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發課堂活力優化教學過程_第1頁
激發課堂活力優化教學過程_第2頁
激發課堂活力優化教學過程_第3頁
激發課堂活力優化教學過程_第4頁
激發課堂活力優化教學過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激發課堂活力優化教學過程

要:經濟起飛呼喚著教育改革,教育改革呼喚著教學過程的最優化。目前傳統教學存在著重教法輕學法的弊端,優化教學過程還不盡人意,從而導致課堂效率低下,影響了教學質量的再提高。本文試就中學語文課程如何“激發課堂教學活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優化教學過程”這一問題,進行一些膚淺地探索,冒昧地提出幾點不成熟的想法,不當之處還望同仁們海涵。

關鍵詞:中學語文

課堂教學活力

教學過程最優化

一、激發課堂教學活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優化教學過程的重要性

20世紀60年代,當代著名的教育家、教學論專家巴班斯基提出了教學過程最優化的理論,其主旨是“高效能、低消耗,發揮課堂教學的巨大可能性”。①這一理論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首先,教學過程最優化原則是科學勞動組織的最重要原則之一

人類的社會實踐活動,既要講求效益,又要講求經濟。即勞動者要在盡可能地節約時間、精力和經費支出的同時,在可能范圍內取得最大的效果。人類從事的教育活動也不例外,教育是培養人才,出精神產品的事業,教育勞動是人類勞動活動的一個組成部分,自然也要受這一共同規律所制約。在造就精神產品的過程中,要求耗時少,社會效果最佳,出的人才最頂用。尤其在知識經濟初見端倪的形勢下,國際競爭的重點已轉移到經濟和科技上,誰講求效益、追求最優化原則,誰就能在國際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其次,實施教學過程最優化原則,有利于減輕學生負擔,保證學生個體全面和諧的發展

教學過程最優化原理提出從效果、質量和時間、精力雙重標準來評價教學過程,其進步性正是在于它經常召喚學校:不僅在教學方面,還要在教育、組織管理等方面,考慮從實際出發,不斷改善工作,既爭取盡可能的高質量、高效果,又力求在時間和精力的支出上有所控制,決不能對學生和教師提出過分的、不切實際的要求。教學過程最優化原則既能減輕學生負擔,又可以保證學生個體的全面和諧的發展。

第三,實施教學過程最優化有利于促使教師自身素質的提高

教學過程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相互作用的活動過程。所謂教學過程最優化,簡單地說,課堂教學中,學生在輕松、愉快環境里,通過教師的積極引導,充分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迅速掌握重點、攻破難點,達到知、情、意、行的統一,實現身心的全面發展。教學最優化原理只是給人指明一般的實施程序和一套近乎算法的措施(具體辦法),但是在這教學過程中無論如何也不能低估發揮教師創造性才能的作用。“掌握跟教育工作中的死板公式相對立的最優化思想,將會盡力促進教師創造個性的發展,增強他們的才干和提高教學教育工作的藝術。”②

二、激發課堂教學活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優化教學過程必須遵循的教學原則

所謂教學原則,是根據一定的教學目的、任務,遵循教學過程的規律而制定的對教學的基本要求,是指導教學活動的一般原理。③

激發課堂教學活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優化教學過程必須依據的教學原則有:

1、教學整體性原則

它包括兩方面含義:一是指教學所承擔的任務具有整體性;二是指教學活動本身具有整體性。這原則是由中學語文教育教學的任務、目的決定的,它從根本上體現了教學必須堅持對學生進行全面、發展的教育這一總方向。中學語文教學中應貫徹:(1)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2)傳授知識與發展智能及培養非認知因素的統一;(3)身心發展的統一,教學諸要素的有機配合等等。

2、啟發創造性原則

這一原則要求我們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自覺性,以激發他們的創造性思維,從而使學生在融會貫通地掌握知識的同時,充分發展自己的創造性能力與創造性人格,教學中應必須貫徹:(1)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動機;(2)全面規劃教學任務,培養思維能力;(2)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積極思考。

3、師生協調性原則

它要求我們在開展日常的教學活動中,在充分發揮教師主導作用的同時,還要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從而使教學過程完全處于師生協同活動,相互促進的狀態之中。在教學實踐中,必須(1)貫徹樹立正確的學生觀,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2)教給學生學習方法,提高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主動性、積極性;(3)創設民主、和諧的課堂氣氛。

4、教學最優化原則

教學最優化原則是指教學過程中,對教學效果起制約作用的各種因素,實行綜合控制,進行最優的教學,取得最優的教學效果。在教學實踐中施教者必須貫徹:(1)綜合地規劃教學任務;(2)全面地考慮教學中的各個因素;(3)教與學的雙邊活動要緊密配合。

三、激發課堂教學活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優化教學過程的策略

1、精心導學

良好的課堂氛圍的創設往往取決于一堂課的起始和導入環節。大教育家夸美紐斯說:“興趣是創造一個歡樂和光明的教學途徑之一。”④一堂課的開始,教師如能精心設計一段導言,就猶如磁石吸鐵,能緊緊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引發學生的興趣,把學生帶入思維的知識之門,從而為新課內容的順利教學作了很好的鋪墊。課堂教學中,除了利用新舊知識聯系、復習提問這一傳統方法外,更需教師創造性地利用其他多種形式來導入新課,以渲染課堂的氣氛,激起學生學習興趣,增強課堂教學活力。

在《故都的秋》一文教學中,我是這樣導入的:

秋天是多姿多彩的——

有人獨立于橘子洲頭,看到的是“萬山紅遍,層林盡染,……萬類霜天競自由”,秋日里,毛澤東讀到的是壯麗;有人登高,筆下出現了“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的景象,秋風中,杜甫讀到的是悲涼;有人在秋中徘徊,目之所及是“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和“楊柳岸曉風殘月。”秋雨里,柳永讀到的是凄苦;教師板書本篇的文題“故都的秋”,問:在作者筆下,“故都的秋”這個客觀現實呈現出什么特點?郁達夫讀到的又是什么?

問題的拋出,猶如一顆石子扔進平靜的湖面,學生欲解除疑惑的漣漪也隨之蕩漾開來。

導入新課的方式多種多樣,如借助哲理小故事導入新課;或借助學生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質疑導入;或借助歌謠導入……

2、創設問題情境 [1]

[2]

[3]

下一頁

;

古代學者陸九淵認為:“為學患無疑,疑則有進。”⑤思維永遠是由問題開始的,往往活躍于疑路的交叉點。課堂教學中巧設疑難,是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學,維持課堂教學活力的有效途徑。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我時常運用了“問題情境法”,在課堂內容和學生求知心理之間巧設疑難,使學生常常處于對知識的“心憤憤”、“口悱悱”的急需狀態,從而產生迫切探究的認知心理,進而一問下去,這樣學生便會思緒飛揚,議論風生。積極的思維活動,恰當的設疑,既能活躍學生思維,又能加深學生對問題的認識。

在學習《信陵君竊符救趙》一文時,課文“預習提示”是這樣評價信陵君為人:禮賢下士,急人所困。禮賢下士,固然不假,但急人所困,筆者不敢茍同。教師的首先發難,使同學們對課本的理解熱情空前高漲,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紛紛質疑。信陵君竊符救趙,究竟急何人之困?他可曾為自己賴以為生的國家著想過?信陵君不顧國家安危、人民利益,擅自調動軍隊,即為不義;欺君罔上,盜其兵符,矯殺晉鄙,即為不忠;身居高位(僅次于魏王),不為國家著想,不為百姓造福,因一己私利,投奔外國,即為不仁。可見,信陵君對趙國固然有“義”舉,對自己國家卻不義、不忠、不仁,因此我們能說他是急人所困的仁人賢士嗎?諸如此類的討論不僅將師生對問題的思考引向了深入,而且更使學生明了:適時允許突破教材的束縛,讓自己的思維縱橫跌宕,輕舞飛揚。而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邏輯能力、表達能力、思辯能力、交際能力和創新精神則永遠是教學最本質的核心。

3、創設議論情境

教學中適當組織學生討論,彼此交流、啟發,容易突破難點、疑點,使易混點得到澄清,使疏忽點得到強化。創設議論情境,可以培養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意識,開拓學生思維,激發課堂教學活力,進而為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質量打下堅實的基礎。

《故都的秋》一文,富有暖色的香山紅葉,他不寫;游人如織的頤和園,他也不寫,這是為何?問題的拋出,猶如平靜的湖面扔進一顆不小的石子,學生紛紛討論、交流,精讀、深究文本。俟時機成熟,我才道出了個中原委:作者采用了“以情馭景,以景顯情”的散文慣用筆法。作者身處的社會環境,使他內心投下了憂郁和冷落的陰影,因此,他追求“清”“靜”,心頭籠罩淡淡的“悲涼”。正因為如此,作者所觀察到的由于情的驅使,他選擇了最能表現自己感受的載體:清晨院子所見的景物;槐樹的落蕊;秋蟬的殘聲;秋風秋雨等等。感情與之融為一體。以情顯景,主要是繪景。如第一幅畫,院里的景象:住——一椽破屋(一座大廈);泡——一碗濃茶(一杯香茗);看——一汪碧綠的天色(火紅的日出);聽——幾只訓鴿的飛聲(喜鵲的叫聲)。比較可見,作者所選景物突出的特征是清、靜、悲涼。

4、創造師生心理相容的課堂氛圍

課堂教學中的師生心理相容,指的是教學實施過程中師生關系密切,感情融洽,平等、合作、和諧的人際關系。師生在教學中,總是伴隨著認識、態度、情緒、言行等的相互體驗而形成或相互吸引或排斥的心理狀態。而不同的情緒反應對學生課堂參與的積極性和學習效率產生重大影響。課堂教學中的師生心理相容,有利于激發課堂教學的活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那么如何增強心理相容性呢?(1)發揚教學民主作風,教學民主是對“教師中心論”的一個否定,是對“學生主體性”的一個肯定。是與學生商量,求得心靈上的溝通;是彼此理解,彼此信賴,彼此合作的教學方法。(2)師生平等相待,營造和諧氛圍。課堂中客觀存在的人際關系,制約著師生的情感、行為,影響著課堂氣氛。教師應該努力地去營造融洽和諧的人際關系,教師平時要經常下班,深入了解學生的學習態度、興趣和愿望,并主動地幫助學生解決困難,讓學生感覺到老師可敬又可親,使他們喜歡你,從而喜歡上你的課,正所謂“親其師信其道”也。同時教師要提倡教學相長,師生互相學習,把自己融化于學生集體之中,教師決不能以教育者自居,居高臨下。這樣使學生感到老師是良師益友,增強師生心理相容性,造就和諧氛圍。(3)改進教師在課堂上常用來強化學生注意,隨時檢查教學效果的提問方式,以及各種反饋方式。應使提問激起的是學生真正的智力緊張,而不是擔心被叫起來回答問題或擔心回答錯誤遭至教師指責等引起的緊張和焦慮。平時在課堂提問中,我是這樣對待學生的見解的:在學生發表見解后,若是正確的,我會及時給予表揚或報之掌聲;若是在其見解的內容上找不到任何可以肯定的東西,我會從其考慮問題的思路上,思考問題的方法上或者學習態度上給予肯定;有時我還會自我檢討一番,大概是老師剛才還未講清楚。這樣有利于保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利于增進師生心理相容,有利于維持寬松和諧的課堂氣氛。

5、變靜為動的動態教學

實踐證明:動態的事物比靜態的事物更能引起學生的注意,更能調動學生的學習動機。計算機多媒體能為語文課堂教學創設一個更為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化無聲為有聲,化靜為動,從而引起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寓教寓樂中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筆者慣用的做法為:(1)尋找良好的配音。好的配音能適當處理輕重、緩急、停頓、語氣、韻律等技巧,具有音韻美和藝術穿透力,使具有視覺特征的文學作品立體化,變得鮮活起來。我在《歸園田居》課件中,用平靜緩慢的語調、恬淡悠然的基調、沉穩清晰的節奏朗讀全詩,引導學生感受陶淵明重返田園的愉悅心情,以聲傳情,聲情并茂,達到了韻味無窮的藝術效果。(2)創設怡人的情境。“觀文者披文以入情”,讀者的學習是“在他所創設的世界中直觀自己”。那么怎樣在語文課件中架起一道橋梁,溝通作者的創作情感與學生的學習情感,使他們碰撞、交觸,從而引導學生感悟“美”的深蘊呢?創設情境。如《林黛玉進賈府》一文中,林黛玉“時時在意,處處小心,不肯輕易多說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