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長沙實驗中學模擬調研語文一、現代文閱讀(37分)(一)現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8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材料一:興起于北歐的簡約主義理念,其本質意義是一種思想方法,即尋找事物的本質,就建筑設計和室內設計而言則是尋找和研究對象、材料、形式及空間的真正價值和本質。這種設計理念與中國“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所提倡的反對過多雕飾和紋飾的簡潔、純樸的審美思想不謀而合。中國的藝術和工藝設計以樸素為美的審美傾向,首先受儒家思想的影響。《論語》中的“繪事后素”,意為繪畫先以素粉地為質,后施五彩,再以素色粉底以修正和定稿。據《考工記》記載:“凡畫繪之事,后素功。”可知“素”(即著以素色,古代所謂“素色”就是純凈單一的顏色,“白則正白,黑則正黑”)是“功”(即完成作品)前的最后一道工序。著素之后,全部工藝也至此完成。《詩經》中還提到“素以為絢”,就是以“素”為“絢”,它包含著用“素”代替“絢”,“素”勝于“絢”的思想。即在美學層次上重樸素而不重浮艷、重本質而不重形式、重功能而不重裝飾。中國藝術以“天真、自然”為美,主要是受到道家“貴真”思想的影響。老子說:“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認為未經雕飾的樸素的語言才具有真美,才真實可信。因此,“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就成為中國藝術的最理想的目標了。同時道家學說主張“天人合一”。“天”即是自然,自然是天地的本性,人應順天而行,從而“清靜無為”“返璞歸真”。人和自然的關系不是對立的,而是親密無間互通互融的。在中國的設計觀中,好的設計應像自然一樣生息自由、靈動變化而又樸素無華。設計和設計實踐都應該“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即所謂“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大巧若拙”。道家認為自然的一切是最和諧、最完善、最美的,人們只能去順應它、“效法”它(“道法自然”)。“大巧若拙”就是“大巧因自然以成器,故拙也”。道家貴真也貴淡。莊子說:“淡然無極而眾美從之。”平淡是美中之美,是大美。以繪畫為例,水墨畫以墨為彩,是通過墨色濃、淡、深、淺、干、濕的變化來表現豐富的光與色的韻律和畫者的思想情感,以平淡、樸素、幽遠而含蓄的方式表現一種高雅脫俗的情調。作畫要求筆簡意賅,要以最簡練的筆墨塑造生動的形象,表現豐富的內容。莊子說:“能體純素,謂之真人”,就包含了這個意思。這里的“純素”決不是淡而無味,而是淡中有至味。“疏簡”也是道家所倡導的一種審美意境。“尚簡”的淵源可以追溯至老子的“少則得,多則惑”。這與簡約主義的先驅米斯·凡德羅的“少就是多”的思想有異曲同工之妙。道家的另一個重要代表——莊子,進一步發展了老子“自然無為”的思想,“法貴天真”“虛靜恬然,寂寞無為”,強調對自然的尊重、崇尚和效法。道家思想跟簡約主義重視環境、尊重自然,致力于可持續發展,重材質自然之美是有許多相同之處的。(摘編自《中國傳統文化蘊含的樸素簡約之美》)材料二:在“雙奧之城”北京,精彩紛呈的冬奧盛會正如火如荼進行。“簡約、安全、精彩”是中國對世界的承諾。用“簡約”理念造就“精彩”——在北京冬奧會籌辦過程中,這樣的例子可以信手拈來。比如,大到直接服務于競賽的壓雪機、澆冰車、雪地摩托、全地形車、高山滑雪的防護網等體育器材,小到餐飲、交通、火炬接力、醫療防疫等賽事運行和保障所需物資,北京冬奧組委均堅持“能借不租,能租不買,能合并采購就合并采購”的原則,最大程度減少資源浪費。開幕式歷來是奧運會重頭戲之一。不同于此前,北京冬奧會開幕式的時間相對縮短,把藝術表演自然融入流程和儀式中。相比2008年奧運會,北京冬奧會開幕式更溫暖、更從容,簡約的同時不失美感。“它的規模不是最大、表演不是最多,但體現出人類在艱難時刻的溫暖和一起面向未來的勇氣。”談及北京冬奧會開幕式,北京冬奧會開幕式總導演張藝謀如是說。開幕式的簡約,只是北京冬奧會“節儉辦會”理念的一個細節。作為北京冬奧會重要的儀式和活動,本屆冬奧會火炬接力計劃同樣按照“簡約、安全、精彩”的要求,呈現新特點。“火炬接力計劃落實簡約辦奧需求,在保證接力活動傳播奧林匹克精神,展示國家形象,增強民族自豪感,利用現有條件和資源,簡化規模,突出特色,努力把傳遞活動辦得‘簡約而精彩’。”北京冬奧組委文化活動部副部長王向豫說。頒獎儀式是奧運賽事中獲獎運動員的高光時刻,是向獲獎運動員表達祝賀和敬意的最好形式。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頒獎儀式以“冰雪榮光”為主題創意,頒獎元素總體設計體現了外觀簡潔大方、功能貼心實用、材料環保可持續等特點,配合熠熠生輝的獎牌,展現出中國禮儀文化的獨特魅力。(摘編自韓秉志《簡約辦賽呈現精彩冬奧》)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北歐簡約主義理念的本質意義即尋找事物的本質,這與中國古代所提倡的簡潔、純樸的審美思想一致。B.《論語》《詩經》等儒家經典中的“繪事后素”“素以為絢”等語句體現了樸素為美的審美傾向。C.道家認為自然的一切最美,人們只要順應自然,清靜無為,就能創造樸素之美,不必有人為因素。D.北京冬奧會用“簡約”理念造就“精彩”,體現了老子思想中“少則得,多則惑”的審美理念。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3分)A.儒家在美學層次上重樸素、重本質、重功能,反對一切浮艷、裝飾等藝術形式。B.簡約風格的設計盡管體現自由、靈動、樸素之美,但并不符合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C.“能體純素,謂之真人”,“純素”是淡中有至味,與水墨畫的淡遠意味不同。D.北京冬奧會在籌備過程、開幕式、火炬接力、頒獎元素等多方面凸顯“簡約”理念。3.下列語句不符合材料一觀點的一項是()(3分)A.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實美。B.彩舟云淡,星河鷺起,畫圖難足。C.寒波澹澹起,白鳥悠悠下。D.大樂必易,大禮必簡。4.簡要概括材料一的結構特點,并梳理其論證思路。(4分)5.請簡述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簡約”內涵的異同點。(6分)(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8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9題。瓦貓(節選)葛亮寧懷遠從蒙自剛來到昆明時,在翠湖邊上看到一株梨花。很大,風吹過來,就落了一地,好像雪一樣。后來,他無數次對榮瑞紅說起這株梨花樹。榮瑞紅說,我們龍泉鎮①,什么花都有,就是沒有梨花。后來,寧懷遠在滇池邊上,聽一個拉胡琴的唱,“萬紫千紅花不謝,冬暖夏涼四時春。”他又想起這株梨花,想起滿天飛的白,卻怎么也記不起樹的樣子了。榮瑞紅倒記得清清楚楚。那年夏天,藍花楹開得正盛。黃昏時候,村里頭來了一個人,敲開他們家的門。榮瑞紅應了門,見是高個兒中年人,穿著青布衫子。蠟黃臉,滿臉胡須。這人操官話,有兩湖口音,口氣溫和,問榮瑞紅家里頭有沒有要出租的屋子。榮瑞紅就喊她爺爺。榮昌德老漢走出來,敲著煙袋鍋,瞇眼看來人胳膊底下夾著兩本書,就問,先生,你是昆明城里來的教授吧?那人點點頭,說,小姓聞。榮老爹回,我們家的耳房剛租了出去。最近來我們鎮上問的,都是昆明城里的教授和學生。日本人的飛機把讀書人都折騰壞了。全城都在跑警報。走,我陪你去問一問。榮老爹帶著這個先生,順著金汁河畔的小路,挨家挨戶一路問過來。天擦黑了,這先生在一戶人家門口停下,抬頭看看說,這房子好。“三間兩耳倒八尺”。榮老爹說,可不,正正經經的“一顆印”②。敲開了門,一看,小院干凈開闊,房子也通透。用的石材、木料都考究得很,樓板和隔墻板還未裝完,眼見是新起的房子。聞先生怕人家不舍得,但還是說了來意。屋主說,好。錢不打緊,您看著給。這屋子剛建好,您不嫌棄,下周就能住進來。聞先生看他爽快,也很高興。屋主說,都說昆明城里造了新大學,來了許多教授。北方來。要是不打仗,我們請也請不來你們。榮瑞紅才知道,這個聞先生,不是替自己找房子,是要替他們大學找個地方,蓋個研究所。要裝修這個房子,鎮上不缺人手。可這聞一多先生,一個瓦匠窯工也不請。他和另一個姓朱的先生,擼起袖子,帶著幾個年輕人,自己干。榮老爹就說,他們開不了伙。囡兒,新燒的餌塊③,給他們送些去。榮瑞紅就拎著一只籃子,裝幾只碗給他們送過去。聞先生客氣,要給她錢。她躲過去。待裝修好了,聞先生請村里的木匠創了一塊木板,創得又平又光。他對青年說,懷遠,去龍頭村的彌陀寺,找馮先生,給咱研究所題個名。黃昏的時候,“清華大學文科研究所”的牌子就掛起來了。屋主來了,看了又看,說,這字可真好。可這屋上了椽子,要住進人,其實還缺了一樣。聞先生說,愿聞其詳。屋主笑笑,這得麻煩您找榮老爹問一問。當天后晌,寧懷遠第一次見到了瓦貓。他看見榮家老爹捧了一只黑黔黔的物件走過來。走近看,是個陶制的老虎。那老虎身量小,但樣子極兇。凸眼暴睛,兩爪間執一陰陽八卦,口大如斗,滿嘴利牙,像要吞吐乾坤的樣子。老爹捧得穩穩的,神色也肅穆。寧懷遠記起朱先生講應劭的《風俗通義·祀典》,引《黃帝書》,里頭有神茶郁壘執鬼以飼虎的一段,說虎能“執博挫銳,噬食鬼魅”。他想,這大概是一只和房宅相關的神獸。他便大聲感嘆說,好兇的鎮宅虎啊。旁邊的榮瑞紅手里拿著紅菱子,本也是肅然的,聽了懷遠的話,倒噗嗤一聲笑出來,說,讀書人的見識大。阿爺的瓦貓變了老虎。榮老爹回頭瞋她一眼,說,死囡兒,不說話當你啞巴嗎。這時,在宅前的端公,是本地的巫人。穿玄色的長袍,頭戴錦帽,手里執了木劍。他捉來一只毛色絢亮的雄雞,口中念念。旁人聽不懂,大約是消災瑞吉的咒語。隨即出其不意,低頭猛咬住公雞的雞冠。血便由肥厚的雞冠流淌下來。端公喚來榮老爹,協他把住掙扎的雄雞,將雞血一一滴在瓦貓的七竅,即眼、鼻、口、耳處,又在那大嘴里放入松子等。這端公即刻手勢利落,將雞宰殺了,在院內的鍋里烹煮。半個時辰取出,直立于缽中,這雞頭須仰視屋宇檐角。端公遂點香祭之良久。最后,踏梯上屋頂,恭恭敬敬,才把瓦貓安在脊瓦上。寧懷遠看著端公,一場“開光”下來,大汗淋淋,像是脫了形。瓦貓坐在房上,凜凜地望著他們,竟讓人有些敬畏。當地的人,經過了倒都要駐足,合掌默立。半晌,向主家道喜,才離去了。言語間皆輕聲細語,像是怕驚動了什么。看得寧懷遠心里也穆然起來。屋主幫著他們一一安置好了,這才和聞先生告辭。一邊說,先生,這屋子就交給您了。臨走時,他又點上三支香,插在香爐里,闔目拜了一拜,才道,這瓦貓既上了房,逢農歷初一、十五,點香祭供,先生莫要忘了。當晚上,聞太太將馮太太從彌陀寺請過來,說一起包餃子,慶喬遷之喜。聞太太將一簸包好的餃子又下到鍋里,說,你那邊住得可好?等我這忙完了也去看看。馮太太說,我本來不信鬼神,可那山坡上孤零零一座廟,住著總是不踏實。聞太太說,你還是常來走動,跟我做伴,也多個照應。馮太太嘆口氣道,不是我迷信。我倒聽說,這村里的房子除了廟,都要請尊瓦貓,才算清凈了。我剛一進門,看見你們房梁上坐了一尊,那叫個威風。(有刪改)【注】①龍泉鎮,是以榮老爹為代表的陶藝匠人制作民間神獸瓦貓的世代傳承之地。②也稱“一口印”,住房建筑形式之一,它由正房、耳房(廂房)和入口門墻圍合成正方如印的外觀,俗稱“一顆印”。③餌塊,云南當地的一種小吃,主要原料為大米或糯米。6.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榮老爹是一個熱心腸的人,聞先生來找房子的時候,雖然他家的房子已經租出去了,還是熱情地陪聞先生挨家挨戶一路問。B.屋主不在乎租金將自己新起的房子租給聞先生,榮老爹讓榮瑞紅給聞先生他們送餌塊,都體現了龍泉鎮人至真至純的人情美。C.小說氣氛輕松愉快,祖父對孫女的嗔怪,聞太太和馮太太包餃子等生活場景的敘寫充滿生活氣息,淡化了戰爭的殘酷性。D.給鎮宅的神獸瓦貓“開光”的過程莊嚴肅穆,在場的人都輕聲細語,經過的人駐足合掌默立,表現了人們對瓦貓的敬畏。7.下列對小說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小說開頭描寫了翠湖邊的梨花,后面在“藍花楹開得正盛”的季節展開故事,營造了一種寧靜幽美的意境,增添了小說的美感。B.小說的行文節奏疏密有致,找房、裝修、待客等情節較為舒緩,利于表現人情美;瓦貓“開光”則稍顯急促,利于表現敬畏之情。C.小說通過外貌、語言、行動、心理描寫刻畫聞一多先生的形象,寥寥數語,卻讓人讀出了聞一多先生一路跋涉,篳路藍縷的艱辛。D.小說語言清雅沖淡,敘事溫潤平和,既典重溫雅又細致入微,語言的力度與分寸的拿捏都恰到好處,體現了作者獨特的抒情美學。8.小說《瓦貓》采用了虛構與非虛構相結合的寫作手法,寧懷遠、匠人祖孫是虛構的,這種寫作手法有哪些好處?請結合作品簡要分析。(6分)9.“瓦貓”在小說中有著重要的作用,請簡要分析。(6分)二、古詩文閱讀(35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初,匈奴降者言:“月氏故居敦煌、祁連間,為強國,匈奴冒頓攻破之。老上單于殺月氏王,余眾遁逃遠去,怨匈奴,無與共擊之。”上募能通使月氏者,漢中張騫以郎應募,出隴西,徑匈奴中,單于得之,留騫十余歲。騫得間亡,鄉月氏西走,數十日,至大宛。大宛聞漢之饒財,欲通不得,見騫,喜,為發導譯抵康居,傳致大月氏。大月氏太子為王,既擊大夏,分其地而居之,殊無報胡之心。騫留歲余,竟不能得月氏要領,乃還,復為匈奴所得。留歲余,會匈奴國內亂,騫乃與堂邑氏奴甘父逃歸。上拜騫為太中大夫。騫初行時百余人,去十三歲,唯二人得還。元鼎二年。渾邪王既降漢,漢兵擊逐匈奴于漠北,自鹽澤以東空無匈奴,西域道可通。于是張騫建言:“烏孫王昆莫本為匈奴臣,后兵稍強,不肯復朝事匈奴,匈奴攻不勝而遠之。今單于新困于漢,而故渾邪地空無人。今誠以厚幣賂烏孫,招以益東,與漢結昆弟,其勢宜聽。既連烏孫,自其西大夏之屬皆可招來而為外臣。”天子以為然,拜騫為中郎將,將三百人,馬各二匹,牛羊以萬數,赍金幣帛直數千巨萬,多持節副使,道可便,遣之他旁國。騫既至烏孫,昆莫見騫。騫諭指曰:“烏孫能東居故地,則漢遣公主為夫人,結為兄弟,共距匈奴,匈奴不足破也。”烏孫自以遠漢未知其大小素服屬匈奴日久且又近之其大臣皆畏匈奴不欲移徙騫留久之不能得其要領因分遣副使使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于闐及諸旁國。烏孫發譯道送騫還,使數十人,隨騫報謝,因令窺漢大小。是歲,騫還,到,拜為大行。后歲余,騫所遣使通大夏之屬者皆頗與其人俱來,于是西域始通于漢矣。(節選自《資治通鑒·漢紀》)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A.烏孫自以遠/漢未知其大小/素服屬匈奴日久/且又近之/其大臣皆畏匈奴/不欲移徙/騫留久之/不能得其要領/B.烏孫自以遠漢/未知其大小/素服屬匈奴日久/且又近之/其大臣皆畏匈奴/不欲移徙/騫留久之/不能得其要領/C.烏孫自以遠/漢未知其大小/素服屬匈奴日久/且又近之/其大臣皆畏/匈奴不欲移徙/騫留久之/不能得其要領/D.烏孫自以遠漢/未知其大小/素服屬匈奴日久/且又近之/其大臣皆畏/匈奴不欲移徙/騫留久之/不能得其要領/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單于,漢朝時匈奴人對他們部落聯盟首領的專稱,后也可用“單于”泛指外族首領。B.元鼎,年號。年號是古代封建王朝用來紀年的一種名號,先秦至清皆有年號。C.節,旄節,多以竹為桿,上綴以旄牛尾,是使者所持的信物,古代使臣奉命出行常持節。D.大行,文中指接待賓客的官吏,相當于外交官員。張騫二度出使西域后被封為大行。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月氏國王被匈奴單于殺死,月氏人對此心生怨恨,卻找不到一起攻打匈奴的人,此時漢武帝招募能出使月氏國的使者,漢中人張騫應募出使。B.張騫認為應當趁著漢軍新敗匈奴單于的時機,與烏孫聯合,這樣烏孫西面的大夏等國都可以招來成為漢的藩臣,漢武帝采納了張騫的建議。C.張騫出使經歷坎坷,被匈奴長期扣留,后匈奴內部混亂,張騫與甘父找到機會逃出,回到漢朝,此時他被困匈奴已達十三年之久。D.張騫到達烏孫國后,向烏孫王昆莫傳達了漢武帝的諭旨,希望漢與烏孫結為兄弟之國,共同抗拒匈奴,打敗匈奴。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1)騫留歲余,竟不能得月氏要領,乃還,復為匈奴所得。(4分)(2)今誠以厚幣賂烏孫,招以益東,與漢結昆弟,其勢宜聽。(4分)14.漢武帝最初派遣張騫出使月氏的本意是什么?文中張騫出使西域最終的成效如何?(3分)(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兩首唐詩,完成15—16題。吳宮李商隱龍檻沉沉水殿清,禁門深掩斷人聲。吳王宴罷滿宮醉,日暮水漂花出城。吳宮懷古陸龜蒙香徑①長洲②盡棘叢,奢云艷雨只悲風。吳王事事堪亡國,未必西施勝六宮。【注】①香徑:指吳國館娃宮美人采香處。②長洲:即長洲苑,吳王游獵之處。15.下列對這兩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李商隱與陸龜蒙都是晚唐詩人,這兩首詩一詠史一懷古,借古諷今,都表達了對當時社會深深的憂慮。B.《吳宮》最后一句,不僅寫出了吳宮的靜寂,還包含象征意味,覆亡的陰影已悄然籠罩了整個吳宮。C.《吳宮懷古》最后一句,與“西施若解傾吳國,越國亡來又是誰”旨意相近,抨擊了“女禍亡國”之說。D.兩首詩都運用了對比的藝術手法,今日之冷寂荒涼與昔日之熱鬧奢華,形成鮮明的對比,突顯了主題。16.清人劉熙載說:“正面不寫寫反面,本面不寫寫對面、旁面,須如睹影知竿乃妙。”李商隱的《吳宮》在描寫吳宮的奢靡生活上便是“正面不寫”的典型例證,請結合全詩簡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韓愈《師說》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觀點,表明每個人都各有所長,要將自己的潛能盡可能發揮出來。(2)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以聽眾的悄然沉醉和江心月影的寂冷清寒,側面烘托音樂的巨大感染力和琵琶女的高超技巧。(3)陸游《游山西村》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沒有寫農民的舉止笑貌,但卻體現了農家待客的盛情,也道出了詩人對農村淳樸民風的喜愛。三、語言文字運用(18分)(一)語言文字運用Ⅰ(本題共3小題,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時尚風潮并非起于。根據時尚的發展歷史來看,一個國家、民族或一個地區,其時尚文化的形成和傳播往往是經濟、科技、文化上的強勢的重要前提。時尚是大國的文化標志,是綜合國力的,體現著大國的“精氣神”。唐宋時期繁榮鼎盛的中國“東風西漸”,工業革命前的歐洲掀起的“中國熱”,以及工業革命之后西方國家崛起引發的“西風東漸”,都顯示出時尚傳播與國力之強弱的密切關聯。近些年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強盛,是經濟、科技等綜合國力的上升,國人的文化自信亦快速提升,“國潮風”漸成氣候。“國潮”是國貨之潮、國力之潮和國運之潮,我們應該更好地把它研究和展示出來。隨著“國潮風”漸起,中國文化的對外影響力正在迅速增強,在中國走向世界舞臺中央的同時,來自中國的時尚風潮也會。18.依次填入文中橫線上的詞語,最恰當的一組是()(3分)A.青萍之末壓艙石主要接踵而至B.青萍之末風向標尤其如約而至C.蓬蒿之間風向標尤其接踵而至D.蓬蒿之間壓艙石主要如約而至19.文中畫波浪線句子有語病,下列修改最恰當的一項是()(3分)A.根據時尚的發展歷史,一個國家、民族或一個地區,其時尚文化的形成傳播往往是經濟、科技、文化上的強勢的重要前提。B.從時尚的發展歷史,一個國家、民族或一個地區,時尚文化的形成和傳播往往是經濟、科技、文化上的強勢的重要前提。C.根據時尚的發展歷史來看,一個國家、民族或一個地區,在經濟、科技、文化上的強勢往往是時尚文化形成和傳播的重要前提。D.從時尚的發展歷史來看,一個國家、民族或一個地區,其在經濟、科技、文化上的強勢往往是時尚文化形成和傳播的重要前提。20.請將文中畫橫線的句子改寫成三個各帶一個關聯詞的短句,并簡要分析改句的表達效果。(3分)(二)語言文字運用Ⅱ(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21-22小題。在生活中,人們發現荷花生長在污泥中,荷葉卻能保持清潔。這是什么原因呢?研究表明,在荷葉表面,分布著大量微米級的乳突,每一個乳突上又分布著大量納米級的細枝狀結構。這些乳突和突起在荷葉表面匯聚成一個挨一個隆起的“小山包”。()水滴的最小直徑為1—2毫米,比荷葉表面上的乳突要大得多,因此①___________________被空氣層阻隔,只能同葉面上“小山包”的頂端形成幾個點的接觸,并不能真正浸潤葉面。水滴在自身表面張力作用下形成球狀體,水球吸附灰塵并滾出葉面,②_______________。這種自潔葉面的現象被稱作“荷葉效應”。但與“荷葉效應”不同,玫瑰花瓣上的小水珠③___________________。科學家發現,玫瑰花瓣表面由微米尺度的乳突組成,而在乳突的尖端則是許多納米尺度的折疊結構,而這種結構正是導致玫瑰花瓣高黏附特性的關鍵因素。21.下列填入文中括號內的語句,銜接最恰當的一項是()(3分)A.于是在緊貼葉面的上方,形成了一層極薄的、只有納米級厚的空氣層,使得“小山包”之間充滿空氣。B.“小山包”之間充滿空氣,一層極薄的、只有納米級厚的空氣層于是在緊貼葉面的上方形成。C.“小山包”之間充滿空氣,于是在緊貼葉面的上方就形成了一層極薄的、只有納米級厚的空氣層。D.于是在緊貼葉面的上方,一層極薄的、只有納米級厚的空氣層在“小山包”之間形成。22.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0個字。(6分)四、寫作(60分)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分)青蛙坐井,井口就是它的眼界,井外一切無知,也就無所謂境界了。莊子《秋水》中的河伯先“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后順流而東,突破了河之邊界,來到北海,看見了大海的新景象,感受到了新境界。游山者隨腳步不斷移動,眼前景物也在發生變化,以為丘壑風光閱盡,誰知轉過一道山岔,忽又發現曲徑通幽,到達別有洞天的境界。但有時腳底也有邊界,或許腳下就是萬丈深淵,此時,你也只好心存敬畏而至此止步。上述材料內容中的“眼界”“邊界”“境界”及其關系,值得我們認真思考,請你寫一篇文章,體現你的認識與感悟。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1.C本題考查學生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只要……就……不必有人為因素”錯,原文信息是“道家認為自然的一切是最和諧、最完善、最美的,人們只能去順應它、‘效法’它(‘道法自然’)”“自然是天地的本性,人應順天而行”,可見選項表述絕對,把“只能……”偷換為“只要”,把“順應自然,清靜無為”理解為不必有人為因素,曲解文意。故選C。2.D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和分析作者觀點態度的能力。A.“反對一切浮艷、裝飾等藝術形式”錯誤,原文信息是說“這種設計理念與中國‘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所提倡的反對過多雕飾和紋飾的簡潔、純樸的審美思想不謀而合”,選項表述絕對;B.“不符合”錯誤,原文信息是“‘疏簡’也是道家所倡導的一種審美意境……道家思想跟簡約主義重視環境、尊重自然,致力于可持續發展,重材質自然之美是有許多相同之處的”,可見選項中簡約風格的設計體現自由、靈動、樸素之美,符合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C.“不同”錯誤,原文信息是“道家貴真也貴淡。……平淡是美中之美,是大美。以繪畫為例,水墨畫以墨為彩,是通過墨色濃、淡、深、淺、干、濕的變化來表現豐富的光與色的韻律和畫者的思想情感,以平淡、樸素、幽遠而含蓄的方式表現一種高雅脫俗的情調。作畫要求筆簡意賅,要以最簡練的筆墨塑造生動的形象,表現豐富的內容。莊子說:‘能體純素,謂之真人’,就包含了這個意思。這里的‘純素’決不是淡而無味,而是淡中有至味”,可見選項中“不同”應為“一致”。故選D。3.B本題考查學生理解論點、論據和論證的能力。材料一主要談論的是簡約樸素的藝術設計理念。ACD均體現了簡約樸素的藝術美。B.詩歌色彩絢麗與文中簡約意味不符。故選B。4.文章整體上采取了總分式論證結構。首先指出簡約主義的設計理念與中國古代所提倡的簡潔、純樸的審美思想是一致的,然后從儒家“以樸素為美”的審美思想和道家“貴真”“貴淡”“尚簡”的審美觀念進行論述(或“從儒家審美思想和道家審美觀念兩個角度進行論述”也可)。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材料論證結構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文章整體上采取了總分式論證結構。第一段提出觀點,總領下文,“興起于北歐的簡約主義理念,其本質意義是一種思想方法,……這種設計理念與中國……所提倡的反對過多雕飾和紋飾的簡潔、純樸的審美思想不謀而合”。第二、三、四、五、六段分析問題,依次從儒家、道家兩個文學流派說明中國藝術理念上簡樸純素平淡。其中第二段為一個層次,三、四、五、六段為一個層次,前者著眼于儒家,后者側重道家,老莊。綜合以上信息得出答案:首先指出簡約主義的設計理念與中國古代所提倡的簡潔、純樸的審美思想是一致的,然后從儒家“以樸素為美”的審美思想和道家“貴真”“貴淡”“尚簡”的審美觀念進行論述(或“從儒家審美思想和道家審美觀念兩個角度進行論述”也可)。5.相同點:兩則材料中的“簡約”都是一種審美理念,都包含簡潔樸素、純真自然而又以少勝多、淡而有味的審美取向。不同點:材料二中的“簡約”還有“節儉”的內涵,即最大程度減少資源浪費,縮短時間、減少人數、簡化規模,功能實用等。分析:本題考查學生比較不同材料,歸納整合信息的能力。由材料一第一段“興起于北歐的簡約主義理念,其本質意義是一種思想方法,即尋找事物的本質,就建筑設計和室內設計而言則是尋找和研究對象、材料、形式及空間的真正價值和本質。這種設計理念與中國‘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所提倡的反對過多雕飾和紋飾的簡潔、純樸的審美思想不謀而合”,以及材料一第二至六段的關鍵詞“以樸素為美”“貴真”“貴淡”“尚簡”,材料二第二段“用‘簡約’理念造就‘精彩’”,結尾段“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頒獎儀式以‘冰雪榮光’為主題創意,頒獎元素總體設計體現了外觀簡潔大方、功能貼心實用、材料環保可持續等特點”,得出相同點:兩則材料中的“簡約”都是一種審美理念,都包含簡潔樸素、純真自然而又以少勝多、淡而有味的審美取向。由材料二“開幕式的簡約,只是北京冬奧會‘節儉辦會’理念的一個細節。作為北京冬奧會重要的儀式和活動,本屆冬奧會火炬接力計劃同樣按照‘簡約、安全、精彩’的要求,呈現新特點”“北京冬奧組委均堅持‘能借不租,能租不買,能合并采購就合并采購’的原則,最大程度減少資源浪費”得出不同點:材料二中的“簡約”還有“節儉”的內涵,即最大程度減少資源浪費,縮短時間、減少人數、簡化規模,功能實用等。6.C“小說氣氛輕松愉快”錯誤。聞一多等人來租房時,榮昌德老漢說最近來我們鎮上問的,都是昆明城里的教授和學生,日本人的飛機把讀書人都折騰壞了,全城都在跑警報。可以看出小說的氣氛并不輕松。7.C對聞一多先生沒有心理描寫。8.①虛構寧懷遠、匠人祖孫的故事,創造了一個關于瓦貓的動人故事,使文章富有想象力,豐富了小說的內容,吸引了讀者的閱讀興趣(2分);②非虛構內容是抗戰時期以聞一多為代表的西南聯大師生艱難復建研究院所的情節,是對歷史的生動再現,增加了小說的真實性(1分),可以讓讀者領略聞一多等大師級人物的日常風度與性格魅力(1分)。③兩者相結合的寫作手法為小說提供了更為廣闊的歷史背景,將西南聯大師生的生存姿態、精神品格與當地的民族文化、鄉土生活融為一體。(2分)解析:本題考查鑒賞作品藝術手法的能力。答題時先分別闡述兩種藝術手法的表達效果,再綜合分析兩者手法相結合的好處。9.①環境上,瓦貓開光的描寫,豐富了小說的內容,營造了神秘的氛圍,展現了西南地區獨特的風土人情。②人物上,活靈活現的瓦貓,表現了當地匠人心靈手巧、技藝高超;也使得榮老爹、瑞公等當地鄉人的形象更加鮮活生動,展現了當地人善良熱心、敬畏生活的態度及精神風貌。③情節上,瓦貓是喬遷新居的必備之物,正是有了這一尊瓦貓,西南聯大研究所才算正式成立,推動了故事情節的發展。④主題上,瓦貓寄托了龍泉鎮人對平安幸福的美好生活的向往與鎮宅納福、驅邪避害的美好愿望,也暗示了西南聯大師生對文化的堅守,深化了小說主題。(每點2分,答出三點可得滿分)解析:本題考查小說中物象的作用。可以從物象對環境、情節、人物、主題的作用四個方面來思考。10.B命題透析本題考查文言文斷句的能力。譯文:烏孫王認為離漢朝太遠,不知漢朝大小,而且長期以來一直臣服于匈奴,且又靠近匈奴,朝史大臣都畏懼匈奴,不想遷徙到東西去。張騫在烏孫滯留了很久,一直沒得到明確的答復。11.B命題透析本題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見的古代文化知識的能力。思路點撥“先秦至清皆有年號”錯誤,年號始于漢武帝。12.C命題透析本題考查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思路點撥“此時他被困匈奴已達十三年之久”錯誤,依據原文,張騫是離開漢朝“十三年之久”,并非被困匈奴的時間。13.命題透析本題考查翻譯文中的句子的能力。答案(1)張騫停留了一年多,始終不知道月氏人的打算,于是返回漢朝,又被匈奴俘獲。(關鍵詞“竟”“要領”“為……所”的翻譯各1分,大意1分)(2)現在如果把豐厚的財物贈送給烏孫,招引他們向東擴張(領土),與我國結為兄弟,依據形勢他們會聽從我朝調遣。(關鍵詞“誠”“幣”“益”的翻譯各1分,大意1分)14.命題透析本題考查理解文意的能力。答案第一問:傳達漢武帝的旨意,希望聯合月氏來攻打匈奴。(1分)第二問:張騫出使西域加強了漢朝與西域各國的聯系,使西域各國開始與漢朝聯系、往來。(2分)(意思對即可)參考譯文起初,匈奴投降漢朝的人說:“月氏原來居住在敦煌與祁連山之間,是個強國,匈奴冒頓擊敗了它。老上單于殺了月氏國王,其余的月氏人逃到遠方,心中怨恨匈奴,卻沒人愿意和他們共同攻打匈奴。”皇上招募能出使月氏國的使者,漢中人張騫以郎官身份應募出使,他從隴西郡出發,途經匈奴所控制的地區,被匈奴單于俘獲,扣留在匈奴十多年。張騫找機會逃脫,向西方的月氏國走去,經數十日,到了大宛國。大宛人聽說漢朝物產豐富,想通使結好,卻一直未能實現,見到張騫,非常高興,為他安排向導和翻譯,送他到康居國,又轉送到大月氏國。原月氏國的太子做了國王,進攻大夏國后,占領了它的土地定居下來,沒有向匈奴復仇的想法。張騫停留了一年多,始終不知道月氏人的打算,于是返回漢朝,又被匈奴俘獲。拘留了一年多,適逢匈奴國內混亂,張騫與堂邑氏的奴仆甘父一起逃回長安。皇上任命張騫為太中大夫。張騫剛出發時有一百多人,一去十三年,只有他們兩人活著回來。漢武帝元鼎二年。匈奴渾邪王歸降漢朝之后,漢軍將匈奴驅逐到沙漠以北,從鹽澤以東,見不到匈奴的蹤跡,去往西域的道路可以暢通了。于是張騫向武帝建議說:“烏孫王昆莫本來臣服于匈奴,后來兵力逐漸增強,不肯再事奉匈奴,匈奴派兵攻打他,不能取勝而遠去。現在匈奴單于剛剛被我軍擊敗,而過去的渾邪王轄地又空無人煙。現在如果把豐厚的財物贈送給烏孫,招引他們向東擴張(領土),與我國結為兄弟,依據形勢他們會聽從我朝調遣。與烏孫聯合后,它西面的大夏等國都可以招來成為我國的藩臣。”漢武帝認為他說得有理,便任命張騫為中郎將,率領三百人,每人兩匹馬,牛羊數以萬計,隨身攜帶價值數千萬錢的黃金與布帛,又任命多名持符節的副使,只要路途方便,就派他們出使其他各國。張騫到達烏孫國后,烏孫王昆莫接見了他。張騫向他轉達漢武帝的諭旨說:“烏孫如果能回到原來東面的故地居住,漢朝就把公主許配給昆莫做夫人,并結為兄弟之國,共同抗拒匈奴,匈奴一定會被打敗。”烏孫王認為離漢朝太遠,不知漢朝大小,而且長期以來一直臣服于匈奴,且又靠近匈奴,朝中大臣都畏懼匈奴,不想遷徙到東西去。張騫在烏孫滯留了很久,一直沒得到明確的答復,便分派副使到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于闐等附近的國家進行聯絡。烏孫派翻譯和向導送張騫回國,又派使節數十人,隨張騫到漢朝答謝,并令他們了解漢朝的大小強弱。這年張騫回到長安,漢武帝任他為大行。一年多以后,張騫所派遣出使大夏等國的副使都與各國的使臣一起回到長安,于是西域各國開始與漢朝聯系往來。15.D(“兩首詩都運用了對比的藝術手法”理解不當。《吳宮》是詠史詩,寫的是當年的情景,并未寫“今日之冷寂荒涼”;《吳宮懷古》是懷古詩,前兩句以今日之荒涼憶昔日之奢華,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故選D。)16.《吳宮》在描寫奢靡生活時主要運用了側面描寫。(2分)平日的黃昏,宮中華燈初上,歌管相逐,詩的前兩句卻寫吳宮一片死寂。(2分)第3句指出吳宮寂靜的原因是“宴罷滿宮醉”,第4句再寫吳宮的靜寂,反襯了“滿宮醉”之前的喧鬧與瘋狂。(2分)【解析】《吳宮》沒有一句正面描寫吳宮的奢靡生活。前兩句極寫吳宮的死寂,讓人產生錯覺。第3句指出死寂的原因是“宴罷滿宮醉”,此時讀者オ恍然大悟。前兩句寫得越沉寂,讀者對瘋狂享樂的想象便越豐富。最后一句再寫吳宮的靜寂,進一步反襯了“滿宮醉”之前的喧鬧與瘋狂。這就是劉熙載所謂的“正面不寫”。)【詩意賞析】李商隱與陸龜蒙都是晚唐詩人,面對唐王朝的衰微,他們詠史懷古,諷喻現實。《吳宮》主要運用了正面描繪吳宮的華靡生活,僅從側面著筆。前兩句寫日暮時分整個吳宮一片死寂。“清”字活畫出平靜的水面映照著水殿的情景,暗示了水殿的空寂清冷。第1句從視覺感受方面寫出了吳宮的空寂,第2句從聽覺感受方面寫出了它的寂靜。第3句使讀者恍然領悟,吳宮日暮時的死寂是“宴罷滿宮醉”的結果。前兩句把死一般的沉寂描繪得越突出,讀者對瘋狂享樂場景的想象便越不受限制。日暮時的吳宮,悄無人跡,只有御溝的水緩緩流淌,漂著瓣瓣殘花流出宮城。進一步反襯了“滿宮醉”之前的喧鬧和瘋狂,其中還包含著比興象征的意味,醉生夢死的瘋狂享樂之后,覆亡的陰影已悄然籠罩了整個吳宮。《吳宮懷古》前兩句言窮奢極欲必然導致覆滅——吳國的館娃宮和長洲苑,如今荊棘叢生;吳王宮中當日窮奢極欲、花天酒地的荒淫生活,現在只留下一股悲風在吹拂。意在指出荒淫腐化的生活是吳王亡國的根本原因。懷古喻今,意蘊深遠。后兩句的意思是,吳王夫差亡國是因為他做的每件事都埋下了亡國的禍根,是他無道,并非因為西施生得格外美麗,比六宮后妃更能蠱惑夫差而導致亡國。這兩句詩講清了吳國亡國的因果關系,抨擊了“女禍亡國”的論調。17.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18.B19.D20.(改句)“國潮”不僅是國貨之潮,還是國力之潮,更是國運之潮。(表達效果)用“不僅是……還是……更是”恰當地表達了“國貨之湖”“國力之潮”“國運之潮”這三個短語之間的遞進關系;用三個關聯詞構成三個短句,句式整齊,語氣更強烈。【18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正確使用詞語(包括熟語)的能力。第一處,“青萍之末”喻指大影響、大思潮從微細不易察覺之處源發。“蓬蒿之間”是指像斥鴳一樣目光短淺,只把矮小的植物當成最大目標,以為這就是很了不起,殊不知,還有比這更大的事物存在。根據語境“其時尚文化的形成和傳播往往是經濟、科技、文化上的強勢的重要前提”,可知前文是說時尚風潮并非起于微細之處,據此選“青萍之末”。第二處:“壓艙石”是空船時用以穩定重心的石頭,在空船時,船的整體重心在水面以上,極易翻船,為此空船航行時都備有“壓艙石”,以免翻船,裝貨時卸掉它。“風向標”是一種測定風來向的設備,引申為某種事物的發展趨勢和方向等意思。語境是指時尚是綜合國力的體現,應該選“風向標”。第三處:“主要”事物中最重要的或起決定作用的。“尤其”表示更進一步。語境是進一步說明中國經濟、科技等綜合國力的上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