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古詩詞誦讀《無衣》《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聯讀 統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_第1頁
【高中語文】古詩詞誦讀《無衣》《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聯讀 統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_第2頁
【高中語文】古詩詞誦讀《無衣》《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聯讀 統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_第3頁
【高中語文】古詩詞誦讀《無衣》《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聯讀 統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_第4頁
【高中語文】古詩詞誦讀《無衣》《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聯讀 統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兼愛——秦國人民抗擊西戎入侵的軍中戰歌

創作背景《秦風無衣》是秦地的軍中戰歌。由于作品的創作年代久遠,文字敘述簡略,故而后代對于它的時代背景、寫作旨意產生種種推測。據今人考證,秦襄公七年(周幽王十一年,公元前771年),周王室內訌,導致戎族入侵,攻進鎬京,周王朝土地大部淪陷,秦國靠近王畿(jī,國都附近的地區),與周王室休戚相關,遂奮起反抗。此詩似在這一背景下產生。解題:無衣

《無衣》選自十五《國風》中的秦風,屬于秦國民歌。是一首秦國人民慷慨從軍、抗擊西戎入侵的軍中歌謠。本詩標題“無衣”的意思是說當時軍情緊急,征衣一時難以齊備。誦讀詩歌,看看詩歌的變化體現了什么?與子同袍

修我戈矛

與子同仇與子同澤

修我矛戟

與子偕作與子同裳

修我甲兵

與子偕行長袍貼身穿的衣服下衣一起赴戰一起行動鎧甲兵器一起從軍長柄武器長柄武器戰服思想行動兵器層層遞進磨刀擦槍齊心備戰愛國感情大無畏的精神克服困難團結互助《無衣》贊美戰士們克服萬難(于戰爭儲備)、團結友愛、同仇敵愾(于友)、英勇抗敵、保家衛國(于己)的激昂慷慨、豪情滿懷的愛國主義精神。五、歸納主題**熟練運用鑒賞詩歌的方法,

學會分角度概括

重章疊唱章與章句式對應,詩句大同小異,只在各章對應的位置換幾個字,反復詠唱的一種表情達意的方法。重章疊句的作用①具有回環往復/復沓回環的效果、渲染詩歌的氣氛;②豐富詩歌的內容、拓展詩歌的意境;③強化或深化詩歌的主題;④章與章句式相同,類同排比,增強節奏感、音樂感;本詩重章疊句的作用?重章疊句的作用①具有回環往復/復沓回環的效果、渲染詩歌的氣氛;②豐富詩歌的內容、拓展詩歌的意境;③強化或深化詩歌的主題;④章與章句式相同,類同排比,增強節奏感、音樂感;本詩重章疊句的作用①具有回環往復、一詠三嘆的表達效果,渲染戰斗的緊張氣氛。②三章詩從戰服、戰具寫到統一思想、統一行動、統一赴戰,對應處換詞,豐富詩歌的內容、拓展詩歌的意境。③表現戰士們克服萬難、團結友愛、同仇敵愾、英勇抗敵、保家衛國愛國主義精神,深化詩的主題。④三章詩句式相同,增強詩的音樂性和節奏感,讀起來朗朗上口芣苢①采采芣苢,薄言②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③之。采采芣苢,薄言掇④之。采采芣苢,薄言捋⑤之。采采芣苢,薄言袺⑥之。采采芣苢,薄言襭⑦之注釋:①選自《詩經·周南》,這是婦女們采集野菜時唱的民歌。芣苢(fúyǐ):車前(草名),可食。②薄、言:都是語助詞,無實意。③有:得到。④掇(duō):摘取、拾取。⑤捋(lǚ):成把地握取。⑥袺(jié):手持衣角盛物。⑦襭(xié):把衣襟掖在腰帶間裝物。這首詩生動地表現了采集野菜的勞動過程。這種過程在詩中是怎樣具體表現出來的?【答案】①綜觀《芣苢》一詩“采”“有”“掇”“捋”“袺”“”六個動詞的變換運用是其特點,將勞動的細節和勞動的過程真實地表現出來。②《芣苢》中疊字用得頗多,“采采芣苢”中的“采采”二字,在重章復沓中將勞動者的精神和情緒自然地吟唱出來,將女子勞作的過程和勞作的心情自然地表達了出來。直擊高考閱讀下面的古詩,完成練習。(4分)

桃夭《詩經》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①,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②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葉蓁蓁③。之子于歸,宜其家人。【注釋】①夭夭:花朵怒放,茂盛美麗,生機勃勃的樣子。

②歸:出嫁。

③蕡(fén):草木果實繁盛碩大的樣子。

④蓁(zhēn)蓁:葉子茂盛的樣子。1.本詩在章法結構上采用了________的形式。(1分)2.請從比興手法運用的角度賞析全詩。(6分)重章疊句周南⑴·桃夭桃之夭夭⑵,灼灼其華⑶。之子于歸⑷,宜其室家⑸。桃之夭夭,有蕡其實⑹。之子于歸,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葉蓁蓁⑺。之子于歸,宜其家人⑻。[1]注釋譯文編輯播報詞句注釋⑴周南:《詩經》“十五國風”之一,今存十一篇。⑵夭夭:花朵怒放,茂盛美麗,生機勃勃的樣子。⑶灼灼:花朵色彩鮮艷如火,明亮鮮艷,閃耀的樣子。華:同“花”,指盛開的花。⑷之子:這位姑娘。指出嫁的女子。之,此,這。于歸:姑娘出嫁。于,虛詞,用在動詞前;一說往。歸,古代把丈夫家看作女子的歸宿,故稱“歸”。⑸宜:和順、親善。室家:家庭,家族。此指夫家,下文的“家室”“家人”均指夫家。⑹有蕡(fén):即蕡蕡,草木結實很多的樣子。此處指桃實肥厚肥大的樣子。蕡,果實碩大的樣子。⑺蓁(zhēn)蓁:樹葉繁密的樣子。這里形容桃葉茂盛。⑻家人:與“家室”義同。變換字以協韻。[2][3][4][5]白話譯文桃花怒放千萬朵,色彩鮮艷紅似火。這位姑娘要出嫁,喜氣洋洋歸夫家。桃花怒放千萬朵,果實累累大又甜。這位姑娘要出嫁,早生貴子后嗣旺。桃花怒放千萬朵,綠葉茂盛隨風展。這位姑娘要出嫁,夫家康樂又平安。參考答案:①以“桃之夭夭”起興,通過鋪墊和渲染,熱烈真摯地表達了對新娘的贊美和祝福;②以桃設比,通過對桃花、桃實、桃葉的描寫,在贊美新娘美麗賢淑的同時,從不同的角度祝福新娘婚后夫妻和睦、家族興旺;(以桃花的艷麗多姿贊美新娘的年輕貌美;再以桃樹果多、葉茂預祝她婚后兒女成群、家庭興旺,表達對出嫁女子熱誠地贊美和祝福。)③聯想巧妙,形象鮮明,意趣盎然。(桃花與人面相映,極具畫面感和感染力。)寫作立意1.愛國2.平凡與偉大(1)戰國時期:屈原,較早的愛國主義詩人:憂國憂民,滿腔熱忱,在《離騷》中寫下“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的赤誠。(2)三國時期:曹植在《白馬篇》中唱出“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3)南北朝時期:我們學過的《木蘭詩》,更是表現了女子殺敵報國的豪情。(4)唐代:處于安史之亂的杜甫在《春望》中寫下“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哀痛;、邊塞詩派中王昌齡有著“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的志向。(5)宋代:陸游《示兒》:“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尤其在南宋,詩詞大發展。(6)明清末:民族危機加深,愛國詩人再次奏響抗敵救國主旋律。林則徐《示家人》中“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大無畏的愛國精神。愛國精神以“愛國”為主題寫段文字要求:1.采用排比的方式

2.引用《無衣》中的詩句愛國精神列寧說“愛國主義是人們對祖國的忠誠和熱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對每一個中國人來說,愛國是本分,也是職責,是心之所系、情之所歸。從先秦偉大詩人屈原到近代杰出詩人龔自珍,愛國主義精神猶如一根紅線貫穿其間。秦國將士“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是愛國;晏子“利于國者愛之,害于國者惡之”是愛國;屈原“身既死兮神以靈,子魂魄兮為鬼雄”是愛國;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是愛國;陸游“位卑未敢忘憂國”也是愛國。

愛國精神句式一:引用詩句+動詞+詩人概述例句:“愿得此身長報國,何須生入玉門關”,吟的是戴叔倫不懼生死的愛國情懷;“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誦的是陸游心懷國家的一片赤誠;“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歌的是杜甫憂國憂民的無私大愛。英雄的光輝精神,深藏于古代文人騷客的詩情畫意中,時至今日仍激勵著我們奮斗前進。這個語段采用了“詩句+動詞+詩人概述”的句式,使整段話令人眼前一亮。如寫“鄉愁”:“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寫的是王維年少離家、孤身只影的鄉愁;“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嘆的是馬致遠秋風起兮、倦于漂泊的鄉愁;“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抒的是杜甫邊塞月夜、思鄉懷友的鄉愁。鄉愁是那皎潔的月,是那深邃的海,是一種深植于中華民族血脈里的綿長情感。句式二:__是+主題詞

的聯排句式例句:背水一戰、絕地反擊是英雄;破釜沉舟、以弱勝強是英雄;舳艫千里、橫槊賦詩是英雄;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是英雄;易水死別,“一去兮不復還”的壯士荊軻是英雄;烏江畔,徒喚“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能逃走卻感無顏見江東父老而自刎的項羽也是英雄。英雄者,聰明秀出,膽力過人,令人感慨,令人敬仰。這種聯排句式一氣呵成,讀起來氣勢磅礴,詞豐意雄,情感濃度百分百。如果我們在論述中,用好這種聯排句式,一定也是文采飛揚,令老師印象深刻。句式三:主題詞+可以是__的聯排句式例句:英雄,可以是放棄高薪毅然回鄉,帶動白云村經濟發展的大學生村官秦玥飛;英雄,可以是在“備份”位置上默默奉獻的航天員鄧清明;英雄,還可以是60多年,堅持在平凡崗位上發光發熱的老戰士張富清……這個句式和上一個句式有異曲同工之處,只是把主題詞前置。這樣使語段結構準確,富于變化,更適合素材的整合運用,為接下來的論證與說理做好鋪墊。句式四:人物+事跡+甘做__(可用比喻)例句:張玉滾傳道授業,甘做十八彎山路的一輪明月,照亮貧困山區學生的暗淡前路;蘇和植樹造林,甘做大漠深處的一道綠色屏障,抵擋荒蕪黑城的寂寥;袁隆平身體力行,甘做田間地頭的一株水稻,耕耘萬千人民生命的來源。海:燈塔,輪船,浪花,游魚(逆流而上)陸:燈,路,鑰匙,大門,臺階,階梯,沙漠,綠洲,清泉空:蒼鷹,雄鷹,白云,鴻雁,月亮(皓月),太陽(暖陽),啟明星項羽——“羽之神勇,千古無二”霍去病——“少年戰神,封狼居胥”最佳戰例:以三萬疲憊之師千里奔襲,半日破劉邦六十萬之眾;垓下之戰,以十萬兵力敵韓信五十萬。最佳戰例:一生四次領兵出擊匈奴,均大獲全勝,殲滅匈奴11萬多人,降服匈奴4萬余眾,開河西、酒泉之地,消除了匈奴對漢王朝的威脅。白起——“料敵合變,出奇無窮”韓信——“國士無雙,功高無二”最佳戰例:伊闕之戰,擊敗韓魏聯軍,斬敵24萬;長平之戰,擊敗韓國,殺敵45萬。一生指揮大小戰役70余次,未嘗敗績。戰國近250年的戰爭,死亡士兵約200萬,其中白起殺敵100萬,被稱為“殺神”、“人屠”。最佳戰例:井陘之戰,韓信3萬兵馬滅趙國20萬大軍,俘趙王歇。垓下之戰,韓信“十面埋伏”“四面楚歌”,大敗項羽。正是千千萬萬普通戰士們的團結一致、英勇無畏,才有這些名將領的高光時刻,一將功成,萬眾努力。一將功成萬骨枯!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蘇軾悼亡詩:離思五首·其四唐·元稹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浣溪沙·誰念西風獨自涼清·納蘭性德誰念西風獨自涼?蕭蕭黃葉閉疏窗。沉思往事立殘陽。被酒莫驚春睡重,賭書消得潑茶香。當時只道是尋常。納蘭容若的愛妻盧氏死于難產,時年21歲,于是寫下這首悼亡詞。寫作背景蘇軾21歲中進士,開始為宦生涯。宋神宗熙寧八年(乙卯年,公元1075年)因與王安石政見不和,自請外調,在密州做地方官。這時他已經40歲了,二十年仕途奔波沉浮,妻子亡故已十年。現實里的境遇,對亡妻依舊的一往情深,這年正月二十日夜,蘇軾夢見亡妻王氏,便寫下這首“有聲當徹天,有淚當徹泉”(陳師道語)悼亡詞。此時詩人四十歲,其妻王弗去世整十年。題目上“乙卯”,指的就是這一年。寫作資料補充

公元1055年,一對新人結婚了。新郎是19歲的四川才子蘇東坡,新娘是16歲的王弗。一對新人可謂才子佳人,琴瑟和諧。王弗,四川青神縣鄉貢進士王方之女,聰明沉靜,知書達禮。婚后,每當蘇軾讀書時,她便陪伴在側,終日不去;蘇軾偶有遺忘,她便從旁提醒。蘇軾問她其它書,她都約略知道。王弗對蘇軾關懷備至,二人情深意篤,恩愛有加。據記載,在一個正月夜里,王弗見庭前梅花盛開,月色清朗,對蘇軾說:“春月勝與秋月。秋色讓人慘凄,春月令人和悅。可召清高之人飲此花下。”東坡聽了高興地說:“此乃詩家語也。”王弗賢淑端莊,曾對蘇軾的事業、為人處事進行過多次有識見的告誡、囑咐。《東坡逸事》里有王氏“幕后聽言”的故事,是說東坡每有客來,王弗總是躲在屏風的后面屏息靜聽。待客人走后,她每每軟語相勸,說得在理又每得印證。她是真正的賢妻內助,因此蘇軾早年青云直上,除了有歐陽修等先賢的掖助外,“妻賢夫少禍”的力量也不可小覷。

可惜天妒良緣,紅顏薄命,王弗26歲就去世了。這時蘇軾中年喪妻,其心中的沉痛是不言而喻的。知人論世:發妻王弗王弗,是四川眉州青神縣進士王方的女兒,她年輕貌美,知書達禮,性情溫和。慶歷六年(1054),19歲的蘇軾娶16歲的王弗為妻。她聰慧過人,是蘇軾生活上的伴侶,而且是文學上的知音,事業上的賢內助。蘇東坡是大事聰明,小事糊涂。但構成人生的往往是許多小事,大事則少而經久不見,所以蘇東坡則事事多聽從妻子。蘇東坡把人人當好人,但是太太則有知人之明,蘇東坡與來訪客人談話之時,太太總是躲在屏風后屏息靜聽。待客人走后,總能告知丈夫客人的品行好壞,是否值得交往。然而紅顏薄命,王弗與蘇軾生活了十一年后病逝,年僅26歲。葬地在四川眉山。這對詩人是一個沉重的打擊。蘇軾在她埋骨的山頭親手栽下了三萬株松苗。

悼亡詩,古代詩歌題材之一,一般是丈夫追悼亡妻之作,始于西晉潘岳的《悼亡詩三首》。后題材擴大,現在廣義的也指對亡故親人或朋友表達追悼、哀思的詩歌。代表詩人有潘岳、元稹、李商隱、納蘭性德等。悼亡詩用詞寫悼亡,是蘇軾的首創。1.本詞題為“記夢”——寫“夢”,圍繞“夢”怎樣概括這首詞的文思?2.請用一句詩小結夢前、夢境、夢后的情感?3.縱觀全詞,蘇軾全詞如何“以情動人”?整體感知本詞題為“記夢”——寫“夢”,圍繞“夢”怎樣概括這首詞的文思?以“夢”為線索,按照時間順序:夢前――夢中――夢醒

記夢夢前思量(懷念)——十年生死兩茫茫,……塵滿面,鬢如霜。

夢中相逢——夜來幽夢忽還鄉,……惟有淚千行。夢醒悲涼——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詞情總結請用一句詩小結夢前、夢境、夢后的情感?

記夢夢前思量(懷念)——夢中相逢——夢醒悲涼——此情無計可消除此時無聲勝有聲此恨綿綿無絕期現實夢境現實

題雖為記夢,實際是以記夢來抒寫對亡妻真摯的愛情和深沉的思念。全詞感情深摯,充滿一種凄婉哀傷的調子。

記夢此情無計可消除此時無聲勝有聲此恨綿綿無絕期現實夢境現實

題雖為記夢,實際是以記夢來抒寫對亡妻真摯的愛情和深沉的思念。全詞感情深摯,充滿一種凄婉哀傷的調子。1.本詞題為“記夢”——寫“夢”,圍繞“夢”怎樣概括這首詞的文思?答:以“夢”為線索,按照時間順序:夢前――夢中――夢醒2.請用一句詩小結夢前、夢境、夢后的情感?夢前思量(懷念)——十年生死兩茫茫,……塵滿面,鬢如霜。

夢中相逢——夜來幽夢忽還鄉,……惟有淚千行。夢醒悲涼——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縱觀全詞,蘇軾全詞如何“以情動人”?1.直接抒情。“凄涼”“淚千行”“斷腸處”等,悲痛哀傷。2.虛實結合。①詞的上片是寫現實,前五句實寫自己對亡妻的思念、現實的凄涼之苦。“縱使相逢應不識”是虛寫,“塵滿面,鬢如霜”是實寫,從想象中死者的反應方面,來襯托作者十年來所遭遇的不幸和世事的巨大變化。虛實結合,將蒼老衰敗和個人憂憤結合,將思念追懷之痛和個人的身世融合;②下片"夜來”五句虛寫,以夢中夫妻相見之虛景寫現實之孤寂冷清,表達相思之苦;③末尾三句又從夢中回到現實,想象亡妻的痛苦,實寓自己深重的悼念之情,從對方落筆,含蓄深沉。實中有虛。3.細節傳情。①外貌細節描寫。“塵滿面,鬢如霜”寫出詩人情感的風塵(思念亡妻的苦楚“為伊消得人憔悴”)和人生的風塵(仕途坎坷的艱辛“艱難苦恨煩霜鬢”)②動作細節描寫。“小軒窗,正梳妝”寫出了一對年輕夫妻相親相愛的和美關系和幸福生活情景。抒寫詞人對亡妻真摯的愛情和深沉的思念,反襯了死別后的凄涼。4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千里孤墳”;以景結情,“明月夜,短松岡”。營造了悲涼腸斷的環境氛圍,情景交融,言有盡意無窮。5.比喻。“鬢如霜”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品讀與探討即使生死可以溝通,夫妻可以重逢,又如何呢?明確:應不識。“縱使”一詞有何作用?通過假設把現實與夢幻混同起來。深沉、悲痛,而又無奈,表現了作者對亡妻的深切懷念,從想象中死者的反應方面,來襯托作者十年來(包括反對新法而乞求外調出京的三年生在內)所遭遇的不幸和世事的巨大變化。賞析“夜來幽夢忽還鄉”一句中“忽”字的妙處。答:“忽”寫出了夢中還鄉的快捷,突出了夢境恍惚迷離的特點,與上闕“十年”“千里”漫長的時間及闊遠的空間相照應,表現了作者似喜實悲的心情。《鷓鴣天》賀鑄重過閶門萬事非,同來何事不同歸?梧桐半死清霜后,頭白鴛鴦失伴飛。原上草,露初晞,舊棲新垅兩依依。空床臥聽南窗雨。誰復挑燈夜補衣!【注】①閶門:蘇州西門,詞人舊居。②晞:曬干。1.這兩首詞同寫對亡妻一如既往的深切懷念。蘇詞上闋有“無處話凄涼”一語,賀詞上闋雖無“凄涼”二字,卻無一語不凄涼,說說《鷓鴣天》上闋是如何表達情感的。(6分)參考答案:《鷓鴣天》上闋先寫自己重歸故地,物是而人非,“為何不能同歸”的感嘆表達出作者悲從中來又無可奈何的傷感之情;又以“梧桐半死”和“鴛鴦失伴”為喻。將自己喪偶之痛和老來孤獨之境表現得分外悲涼。2.這兩首悼亡詞都寫出了妻子的美好形象,說說兩首詞采用的不同寫法是什么,表現了怎樣的意境。(6分)參考答案:蘇詞通過夢境來寫人,描繪出妻子對鏡梳妝、見到久別的丈夫喜極而泣的情景,表現了夫妻間生死不渝的恩愛之情。賀詞通過細節來寫人,追憶妻子深夜為自己補衣的情景,表現了貧賤夫妻患難與共之情。哭劉尚書夢得(其二)

白居易今日哭君吾道孤,寢門淚滿白髭[zī]須。不知箭折弓何用,兼恐唇亡齒亦枯。窅[yǎo]窅窮泉埋寶玉,駸[qīn]駸落景掛桑榆。夜臺暮齒期非遠,但問前頭相見無?【注】劉禹錫,字夢得,去世后被追贈戶部尚書。詩人摯友。窅窅:幽暗的樣子。

駸駸:迅疾的樣子。夜臺:指墳墓。16.通過寫詩人自己來強化痛悼亡友之情,是本詩的突出特點。請就此作具體賞析。(6分)參考答案:①詩中具體描繪了詩人自己痛哭亡友的情形(“今日哭君”“淚滿白髭須”),突出了朋友去世給詩人帶來的巨大悲傷;②詩中多角度表現了詩人與亡友關系的親密和友情的深厚(“吾道孤”“箭折弓何

用”“唇亡齒亦枯”),使哀悼亡友之情更為真摯感人;③詩中多處表現了自身的衰老將亡(“落景掛桑榆”“夜臺暮齒期非遠”),將痛悼亡友與感傷自身的情感交融在一起,更能激起讀者情感上的共鳴。(6分,每點2分。意思對即可,有其他角度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給分)首聯緊扣詩題,猶如把一幅詩人的自畫像展示在讀者面前:一位須發皆白的老者,為失去志同道合的故友而痛心疾首,涕淚縱橫。“吾道孤”一語,出自《春秋公羊傳》哀公十四年。原文為“西狩獲麟,孔子曰:‘吾道窮矣!’”其下何休解詁說:“夫子將沒之征,故云爾。”詩人化用孔子這句話,除喟嘆孤單無朋外,也流露出了自己不久于人世的預感。此聯統領以下數句,為全篇意旨所在。次聯作為“今日哭君吾道孤”表層含義的注腳,以形象的比擬表明了詩人與摯友相互依存的密切關系:箭折而弓無用,唇亡則齒必枯。“不知”、“兼恐”二詞,恰如其分地傳達出了詩人失去摯友后百無聊賴、惶惶不可終日的心態。

白居易與劉禹錫同一生年。摯友亡故之后,貧病交加的詩人也感覺到自己將不久于人世。第三聯即是對“今日哭君吾道孤”深層意蘊的闡釋。托物寄興,哭友痛己,哀悼故友長眠九泉之下,慨嘆自己為數不多的時光也將轉瞬即逝。“窅窅窮泉埋寶玉,骎骎落景掛桑榆”——寶玉沉埋,永無出頭之日;落日斜暉,疾速消褪難久留。這兩句,暗與明互襯,靜與動對照,死亡的永恒與生命的短暫相峙,極大的反差把詩歌的基調捺向低谷。“夜臺暮齒期非遠”,一位蒼白憔悴的老人正蹣跚著邁向墳墓。詩至尾聯首句,道破了垂暮之人的最大忌諱,一種無以名狀的悲慟頃刻涌上心頭,使人感到難以掙脫的窒息,孰料詩人出人意外,“但問前頭相見無”一句,款款掇轉陰霾,全詩意境頓為拓開。死不足怨,詩人關心的,只是在人生盡頭之外的無限延伸中,能否再與故友相見。企冀盡管虛無渺茫,但卻把濃重的哀傷淺淺沖淡。在參透禪機,自認為“死生無可無不可”(《達哉樂天行》)的“香山居士”筆下,這首悼亡詩于真摯深沉的凄情哀思外,倒另具一種正視死亡的坦然胸懷。這也許正是常人難道之處吧!這兩首律詩,通篇浸透著詩人的哀思;而這種情感也隨時處于跌宕起伏之中。始則仰天長號,似高誦誄文;繼而回首低述,如向隅而泣;其間摻以頗感欣慰的揣度和自我寬解的表白,詩人把自己的心情傾吐得曲折婉轉,而又淋漓盡致。上下兩篇哀而不傷,傷而不怨,堪稱別有特色的悼亡之作。桑榆,意思指桑樹與榆樹。日落時光照桑榆樹端,因以指日暮。以喻事之后階段。比喻晚年;垂老之年。喻指隱居田園。寫作手法鑒賞(1)以虛映實,虛中見實。

夢是虛幻的、縹緲的,然而夢中人的感情卻顯得那么真摯、深沉,實實在在。或者可以說,正是因為借助于夢境的虛幻與縹緲,才格外地顯得情真意切。

(2)情感真摯,以情動人。

感情的表現,在夢前和夢中,前后一致;而隨著入夢和夢醒,又一步步深化:死別相思苦;相思不見,無處話凄涼苦;積思成夢,幽夢話凄涼亦苦;夢醒而只剩得冷月松岡,則更苦。全詞凄婉哀傷,出語悲苦,真可說是一字一淚!其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就在于:以情動人。寫作手法鑒賞(3)想象豐富、構思精巧。

作者從漫長的時間與廣闊的空間之中來馳騁自己的想象,并把過去,眼前,夢境與未來融為統一的藝術整體,緊緊圍繞“思量”、“難忘”四字展開描寫。全詞組織嚴密,一氣呵成,又曲折跌宕,波瀾起伏。上片八句寫夢前的憶念及感情上的起伏,下片前五句寫夢中的悲喜,末三句述夢后的喟嘆。情節,有起有伏;感情,有悲有喜;極盡曲折變化之能事。(4)白描手法這是一首抒寫真情實感的詞作,語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