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一章、緒論
1.1信息與信息資源
L1.1信息的概念及其發展
本體論層次的信息:事物存在方式和運動狀態的表現形式
(信息的存在不以主體的存在為前提,即使根本不存在主體,信息也仍然存在)
認識論層次:主體所感知或表述的事物存在的方式和運動狀態
(沒有主體就不能認識信息,也就沒有認識論層次上的信息)
同時考慮語法,語義,語用的全信息
1.1.2信息資源的內涵
狹義
人類社會經濟活動中加工處理有序化并大量積累起來的有用信息集合
廣義
人類信息活動中積累起來的信息,信息生產者,信息技術等信息活動要素的集合
1.1.3信息資源的特征
作為經濟資源:作為生產要素的人類需求性、稀缺性(是經濟資源最基本特征)、
使用方向的可選擇性
與物質資源和能量資源進行比較:共享性、時效性、生產和使用中的不可分性、駕
馭性(信息資源的這一特征意義最為重要)、累積性和再生性
1.1.4信息成為資源的背景和條件
信息成為資源,既有其社會經濟發展的大背景,也是隨意而來的人類認識演變和
深化的結果
1.2信息資源管理概述
1.2.1信息資源管理的目標和任務
目標不僅是信息資源管理活動的預期結果,而且是指導信息資源管理活動的行動
綱領,所以首先確立信息資源管理的目標十分重要
總目標
信息資源管理要達到最終目的和最根本的行動綱領,也是信息資源管理的主體
系統和被管理的客觀系統相互作用的最后結果
在有領導,有組織的統一規劃和管理下,確保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協調一
致,有條不絮得進行,使各類信息資源以更高的效率,效能和更低的成本
在國家社會進步,經濟發展,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充分發揮應
有的作用
分目標
信息資源管理體系中,子系統的獨立和具體的目標是信息資源管理的分目標
信息資源開發分目標
信息資源利用分目標
信息資源管理機制分目標
任務
制定信息資源的開發戰略,規劃,方針和政策
制定信息資源管理的法律,規章和條例,建立信息資源管理的監督和保障體系
綜合運用經濟,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協調各部門,各地區和各企業之間的關
系,明確各級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機構的責,權,利界限
加強國家信息基礎設施和信息資源管理網絡的建設
1.2.2信息資源管理的層次與內容
管理層次
宏觀效果(管理):戰略管理,國家信息資源管理部門
中觀效果(管理):各地區各行業信息資源管理部門
微觀效果(管理):各級政府部門,信息機構和企業等基層組織
1.2.3信息資源管理的手段和方法
手段
技術手段(計算機和通信技術,信息系統成為信息資源管理的基本手段)
經濟手段(調節功能/控制功能/核算功能/監督功能)
法律手段
行政手段
1.3信息資源管理的沿革與發展
1.3.1傳統管理階段
以信息管理為核心,以圖書館為象征,同時也包含檔案管理和其他文獻資料管理
1.3.2技術管理階段
以信息流的控制為核心,以計算機為工具,以自動化信息處理和信息系統建造為
主要工作內容
1.3.3資源管理階段
將信息看作資源,對信息實施資源性管理
1.3.4信息資源管理的主要觀點及演進
第二章、信息資源管理中的內容管理
2.1信息資源類型
2.1.1概述
方式和載體(口語信息資源,體語信息資源,實物信息資源和文獻信息資源)
載體劃分
印刷型信息資源
縮微型信息資源
聲像型信息資源
數字化信息資源
加工深度劃分
零次信息
成為文獻前的信息存在狀態,通常指有關何處或何人正在進行何種研究工
作的信息“進行中的研究”
一次信息
以作者本人的研究工作或研制成果為依據撰寫,制作和發布的信息“原始文
件或第一手資料”
二次信息
信息工作者對一次信息進行整理,加工,提煉和壓縮之后得到的產物
三次信息
根據一定的目的和需求,在大量利用有關的一,二次信息和其他三次信息
的基礎上,對有關信息和知識進行綜合分析,提煉,重組,概括而成的產
物。
2.1.2文本類信息資源
圖書,期刊,會議文獻,學位論文,專利文獻,研究報告,政府出版物,標準文獻,
產品資料,文書檔案
2.1.3數據類信息資源
經濟數據資源
宏觀經濟統計數據
微觀經濟數據
經濟資源數據
科學數據資源
基礎科學
基礎地理
空間數據
地震科學數據
生命科學數據
科學數據共享工程
2.2信息采集
2.2.1信息資源的數量和來源
圖書的數量和來源
期刊及期刊論文的數量和來源
專利說明書的數量和來源
技術標準的數量和來源
其他文獻的數量和來源
2.2.2信息采集原則
系統性原則
針對性原則
及時性原則
可靠性原則
方便,經濟的原則
計劃性原則
預見性原則
2.2.3信息采集策略
定向采集與定題采集
單向采集與多向采集
主動采集與跟蹤采集
建立信息網絡
利用互聯網進行信息采集
嚴格管理與積極措施相結合
2.2.4信息采集方式
文獻型信息資源的采集
實物型信息資源采集
鮮活型信息資源的采集
數據的采集
2.2.5新的信息采集技術
全自動電話訪談(CATS)
交互式計算機輔助電話訪談(CATI)
計算機柜調研
網絡調研系統
傳感器
2.3信息組織
2.3.1信息表示概述
由信息源或通道機制(如編碼者)提供的,關于他們如何相信該信息將適合于現
有的
某種組織化標志集合的一種陳述
信息表示的來源
信息表示的生成方法
派生法和指派法
2.3.2信息表示語言
置標語言
SGML,HTML,XML
元數據
知識描述型元數據
結構型元數據
存取控制型元數據
都柏林核心元數據模式(DC)
描述資源內容要素
描述知識產權的要素
描述資源外部屬性的要素
信息檢索語言
自然語言和受控語言
233信息資源編目
內容
編目對象和資源著錄
編目規則和標準化
計算機編目和機讀目錄
目錄體系,目錄組織和維護
2.3.4信息分類
作用
資源分類的目的在于使用戶更容易找到資源
分類法
列舉分類法
分面分類法
2.3.5主題標弓I
標題法,元詞法,敘詞法
2.4信息檢索
2.4.1類型
文獻檢索
題錄(目錄)檢索,文摘檢索,全文檢索,語段檢索
wanm
數據檢索
信息內容的高度濃縮
確定性檢索
事實檢索
發現,推導,歸納,演繹出新的知識
最高級最復雜
2.4.2計算機信息檢索
計算機信息檢索系統的邏輯構成
信息源采集與選擇子系統,內容分析與標引子系統,建庫系統,用戶接口子系
統,提問處理子系統,詞表管理子系統。
子主題2
物理構成
硬件(計算機及外圍設備),軟件(系統軟件與情報檢索軟件)和數據庫(文件
或數據集合)
2.4.3聯機檢索系統
聯機檢索中心
通信設施
檢索軟件
2.4.4聯機檢索方法
用戶需求分析
檢索策略制定
聯機檢索的基本程序
檢索技術
布爾檢索
AND(“*",與)例如:AANDB=A*B(同時有A有B),OR(“+”,或)例如:A
ORB=A+B(有A或者B),NOT(,非)例如:ANOTB=A-B(有A不含或
截詞檢索
后截斷=前方一致檢索(例如:computer*,得出competeracy,
computerise,computerization,computers,computery)特另U適合西文檢
索。
前截斷=后方一致檢索
中截斷=前后部分一致(例如:organi*ation得出organisation,
organization.,)
按字符數量來分
有限截斷
常用n個□表示n個字符,computer?可得computer,computers,
computery?
無限截斷
限制檢索
主題字段
非主題字段
位置檢索
(W)或()
(n)
(nw)或(nn)
(s)
加權檢索
提高檢準率
多媒體檢索和超文本檢索
2.4.5網絡搜索技術
網絡搜索技術的產生與發展
搜索引擎的結構
搜索器
分析器
索引器
檢索器
用戶接口
2.5信息分析
2.5.1內容分析
概述:推理出該信息源的意義的過程-自動內容分析
內容分析概述
內容分析的技術和工具
內容分析的應用
自動編目與文摘工作
自動編目:編目知識和規則咨詢系統,書目記錄自動生成系統,編目全程自動化
系統
自動標引
自動抽詞標引,自動賦詞標引
信息過濾技術
主動或被動
代理或客戶端
認知,社會學及經濟學
信息提取技術
信息分析工作必不可少的輔助工具
2.5.2情報分析研究
選題
指令性,委托,自選
開題報告的審查論證
信息收集和整理
分析研究
研究報告撰寫
2.5.3競爭情報分析
概述
對抗性情報,公開而深藏的秘密。(有關某個公司的非常具體且及時的信息。)
工作流程
確定需求方向-收集情報-研究制作-傳播-反饋
類型和來源
方法
產品和服務
2.5.4數據挖掘
概述
功能
概念描述,關聯規則的發現,分類規則的發現,聚類,回歸模式,序列模式,時
間序列模式,偏差分析
過程和方法
基本步驟
數據集成,數據簡約化,實施挖掘,評價,表示
方法
決策樹,神經網絡,遺傳算法
應用
金融,保險,零食
web挖掘
內容,結構,用法
2.5.5大數據
體量巨大
多樣化
處理高速化
2.6信息資源開發利用
2.6.1信息資源開發利用的含義和意義
主要生產要素
促進經濟變革和增長的強大動力
開發利用能力是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體現
是完善市場經濟的重要手段
提高政府運作效率的需要
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2.6.2信息資源開發利用的原則
現狀:優勢與劣勢
統籌協調,需求導向,創新開發,確保安全
263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戰略
國外信息開發利用戰略
我國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戰略
264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模式
第一,基礎信息資源開發(編制信息資源目錄和建設若干個國家或地區性的基礎
信息
資源庫),第二,建設各種綜合性和專業性得數據庫(內容產業),第三,建設各種
信息應用系統
國家科學技術部的科技文獻平臺建設模式
信息資源層(事物層)
集成揭示層(數據庫層)
信息服務層(網絡層)
中國高等教育文獻保障體系“十五”建設模式
多集資源保障
互聯網上多級分布結構
共建,共享,共管的面相向教育科研的數字化集成信息服務環境
上海模式
建設協作網
資源共建共享需要新的載體不斷推進
政府推動是資源共建共享發展的支撐
技術推動是資源共建共享成功的關鍵
人力資源建設是資源共建共享的保證
社會需求是資源共建共享發展的動力
歐盟模式
提供公共信息的公共訪問和商業化開發
多元語言和文化環境中增強內容產品
提高數字內容市場的活力
關鍵技術
信息采集技術
信息組織技術
信息檢索技術
信息共享平臺技術
信息安全技術
第三章,信息系統的管理
3.1信息技術與信息系統
3.1.1信息技術概念
信息技術是信息資源管理的基礎
獲取,處理,傳遞,存儲,使用信息
分類
是否可物化
硬
軟
基本環節或流程
采集,傳遞,存儲,檢索,加工,標準化
3.1.2信息系統的功能及類型
信息系統的內涵
任何能對信息進行獲取,加工,存儲,傳遞的系統都可稱為信息系統
組成
基礎設施層
數據處理層
應用層
用戶接口層
各級使用者
功能
對信息進行采集,處理,存儲,管理,檢索,和傳輸,并向人員提供有用的信息
類型
電子數據處理系統(EDPS)
管理信息系統(MIS)
決策支持系統(DSS)
專家系統(ES)
辦公自動化系統(OAS)
3.1.3信息技術與信息系統在信息資源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信息技術與信息系統是現代化信息資源管理思想的物化形式
改變信息資源管理的理念
拓寬信息資源管理的領域
提高信息資源管理的效率
促進信息資源管理的科學化和規范化
促進信息資源管理向更高層次發展
管理對象上的拓展
管理方式和技術的改進
管理目標的深化
3.2信息系統的開發戰略及頂層設計
3.2.1信息系統的戰略規劃
概念和作用
一個組織對其發展方向,環境條件,長期目標,重大政策與策略等問題的考慮與
計劃。
內容和組織
信息系統的目標,約束與結構
當前的能力狀況
對影響計劃的信息技術發展的預測
近期計劃
程序
確定規劃的性質
收集相關信息
進行戰略分析
定義約束條件
明確戰略目標
提出未來的藍圖
選擇開發方案
提出實施進度
通過戰略規劃
3.2.2制定戰略規劃的方法
戰略目標集轉移法(SST)
識別組織的戰略集合
把組織的戰略集合轉換成信息系統的戰略集合
關鍵成功因素法(CSF)
全面調查法
重點突破法
企業系統規劃法(BSP)
3.2.3信息系統頂層設計
頂層設計及其任務
信息系統頂層設計的內容
信息資源規劃
根據信息系統建設現狀和存在的問題,提出信息系統建設實施的技術架構規劃,
主要包括確定技術路線,軟件和硬件架構等
根據信息資源規劃和技術方案提出基礎環境保障規劃,包括對網絡,服務器架
構,存儲與備份,機房設計以及信息安全保障進行規劃和安排,以保障信息系統
建設等正常開展,以及系統等安全正常運轉
頂層設計的方法
自底向上的方法
以數據為中心
先對組織的數據進行梳理,再尋找產生數據的業務流程。數據流分析和數
據環境的重建解決企業信息系統建設的頂層設計問題
需求分析,系統建模,制定基礎標準,明確數據分布
自頂向下的方法
業務架構設計
信息架構設計
系統架構設計
技術架構設計
3.3信息系統開發方法
3.3.1結構化系統開發方法
系統生命周期,生命周期法(結構法,模塊法,自頂向下,自底向上的實現系統)
規劃
分析
設計
實施
運行與維護
3.3.2原型法
確定系統的基本要求和功能
建造結構仿真模型
運行,評價,修建原型框架
3.3.3面向對象的開發方法(00)
系統調查和需求分析
分析問題的性質和求解問題(00A)
整理問題(00D)
程序實現(OOP)
3.3.4計算機輔助開發方法(CASE)
解決了從客觀對象到軟件系統的映射問題,支持系統開發的全過程
自動檢測的方法大大地提高了軟件的質量
使軟件的各部分能重復使用,加速了系統的開發過程,簡化了軟件的管理和維護
產生出統一的標準化的系統文檔
3.3.5聯合應用開發(JAD)
可以節省系統開發過程各方面人員的溝通總時間
使各方面人員充分發表意見,有利于更好地識別系統需求,減小系統開發過程阻
力
提高系統的適用性和成功率
3.4信息系統建設的項目管理
3.4.1概述
項目管理
項目計劃是項目管理的基礎
項目管理離不開項目團隊的組織
項目控制是項目管理的基本內容
信息系統建設與項目管理
時間
控制時間需要進行進度控制,以確保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任務
資源
資源是指信息系統建設中的人力資源,財力資源,物力資源
用戶
任何信息系統最終都是為用戶服務的,因此用戶滿意度是判斷項目成功與否的
標志
目標
目標控制即工作范圍控制
特點
目標不精確,任務邊界模糊,質量要求主要是由項目團隊定義
用戶需求隨項目進展而變導致項目進度,費用等不斷變更。
信息系統項目是智力密集和勞動密集型的項目,受人力資源影響最大
信息系統建設過程會產生大量文檔,對系統維護和升級十分重要
過程
需求分析
系統選型
系統實施
3.4.2項目選型
模式選擇
單主機模式
客戶/服務器模式(C/S)
瀏覽器/服務器(B/S)
硬件平臺的選擇
計算機硬件和網絡設備的選擇
系統軟件的選擇
操作系統和數據庫管理系統的選擇
操作系統Windows,Linux,Unix
數據庫系統Oracle,SQL,Server,MysqLAccess,Eoxpro
軟件工具的選擇
表格軟件工具
Excel.Lotus1-2-3
數據庫管理工具
SQLServer,Oracle,DB2,Sybase.Informix
套裝軟件開發工具
可視化圖形界面編程工具
VisualFoxpro,VisualBasic,PowerBuilder,VisualC++,Delphi,Java
計算機輔助軟件工程工具
CASE
3.4.3信息系統建設項目管理的組織
項目經理,過程管理小組,項目支持小組,質量保證小組,系統工程小組,系統開
發
與測試小組,系統集成與安裝調試小組
3.4.4任務劃分與工作安排及其方法
任務劃分與工作安排,項目計劃方法(甘特圖,網絡計劃法/關鍵路徑法(CPM)/
計
劃評審技術法(PERT)/搭接網絡計劃法(CNY),里程碑圖)
3.4.5項目建設進度控制
計劃發生延誤的原因
進度控制
3.4.6項目質量管理
內容
項目質量規劃
實施質量保證
實施質量控制
項目質量管理方法
組建合格的項目團隊
開展培訓工作
選擇合適的開發策略和技術方案
設立項目階段控制點
建立健全的文檔管理制度
建立集體評議制度
3.4.7項目風險管理
信息系統項目風險
信息系統項目風險管理流程
制定風險應對計劃,識別風險,評估風險,監控風險和處理風險
3.4.8系統建設文檔管理
技術文檔
管理文檔
記錄文檔
3.5信息系統的運行管理
3.5.1運行管理的組織保障
硬保障(物理設備保障)
軟保障(要減少人為因素對系統的損害,主要通過一些規章制度來實現
3.5.2系統日常運行管理
記錄每天計算機的運行,應用系統的使用,數據備份存檔
子主題1
審計蹤跡系統中設置了自動記錄功能,能通過自動記錄的信息發現或判明系統的
問題
及其原因(建立審計日志)
應急措施的落實(針對突發性,災害性的事件進行資源備份)數據備份和設備備
份
3.5.3系統維護
硬件維護
軟件維護
正確性維護
適應性維護
完整性維護
預防性維護
數據維護
3.5.4基于ITIL的系統開發運維方法
ITIL服務管理模型
服務管理是ITIL的核心模塊
IT服務支持管理
IT服務提供管理
FHL服務管理核心內容
服務支持管理
基礎性的管理活動,與日常運行密切相關,可以看作是ITIL日常操作(運營)
層面的部署
服務臺,事件管理,問題管理,配置管理,變更管理,發布管理和關系管
理
服務提供管理
與服務交付有關的管理活動,更多地體現了ITIL在戰術層面的部署,屬于提高
性的管理流程
服務級別管理,IT服務財務管理,IT服務連續性管理,能力管理和可用性管
理
3.5.5基于DevOps的系統開發運維方法
DevOps的概念
云計算以及系統發布和部署的頻繁性需求下應運而生的一種開發運維一體化概念
看作系統開發,技術運營和質量保障三者之間的交集
輕化量ITIL是DevOps體系架構的一部分
DevOps與敏捷開發有較為相似的目標,它們都是基于輕化量的概念,但是敏捷開
發側重于系統功能的實現,而DevOps則更注重系統開發與運行維護一體化,以及
系統持續集成的能力
DevOps工具鏈
工作流程
開發,計劃,測試,發布,配置,監控,反饋
包括
版本控制,協作開發工具,自動化構建,測試工具,持續集成和交付工具,部
署工具,維護工具,監控警告,和分析工具
分類
源代碼管理
GitHub,GitLabBarkeep,Opskeleton
構建和測試
ApacheAnt,Maven,Selenium,PyUnit,JMeter,Gradle,PHPUnit
容器平臺
Docker,Rocket,Ubuntu(LXC)
發布
GitHub,SubVersion,Coding,Bazaar
配置管理
Chef,Puppet,Bash,Rudder,Powershell
監控,警告和分析
Nagios,Graphite,Kibana
3.6信息資源標準化
3.6.1信息資源標準化及其作用
是信息系統建設的基本前提
是實現信息資源共享的有效途徑
是提高信息系統效率的保障
3.6.2信息資源標準的內容
內容標準
編碼標準
基本編碼標準(ISO,IEC10646和UNICODE
特殊信息編碼(可縮放矢量圖形SVG,同步多媒體集成語言SMIL,數學標記語
言MathML,地理標記語言GML)
信息結構編碼
XMLDTD或XMLSchema
數據格式
文本,圖像,音頻,視頻,多媒體等數據內容的格式
功能上,保存(原始),瀏覽(服務),預覽(使用者預覽和選擇)
信息標志
使用數字對象句柄(數字對象標志)來標志信息資源
描述標準
元數據及其作用
促進資源更精確的檢索和發現
促進內容的管理
元數據是數據共享和互操作的基礎
元數據是連接物理對象和數字對象的紐帶
元數據是信息資源版本及權限進行管理的有效工具
元數據類型
管理型元數據
描述型元數據
保存型元數據
使用型元數據
技術型元數據
主要的元數據規范
DC:簡單但高效的元數據,是一種描述,支持,發現,管理和檢索網絡信息資
源的元數據
TEIHeader:用于電子形式交換的文本編碼標準
MARC:用于書目記錄數據系統的元數據
ONIX:以電子形式獲取,傳輸圖書工業產品信息的元數據
NISO(美國國家信息標準局)/CLIR(圖書館和信息資源委員會)/RLG(研究
圖書館協會)
VRACore:主要用于描述,管理,組織和交換視覺資料資源
IEEELOM:可用來完整,充分地描述一個學習對象的特征
GILS:描述對象主要來自政府的公用信息資源,旨在為公眾提供方便檢索,定
位,獲取公共信息資源的服務
FGDC:關于地理資料收藏,著錄和交換的元數據標準
EAD:主要用于描述檔案和手稿資源,包括文本,文檔,電子文檔,可是資料
和錄音資料
資源語義描述規范
RDF是W3c提出的一種資源描述框架,是一種對信息資源進行元數據編碼,用
于信息資源語義識別,交換和再利用的基礎結構
OWL:對RDF的擴展,提供了更為廣泛的定義詞匯,可明確表達各詞匯的含義
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具有強大的語義描述能力,語義推理能力)
第四章企業信息資源管理
4.1產生背景和發展沿革
4.1.1產生背景
社會經濟結構變化:工業經濟向信息經濟過渡
工作性質和經營方式的變化
企業經營環境變化
企業管理機制需要變革
4.1.2發展過程
文書管理階段
信息的物理控制階段
自動化技術管理階段
信息資源管理階段
商業競爭分析和競爭情報階段
戰略信息管理階段
4.2企業信息資源管理內容和模式
4.2.1內涵和分類
廣義的企業信息資源包括具有與信息相關的知識和技能的人才,信息技術中的硬
件和
軟件設備,提供信息處理和服務的系統和機構
狹義的企業信息資源是企業所擁有的數據和文獻資料,經過加工,整理,用于生
產,
經營和管理方面的各種經濟信息,企業擁有的知識產權,員工個人的知識和經驗,
商
業競爭情報
類型
內部:描述企業中特定業務的內容
外部:主要描述企業的外部環境或外部對企業的觀察和評述
客觀信息客觀客觀或定量地描述己被人們所知的事物或狀態
主觀信息則試圖描述當前還不被人所知的事物
企業信息源
外部信息源
政策信息
法律信息
經濟信息
社會文化信息
科技信息
地理環境信息
競爭對手信息
消費需求信息
商品及銷售信息
國際市場信息
內部信息源
市場監測信息
財務管理信息
計劃或規劃信息
技術研發與管理信息
投資管理信息
生產管理信息
生產運作信息
營銷管理信息
4.2.2目標
基本目標和具體目標
宣傳信息資源的重要性
及時了解企業日常經營管理中的信息需求
為企業建立一個信息結構
促使企業管理層和全體員工咋認識,政策和實踐上重視信息資源
研究和開發有效的信息生產和信息采集方面的成本比較技術,降低信息成本
確保企業信息安全
在企業的高層設立首席信息官(信息主管)
理解目標的關鍵點
信息資源管理首先是一個宏觀概念,在大型復雜組織中能發揮更好的作用
它主要關心正式的信息流和信息庫藏,而不是非正式的信息流
它在企業中有一個新的位置和角色:CIO,并把他放在頂層管理者之一的位置上,
主要負責是否和怎么樣把信息傳送給用戶,伙伴,客戶
越來越關注隱私權,安全和知識產權保護問題
涵蓋內部和外部的資源,不像MIS那樣主要關心內部信息資源
更加注意IT支持機制的要義,把IRM與組織的計劃和活動鏈接起來
把信息資產作為公司的戰略資源(而不僅僅是一般的生產成本)列入企業的資產
與負債平衡表和損益表中
更加注意論證組織內信息網絡的合理性
它要闡明IRM小組的重要性:理解該組織及其客戶的總目標,全面了解全局性IRM
和IRM小組,理解該組織及行為問題,要求為戰略決策所需信息而產生充足信息
的
能力
4.2.3任務
四方面
人力資源是公司最重要的資源,放在管理首位
計算機和通信設施等硬件和軟件資源等管理,包括其需求管理,性能管理,系統
開發和采購管理,系統和網絡安全管理,進行分布式的(信息處理設備)資源管
理。
實現企業辦公自動化
進行項目管理
10方面
制定和實施公司的信息政策,標準和規范
制定公司信息戰略
制定企業信息資源規劃
信息和數據的采集,分析,加工處理和開發利用
編制信息成本預算
企業信息系統和網絡的建設和管理維護
向企業管理者提供決策咨詢服務
向企業員工提供培訓和咨詢服務
企業的信息安全管理
建立和健全企業的信息資源管理機構
現階段企業信息資源管理的主要任務
制定企業信息資源規劃
組建信息資源管理機構
負責組織企業管理信息系統的構思,開發,運行維護和管理
建立和維護整個組織中的數據信息標準規范和管理制度
對信息資源的新技術和方法進行跟蹤研究
負責組織內部所有信息資源的咨詢,服務和維護
綜合利用信息資源輔助組織的高層決策
企業信息資源規劃的主要內容
企業的信息政策和組織設計問題
規劃,組織,控制
4.2.4工作模式
集中式與分散式
四步
戰略管理,運作規劃,現期的戰略目標與信息資源管理的可傳遞的項目之間的具
體鏈接,信息資源管理的評價和認可
四要素架構
實施技術評估
開發一個業務活動模型,一個業務實體關系模型和一個業務組織模型,建立一個
新的系統和數據資源目錄,制定一個戰略規劃和一個設施遷移計劃
五步式
建立一種關于如何制度化利用信息的哲學
鑒別現在的信息處理中所有功能性組織
確定這些組織之間現有的接口(界面)
為每一個功能性組織制定相互協調的工作目標,以便消除重復和失誤
確定信息資源管理的正確方向,以保證每個功能性組織具有良好的成本一效益水
平
六步模式
確定企業的信息需求和資源
調查分析和評估這些信息需求的合理性
確定所需的信息庫
建立信息管理功能-認可和責任
制定信息資源管理的政策,程序和標準
開發和實施信息系統
4.2.5信息審計
原因
信息過載,對的作用的誤解,信息定位工具的使用不足,信息與決策需要之間
的不協調,文本處理成本過高,無所遵循,信息流失或失真
作用
識別一個組織的信息流,過程和信息資源
識別一個組織的信息需求
鑒別信息資源的成本和收益,把IT投資與戰略性經營項目結合起來
樹立信息資源管理重要性的意識和界定管理的作用,把握利用信息資源去建立競
爭優勢機會
制定一種統一的信息政策
監督一種統一的信息政策
監督和評估信息標準,法律和政策
方法
宣傳啟動階段
宣傳信息審計等好處
促進全組織的合作
對該組織進行一次初步調查
調查階段
識別和界定該組織的任務
識別和界定該組織的環境
識別和界定該組織的結構
識別和描述組織的文化
識別信息流
識別組織的信息資源
分析階段
評估信息資源
繪制詳細的信息流程圖
編寫初步的分析報告
制定行動計劃
會計核算階段
對該組織的信息資源進行成本核算
綜合階段
報告整個信息審計過程,綜合反映審計過程中的發現和提出的建議
4.2.6環境掃描
出現背景
一個組織的核心信息任務是解析有關外部環境的模糊信息
環境掃描定義
對組織外部環境發生的事件,趨勢和關系方面的信息進行采集和利用,幫助組織
規劃未來的行動
客戶,供應商,競爭者,社會經濟狀況,技術和政府,(宏觀環境,社會,經濟
政治技術)和行業環境(客戶,競爭者)
環境掃描的層次和主要活動
高層次環境掃描要監測整個環境,繪制出總的圖案,并識別出那些藥密切關注的
領域,低層次掃描負責監測特定的領域,并仔細地加以分析
環境掃描與相關領域的關系
競爭情報,比前者稍寬
商業智能,范圍很大
問題管理,來自公共事務領域
社會智能,范圍最廣
4.3信息化建設的任務與發展歷程
4.3.1建設的內容和任務
企業信息化的內涵
目標和目的:全面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和競爭力,服務于企業的發展目標
技術手段:包括IT應用,硬件設施建設,軟件系統設計,開發(或引進)和實施
非技術手段:包括規劃和部署,業務重組或優化,專家指導實施,全員培訓
基本任務
生產過程信息化
制造全過程信息化
生產設備電子化和智能化
生產過程控制智能化和自動化
研究開發工作信息化
建立工藝設計與生產控制的信息系統
產品信息化
設計信息化市場與銷售業務信息化
財務管理信息化
管理決策信息化
4.3.2發展歷程
起源于制造業
我過1958年開始研究數據機床
20世紀60年代以前
很多企業圍繞成本來考慮問題,在節約產品成本上下功夫
20世紀60年代
可應用于企業的技術開始增多,MRP物資需求計劃(利用生產調度(MPS生產計
劃,物料用量清單(B0M,庫存信息和未交貨清單等資料,經過計算出來的物料
需求
20世紀70年代
開始向柔性制造系統發展(CAD-CAPP-CAD/CAM),沈陽飛機工業(集團)有限
公司舉辦了我國第一次CAD會議(1974),拉開我國研發CAD/CAM序幕
20世紀80年代
CAD/CAM向CIMS方向發展,MIS逐漸向DSS和SIS/EIS發展
20世紀90年代
個性化需求大大提升,需求企業必須有足夠的應變能力,所以柔性制造(FMS)
和注重內部管理的信息系統也就擺在了企業管理的優先位置。
4.3.3。21世紀初企業信息化的發展
客戶關系管理(CRM)
含義:管理思想,其核心是把企業的客戶視為最重要的企業資源,要通過深入的
客戶分析和完善的客戶服務來滿足客戶的需要
管理機制,以客戶為中心來構筑企業架構,主要體現在企業的市場營銷,銷售,
服務和技術支持等于客戶直接相關的環節
管理技術,把最佳商業實踐,數據倉庫,數據挖掘,商務智能,一對一營銷,銷
售自動化,呼叫中心以及其他信息技術緊密結合在一起,為企業提供一種新的業
務解決方案
CRM系統的結構
客戶資料管理模塊
市場營銷管理模塊
銷售業務管理模塊
客戶關懷與服務管理模塊
CRM系統的類型
呼叫中心(CTI)
網上協同
銷售自動化
數據挖掘
CRM項目的實施
建立新的管理理念,營銷體系重組,以企業內部ERP系統為基礎,采用ASP模式
考察和探索,確定CRM的實施目標和途徑,建立商業模式,包括企業組織機構
調整,規劃和定義解決方案,系統開發,系統開發,系統運行,實現CRM的價
值
供應鏈管理(SCM)
SCM的含義
供應鏈是由物料獲取并加工成中間件或產品,再將成品送到消費者手中的一些
企業和部門的鏈條或網絡
SCM的主要特征
強調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和識別本企業等核心業務
橫向一體化等思想及非核心業務外包
合作性競爭,多贏競爭
以顧客滿意度為目標的服務化管理
追求物流,信息流,資金流,工作流和組織流的統一
更加關注物流企業的參與
借助信息技術實現目標管理
實施SCM的主要技術及管理系統
計劃優化技術
預測及需求管理技術
調度排產技術
ERP系統
物流管理系統
SCM系統的主要功能
搜集和管理原始材料采購過程中的各種數據和信息
記錄各供應商的供貨質量好壞,價格高低和交貨及時與否
幫助管理者決定原材料的選購,運輸和儲存的策略
根據客戶的產品種類和數量的要求,指導采購人員在很廣的地域內按合理的價
格購入原材料,在適當餓時間把企業餓原材料送到適當的地點,以便把庫存減
到最低限度,降低資金占有率
實時考察生產過程各環節的質量狀況,及時地進行調整,減少不合格產品,提
高產品質量,控制成本
協同產品商務(CPC)
實現跨企業協作,甚至可以實現隨處設計,隨處制造
提高企業對市場反應的靈敏度
管理產品生命周期
見效較快
提煉產品中的知識財富
PDM和PLM
產品數據管理(PDM)
PDM是以軟件技術為基礎,能將所有與產品相關的信息和過程集成到一起的技
術
圖文檔管理
任務流和工作流等過程管理
產品結構(PSM)與產品配置管理(PCC)
零部件管理
計劃/項目管理
系統及權限管理
更改控制管理(CCM)
版本管理
產品生命周期管理(PLM)
PLM的定義
是PDM思想的延伸,它強調對產品生命周期內跨越供應鏈和銷售鏈的所有
信息進行管理和利用,二者本質區別
PLM的實施
與工具軟件相比,PLM最復雜和困難的是實施
4.4企業信息化建設規劃與實施
4.4.1企業信息化建設的戰略和規劃
企業信息化戰略
明確企業戰略目標,明確企業自身戰略體系,明確企業的競爭戰略,明確企業的
組織和流程變革
企業信息化建設規劃
統一規劃,階段實施,不斷完善,逐步升級
統一的信息化平臺規劃
應用系統的規劃
信息資源綜合應用規劃
4.4.2頂層設計和企業架構(EA)
4.4.3企業信息化建設得到實施策略
組織管理
決策層,技術層,管理層,執行層
系統選型
技術方面:CAD,CAPP,CAM,CAE,GT
管理方面:ERP,OA,EAM,TPM,WMS
自動控制和數據采集方面有DCS
質量管理方面有SPC
業務流程重組(BPR)
業務流程重組的必要性和作用
業務流程重組的方法和步驟
系統設計與實施
信息系統運行維護
4.5企業信息化的新發展
4.5.1ERP二時代
一種商業戰略與一個面向專門產業領域的1T應用集合的結合體,通過賦予和優化
企業
及企業之間的協同運作流程和財務流程來為客戶和股東創造價值
4.5.2MES(制造執行管理系統)
基本目標
支持精準的制造流程,對制造流程進行監控和管理,把工廠現場發生的情況報告
給有關人員,以便采取適當的行動
主要功能
工序詳細調度,資源分配和狀態管理,生產單元分配,過程管理,人力資源管
理,運維管理,質量管理,文檔管理,產品跟蹤和產品清單管理,數據采集和性
能分析
應用情況
覆蓋了離散與流程制造領域
4.5.3移動化,社交化,云計算,大數據
移動化趨勢
早期的移動互聯網應用是由信息化團隊牽頭落地的
移動平臺,移動終端系統,安全的企業商業信息系統
社交化趨勢
社交網絡應用和確立社會化企業時代創造了一個全新的環境
云計算和云制造
由專業計算機和網絡公司搭建計算機存儲和計算服務中心,把資源虛擬化為“云”
后
集中存儲起來,為用戶提供服務
由云制造服務提供者,云制造服務使用者和云制造服務平臺組成
大數據和智慧企業
大數據變成信息,變成知識,變成決策
編制生產計劃大綱
編制物料需求計劃
編制主生產計劃
編制能力需求計劃
可行
閉環MRP系統邏輯流程
編制車間作業計劃
輸入/輸出控制
編制粗需求計劃
物料清單
MRP的生成
MRP系統的邏輯流程
主生產計劃
物料需求計劃
(各種物料的具體需求,訂單,加工單的發出時間)
庫存記錄
第五章,政府信息資源管理
5.1政府信息資源管理的產生與發展
5.1.1政府信息資源管理的產生背景
信息資源觀的轉變
信息技術的發展
經濟信息化的推進
政府體制改革的需要
信息采集能力
信息處理能力
信息利用能力
信息交流能力
5.1.2政府信息資源管理的演變歷程
政府記錄管理(文書管理)起源
保障資源的完整行和可用性
處置和管理記錄時間過長,缺乏指導意義,低效二重復的記錄管理工作
政府信息技術管理
辦公自動化技術
數據管理技術
專門的政府數字資源和數據管理技術
政府信息資源管理
簡化記錄工作,數據處理和通信,統計,記錄管理,信息共享和公開,信息政策
和監督,組織發展和管理
電子政府(未來政府信息資源管理的發展方向)
5.2政府信息資源的類型與特點
5.2.1政府信息資源類型
按內容劃分
政府信息(情報),軍事信息(情報),科技信息,經濟信息
按信息源劃分
內生信息,外生信息
按信息流通方式和傳遞范圍劃分
公開信息,內部信息,保密信息
按信息種類劃分
政策法規信息,行業管理信息,統計信息,日常事務信息
馬費成認為等結合信息資源開發與管理的特點和要求把政府信息劃分為以下四種
類型
可以完全對社會公開的信息
只在指定的系統或部門之間(含內部)共享的信息
只在本系統或部門共享的信息
只對某一或某些特定的個體開放的信息
從類型上看
狹義!信息內容資源,數據,記錄,文本,圖片,影音資料和程序軟件
廣義!信息和它的生產者以及信息技術的集合,設計所有活動所涉及的信息資源
的集合,收集,處理,傳輸,發布,使用,存儲信息內容的技術,設備,環境,
人員,資金等
從內容層面上看
政府辦公與業務信息資源
政府基礎信息資源
政府系統支撐信息資源
5.2.2政府信息資源的特點
政府信息資源的基本特點
范圍廣,數量大,價值高,儲存分散,搜尋難
政府信息資源的利用特點
受眾的普適性和公共性
政府信息資源供給的義務性
管理主體的自利性
管理客體的公共性
管理手段與評價標準的開放性
政府信息資源的經濟屬性
典型的正外部性(溢出效應,外部影響,外差效應)
指一個人或一群人的行動和決策使另一個人或一群人受損或受益的情況
正外部性:某個經濟行為個體的活動使他人或社會受益,而受益無須花代價
負外部性
公共物品屬性
政府信息資源的非排他性
消費過程的公共性
政府信息資源消費支付的公共性
政府信息資源非競爭性
政府信息資源一旦由既定的成本生產出來以后,增加消費者數量并不額外
增加生產成本
公共從政府信息資源利用中的受益并不排除他人從中受益
弱壟斷性
5.3政府信息資源管理的內容與模式
5.3.1政府信息資源管理的意義
政府信息資源管理為政府信息化保駕護航
政府信息資源餓管理與國家安全息息相關
政府信息資源管理為培養優秀的政務人員創造條件
5.3.2政府信息資源管理的原則,目標,任務
原則
領導必須重視信息工作
要制定詳細而又周密的政府信息化以及信息資源開發和利用規劃
建立有效的政府信息資源網絡,并對每個重要的信息資源建立管理控制系統,政
府機構要有共享信息處理能力,保證信息資源網絡產出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制定政府信息資源管理政策
目標與任務
對政府信息資源進行綜合管理,提高政府對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效率
充分開發政府管理經濟和社會事業所需的信息資源,應盡量減少重復開發,做
到“一源多用”,使政府信息資源開發利用費用降至最低
保證政府信息資源的真實性,準確性,科學性,適應性以求最大限度提高政府決
策的正確性,滿足日益增長的社會需求,對社會各界的工作,生活進行有效的信
息引導
樹立政府公眾形象,提高政府工作的效率和效能,提升其社會影響力
5.3.3政府信息資源管理的內容
政府信息化政策的制定
政府必須對政府信息化中的重大問題進行研究并制定政府的政策
政府信息化發展計劃
政府信息化的發展計劃應該分為戰略計劃(中長期計劃)和戰役計劃(年度計劃
或項目計劃
政府信息化項目管理
投資總額的控制上
要明確政府信息化工程的審批權限
政府信息的管理
政府信息資源是一切產生于政府內部或雖然產生于政府外部但對政府各項業務活
動有影響的信息的統稱
政府信息基礎設施的管理
政府各部門之間存在大量的信息交換,也同樣有著向公眾提供政府信息服務的任
務
政府信息技術的管理
政府各部所采用的信息技術,有必要通過政府的技術政策,規范和標準加以管理
政府應用信息系統管理
政府各個部門各有其不同的職能,因此,在應用信息系統的開發上各有不同的需
求
政府信息化的人力資源開發
人力資源開發是政府信息資源管理最重要的內容之一
用戶培訓也是政府信息化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一環
政府信息資源管理相關的法律和法規
“依法治國”也是政府信息資源管理的一條基本原則
政府信息的安全管理
政府信息安全管理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5.3.4政府信息資源管理的工作模式
政府信息資源管理的組織機構
決策層
由相關部長或副部長組成的國家或政府信息化委員會
執行操作層
指政府信息資源管理的執行和操作機構
政府信息資源管理的實施一一電子政務
分類
政府間的電子政務(G2G)
電子法規政策系統
電子公文系統
電子司法檔案系統
電子財政管理系統
電子辦公系統
電子培訓系統
業績評價系統
政府對企業的電子政務(G2B)
電子采購于招標
電子稅務
電子證照辦理
電子咨詢服務
中小企業電子服務
政府對公民的電子政務(G2C)
教育培訓服務
就業服務
電子醫療服務
社會保險網絡服務
公民信息服務
交通管理服務
公民電子稅務
電子證件服務
系統構成
網絡應用平臺子系統
網絡安全管理子系統
信息發布子系統
公文運轉子系統
經濟計劃管理子系統
項目管理子系統
國外電子政務發展概況
發展階段劃分
起步階段
政府與用戶單向互動
政府與用戶雙向互動
網上事務處理
發展特點
發達國家推動電子政務的發展,普遍與政府改革緊密地結合
在推動政府信息化的過程中,發達國家重視制定統一的規劃和技術標準,
以此來規范電子政務的發展
注重實際應用,并把為企業,公眾服務,實現資源共享放在重要地位
在具體實施方面,發達國家普遍實行分階段實施策略,由簡單到復雜,由
易到難
我國電子政務發展
概況
政府公務員的觀念和科學素質有待提高
缺乏整體規劃和統一標準
信息安全成為當前政府信息化中的關鍵
信息化整體水平偏低,信息基礎設施建設落后
我國電子政務發展對策分析
轉變觀念,充分認識發展電子政務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從戰略上高度重視
電子政務的發展
要加強信息基礎設施建設
要制定發展規劃和相關技術標準,明確階段目標
要制定發展規劃和相關技術標準,明確階段目標
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和技術規范,促進電子政務發展,保護網絡安全
要建設一支能適應電子政務發展和現代化建設需要和國家公務員隊伍
要把政府改革同電子政務建設密切結合,實現高效率政府管理和服務
全球電子政務的發展趨勢
子主題8
5.4政府信息化建設與管理
5.4.1政府信息化與電子政務的關系
指用信息技術全面推進政府部門的辦公自動化,網絡化和電子化以及信息資源共
享,
利用信息技術,信息資源和信息網絡來提高政府的決策水平,機關的工作效率和
公務
人員的信息能力的進程
5.4.2政府信息化的構成
政府辦公自動化,政府內部的政務信息化
政府辦公網絡化即政府機構縱向與橫向的聯網,實現政府機構信息的快速溝通及
對內
服務
政府信息資源的共享,資源共享有兩個層面的含義
政府機構之間的信息資源共享
政府機構可公開的信息的全社會共享
政府公用網站建設及對外服務
5.4.3政府信息化建設的優勢與劣勢
優勢
政府部門是進行信息化建設的熱情倡導者(從動機來看)
規范行政行為,優化管理模式,提高工作效率,減少決策失誤,實現信息共
享,促進勤政廉政
政府部門解決了信息化建設所需的財政資金問題(從資金來看)
真服部門是現代信息技術的積極推進者(從信息技術的應用來看)
劣勢
政府部門習慣的管理模式和思維上的惰性是信息化建設的首要障礙
對信息技術的應用認識不當
政府部門信息化建設各自為政餓作風阻礙信息的共享
5.4.4我國政府信息化建設
起步階段(20世紀80年代初-20世紀90年代初)
推進階段(20世紀90年代初-20世紀90年代末)
倡議發展階段(1999—2001年)
示范發展階段(2002—2006年)
深度應用階段(2007年至今)
5.4.5我國政府開發數據現狀及其發展
我國政府開放數據的政策法規體系還有待進一步完善
我國政府開放數據的多元合作格局有待進一步強化
亟須加強數據安全方面的新技術應用
需要逐步構建政府開放數據的全過程評估體系
三網一庫
三網
政府內部局域網
政府機關信息交換和公文流轉的專用網
政府機關的internet上的門戶網站
一庫
辦公和決策服務的信息資源數據庫
第六章,知識管理
6.4CIO與CK0
6.1.1知識
知識是經過人的思維整理過程的信息,數據,形象,意象,價值標準以及社會的其
他
符號化產物,它不僅包括科學技術知識一知識中最重要的部分,還包括人文社會
科學
的知識,商業活動,日?;顒雍凸ぷ髦械慕涷灪椭R,人門獲取,運用和創造知識
的
知識,以及面臨問題做出判斷和提出解決辦法的知識
基本特征
隱含性
實體性
共享性
主觀性
價值性
復雜性
變化性
分類
實用知識,學求知識,閑談和消遣知識,精神知識,不需要的知識(多余的知
識)
四種類型
事實知識
原理知識
技能知識
人力知識
按照知識來源劃分
來源于生產實踐的知識
來源于社會實踐的知識
來源于科學實驗的知識
從知識管理角度
顯性知識
隱形知識
6.1.2知識管理
定義
知識管理是對知識,知識創造過程和知識的應用進行規劃和管理活動
國內普遍接受的定義:知識管理就是對一個企業集體的知識與技能的普獲并將這
些知識和技能分布到能夠幫助企業實現最大產出的任何地方的策略與過程
信息管理和知識管理的關系
區別
淵源關系上:知識管理是一個跨學科,綜合性的研究領域,并非完全是信息管
理的延伸與發展
內涵范圍上:信息管理主要是一種構建智力庫的過程,而知識管理是一種激勵
知識創新并突現價值的思想,通過發揮集體智能與知識共享來提高競爭力的過
程
目標與功能看:知識管理主要不是吸收和占有多少知識,而是促進組織機構運
用已有知識進行創造并創新知識,解決經營決策問題,因而其總體目標是知識
運用,具有較強的方向性和效用性
信息管理則無明確的服務方向性和外在目標性,僅具有潛在價值,因而可
以認為信息管理的目標主要是形成有潛在價值與功能的智力庫
業務上看:信息管理主要是信息的組織,控制欲利用過程,是根據規范和指令
對信息加以處理。
知識管理業務涉及發現知識,交流知識與信息,應用知識,包括信息管理
過程,激勵過程,契約構造過程,權利維護過程
聯系
信息管理是知識管理的基礎和重要組成部分
知識管理是對信息管理的揚棄
知識管理與信息管理能夠相互促進
6.1.3知識管理到產生與發展
6.1.4知識管理的對象
顯性
能夠很容易在個人各團體之間進行傳送的形式化知識,它是任何能夠被編碼的東
西
隱性
指很難以形式化,難以間接交流的個人知識,包括主觀的知識,見識和直覺,它
們來源于從事某項活動的人往往和特定的情景相關
6.1.5知識管理的核心
知識創新是知識管理的核心
技術創新
是知識創新的核心和基礎
制度創新
是知識創新的前提
管理創新
是知識創新的保障
知識的宿主是人,知識創新首先表現為個人的活動,在實踐中往往是許多人圍繞
某個
共同目標相互協調,合作而形成群體和組織,從而從整體方面表現出知識創新的
能力
知識創新已成為知識經濟發展的重中之中重,加強組織的知識管理是實現知識創
新的
根本途徑
6.1.6知識管理到目標
提高企業和組織的創新能力
實現企業和組織的集成化
增強企業和組織的靈活性
實現企業和組織的知識共享
6.1.7知識管理的基本特征
新的價值取向:知識和人才成為最大的資產和發展推動力
新的管理成本投入:知識管理需要投入成本
新的運作方式:強化人和技術的結合
新的創新機制:注重組織的知識共享與創新
新的領導方式:強調組織工作人員人人參與,集體領導
新的激勵方法:注重精神激勵,組織創新的主體被賦予更大的權力與責任
新的分配方式:“按知分配”
新的法律規范:知識管理需要知識契約
6.1.8知識管理的模型
知識管理活動
鑒別,創造,獲取,存儲,共享,使用
知識資源位于核心位置
知識管理保障的基礎措施
組織文化
技術設施
組織結構和制度
知識管理體系過程
策劃,實施,評價,改進
6.1.9知識管理的主要流程
知識生產
知識分享
知識應用
知識創新
6.1.10知識管理對當代社會發展的意義
知識管理對組織管理變革的意義
知識管理對個人,區域和國家發展意義
知識管理對當代社會發展的文化意義
6?2知識管理到主要內容
6.2.1知識資產管理
知識資產的概念
由企業和組織擁有或控制的,可用于獲利,不具有實體性的資產,它是傳統意義
上的無形資產的拓展
顯性資產
隱形資產
知識資產的評估
成熟程度
無形磨損程度
轉讓頻率
市場供求關系
知識資產的管理
涉及:人力資源管理,營銷管理,知識產權保護,公共關系,技術及信息管理
目的:在于提供新的技術,方法和環境以協調,支持員工對知識的創造,分配和
利用,最終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知識資產的轉移
個人知識之間的轉移
個人知識向組織知識的轉移
組織知識向個人知識的轉移
組織內部之間的知識轉移
組織指數向組織外部的轉移
組織外部知識向組織知識的轉移
外部環境之間的知識轉移
6.2.2人力資源管理
人力資源管理是知識管理的核心內容
在人力資源管理中貫徹知識管理
工作(招才,育才,用才,留才)
招才:是組織吸引和錄用善于利用知識,創造知識的員工
育才:育才就是培養人才
用才:使用人才,組織的管理者是人才使用的關鍵,對人才的使用應起到考
察,發掘和引導作用
留才:最主要的是解決人才對組織的忠誠度問題
組織(員工,管理者,人力資源管理人員)
方面(組織發展所需要的知識技能和對知識共享文化的認同)
基于知識管理的人力管理思想
很大程度上要依賴于組織的知識管理體系
6.2.3組織學習與創新
學習與組織學習
學習:技術和操作性技能
組織學習:并不是一個組織內部個人學習的簡單相加,而是一個社會化,集體化
的過程,是共同交流和協調的研究過程
學習型組織
組織成員擁有一個共同的愿景
組織由多個創造性個體組成
善于不斷學習
地方為主的扁平式結構
自主管理
組織的邊界將被重新界定
員工家庭與事業的平衡
領導者的新角色
創建學習型組織
樹立先進的學習理念
管理者率先垂范
建立適宜的組織結構
塑造學習型組織文化
建立培訓體系
充分利用先進的組織學習技術
建立合理的管理機制
6.2.4知識管理審計
概念
知識審計就是識別組織核心的信息和知識需求,分析知識差距和知識流等,并判
斷它們對經營目標的影響
作用
揭示組織知識管理現狀的優劣之處
分析知識管理的框架,障礙和促進因素
提高知識管理在組織的受關注程度
設計未來知識管理方法的路線圖
收集可測量的數據,以便對知識管理活動進行控制
流程
1制定戰略計劃
2SW0T分析
3實施知識審計
第一步-知識需求分析,基于戰略計劃和SWOT分析,確定哪些知識資源和能力是
最需要
第二步-知識存量分析,識別顯性的或物理的知識資產(文檔,數據,網站等)用
所需的隱性知識確定相關專家或個人
第三步-知識流分析,確定組織中的個人如何找到它們需要的知識,以及它們如何
分享或使用它們所擁有的知識
第四步-知識映射,將知識流分析進行可視化表示,直觀呈現知識在組織中的流動
過程,從而合理利用優勢或改進不足
4提供建議
知識審計的完整流程
準備階段
實施階段
完成階段
6.3知識管理的實現
6.3.1知識管理技術
知識信息的采集與生成技術
知識與信息的存儲技術
知識信息的檢索技術
知識信息集成與服務技術
知識信息的智能處理技術
知識信息的安全管理技術
6.3.2知識管理工具
知識管理工具的類型
知識獲取工具
知識開發工具
知識鎖定工具
知識共享工具
知識利用工具
知識評價工具
常用的知識管理工具
知識地圖
類型
分布式型
流程型
結構型
聯系型
術語表型
生命期型
導航型
認知型
功能
提供知識導航
利于知識共享
揭示隱性知識
促進知識創新
評估知識資產
知識門戶
知識倉庫
6.3.3知識管理系統
知識管理系統及其模式
基于層次模型的知識管理系統
層次3(專門的KMS)
專門的KMS1
專門的KMS2
層次2(KMS發生器)
發生器
層次1(KMS工具)
工具1
基于一般系統框架的知識管理系統
輸入,處理和輸出
基于生命周期的知識管理系統
知識獲取-知識編碼和存儲-知識傳遞-知識利用-新知識創造
基于知識實踐框架的知識管理系統
通過激發創造力和新知識生產來確認新問題
通過創造和存儲與這些問題有關的知識來解決新問題
利用相關知識來處理已得到解決的問題(資源庫)
涉及把新知識傳送給個人以支持對原問題的認識
基于資源的管理系統
知識管理系統的主要功能
可擴展的數據獲取和導入功能
知識分類機制
強大而靈活的分布式搜索功能
分級權限管理功能
多種發布方式
全面的知識展現功能
實時的知識容納功能
協同工作功能
6.3.4實現知識管理的組織保障
知識管理部門的主要職能包括
深入研究知識管理理論和實踐的發展動向,結合本單位的實際,規劃本單位的知
識管理戰略和戰術,以參謀部門的角色輔助領導的戰略決策和經營管理
推動知識管理的理念在本單位的傳播和實際運作
對公開知識資源(顯性知識)進行匯集,過濾,整理(包括定期更新和刪除),
分類存儲,方式等
鼓勵,督促和組織專業部門和人員將個人才智(包括專業經驗,案例資料,專家
渠道等隱性知識)貢獻到機構知識庫中進行共享,交流
負責知識管理系統和維護,包括根據用戶反饋和實際需求,不斷完善知識管理系
統等內容和功能
對員工進行信息管理和知識管理等培訓,一方面提高員工的管理能力,另一方面
提高員工對知識的總結和表達能力
結合知識質量和有效性,給知識的貢獻者以物質和精神獎勵
6.4C10與CKO
6.4.1信息主管(CIO)
是一個組織廣泛應用信息技術的產物
素質與能力
合理的知識結構
開拓創新,不斷進取
綜合分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團結合作
服務意識
豐富的工作經驗
職責
規劃,制定和實施組織的信息化戰略
為經營管理提供有效的信息和信息技術支持
傳播IT理念,建立并保持IT文化
管理信息化團隊,維護信息化環境
6.4.2知識主管(cko)
產生因素
第一:知識成為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
第二:實踐證明,大多數企業的最高管理者并不了解自己的企業擁有什么樣的知
識,特別是不了解存儲在每個員工腦中的隱性知識,企業不知道如何對這些知識
進行管理
第三:企業已經認識到了知識創造價值的巨大潛力,開始啟動知識管理計劃,把
知識作為一種重要資源納入管理體系
地位
二者處理的對象不同
CIO管理的對象是信息
CKO管理的是知識而不是信息
二者的職責不同
ck。比CIO寬泛,智力資本管理,組織的學習等都是知識管理等任務
CIO負責信息技術決策,信息技術實施和信息技術功能的管理,并通過信息資
源和信息技術來提高組織的核心競爭能力
ck。關注的不僅是最新的信息技術,而且還有推廣知識的“軟性”組織機制
人員素質方面
無論ck。還是CIO都應是具有信息技術,管理和業務知識的復合型人才,對其領
導能力,管理協調能力,組織經營能力由很高的要求
但實踐中,要求CIO有更高的信息技術素質,而對ck。來說,則更強調其與組織
業務有關的專業素質,以便能更好地完成知識匯總,分析,轉化和創新的工作
在組織中的地位方面
cko和C10都是企業決策層的成員,都參與企業的經營決策,但CIO更側重與信
息化方面,而ck。則要全面考慮整個組織的文化建設,人力資源管理,營銷戰
略,要從整個組織的角度對各部門所擁有的知識進行管理,幫助它們發展本部
門的專業知識,設計保護制度
cko的素質與能力
cko應該是技術專家
cko應該是戰略專家
cko應該是文化專家
cko應該是協調專家
cko應該有良好的個人品格
cko的職責
制定知識管理規劃,有計劃有步驟地組織實施知識管理計劃
設計,實施并監督公司的基礎設施建設,構建一個有利于組織知識發展的良好環
境
形成有利于知識創新的企業文化與價值觀,促進組織內部的知識流通與知識合作
有效管理知識資產
科學管理知識工作人員
防止知識流失
6.4.3CI0與CKO的異同
不同:產生原因,所處的地位,管理對象,管理知識的側重點和重心不同以及管理
職
能不同
相同:CIO和cko需協作以推動企業信息化和知識管理的發展
還有很大的不同,二者具有很強的互補性,cko的出現不會取代現有的CIO,二者
是有
分工的。
CIO是技術管理傾向性,cko是知識管理傾向性的,CIO負責企業的硬技術,硬結
構,
ck。負責企業的軟文化,軟環境。
ck。體制代表了企業信息管理體制的最新動向和趨勢,標志著企業信息管理已由
信息
資源管理過渡到知識管理階段
夕卜化externalization
隱性知識
隱性知識
社會化socialization
內化internalization
融合combination
顯性知識
顯性知識
定義審計目標
識別限制條件
確定指標體系
選擇審計方法
實施審計
編制審計報告
知識資產
完成階段
工具2
輸出:有用知識
處理:知識,人員,工具的交互
輸入:知識,人員,工具
第七章,信息資源化配置
7.1資源配置的經濟理論
7.1.1資源配置的概念
最大限度減少宏觀經濟浪費和實現社會福利最大化而對現代技術成果與各種投入
要素
進行的有機組合
7.1.2效率與“福利邊界”
一般效率:現有生產資源,包括有形資源和無形資源,與其所提供的人類滿足之
間的
對比關系
個別:所要面對的問題主要是該企業是否利用一定的生產資源生產出了最大量的
產
出,或者是否在生產時實現了“成本最小”。--技術效率或X效率
整個:在于一個經濟的全部生產資源與所有社會成員的總經濟福利之間的對比關
系,
主要的問題便在于資源是否在不同生產目的之間得到了合理配置,使其最大限度
地滿
足了人們的各種需要。一經濟效率或配置效率
經濟學意義上:效率指的是資源的配置已經到達這樣一種狀況:無論做任何改變
都不
可能同時使一部分人受益而其他人不受損。也就是說當經濟運行已達到有效時,
一部
分人進一步改善處境必須以另一些人處境惡化為代價。反之,如果資源配置是低
效率
的,那么通過改變現有的資源配置,至少一部分人可以提高福利水平,而不減少
其他
人的福祉
7.1.3埃奇沃斯盒式圖
在信息交易中的當事人是信息的消費者,每個信息消費者都是具有若干稟賦,這
種稟
賦就是一定數量的有限種信息消費品
7.1.4帕累托改進與帕累托有效
帕累托改進:如果存在一種可行的貿易,使交易雙方能夠互利,或者在不損害一
方利
益的前提下使另一方獲利,則稱這種貿易為帕累托改進
帕累托有效:當經濟不存在帕累托改進時所達到的狀態
7.1.5帕累托條件
產品在消費者之間的分配達到最優
生產要素在不同產品部門的投入達到最優
產出的組合達到最優
完全競爭市場與“帕累托最優”的實現
7.2信息資源配置與信息福利
7.2.1信息資源配置的概念
以人們的信息需求為依據,以信息資源配置的效率和效果為指針,調整當前的信
息資
源分布和分配預期過程。
在整個社會資源有效配置條件下,對信息產業投入于產出的安排。
7.2.2信息資源配置的特征
層次性
內容上的層次
信息資源開發的程度有深有淺
載體上的層次
信息資源具有不同性質的載體形式
用戶需求的層次
用戶的文化結構,年齡結構,知識結構等不同,使得對信息資源的需求也就各
不相同
動態性
主要受信息資源供給能力,資源需求,資源價格,購買者經濟實力等因素影響
漸進性
耗散結構理論,一個遠離平衡態的非線性的開放系統(不管是物理的,化學的,
生物的乃至社會的,經濟的系統)通過漲落,系統可能發生突變即非平衡相變,
由原來的混沌無序狀態轉變為一種在時間上,空間上或功能上的有序狀態
時效性
時效性的存在,使得信息資源的總效用常常得不到及時和全面餓挖掘,從而引發
不必要的社會財務浪費
共享性
信息資源不具有競爭性和排他性,還可以同時被不同的用戶使用,而不會影響其
內容的發揮,甚至在某種程度上,還能使得信息資源的內容變得更加豐富
7.2.3信息資源的橫向配置和縱向配置
橫向配置
區域配置和行(產)業配置
縱向配置
只有符合增值的投資項目,才能吸引資源的流入
7.2.4信息福利
直接意義:個人的信息福利取決于他們各自消費多少信息商品和信息服務
間接或者整體意義:信息產品和信息服務在很多時候并不是最終消費品,而是一
種“體系性活動”,它通過增加物質產品的產出使得既有的福利邊界向上移動
7.3信息資源配置的原則
7.3.1影響信息資源配置效率的因素
市場競爭和價格體系
市場是主要的資源配置手段
管理體制
科學的管理是進行信息資源有效配置不可缺少的手段
信息資源使用者情況
資源使用者的偏好傾向和資源的可獲得性。
資源使用者接受教育的程度。
布魯克斯知識結構方程:K(S)+'I=K(S+'S)
資源使用者的職業狀況
資源使用者的收入水平。
技術和資源條件。
效率與公平。
效率是公平的基礎和前提,沒有高效率就沒有高水平的公平,因而所謂的公平,
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公平,沒有公平就會出現信息資源的浪費,就談不上有效配
置。
7.3.2信息資源配置的基本原則
社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二零二五年度64排螺旋CT設備采購與配套軟件包合同
- 2025版辦公室租賃合同:包括企業孵化器服務與融資對接
- 2025版高端寫字樓辦公家具及設備搬遷服務合同
- 2025版礦產資源采礦合同合同履行監督協議
- 2025版學校被褥用品招標采購合同范本
- 二零二五年度茶葉品牌策劃合作合同標準范本
- 二零二五年度房地產開發項目承包合同范本
- 二零二五年度物流行業財務擔保合同倉儲物流成本與會計分析
- 遺傳因素在睡眠與心血管疾病中作用-洞察及研究
- 疾病預防策略分析-洞察及研究
- 職業技能競賽-網絡與信息安全管理員理論題庫(附參考答案)
- 2023年山東青島局屬高中自主招生物理試卷真題(含答案詳解)
- 2024年中華全國律師協會招聘5人歷年(高頻重點復習提升訓練)共500題附帶答案詳解
- 房地產 -2024年第二季度大連寫字樓和零售物業市場報告
- 檔案管理借閱制度
- 《電機與變壓器》教案
- 質量目標及實施計劃制定
- 重力式(仰斜、俯斜)擋土墻計算軟件
- 財務年終總結報告
- 小米 新員工入職培訓
- 2023年江蘇財經職業技術學院單招考試職業適應性測試試題及答案解析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