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本紀》教學設計(江蘇省市級優課)語文教案_第1頁
《秦始皇本紀》教學設計(江蘇省市級優課)語文教案_第2頁
《秦始皇本紀》教學設計(江蘇省市級優課)語文教案_第3頁
《秦始皇本紀》教學設計(江蘇省市級優課)語文教案_第4頁
《秦始皇本紀》教學設計(江蘇省市級優課)語文教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以讀悟寫讀寫相生——閱讀《秦始皇本紀》【學習目標】1.從閱讀中探尋寫作靈感、借用寫作素材、學習如何表達。2.閱讀與寫作互通互融。【學習過程】【活動一】佳作呈現品讀欣賞(一)◆要成為強者,必先有一顆強者之心;要俯瞰平庸的眾生,先必有一股“登臨意”。對,登臨,是辛棄疾“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的登臨,是杜甫“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登臨。◆思念使詩圣嘆故鄉月明,思念使女詩人瘦比黃花,思念使豪放派鼻祖幽夢還鄉相顧無言淚千行,思念使婉約派泰斗酒醒曉風殘月楊柳岸,思念使摩詰先生每逢佳節走入‘遍插茱萸少一人’的心境...(二)◆“那潤物的小雨,可曾撫淡了錦官城的濃艷。那滿皇都的煙柳,牽來了一片撩起閑緒的朦朧。””沏上一杯菊花茶,來聽一曲巴山夜雨的傾訴。”◆“那飄逸的李白,可愿為我拉來九天的銀河,千尺的飛流。”“床前明月光永遠是思鄉的霜露。”◆“那探出墻頭大道一抹杏花紅,可知園外春意正濃。”“夕陽映紅的古道上,斜長的一抹,是被西風吹瘦的馬的影子。”“千古心情,是慈母手中的針線,是游子身上的衣裳。夕陽西下,枯藤老樹殘陽斜掛,小橋流水,風兒吹散屋頂的縷縷炊煙。鳥兒都歸了家,而腳下的路卻依舊連著天之涯。……千古心情,是臨行前母親密密麻麻的一針一線,是臨走時念念叨叨的叮嚀囑托,是游子留戀的步伐,是頻頻顧首的期盼……千古的心情啊,這千年不變的永恒。”◆沒有比秦淮河更悠閑的姿態,泛動著遠處的槳聲燈影;沒有比承天寺夜游更曠達的心境,搖曳著月下的竹葉松柏。當提筆一來,便是滿紙才思,千古風情的日子逐漸遠去,當“為賦新詞強說愁”的附庸風雅侵入人心,有誰還會記得,那“不見復關,泣涕漣漣”的淚水和那“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的安慰呢?文學情懷終是藏在了哪個不知名的角落,它是在等待某個被發現當契機嗎?(《歸來吧,最美的文學情懷》)(三)琵琶行之父母有情“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孩子是父母愛的結晶,是由愛情轉為親情的結點。于是,我的爸媽便將我視作上帝賜予他們的天使。在母親的肚子宮殿里,我開始了家庭教育的第一課。聽輕音樂,做有氧體操,嘿嘿,都是我的必修課。在溫暖親切的環境下,我快樂地成長著。“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愛女成鳳。嚴父慈母在我的童年是兩個互補的角色。厲聲訓斥我的父親在教導我的時候,總有母親和聲細語的安慰。這便是成功所在。童年,我學的東西扎實牢回,這是父親的功勞,我的心靈善良而不嬌氣,這便是媽媽的疼愛有加了。絕不作溫室花朵,也絕不墮落消極。“間關鶯語花底滑”。上學后,爸媽便對我松了一點,不再成天限制我的活動。為了緩解學習的壓力,爸媽喜歡在周末帶我到郊外踏青。那段日子始終印在我的腦海,因為美好,因為不再重演。記得,花兒總是開著的,草兒總是綠油油的,風兒總是和煦的,鳥兒總是快活的,像我的心情。“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當叛逆之神降臨時,我不再乖巧地討父母歡心。總是覺得自己已經長大,不再需要陳詞濫調的叮嚀和嘮叨。喜歡上奇裝異服,喜歡上頂嘴,家里的氣氛有些凝重。回想起來,我似乎要走上一條錯咱了。要多謝我的父親。那副嚴厲的面孔突然換成了和藹和耐心。他一步步地引導我,以不揭我的短,也不重復說教,黑色的日子就在無聲中過去了。“曲終收撥當心劃,四弦一聲如裂帛”。終于把我拉扯大了。即將離開父母的我有些悲壯的感覺。爸媽老了,我發現他們鬢上的白絲;爸媽笑了,當我發現他們滿足的欣慰的目光。我突然哭了,爸媽的愛和他們的言傳身教早已銘刻我心。最后,爸爸說:“孩子,以后的路只能自己去走了,自己好好把握啊!”“座上泣下誰最多,掌上明珠雙眸濕”。我要感謝父親母親的教導,他們是最普通的父母,卻是我永遠敬仰的明星。他們為我照亮了前方的路,引導我走向光明的未來。【簡評】有關音樂的描寫的詩句編織行文結構,引用為行為轉換語言標志。【活動二】自主研習合作探究討論,總結方法規律【活動三】實戰演練沙場點兵(一)文本審美尋找《秦始皇本紀》中的文化因子(人物、語言、地點、典故、事件等。)(二)寫作遷移(可以圍繞“文化”、“腐敗”、“學古”、“師今”、“言論自由”等)【示例一】其實歷史已不止一次向人們鳴響了警鐘。假如當初蔡恒公聽信了扁鵲之言,他又何至于并入膏肓而一命嗚呼呢?假如當初馬謂采納了王平的建議,他又怎能遺恨街亭而伏誅于武侯摩下?話又說回來,如果當初秦始皇不聽李斯的建議而吞滅六國,又何以能一統天下?綜上所論,不難看出:善納人言者,昌;不納人言者,亡!【示例二】秦始皇歷時十載統一六國;司馬遷受宮刑卻著出絕世名篇;貝多芬雙耳失聰但譜出生命華章。他們都在“熬”。(《熬》)【示例三】◆世人觀兵馬俑,往往感嘆其規模宏大,令人震撼。然而鮮為人知的是,兵馬俑并不總是這樣“灰頭土臉”的——在剛出土的時候,它們色澤光鮮,一如山洞中那些美得使人屏息的彩蝶。然而,人們的驚嘆和羨艷的目光驚擾了那華美的色彩。一夜之間,彩色盡數褪去,留給世人的只有灰色的惋惜和遺憾。一連挖了幾個坑洞,一邊收獲了幾萬聲嘆息。終于,科學家們放棄了發掘,像失落的旅者們一樣,默默地退出。何必發掘呢?與其一次次被美攫住呼吸再一次次頓足于美的消逝,不如還美一個寧靜而適宜的棲身之所——我們知道,在那里,在厚厚的黃土下,有一群美的精靈。這就夠了。(《熄滅蠟燭,莫驚擾美》)◆縱觀秦國發展歷史,盡管在繼承王位問題上出現過多次的逆襲,但無一例外地選擇了強者。歷代秦王為秦帝國成就基業創立了不朽的功勛。但幸運不總是屬于秦帝國。當二世胡亥通過陰險手段獲得皇位時,卻一返常態地打破了秦朝的運勢。胡亥致命的缺點是年青,沒有任何執政經驗,完全聽命于宦官趙高,幾乎達到依賴的地步。趙高控制朝政,為秦國滅亡埋下了禍根。【示例四】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杜牧《阿房宮賦》)“阿房宮,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個史”,這是《紅樓夢》中的一句諺語。秦二世而亡,阿房宮早已被項羽一把火化為冷煙寒灰,但在“往事越千年”后,人們并沒有忘記它,可見秦始皇之“皇澤”是長久的。當然,這里加了引號的“皇澤”,只具諷刺意義。秦始皇修建阿房宮,從反面給后人留下多少思考,多少教訓!秦始皇妄圖長生不死,迷信方士,求不死之藥,但在死神面前,畢竟感到茫然,于是以建造長眠之所驪山墓。光這兩項工程,就動用了不下70萬的役夫和刑徒,而當時全國人口也不過二千萬左右。這種倒行逆施,激化了社會矛盾,導致秦王朝土崩瓦解。西漢文學家賈誼曾作《過秦論》三篇,總結秦王朝滅亡的教訓,指出其根本原因,是“仁義不施”。秦始皇死后“辒辌臭”載尸之車,令人掩鼻,秦二世被迫自殺,真乃死于非命,就此而論,秦皇父子,均屬不幸,但是哀其不幸,怒其腐敗!作為中國封建社會第一個統一的中央王朝,秦王朝只有十五年的壽命,可謂短祚,何以故?腐敗的規模固然空前,速度也令人瞠目。【示例五】這是一個政治英雄,又是一個專制暴君。秦始皇是以“暴”聞名于世的,自古以來,許多政治、史評偏愛用“暴虐”二字一口將秦始皇罵倒,然而著名史學家司馬遷早就看到:“秦取天下多暴,然世異變,成功大。”如何評價秦始皇的“暴”,必須做具體分析,否則很難客觀公正地評價一段歷史和一個歷史人物。如果忽略了由西周王制到秦朝帝制的社會變遷在若干重要指標方面相對弱化了社會性暴虐這個基本事實,如果不將社會性暴虐、時代性暴虐、制度性暴虐和個體性暴虐有所區別,就很難正確認識秦始皇這個極其復雜的歷史人物。【活動四】拓展遷移鞏固提升讀了這篇高考佳作,是不是從中獲得一些啟發呢?試著自己找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或文言文進行創造性改造。【現代文閱讀】(徐州、淮安、宿遷、連云港四市2009屆高三第三次調研考試)舊燕(張中行)①人總是覺得幾乎一切鳥都是美的,可愛的。如果只許選一種,以期情能專注,我必選“燕”。②我成年以前住在鄉下,先是土坯屋,后改磚瓦屋,都是祖傳形式,正房五間,東西廂房各三間,正房靠東西各間住人,中間一間兩旁砌柴灶,這一間前部有門,有意思的是前部的門,兩層:靠外的方形,只遮下半,向外開,名為風門;靠內的左右兩扇,高及頇,向內開,白日大敞,入睡前才關閉。這樣,起來之后,入睡之前,這前門就總是半敞著。是不是歡迎燕來住半年,生兒育女呢?說不清楚,因為祖祖輩輩都是“不識不知,順帝之則”。③總是公歷四五月之間,估計就是去歲那一對,回來了。門外罕有長者車轍的小家小戶添了熱鬧,風門之上,燕飛入飛出,早期是銜泥筑巢或補巢,其后是產卵孵化,再其后是打食喂雛鳥。人也忙,因為正是春種的時候。現在回想,其實不是因為都忙,而很可能是都具有“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的大德,才能夠如此和平共處。關于和平共處,還可以具體說說。只說兩件,都屬于克已諒人的,先說燕一方,巢筑在屋頂稍靠后的一根檁上,灰白色,作簸箕形,口敞開,向外偏上,農家早中晚三頓飯都要燒柴,煙氣火氣上升,推想在巢里必不好過,可是沒看見有不安然的表示。再說人一方,吃飯放矮長方桌,位置恰好在燕巢下,小蒴黃口待食的時候常有糞便落下,怎么對付呢,照例是飯桌移動位置,而不說抱怨的話。人燕和平相處,由人方面說是鳥獸可與共群,取其詩意,可以說是羲皇上的境界。④羲皇上與現代化難得協調,于是由20年代后期起,我出外上學,離開鄉村的祖傳式房,改為住學校宿舍,住北京的四合院,門不再是上部半敞的風門,室內不見檁,也就再也不見燕巢以及燕飛入飛出了。有時想到昔日,很懷念。幸而還有個余韻,是70年代早期,我由干校放還,人未亡而家已破,當然還要活下去,只好到北京大學女兒家寄居。住房是50年代建的四層磚樓,比較高大。我們夫婦住的一間南向,記不清是哪一年,四月末或五月初,竟飛來一對燕,選定上方近西南角,筑巢了。我很高興,想到又可以與燕結鄰,心里熱乎乎的。巢筑得不慢,常常見“空梁落燕泥”。及至筑成,我吃了一驚,競不是簸箕形,而是魚壺形,長圓,近上部的一旁開個小口,僅能容燕身出入。我至今不明白,是另一種燕呢,還是在鄉隨鄉,在城隨城呢?兩種巢相比,我還是更喜歡家鄉那一種,因為可以看見雛鳥的黃口。但總是又來身旁了,應該慶幸。慶幸之余,有時想到次年,至時還會回來吧?①不負所望,次年的春末準時回來。可是像是心不安定,先是利用舊巢,不久又筑新巢。也許對環境有什么意見吧,第三年回來,飛旋幾次,看看舊居,遠去,就不再來。⑤其后是時和地更現代化,我遷入北郊一座高層樓,居室有窗,有陽臺,都封閉,蚊蠅尚不能入,更不要說燕了。由樓窗下望,有空地,卻永遠看不到“乍晴池館燕爭泥”的景象。⑥常想到鄉村的舊居,可惜先則人禍,家里人都散而之四方,繼以天災,房屋倒塌,現在是連遺跡都沒有了。②其他人家,會不會仍保留祖傳的遺風,年年有舊燕歸來飛入飛出呢?但愿仍是這樣。不過,縱使能夠這樣,總是離我太遠了。那么,關于舊燕,我所能有,就只是一首昔年作也未能離開失落感的詩了,這是:漫與寒衾夢繡幃,天街細雨濕春衣。年年驛路生春草,舊燕歸時人未歸。(選自張中行散文集《舊燕》,有刪改)【高考佳作】綠色生活(2010屆高考江蘇考生)又到夏季。那片故鄉山野中青蔥如玉的水稻苗溫潤蓬勃的碧綠香氣便在午夜夢回之際,伴著蛙聲蟬鳴如潮水般而至。驀然驚醒的我,看著窗外大片灰黑色建筑投下的巨大陰影,聽到不知何處傳來的鳥兒啼叫,終究是只能悵然吟道:“舊時春燕何時歸?”我自小在鄉村中長大。那片廣闊的綠色原野,讓我覺得童年實在是幸會的際遇。春有連天碧草,夏有秧苗如玉。小小孩童的靈魂,便在這天地間最自然、純凈,最蓬勃、野性的色澤中抽穗拔節。“天地與我共生,萬物與我為一。”綠,是自然與生命本初的顏色,所以只有放養于天地之間,與萬物休戚相關的生活,才是綠色生活,才是古書中“羲皇上”的境界吧?所以那時,幾對燕子是我家的“房客”。每逢春至,它們必然準時到訪,在老屋的屋檐上筑巢。久之,漸漸相熟,它們仿佛是我們的親人。每日聽到屋梁上清脆婉轉的啼鳴,仿佛也帶著野生植物般蓬勃湛然的綠意,便教人心情欣悅可喜。有時吃飯,燕子會把糞便弄在桌上,一家人并不惱怒,反倒哈哈大笑。現在想來,我的童年實在是生活在自然綠意中的翡翠夢境。后來我便被父母接入了城市。高高的灰色寫字樓,我仰起小臉也數不清樓層數。鋼筋水泥的森林,叫我的心莫名堵塞黯淡。公園里倒也有修剪得精致的大片綠樹,可那綠意總讓我覺得虛假,又如何能比得上那故鄉契合于自然的“羲皇上”境界的綠意?今年的春天,我正端坐在書房寫作業,加厚的窗玻璃上突然傳來沉悶的敲擊聲。兩只燕子用力把翅膀撞擊在窗戶上。莫非是當年舊識?我一陣難過。縱然有心,我已無法再讓它們進來筑巢安息。現代人的公寓式建筑,哪有房梁,哪考慮到這些動物也需要一個家?燕子們努力了半天,仿佛明白了什么,忽地振翼,齊齊朝著家鄉的方向飛去。它們要回到那片綠色中筑巢么?可我在這鋼筋水泥的森林中絆住了腳。縱然心理上仍是那生活在綠色中的少年,但我卻無法如它們般自由歸去。“天地與我共生,萬物與我為一”,這樣的綠色生活終究只能化為清寂長夜中的幻夢么?這是我的悲哀,抑或是人類的悲哀?舊時春燕何時歸?我也只能吟這兩句無力的詩了:“年年驛站生春草,舊燕歸時人未歸。”【簡評】此文敘事抒情,細膩純真,憶寫翡翠夢境般的童年生活,對比進城后的森林般的鋼筋水泥高樓,感嘆天地萬物與我“共生”、“為一”之難。一對春燕,勾聯起文章的情思,前后呼應,引發出我何以歸、人類何以歸的深切呼喚,意旨高遠。(張中原,高考作文閱卷組副組長)【資料鏈接】(一)《秦始皇本紀》譯文1.十三年(前234),桓齮攻打趙國平陽邑,殺了趙將扈(hù,護)輒,斬首十萬人。秦王到河南去。正月,彗星出現在東方。十月,桓齮攻打趙國。十四年(前233),在平陽攻擊趙軍,攻占了宜安,打敗了趙國軍隊,殺死了趙國的將軍。桓齮平定了平陽、武城。韓非出使到秦國,秦國采納了李斯的計謀,扣留了韓非,韓非死在云陽。2.十五年(前232),秦國大舉出兵,一路到達鄴縣,一路到達太原,攻占了狼孟。這一年發生了地震。十六年(前231)九月,派軍隊去接收原韓國南陽一帶土地,任命騰暫時代理南陽太守。開始命令男子登記年齡,(以便征發兵卒、徭役。)魏國向秦國獻地。秦國設置麗邑。十七年(前230),內史騰去攻打韓國,擒獲了韓王安,收繳了他的全部土地。把那個地方設置為郡。命名為潁川郡。又發生了地震。華陽太后去世。老百姓遭遇到大饑荒。3.十八年(前229),秦大舉興兵攻打趙國,王翦統率上郡地區的軍隊,攻占了井陘。楊端和率領河內的軍隊,羌瘣(huì,會)攻打趙國,楊端和包圍了邯鄲城。十九年(前228),王翦、羌瘣全部平定打下了趙國的東陽,俘獲趙王。(他們又想)率兵攻打燕國,駐扎在中山。秦王到邯鄲去,(找到)當初與秦王生在趙國時的母家有仇的那些人,把他們全部活埋了。秦王返回,經由太原、上郡回到都城。秦始皇的母太后去世。趙公子嘉率領他的宗族幾百人到代地,自立為代王,向東與燕國的軍隊會合,駐扎在上谷郡。這年發生大饑荒。4.二十年(前227),燕太子丹擔心秦國軍隊打到燕國來,(十分)恐慌,派荊軻去刺殺秦王。秦王發現了,處荊軻以肢解之刑來示眾,然后就派遣王翦、辛勝去攻打燕國。燕國、代國發兵迎擊秦軍,秦軍在易水西邊擊潰了燕軍。5.二十一年(前226),王賁(bēn,奔)去攻打楚國。秦王于是增派援兵到王翦軍隊中去,終于打敗燕太子的軍隊,攻占了燕國的薊城,拿到了燕太子丹的首級。燕王向東收取了遼東郡并在那里稱王。王翦推說有病,告老還鄉。新鄭造反。昌平君被遷謫到郢城。(這一年)下了大雪,雪厚二尺五寸。6.二十二年(前225),王賁去攻打魏國,引汴河的水灌大梁城,大梁城墻塌壞,魏王假請求投降,(秦軍)取得了魏國的全部土地。

7.二十三年(前224),秦王再次詔令征召王翦,強行起用他,派他去攻打楚國。攻占了陳縣往南直到平輿縣(的土地),俘虜了楚王。秦王巡游來到郢都和陳縣。楚將項燕擁立昌平君做了楚王,在淮河以南反秦。二十四年(前223),王翦、蒙武去攻打楚國,打敗楚軍,昌平君死,項燕于是自殺了。8.二十五年(前222),秦國大規模舉兵,派王賁為將領,攻打燕國的遼東郡,俘獲燕王姬喜。回來時又進攻代國,俘虜了代王趙嘉。王翦于是平定了楚國的長江以南一帶,降服了越族的首領,設置了會稽郡。五月,秦國為慶祝滅掉五國,下令特許天下聚飲。

9.二十六年(前221),齊王田建和他的相國后勝派軍隊防守齊國西部邊境,斷絕和秦國的來往。秦王派將軍王賁經由燕國往南進攻齊國,俘獲了齊王田建。第一部分(1-9)用簡要精練的文筆敘寫了秦統一六國的過程。10.秦國剛統一天下,命令丞相、御史說:“我憑著這個渺小之身,興兵誅討暴亂,靠的是祖宗的神靈,六國國王都因他們的罪過受到了應有的懲罰,天下安定了。現在(如果)不更改名號,就無法顯揚我的功業,傳給后代。請商議帝號。”丞相王綰(wǎn,碗)、御史大夫馮劫、廷尉李斯等都說:“從前五帝的土地縱橫千里,外面還劃分有侯服、夷服等地區,諸侯有的朝見,有的不朝見,天子不能控制。現在您發動正義之師,討伐四方殘賊,平定了天下,在全國設置郡縣,統一了法令,這是亙古不曾有,五帝也比不上的。我們恭謹地跟博士們商議說:‘古代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尊貴。’我們這些臣子冒死罪獻上尊號,王稱為‘泰皇’。帝王的命令稱為‘制書’,文告命令稱為‘詔書’,天子自稱為‘朕’?。秦王說:“去掉‘泰’字,留下‘皇’字,采用上古‘帝’的位號,稱為‘皇帝’,其它的就按你們議論的辦。”(于是)下令說:“可以”。追尊莊襄王為太上皇。又下令說:“我聽說上古有號而沒有謚,中古有號,死后根據生前品行事跡給個謚號。這樣做,就是兒子議論父親,臣子議論君主了,非常沒有意義,我不采取這種做法。從今以后,廢除謚法。我就叫做始皇帝,后代就從我這兒開始,稱二世、三世直到萬世,永遠相傳,沒有窮盡。”11.丞相王綰等進言說:“諸侯剛剛被打敗,燕國、齊國、楚國地處偏遠,不給它們設王,就無法使那里安定。請封立各位皇子為王,希望皇上恩準。”始皇把這個建議下交給群臣商議,群臣都認為這樣做有利。廷尉李斯發表意見說:“周文王、周武王分封子弟和同姓親屬很多,可是他們的后代逐漸疏遠了,互相攻擊,就像仇人一樣,諸侯之間彼此征戰,周天子也無法阻止。現在天下*您的神靈之威獲得統一,都劃分成了郡縣,對于皇子功臣,用公家的賦稅重重賞賜,這樣就很容易控制了。(要讓)天下人沒有邪異之心,(這)才是使天下安寧的好辦法。設置諸侯沒有好處。”始皇說:“以前,天下人都苦于連年戰爭無止無休,就是因為有那些諸侯王。現在我依仗祖宗的神靈,天下剛剛安定,如果又設立諸侯國,這等于是又自引戰亂,卻想要求得安寧太平,難道不困難嗎?廷尉說得對。”12.(于是)把天下分為三十六郡。每郡都設置守、尉、監。改稱百姓叫做“黔首”。下令全國特許聚飲以表示歡慶。收集天下的兵器,聚集到咸陽,熔化之后鑄成大鐘,十二個銅人,每個重達十二萬斤,放置在宮廷里。統一法令和度量衡標準。統一車輛兩輪間的距離。書寫使用統一的文字(隸書)。領土東到大海和朝鮮,西到臨洮、羌中,南到北向戶,往北據守黃河作為要寒,沿著陰山往東一直到達遼東郡。遷徙天下富豪人家十二萬戶到咸陽居住。諸如祖廟及章臺宮、上林苑都在渭水南岸。第二部分(10-12)秦統一后采取各種措施鞏固其統治。13.三十四年(前213),秦始皇在咸陽宮擺設酒宴,七十位博士上前獻酒頌祝壽辭。仆射(yè,夜)周青臣走上前去頌揚說:“從前秦國土地不過千里,仰仗陛下神靈明圣,平定天下,驅逐蠻夷,凡是日月所照耀到的地方,沒有不臣服的。把諸侯國改置為郡縣,人人安居樂業,沒有戰爭的憂患,功業可以流傳萬代。自古及今無人能比得上您的威德,。”始皇十分高興。博士齊人淳于越上前說:“我聽說殷朝、周朝統治天下達一千多年,分封子弟功臣,給自己當作輔助。如今陛下擁有天下,而您的子弟卻是平民百姓,一旦出現像齊國田常、晉國六卿之類謀殺君主的臣子,沒有輔佐,靠誰來救援呢?凡事不師法古人而能長久的,還沒有聽說過。剛才周青臣又當面阿諛,以致加重陛下的過失,這不是忠臣。”始皇把他們的意見下交群臣議論。丞相李斯說:“五帝的制度不是一代重復一代,夏、商、周的制度也不是一代因襲一代,(可是)都憑著各自的制度治理好了,這并不是他們故意要彼此相反,而是由于時代變了,情況不同了。現在陛下開創了大業,建立起萬世不朽之功,這本來就不是愚陋的儒生所能理解的。況且淳于越所說的是夏、商、周三代的事,哪里值得取法呢?從前諸侯并起紛爭,才大量招攬游說之士。現在天下平定,法令出自陛下一人,百姓在家就應該致力于農工生產,讀書人就應該學習法令刑禁。現在儒生們不學習今天的卻要效法古代的,以此來誹謗當世,惑亂民心。丞相李斯冒死罪進言:古代天下散亂,沒有人能夠統一,所以諸侯并起,說話都是稱引古人為害當今,矯飾虛言擾亂現實,人們只欣賞自己私下所學的知識,指責朝廷所建立的制度。當今皇帝已統一天下,分辨是非黑白,一切決定于至尊皇帝一人。(可是)私學卻一起非議法令、教化,人們一聽說有命令下達,就各根據自己所學加以議論,入朝就在心里指責,出朝就去街巷談議,在君主面前夸耀自己以求取名利,追求奇異說法以抬高自己,在民眾當中帶頭制造謗言。像這樣卻不禁止,在上面君主威信就會下降,在下面朋黨的勢力就會形成。(臣以為)禁止這些是合適的。我請求讓史官把不是秦國的典籍全部焚毀。除博士官署所掌管的之外,天下敢有收藏《詩》、《書》、諸子百家著作的,全都送到地方官府那里去一起燒掉。有敢在一塊兒談議《詩》、《書》的處以死刑示眾,借古諷今的滿門抄斬。官吏如果知道而不舉報,以同罪論處。命令下達三十天仍不燒書的,處以臉上刺字的黥刑,處以守邊筑城的刑罰四年,(發配邊疆,白天防寇,夜晚筑城。)所不取締的,是醫藥、占卜、種植之類的書。如果有人想要學習法令,就以官吏為師。”秦始皇下詔說:“可以。”第三部分(13)議”學古”與“師今”,秦始皇定焚書政策。

14.七月丙寅日,始皇在沙丘平臺逝世。從直道回到咸陽,發布治喪的公告。皇太子胡亥繼承皇位,就是二世皇帝。九月,把始皇安葬在酈山。始皇當初剛剛登位,就挖通治理了酈山,到統一天下后,從全國各地送來七十多萬徒役,鑿地三重泉水那么深,灌注銅水,(填塞縫隙,)把外棺放進去,又修造宮觀,設置百官位次,把珍奇器物、珍寶怪石等搬了進去,放得滿滿的。命令工匠制造由機關操縱的弓箭,如有人挖墓一走近就能射死他。用水銀做成百川江河大海,用機器遞相灌注輸送,頂壁裝有天文圖象,下面置有地理圖形。用人魚的油脂做成火炬,估計很久不會熄滅。二世說:“先帝后宮妃嬪沒有子女的,放她們出去不合適。”就命令這些人全部殉葬,殉葬的人很多。下葬完畢,有人說是工匠制造了機關,奴隸們都知道,奴隸眾多就難免會泄露出去。隆重的喪禮完畢,寶物都已藏好,就封閉了墓道的中間一道門,又把墓地最外面的一道門放下來,工匠和奴隸全部被封閉在里邊,沒有一個再出來的。墓上栽種草木,(從外邊)看上去好像一座山。15.二世皇帝元年(前209),二世二十一歲,趙高擔任郎中令,執掌朝廷大權。二世下詔,增加始皇祠廟里用來祭祀的牲畜數量和對山川等祭祀的禮儀。命令大臣們討論推尊始皇廟號的事。大臣們都叩頭說:“古時候天子的祖廟為七廟,(祭祀七代祖宗,)諸侯五廟,大夫三廟,即使是萬世以后也不能毀除。如今始皇廟是至高無上的,天下人都要進獻貢品賦稅,增加祭祀用的牲畜,禮儀完全具備,不能有比這個再高的。先王廟有的在西雍,有的在咸陽。天子按禮儀應當單獨捧著酒祭祀始皇廟。從襄公以下的廟都毀除。所建共七廟。大臣們都依禮進獻祭祀,推尊始皇廟為皇帝始祖廟。皇帝仍自稱為‘朕’。”第四部分(14-15)寫始皇帝生前大興土木修建驪山陵墓及死后的殉葬情況,最后寫秦二世即位。(二)秦始皇的政績一、政治1.提高帝王尊嚴:贏政自以為功過『三皇』、德兼『五帝』,故兼采古代共主之尊號而合為『皇帝』,用作天子之專稱.從此中國歷史上之君主便稱為『皇帝』,贏政則被叫做秦始皇.此外,又用一系列專門名稱來顯示全國最高統治者之無上權威,如皇帝自稱『朕』,其命令叫『制』或『詔』,其用印則曰『璽』.2.厲行中央集權:丞相等各自向皇帝負責,一切聽命於皇帝.另廢除世卿世祿制,自中央至地方官員均由皇帝任免,無權世襲.3.實施嚴刑峻法:秦朝在秦國原有的法律基礎上,修訂了一套嚴密之法律,頒行於全國.二、軍事1.修筑長城:秦始皇把戰國時北方燕、趙、秦三國舊修之長城連接起來,『筑長城,因地形,用制險塞,起臨洮,至遼東,延萬余里』.三、經濟1.統一貨幣:禁止使用六國各自的龜、貝、玉等幣.規定全國統一使用金、銅兩種圓形貨幣,其中金為上幣,銅為下幣.2.統一度量衡:以商鞅時的秦國度、量、衡器具,作為全國斗算長短、大小、輕重之標準.3.定土地私有:秦自商鞅時廢井田、開阡陌以來,即逐漸允許土地私有和自由買賣.統一全國后,秦室更加重視農業生產,讓占有土地之百姓呈報占田數并納稅,正式承認土地私有制之合法.四、交通1.修建馳道:秦在原來六國車馬道路之基礎上,修建寬闊一律之馳道,以首都咸陽為中心.2.溝通水路:秦疏浚鴻溝作為水路樞紐,又於公元前二一四年,修長達六十多里之靈渠,溝通了湘、漓二水.五、文化1.統一文字:戰國時期,『田疇異畝,車途異軌、律令異瀳、衣冠異制、言語異聲、文字異形』,秦始皇令李斯把原來秦國之大篆整理簡化而成小篆,在全國通行.后又簡化小篆成隸書,亦在秦代流行於全國.2.統制思想:為防止百姓反抗,秦始皇在思想上也實行了嚴厲之統制,如頒布禁書令,大肆收繳焚毀書籍,又坑殺非議朝政的儒生四百余人,史稱『焚書坑儒』.六、對外秦始皇於并吞六國、統一天下之后,復北伐匈奴、南平百越,使中國版圖大定,西自隴蜀,東至遼東,北起大漠,南抵南海,形成后來中國疆域之基礎.1.北伐匈奴:戰國末年以來,匈奴時常南侵,威脅到燕、趙、秦等國人民的生命財產和安全,公元前二一五年,乃在燕、趙、秦舊長城之基礎上,加以增筑,連結成一條長達五千余里的所謂『萬里長城』.是為古代中國及世界最偉大的建筑工程之一.2.經略百越:百越乃古代中國南方越族之泛稱,在全國統一之前,秦已逐漸征服甌越、閩越等.(三)秦始皇暴政1.徵斂無度,賦稅奇重:為了維持龐大的軍費開支與工程建設,滿足窮奢極欲之生活,始皇不惜對民眾課以重稅,全國出現『男子力耕,不足糧餉,女子紡織,不足衣服,竭天下之資財以奉其政』的嚴重狀況,以致民不聊生,百姓『衣牛馬之衣,食犬口之食』.2.好大喜功,濫用民力:秦始皇急功近利、不恤民情,連年大興土木、四處征戰,為了自己之奢欲,在首都附近造阿房宮、修驪山墓,所耗民夫竟七十萬人以上.據估計,當時服兵役之人數遠超二百萬,占壯年男子三分之一以上.如此重稅苦役,實非百姓所能忍受.3.嚴刑峻法,民怨鼎沸:秦自商鞅變法以來,法令即十分嚴苛,一人死罪誅及三族,一家犯法鄰里連坐,百姓動輒被罰充苦役或慘遭酷刑.4.箝制思想,焚書坑儒:秦始皇還把嚴刑峻法施之於思想領域,大肆統制思想,禁錮思想自由.結論:秦始皇無論在政治、軍事、文化上,都有他偉大的貢獻,但他殘暴的個性,卻使人民痛苦不堪,或許這是秦朝滅亡的一大因素吧!論秦始皇給后人留下的錯誤印象說到秦始皇,人們習慣性的把他認做暴君;而秦皇所統治的秦朝,也幾乎被人眾口一致的指責為暴政。但是,這一切都是真的嗎?——題記“伏尸百萬,流血漂櫓”在世界范圍內,通過戰爭擊敗敵國之后,千篇一律的做法都是將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