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包頭歷年中考語文文言文閱讀試題19篇(含答案與翻譯)(截至2020年)_第1頁
內蒙古包頭歷年中考語文文言文閱讀試題19篇(含答案與翻譯)(截至2020年)_第2頁
內蒙古包頭歷年中考語文文言文閱讀試題19篇(含答案與翻譯)(截至2020年)_第3頁
內蒙古包頭歷年中考語文文言文閱讀試題19篇(含答案與翻譯)(截至2020年)_第4頁
內蒙古包頭歷年中考語文文言文閱讀試題19篇(含答案與翻譯)(截至2020年)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內蒙古包頭歷年中考語文試題(文言文閱讀)(截至2020年)《論語》八章①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②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張》)③子曰:“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衛靈公》)④子夏曰:“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子張》)⑤子曰:“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里仁》)⑥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⑦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里仁》)⑧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衛靈公》)8.(2分)解釋下面句中加點的詞。(1)博學而篤志

(2)即之也溫9.(4分)翻譯下面的句子。(1)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2)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10.(2分)找出文中與“人不知而不慍”意思相近的一章,說明此章中君子具有怎樣的品德?11.(2分)閱讀⑦、⑧章,概括“君子”與“小人”有哪些不同?【參考答案】8.(2分)(1)堅定

(2)接近(走近,靠近)9.(4分)(1)只是讀書卻不認真思考,就會迷惑;只空想卻不讀書,就會疑惑。(2)君子說話要謹慎寡言,但是做事要敏捷。10.(2分)第③章中說明君子注重提高自身修養而不重名望。11.(2分)君子安于貧困,堅守道義;小人則看重利益,會因私利而胡作非為。(2020內蒙古包頭)【甲】君子既知教之所由興,又知教之所由廢,然后可以為人師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①而弗牽,強②而弗抑,開而弗達。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和易以思,可謂善喻矣。(節選自(禮記?學記》)善學者,師逸而功倍,又從而庸③之;不善學者,師勤而功半,又從而怨之。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后其節目,及其久也,相說④以解;不善問者反此。此皆進學之道也。(節選自(禮記?學記》)【注和】①道:引導。②強:勸勉。③庸:功勞,④說:通“脫”,解脫。(1)解釋下面句中加點的詞,①故君子之教喻也所以②師逸而功倍閑適,輕松(2)翻譯下面的句子。①君子既知教之所由興。②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3)說說【乙】文是怎樣闡明“進學之道”的?(4)我們學過的《雖有嘉肴》也出自《禮記?學記),你如何理解其中”教學相長”這一觀點?【參考答案】(1)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文言實詞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類題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礎上解釋詞語,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等特殊情況。①句意:所以君子教育和誘導學生。故:所以;②句意:老師費力小,而自己收到的效果卻很大。逸:閑適,輕松。(2)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句子翻譯能力。翻譯的要求是做到“信、達、雅”,翻譯的方法是“增、刪、調、換、補、移”,我們在翻譯句子時要注意通假字、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特殊句式等情況,如遇倒裝句就要按現代語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譯時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補充完整。①重點詞:教,教育。興,興盛。句意:君子已經知道教育之所以興盛的方法。②重點詞:弗,不。牽,引導。則,就。和,和諧。抑,壓制。引導而不牽制能使師生關系融洽,勸勉而不壓制能使學生學習時容易接受,啟發而不說就能使學生思考。(3)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論述內容的理解能力。文章先以“善學者,師逸而功倍,又從而庸之”與“不善學者,師勤而功半,又從而怨之”進行對比,強調善學者自我努力的重要性;再以“攻堅木,先其易者,后其節目,及其久也,相說以解”設喻,強調善問者發問應先易后難,循序漸進。(4)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觀點的理解能力。【甲】分析了教育成功與失敗的原因,【乙】分析了增進學問的方法。《雖有嘉肴》則提出了“教學相長”的觀點,關鍵是正確理解教與學的相互關系,圍繞它們互相促進的關系來談即可。答案:(1)①所以;②閑適,輕松。(2)①君子已經知道教育之所以興盛的方法。②引導而不牽制能使師生關系融洽,勸勉而不壓制能使學生學習時容易接受,啟發而不說就能使學生思考。(3)先以“善學者”與“不善學者“對比,強調善學者自我努力的重要性;再以“攻堅木”設喻,強調善問者發問應先易后難,循序漸進。(4)“教學相長”是指學與教相互促進,通過學習,豐富學識,促進教學;在教學中,發現不足,又會促進自己深入學習。【點評】文言文內容理解題,解題方法:①引用原文句子回答;②摘錄原文關鍵的詞語回答;③用自己的話組織文字回答。三種方法,采用第一、二種方法回答的準確率一般會比較高。【參考譯文】【甲】君子既然知道了教育獲得成功的原因,又知道了教育失敗的原因,然后才可以作別人的老師。所以君子教育和誘導學生,靠的是引導而不是強迫服從,是勉勵而不是壓制,是啟發而不是全部講解。引導而不是強迫,就會使師生關系和諧;勉勵而不是壓制,學習就容易成功;啟發而不是全部講解,學生就會善于思考。能使師生關系和諧,使學習容易成功,使學生善于思考,就可以說是善于誘導了。【乙】善于學習的人,老師費力小,而自己收到的效果卻很大,這要歸功于老師教導有方。不善于學習的人,老師費力大,而自己的獲卻很小,學生會因此埋怨老師。善于提問的人,就像加工處理堅硬的木材,先從容易處理的地方下手,然后對對節疤和紋理不順的地方,時間長了,問題就愉快地解決了。不善于提問的人與此相反。善于回答問題的老師,就像撞鐘一樣,輕輕敲擊則鐘聲較小,重重敲擊則鐘聲大響,等鐘聲響起之后,讓它的聲音響完。不善于回答問題的老師與此相反。這些都是增進學問的方法。(2019內蒙古包頭)不食嗟來之食齊大饑。黔敖①為食于路,以待餓者而食之。有餓者蒙袂②輯屨③,貿貿然而來。黔敖左奉食,右執飲,曰:“嗟!來食!”揚其目而視之,曰:“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于斯也!”從而謝焉,終不食而死。曾子聞之,曰:“微與!其嗟與可去,其謝也可食。”【注釋】①黔敖:人名。②袂:袖子。③屨(jù):麻鞋。8.(2分)解釋下面句中加點的詞。(1)以待餓者而食之(2)從而謝焉9.(4分)翻譯下面的句子。(1)黔敖左奉食,右執飲(2)其嗟也可去,其謝也可食。10.(2分)請你結合孟子的《魚我所欲也》,簡述對這個故事所含道理的認識。11.(2分)從“施與者”的角度談談這個故事給我們的啟示。【參考答案】8.(2分)(1)給……吃(2)道歉9.(4分)(1)黔敖左手端著吃的,右手拿著喝的。(2)人家叫喊著讓你吃,當然可以走掉;人家道歉了,就可以吃。10.(2粉)示例:《魚我所欲也》中談到“舍生而取義”‘餓者”不食嗟來之食,所取之“義“即是一種世人的尊嚴和骨氣,所以寧愿餓死也不愿接受別人侮辱性的施舍,這個故事生動地說明氣節比生命更為珍貴。11(2分)扶助別人要顧及對方的尊嚴,否則即便是做善事也不會被接受,甚至有可能給對方造成更大的傷害。【參考譯文】齊國出現了嚴重的饑荒。黔敖在路邊準備好飯食,以供路過饑餓的人來吃。有個饑餓的人用袖子蒙著臉,無力地拖著腳步,莽撞地走來。黔敖左手端著吃食,右手端著湯,說道:“喂!來吃吧!”那個饑民揚眉抬眼看著他,說:“我就是不接受那種帶有侮辱性的施舍,才落地這個地步!”黔敖追上前去向他道歉,他仍然不吃,終于餓死了。曾子聽到這件事后說:“恐怕不該這樣吧!黔敖無禮呼喚時,當然可以拒絕,但他道歉之后,則可以去吃。”(2018內蒙古包頭)宋初古文往歲士人多尚對偶為文,穆修、張景輩始為平文①,當時謂之“古文”。穆、張嘗同造朝,待旦于東華門外。方論文次,適見有奔馬踐死一犬,二人各記其事,以較工拙。穆修曰:“馬逸,有黃犬遇蹄而斃。”張景曰:“有犬死奔馬之下。”時文體新變,二人之語皆拙澀,當時已謂之工,傳之至今。【注釋】①穆修、張景:北宋初年人,提倡散文,對后來古文運動的代表人物歐陽修等都有影響。平文:即散文,是區別于當時駢體文的一種文體。8.(2分)解釋下面句中加點的詞語。(1)往歲士人多尚對偶為文(

)(2)穆、張嘗同造朝(

)9.(4分)翻譯下面的句子。(1)適見有奔馬踐死一犬。譯文:

(2)二人各記其事,以較工拙。譯文:

10.(2分)穆、張二人描述“逸馬斃犬”的用語,后人認為“拙澀”,為何當時“謂之工”?答:

11.(2分)穆、張二人哪些方面值得我們學習?答:

【參考答案】8.(2分)(1)崇尚((2)到……去9.(4分)(1>(他們)恰好看到有一匹奔跑的馬踏死—條狗。(2)兩人各自記述這件事情,來比較誰寫得好誰寫得差。10.(2分)因為當時文體新變,可供參照的范例少,人們的評價標準還不夠高。11.(2分)珍惜時間。在上朝之前的空暇還在探討寫作問題。關注生活。把生活看作寫作的源頭活水。【參考譯文】以往士人多喜歡用對偶句寫文章,穆修、張景等人開始寫散文,當時稱為“古文”。穆修、張景曾一起上朝,在東華門外等天亮,正議論文章時,恰好見到一匹奔跑的馬踩死了一條狗,兩人各自記述這件事情,來比較行文的優劣,穆修說:“馬逸,有黃犬遇蹄而斃。”張景說:“有犬死奔馬之下。”當時文體剛有所變化,張景和穆修的行文都還呆板生硬,那時已很認為出色了,一直是傳誦到現在。(2017內蒙古包頭)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人之為學有難易乎?學之,則難者亦易矣;不學,則易者亦難矣。吾資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學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與庸也。吾資之聰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棄而不用,其與昏與庸無以異也。是故聰與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聰與敏而不學者,自敗者也。昏與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與庸,而力學不倦者,自力者也。(作者彭端淑

節選自《為學一首示子侄》)8.解釋下面句中加點的詞。(1)迄乎成(

(2)可恃而不可恃也(

)9.翻譯下面的句子。(1)為之,則難者亦易矣。譯文:

(2)吾材之庸不逮人也。譯文:

10.本文第②段是如何論證“為學”的重要性的?答:

11.清舉一個事例,論證“自恃其聰與敏而不學者,自敗者也”這一觀點。答:

【答案】8.(1)迄:到(2)恃:依移9.(1)做它,那么難的也就容易了。(2)我的才能平庸.趕不上別人。10.通過對比論證了人最終的成就不是取決于資質,而是取決于能否堅持學習。11.示例:在《傷仲永》一文中,仲永幼時“指物作詩立就”,因其父“日扳仲水環渴于邑人。不使學”,最終由天資過人變得“泯然眾人”,充分證明了“自恃其聰與敏而不學者,自敗者也”。【解析】8.試題分析:先要梳理文字,讀懂文章,根據文章內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據句意和自己對文言常用詞的掌握來判斷字詞義,注意辨析詞義和用法的變化。【考點定位】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能力層級為理解B。9.試題分析:疏通全文,在全文語境中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翻譯要要做到三點,原意不能改變,關鍵字詞要譯準確,句子要通順。本題要解釋清楚關鍵詞語有:“為”“則”“亦”“材”“庸”“逮”,翻譯后要疏通句子。所學課文,做過翻譯練習要加強記憶,可直接寫出譯句。【考點定位】理解或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為理解B。10.試題分析:仔細閱讀第二段文字,疏通文意,抓住“吾材之庸不逮人也”“吾資之聰倍人也”兩句,分析本段兩層內容,即可了解本段對比論證的方法。【考點定位】理解文言文內容要點。能力層級為理解B。11.試題分析:結合全文內容,理解“自恃其聰與敏而不學者,自敗者也”此句的意思,即指一個人再聰明而不學習也會自己招致損害,此由自然想到《傷仲永》一文中的例子。【考點定位】對作品進行個性化閱讀和有創意的解讀。能力層級為探究F。【參考譯文】天下的事情有困難和容易之分嗎?做了,那么困難也變得容易;不做,那么容易也變得困難。人們做學問有困難和容易之分嗎?去學,那么困難也變得容易;不學,那么容易也變得困難。我天資愚笨,趕不上別人;我才能平庸,也趕不上別人。我每天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等到學成了,也就不知道自己愚笨與平庸了。我天資聰明,超過別人一倍;能力也超過別人一倍,卻不努力去發揮,即與普通人無異。因此,聰明與敏捷,可以依靠但也不可以依靠;自己依靠著聰明與敏捷而不努力學習的人,是自己毀了自己,愚笨和平庸,可以限制又不可以限制;不被自己的愚笨平庸所局限而努力學習的人,是靠自己努力學成的。(2016內蒙古包頭)孫叔敖為楚令尹,一國吏民皆來賀。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來吊。孫叔敖正衣冠而見之,謂老父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人盡來賀,子獨后來吊,豈有說乎?”父曰:“有說:身已貴而驕人者民去也,位已高而擅權者君惡之,祿已厚而不知足者患處之。”孫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聞余教。”父曰:“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祿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謹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選自《說苑·敬慎》8.解釋下面句中加點的詞語。(2分)(1)冠白冠,后來吊吊:(2)位已高而擅權者君惡之惡:

9.翻譯下面的句子。(4分)(1)子獨后來吊,豈有說乎?譯文:

(2)祿已厚而不知足者患處之。譯文:

10.讀完此文,你認為孫叔敖是一個怎樣的人。(2分)答:

11.文本老父所講三點,從現實角度看,有哪兩方面的借鑒意義。(2分)答:

【參考答案】8.(1)對不幸表示安慰

(2)厭惡(厭棄)

9.(1)只有你來得晚并且是來慰問,難道是有什么說法嗎?(“說”1分,句意1分)(2)俸祿已經優厚卻不知足的人,禍患就要和他相伴了。(“患”,“處”各0.5分,句意1分)10.①在眾人恭賀的情況下,仍能保持頭腦清醒。②能虛心接受別人的勸誡(或忠告)。(每點1分)11.①位高權重者施政應謹慎小心,杜絕官氣。②待遇優厚的為官者更應知足,戒貪。(每點1分)【文言文譯文】孫叔敖擔任楚國的宰相,全國的官吏百姓都采祝賀,有一個老人,穿著粗麻布制的衣服,戴著白色的帽子,最后來慰問。孫叔敖整理好農帽出來接見了他,對老人說:“楚王不知道我沒有賢德,讓我當了宰相。人們都來祝賀,只有你來得晚并且是來慰問,難道是有什么說法嗎?”老人說:“是有話說,身份已經很高貴但是待人驕傲的人;人民會離開他;地位已經很高但是擅弄職權的人,君主會厭惡他;俸祿已經優厚卻不知足的人,禍患就要和他相伴了。”孫叔敖(向老人)拜了兩拜說:“(我)聆聽并接受您的命令,愿意聽您余下的教誨。”老人說:“地位越高,態度越要謙恭;官職越大.處事越要小心謹慎;俸祿已很豐厚,就不應索取分外財物;您嚴格地遵守這三條,足夠把楚國治理好了。”(2015內蒙古包頭)孔子相衛,弟子予皋為獄吏,跀①人足,所跀者守門。人有惡②孔子于衛君者,曰:“尼欲作亂。”衛君欲執孔子。孔子走,弟子皆逃。子皋從出門,跀危引之而逃之門下室中,吏追不得。夜半,子皋問跀危日:“吾不能虧主之法令而親跀子之足,是子報仇之時,而子何故乃肯逃我?我何以得此于子?”跀危日:“吾斷足也,固吾罪當之,不可奈何。然方公之獄治臣也,公傾側③法令,先后臣以言。欲臣之免也甚,而臣知之。及獄決罪定,公憱④然不悅,形于顏色,臣見又知之。非私臣而然也,夫天性仁心固然也。此臣之所以悅而德公也。”(選自《韓非子·外儲說左下>)【注釋】①跀(yuè):古代一種酷刑,把人的腳或腳趾砍去。②惡(wù):痛恨,引申為說壞話,誣陷。③傾側:這里是反復推敲之意。④僦(cù):臉色改變,表現不安的神色。8.解釋下面句子中加點詞語。(2分)(1)及獄決罪定(2)非私臣而然也9.翻譯下面的句子。(3分)(1)人有惡孔子于衛君者。(2)此臣之所以悅而德公也。10.跀危為何會放掉處罰過他的法官子皋?(3分)11.讀了本則小故事,你認為怎樣的法律懲處才有最好的效果?(2分)【參考答案】8。(2分)(1)獄:案件(2)私:偏袒,偏愛9.(3分)(1)有一個向衛君講孔子壞話的人。(1分,語序不當者不得分)(2)這就是我欣慰并感激您的原因。(所以:……的原因,德:感激。每字1分)10.(3分)(1)自己確實有罪,應該受到處罰。(2)子皋在斷案時,反復對照法令,想找出輕判的理由。(3)依法處罰了犯人之后,子皋又顯出不安和同情的神色。11.(2分)(1)不偏袒,不嚴苛,依法懲處。(2)對被懲處者予以應有的人文關懷。【參考譯文】孔子要在衛國當相國,他的弟子子皋做了管理監獄的'官員,他砍掉了犯人的腳,讓這人去守門。有個在衛君面前中傷孔子的人,說:“孔子想作亂。”衛君想捉拿孔子。孔子逃走了,弟子們都跟著逃跑。子皋跟隨著跑出大門,那個被他砍腳的守門人引著他逃到大門邊的地下室中,差役們沒有追捉到子皋。半夜時分,子皋問斷腿人說:“我不能損害君主的法令從而親自砍掉你的腳,這時正是你報仇的時候,而你為什么緣故肯幫助我逃跑?我憑什么從你這里得到這樣的報答?”斷腿人說:“我被砍斷腳,本是我的罪行應受到這樣的處罰,這是沒有辦法的事。然而當您在公堂上審理我的時候,盡量在法令規定的范圍內爭取從輕處理,并指導我按照從輕處理的法令來申訴,您這番心意我是知道的。等到案子已經定罪,您皺著眉頭很不高興,悲傷的心情表現在臉色上,我看見也知道了您的心意。您并不是偏袒我才這樣做的。而是您天生的本性中的仁愛之心使您這樣做的。這就是我之所以喜愛您而報答您的原因。”(2014內蒙古包頭)孫叔敖疾,將死,戒其子曰:“王數封我矣,吾不受也。為我死,王則封汝,必無受利地。楚、越之間有寢之丘①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惡。荊②人畏鬼,而越人信禨③。可長有者,其唯此也。”孫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辭,請寢之丘,故至今不失。孫叔敖之知,知不以利為利矣。知以人之所惡為己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異乎俗也。(選自《呂氏春秋》)[注釋]①寢之丘:含有陵墓之意。②荊:楚國的別稱。③禨(jī):迷信鬼神和災祥。8.解釋下面句子中加點的詞語。(2分)(1)孫叔敖疾(2)王數封我矣9.翻譯下面的句子。(3分)(1)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惡。(2)孫叔敖之知,知不以利為利矣10.孫叔敖之子“請寢之丘”為封地,“至今不失”的原因是什么?(2分)11.“孫叔敖之知”表現在哪兩件事上?你從中明白了什么道理?(3分)【參考答案】8.(2分)(1)疾:生病(或生重病)(2)數:多次(或屢次)9.(3分)(1)這個地方的土地貧瘠(或不好),而且地名十分兇險(或不好、不吉)。(1分)(2)孫叔敖的智慧,在于知道(或懂得、明白)不把世俗利益看作為利益(或不把一般人認為好的看成是好的)。(注意兩個“知”的準確翻譯)(2分)10.(2分)因為“荊人畏鬼,越人信禨”,(1分)選擇地名不吉的封地就不會被楚人惦記搶奪。(1分)(或: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惡。荊人畏鬼,而越人信禨。)11.(3分)“孫叔敖之知”表現在兩個方面:楚王多次封賞他,他卻不受;讓兒子不受利地,而“請寢之丘”。(2分)讓我們明白了:做人不可貪心不足(或做事要有遠見;吃虧是福;別人看不上的東西才能長久保有等)。【參考譯文】孫叔敖患了(重)病,臨死的時候告誡他的兒子說:“大王多次賜給我土地,我都沒有接受。如果我死了,大王就會賜給你土地,你一定不要接受肥沃富饒的土地。楚和越國之間有個寢丘,這個地方土地貧瘠,而且地名很不吉利。楚人長懼鬼,而越人迷信鬼神和災祥。所以,能夠長久占有的封地,恐怕只有這塊土地了。”孫叔數死后,楚王果然把肥美的土地賜給他的兒子,但是孫叔敖的兒子謝絕了,請求賜給寢丘,所以這塊土地至今沒有被他人占有。孫叔敖的智慧在于懂得不把世俗心目中的利益看作利益懂得把別人所厭惡的東西當作自己所喜愛的東西,這就是有智慧的人不同于世俗的人的原因。(2013內蒙古包頭)靈公好婦人而丈夫飾者,國人盡服之。公使吏禁之,曰:“女子而男子飾者,裂其衣,斷其帶。”裂衣斷帶相望,而不止。晏子見,公問曰:“寡人使吏禁女子而男子飾,裂斷其表帶,相望而不止者何也?”晏子對曰:“君使服之于內,而禁之于外,猶懸牛首于門,而賣馬肉于內也。公何以不使內勿服?則外莫敢為也。”公日:“善。”使內勿服,逾月,而國莫之服。(選自《呂氏春秋》)8.解釋下面句子中加點的詞語。(2分)(1)靈公好婦人而丈夫飾者好:(2)公使吏禁之之:9.翻譯下面的句子。(3分)(1)公何以不使內勿服?譯文:(2)逾月,而國莫之服。譯文:10.劃線句子用了什么修辭手法?這句話用今天的熟語怎樣表述?(2分)11.你從這則小故事中悟出了什么道理?(3分)【參考譯文】靈公喜歡婦女穿扮男人服飾,全國(女)人全都穿男人服裝.靈公派官吏禁止她們,(并且)指出:“穿扮男人服飾的女子,撕破她的衣服,扯斷她的衣帶.”(雖然人們都)看見有人被撕破衣服,扯斷衣帶但還是不能禁止.晏子進見時,靈公問道:“我派出官吏禁止女子穿扮男人服飾,撕破她們的衣服,扯斷她們的衣帶,都親眼看見還是止不住.為什么啊?”晏子回答說:“您讓宮內(婦女)穿扮男人服飾,卻在宮外禁止它,就如同在門口掛牛頭卻在里面賣馬肉,您為什么不讓宮內(女人)不穿扮(男人服飾),那么外面也就沒有人敢了.”靈公說:“好.”令宮內不要女穿扮男人服飾,過了一個月,全國就沒有女穿扮男人服飾了.(2012內蒙古包頭)寧越,中牟①之鄙人也。苦耕稼之勞,謂其友曰:“何為而可以免此苦也?”其友曰;“莫如學。學三十歲則可以達矣。”寧越曰:“請以十五歲。人將休,吾將不敢休;人將臥,吾將不敢臥。”十五歲而周威公師之。矢②之速也,而不過二里,止也;步之遲也,而百舍③,不止也。今以寧越之材而久不止,其為諸侯師,豈不宜哉?(10分)(選自《呂氏春秋》)【注釋】①中牟:地名。②矢:射出的箭。③舍:古代度量單位,三十里為一舍。7.解釋下面句子中加點的詞語。(2分)(1)苦耕稼之勞苦:(2)學三十歲則可以達矣達:8.翻譯下面的句子。(2分)(1)何為而可以免此苦也?譯文:(2)十五歲而周威公師之。譯文:9.文中劃線句子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有何作用?(2分)答:10.從選文看,寧越身上有哪些優點?(2分)答:11.小故事說明了什么道理?對你有何啟發?(2分)答:【參考答案】7.(2分)(1)以……為苦(2)顯達8.(2分)(1)怎樣做才能夠免除這種辛苦呢?(2)學了十五年,周威公拜他做了老師.9.(2分)對比。通過對比突出堅持不懈的意義。10.(2分)①虛心聽取別人的建議②勤奮刻苦。(或認準目標,堅持不懈)11.(2分)知識改變命運.教育我們要有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參考譯文】寧越是中牟這個地方的草野之民,整天在田間耕作,覺得十分辛苦,就問他的朋友:“怎樣才能脫離這樣的艱辛呢?”朋友答道:“學習,苦讀三十年就可以發達。”寧越說:“讓我用十五年走完這段路程吧。別人休息,我不休息;別人睡覺,我不睡覺。”就這樣,他苦讀十五年,周威公拜他做了老師。箭飛行的速度很快,但射程超不過兩里地,因為它會停下來;人用雙腳走路的速度很慢,卻可以到達幾百里以外,因為腳步沒有停下來。如今寧越憑著自己的才能,再加上堅持不懈的努力,終于成為諸侯的老師,難道不應該嗎?(2011內蒙古包頭)君不侮臣劉向趙簡子上羊腸之坂①,群臣皆偏袒推車,而虎會獨擔戟行歌不推車。簡子曰:“寡人上坂,群臣皆推車,會獨擔戟行歌不推車,是會為人臣侮其主;為人臣侮其主,其罪何若?”虎會對曰:“為人臣而侮其主者,死而又死。”簡子曰:“何謂死而又死?”虎會曰:“身死,妻子又死,若是為死而又死。君既聞為人臣而侮其主者之罪矣!君亦聞為人君而侮其臣者乎?”簡子曰:“為人君而侮其臣者何若?”虎會對曰:“為人君而侮其臣者,智者不為謀,辯者不為使,勇者不為斗。智者不為謀。則社稷危;辯者不為使②,則使③不通;勇者不為斗,則邊境侵。”簡子曰:“善。”乃罷群臣推車。為士大夫置酒與群臣飲,以虎會為上客。(選自《新序·雜事》【注釋】①坂:bǎn,山坡,斜坡。②使:動詞,充當使節。③使:名詞,使者。這里指外交關系。7.解釋下面句子中加點的詞語。(2分)(1)身死,妻子又死()(2)智者不為謀,則社稷危()8.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2分)(1)為人臣侮其主,其罪何若?(2)簡子曰:“善。”乃罷群臣推車。9.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運用了什么修辭?有何作用?(2分)答:10.從選文看,趙簡子是一個怎樣的人?(2分)答:11.自古以來,君貴臣賤,本文卻指出君侮臣對國家的嚴重危害,你認為其中包含著什么思想?(2分)答:【參考答案】7.(2分)(1)妻子和兒女;(2)危險8.(2分)(1)做人臣的侮辱他的君主,該當何罪?(2)趙簡子說:“好吧。”于是停止了讓群臣推車。9.(2分)排比。增強語勢,強調了人君侮辱人臣的嚴重后果。10.(2分)善于納諫,知錯就改。11.(2分)君臣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或君敬臣,臣才愿為君效命;國家利益重于個人權威)。【參考譯文】趙簡子乘車上羊腸坡,大臣們都露出膀子給簡子推車,惟有虎會扛著戟,邊走邊唱歌,不推車。簡子說:“寡人上坡,大家都推車,惟有你扛戟,唱歌,不推車,這就是作臣子的侮辱自己的君主。臣子侮辱君主,該判什么罪?”虎會回答道:“作臣子的侮辱自己的君主,犯雙重死罪。”簡子問:“什么叫雙重死罪?”虎會答道:“自己被處死,妻子兒女也處死,這就叫雙重死罪。不過,您既然已聽說臣子侮辱君主的罪,也愿聽聽君主侮辱臣子的罪嗎?”簡子問:“君主侮辱了臣子會怎么樣呢?”虎會說:“當人君的侮辱了臣子,有才智的人不給國君出謀劃策;能言善辯的人不愿替國君充當使節;勇敢的人不愿為國君戰斗。顯然,有才智的人不出計謀,國家就有危險;有辯才的人不當使節,外交關系就不順利;勇敢的人不愿戰斗,邊境就會被侵犯。”簡子說:“這意見很正確。”便不再要大臣推車。事后還設酒席和群臣同飲,把虎會尊為上賓。(2010內蒙古包頭)【甲】于是入朝見威王,曰:“臣誠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乙】靖郭君將城薛①,客多以諫。靖郭君謂謁②者:“無為客通。”齊人有請者曰:“臣請三言③而已矣!益一言,臣請烹。”靖郭君因見之。客趨而進曰:“海大魚。”因反走。君曰:“客有于此。”客曰:“鄙臣不敢以死為戲。”君曰:“亡④,更言之。”對曰:“君不聞大魚乎?網不能止,鉤不能牽,蕩⑤而失水,則螻蟻得意焉。今夫齊,亦君之水也。君長有齊陰⑥,奚以薛為?失齊,雖隆薛之城到于天,猶之無益也。”君曰:“善。”乃輟城薛。【注釋】①薛:靖郭君的封地。②謁(yè):引賓客進見。③言:字。如七言詩就是每句七字的詩。④亡:同“無”。⑤蕩:放肆、任性。⑥陰:同“蔭”,蔭庇。7.解釋下面句子中加點的詞語。(2分)(1)今齊地方千里地方()(2)益一言,臣請烹益()8.翻譯下面的句子。(2分)(1)皆以美于徐公:(2)臣請三言而已矣:9.“正之蔽甚矣”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結合甲文內容用自己的語言概述。(2分)答:10.前人在評論乙文時對“海大魚”三字連連稱“妙”,通讀全交,你認為妙在何處?(2分)答:11.兩文都講勸諫術,簡要說明甲文的鄒忌與乙文的“客”在勸諫方法上有何不同?(2分)答:【參考答案】7.(2分)(1)土地方圓(2)增加,增添8.(2分)(1)都認為我比徐公美(2)請允許我只講三個字9.(2分)由于“私王”、“畏王”、“有求于王”,導致王身邊的人對王從不講真話。10.(2分)(1)造成懸念,使靖郭君對客所講內容產生了興趣。(2)打破了進諫的限制。11.(2分)鄒忌是從生活中的事例,推己及人去進諫;客是通過打比方講后果的方式去進諫。【參考譯文】【乙】靖郭君田嬰準備在封地薛修筑城防工事,(因為會引起齊王猜疑)不少門客去諫阻他。田嬰于是吩咐傳達人員:“不要為勸諫的門客通報。”有個門客請求謁見田嬰,(他保證)說:“我只說三個字就走,多一個字,我愿意領受烹殺之刑。”田嬰于是接見他。那門客小步快走到他跟前,說:“海大魚。”然后轉身就走。田嬰趕忙說:“這位門客請留下來!”那門客說:“我可不敢拿性命當兒戲!”田嬰說:“沒有(超過三個字就受烹刑的那回事),再說下去。”客人(這才)回答道:“你沒聽說過海里的大魚嗎?魚網釣鉤對它無能為力,搖蕩而離開了水,那么螻蟻也能隨意擺布它。(以此相比,)齊國也就如同殿下的‘水’,如果你永遠擁有齊國的庇護,要了薛地有什么用呢?而你如果失去了齊國,即使將薛邑的城墻筑得跟天一樣高,還是沒有用啊。”田嬰稱贊說:“對。”于是停止了筑城的事。(2009內蒙古包頭)①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街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于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②若夫淫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曜,山岳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③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項。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④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到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那?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l0分)7.解釋下面句子中加點的詞語。(2分)(l)予觀失巴睦勝狀勝狀:(2)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廟堂:8.翻譯下面的句子。(2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譯文:9.第①段末尾“覽物之情,得無異乎”與②③兩段構成了關系。(1分)10.讀②③兩段,用原文或自己的話填寫下表。(2分)第②段第③段景色特點觀者心情11.結合全文談談作者寫“遷客騷人”在不同景觀中不同心情的用意。(3分)答:【參考答案】7、(2分)(l)勝景,好景色(2)朝廷8、(2分)不因外物(好壞)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9(l分)總分10、(2分)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春和景明其喜洋洋者矣(或“心曠神怡”)11、(3分)用來反襯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生態度,進而歌頌他們“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之樂而樂”的高尚人格。(2008內蒙古包頭)【甲】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乙】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

。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

,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6.在原文劃橫線的空缺處填寫原句。7.解釋文中加點的詞。交通:

戶:

8.甲、乙兩文都反映了古人對人類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