成,鈣質膠結。強風化層裂隙較發育,巖石破碎~較破碎,中風化砂巖巖體較完整,巖質硬,為場地主要巖層。其分布及厚度詳見工程地質柱狀圖及剖面圖。③基巖風化帶及基巖頂面特征:1、強風化帶:巖芯呈碎塊狀、餅狀,局部巖屑狀,少量短柱狀,風化裂隙發育,質軟,易擊碎,手可折斷巖芯碎塊。基巖強風化帶厚約1.20m~4.60m。2、中等風化帶:巖質較新鮮,鉆探巖芯較完整,多呈柱狀~長柱狀、局部巖芯短柱狀。3、基巖頂面:由于是河流兩岸斜坡及山谷地帶,場區內基巖面沒有統一傾斜方向,一般基巖面坡角為2~45°之間。基巖面埋深為0.3m~21.6m。3、基巖頂面:由于是山麓斜坡及山谷地帶,場區內基巖面沒有統一傾斜方向。一般基巖面坡角為3~38°之間。基巖面埋深最淺處為0m,最深處為24.3m以上(未揭穿)。各孔巖土層埋深、厚度及風化帶埋深、高程等見勘探點情況一覽表。2.6水文地質1、地下水工程區內地下水類型主要為第四系松散層孔隙水和侏羅系中統沙溪廟組基巖裂隙水。地下水的形成、賦存及分布受地形地貌、地層巖性、地質構造、氣候條件等因素控制。松散層孔隙水賦存于第四系松散堆積層中,賦存條件主要受堆積物分布范圍與厚度控制,由于堆積層厚度不均,分布范圍有限,其水量不豐,無統一潛水面。該類地下水受大氣降水補給,向下滲透補給基巖裂隙水或順坡向徑流。基巖裂隙水賦存于厚層砂巖裂隙中,賦存條件受砂巖層厚度與裂隙發育程度控制,主要接受大氣降水補給,同時還接受外圍同一裂隙含水層或上覆第四系孔隙水的補給,總體順坡向運移,或遇隔水層后順層運移,受季節影響不大。各鉆孔終孔后,經24小時后觀測各孔的地下水水位,勘探深度范圍內無地下水,綜上所述,勘察期間勘探范圍內地下水貧乏,水文地質條件簡單。2、水土腐蝕性評價場地環境類型為Ⅱ類,依據《巖土工程勘察規范》(GB50021-2001)(2009版)中環境水腐蝕性評價的標準判定,在A類條件下此三類環境水對混凝土結構及鋼筋混凝土中的鋼筋有微腐蝕性。場地附近范圍內無污染源,結合當地經驗判定,地基土對混凝土結構及混凝土中鋼筋具有微腐蝕作用。2.7不良地質現象根據重慶市區域地質資料,勘察期間的工程地質測繪、鉆探成果等資料,綜合表明:擬建道路沿線未發現滑坡、崩塌、泥石流、采空區、地面變形、斷裂構造和明顯的構造破碎帶等不良地質作用;未見埋藏的河道、溝浜、墓穴、孤石等對工程不利的埋藏物。3巖土物理力學指標分析評價3.1工程地質分層場地內地層主要有第四系全新統人工填土、殘坡積粉質粘土,下伏基巖為侏羅系中統沙溪廟組泥巖和砂巖。人工填土采用動力觸探試驗進行判斷,同時取巖樣送室內試驗。由于粉質粘土揭露較少,其物理力學參數參考當地經驗值。樣品的采集、包裝、送樣及試驗均符合相關規定,其測試成果真實、可靠。工程場地工程地質分層以場地內地層巖性、力學特征異同作為劃分依據。3.2巖體基本質量等級基巖狀態分為強風化及中等風化,強風化基巖巖體破碎,巖體基本質量等級為Ⅴ類。中等風化泥巖在橋梁段天然抗壓強度值為8.15MPa,在道路段天然抗壓強度值為8.15MPa。綜上,泥巖為軟巖,巖體為較完整,巖體基本質量等級為Ⅳ類。中等風化砂巖天然抗壓強度值為24.45MPa,砂巖為較硬巖,巖體為較完整,巖體基本質量等級為Ⅲ類。3.3巖土可挖性分級根據《公路工程地質勘察規范》JTGC20-2011的3.2.3條規定及該規范附錄J-1,全線巖、土可挖性分級為:人工填土:呈松散狀,稍濕,土類別為普通土,土石等級為Ⅱ級。粉質粘土:多呈可塑狀,土類別為松土,土石等級為Ⅰ級。泥巖、砂巖強風化帶類別為硬土,土石等級為Ⅲ級。.泥巖中風化帶類別為軟石,土石等級為Ⅳ級。砂巖中風化帶類別次堅石,土石等級為Ⅴ級。3.3巖土參數計算及建議3.3.1巖土體參數建議值根據試驗成果并結合地區經驗,本次勘察巖土體物理力學參數建議值見表3.5-1。表3.5-1巖土體物理力學性質參數建議值一覽表巖性指標素填土粉質粘土泥巖砂巖強風化中風化強風化中風化重度(kN/m3)天然20.0*19.7*/25.5*/25.0*飽和20.5*20.0*/25.6*/25.1*道路段巖石抗壓強度標準值(MPa)天然///8.15/24.49飽和///5.19/17.85立交段巖石抗壓強度標準值(MPa)天然///8.15/23.64飽和///5.17/17.16地基承載力特征值(KPa)道路段現場荷載試驗確定150*350*3016450*9060立交段350*3016450*8745承載力基本容許值(KPa)100*180*250*500*350*1000*巖體抗拉強度(KPa)///187/664巖(土)體抗剪內聚力(KPa)3*/2*22*/15*/499/1583巖(土)體抗剪內摩擦角(°)28*/25*13*/9*/31.6/34.5土體水平抗力系數的比例系數(MN/m4)8*14*////巖體水平抗力系數(MN/m3)///60*/300*巖石與錨固體極限粘結強度標準值(KPa)360760基底摩擦系數/0.25*0.35*0.40*0.35*0.45*負摩阻力系數//////變形模量MPa立交段///1478.06/3758.97彈性模量MPa立交段///1633.18/3914.79泊松比μ立交段///0.33/0.25(1)中等風化巖體的變形模量和彈性模量取值:取0.7倍巖石變形模量和彈性模量值。(2)巖石泊松比可視為巖體泊松比。(3)地基極限承載力特征值根據《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范》DBJ50-047-2016第4.2.7節,巖質地基承載力特征值由天然巖石單軸抗壓強度標準值乘以折減系數估算。本次勘察中,場地為較完整巖體,折減系數取0.37。3.5.2結構面抗剪強度標準值建議結構面抗剪強度參數標準值參照《建筑邊坡工程技術規范》GB50330-2013中表4.3.1取值,由于本場地層面較發育,為軟弱結構面,結構面結合很差,取結構面粘聚力標準值為c=40kPa,內摩擦角φ=15°。裂隙LX1結合差,為硬性結構面,粘聚力標準值為c=50kPa,內摩擦角φ=18°。裂隙LX2結合差,為硬性結構面,粘聚力標準值為c=50kPa,內摩擦角φ=18。巖土界面參數建議取0.9倍飽和粉質粘土抗剪強度值,粘聚力標準值為c=14.4kPa,內摩擦角φ=8.1°。4場地穩定性評價4.1地震效應評價據《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2010(2016年版)附錄A,本區抗震設防烈度為6度,設計地震分組為第一組,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值為0.05g。根據《建筑工程抗震設防分類標準》(GB50223-2008)中3.0.4條:擬建道路等級為城市次干路,抗震設防類別為標準設防類,即為丙類。通過現場剪切波試驗,結合《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2010(2016年版)表4.1.3,人工填土剪切波速取140.00m/s,屬軟弱土;粉質粘土剪切波速根據經驗值取160.00m/s,屬中軟土;強風化基巖剪切波速取540.00m/s,屬軟質巖石;中風化基巖剪切波速>800m/s,屬巖石。沿線路基地震效應評價詳見表4-2所示。表4-2地震效應評價表評價區段評價區段最大覆蓋層厚度(m)等效剪切波速(m/s)場地類別特征周期值(s)地段類別A匝道0.000~410.86115.1140.00m/sⅢ0.45一般地段B匝道0.000~219.77311.4140.00m/sⅡ0.35一般地段C匝道0.000~166.2433.1140.00m/sⅡ0.35一般地段D匝道0.000~183.16410.6140.00m/sⅡ0.35一般地段E匝道0.000~490.3074.2140.00m/sⅡ0.35一般地段擬建場區內不存在砂土、粉土等液化土,可不進行液化判別,場地內上部土層主要為人工填土及粉質粘土。填土為軟弱土,回填時應進行壓實,壓實系數應達到0.94以上,以減輕地震力的影響,填土壓實后無震陷問題;下部為基巖穩定巖土,在地震情況下處于穩定狀態。場地地形較平緩、無滑坡、崩塌、泥石流等不良地質現象。4.2線路穩定性評價和適宜性評價根據調查,擬建場地原屬構造剝蝕淺丘地貌,整體上西高東低,場地周邊人類改造活動強烈。勘察范圍內大多為第四系人工填土覆蓋,沿線地面高程為190.13m~230.04m,整個線路場地最大高差為39.91m。場地地形起伏,地形坡度為2~35°。場地地層穩定,地質構造簡單,場內未見滑坡、崩塌、泥石流等不良地質作用。地基穩定,巖土體現狀穩定,場地地質構造簡單,水文地質條件簡單,抗震設防烈度為6度,地震動峰值加速度值為0.05g,現狀條件下道路區總體穩定。5路基工程地質評價5.1路基均勻性評價擬建道路沿線分布主要有第四系全新統人工填土、粉質粘土,侏羅系中統沙溪廟組砂巖、泥巖。按道路設計高程整平后,基礎持力層主要為:1、現狀人工填土分布較廣,厚度變化大,強度低,均勻性差;壓實填土層,按照相關規范要求進行壓實后,均勻性較好;2、粉質粘土出露較少,厚度變化較大,均勻性較差;3、強風化基巖,厚度變化較小,均勻性一般;4、中等風化基巖,巖性為泥巖和砂巖,巖體較完整、連續,變異性很低~中等,均勻性較好。5.2地下水作用評價根據鉆探成果和地質調查,場地范圍內地下水貧乏,根據地區經驗,場地土、地下水對混凝土結構及混凝土結構中的鋼筋具有微腐蝕性。填方邊坡填筑前應做好地表水的疏排措施,保證不受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影響。另外,應加強地表水攔截及排泄處理措施,場地內應設計永久的排水措施。必要時可修建排水涵洞、排水溝、截水溝等排水設施。挖方邊坡中遇見孔隙、裂隙含水量較豐富的地基基巖時,應對該處的邊溝進行加深加大處理,以達到阻斷地下水的滲泄和晾干含地下水碎屑巖地基效果。5.3路基(地基)持力層評價①人工填土分布范圍較廣,厚度變化較大。堆填時間存在差異,呈松散~稍密狀,不能直接用作擬建路基和擋墻的持力層,經壓實處理后可作為路基和低矮擋墻的持力層。②粉質粘土分布范圍較小,有一定的承載力,可考慮作路基和低矮擋墻基礎持力層。③強風化基巖巖體較破碎,厚薄不均,承載力不高,可考慮作為路基和低矮擋墻基礎持力層。④中等風化基巖巖體力學強度較高,厚度穩定,分布廣泛,裂隙不發育,無軟弱夾層,是擬建道路路基理想的持力層。5.4特殊性土評價(人工填土)按設計平場后路基段場地內局部填土較厚,結構松散~稍密,排列雜亂,無序堆填,巖土體結構差異大,層位不穩定,厚度變化較大,塊石較多,且填土具有濕陷性,因此,地基承載力及變形模量差異較大,不應直接作為地基持力層,經壓實處理后的填土可作為地基持力層,壓實系數λ在0.94以上。6道路工程地質評價共設置5條匝道,共計1.47km。各段匝道簡述如下:A匝道:A匝道設計車速為40km/h;長度為410.861m,含1處平曲線,最小圓曲線半徑為220m,最小緩和曲線長度為75m。B匝道:B匝道設計車速為40km/h;長度為219.773m,含2處平曲線,最小圓曲線半徑為30m,最小緩和曲線長度為35m。C匝道:C匝道設計車速為30km/h;長度為166.243m,含3處平曲線,最小圓曲線半徑為48m。D匝道:D匝道設計車速為30km/h;長度為183.164m,含1處平曲線,圓曲線半徑為30m,緩和曲線長度為35m。E匝道:E匝道設計車速為40km/h;長度為490.307m,含2處平曲線,最小圓曲線半徑為55m,最小緩和曲線長度為45m。立交橋位于沙坪壩向斜北西翼,巖層呈單斜產出,巖層傾角較緩,場地內及周邊未見斷層破碎帶等不良地質現象。場地地形平緩,中風化巖體完整性好,覆蓋層厚度變化較大。場地整體穩定,適宜橋梁建設。8.1A匝道該段匝道橋為預應力混凝土連續箱梁/連續鋼箱梁橋,全長410.861m。根據橋位區的工程地質條件、基礎持力層的埋深,綜合分析橋址區巖土條件,結合構筑物類型,橋梁墩臺均建議采用中等風化基巖做基礎持力層。1)1#橋墩(ZK2)地面高程193.00m,設計高程為201.751m。橋墩位置覆蓋層厚5.80m左右,強風化厚度約為1.60m。本橋臺位置地下水位貧乏,橋墩為矩形截面薄壁墩,建議采用嵌巖樁基礎。選用中風化基巖層做基礎持力層,設計參數見表3.5-1。2)2#橋墩(ZK4)地面高程198.47m,設計高程為201.981m。橋墩位置覆蓋層厚6.4m左右,強風化厚度約為1.9m。本橋臺位置地下水位貧乏,橋墩為矩形截面薄壁墩,建議采用嵌巖樁基礎。選用中風化基巖層做基礎持力層,設計參數見表3.5-1。3)3#橋墩(ZK6)地面高程199.02m,設計高程為203.007m。橋墩位置覆蓋層厚1.5m左右,強風化厚度約為7.2m。本橋臺位置地下水位貧乏,橋墩為矩形截面薄壁墩,建議采用嵌巖樁基礎。選用中風化基巖層做基礎持力層,設計參數見表3.5-1。4)4#橋墩(ZK8)地面高程194.79m,設計高程為204.589m。橋墩位置覆蓋層厚4.5m左右,強風化厚度約為3.2m。本橋臺位置地下水位貧乏,橋墩為矩形截面薄壁墩,建議采用嵌巖樁基礎。選用中風化基巖層做基礎持力層,設計參數見表3.5-1。5)5#橋墩(ZK10)地面高程200.960m,設計高程為208.396m。橋臺位置覆蓋層厚3.6m左右,強風化厚度約為1.5m。本橋臺位置地下水位貧乏,橋墩為矩形截面薄壁墩,建議采用嵌巖樁基礎。選用中風化基巖層做基礎持力層,設計參數見表3.5-1。6)6#橋墩(ZK13)地面高程201.742m,設計高程為209.115。橋臺位置覆蓋層厚1.3m左右,強風化厚度約為5.2m。本橋臺位置地下水位貧乏,橋墩為矩形截面薄壁墩,建議采用嵌巖樁基礎。選用中風化基巖層做基礎持力層,設計參數見表3.5-1。7)7#橋墩(ZK16)地面高程203.671m,設計高程為209.971m。橋臺位置覆蓋層厚2.9m左右,強風化厚度約為3.6m。本橋臺位置地下水位貧乏,橋墩為矩形截面薄壁墩,建議采用嵌巖樁基礎。選用中風化基巖層做基礎持力層,設計參數見表3.5-1。8)8#橋墩(ZK16)地面高程203.808m,設計高程為211.009。橋臺位置覆蓋層厚3.1m左右,強風化厚度約為2.2m。本橋臺位置地下水位貧乏,橋墩為矩形截面薄壁墩,建議采用嵌巖樁基礎。選用中風化基巖層做基礎持力層,設計參數見表3.5-1。9)9#橋墩(ZK17)地面高程201.218m,設計高程為212.167。橋臺位置覆蓋層厚4.9m左右,強風化厚度約為1.96m。本橋臺位置地下水位貧乏,橋墩為矩形截面薄壁墩,建議采用嵌巖樁基礎。選用中風化基巖層做基礎持力層,設計參數見表3.5-1。10)10#橋墩(ZK18)地面高程203.244m,設計高程為2213.327。橋臺位置覆蓋層厚5.9m左右,強風化厚度約為2.2m。本橋臺位置地下水位貧乏,橋墩為矩形截面薄壁墩,建議采用嵌巖樁基礎。選用中風化基巖層做基礎持力層,設計參數見表3.5-1。8.2B匝道該段匝道橋為預應力混凝土連續箱梁/連續鋼箱梁橋,全長219.773m。根據橋位區的工程地質條件、基礎持力層的埋深,綜合分析橋址區巖土條件,結合構筑物類型,橋梁墩臺均建議采用中等風化基巖做基礎持力層。1)1#橋墩(ZK31)地面高程197.95m,設計高程為208.475m。橋墩位置覆蓋層厚1.30m左右,強風化厚度約為4.90m。本橋臺位置地下水位貧乏,橋墩為矩形截面薄壁墩,建議采用嵌巖樁基礎。選用中風化基巖層做基礎持力層,設計參數見表3.5-1。2)2#橋墩(ZK36)地面高程203.73m,設計高程為207.875m。橋墩位置覆蓋層厚8.2m左右,強風化厚度約為5.8m。本橋臺位置地下水位貧乏,橋墩為矩形截面薄壁墩,建議采用嵌巖樁基礎。選用中風化基巖層做基礎持力層,設計參數見表3.5-1。3)3#橋墩(ZK38)地面高程203.93m,設計高程為207.575。橋墩位置覆蓋層厚2.9m左右,強風化厚度約為10.6m。本橋臺位置地下水位貧乏,橋墩為矩形截面薄壁墩,建議采用嵌巖樁基礎。選用中風化基巖層做基礎持力層,設計參數見表3.5-1。4)4#橋臺(ZK41)地面高程205.69m,設計高程為207.330m。橋墩位置覆蓋層厚11.2m左右,強風化厚度約為2.2m。本橋臺位置地下水位貧乏,橋墩為矩形截面薄壁墩,建議采用嵌巖樁基礎。選用中風化基巖層做基礎持力層,設計參數見表3.5-1。8.3C匝道根據設計方案,D匝道為環圈匝道,交通流向為“東→南”(觀音橋環道→渝澳大橋)。C匝道設計車速為30km/h;長度為166.243m,含1處平曲線,圓曲線半徑為30m,緩和曲線長度為35m。該段地面高程為281.308~282.50m,根據鉆探揭露,該段地層覆蓋層為素填土,基巖為泥巖和砂巖組成。覆蓋層厚約2.6~7.2m,下伏基巖強風化厚度約1.8~2.2m,強風化巖體破碎,中等風化基巖巖體完整。根據設計方案該段為挖方段,該段設計標高為271.343~276.143m,挖方高度最大約為8.34m。挖方后基巖出露地段可直接作為路基持力層,素填土地基建議淺層翻壓,分層夯實碾壓,夯實后的素填土壓實系數不小于0.92,路面底面以下1.50m范圍內壓實系數不小于0.94。并應確保路面設計標高以下經壓實處理后的路基素填土有足夠厚度(滿足變形要求)。根據設計方案,該段匝道K0+005~K0+095.00段右側為挖方巖土混合邊坡,土層較薄,開挖后不會沿巖土分界面產生滑動,右側其余段與左側與建新西路順接,不存在邊坡,右側邊坡坡向為139°,無放坡空間,按直立開挖評價,根據地層產狀、巖石裂隙情況,進行赤平投影如下:圖8-1C匝道K0+005~K0+095.00段右側赤平投影圖強風化帶巖體破碎,巖體力學性能差,穩定性差,下部中風化帶巖體較完整,力學性能較好,穩定性較好。直立開挖邊坡土體及強風化層不穩定,可能產生巖土體掉塊等現象,經邊坡赤平投影分析可知:層面與邊坡呈切向相交,對邊坡穩定性影響小;裂隙J1與邊坡呈切向相交,對邊坡穩定性影響小;裂隙J2與邊坡呈順向相交,對邊坡穩定性影響大,邊坡穩定性受J2控制。由此可知D匝道K0+005~K0+095.00段右側邊坡穩定性受J2控制。邊坡類別為Ⅲ類,安全等級為二級。等效內摩擦角泥巖取53°,砂巖取55°。邊坡破裂角泥巖取60.8°,砂巖取62.2°。根據設計方案,由于存在外傾裂隙且放坡空間不足D匝道K0+005~K0+095.00段右側建議采用抗滑樁超前支護,先支護,后開挖,避免放炮震動。8.4D匝道根據設計方案,D匝道為定向匝道;長度為183.164m,含3處平曲線,最小圓曲線半徑為55m,最小緩和曲線長度為45m。該段道路為一般路基,素填土地基建議淺層翻壓,分層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