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趣》的教案設計【6篇】_第1頁
《童趣》的教案設計【6篇】_第2頁
《童趣》的教案設計【6篇】_第3頁
《童趣》的教案設計【6篇】_第4頁
《童趣》的教案設計【6篇】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第頁《童趣》的教案設計【6篇】作為一名教師,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準確把握教材的重點與難點,進而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那么教案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人見人愛的我分享的6篇《《童趣》的教案設計》,希望能夠給您提供一些幫助。

《童趣》優秀教案篇一

預設目標:

一、能借助解釋和工具書疏通文意,積累文言詞匯。

二、學會朗讀文言文;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全文。

三、能整體感知,體會童趣,領悟童心。

教材解讀:

《童趣》寫的是童年時代觀察蚊子、叢草、土礫、癩蝦蟆,并把它們想象成美麗又奇特的圖景,充分表現了兒童豐富的聯想和想象能力,揭示了兒童神奇美好的內心世界。學好本文,可以誘發兒童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學情分析:

學生有類似的生活體驗,課文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初學文言文,以激趣為主,不機械地文白對譯,不搞公式化的分析。

教學方法:朗讀法和探究法。

教學準備:兒歌《數鴨子》

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二、師生互動,課堂探究

(一)師生競讀

1、范讀

2、生讀

3、評議:

明確:讀好文言文,要在讀準字音的基礎上,注意音節停頓、語氣、語調。

(二)疏通再讀

1、借助解釋和工具書疏通文意,小組交流。

2、全班交流。

3、指名讀、集體讀。

(三)探究誦讀

合作探究:

1、課文緊緊圍繞哪個詞來寫?你怎么知道的?

2、課文寫了哪些“物外之趣”?

3、是怎樣發現這些“物外之趣”的呢?還需要什么?

自立感悟:

1、這些聯想中你最喜歡哪一個?

2、你從本課學習中有什么感悟?

三、小結并布置作業

《童趣》優秀教案篇二

教學目標:

1.扮演《搖船調》,感悟謎語的樂趣,課后收集更多的謎語進行民間文化交流。

2.猜謎活動交流。

3.單元小結。

教學重難點:

1.由《猜調》導入:一問一答的歌曲上節課我們學了《猜調》,今天我們再唱一首這樣的一問一答歌曲

2.聆聽(錄音)范唱。要求:能聽出問什么?怎樣回答?

3.再聽范唱。要求:能感悟到“搖船”的感覺嗎?如當你有感覺時,請用搖船的動作為歌曲隨同律動

4.用投影或幻燈打出歌譜(也可抄成歌片),讓同學邊聽錄音邊做搖船動作邊看歌譜,反應快的同學可以隨錄音輕聲哼

5.在教師的鋼琴伴奏下,分男女聲(或小組)試唱歌曲。教師從中獲取反饋,糾正個別樂句的錯誤,如第3、4小節的一字多音,和點節奏等

6.各人自學歌曲并設計扮演

7.各組排列成船形(四組4條船)教師手執口風琴到各組輪流伴奏(不帶旋律,曲譜見課本),全班同學隨教師的口風琴伴奏邊唱邊觀察各組的扮演(即興)。教師到哪一組中間,該組就邊唱邊扮演,各組唱一段歌詞即間→答→問答。

8.同學學習口風琴伴奏:

(1)找到G音和G=1,并順次找到“1235”四個音

(2)學奏伴奏譜8小節

(3)在教師彈奏鋼琴的旋律下,同學吹伴奏

(4)學習最后4小節口風琴伴奏

9.兩組為一歌隊,一問一答(扮演、伴奏,均由隊員自身承當)。

10.評價小結。

11.猜謎語活動

⑴各人把上節課后收集到的謎語進行交流

⑵修改收集到的謎語

⑶為《搖船調》編創新的歌詞

⑷演唱創作新的歌詞的《搖船調》,并進行扮演

⑸單元小結:音樂與人的關系給我們帶來童趣、樂趣。

12.教學小結。

《童趣》教案篇三

教學目標:

1.背誦,翻譯全文。

2.理解的精神體驗一一“物外之趣”。

3.領悟的奇思妙想,豐富自己的想像力。

教學重點:

1、反復朗讀直至背誦,領會課文大意。

2、初步了解古文與現代文的異同詞,掌握學習古文的規律。

教學難點:理解文言詞句,感悟“物外之趣”。

教學方法:朗讀和背誦學法

教學時間: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情景鏈接:

同學們,兒童是天真爛漫的。對世界,他們充滿了好奇和幻想。小時候,我們都玩過“過家家”游戲,幾個小朋友在一起,有的當爸爸,有的當媽媽,有的當孩子。“青梅竹馬”這個成語大家都是知道的。可是你們知道其中“竹馬”是什么意思嗎?

李白有詩云:“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同居長千里,兩小無嫌猜。”其中“竹馬”就是小孩子將竹竿跨在襠下當作馬來騎。這種想像和作法很有意思吧。

今天我們來學習清代文字家沈復的短文《童趣》。文章中趣事,可能勾起我們許多兒時的回憶,許多奇思妙想或許能給我們帶來意想不到的啟發。

二.自學導航:

1.掃除字詞障礙,疏通文意。

2.反復朗讀,感悟課文內容。

(學習本文,首先要很好地借助工具書,疏通文意。其次,要重視朗讀背誦。在朗讀時,要很好地把握語氣和節奏,要大聲地讀,讀出點文言味兒來,讀出文章的主旨。)

3.文學常識:課文節選自《浮生六記,閑情趣事》。

沈復,字三白,清代文學家。

三、師生探究:

師:學好文言文關鍵在于培養語感。

一是要熟讀、背誦,體驗文言文的表達方式和語言習慣;

二是要用心領悟,目的是為了把“言”和“意”融為一體,見“言”而知“意”;

三是不斷積累文言詞匯,掌握文言文的表達工具。

下面同學們自由讀課文一遍,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注意文中生字詞讀音)。

生:自由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注意字詞讀音)。

師: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讀一讀

生:童稚(zhì)藐(miǎo)小項為之強(jiáng)鶴唳(lì)云端怡(yí)然稱快

凹(āo)凸(tū)土礫(lì)壑(hè)龐(pá)然大物蝦(há)蟆(ma)

師:再讀課文一遍,注意斷句、語音、語氣、節奏、感情。

生:再讀課文。

師:認真默課文,仔細揣摩課文內容,試著解釋下列加點的詞,搞不清的同桌討論,合作解決。

(1)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2)故時有物外之趣。(3)私擬作群鶴舞于空中。(4)昂首觀之,項為之強。(5)又留蚊于素帳中,徐噴以煙。(6)果如鶴唳云端。(7)凸者為丘,凹者為壑。,(8)捉蝦蟆,鞭數十,驅之別院。(9)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10)私擬作群鶴舞于空中。(11)徐噴以煙。(以,用。)

(12)蹲其身,使與臺齊。(13)以草為林。(14)神游其中。(15)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

生:結合解釋解釋。

1.秋毫,鳥類到了秋天,重新生出來的非常纖細的羽毛。后用來比喻最細微的事物。

2.故,所以

3.私,暗自、暗暗地

4.強,通“僵”,僵硬的意思。

5.徐,慢慢地。

6.唳,鳥鳴。

7.丘,山丘。壑,山溝。

8.鞭,用鞭子抽打。

9.之,的。其,它的。指“藐小之物”。

10.之,的。其,它的。

11.以,用。

12.其,自己。

13.以,把。

14.其中,這里面。指想像中的境界。

15.為,被。

師:聯系上下文,揣摩下列語句,想一想該怎樣翻譯:

(1)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

(2)作青云白鶴觀,果如鶴唳云端,為之怡然稱快。

(3)蹲其身,使與臺齊。

(4)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5)見二蟲斗草間。

(6)捉始蟆,鞭數十,驅之別院。

生:翻譯:

(1)心里想像到的,那成千成百的[蚊子]果然都變成鶴了。

(2)比作“青云白鶴”的景觀,果然它們就像白鶴在云端飛鳴,[我]為此高興得[不斷地]叫好。

(3)蹲下身子,使自己和花臺齊平。

(4)便在這種境界中親歷游覽。

(5)看到兩只小蟲在草間相斗。

(6)捉住癩始蟆,用鞭子抽打了幾十下,把它趕到了別的院子。

四.即時訓練

1.完成“研討和練習”第二題。

2,寫一個復述課文內容的提綱。

3.思考題:課文中所說的“物外之趣”指的什么?為什么會產生“物外之趣”?

這對你有什么啟發?

第二課時

一.知識鏈接:

復習上節課所學

1.依據提綱,復述課文內容。

2.背誦課文。

3.口頭翻譯。

二.師生探究:

師:同學們,這篇課文的主旨是什么?

生:本文的主旨是寫兒時的“物外之趣”。

師:請概括地說出記敘了哪幾件“物外之趣”?

生:(1)把“夏蚊成雷”比作“群鶴舞于空中”。

(2)把草叢、蟲蚊、土礫比作森林、野獸、丘壑。

(3)觀“二蟲斗草間”,懲治癩蛤蜞。

師:參考注解,試說說提到的“物外之趣”指的是什么?

生:“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物外之趣”是根據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頭腦中創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從中得到的樂趣。

師:物外之趣是一種精神體驗。應該理解到,把原來這三件自然之物大化、美化、情感化、理想化。感到奧妙無窮而樂在其中,這便是“物外之趣”。這表明在幼年時已經有了自發的審美意識和審美情趣。

師:你認為這種“物外之趣”是怎樣產生的?

生:是借助于豐富的聯想和想像創造出來的。

師:你認為怎樣做才算是一個有情趣的人?

生:熱愛自然,熱愛生活;富于聯想和想像,有一定的審美能力,能發現美,認識美。

三:即時訓練

1、你有沒有過類似的經歷?試展示一下自己的創造力。

2.討論:這篇課文對你有怎樣的啟發?

解釋詞義,疏通文意,翻譯課文。篇四

1、詞語積累:

余(我)張目(睜大眼睛)藐小(細小)之(的)其(它的,指“藐小之物”。)故(所以)時(常常)物外(超出事物本身)私(自己,我)擬(比作)于(在)之(助詞)或(有時)昂(抬)首(頭)項(脖子、頸項)強(強,通“僵”,僵硬。)素帳(未染色的帳子)徐(慢慢地)以(用)觀(景象)果(果真)唳(鳥鳴)怡然(安適、愉快的樣子)其(自己)以(把)興(興趣)蓋(原來是)為(被)方(正)鞭(用鞭子抽打)驅(趕、驅逐)之(它,指癩蛤蟆。)

明察秋毫:連極細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表現視力極佳。

怡然自得:形容安適愉快而滿足的樣子。怡然:安適、愉快的樣子。

龐然大物:形容極大的東西。蚊成雷:蚊群發出雷鳴般的叫聲。

如換詞法、加字法、查看法、推斷法等等。

2、文言文虛詞積累:“之”的用法:

(1)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之,的。)

(2)昂首觀之,項為之強。(之,指蚊子。)

(3)使之沖煙而飛鳴。(之,蚊子。)

(4)驅之別院。(之,它。指癩蛤蟆。)

自編口訣:之的用法有多種,位置變化意不同。動后代詞名前的,名動中間不翻譯。

3、翻譯句子

(1)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

(心里想像到的,那成千成百的[蚊子]果然都變成鶴了。)

(2)作青云白鶴觀,果如鶴唳云端,為之怡然稱快。

(比作“青云白鶴”的景觀,果然它們就像白鶴在云端飛鳴,[我]為此高興得[不斷地]叫好。)

(3)蹲其身,使與臺齊。(蹲下身子,使自己和花臺齊平。)

(4)神游其中,怡然自得。([我]便在這種境界中親歷游覽,安適愉快而滿足。)

(5)見二蟲斗草間。([我]看到兩只小蟲在草間相斗。)

(6)捉始蟆,鞭數十,驅之別院。

(捉住癩始蟆,用鞭子抽打了幾十下,把它趕到了別的院子。)

童趣教案篇五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1、積累文言知識點

2、培養學生最基本的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3、培養學生的聯想力和想像力

二、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對文言知識點積累。

2、難點,學生閱讀文言能力的培養,聯想力的培養。

三、教法學法:教師講解與師生共同探究相結合。

四、教學步驟

(一)、導入和延伸:用創造情境的方式導入。

延伸的辦法是引用古詩文中有關兒童的描寫,(如李白《古朗月行》中的詩句:“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青云端。”)引發學生的聯想。

(二)、學習文言文的意義和方法

1、文言文是古代的書面語體,特點是簡潔、典雅。文言文來源于古代漢語口語,現代漢語也來源于古代漢語口語,二者同源而異流,二者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同為主,不同為次,所以不難學,我們要有學好的信心。

2、學文言是為了繼承祖國的文化,可以幫助我們了解歷史上的許多事情;文言文中的許多詞匯、語匯依然保存在現代漢語中,學文言文可以豐富我們的語言倉庫。

3、學好文言文的關鍵在于培養語感。培養語感方法有“三要”:一要熟讀背誦課文,目的是熟悉文言文的表達方式和語言習慣;二要自己用心領悟,目的是把“言”和“意”融為一體,見“言”而知“意”;三要主動積累詞匯、語匯,目的是掌握文言文的表達工具。這三條密切相關,缺一不可。

(三)、誦讀

1、要指導學生誦讀。可從劃分停頓入手。由于學生在小學時習慣于用一字一頓的讀法(有利于認清字形和讀準字音),無妨先用個別句子示例,使學生知道現在的讀法跟以前有所不同。如:

能/張目對日昂首/觀之,項/為之強

使之/沖煙/而飛鳴,作/青云白鶴/觀

(例句中,“/”表示明顯的停頓,“”表示極短的停頓)

劃分停頓的目的是理清句意的層次,層次清則句意易明。

3、教師作示范背誦。

4、3、領讀

(四)、疏通文意

(原則上讓學生主動提問求解,但也有教師主講的時候)

1、注音問題:如“為之”的“為(wèi)”,“凹凸”的“凹(āo)”,皆有兩讀,讓學生查字典,選定正確的讀音;“項為之強”的“強”要讀jiāng。

2、詞用語力求淺顯易懂,如“私擬作”就是“心里(把它)比作”;“神游”就是“好像真的(在那里)游玩”,跟夢游有點相似。

用比較方式講,如以“手之所觸”跟“心之所向”作比較。

啟發學生自講,例如,問學生“抬頭看的時間長了,會產生怎樣的感覺”,則下句“項為之強”即可讓學生自解。凡據上下文義可以解出的詞語,一律仿此處理。

(3)講成語,著重使學生領會整體意思,不必細究,如“明察秋毫”即連極細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之意,形容視力極佳。

(4)講虛詞一般只要指出相當于現代語中某詞即可,必要時再指出詞性,不涉及句法,如“徐噴以煙”中的“以”相當于“用”,不講什么介賓短語后置之類的道理。

語言是一種習慣,讀得多,養成了習慣,一看就懂。

(五)誦讀全文

第二課時授課時間

(一)、整體感知

(學生先復述課文中“我”看到“鶴唳云端”的景象和遇到那個“龐然大物”的經過。

然后再共同探討文章主旨。)

本文主旨是寫兒時的“物外之趣”。“物外之趣”雖非物自身所有,卻又與物有關,它是觀物者的主觀體驗作用于物的結果,也可以說是因物而生成之意趣。本文中所說的夏蚊及草間之蟲皆極細小之物,可以誘發兒童的好奇心和想像力,意趣即由此生成。

開篇先說兒時視力極好,然后點明文章主旨。“張目對日”,猶言兩眼能經受強光刺激;“明察秋毫”,言視力極佳,極細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有如此好的視力,再加上“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的癖好,因而能發現“物外之趣”。這是總提,僅用32字,行文簡潔可見。以下分述。

夏蚊成雷,人不堪其苦,而年幼的異想天開,將它想像成“群鶴舞于空中”的動人圖景,并且看得入了迷。隨后他又聯想到曾經見過的“鶴唳云端”的圖景,于是“留蚊于素帳中,徐噴以煙,使之沖煙而飛鳴”,結果是他真的見到了這樣的圖景。這是一幅憑借想像而“放大”了的圖景,它表現了一個孩子幼稚心靈中自發的審美意識。此其一。

其二,年幼時居城中,渴望見到大自然風光而不得,于是他用想像來實現自己的愿望。他把花園里土墻凹凸處和花臺上的叢草想像成樹林,把蟲蚊想像成野獸,把高出的小土塊想像成丘陵,把低陷的小土塊想像成山溝,這使他有了一個自由而廣闊的天地,可以飽覽“大自然”的風光。有一天,有兩只小蟲在草間相斗——在年幼的想像中就成了兩獸在樹林里相斗,使他看得格外入神;不料一個“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一伸舌,便將兩獸一齊吞入腹中。年幼的被嚇得六神無主;待到清醒過來,幻覺消失,才發現此前那個“龐然大物”不過是一只癩蝦蟆。他惱恨之極,卻并不想傷害它,僅以鞭打示懲——用什么做鞭子,文章未做交代,大概是小樹枝吧?他懲罰癩蝦蟆,可能含有為兩小蟲復仇的意思,但從“驅之別院”一舉來看,主要原因是它破壞了自己的審美情趣。

用“物外之趣”一語來統攝以上二事,意在說明他幼年時已有自發的審美意識和審美情趣。

(二)、問題研究

年幼的由群蚊亂飛想到“群鶴舞于空中”,這是所謂類似聯想;再想到“鶴唳云端”,則是接近聯想。這后一種聯想又促使他產生了模仿的意愿,于是“留蚊于素帳中,使之沖煙而飛鳴”,再經過凝神細觀,“果如鶴唳云端”,這是年幼的錯覺,但又是他所追求的目標——這是一個很美好的畫面,很值得玩味。

觀蟲斗一節與上述過程大體相似,“以叢草為林,以蟲蚊為獸,以土礫凸者為丘,凹者為壑”,都屬于類似聯想,“龐然大物”的出現,也是錯覺;所不同的是這種錯覺產生的原因。此刻,年幼的已經完全陶醉在他聯想的境界之中,他眼前的實物已經被放大了千萬倍,而癩蝦蟆又是突如其來,對比之下,自然就成為“龐然大物”了,這種錯覺是在極短時間內經受強刺激而突然產生的,跟“鶴唳云端”的有意而為不同。

(三)背誦

(四)作業:課后聯系二

六、教學后記:

學生理解文意后對文中兩種想象和聯想的情景比較感興趣,復述得不錯。對文章主旨“物外之趣”有一定的感悟。

《童趣》教案篇六

【課堂整體設計思路】

本文系該屆初一新生接觸的第一篇文言文,過早過深的講授文言知識將影響學生對古文循序漸進的認知規律;探究性學習要求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自己解決問題,不宜在字句上過分苛求標準答案;《童趣》一文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