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家溝金礦改擴建項目建設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書-初稿_第1頁
趙家溝金礦改擴建項目建設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書-初稿_第2頁
趙家溝金礦改擴建項目建設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書-初稿_第3頁
趙家溝金礦改擴建項目建設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書-初稿_第4頁
趙家溝金礦改擴建項目建設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書-初稿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趙家溝金礦技術改造項目建設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

一、總論1.1概述1.1.1項目名稱趙家溝金礦技術改造項目建設工程1.1.2隸屬關系及企業性質企業名稱:彰武縣后新秋鎮趙家溝金礦法人代表:葉宏偉企業性質:集體所有1.1.3位置與交通趙家溝金礦位于彰武縣后新秋鎮平頂山村,礦區內道路四通八達,礦區至省道彰桓線10km,距阜新—四平高速公路8km,礦區距離彰武縣城40km,距沈陽—彰武高速公路42km。1.1.4自然地理與經濟概況區內以半低山-丘陵地貌為主,地形切割不強,絕對高程一般150-170m,相對高差20m左右。氣候為典型大陸型氣候,晝夜溫差大,7月份氣溫最高,平均20℃;1月份氣溫最低,平均-17℃,7-8月份為雨季,11月份至來年4月為冰凍期。區內水系比較發育,氣候相對濕潤,常年性河流有東平河套,地表還發育許多暫時性地面流水和泉水,可滿足礦山生活生產用水。1.2礦山現狀趙家溝金礦始建于1991年,1993年5月建成投產,是彰武縣內唯一的金屬礦山,阜新市第一家金礦。截止2001年末,累計開采金礦石量16.9萬噸,創產值7800萬元,實現利潤1300萬元,安置就業300余人,該礦1994年、1995年被評為“阜新市鄉鎮第一企業”,并被省市縣人民政府評為“先進民營企業”,所年來,該礦為地方經濟發展做出了較大貢獻,是彰武縣財政收入的支柱企業,為穩定和構建和諧社會起到了作用。2001年10月,該礦原采礦許可證(證號2100000040147)到期,因原設計利用金礦石儲量基本消耗及其他一些原因未能及時辦理采礦許可證延續手續,被省國土資源廳注銷采礦權。2005年該礦通過對物探異常區進行坑道驗證發現并圈定二條礦體。2006年1月彰武縣國土資源局委托遼寧省第四地質大隊對該礦體進行礦產資源儲量核實,提交了《彰武縣趙家溝金礦儲量核實報告》進行了評審備案,(遼國土資儲備字【2006】103號)。2006年12月28日彰武縣人民政府以彰政發【2006】74號文,向市政府承包了關于恢復和補辦趙家溝金礦采礦證的“關于彰武縣趙家溝金礦采礦許可證辦理有關工作的請示”。2009年3月14日阜新市政府以阜政發【2009】32號文,向省國土資源廳發了“阜新市人民政府關于懇請為彰武縣后新秋鎮趙家溝金礦辦理采礦許可證函”。2009年6月2日點號XY1470750041483020247075004148378034706420414837804470642041483020根據遼寧省第四地質大隊提交的“彰武縣趙家溝金礦儲量核實報告”和遼寧溪源礦產資源評估有限公司對該報告的評審意見書(評審號086)(匯交號2006-135),確定趙家溝金礦現保有金礦石量38.250t,金屬量149kg,儲量編碼(1226+333).礦石平均平品3.8克/t,服務年限10年,如礦山投入資金加大探礦力度,深部及外圍仍有發現新礦體,和增加儲量延長礦山壽命,增加服務年限的可能,綜上所述,該礦具有恢復生產和重新啟動的價值。通過使該企業恢復生產,可充分挖掘原企業剩余的潛在價值,在增加投資者收益的同時,給當地政府增加可觀的財政收入,產生一定的社會效益,避免自然源和社會資源的浪費,是利國利民的好事。礦山原由后新秋鎮政府集體經營,礦山名稱彰武縣后新秋鎮趙家溝金礦,經濟類型為集體經濟,開采方式是地下開采,開拓方式采用明豎井開拓,現有一座70~100t/d生產能力的浮選廠,采用二段開路破碎一段閉路磨礦—混和浮選—精礦再磨—金、硫分離浮選的工藝流程。生產規模約1.50萬噸/年。現有浮選廠處理能力約70~100t/d,采用二段開路破碎—一段閉路磨礦—混和浮選—精礦再磨—金、硫分離浮選的工藝流程。①碎礦:碎礦工藝流程為二段開路。粗碎設備采用PE250×400顎式破碎機,細碎設備為PE×150×750顎式破碎機,膠帶輸送機B=500mm、L=32m,細碎設備安裝在粉礦倉上部。②磨礦與浮選:ZQMG1535錐型球磨機與FGф1200高堰式單螺旋分級機組成一段閉路磨礦系統,分級機溢流進入ф1500×1500礦漿攪拌槽,礦漿經加藥調漿后進入混合浮選系統。混合浮選流程為一粗、二掃、一精,共計十二臺×J—11浮選機,其中粗選作業四臺、掃一作業三臺、掃二作業三臺、精選作業二臺。混合浮選尾礦經渣漿泵揚送至簡易尾礦庫,混合浮選精礦進入由MQY1200×2400溢流型球磨機與ф200旋流器組成閉路的精礦再磨系統,旋流器溢流進入ф1300×1500礦漿攪拌槽,礦漿經加藥調漿后進入分離浮選系統。分離浮選流程為一粗、二掃、一精,共計九臺×J—6浮選機,其中粗選作業三臺、掃一作業二臺、掃二作業二臺、精選作業二臺。分離浮選精礦為金精礦,分離浮選尾礦為硫精礦。③精礦脫水:金精礦采用混凝土沉降池自然沉降脫水,沉降池長×寬×高=22×5.8×1.2(m)。硫精礦采用簡易土壩庫貯存。選礦存在主要問題①現選廠生產工藝報表、設備運轉狀況、原材料消耗等無任何文字記錄,浮選回收率、尾礦品位等關健工藝指標不清,因此,難已判斷現工藝流程是否最佳。②現選廠投入使用僅3、4個月,建廠時所購設備不是新設備,既無標牌、也無檔案記錄,設備破舊、磨損程度較大,因此現有設備還能使用多長時間很難判斷。③選廠工業廠房較簡陋,無采暖設施,膠帶輸送機為露天,高位水池露天敞口,因此,現選廠冬季生產較困難。④廠房內照明電纜、動力電纜均為明敷,存在安全隱患。1.3項目開發優勢及市場預測1.3.1項目開發的優勢從地質資源上,趙家溝礦床由5個礦體組成,礦體分布于長1700m,寬5OOm的范圍內。本次設計只是利用了勘探程度較高的1號礦體43線7線之間的部分,43線以西及7線以東礦體還沒有封閉,整個礦床深部也沒有查清,本次設計儲量計算也沒有外推。另外,根據普查資料,其它幾條礦體還有D+E級遠景儲量137萬噸,結合本礦床的成因、斷層、構造形成規律及探礦工程的控制程度,待井巷工程深入后,預計區內地質儲量有進一步擴大的可能,后備資源有保證。建議盡快實施該項目,以使本企業及地方政府早日獲得更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1.3.2市場預測黃金是人類較早發現和利用的金屬。由于它稀少、特殊和珍貴,自古以來被視為五金之首,有"金屬之王"的稱號。正因為黃金具有這樣的地位,一段時間曾石材富和地位的象征,用它作金融儲備、貨幣、首飾等。到目前為止黃金在上述領域中的應用仍然占主要地位。隨著社會的發展,黃金的經濟地位和應用在不斷地發生變化。它的貨幣職能在下降,在工業和高科技領域方面的應用在逐漸擴大。(1)黃金用途第一,用作國際儲備。這是由黃金的貨幣商品屬性決定的。由于黃金的優良特性,歷史上黃金充當貨幣的職能,如價值尺度、流通手段、儲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貨幣。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黃金已退出流通領域。二十世紀70年代以來黃金與美元脫鉤后,黃金的貨幣職能也有所減弱,但仍保持一定的貨幣職能。目前許多國家,包括西方主要國家國際儲備中,黃金仍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第二,用作珠寶裝飾。華麗的黃金飾品一直以來都是個人社會地位和財富的象征。第三,在工業與科學技術上的應用。由于黃金具有獨一無二的完美性質,這種性質是任何一種金屬都不具備的。正因為如此,使得它被廣泛地應用到現代高新技術產業中,如電子技術、通訊技術、宇航技術、化工技術、醫療技術等。(2)市場需求黃金作為國家儲備的功能仍將發揮巨大作用當前,盡管各國的黃金儲備占國際儲備的比例有所下降。但是,黃金作為國家儲備的功能仍將發揮巨大作用。在國際儲備中,世界各國的黃金儲備沒有統一的標準,世界的平均水平近20%,但我國僅為2.2%。根據對1992年世界62個國家的統計分析,平均每10億美元國內生產總值擁有黃金1噸。由此,我國的黃金儲備應從目前公布的395噸,逐步地增加到1000噸以上。尤其在世界政治形勢和經濟格局動蕩加劇的現在,我國尤其需要大量增加黃金儲備。·黃金作為國家的貨幣政策工具,在我國未來的金融市場中將發揮更加積極地作用作為國家的貨幣政策工具,黃金在我國未來的金融市場中將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黃金市場已經成為當代金融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與黃金有關的金融產品大大地豐富了世界金融市場,如黃金貸款(借金還金)、黃金債券、黃金投資基金、黃金企業股票、黃金期貨、黃金期權以及各種金幣等。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進一步完善,金融市場的宏觀調控作用日漸重要,而沒有黃金市場的金融市場是不完整的。隨著上海黃金交易所的逐步完善,國內市場對黃金的需求將有所上升。·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新型工業技術的發展拉動黃金需求我國黃消費量從1982年的0.7噸增加到2010年的613.2噸,目前中國為世界第四大黃金消費國,珠寶首飾的銷售額也從1982年的9,908萬元猛增到2010年的2965億元,年增長率達到了35.7%。據統計,香港人均擁有黃金8克,其中60%以上為金塊、金條,而作為中國金融中心的上海,人均擁有黃金僅0.28克,且全部為黃金飾品。業內人士認為,隨著黃金市場的放開,內地民間對黃金的需求量將大幅增長,中國必將出現新一輪的黃金消費熱。黃金飾品在未來幾年仍是市場的主角。國際上平均每7,000名消費者就有一家金店,在香港則更高,平均每6,500名消費者就有一家金店;而中國內地目前僅有8,000多家金店,即使僅以發達地區的2億消費者計算,也才達到每25,000人才一家金店,在大城市僅有55%的居民擁有珠寶首飾,中小城市這一比例僅為23%,而東部的農村則更少,僅達到17%。因此,未來我國黃金在人民需求中總體會呈現上升趨勢。另外,由于黃金特有的物理和化學性質,它在工業上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黃金有著極好的抗腐蝕性和可延展性,不易形成阻礙電流通過的表層,適合電子工業充電時間短、變形小的要求。因此,在工業上的使用范圍很廣,廣泛應用于計算機制造,電子計算設備,電信設備,收音機、電視機的轉發和接收設備,軍事控制系統,航空設備,工業控制和自動化系統等。一些發達國家在電子工業上的用金數量已經從七十年代初的89.3噸/年上升到九十年代初的146.9噸/年。其中,日本從18.1噸上升到68.4噸。可以設想,隨著近些年我國材料工業和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對黃金資源的需求量也將會穩步上升。(3)市場供給a.黃金市場價格對市場供給的影響在黃金價格偏高時,各個產金國往往希望通過加快勘探、開采貧礦等,以此增加黃金產量來提高收入;相反,在黃金價格偏低時,各個產金國又往往希望通過減少黃金產量來推動黃金價格的上漲。但由于生產的改變不能立刻實現,所以產量的變化往往落后于價格的變化,此間存在著一個時滯效應。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末期,由于幾國央行大量售金,打壓了黃金價格,使得國際礦產金量放慢了增長速度。隨著近幾年國際金價的回升,國際礦金的生產也會漸漸加快步伐。b.黃金市場的總需求對市場供給的影響黃金市場總需求的變化也會影響到黃金價格,從而影響到國際礦產黃金的供給,即總需求增加,黃金市場價格上升,促使礦產金增產;反之總需求減少,黃金市場價格下降,使得礦產金減產。隨著全球經濟的發展,制造業對黃金的需求不斷增加;而由于受到“黃金的非貨幣化”的影響,部分央行又在減少他們的黃金儲備,兩者的綜合結果決定了黃金市場總需求的變化。c.黃金生產成本對市場供給的影響黃金開采成本越高,那么其單位產量的利潤就越少,則產金國會傾向于減少產量以推動黃金價格上升來擴大其利潤空間。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黃金的勘探成本和開采成本都在不斷地降低,1995年世界黃金生產的平均成本為258美元/盎司,2000年已降低到186美元/盎司。但總的來說,發展中國家的開采技術要遠落后于發達國家,隨著開采難度的增加,這一點將會阻礙發展中國家采金業的發展。由于2001年以來,發達國家的產金量不斷減少,發展中國家正漸漸成為礦產黃金供應市場的主力軍。d.匯率對市場供給的影響匯率的變動會影響到美元表示的生產成本,或是本幣表示的黃金價格。當國家貨幣貶值時,對外,以美元表示的該國黃金生產成本就會下降;同時,對內,以本幣所表示的黃金價格就會上升。這就提高了銷售黃金的利潤,刺激了黃金的生產。所以貨幣的貶值是有利于該國采金業發展的,能促進礦產黃金量的提高。反之,當貨幣升值時,對外,以美元表示的該國黃金生產成本就會上升;同時,對內以本幣所表示的黃金價格就會下降,從而壓低了銷售黃金的利潤,阻礙黃金的生產。所以貨幣的升值不利于該國采金業發展。2001年,南非、澳大利亞兩國貨幣的深度疲軟就是造成兩國的以美元表示的成本下降的主要原因。e.黃金儲藏量對市場供給的影響黃金儲藏量是黃金生產的基礎,是評價長期黃金生產能力的基本要素之一。黃金儲藏量與國家的黃金生產量基本成正比,南非、美國、中國、澳大利亞等幾個儲金量的大國也是全球的幾個首要產金國。f.政治局勢穩定與否等,將會影響到礦產黃金的生產與供給。g.未來黃金市場價格預測根據黃金市場價格統計,2000年至2004年黃金市場價格處于穩步上升狀態,年平均增長率為14.71%。2010年黃金市場價格已達到280元/克。1.4設計依據及基本原則1.4.1設計依據(1)《趙家溝金礦礦床普查地質報告》;(2)《趙家溝金礦石選礦試驗研究報告》;(3)《趙家溝金礦設計任務委托書》;(4)現場調查資料。1.4.2設計原則(1)要充分利用地質資源,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水平;(2)以礦山探明儲量為依據,并結合礦山實際情況,合理確定礦山生產規模。(3)重視環境保護、安全生產和工業衛生,務使“三廢”排放達到國家標準;(4)用建設現代企業的模式,全面優化工程設計方案,注重采、選主體專業工藝技術及設備的先進性和可靠性,以達到節省建設投資,降低生產成本,提高企業經濟效益的目的;(5)考慮儲量可能增加,在工程設計中,采礦的主要控制工程和選礦的主要設備選型應留有余地。以增強企業發展后勁,避免重復投資,實現規模經營,提高企業經濟效益;(6)設備選型應先進可靠,選擇質量好、信譽高的設備制造廠家,嚴把質量關。同時應積極采用先進的技術和設備,通過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7)設計將嚴格控制基建工程量,縮短建設周期,爭取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基建工程并使企業投產,向時間要效益。1.5建設條件1.5.1內外部運輸(1)內部運輸內部運輸采用窄軌鐵路運輸方式,運送的物品主要為礦石和廢石。豎井提升上來的礦石經窄軌鐵路送往選廠,豎井提升上來的廢石經窄軌鐵路送至廢石場排棄。(2)外部運輸外部運輸采用汽車運輸方式,運送的物品主要有精礦、水泥、燃煤、炸藥、釬鋼、選礦用備品備件以及選礦藥劑等。1.5.2供電(1)電源在距趙家溝金礦10km后新秋鎮有一座35/6KV變電站,變壓器的主變容量為4000KVA,6KV側變壓器負荷余量約為1200KVA,由后新秋變電站以6KV供電電壓專線向礦山供電,供電距離為10km,導線截面現為LGJ-70。此線路已架設到礦區。(2)用電負荷全礦用電負荷為:安裝容量1388.6kW工作容量1174.6kW計算有功753.73kW視在容量816.07kVA功率因數0.93年耗電量446.92×104kWh一級負荷為:安裝容量356kw工作容量319kw1.5.3供水(1)給水水源礦區常年性地面徑流為東平河套,其支流從1號礦體北側流過,河水補給主要為冰雪熔融水和地下水,河水常年不斷,流量超過2000m3/d,可作為礦區的總水源。選礦工業區用水主要取自于坑內涌水。(2)給水量總用水量為950m3/d,其中新水為536m3/d,回水414m3/d。消防用水為15L/S,連續供水2小時。具體詳見用水量表。1.6地質資源趙家溝金礦床由5個礦體組成,礦體分布于長1700m,寬5OOm的范圍內。1、2號礦體主要產于隱爆安山角礫巖筒內;3號礦體產出于隱爆安山角礫巖與安山巖的接觸部位;4號礦體南段產于安山巖中,北段產于隱爆安山角礫巖中;5號礦體產于安山巖中。該礦床1號礦體為縱向交叉型鋸齒狀斷層所控制,2、3、5號礦體為北東向斷層所控制。根據礦體的控制程度及儲量級別,本次設計利用的資源儲量為41.72萬噸,也就是1號礦體目前探明的儲量。由于1號礦體43線以西及7線以東沿走向皆未封閉,同時考慮其它四條礦體有D+E級遠景儲量137萬噸,雖然儲量級別偏低,但隨著探礦工作的深入,預計區內可獲得一定的儲量。本次設計按可獲得儲量25萬噸,作為礦區的后備資源,以延長礦山的服務年限,只作為技術經濟評價的依據。1.7建設方案1.7.1建設規模、廠址及產品方案根據市場對產品的需求及資源條件,本次設計擬定礦山生產規模為200噸/日,6.6萬噸/年。本次設計推薦廠址方案一:在43線和47線之間的山坡上建豎井,在豎井西側的山坡上建選廠,利用選廠西北側山溝作為尾礦庫,選廠東北側山溝作為廢石場。企業最終產品為金精礦、硫精礦。1.7.2采礦(1)開采范圍本次設計開采范圍是采礦權范圍之內的所有礦體,首采地段主要為7線至43線間的1號礦體。(2)開采方式:根據開采范圍內的資源狀況及礦體賦存條件,并結合地形地表特征和現有開拓形式。礦體總體走向為東西向,地表地形西高東低,礦床不適于露天開采,故本次設計采用地下開采方式。(3)采礦方法:根據礦體賦存條件,本區礦體適合空場法開采,結合礦體賦存特征和礦山現有采礦工藝特點,設計推薦傾角大于55°采用淺孔留礦法。傾角小于55°采用留礦全面法。主要技術經濟指標見表6-1。(4)礦山生產能力礦山采用連續工作制度,年工作330天,每天3班,每班8小時。設計按同時回采礦塊數確定礦山雙中段生產能力達到200t/d。同時按開采年下降速度和經濟合理服務年限份別驗證生產能力,生產中段年下降速度15m/a,每個中段一般需2~3個礦塊生產作業。礦山生產雙中斷作業技術上是可行的,經濟上是合理的。本礦區地質儲量較為可靠,同時礦床在43勘探線西部走向上和深部部分地段未封閉,存在一定遠景儲量,礦山投產后應加強該部分地質探礦工作,獲得更多可采儲量,使礦山持續穩定發展。綜合各方面因素,設計推薦礦山規模200t/d。(5)開拓系統:豎井開拓根據礦體的賦存特點,地形地表條件及設計規模,本次設計推薦如下開拓方案。方案: 現有豎井延深方案豎井位于19線附近礦體上盤,選廠位于礦區南部,豎井規格1.8×1.6m,提升系統采用單罐平衡錘提升,設計選用2JK-2.5/20礦用提升機,電機功率N=200kw,提升容器采用2#雙層罐籠。豎井需延深80米,豎井提升礦、巖石和人員材料,礦石運至選廠;廢石運至廢石場。通風采用單翼對角抽出式通風系統。經技術經濟比較本方案優點節省豎井工程量,工業場地較完善,生產管理較為簡單,投資較少,投產及達產時間短,缺點是井筒延深影響生產,井筒斷面小,需刷大。開拓系統簡述采用明豎井開拓,井筒凈直徑?3.5m,提升系統采用單罐平衡錘提升。采用2JK-2.5/20礦用提升機,井深200m,提升容器采用2#雙層罐籠,礦車采用0.5m3翻斗式礦車,每次可提升2輛。同時乘人員18人,各中段的礦、廢石經豎井直接提升至地表,礦石卸至地表礦倉,廢石直接排出地表廢石場,通風采用單翼對角抽出式通風方式,井下排水由水泵直接排除地表。人員、設備及材料亦由豎井下放至井下各中段。(6)通風方式及通風系統通風方式:采用機械抽出式通風。通風系統:采用側翼對角式通風系統。(7)坑內供、排水利用設在地表的高位水池通過供水管路向井下供水。礦區坑內排水設在1487米中段,設置集水倉及水泵硐室和變電硐室,(8)基建工程量坑內基建工程主要包括豎井、風井、平巷、探礦、采切工程等。基建工程量約為11471m3。基建期約為1年。1.7.3選冶(1)工藝流程:本次設計結合現場實際及業主要求,采用浮選工藝流程。(2)技術路線:碎礦(二段一閉路)--磨礦(一段閉路)--混合浮選—精礦再磨—金硫分離—金精礦、硫精礦(3)設計工藝流程描述及主要指標(Ⅰ)設計工藝流程描述(a)破碎采用二段一閉路碎礦工藝流程,碎礦最終產品粒度-12mm。(b)磨礦浮選一段閉路磨礦、混合浮選、精礦再磨、金硫分離浮選的工藝流程。(c)精礦脫水浮選金精礦采用一段濃密、真空過濾脫水流程。硫精礦采用沉淀池自然沉降脫水。(Ⅱ)主要指標(詳見下表)生產能力200t/d原礦金品位3.128g/t尾礦金回收率6.0%金精礦品位44.313g/t金精礦回收率85%金精礦量12t/d硫精礦產率17%硫精礦硫品位44%硫精礦金品位1.38g/t硫精礦金回收率7.5%尾礦產率77.0%尾礦金品位0.305g/t金精礦產率7.5%1.7.4尾礦(1)尾礦庫址尾礦庫是選礦廠不可缺少的配套設施,將尾礦庫建在選廠西線距離約200米處的溝內,也是距選廠最近的溝,可滿足庫容要求。(2)庫容量當生產規模200噸/日時,年排尾砂量3.77萬立方米,本次設計生產年限10年,所需庫容量37.7萬立方米。根據尾礦庫地形條件,當堆尾砂堆積標高170米時,尾礦庫容量41.8萬立方米。可滿足庫容量要求。(3)尾礦輸送和回水尾礦排放為壓濾后干式排放。根據地形條件尾礦漿輸送為全線壓力輸送,管線長250米,直徑100mm。采用75/50D-HH渣漿泵從選廠送至壓濾間。尾礦庫回水經管線全線靜壓返回高位水池利用,節省新水保護環境。過濾機間的尾礦水返回高位水池管徑100mm,管線長度280米。地埋敷設。尾礦壩下設滲水池。用于庫內降塵或處理達標后排放。1.7.5總圖(1)廠址方案考慮各方面因素,經現場踏勘,選擇了三個廠址,作為本次改造的廠址方案。廠址方案一:在43線和47線之間的山坡上建豎井,在豎井西側的山坡上建選廠,利用選廠西北側山溝作為尾礦庫,選廠東北側山溝作為廢石場。優點:采礦、選礦和尾礦工業區集中布置,生產經營費用低,管理方便;豎井位于礦體中央,礦石(廢石)總的運輸功小,運輸成本低。缺點:豎井位于礦體上盤,采礦上部中段的石門長,工程量大;豎井井口標高相對較高,豎井工程量相對較大。廠址方案二:在7線附近建豎井,利用豎井東北側平地建選廠,選廠西北側山溝作為廢石場,選廠東南側山溝作為尾礦庫。優點:各工業廠區布置相對較集中,生產經營成本較低,管理方便;豎井井口標高相對較低,豎井工程量相對較小。缺點:由于豎井位于礦體側翼,而礦體走向長,礦石(廢石)總的運輸功大,運輸成本高。廠址方案三:對現有選廠進行改造,利用現有堆浸廠東部的空地作為尾礦庫。優點:可充分利用現有設施設備。缺點:各工業廠區分散布置,生產經營費用高,管理不便;礦石得二次倒運,利用汽車運輸,運輸成本高。由于現有選廠設備陳舊,廠房簡陋,可利用價值很低,而廠址方案三的缺陷十分突出,本次設計不作為推薦廠址。廠址方案一和廠址方案二在技術上均可行,考慮到礦體走向長,同時兼顧企業未來的發展,在礦體的中部建廠是比較經濟合理的。綜合考慮諸方面因素本次設計推薦廠址方案一為設計廠址方案。(2)總平面布置a.采礦工業區豎井位于43線和47線之間的山坡上,豎井井口標高1685m,圍繞著豎井布置有卷揚機房、空壓機站、配電室、井口機房等設施。廢石場位于豎井東南的山溝中,距豎井50m。b.選礦工業區選廠由原礦倉、碎礦車間、粉礦倉、磨礦車間、浮選車間、精礦車間。各車間依地形條件垂直于等高線呈階梯狀布置。c.炸藥庫炸藥庫的位置、結構和設施等的設置須經主管部門批準,并經當地縣公安局許可。初步選址在豎井東部約600m的山溝中。根據采礦炸藥消耗量,擬在地表新建5t炸藥庫及相應雷管庫各一座,另外需建值班室和50立高位消防水池各一座。炸藥庫位置、庫房和設施應滿足以下安全距離炸藥庫和雷管庫不得長邊相對,二者距離>30m炸藥庫距村莊>500m炸藥庫距主干公路>500m炸藥庫距圍墻>25m炸藥庫周圍應設密實磚圍墻,圍墻高度不小于2m。庫區內需修建50立高位消防水池,消防水池距庫房距離不大于100m,消防管距庫房不大于50m。庫區值班室布置在圍墻外側,距離圍墻>50m,崗樓布置在圍墻周圍。去炸藥庫應修建專有公路,公路縱坡不宜大于6%1.8基建投資本工程建設投資估算2995.00萬元。概算見附表生產能力200t/d技術改造投資概算表項目名稱規格數量單價投資額(萬元)備注一、采礦部分挖掘機XE2503120萬元/臺360裝載機ZL-40650萬元/臺300載重汽車8-10T1020萬元/臺200推土機ZD160220萬元/臺40二、選礦部分洗礦機PEF400X600330萬元/臺套90破碎機XD-40335萬元/臺105尼爾森重選機MQG24X303250萬元/臺套750球磨機375萬元/臺225砂泵310萬元/臺30三、土建部分選礦廠1400萬元400辦公區1150萬元150建筑面積2500平方米辦公設備25萬元25電腦、監控等路橋修建150萬元50四、供電供水柴油發電機300KW260萬元/臺120水泵25萬元/臺10五、公務用車吉普車130萬元/輛30人貨兩用車220萬元/輛40五十鈴115萬元/輛15平板載重車120萬元/輛20六、其他351.9技術經濟1.9.1項目投資及資金籌措本項目基建投資2960萬元,自籌。本項目需要生產流動資金35萬元,自籌。項目建設生產總投資2995萬元。本項目基建期為1年。1.9.2生產成本根據生產工藝及礦山實際生產計算本項目200噸/日生產規模生產成本如下:①單位礦石全部生產礦成本:170元/噸其中:采礦:70元/噸選礦:50元/噸管理費:20元/噸銷售費:30元/噸②年總成本:1122萬元。1.9.3經濟效果(1)年經濟效果產含量金:175.48公斤金價:含量金89元/克銷售收入:1561.78萬元成本及費用:1132.6萬元利潤總額:429.18萬元所得稅:前8年免征稅后利潤:429.18萬元投資利潤率:15.98%(2)財務分析及動態經濟效果逐年產品產量計算見表6—2。項目計算年限為10年,產含量金1754.8公斤,總產值為15617萬元。項目損益計算見表6—3,利潤總額4291萬元,所得稅283萬元。現金流量計算見表6—4,凈現金流量2323萬元,按10%貼現率計算財務凈現值202萬元,企業內部收益率11.71%。項目投資返本期5.8年。返本后凈利潤1524萬元。(3)經濟效果①盈虧平衡分析利用盈虧平衡分析方法計算企業盈虧平衡點,對項目風險進行預測。通過盈虧平衡規模計算,正常生產規模為6.6萬噸/年,規模可靠系數為2.26,說明項目具有較強的抗風險能力。②敏感性分析分析主要經濟因素發生波動時對企業經濟效果產生的影響,預測在最不利條件下企業經濟效果;同時指出企業追求目標。敏感性分析計算見表6-5。通過敏感性分析計算可以看出,對企業經濟效果影響的敏感次序是:回收率(價格、品位)、成本、規模、投資。當各因素同時發生負向變化時,企業仍可獲得149萬元/年利潤。說明本項目抗風險能力較強。(4)經濟評價結論該礦周邊資源較好,本項目的建設對開發未來市場具有很大的意義。為推動彰武經濟發展促進國家經濟建設做出了一定的貢獻。通過綜合技術經濟評價,本項目技術可行,經濟合理。本設計采用的技術方案和工藝流程通過生產實踐驗證是成熟可靠的。且易操作和管理。項目經濟效果較好,建議盡快實施,早日見效。(4)主要技術經濟指標主要技術經濟指標見表6-11.10存在問題及建議(1)在下一步設計工作前,建設單位應委托試驗單位針對新建選廠所處理的礦石重新進行選礦試驗,或者找到現有浮選廠的生產指標記錄,重新核實論證選礦工藝流程。(2)本設計可研地形圖精度有限,所以設計中所涉及地表工程量存在一定程度偏差,需待下階段設計核準。根據當地的地表地形特點,在下階段工作開展之前,需請建設單位提供1:500地形圖(3)本次設計坑內工程由于沒有井巷工程現狀資料,所以只為示意。二、地質資源2.1區域地質概況2.1.1地層2.1.1.1泥盆系地層(D)2.1.1.2石炭系地層(C)2.1.2巖漿巖(1)火山巖(2)侵入巖2.1.3構造(1)褶皺(2)斷裂構造2.2礦區地質特征2.2.1地層(1)中泥盆(2)上泥盆(3)下石炭2.2.2巖漿巖(1)火山巖(2)火山機構(3)侵入巖2.2.3構造(1)褶皺(2)斷裂2.3礦床地質特征2.3.1礦體特征2號礦體3號礦體5號礦體2.3.2礦床類型2.3.3礦體圍巖及圍巖蝕變2.4礦石質量2.4.1礦石類型2.4.2礦石的結構、構造2.4.2.1礦石結構2.4.2.2礦石構構2.4.3礦石礦物成分2.5水文地質2.5.1區域水文地質2.5.2礦區水文地質2.5.3生產礦井、老酮水文地質概況2.5.4礦坑涌水量預計2.6礦床開采技術條件及礦石加工技術條件2.6.1礦床開采技術條件2.6.2礦石加工技術條件2.7以往地質工作述評2.8礦山開采現狀2.8.1礦山開采范圍2.8.2礦山開采情況2.9礦區地質資源儲量2.9.1礦區工業指標2.9.2礦區保有地質資源儲量2.9.3設計利用儲量2.10基建及生產探礦2.10三、建設方案3.1建設規模、廠址及產品方案根據市場對產品的需求及資源條件,本次設計擬定礦山生產規模為200噸/日,6.6萬噸/年。本次設計推薦廠址方案一:在43線和47線之間的山坡上建豎井,在豎井西側的山坡上建選廠,利用選廠西北側山溝作為尾礦庫,選廠東北側山溝作為廢石場。企業最終產品為金精礦、硫精礦。3.2采礦3.2.1開采范圍(1)開采范圍趙家溝金礦床由5個礦體組成,礦體分布于長1700m,寬5OOm的范圍內。1、2號礦體主要產于隱爆安山角礫巖筒內;3號礦體產出于隱爆安山角礫巖與安山巖的接觸部位;4號礦體南段產于安山巖中,北段產于隱爆安山角礫巖中;5號礦體產于安山巖中。該礦床1號礦體為縱向交叉型鋸齒狀斷層所控制,2、3、5號礦體為北東向斷層所控制。根據礦體的控制程度及儲量級別,本次設計利用的資源儲量為1號礦體。考慮到以往2、3、5號礦體工作程度低,儲量級別低,可靠性差,作為礦區的后備資源可延續礦山的服務年限以便于技術經濟評價。1號礦體呈近東西走向,貫穿整個礦區的東西,長超過360m。11~39線地表氧化礦已被開采,采出礦石量2萬噸左右,尤其在39線,采礦深度已達29m,幾乎觸及原生礦。11~39線采坑底部礦體寬1.OO~2.5m,整個礦體是連續的。在控制的11~39線礦體,傾向175~190o,傾角45~70°。從39線到11線,礦體傾角由小變大。剖面上礦體也具分枝復合脈狀特征,最大控制延深為290m,礦體傾角O~35線較陡,為70°左右;35~39線較緩,為45°左右;從地表向深部,礦體厚度逐漸變小(地表3.43m、1647中段1.07m),從地表向深部品位有降低的趨勢(地表大于6g/t、1647Z中段2.81g/t)。坑道中出露的塊狀黃鐵礦體有3層,其中有2層礦體在地表未出露,為盲礦體。(2)開采方式根據開采范圍內的資源狀況及礦體賦存條件,并結合地表地形特征和現有開拓形式。礦體總體走向為東西向,地表地形西高東低,礦床不適于露天開采,故本次設計采用地下開采方式。(3)開采順序根據礦脈賦存特點,以及設計采礦方法的要求,回采過程中應遵循從上到下,由遠而近,先采上盤后采下盤的后退式開采原則。3.2.2采礦方法3.2.2.1開采技術條件從礦體賦存條件來看,開采礦體具有如下特點:(1)礦體傾角O~35線較陡,為70°左右;35~39線較緩,為45°左右。(2)本區開采主要為1號礦體,平均厚度2.5m左右。(3)礦體圍巖為安山巖,上、下盤一般比較完整,劈理、節理不太發育,從調查情況看,坑道內沒有支護。本區礦石不結塊,不自燃;地表允許陷落。礦區地下水主要以裂隙水為主,水文地質條件簡單。礦巖物理機械參數:礦石體重3.60t/m3巖石體重3.00t/m3礦巖硬度f=8~10松散系數1.63.2.2.2采礦方法選擇根據上述特點,本區礦體適合空場法開采,結合礦體賦存特征和礦山現有采礦工藝特點,設計推薦傾角大于55°采用淺孔留礦法。傾角小于55°采用留礦全面法。淺孔留礦法和留礦全面法優點是節省投資,采礦成本較低,工藝比較簡單,管理方便,工藝容易掌握,采切比較小,所需設備比較簡單,易于供應,在有色金屬礦山和黃金礦山廣泛應用,且投資少,缺點是平場處理松石工作量大,工人勞動強度高,采場通風條件差。設計在1607m中段布置4個回采礦塊;1567m中段布置2個采切礦塊。3.2.2.3回采工藝及設備選擇(1)淺孔留礦法a.結構參數階段高度:40m。礦塊長度:50m礦塊寬度:礦體厚間柱:6m底柱:6m頂柱:3m漏斗間距:6.5mb.采準切割采切工程包括天井、天井聯絡道、漏斗頸、漏斗、斗穿、切割巷道等。采切設備:鑿巖采用YT—27型和YSP—45型鑿巖機,工作面配JK55-2№4.5型局扇輔助加強通風。c.回采工藝回采工作從切割巷道開始,自下而上分層推進,淺孔落礦,炮孔交錯布置,孔深1.5~2.0米,排距0.5米,孔間距0.6~0.8米,爆破使用2#巖石炸藥,火雷管起爆。每次放出所爆礦量的1/3,保證工作面高度2.0~2.2米,其余留在采場作為回采工作平臺,礦房回采結束后進行大量放礦。回采設備:鑿巖采用YT—27型鑿巖機1—2臺,每個采場配備1臺JK55-2№4型局扇輔助加強通風。回采作業順序為:鑿巖、爆破、通風、局部出礦、平場支護,二晝夜三個循環,見回采作業循環圖表3-2-1。采場綜合生產能力50—60噸/日。采場通風新鮮風流由人行天井進入采場,污風由另一側天井排出回風巷中。每個采場配備1臺JK55-2№4.5型局扇輔助通風。e.采場支護采場在下一班鑿巖之前進行撬毛和支護。因本區礦巖較穩固,一般不需要支護,但對局部不穩固地段應加強支護,可采用錨桿或錨桿加金屬網支護,以確保采場的穩固與安全。(2)留礦全面法a.結構參數采場長度:50m礦塊寬度:礦體厚階段高度:40m聯絡巷距離:5m底柱高度:5m漏斗間距:16mb.采準切割在礦塊長度50米的兩端上掘天井聯通上部水平巷道。天井規格為1.5×2.0m2,且在天井內每間隔8米開鑿斷面為2×1.8m2人行聯絡巷道通往采場,采場兩端的人行聯絡巷道應錯開布置。在底部運輸巷道開鑿三個出礦漏斗,斗頸為2×2m2,上掘3m后開始掘拉底巷道,拉底巷道施工與擴斗工作同時進行。對應溜井在切巷的另一側開掘電耙絞車硐室或電耙絞車布在聯絡道內。c.回采工藝采準、切割、擴斗工作完成后,開始回采礦房,沿礦體全厚由下往上回采,分層高度2—3m,工作面呈梯段式。鑿巖用YT27或YSP45型鑿巖機,炮眼呈水平或傾斜向上布置,眼深1.6~1.8m,排距0.8~1.0m,孔距0.8~1.0m,2#巖石硝銨炸藥,非電導爆雷管起爆,按鑿巖—爆破—通風—放礦撬頂—平場—鑿巖的工序進行。每次放出的礦石以通過電耙為易,隨著工作面向上推移,每隔8—20m留圓形礦柱直徑為5m的不規則礦柱支撐頂板,等礦房全部采完后電耙即可大量出礦。(3)采礦綜合技術指標采礦主要技術經濟指標表3-2-2序號項目單位淺孔留礦采礦法留礦全面采礦法備注1礦體厚度m2.52.52礦體傾角度55—7030—553礦塊綜合生產能力t/d50—6050—604副產礦石率%10105千噸采切比t/km10106損失率%15157貧化率%15158采礦方法比例%5050回采礦塊數個4備用所塊數個2萬噸掘進比m/萬t550其中:開拓m/萬t300采切m/萬t100探礦m/萬t150鑿巖機臺效m/臺班60掘進m/臺班1.3~1.5采礦工效t/工班10-15掘進工效m/工班0.3-0.53.2.3礦山生產能力3.2.3.1礦山工作制度礦山采用連續工作制度,年工作330天,每天3班,每班8小時。3.2.3.2生產能力(1)礦體特點a.本次設計利用的資源儲量為1號礦體。考慮到以往2、3、5號礦體工作程度低,可作為礦區的后備資源。b.開采范圍43勘探線以東至7勘探線之間,43勘探線以西無工程控制,存在一定遠景儲量。(2)生產能力根據礦山現有地質情況及推薦的采礦方法工藝和技術條件,確定礦山生產能力如下:a.按同時回采礦塊數確定生產能力A=Nqkt/(1-z)其中:A——礦山年生產能力,t/aN——可布礦塊數,個K——礦塊利用系數,個q——礦塊生產能力,t/d(60t/d)Z——副產礦石率%(10%)T——年工作日計算結果見表3-按同時回采礦塊數確定礦山生產能力表3-2-3中段標高中段可布礦塊數(個)中段同時工作礦塊數(個)礦塊利用系數礦塊生產能力(t/d)副產礦石率(%)中段生產能力t/d萬t/年1607720.3360101334.391567720.3360101334.391527510.336010672.211487510.336010672.21b.按開采年下降速度驗證生產能力A=VSγK1K2α/(1-β)其中:A——礦山年生產能力,t/aV——年下降速度,m/aS——回采面積,m2γ——礦石體重t/m3α——礦石回收率,%β——礦石貧化率,%計算結果見表3-2-4。按開采工作年下降速度驗證礦山生產能力表3-2-4中段標高中段礦石工業儲量(t)中段采出礦量(t)年下降速度(m/年)開采面積(m2)傾角修正系數K1厚度修正系數K中段生產能力(t/年)160712209112972215900.851.11.162540156711499512218215848.491.11.1589051527934699931115689.661.11.1478791487866469206115639.311.11.144383c.按經濟合理服務年限驗證生產能力A=Qα/t(1-β)其中:A——礦山年生產能力,t/aQ——工業儲量,tα——礦石回收率,%β——礦石貧化率,%t——合理服務年限,8年計算結果A=87656t/ad.綜合分析通過上述技術經濟論證,礦山生產雙中段生產能力達到200t/d。按200t/t生產能力計算,計算服務年限10年;生產中段年下降速度15m/a,每個中段一般需2~3個礦塊生產作業。在技術上是可行的,經濟上是合理的。本礦區地質儲量較為可靠,同時礦床在43勘探線西部走向上和深部部分地段未封閉,存在一定遠景儲量,礦山投產后應加強該部分地質探礦工作,獲得更多可采儲量,使礦山持續穩定發展。綜合各方面因素,設計推薦礦山規模200t/d。(3)礦山服務年限根據設計利用儲量,礦山計算服務年限10年,基建1年。3.2.4礦床開拓3.2.4.1巖石移動范圍根據本礦區礦巖特點和礦體賦存特征,結合選定的采礦方法,參照類似礦山,選取上盤巖石移動角65°,側翼巖體移動角為70°,并以此圈定崩落界線,確定主要井巷工程及地表工程的位置。3.2.4.2開拓方案選擇(1)選擇依據A.趙家溝金礦區為一復式向斜構造,本區地貌為半低山——丘陵地貌特征,地勢為西南高東北低,平均海拔140~170m。b.當地處于寒冷地區,采暖期為當年的11月至第二年4月。c.設計規模200t/d。(2)方案的選擇礦山原有開拓方式采用明豎井開拓,豎井井口標高160m,豎井規格1.8×1.6m,卷揚機為800×600,豎井已開拓三個中段(一中段到164m標高、二中段到160m標高、三中段156m標高)。一中往東開拓到11線,往西開拓到27線,共160m;二中往東開拓到15線,往西開拓到23線,共100m。根據礦體的賦存特點,地形地表條件及設計規模,本次設計推薦如下開拓方案。方案: 現有豎井延深方案豎井位于19線或(7線)附近礦體下盤,利用豎井東北側平地建選廠,選廠西北側山溝作為廢石場,豎井規格1.8×1.6m,提升系統采用單罐平衡錘提升,設計選用2JK-2.5/20礦用提升機,電機功率N=200kw,提升容器采用2#雙層罐籠。豎井提升礦、巖石和人員材料,礦石運至選廠;廢石運至廢石場。通風采用單翼對角抽出式通風系統。(3)方案的確定本方案優點節省豎井工程量,優點:各工業廠區布置相對較集中,生產經營成本較低,管理方便;豎井井口標高(165m)相對較低,豎井工程量相對較小。缺點:由于豎井位于礦體側翼,而礦體走向長,礦石(廢石)總的運輸功大,運輸成本高。3.2.4.3開拓系統簡述采用明豎井開拓,井筒凈直徑?3.5m,提升系統采用單罐平衡錘提升。采用2JK-2.5/20礦用提升機,減速比20,井深200m,提升容器采用2#雙層罐籠,礦車采用0.5m3翻斗式礦車,每次可提升2輛。同時乘人員18人,各中段的礦、廢石經豎井直接提升至地表,礦石卸至地表礦倉,廢石直接排出地表廢石場,通風采用單翼對角抽出式通風方式,井下排水由水泵直接排除地表。人員、設備及材料亦由豎井下放至井下各中段。(1)坑內運輸各生產中段礦、巖石均采用人推車。礦車采用YFC0.5(6)型翻斗車。人工卸車。(2)通風坑內通風采用單翼對角抽出方式。豎井進風,風井出風的通風系統。風機采用1臺K45-6-No14型礦用通風機。配套電機功率為45KW,電壓380V。(3)排水排水泵房設于147m中段,147m以上中段涌水通過泄水孔排至147m中段水倉,由該中段集中通過豎井排出地表。(4)中段劃分根據礦體傾角、厚度以及礦床的勘探程度和設計的采礦方法,結合類似礦山,設計推薦中段高度為40m。(5)中段車場根據運輸量井下各中段采用雙側馬頭門,盡頭式車場。3.2.4.4井巷工程(1)明豎井豎井用于提升礦石、廢石、人員和材料。由于欠缺豎井地質工程鉆孔柱狀圖等資料,對圍巖的穩固性及破碎沒有具體論證,因此豎井設計采用直徑3.5m的圓形斷面。其優點在于受力條件好,適合于比較復雜的地質條件,通風阻力小,以及方便施工掘砌。設計豎井井筒直徑3.5米,凈斷面9.62米2。由地表165米通過167米中段、157米中段、152米中段至147米中段,井底底部深13米,地表井口設提升鋼井架。各中段均為雙側馬頭門,井筒的井壁支護方案,井頸及壁座采用鋼筋混凝土支護,支護厚度300-1000mm,井筒部分以不支護為主,如遇破碎不穩固巖層及有涌水部位,則應考慮采取相應的加強支護與堵、防水措施。豎井采用2號罐籠帶平衡錘的提升方式。井筒裝備為鋼罐梁、復合罐道,鋼梯子及玻璃鋼隔網。井筒內設提升間、梯子間、管子間和電纜間。罐道梁及梯子平臺的層間距均為4米。罐道梁固定采用簡易錨桿法。豎井掘進工程量(包括井頸與壁座、鎖口、井筒、馬頭門、井架等)基建工程材料匯總表。(2)排水系統工程礦區坑內排水設在147米中段,設置集水倉及水泵硐室和變電硐室,水量按480m3/d考慮。詳見基建工程材料匯總表。3.2.4.5通風機硐室礦區井下在設置通風機硐室一個,詳見基建工程材料匯總表。3.2.5礦井通風3.2.5.1通風系統維持井下正常安全生產,保證井下穩定風流,設計采用機械通風。根據礦體走向長度特點,同開拓方案綜合考慮,確定井下深部豎井進風,風井出風的單翼對角抽出式通風系統,由于當地處于寒冷地帶,應在井筒入口處進行空氣預熱。新鮮風流由豎井進入井下,在各個中段內,由人行天井進入各個采場,沖洗工作面的污風,經上中段平巷,返入端部回風井排出地表。3.2.5.2礦井通風工作制度井下采用連續通風工作制度。3.2.5.3風量與負壓按排塵風速計算所需風量,并通過井下最大班人數校核,礦井總風量計算結果見表3-2-5風量計算表表3-2-5工作面名稱工作面數(個)通風斷面(㎡)排塵風速(m∕s)風量(m3∕s)漏風系數計算風量(m3∕s)回采工作440.58備用采場240.252掘進工作面450.255電耙硐室3合計181.1120總風量Q=20m3/s根據巷道長度及礦量多少估算負壓580Pa。3.2.5.4局部通風回采工作面利用礦井總負壓通風,對于通風比較困難的獨頭巷道掘進、采切工作面、采場爆破后,均采用局扇加強通風。掘進工作面通風方式一般采用壓入式,對較長的獨頭巷道,采用壓抽混合式通風,采場通風一般采用抽出式。設計選用局扇型號為JK55-2№4.5。3.2.5.5通風設施為了更好的管理風流,中段回風巷內設調節風窗、風門,當某一中段回采結束后,應設置擋風墻。3.2.6礦山防塵與安全3.2.6.1礦山防塵礦山生產期間采取下列防塵措施:坑內采用濕式鑿巖;獨頭巷道掘進時,用局扇通風除塵;出礦和裝巖時在爆堆上灑水降塵;溜井等裝卸處安裝噴霧器除塵;在各進風中段采用噴霧降塵或水幕降塵;在生產期間,應定期對風流進行測定,以確保風流質量。具體按有關規程執行。3.2.6.2礦山安全(1)坑內安全a.爆破作業應執行國家標準局國標函(1986)32號及冶金部(87)冶字環字158號頒發的《爆破安全規程》。爆破器材應嚴格管理,剩余的爆破材料應及時清理歸整并放到指定的安全地點,爆破人員必須培訓合格,持證上崗;b.各工作面作業前應進行平場、撬頂、檢查作業面頂部是否會產生冒頂和塌方,對不穩定地段應及時支護;c.下井工作人員必須配戴安全帽,鑿巖工人配帶防噪聲耳塞;d.人行井巷應設人行道,天井、主要井巷交岔點設醒目標志,并符合有關規程;廢棄井巷和采坑區應及時封閉;e.井下至少有兩個直通地表的安全出口;各階段、采區和采場都有兩個以上通往安全出口的通道;f.通風系統具有反風功能,水泵房設防水門;g.礦山設救護隊,并配備一定數量的救護器材;h.設置專職人員進行管理,并嚴格執行國家有關技術規程規定。(2)豎井提升的安全設施a.豎井和中段連接處設安全門、安全阻車器,防止人和車輛墜入井中;b.提升設備有兩套制動系統,一套為正常運行制動系統,另一套是緊急或事故狀態的制動系統;c.井下提升的信號系統有聲響、燈光和通風三部分組成,正常工作時井內各中段直接與井口聯系,井口與卷揚機室聯系,事故狀態各中段可直接與卷揚機室聯系;d.罐籠設有防墜器,預防提升鋼繩斷繩時罐籠墜落。3.2.7基建進度計劃3.2.7.1基建范圍根據礦山投產前所需達到三級礦量的要求,確定基建范圍如下:豎井工程,1607、1567、中段開拓工程、探礦工程及采切工程;通風工程,排水工程等。3.2.7.2基建工程量(1)基建工程量基建工程總量:11471m3折合標準2868米,其中:開拓7639m3折合標準1910米,采切 2500m3折合標準625米,探礦 1332m3折合標準333米。基建工程量見表3-2-6。工程量表表3-2序號工程名稱硬度系數f支護長度(m)斷面掘進量(m3)支護量(m3)備注型式厚度(mm)掘進(m2)凈(m2)一豎井工程1井頸10—12鋼筋砼300–10001618.089.62289135.42井頸10—12砼300413.209.625314.33鎖口10—12砼3001013.209.6213235.84井筒10—12噴砼10019310.759.622075218.15馬頭門10—12砼3005018.3214.7211401806設備基礎10—12砼190160小計3879743.6二1607米中段1運輸巷道10—12不支護3004.1712512豎井車場10—12不支護307.172153沿脈探礦巷道10—12不支護1003.603604穿脈探礦巷道10—12不支護803.602885探礦天井10—12不支護302.40726采切工程10—12不支護6254.0025007回風巷道10—12不支護403.60144小計4830三1567米中段1運輸巷道10—12不支護3504.1714602豎井車場10—12不支護307.172153沿脈探礦巷道10—12不支護803.602884穿脈探礦巷道10—12不支護703.602525探礦天井10—12不支護302.40726回風巷道10—12不支護403.601447回風天井10—12不支護503.60180小計2611四排水工程1水倉10—12不支護697.104902水泵房10—12砼25012370813變電硐室10—12砼2502040070小計1260151五風機硐室10—12噴砼1001410.809.7315115小計15115合計11471909.6(2)三材消耗鋼材:110t木材:50m3水泥:450t3.2.7.3基建進度計劃(1)基建施工原則a.礦山投入生產時必須形成完善的開拓、運輸、提升、供氣、排水和通風等系統,并達到設計要求;礦山投產、達產后保有規定三級礦量;并使開拓、生產探礦、采準切割和回采各個工序之間保持合理的超前關系。b.為加速礦山建設,縮短基建期,使礦山早日投產,選用切實可行的技術定額編制計劃,創造條件,盡可能安排平行作業。c.在保證關鍵性工程及整個工期按計劃完成的前提下,基建期內采取措施,使每年、每季度、每月所完成工程量以及同時開動的鑿巖機臺班數量,基本保持均衡。(2)基建安排先施工豎井,然后進行井筒裝備,最后同時施工1607m、1567m中段。(3)基建進度計劃主要成巷速度如下:豎井:55—60m/月平巷:80-120m/月天井:80m/月溜井:60m/月硐室:400-500m3/月基建時間:1年。3.2.8礦山機械3.2.8.1設計依據礦山規模:礦山規模為礦石200t/d,巖石100t/d。礦巖石性質:礦石比重3.6t/m3,松散系數1.6,松散比重為2.25t/m3。巖石比重3t/m3,松散系數1.6,松散比重為1.875t/m3。工作制度:年工作日為330天,日工作3班,每班工作8小時。服務年限:10年。3.2.8.2礦山坑內運輸系統(1)坑內運輸系統概述該礦山井下開拓系統為豎井開拓。豎井負責提升井下生產的礦石、巖石及人員、材料和設備等。提升能力為:提升礦石200t/d,巖石100t/d。(2)坑內礦、巖石運輸系統正常生產期間,各中段生產的礦、巖石均由各自中段運至豎井車場,利用豎井提升至地表。礦石直接運至選廠原礦倉,巖石運至廢石廠排棄。各生產中段礦、巖石均采用人推車。礦車采用YFC0.5(6)型翻斗車。人工卸車。(3)坑內人員、材料及設備運輸生產期間,井下最大班人數50人。坑內各中段人員、材料及設備等由豎井下放到坑內各中段。(4)豎井提升系統a.設計依據豎井為明井,井口標高1685米,井底標高1487米,井深200米。提升系統采用單罐平衡錘提升。b.提升設施選擇1)提升容器提升容器采用2#雙層罐籠,礦車采用0.5m3翻斗式礦車,每次可提升2輛。同時乘人員18人,罐籠自重Gg=2730kg。礦車自重Qk=590kg。2)平衡錘Qc=Qg+2Qk+1/2Qx=2730+2×590+1/2×1012×2=4923kg有效載重Qx=0.9×2.25×0.5=1012kg取平衡錘Qc=4900kg3)鋼絲繩選擇QdPs==2.611×10-5σ/m-Ho式中:Ps—鋼絲繩每米質量σ—鋼絲抗拉強度取σ=170×107PaQd—鋼絲繩終端懸掛質量Qd=Qg+2Qk+2Qx=2730+2×590+2×1012=5935kgHo—鋼絲繩最大懸垂長度Ho=H+Hj=222m設計選取6×19-φ28-170型鋼絲繩,鋼繩每米質量Ps′=2.74kg/m,鋼繩破斷力Qp=49250kg。鋼絲繩安全系數m′:Qp提升礦石:m′=Qd+Ps′Ho49250=5935+2.74×222=7.53安全系數大于7.5,滿足要求。Qp提升人員:m′=————————Q′d+Ps′Ho49250=————————————75×18+2730+2.74×222=10.5安全系數大于9,滿足要求。4)天輪直徑選擇Dt≥ds=80×28=2240mm設計選Dt=2.5m。5)提升機選擇(a).卷筒直徑Dj=2.5m(b).卷筒寬度單層纏繞時:B=1001mm設計取B=1.2m(c).鋼繩最大靜張力及最大靜張力差最大靜張力Fc=(2Qx+Qg+2Qk+Ps′Ho)g=64124N最大靜張力差Fj=(2Qx+Qg+2Qk+Ps′H-Qc)g=16104N設計選用2JK-2.5/20礦用提升機,減速比20,最大鋼繩速度V=4.7m/s。6)電機功率的選擇KFjVN′=ρ1000ηα1.2×16104×4.7=×1.351000×0.85×1.25=120KW式中:K——井筒阻力系數取1.2ρ——動力系數取1.35α——速度乘數取α=1.25η——傳動效率取η=0.85設計選用YR355M-8型電機,功率N=200kw,電壓380V。7)提升系統運輸能力提升系統一次提升全時間T=169s,小時提升次數為21次/小時。提升時間平衡表如表(3-2-7)。提升時間平衡表表3-2-1項目提升時間提升時間休止時間提升全時間班提升次數班提升時間礦石49s35s169s401.85h巖石49s35s169s200.92h人員49s67s233s120.47h其他2.06h合計5.3h經計算可知,提升時間每班需要5.3小時即可夠滿足生產要求。3.2.8.3坑內供氣設施(1)全礦最大耗氣量礦山坑內耗氣設備如下:鑿巖機:YSP-454臺每臺耗氣量5.0m3/minYT274臺每臺耗氣量3.3m3/min礦山最大耗氣量Qmax:Qmax=1.05KGKLKXKT=1.05×1.07×1.1×1.01×0.9×1.15×(4×5+4×3.3)=40.36m3/min式中:KG-高原修正系數取1.07KL-管網漏汽系數區取1.1KX-生產能力下降系數取1.01KT-鑿巖機同時工作系數取0.9Km-鑿巖機磨損系數取1.15(2)壓氣設施選擇根據最大耗氣量,設計確定采用2臺21m3/min壓縮機,2臺工作。其型號為:OGFD110型螺桿空壓機。利用原有設備作為備用。空壓機技術參數如下:排氣量:21m3/min;排氣壓力:0.7MPa;功率:110kw.主供風管采用?108x4無縫鋼管,各中段采用?89x4無縫鋼管。3.2.8.4坑內通風(1)坑內計算風量及負壓豎井形成后,坑內通風采用單翼對角抽出方式。豎井進風,風井出風。風量及負壓如下:風量:Q=20m3/s負壓:Q=580m3/s計算風量:Q′=KQ1=1.15×20=23m3/s計算負壓:H1′=H1+△P=580+300=880Pa式中:K——通風機裝置阻力系數(2)通風設施選擇依據計算風量及負壓,風機采用1臺K45-6-No14型礦用通風機。配套電機功率為45KW,電壓380V。3.2.8.5坑內供、排水設施(1)坑內供水坑內各中段生產及消防用水,采用地表高位水池供水。主供水管采用φ57×3.5無縫鋼管。(2)坑內排水坑內正常涌水量為480m3/d,最大涌水量為600m3/d。設計在井底車場附近設排水泵站,排水泵站排出地表。豎井井底水窩利用50WQ25-36-7.5型潛水泵排至井底水倉。按20小時內排完正常涌水量計算水泵流量。設計在水泵站內設水泵3臺,1臺工作,1臺檢修,1臺備用。最大涌水量時2臺同時工作。水泵型號:D25-30×8型,排水量25m3/h,揚程240M,配套電機功率37KW。正常涌水時19.2小時可排出,最大涌水時12小時可排出坑內涌水。主排水管設2條,采用φ89×4無縫鋼管。3.3選礦3.3.1概述3.3.1.1設計依據(1)現場調查實際資料。(2)國內、外相關工藝的生產實踐。3.3.1.2設計原則工藝技術合理、指標先進。充分利用原有設施,工業廠房簡單實用,減少基建投資。設備選用高效、節能、運轉可靠、易于操作的國產設備;3.3.1.3設計規模、產品方案及服務年限(1)設計規模本次設計選廠規模為200t/d,選礦工藝為浮選。(2)產品方案金精礦、硫精礦。(3)服務年限10年.3.3.1.4廠址方案選廠位于采礦主井附近,沿山脊呈“一字型”布置,地形坡度約10%,廠房相對集中。3.3.1.5選廠現狀及存在問題(1)選廠工藝流程及主要設備現礦山有一座70~100t/d生產能力的浮選廠,采用二段開路破碎—一段閉路磨礦—混和浮選—精礦再磨—金、硫分離浮選的工藝流程。①碎礦:碎礦工藝流程為二段開路。粗碎設備采用PE250x400顎式破碎機,細碎設備為PEX150x750顎式破碎機,膠帶輸送機B=500mm、L=32m,細碎設備安裝在粉礦倉上部。②磨礦與浮選:ZQMG1535錐型球磨機與FGф1200高堰式單螺旋分級機組成一段閉路磨礦系統,分級機溢流進入ф1500x1500礦漿攪拌槽,礦漿經加藥調漿后進入混合浮選系統。混合浮選流程為一粗、二掃、一精,共計十二臺XJ—11浮選機,其中粗選作業四臺、掃一作業三臺、掃二作業三臺、精選作業二臺。混合浮選尾礦經渣漿泵揚送至簡易尾礦庫,混合浮選精礦進入由MQY1200x2400溢流型球磨機與ф200旋流器組成閉路的精礦再磨系統,旋流器溢流進入ф1300x1500礦漿攪拌槽,礦漿經加藥調漿后進入分離浮選系統。分離浮選流程為一粗、二掃、一精,共計九臺XJ—6浮選機,其中粗選作業三臺、掃一作業二臺、掃二作業二臺、精選作業二臺。分離浮選精礦為金精礦,分離浮選尾礦為硫精礦。③精礦脫水:金精礦采用混凝土沉降池自然沉降脫水,沉降池長x寬x高=22x5.8x1.2(m)。硫精礦采用簡易土壩庫貯存。(2)選礦存在主要問題①現選廠生產工藝報表、設備運轉狀況、原材料消耗等無任何文字記錄,浮選回收率、尾礦品位等關健工藝指標不清,因此,難已判斷現工藝流程是否最佳。②現選廠投入使用僅3、4個月,建廠時所購設備不是新設備,既無標牌、也無檔案記錄,設備破舊、磨損程度較大,因此,現有設備還能使用多長時間很難判斷。③選廠工業廠房較簡陋,無采暖設施,膠帶輸送機為露天,高位水池露天敞口,因此,現選廠冬季生產較困難。④廠房內照明電纜、動力電纜均為明敷,存在安全隱患。3.3.2原礦3.3.2.1礦物組成及主要礦物嵌布特征(1)礦物組成原生礦主要呈塊狀和脈狀,金主要富集在塊狀黃鐵礦中,礦石物質組成主要為黃鐵礦、次為褐鐵礦、黃銅礦、方鉛礦等。脈石礦物以石英為主,次為長石、絹云母、方解石等,礦物組成及含量見表3.3-1。(2)主要礦物嵌布特征a.黃鐵礦黃鐵礦在礦物中多以壓碎角礫狀,它形粒狀和不規則狀及其集合體產出。黃鐵礦受力作用普遍壓碎,在裂隙處有金屬礦的分布,呈裂隙金產出。黃鐵礦與金礦物關系密切,為金的主要載體。黃鐵礦以粗粒為主,粗細粒均勻地嵌布,對選礦較有利。b.石英石英多以角礫狀、渾圓粒狀和不規則粒狀產出,石英與金礦物關系密切,見有包裹金和粒間金分布。礦物組成及含量表表3.1-1礦物金屬礦物黃鐵礦黃銅礦方鉛礦閃鋅礦磁黃鐵礦磁鐵礦褐鐵礦銅蘭金紅石含量%43.610.310.170.250.060.011.370.090.03礦物脈石礦物石英長石絹云母方解石高嶺土含量%38.959.202.981.891.08(3)原礦多元素分析原礦多元素分析見表3.3-2。原礦多元素分析表表3.3-2元素Au(g/t)Ag(g/t)CuPbZnFe含量(%)*3.1285.400.0900.0150.31814.19元素sAsCaOMgOSiO2AL2O3含量(%)11.2060.0162.241.5745.6911.447*設計品位3.3.2.2礦石結構構造(1)礦石結構晶粒狀結構:金屬礦物以自形晶、半自形晶、它形晶產于礦石中,形成晶粒狀結構。壓碎結構:黃鐵礦受力作用顆粒壓碎,產生裂隙和裂紋。交代殘余結構:黃鐵礦被褐鐵礦交代,使黃鐵礦呈孤島狀等不規則狀顆粒,甚至有的被褐鐵礦包裹,故形成交代殘余結構。反應邊結構:礦石中黃銅礦、方鉛礦、黃鐵礦等被銅蘭、輝銅礦從顆粒周邊交替,形成包圍圈,故形成反應邊結構。包含結構:金礦物以細小粒狀等包含于黃銅礦、黃鐵礦及石英中,形成包含結構。(2)礦石構造致密塊狀構造:金屬礦物以粒狀及其集合體產出,脈石礦物很少分布。礦石中主要由黃鐵礦呈致密塊狀構造。脈狀構造:金屬礦物以脈狀穿插在礦石中,或有脈石礦物沿金屬硫化物充填膠結,形成脈狀構造。網脈狀構造:在金屬硫化物的裂隙中,有脈石礦物沿多組裂隙充填膠結,呈網脈狀構造。交錯狀構造:金屬礦物及其脈石礦物沿兩組交叉裂隙充填,形成交錯狀構造。浸染狀構造:金屬礦物以不同比例分布在脈石礦物中,構成浸染狀構造。3.3.2.3金的賦存狀態礦石中的金以自然金為主,次為銀金礦,自然金含量達97.89%,銀金礦為2.11%,其礦物粒度在0.001~0.037mm之間。礦石中金礦物以包裹金為主,且主要包裹于黃鐵礦中,其次嵌布在黃鐵礦裂隙及黃鐵礦與其它礦物的間隙中。金礦物嵌布關系及其分布量見表3.3-3。金的賦存狀態結果表3.3-3類型礦物分布量(%)累計(%)包裹金黃鐵礦61.1567.60黃銅礦3.36脈石礦物3.09裂隙金黃鐵礦19.5819.58間隙金黃鐵礦與脈石礦物10.3012.82黃鐵礦與黃銅礦2.43黃鐵礦與閃鋅礦0.09合計1001003.3.2.4礦石的物理性質礦石密度:3.60t/m3松散系數:1.55供礦塊度:≤320mm入選礦石品位:3.128g/t3.3.3選礦試驗3.3.3.1試驗情況簡介趙家溝金礦為建設選廠的需要,于二0一0年一月委托山東黃金集團煙臺設計研究工程有限公司針對該礦石做了選礦小型試驗,并提交了選礦試驗報告。試驗單位主要進行了浮選和全泥氰化試驗,浮選試驗流程為混合浮選、精礦再磨、硫金分離浮選。(1)試驗指標a.浮選試驗技術指標原礦品位:5.34g/t金回收率:80.81%金精礦品位:62.0g/t硫精礦品位:Au3.38g/tS44.0%浮尾金品位:0.53g/tb.全泥氰化浸出試驗指標原礦金品位:5.25g/t金的浸出率:93.71%浸渣金品位:0.33g/t(2)試驗結論a.該礦石屬高硫含金難選礦石,主要原因為嵌布粒度細造成金硫分離困難,導致部分金流失于硫精礦中,要回收這部分金浮選工藝難以實現。b.全泥氰化浸出效果較好,屬易浸礦石。3.3.4設計流程及指標3.3.4.1設計的工藝流程本次設計結合現場實際及業主要求,采用浮選工藝流程。(1)碎礦采用二段一閉路碎礦工藝流程,碎礦最終產品粒度-12mm。(2)磨礦浮選一段閉路磨礦、混合浮選、精礦再磨、金硫分離浮選的工藝流程。(3)精礦脫水浮選金精礦采用一段濃密、真空過濾脫水流程。硫精礦采用沉淀池自然沉降脫水。設計選礦工藝流程見圖3.3-1。3.3.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