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教學設計_第1頁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_第2頁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_第3頁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_第4頁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學校數學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通過實際觀看,比較,能正確指出被觀看物體的正面、側面和上面,能正確辯認從正面、側面、上面觀看到的物體的外形,并能體會到站在不同的位置,同時觀看到的物體的面的個數是不同的。

2、在觀看活動中,積累數學活動閱歷,在推斷、辯認活動中進展數學思索。

教學重點:

能正確地從正面、側面、上面觀看物體的外形。

教學難點:

在不同的位置、觀看到物體的面的個數不同。

一、觀看照片,談話引入。

1、談話引入

屏幕出示兩張分別從教室前后拍的照片,同學辯認,認真看看它們有什么不同?

2、想一想,拍的是同一個教室,為什么照片會不一樣呢?

3、依據同學回答,引入本節課學習內容。

同學認真觀看兩張照片。

回答問題。

二、觀看實物,指出實物的正面、側面、上面。

三、觀看***片,想象不同角度看到的視***

1、觀看***書柜:

(1)把***書柜放在講臺中間。

(2)提出觀看要求:坐在自己的座位上觀看,觀看時要坐端正,頭不能移動,把看到的樣子記在腦子里。

2、小組內溝通:坐在自己位置上能看到***書柜上幾個面?哪幾個面?

3、班內溝通,全班評議。

4、觀看洗衣機和冰箱的***片。

(1)認真觀看***片,推斷它們分別是洗衣機、冰箱的哪幾個面?

(2)小組內溝通,介紹你觀看到的哪幾個面?

5、反思總結、加深體會

(1)剛才我們一起觀看了一些物體,想一想,我們是怎樣進行觀看的?

(2)在觀看物體的過程中,你有什么發覺?

1、出示P86下面的兩幅***。

2、猜一猜,這兩幅***分別是誰看到的?各看到了哪幾個面?為什么這么說?

3、同學輪番在離開座位,觀看***書柜,驗證自己的猜想。

同學端坐在自己的位置上,觀看***書柜。

把自己觀看到的在小組內溝通。

班內溝通。

同學觀看洗衣機和冰箱***片。

小組溝通,再班級溝通。

同學猜一猜是誰看到的?,輪番看一看,驗證猜想。

四、組織練習,深化理解。

五、拓展延長,引導同學課后連續觀看。

1、把文具盒放在桌上,站在不同的位置看一看,最多能看到幾個面?

(1)以小組為單位,先各自觀看,再組內溝通。

(2)指名回答。

2、小組觀看正方體,長方體的模型,爭論溝通:什么位置只能看到一個面?什么位置能同時看到兩個面?什么位置能同時看到三個面?最多能同時看到幾個面?說說正面、側面、上面各有什么顏色?

3、(1)擺一擺,再觀看,回答問題,用兩個同樣大小的正方體擺一擺,,再從它的正面、側面和上面看一看。

(2)出示"想想做做'第5題下面的***片,推斷看到的是哪一個***形?

六、全課總結。

師: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知道了或學會了什么?

從不同的角度看世界,可以看到不一樣的世界,只要你擁有一雙擅長觀看和發覺的眼睛,在生活中,你會發覺更多的美,在數學學習上,你會發覺更多好玩的現象。

學校數學教學設計2

一、教學目標:

1.把握中位數代表的概念,能依據所給信息求出相應的數據代表。

2.合詳細情境體會平均數、中位數和眾數三者的差別,能初步選擇恰當的數據代表對數據做出自己的推斷。

3.培育同學對統計數據從多角度進行全面的分析,從而避開機械的、片面的解釋。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把握中位數、眾數等數據代表的概念。

難點:選擇恰當的數據代表對數據做出推斷。

三、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引出課題

課件顯示:問題1:數據誤導:

某次數學考試,婷婷得到78分。全班共30人,其他同學的成果為1個100分,4個90分,22個80分,以及一個2分和一個10分。

婷婷計算出全班的平均分為77分,所以婷婷告知媽媽說,自己這次成果在班上處于"中上水平'。

師:婷婷有哄騙媽媽嗎?

師:平均數是我們常用的一個數據代表,但是在這里,利用平均數把倒數第三的分數說成處于班級的"中上水平'明顯有投機取巧之嫌,大家思索:那么問題出在哪里呢?

師:你對此有何評價?

師:類似的受平均數誤導例子還是許多的。婷婷的爸爸的公司在一次聘請時就消失了如下的情景。

問題2阿沖應聘

(先請一位同學給畫面編一段話。然后提問:略)

(二)溝通對話,探究新知

提出一個真實的問題,揭示同學熟悉上的沖突,產生新的疑點,引起同學對"平均水平'的認知沖突,從而引入中位數和眾數的概念.

(三)梳理概括,形成結構

(四)應用新知,體驗勝利

我們自己也試著把學過的學問應用到實際中。

(六)變式練習,擴展新知

(結合課件)議一議:平均數、中位數與眾數都有哪些自己的特點?

老師引導同學圍繞以下內容綻開:

平均數:充分利用數據所供應信息,應用最為廣泛,但

中位數:計算簡潔,受極端值影響較小,但

眾數:當一組數據中有些數據多次重復消失時,眾數往往是人們尤為關懷的一個量.

下面由我們自己去收集一組生活中的數據,然后再選擇恰當的數據代表來說明本組數據的特征。

(老師發給每個小組一張《活動報告單》,深化到同學活動中,適當答疑)

(老師視課堂詳細的時間的狀況選擇是否講解:假如你是一名廠長)

(五)反饋評價,提示作業

平均數、中位數和眾數各有所長,也各有其短。請你分別結合詳細實例,說明平均數、中位數和眾數各自的現實意義。

總結:今日我們都學到哪些學問?

學校數學教學設計3

教學內容:

義務訓練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人教版數學二班級下冊第54~55頁例2~例3。

教學目標:

1.通過操作和語言表達活動,使同學理解"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含義,體會數量之間的相互關系。

2.使同學經受將"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實際問題轉化為"求一個數里含有幾個另一個數'的數學問題的過程,初步學會用轉化的方法來解決簡潔的實際問題。

3.逐步培育同學"說'操作的意識和力量,提高操作的思維含量和自主探究力量。

教學重點:

使同學經受從實際問題中抽象出"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數量關系的過程,會用乘法口訣求商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

將"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數量關系轉化為"一個數里含有幾個另一個數的除法'問題。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觀看填空。

指名同學回答,并講一講蜻蜓的只數是蝴蝶的2倍,就是5的2倍,2個5等于10(只)的思索過程。

2.擺小棒。

老師在投影儀上擺5根小棒,然后問:老師擺了幾根小棒?(5根)

提問:誰情愿到上面來擺小棒?

請一名小伴侶到投影儀上來擺小棒,其他小伴侶在桌面上擺小棒。

假如小伴侶們擺的小棒是老師的3倍,應怎樣擺?(同學連續操作。)

提問:你是怎樣擺的?一共擺了多少根小棒?

同學擺的根數是老師的3倍,就是擺5的3倍,5根5根的擺,擺3個5根,一共是15根。

板書:3個5根是15根

5的3倍是(15)

3.小結:我們剛才一起復習了有關"倍'的學問,今日我們連續學習有關"倍'的數學問題。

[設計意***]鞏固同學已有的學問和操作技能,為學習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做好學問和探究方法的預備。

二、動手操作,探究新知

1.擺小飛機,熟悉"倍'。

師:(用5根小棒擺出一架飛機)小伴侶們想不想擺小飛機呀?

(請一名小伴侶到投影儀上擺小飛機,其他小伴侶在桌面上擺小飛機,老師指導。)

組織匯報溝通,用多少根小棒擺了小飛機幾架。

同學(可能)的擺法:

用10根小棒擺了小飛機2架;用15根小棒擺了小飛機3架;用20根小棒擺了小飛機4架

(老師對同學進行鼓舞性評價,激發同學進一步探究的信念。)

老師在投影上用15根小棒擺小飛機3架,也就是說15根小棒是5根小棒的3倍。接著提問:誰能說一說用10根小棒擺了小飛機2架,就是說哪個數是哪個數的幾倍?用20根小棒擺呢?

讓同學多說一說,進一步理解"倍'的意義。

[設計意***]同學通過用小棒擺小飛機再說一說的活動,激發了學習愛好。同學在擺小飛機的活動中,經受了動手操作和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所做所想的過程,漸漸抽象出了"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含義,熟悉了"倍'概念,訓練了同學的抽象思維力量。

2.再擺一擺,把對"幾倍'的理解轉化成"除法'問題。

老師用投影出示下***:

師:老師用5根小棒擺了小飛機1架,小伴侶們預備用多少根小棒來擺小飛機?(15根)小伴侶擺小飛機用的小棒數是老師用的小棒數的幾倍?(3倍)

(讓同學相互說一說,由于5根小棒擺1架小飛機,所以15根小棒可以擺小飛機3架,15根是5根的3倍。)

師:誰能把這15根小棒快速地擺一擺(不用擺成小飛機樣子),能夠讓大家一下子就看出15是5的3倍來呢?

板書:15是5的(3)倍

請小伴侶在投影儀上擺出下***,并說一說。

同學:把15根小棒,每5根小棒分一份,15根里面有3個5根,所以15是5的3倍。

板書:15根里有3個5根

師:假如你們用20根小棒來擺小飛機,所用小棒根數是老師的幾倍?(20根是4個5根,所以20是5的4倍。)

小結:"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含義就是"求一個數里含有幾個另一個數',用除法計算。像上面擺小飛機就是求15是5的幾倍。想:15里面有幾個5,用除法算155=3,所以15是5的3倍。說明"倍'是一種關系,不是計量單位,所以3后面什么也不用寫。板書:155=3

[設計意***]讓同學通過擺小棒,應用轉化的數學思想,把"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實際問題轉化成"一個數里面有幾個另一個數'的除法問題。讓同學學會用數學的方式來思索問題,提高了思維質量。

3.想一想,說一說。

(1)蘋果3個,梨6個,梨的個數是蘋果的幾倍?(6里面有幾個3,用除法算63=2。)

(2)蘿卜6個,茄子2個,蘿卜的個數是茄子的幾倍?(6里面有幾個2,用除法算62=3。)

[設計意***]讓同學由實物聯想到倍數關系,使同學體驗到數學來源于生活。

(3)擺圓片。(動手操作,再說一說哪個數是哪個數的幾倍。)

a.第一行擺4個○,其次行擺8個○。

b.第一行擺9個○,其次行擺3個○。

(4)8里面有()個4,8是4的()倍

12里面有()個3,12是3的()倍

24里面有()個6,24是6的()倍

42里面有()個7,42是7的()倍

三、運用學問解決問題

1.引導同學讀課本第54頁至55頁的內容。

2.學習例3(思索回答問題)。

(1)認真看***,從***中你獲得了哪些信息?

(2)引導同學想一想,怎樣解決"唱歌人數是跳舞人數的幾倍'。

(3)引導同學***解決問題。

(4)讓同學說出自己的想法,并組織同學集體訂正。

(5)還能提出什么問題。(依據同學的問題、思路引導分析解決。)

3.引導同學完成"做一做'。

4.歸納小結: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就是求一個數里有幾個另一個數,用除法計算。

[設計意***]突出同學的自主參加,***思索。老師是同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讓同學有充分的時間學習探究。

四、鞏固訓練

1.練習十二第1題。

要求同學仔細看***。(1)***中有些什么動物?(2)分別是多少只?(3)***分析解決,小鹿的只數是小猴的幾倍?(4)為什么這樣列式?(5)還能提出其他問題嗎?

2.***完成第2題。

學校數學教學設計4

人教版學校數學六班級下冊第87、88頁。

1.鞏固常用計量單位的表象。

2.把握所學單位間的進率。

3.能夠進行簡潔的改寫。

能夠進行簡潔的改寫。

能夠正確地進行改寫。

1.供應協作學習任務單,促進協作學習的有效性。

環節

呈現

同學活動

學習目標

問題情境

1.復習。

師:"我們學過哪些量?它們各有哪些計量單位?'

思索、回答。

鞏固常用計量單位的表象。

***探究

前一晚的作業是讓同學在家***分類整理,準備分成哪幾類?

***思索、整理、分類。

回憶整理形成學問網絡。

協作學習

協作學習任務:

1、每人在小組中匯報自己整理。

2、記錄表:

成員

我是這樣整理的

小組成員合作完成。

通過溝通,相互觀賞、取長補短。

把握所學單位間的進率。

應用拓展

1.

2.P88練習十六

總結單位改寫的方法。

在老師引導下***完成,并準時共享錯例。

能夠進行簡潔的改寫。

常見的量

學校數學教學設計5

教學內容:

購物中的數學

教學目標:

1、通過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體會數學學問在生活中的作用。

2、培育利用數學學問解決問題的力量。

教學重難點:

利用數學學問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一、出示情景

一天有個年輕人來到王老板的店里買了一件禮物,這件禮物成本是18元,標價是21元.結果是這個年輕人掏出100元要買這件禮物,王老板當時沒有零錢,用那100元向鄰居換了100元的零錢,找給年輕人79元.但是鄰居后來發覺那100元是假鈔,王老板無奈還了鄰居100元.現在問題是:王老板在這次交易中究竟損失了多少錢?

提示:其中損失成本18元,不要算成21元。

二、小組爭論

三、匯報結論

四、小結

王老板和鄰居之間事實上互不虧欠。王老板在這次交易中究竟損失了97元。

五、全課總結

師:通過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6、學校趣味數學的校本課程開發教案

學校數學教學設計6

讀了《學校數學教學設計》這本書,深有感受。這本書既有理論意義,又有有用價值。書中不僅談了課堂教學設計的具體過程、反思等,而且還談了數學教學的"情景設計',更重要的是體現了數學教學的來龍去脈。原本以為教學設計僅僅是每一位老師在上課前必需做的一項功課,沒想到這項功課卻包含著很多的藝術。教學設計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同學對該門課的`寵愛程度。試想一下,一位老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僅僅是圍繞讓同學知曉一個個的問題的現成答案,同學的思維沒有得到任何的熬煉,久而久之,定會兩手空空,無所收獲。而另一位老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主要是圍繞培育同學的創新精神和實踐力量,效果必定和前者大不相同。而要培育同學的力量,應先激發同學的學習動機。

數學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是進展同學的智力,而智力的進展又取決于同學學習的樂觀性,沒有肯定的學習動機,就談不上對學問的探究,更談不上對學問的創新。

同學作為能動的學習主體,既可能樂觀主動地參加教學過程,也可能有意、無意地拒絕教學的影響。因此,激發同學的學習動機就顯得尤為重要。

那么,怎樣才能激發同學的學習動機呢?我認為:

一、使同學熟悉到自己是學習過程中的仆人,使同學明白只有自己親自參加新學問的發覺,***解決問題,擅長思變,習慣于歸納整理,才能真正熬煉自己的思維、開發自己的智力、進展自己的力量。運用恰當的方法,巧設懸念,激發同學學習的欲望。

二、進行情感溝通,增加學習愛好。

老師應加強與同學感情的溝通,增進與同學的友情,關懷他們、愛惜他們,熱忱地關心他們解決學習和生活中的困難。做同學的知心伴侶,使同學對老師有較強的相信感、友好感、親近感,那么同學自然而然地度過到寵愛你所教的數學學科上,達到"尊其師,信其道'的效果。和同學進行情感溝通的另一個方面是:老師通過教學或數學家的故事等,來讓同學了解數學的進展、演化及其作用,了解數學家們是如何發覺數學原理及他們的自學態度等。比如:可以給同學講"數學之王高斯'、"幾何學之父歐兒里德'、"代數學之父韋達'、"數學之神阿基米德'等數學家的故事。ZK168

三、適當開展競賽,提高同學學習的樂觀性。

適當開展競賽,是激發同學學習樂觀性和爭取優異成果的一種有效手段。通過競賽,同學的好勝心和求知欲更加劇烈,學習愛好和克服困難的毅力會大大加強。

總之,要激發同學學習的動機,首先是使同學對學習有一個正確的熟悉,這是學習動力的源泉。然后,是如何激發同學的學習動機。一句話,抓住同學的愛好特點,培育學習愛好為核心,全方位激發同學的學習動機。

學校數學教學設計7

教學內容:

P10P11

教學目標:

1、使同學把握一位數除兩位數及幾百幾十數的口算除法的計算方法,并能正確的計算。

2、進一步體驗除法的意義,感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

教學重點:

把握口算除法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

能夠快速正確的計算

教學方法:

探究法、練習法

教學過程:

一、復習

口算練習,一位數除整十整百數。

二、新授

1、出示掛***,引導同學看***,滲透環保訓練。提出問題:可以分多少組?

2、將同學列的算式及方法板書。并用全班同學一起復述,使每個同學弄白算法。

3、將答案完成在書上。

4、完成試一試第1~2題。

第1題同學***完成

第2題先說說用什么方法作,然后由同學完成。

三、練習。

完成P111~3題

第一題,同學***完成

做完后溝通算法。

第2題:先讓同學看***,明白***意,然后***完成,集體訂正。

第3題:先讓同學看***,明白***意,然后依據問題選擇有用的數字信息。

四、課堂小結

說說這節課學了什么?自己學得怎樣?

同學聽算,做完后溝通。

同學看***,從***中獲得數學信息。

同學***思索列出算式,探究算法,與同伴進行溝通。

***完成。

集體訂正,溝通算法。

從***中獲得信息,然后***完成。

同學自己完成,個別同學給于適當輔導。

同學互評,自評。

板書設計:

學校數學教學設計8

數學教學應當有意識、有方案地設計教學活動,引導同學體會數學與現實社會的聯系,加強同學的數學應用意識,不斷豐富解決問題的策略,提高解決問題的力量。結合有關的教學內容,培育同學如何進行初步的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概括,對簡潔的問題進行推斷、推理、逐步學會有條理、有依據地思索問題,同時留意培育思維的靈敏性和敏捷性。在這幾年的時間里我得到了一些教訓,熟悉到自己有許多不足,并且對學校教學工作有了一些體會。

一、設計生活實際、引導同學樂觀探究

這種教學設計有利于激發同學學習愛好,使同學對新的學問產生劇烈的學習欲望,充分發揮同學的能動性的作用,從而挖掘同學的思維力量,培育同學探究問題的習慣和探究問題的力量。

1、在教學中既要依據自己的實際,進行合理的教學設計。注意開發同學的思維力量又把數學與生活實際聯在一起,使同學感受到生活中到處有數學。使教學設計具有形象性,給同學極大的吸引,抓住了同學熟悉的特點,形成開放式的教學模式,達到預先教學的效果。

2、給同學充分的思維空間,做到傳授學問與培育力量相結合,重視同學非智力因素的培育;合理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同學的學習動機,注意激發同學學習的樂觀性推動同學活動意識。

3、利用合理地提問與爭論發揮課堂的群體作用,熬煉同學語言表達力量。達成***、主動地學習、樂觀協作老師共同達成目標。

二、樂觀提問,貫穿課堂始終

要想同學40分鐘內都會用心聽你的課那是不行能的,他們或多或少會開小差,他們有的可能連書本都不拿出來或不翻開,甚至還會說話打鬧。另外,提問要有勻稱性,不能反復提問某個同學,這樣會使其他同學回答問題的熱忱消退的。

三、設計質疑教學,激發同學學習欲望

1、充分挖掘教材,利用同學已有的學問閱歷作為鋪墊。

2、重視傳授學問與培育力量相結合,培育同學自主學習的習慣。

3、在教學中提出質疑,讓同學通過檢驗,進展和培育同學思維力量,使同學樂觀主動查找問題,主動獵取新的學問。

4、教學中應創設符合同學規律思維方式的問題情境,遵循制造學習的規律使同學運用已有的學問閱歷進行分析、比較、綜合。

總之,數學教學活動必需建立在同學的認知進展水平和已有的學問閱歷基礎之上。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互動,共同進展的過展。老師要轉變思想,更新訓練觀念,由居高臨下的權威轉向與同學公平對話,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同學,鼓舞同學樂觀參加教學活動。老師要走出演講者的角色,成為同學學習的組織者、激勵者、引導者、協調者和合。老師在同學的學習爭論溝通過程中,只賜予同學恰當的引導與關心。要讓同學通過親身經受、體驗數學學問的形成和應用過程來獵取學問,進展力量。

學校數學教學設計9

教學過程:

一、問題情境

1、師生談話。

師:同學們,你們去哪兒旅游過?

同學可能說道:去北京??

師:同學們去的地方還真不少。

2、出示情境***,讓同學觀看情境***,了解***中的事情,提出誰的車輪轉動一周走的遠,為什么?

師:我們一起看看聰聰一家干什么去了?同學們打開書翻到82頁,觀看情境***。生:他們一家騎自行車到野外郊游去了。

師:沒錯,一家三口都特殊興奮!再觀看一下,你還看到了什么?

同學可能說道:三個人騎的自行車型號不同。三個人的自行車車輪的大小不一樣。

師:那車輪轉動一周,誰的車走得遠呢?為什么?

同學可能說到:

生:爸爸的車走得遠,由于它的車輪最大

生:爸爸的車輪周長最長,所以走的最遠

師:你認為哪兒是車輪的周長呢?

生:車輪一周的長度就是車輪的周長。

師:那車輪轉動一周走的距離又是什么呢?

生:車輪轉動一周走的距離就是車輪的周長

師:對,你真聰慧,車輪轉動一周走的距離就是車輪的周長。

師:誰的車輪周長最長,誰的車輪周長最短?

生:爸爸的車輪周長最長,聰聰的車輪周長最短。

4、爭論:車輪的周長和什么有關,有什么關系?然后由車輪的半徑越長周長越長,即車輪的直徑越長周長越長,進而得出:圓的直徑越長,周長越長的結論。

師:那車輪周長與什么有關系,有什么關系呢?

同學可能說到:

與車輪的大小有關,車輪越大,周長越長

與車輪輻條有關,輻條越長,周長越長

與車輪半徑有關,半徑越長,周長越長

與車輪直徑有關,直徑越長,周長越長

師:同學們談得都很有道理,車輪的半徑越長,也就是直徑越長,那車輪的周長就會越長師:那么圓的周長與直徑有什么關系呢?

生:圓的直徑越長,周長越長

師:你反應真快,你們認為呢?

生:同意

師: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周的周長,板書課題:圓的周長。下面我們連續討論,看看圓的周長和直徑還有什么關系?

二、自主探究

(一)測量硬幣

1、讓同學用預備好的材料測量1元硬幣的直徑和周長。

師:同桌合作,利用手中的材料測量出1元硬幣的周長和直徑。

同學活動,老師巡察并參加。

給同學充分動手測量的時間和空間,獲得測量圓的周長和直徑的活動閱歷。

2、溝通測量結果和方法,留意測量的過程要溝通清晰。

師:誰來說說你們的測量方法和測量結果?

同學邊說邊演示:(1)緾繞法生(2)滾動法

師:同學們剛才用的方法都特別好。

師:看看硬幣的周長是多少呢?

生:7.8cm

3、計算并觀看測量的數據,推想硬幣的周長與直徑之間有什么關系。

師:就用這個數據和直徑2.5厘米來估一估或者算一算周長除以直徑的結果,看看硬幣的周長和直徑有什么關系呢?

同學可能消失:

我估的硬幣的周長大約是直徑的3倍。

我估的是3倍多一些。

(二)測量圓片

1、提出做一做的要求,讓同學用老師預備好的圓片測量并計算。

師:看來硬幣的周長大約是它直徑的3倍的多一些,那是不是任何圓的周長與直徑都有這樣的關系呢?老師課前給每個小組發了三個大小不同的圓片,小組分工合作,進行測量和計算,除不盡的保留兩位小數,并填在表中。

觀看得到的數據,你發覺了什么?

給同學充分的時間進行操作,老師進行巡察參加。

2、溝通各組測量和計算結果,然后讓同學說一說發覺了什么?

師:完成測量了嗎?哪個小組匯報一下你們測量和計算的結果?

同學匯報

師:現在請同學們觀看表中的數據,你發覺了什么?

同學可能說到:

三個圓的周長都是它直徑的三倍多一些

不管是大圓還是小圓,周長總是它直徑的3倍多一些

師:(把從下面搜集到的統計表呈現出來)我們看其它組也是這樣的結果嗎?

生:是

師:你們底下也是這樣的結果嗎?

生:是。

(三)總結圓的周長公式

1、老師介紹圓周率的進展歷程,然后溝通感受和啟發,進行思想訓練。

師:看來,任何圓的周長都是它直徑的三倍多一些,其實這個倍數是固定不變的數,我們把它叫作圓周率。板書:圓的周長直徑=圓周率。

師:由于我們在測量時有誤差,所以得不到一個固定值。

師:圓周率可用字母來表示。板書:

老師范讀,同學齊讀,并在桌子上試著寫一寫。

師:我們今日課上討論的圓周率,早在幾千年前,我們古人就開頭討論了。

請同學們自學課本84頁的兔博士網站。(同學自學)

師:在眾多討論圓周率的科學家產中有位代表性的人物,你們知道是誰嗎?

生:祖沖之。

師:你們覺得祖沖之怎么樣?

同學談感受

師:老師也覺得祖沖之太了不起了,做為中國人感到太驕傲了。

師:現在人們發覺圓周率是個無限不循環小數,利用計算器已經算到了小數點后面上億位,你們讀一讀。=3.1415926535897??(生讀。)

師:由于圓周率是個無限不循環小數,計算時只取它的近似值。

板書:3.14

2、引導同學依據周長直徑=圓周率,推導出圓的周長公式并用字母表示。

師:依據圓的周長直徑=圓周率,如何求圓的周長呢?

生:直徑圓周率=圓的周長

師:假如周長用字母"c'表示,直徑用"d'表示,誰來總結求圓周長的公式?生:c=d師:板書

師:那假如把直徑d換成半徑r呢?

生:c=2r師板書

師:再求圓的周長,你還用測量的方法嗎?只需知道什么就可以了?

生:直徑或半徑。

在老師的啟發下,經受圓周長公式的推導和用字母表示的過程。

三、簡潔應用

讓同學試著用公式求圓的周長

師:那我們利用公式試著求一下圓的周長。(課本84頁練一練的第一題的1、3小題)

學校數學教學設計10

一、聯系實際,激趣導入

T:孩子們,你們已經是二班級的同學了,平常你們喜愛看課外書嗎?(喜愛)

T:誰能說說你在課余時間都喜愛看什么類型的課外書呀?

S:故事書、科技書等。

T:看來你們都是愛讀書的孩子,現在學校打算為你們購買一些課外書,快說說你們想要什么類型的書?

S:童話類、體育類

T:你們說了這么多,我都記不住了,這可怎么辦呀?

S:您可以登記來呀!

T:這個方法不錯,下面我們把剛才那些同學說的一起記錄下來。

二、全班溝通,感受新知

1、讓同學感受收集數據的過程

T:請同學們拿出老師給你預備的小卷子,用你喜愛的方法記錄同學們的答案。(全班動手記錄20名左右同學的狀況)

T:講明記錄方法。

T:剛才我們記錄了一些同學想要的書籍,下面我們來看看大家記錄的結果如何,誰情愿給大家展現一下你記錄的結果。(或老師巡察,找出典型的方法)

S:到展臺上匯報自己的記錄過程。(5人左右)

(假如沒有畫"正'字的方法,就向同學展現老師的方法)

T:剛才我們展現了幾位同學和老師的記錄過程,下面我們看看這些方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S:都是每個人記錄一次,不同的地方是他們選擇了不同的***形記錄。

T:大家說的真好,那么這些方法哪個更便利呢?

S:畫"正'的方法,由于那種方法比較好數結果。

2、學習制作統計***,并依據統計***回答問題

T:我們已經收集了同學們的數據,下面我們把這個結果制成統計***來便利我們觀看。請大家把小卷子翻過來,看著大屏幕的統計結果來制作統計***。(每一個小格代表一個人,提要求)

T:剛才我們經受了收集數據和依據結果制作統計***的過程,看著統計***你有什么發覺?

S:我發覺有?人喜愛?書,我發覺

T:你們觀看的真認真,那誰能看著統計***提出一些問題呀!

S:提問,指名回答。

三、鞏固練習,提高力量

1、剛才我們經受了統計的整個過程,并且體會到了統計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的便利,下面我們就用剛才學過的學問來試著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請同學們翻開數學書P111,讀題,明確要求。

2、看來統計還真能給我們的生活帶來許多便利,最終我們以小組為單位,合作完成,統計組員最愛吃的一種蔬菜。提要求。

學校數學教學設計11

教學內容:

練習三第10~16題、思索題、動手做。

教學目標:

1、使同學在詳細的解決問題情境中,進一步體會底面積、側面積、表面積和容積這些概念的聯系和區分,積累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閱歷。

2、提高同學應用已有學問解決實際問題的力量,進展空間觀念和初步的推理力量。

3、使同學進一步體驗立體***形與生活的關系,感受立體***形的學習價值,提高學習數學的愛好和學好數學的信念。

教學重點:

運用圓柱體積公式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

依據實際狀況運用圓柱體積公式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一、復習回顧,理清思路。

1、回顧復習。

老師談話:用一句話介紹前面幾節課學習的關于圓柱的學問。

預設同學回答:圓柱的體積計算;圓柱的特征;圓柱表面積的計算方法和各種狀況。

2、理清思路。

同桌說說計算圓柱體積的步驟,先算出底面積,再算出圓柱的體積;

同桌說說計算圓柱表面積的步驟,先算出底面積和側面積,再算出圓柱的表面積;

3、揭示課題圓柱表面積和體積的練習課。

二、基本練習,形成技能。

1、練習三第10題。

依據表中的已知分別計算每個圓柱的未知量。同學***完成。

2、練習三第11題。

同學讀題,理解題意。留意分清3個小問題分別求什么問題。

3、練習三第12題。

引導思索:第1個問題求水池里最多能蓄水多少噸,要從體積入手;第2個問題要弄清晰求的是幾個面的面積之和。

4、練習三第13題。

同學讀題,分析題意。之后一人板演,全班齊練。評講時留意后進生的輔導。

5、練習三第14題。

⑴出示題目,理解題目意思。

⑵爭論:塑料薄膜的面積相當于什么?

大棚內的空間相當于什么?

⑶分別怎么算?

引導理解:蔬菜大棚中求需要多少塑料薄膜和空間有多大,分別求圓柱表面積和體積的一半。

6、練習三第15題。

分析:玲玲把一塊長方體橡皮泥捏成一個圓柱體雖然外形變了,但什么沒變?(體積)

7、練習三第16題。

提問:要求水面高多少分米,要先求什么?(水杯的高)

三、拓展延長,開闊思維。

1、第19頁思索題。

學有余力同學完成。

⑴把圓鋼豎著拉出水面8厘米,水面下降4厘米,你能想到什么?

⑵全部浸入,水面上升9厘米,你又能想到什么?怎么算出這個圓鋼的體積?

⑶這題還可以怎么想?

讓同學明白:上升或下降的水的體積就是那一部分鋼材的體積。

學校數學教學設計12

很多訓練者都有這樣的感受,好的教學設計是教學勝利的一半,老師在教學中合理設計,加上老師潛移默化的指導對教學成果有著重要的作用。現在教學理念老師教學如何使用教材教學,是對老師教學評價的依據之一,但不能否定教材的編排具有規律的意義,因此,如何內化同學成為自己的熟悉,是要老師在課堂中如何使用教法進行加工,為同學供應肯定的思想素材,使同學通過觀看、分析最終概括為自己的學問,更重要的是使同學的思維力量得到訓練,尤其是數學教學,更需要老師在教學中設計合理的教學模式,結合有關的教學內容培育同學如何進行初步的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概括,對簡潔的問題進行推斷、推理、逐步學會有條理、有依據地思索問題。同時留意思維的靈敏和敏捷,撇開事物的詳細形象,抽取事物的本質屬性,從而獵取新的學問。

一、設計生活實際、引導同學樂觀探究。這種教學設計有利于激發同學學習愛好,使同學對新的學問產生劇烈的學習欲望,充分發揮同學的能動性的作用,從而挖掘同學的思維力量,培育同學探究問題的習慣和探究問題的力量。正如:我校一班級的數學老師在教"10以內數的組成',她的教學是這樣設計是"7的組成',她的設計如下:

師:你們到過市場買過菜嗎?

生:有著不同的回答。

師:你們都有愛吃魚嗎?(愛)。

師:很好。由于魚含有豐富的鈣、鐵、蛋白質等,對我們身體有用的物質。

師:請同學們看上黑板,下面老師讓大家來數一數黑板上的魚(出示7條魚的教具),誰來數一數黑板上老師掛了多少條魚?

生:同學爭先恐后地回答(7條)。

師:你能用算式來表示你是怎樣數的嗎?請同桌同學相互爭論寫出你們的算式,看誰寫得最多、最快。誰來說一說你是怎樣想的?

生:同學通過思索溝通,然后各自說出自己的算法

生:我把它看成3條魚加上4條魚等于7條魚,列式為:3+4=7。

生:我把它看成2條魚加上5條魚等于7條魚,列式為:2+5=7

生:我把它看成1條魚加上6條魚等于7條魚,列式為:1+6=7

師:你們說的都對。

師:最終反饋小結。

老師做到了:1、在教學中既依據自己的實際,又聯系同學實際,進行合理的教學設計。注意開發同學的思維力量又把數學與生活實際聯在一起,使同學感受到生活中到處有數學。這樣的教學設計具有形象性,給同學極大的吸引,抓住了同學熟悉的特點,形成開放式的教學模式,同學很快就把握了數"7'的合成,達到了預先教學的效果。2、給同學充分的思維空間,做到傳授學問與培育力量相結合,重視同學非智力因素的培育;合理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同學的學習動機,注意激發同學學習的樂觀性推動同學活動意識。3、在教學中也提出了質疑,讓同學通過檢驗,進展和培育同學思維力量,使同學樂觀主動查找問題,主動獵取新的學問。4、合理地提問與爭論發揮課堂的群體作用,熬煉同學語言表達力量。達成***、主動地學習、樂觀協作老師共同達成目標。5、整個課堂老師始終保持著師生公平關系,不斷鼓舞與欣賞同學,形成互動。

這樣的教學,假如能上用多媒體展現小伴侶參加到菜市場購買魚的情景,并從中發覺問題、解決問題。課堂教學會更生動些。

二、設計質疑教學,激發同學學習欲望,促使同學主動參與實踐獵取新學問。

以下是筆者在教學"圓的周長計算公式'的教學設計:

師:前面我們學習過正方形、三角形、矩形、梯形,這些***形的周長是取決于什么?它們的公式各是怎樣的?

師:我們先回顧一下正方形的周長計算,正方形的周長取決于什么?周長的計算公式是什么?

生:取決于正方形的邊長,即:C=4a

師:正方形的周長和它的邊長是什么關系?為什么?

生:周長總是邊長的4倍,由于四條邊長相等。

師:矩形的周長又取決于什么?周長計算公式是什么?

生:矩形的長和寬的和:即:C=2(a+b)

師:矩形的周長和它的長寬的和的關系是什么?為什么?

生:周長總是等于寬與長的和的2倍;由于矩形兩條對應邊相等。

師:今日我們一起來討論圓的周長計算公式,圓的周長取決于什么呢?為什么?

生:(通過思索后,發覺圓的直徑不同,圓的大小也不同)圓的周長取決于的直徑,直徑不同周長也不同。

師:圓的周長與直徑之間又有什么樣的關系呢?有沒有象正方形、矩形那存在著一個固定的倍數關系呢?假如有我們就能夠依據這個倍數關系來推導出圓周長的計算公式,對不對?(通過老師的引導同學試驗、操作、同學自我質疑、最終發覺公式)

在這個教學筆者做到了:1、充分挖掘教材,利用同學已有的學問閱歷作為鋪墊,在課堂中同學通過質疑、試驗后歸納出圓周長和直徑之間的倍數關系為3倍多一點。筆者趁機引入,順當地完成圓的周長的計算公式的教學。2、筆者重視傳授學問與培育力量相結合,充分發揮和利用同學的才智力量,樂觀調動同學主動、樂觀地探究問題,培育同學自主學習的習慣。3、在傳授學問的同時留意了思維方法的培育,充分調動同學的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使同學主動獵取學問。4、教學中創設符合同學規律思維

方式的問題情境,遵循了制造學習的規律使同學運用已有的學問閱歷進行分析、比較、綜合。

三、創設問題情境,以情引趣,激活思維。

老師的教學具好玩味地、合理地提出的問題同樣引起同學樂觀探究,產生求知欲望。而補充學問的引導更能使同學發散思維,更好地培育同學的思維力量。例如:我校四班級老師在教學"分數的分數的加法時'的設計。

師:出示蘋果的教具問同學你們都有吃過蘋果嗎?

生:吃過。

師:假如你媽媽買回的蘋果只有一個,而你又要把蘋果分給你的爸爸和你的媽媽,你會怎樣分呢?

生:思索后匯報,有的平均分三等份,有的分成四等份。

師:提出分成四等份的狀況,假如你爸吃了一份,吃了幾分之?(四分之一),假如你媽媽也只吃了一份,剩下的由你自己吃,你應當吃了幾分之幾?

師:出示條件:有一個蘋果,小明吃了這個蘋果的2/4,爸爸吃了這個蘋果的1/4,

師:看了這些條件你可以提出什么問題?

生:小明比爸爸多吃了幾分之幾?

生:爸爸比小明少吃了幾分之幾?

生:小明與爸爸一共吃了幾分之幾?

生:剩下幾分之幾還沒有吃?

師:你們提的問題都很好。

然后根據同學所提的問題一一解決。讓同學從這些問題中通過觀看、分析、比較、綜合得到分數的加法規律是:"同分母分數的加、減法分母不變,只把分子相加減。'

其教學特點是:

1、重視課程的開發,也重視生活實際的數學概念,充分利用直觀教學,遵循同學的詳細思維到抽象思維的熟悉規律。2、重視同學非智力因素的培育,激發同學的學習愛好,大大推動同學樂觀思索,勇于探究的精神。3、重視理解與鞏固相結合并充分發揮老師的主導作用與同學的主體性相結合。4、給同學鋪設合理的思維空間,補充問題的方法,開發同學的思維力量。5、樹立公平的師生關系,好玩味地激發同學的學習愛好。6、設疑問題具有嚴謹性與可接受性相結合,使同學在探究新學問輕松地獵取學問。7、重視同學已有的學問閱歷,遵循從簡潔到簡單的熟悉規律,創設情境既符合同學實際,為探究、熟悉新學問的結構奠定基礎。

老師的教學設計準線不同對同學的智力與非智力因素有著直接的影響。同學要養成好的學習生活習慣,取決于一個老師教學中充當怎么樣角色。俗話說:愛好是最好的老師。對訓練者來說,應"以人為本',而不是以學問為本。老師對每一節課多付出心血,并不意味著成了正比例。要對每個同學充分了解合理設計教學,這樣才能激發同學的學習興起,才能觸動同學的學習動機,才能使同學學會自主學習的好習慣。

學校數學教學設計13

教學目的:

1、結合課本供應的詳細情境,探究發覺余數和商的特點,知道什么是循環小數。

2、讓同學經受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過程,初步了解循環小數的意義,循環小數的讀寫方法,通過生活實例、實踐、觀看、分析達到熟悉理解并能應用相關學問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3、培育同學的觀看、分析、理解、概括力量和自主合作學習力量。

4、創設綜合的現實情境,激發同學的學習愛好,培育同學的應用意識與合作精神。

教學重、難點:

正確理解循環小數的意義。

教具預備:

實物投影、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激發愛好,導入課題

請同學們集中精神聽錄音,想一想火車行進時車輪滾動發出的聲音有什么特點?

生:咔嚓,咔嚓重復的消失。

同學們,請觀看這是什么***片?(出示自然界水循環的動態***片)

在自然界中還有哪些像水一樣的不斷消失的循環現象?

生舉例

師:講的好,同學說的都對,你們的學問可真豐富!其實我們數學中也存在著這種好玩的循環現象,大家想不想理解數學中的循環問題?

二.自學探究,發覺新知

(一)、熟悉循環小數

1.出示算式,揭示沖突

現在我們來一組好玩的做題競賽(電腦出示)每組完成一題,看哪個組的同學先完成,每組選一名代表黑板來做

2.4441358.6113.455

盡量給同學充分的時間,讓同學計算。在算中讓他們去感知去體會"無限'與"有限',"循環'與"不循環'的數學現象。

老師評出冠***組,待同學發覺不公正后請同學說出其中的道理。

2.爭論:

①第(2)(3)最難在哪兒?假如連續除下去,會是什么樣子的?

②商為什么會重復消失?你是從哪兒看出來的?

老師隨著同學的匯報課件演示導致除不盡的緣由是余數重復消失,商也依次不斷消失。那你怎么表示這種狀況的商,省略號又表示什么意思?

你能寫出幾個像這樣的小數嗎?

像這樣的小數,叫做循環小數。(板書課題)

3.總結循環小數的定義

請同學們仔細觀看這幾個循環小數的小數部分看看他們有什么相同點,和不不同點?你能得出什么結論?把你的想法可以和同桌或小組人商議?一下

依據同學的回答:"依次不斷',"重復消失',"一個數字或幾個數字'、"從某一位起'引導同學概括出以上特點。

由同學概括出循環小數定義:一個小數,從小數部分的某一位起,一個數字或幾個數字依次不斷地重復消失,這樣的小數叫做循環小數4.小結:同學們真不簡潔,老師把你們總結的感念整理了一下,給大家一分鐘時間把這個概念默記在心里。

5.現在我們利用這個定義推斷下面的小數哪些是循環小數?

1.53530.192928.4666..5.314162..5.745547..

(二).循環小數的簡便寫法

剛才我們熟悉了循環小數,循環小數有自己的寫法,請同學把書打到27頁,自己看一看,你都知道了什么?其次種寫法比第一種簡便

寫出板書中的循環小數的簡便寫法。

(三).熟悉無限小數和有限小數

看板書中的循環小數,他們小數的位數是怎么樣的?

像這樣小數部分是無限的小數,你能給他起個名字嗎?那么黑板上(1)和(4)中他們的小數位數怎么樣?誰情愿到黑板寫出什么是有限小數

(四)小結

剛才我們通過討論發覺,原來數學王國也有循環現象,那就是循環小數,接下來我們連續開動腦筋,用學到的學問解決下面的問題好嗎?

四.強化練習,促進內化

1.比較大小

2.把下面的三個數按從大到小挨次排列

3.推斷正誤

四.全課總結

這節課,我們一起熟悉了循環小數,從你們的姿勢、眼神及課堂反應中,老師感覺到這節課同學們聽得特別用心,那么誰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