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送考教學設計學情分析教材分析課后反思_第1頁
高中語文-送考教學設計學情分析教材分析課后反思_第2頁
高中語文-送考教學設計學情分析教材分析課后反思_第3頁
高中語文-送考教學設計學情分析教材分析課后反思_第4頁
高中語文-送考教學設計學情分析教材分析課后反思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送考》教學設計導入:1.請仔細觀察以下圖片,并用簡潔的語言描繪人物的神態。畫:兒童——吾愛童子身豐子愷的煙嘴上刻著近代詩人八指頭陀的一首詩:吾愛童子身,蓮花不染塵。罵之唯解笑,打亦不生嗔。對鏡心常定,逢人語自新。可慨年既長,物欲蔽天真。小結:豐子愷喜歡兒童,熱愛兒童,甚至是兒童的崇拜者。兒童是他漫畫里最重要的角色,兒童漫畫是他的作品中最具有感染力的部分。在豐子愷心里,兒童的世界自由、純潔、簡單、充滿想象力,遠勝過險惡、虛偽,被種種節律和拘束桎梏得沒有活力的蒼白的成人世界,因此他興味盎然地做著兒童世界的“觀劇者”,觀察并贊嘆于他們的一舉一動,希望用畫筆喚回人們的童心,重回到那個潔凈的世界。學習目標:1.把握作者筆下考生的形象特點,學習作者描寫人物的方法;2.通過場景分析體會人物的心理感受,賞析本文的語言特點;3.領會作者流露出的思想感情,了解作者的人生態度和為文態度。三、作者生平:1898年11月9日,豐子愷出生在浙江省桐鄉縣。由于是同輩中唯一的男孩子,他自小便被包圍在脈脈的溫情中,這種溫情后來跟隨了他一生,浸透在他的性格里,使他總是以溫柔悲憫的心來看待事物;發散在他的筆下,就變成平易的文字和純仁的畫風。1914年,豐子愷考上了浙江省立第一師范學校。于此,豐子愷結識了對他的一生產生重大影響的兩位老師——李叔同和夏丏尊。在這兩位與他情誼深厚的老師那里,豐子愷找到了伴隨他一生的三樣東西--文學、繪畫和音樂。1918年,李叔同出家為僧,豐子愷自此與佛教結緣。1919年學校畢業,組織發起“中華美育會”。創《美育》雜志。創辦了中國教育史上第一所包括圖畫、音樂、手工藝各科的藝術師范學校--上海專科師范學校。1926年,豐子愷參與發起和創辦開明書店。1927年11月,從弘一法師皈依佛門,法名嬰行。1933年,故鄉新居“緣緣堂”落成,自此專心譯著。文革中遭迫害,1975年逝世。四、整體感知并思考:1.按照時間順序,本文可以分為哪幾個場景?2.出現人物最多的是哪個場景?此場景中,人物之間的表現有何不同?五、自主學習:后四個場景以學生為主,劃出描寫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情的句子,仔細體味,談談自己最有感觸的片段。合作釋疑:你認為哪些詞句可以反映出考試與學生之間的關系?作者對于考試、對于學生有何種態度?(從文中找出依據)七、小結:從孩子們的表現中可以看出考試給他們造成了巨大的壓力,讓他們失去了這個年齡該有的童真。八、語言特色賞析:作者選詞獨具匠心,請討論下面兩處詞的妙處。1.第12段:“萬一考得取,可以爬得高些。”2.第16段:“不久,所有的學生都撈得了一個學校。”九、總結全文:1.思想主旨:孩子們被殘酷的考試摧殘得已經失去了許多童年該有的歡笑和純真,在他們幼小的心靈里,也深深地埋下了考得一個好學校就是今后有好的生活的開始的觀念,這不得不說是一種悲哀。而作者對此雖有不滿,但也只能無奈地付之一笑。這是一篇敘事散文,對學生在考試前后的不同神態和心態都做了分析性的敘述,細致而形象的刻畫,表現了少男少女的天真、活潑和機靈,又表現了他們在考試的重壓下的焦慮和期盼,表達了作者對孩子的同情,揭示了這種考試的弊端。這是豐子愷先生描繪30年代考試眾生相的一篇散文,此文延續著他樸實、率真、細膩、生動的文筆。作者是虔誠的佛教徒,他以悲天憫人的眼睛和心靈見證了“考試”對孩子幼小純真的心靈所造成的深深創傷。關注兒童的生活狀態,神往童年時代,表達自己永不磨滅的童心,是作家這一時期的思想反映和創作追求,從一個側面表達了作家對成人世界(現實世界)的厭惡與鄙棄。作者說“在這群率真兒童的生活中見了自己過去的幸福,覓得了自己已失去的童心”,“企慕他們生活天真,艷羨他們的世界廣大”。寫作特點:㈠:敘寫、抒情、議論三者水乳交融。㈡:心理、細節等描寫生動傳神。㈢:語言自然隨意,樸實無華。十、課堂練習:結合你的親身體驗,寫一篇你最難忘的考試經歷。《送考》學情分析綜合而言,高中生通過往昔的散文閱讀積累,對散文的感知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但這仍然僅僅限于籠統的、模糊的感受,而對散文內容的分析、主旨的理解和語言特色的把握仍缺少必要的思路。因此,學生亟需繼續學習鑒賞散文的基本方法,把握散文的藝術特性,訓練從不同角度和層面發現作品意蘊的能力,才能不斷獲得新的閱讀體驗。此外,學生對于散文的寫作能力也需進一步提高。《送考》效果分析在預設本文的教學過程時,想要通過了解豐子愷對于兒童的完整情感,因此查找了一系列由其所畫的兒童形象。這不僅能快速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而且在學生描述圖片的過程中,可以有效地訓練學生的觀察能力、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因為對于作者的了解比較充分,所以學生基本上能快速且準確地把握本文的主旨,上課表現較為積極,回答問題也比較活躍,自由發揮時能暢所欲言,整堂課也比較流暢。《送考》教材分析《送考》處于蘇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現代散文選讀》的“難以忘懷的故事”單元,是一篇寫人敘事的散文。本文充分體現了作者對兒童世界的關注,對兒童的喜歡和關愛。為了讓學生感受到這點,我從大量的豐子愷的兒童漫畫導入,并將其貫穿到教學中,使學生能結合漫畫理解作者的情感。

對課文中描寫的這些孩子的各種狀態,我引導學生從自身考試體驗出發去理解,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并且體會文中人物描寫的準確、生動。在此基礎上進行練筆,提高寫作能力。

在體會作者情感的基礎上,通過拓展引導學生思考人性的真善美,并培養自己社會責任感。教學時,我采用任務驅動法完成教學任務,采用啟發式教學過渡環節,突破難點。本文的教學重點是學習本文運用神態、動作、語言等描寫人物的方法;教學難點是體會作者對兒童世界的關注和同情,喚醒自己內心的情感體驗,培養社會責任感。《送考》評測練習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題。

莫高窟的掙扎

人生從未如此文化苦旅過,前段時間,我重走了絲綢之路。真是苦旅,戈壁沙漠再輝煌壯麗,一成不變的景色看久了,即便是王維,也吟不出什么新的詩句。

西域的入口是敦煌,僧人求法之旅從這里開始。當我在大馬路上饑寒交迫接近絕望的時候,看到無盡的青黑天下壓著金邊,有夕陽霞光的地平線處就是敦煌,當時場景就像電視劇《西游記》的一幕,我好激動,馬上想說的是:“大師兄,你快看,那就是敦煌。”

進了城,《西游記》里面奇詭的神秘文明,變成了現代化的摩登小城,緊湊潔凈。擦肩而過的很多都是外國人,場景讓人有點穿越,它仿佛又變成了絲綢之路上中西貫通的重鎮,異國商賈云集,胡人遍布。

到敦煌當然是為了看莫高窟。我去之前,就有很多人告訴我:“莫高窟一定會讓你覺得失望的。”乍一看,確實是如此,這里和中國其他旅游景區沒有區別,到處都是戴著墨鏡、遮陽帽,滿臉不耐煩地排隊的游客。人群里最大聲的永遠是小朋友的哭喊,都吵著要回家。

但我并沒有失望,因為原本也不是為了尋找民族自豪感而來的。

400多個洞窟只開放了20多個,看完感受最深的是:美的事物總逃不過重重磨難,以及它自身求生的掙扎。

第一重磨難來自自然。這里的雨少風大,強風把沙子吹到崖面。天長地久,入口處設置的窟檐逐漸磨損,失去了遮蔽陽光的功能。莫高窟高大,俯仰天地,卻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是一副衣不蔽體的模樣。第二重磨難來自宗教變遷。佛教傳入中國之后,經歷過四次滅佛的劫難。最早是北魏太武帝:“各地有造佛像者誅,有經書焚燒,有僧侶悉坑之。”敦煌由于偏遠,不僅沒有受到廢佛令的破壞,反而成為中西僧侶和教徒的避難所。他們把信念附在一斧一鑿里。

到了11世紀,新疆部分地區開始信奉伊斯蘭教。佛教僧侶預感到劫難的可能性,就把數萬件經書和藏畫放在17窟中近千年。17窟就是著名的藏經洞,早就被洗劫,經書和佛像都已不在,只有當時藏經和尚洪辯的雕塑孤寂地守著空無一物的洞窟。

第三重磨難是“不懂”。大部分洞窟中的佛像都在清朝重新修過。絕美的壁畫圍簇下,往往是呆滯死板的佛像,臉被涂得紅紅白白,一點表情都沒有,眼珠是琉璃珠子,亮得又假又可疑,毫無動人之處。開放參觀的洞窟里,只有隋朝修的一窟佛像從未被重塑過,三座佛像,分別是“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低眉的是彌勒,慈悲帶笑,婉約悲憫至極;窟頂是直墜而下的飛天,飛天總是成雙的,窟壁四周是撒滿金粉的千佛像,現在金粉金箔脫落了大半。在這樣的洞窟前,人一進去就有下跪的欲望——出于對美的誠惶誠恐。

第四重磨難是“不惜”。藏經洞被發現之后,當時看管莫高窟的王道士成了千古罪人。歷史上真實的王道士,雖然不懂,但是他愛惜。他先是看到官府在運輸他至愛的經書時造成破損,看到送給當地官員的精品文物下落不明,然后他才變成了所謂的“賣國賊”。

到了“文革”,當時莫高窟的48位工作人員分裂成大約12個革命派系,成天激烈內斗,所幸他們都同意一個原則:不能碰莫高窟。據說他們為了保護莫高窟,釘死了莫高窟所有的出入口。

我想起清洗竹簡上泥土的場景:當把竹簡放入清潔劑中,字開始浮現,有的字開始從竹簡表面脫落,像是在逃生。天下沒有永恒的事物,美的文明不被發現就沒有意義,可它暴露的一瞬間就面臨著巨大的風險,就像“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一樣,它必然要經歷更多的磨難,幾番掙扎求生才能活下來。

1.下列對文章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的兩項是(

)(

)

A.作者重走絲綢之路,因為戈壁灘上風景一成不變而感到枯燥,但當她看到敦煌時就特別激動,因為敦煌莫高窟吸引著作者。

B.文章第3自然段描寫了敦煌城內奇詭神秘的景色,“異國商賈云集”,這一切讓作者仿佛穿越回到了過去。

C.“原本也不是為了尋找民族自豪感而來的”這一句說明作者在去敦煌之前,就已經知道那里并不能讓自己感到自豪。

D.作者在寫第四重磨難時,選用了兩個事例,將王道士對待經書的態度和“文革”時期莫高窟工作人員對文物的態度的不同進行了對比。E.文章寫了敦煌莫高窟經受的種種磨難,表現出了作者對包括莫高窟在內的中國文化遺產的前景的隱隱擔憂。

1.AE

解析:B項,“描寫了敦煌城內奇詭神秘的景色,‘異國商賈云集’”說法錯誤,敦煌城已變成了一個摩登小城,“異國商賈云集”是曾經的景象。C項,“作者在去敦煌之前,就已經知道那里并不能讓自己感到自豪”不準確,文中只是說作者去之前有人告訴她“莫高窟一定會讓你覺得失望的”。D項,二者對文物的態度相同,都是“惜”。

2.結合文章,賞析題目“莫高窟的掙扎”的作用。

答:①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形象生動,能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引發讀者思考。②領起本文要寫的內容,點明文章寫作的重點是莫高窟的困境。③表現了作者對莫高窟現狀的遺憾和對其前景的擔憂,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調。

解析:解答此題時,首先要理解標題的含義,尋找其與文章內容的關系,比如本文題目中的“掙扎”其實就是全文要表現的主要內容。然后要考慮題目與主旨的關系,有些題目能表現出作者的態度。有的時候還要考慮題目在結構上的作用,一般有線索、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等作用。

3.作者游覽了莫高窟,卻沒有在文中重點描寫莫高窟的景物,這是為什么?試結合全文分析。

答:①文章并未重點寫景,是因為作者感覺這里和其他景區已沒有什么區別,作者著重寫了莫高窟經歷的各種磨難,與標題中的“掙扎”相照應,豐富了文章內涵。②莫高窟的現狀引發了作者無盡的感傷,作者便在文中主要表達了自己對美的認識和思考,對祖國文化遺產的憂思。

解析:本題的題干所包含的言外之意是,作者重點寫了什么?這樣寫的好處是什么?這實質上考查了對作品內容的把握和對作者的選材意圖的了解。文中第7自然段到第13自然段是主要內容,解答時可著重從該部分挖掘信息。

4.作者認為“美的事物總逃不過重重磨難,以及它自身求生的掙扎”,請結合文章內容并聯系現實,談談“美”和“磨難”之間的關系。

答:①莫高窟中有很多珍貴的文物,代表著我國佛教文化的燦爛輝煌,它千百年來經歷了很多磨難,遭到了自然和人為的破壞。但是莫高窟殘存的美仍散發著巨大的藝術魅力,這殘存的美更值得珍惜,更應該得到保護。②美的事物是珍貴的,但它又不是永恒的,總是要經歷磨難。真正的美往往不會孤立存在,它經常伴隨著磨難出現。生命中的美和磨難總是在一起,共同打造著復雜而又多彩的人生。

解析:解答此類探究題,最重要的就是尊重文本,緊扣文本,在文本中尋找有效信息來進行分析。此題要求考生談“美”和“磨難”的關系,首先就要回到原文尋找作者對這一關系的理解,在此基礎上理解作者的觀點,然后再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來談自己的理解。

《送考》課后反思這節課的主要優點:漫畫的運用,既增加了趣味性,又加強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

啟發式教學使課堂環節過渡自然,且學生能帶著問題自主完成教學任務。

案例引導,學生進入情境快。

這節課的不足:習作練習功底薄,當堂完成時語言不夠精彩生動。

改進措施:課后對課堂生成的習作片段作精心修改;平時加強閱讀,鍛煉基本功。《送考》課標分析新課標對散文閱讀的要求是:培養鑒賞散文作品的濃厚興趣,豐富自己的情感世界,養成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提高文學修養;閱讀古今中外優秀的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內涵,探索作品的豐富\t"/item/%E9%AB%98%E4%B8%AD%E8%AF%AD%E6%96%87%E6%96%B0%E8%AF%BE%E7%A8%8B%E6%A0%87%E5%87%86/_blank"意蘊,領悟作品的\t"/item/%E9%AB%98%E4%B8%AD%E8%AF%AD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