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傳播第一講_第1頁
跨文化傳播第一講_第2頁
跨文化傳播第一講_第3頁
跨文化傳播第一講_第4頁
跨文化傳播第一講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跨文化傳播第一講第1頁,共71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課程內容:

第一講文化與傳播第二講跨文化人際傳播:語言傳播與非語言傳播第三講跨文化組織傳播:跨國公司與跨文化傳播第四講跨文化大眾傳播:大眾傳媒與跨文化傳播第五講文化全球化問題評說第六講跨文化傳播中的障礙與改進第2頁,共71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1、拉里·A·薩默瓦(LarryA.Samovar),查理德·E·波特(RichardE.Porter)

:《跨文化傳播》,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2、熊麗君,劉學華:《跨文化交際學》,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0.3、單波,石義彬:《跨文化傳播新論》,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4、約翰·湯姆林森:《全球化與文化》,南京大學出版社,2004.第3頁,共71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功夫熊貓》導演寫給中國一封用心良苦的情書《李安:古典俠義水墨中國》

:“武俠片是個很特殊的國粹技術,但我恨它的粗糙、不登大雅之堂。我以好萊塢的品質去要求,又要有藝術片的味道,結果是中西古今雅俗都加入,成了現在的面貌。拍片時,我知道那些東西通不過西方標準,我愛面子,想提升主流華語片的品質,為華語片臉上貼金。我覺得,中國古典的東西的確有不足之處,無論是從西方的戲劇性、語法、美學觀點,還是西方結構的情節推理等優勢,我希望都能在影片中做足。……特別是文化情境的轉換時,我發現很困難,但不調整,國際上又真的拿不出手。當我做跨文化開拓時,當我硬改掉一些華語片的慣性時,是不是也暴露了華語片的弱點,使得它失去了生機?《臥虎藏龍》引發出工業、商業及文化上的沖擊,同時在文化政治上引發的尖端現象,我到底是做了好事,還是壞事?我也不知道,但覺得又有責任去面對?!保ㄐ吕司W:,/m/c/2007-10-30/02041769239.shtml.)第4頁,共71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二戰結束后,一名原在英軍服務的錫克人解甲歸田,他的印度老家是在巴基斯坦邊境的一個鄉村。當時印度剛獲獨立,就分裂成興都教徒占多數的印度和回教徒壟斷的巴基斯坦。兩國之間經常發生因世代結下的宗教仇怨所挑起的血腥屠殺。錫克農夫有一天拯救了一名逃難時和家人失散的年輕回教徒女孩,保護她免于被族人殺害,后來兩人互生感情而結婚,但是前面仍有重重的宗教與種族障礙考驗著他們。兩人婚后生下女兒,太太打聽到家人下落,只身回家去探望父母,一去沒有音訊。錫克老公念妻心切,為了入境巴基斯坦去找老婆,不惜放下信仰,剪發改當回教徒……《悲戀印巴》第5頁,共71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男人來自金星,女人來自火星》作者以男女來自不同的星球這一新鮮、生動、形象的比喻作為他的全部實踐活動的理論支撐點:即男人和女人無論是在生理上還是心理上,無論是在語言上還是在情感上,都是大不相同的。這一比喻貫穿著他的這本通俗的暢銷讀物之始終,并冠以書名之中。

《蒙娜麗莎的微笑》第6頁,共71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第一講文化與傳播第7頁,共71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一、我們身處的跨文化傳播環境(一)正在加速的全球化進程

案例:一位英國人,在一家以美國為主的多國公司設在倫敦的辦公室工作。一天晚上,他駕駛自己的日本汽車回到家。她妻子已經到家了,她在一家進口德國廚房設備的公司工作。他們吃了晚餐,晚餐包括新西蘭的小羊,加利福尼亞蘿卜、墨西哥蜂蜜、法國乳酪和西班牙葡萄酒。然后他們坐下看電視,節目是在芬蘭制作的。第8頁,共71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

全球化(Globalization)是一系列過程,它意味著相互依賴。對它最簡單的定義就是:依賴性的增強。這種增強體現在政治、經濟和文化等維度上。

全球時代所描述的則是一種我們已經創造或是想要創造的制度。全球時代是我們當前生活的社會條件。我們可以被看做是全球時代的第一批公民。第9頁,共71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人口流動有限的自然資源引發沖突環境問題需要全球攜手合作國際沖突的有效解決需跨文化沖突新的經濟領域跨國并購第10頁,共71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數字化技術將聲音、圖畫、文本等全部轉化成計算機可讀形式,即變成一組組由0和1組成的字符,將信息以編碼形式加載其中。是信息傳播技術最根本的一個方面,作用于信息的生產、分配和儲存過程。。(二)傳播新技術層出不窮,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數字傳播新技術將人類交流帶入了全新的世界第11頁,共71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交互式,傳播新技術提供了人們自己主動去尋找信息、索要信息和發布信息的可能,提高了個體的參與性,打破了大眾傳媒發展初期單向的、一對多的傳送模式,促進了互動模式的實現。個人化,傳播新技術賦予信息接受者更多的內容控制權,接收者能對所傳播的內容進行個性化處理,還能傳播自己感興趣的內容。網絡化,信息網絡將不同國家甚至全球幾乎所有方位串連在一起,形成一個龐大的信息流通體系。時間和空間的壓縮,傳播新技術使得信息傳播擺脫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第12頁,共71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人際傳播媒介:電話,電子郵件互動操作媒介:“使用過程”的控制信息搜索媒介:互聯網,具有空前的容量,同時也可以作為便利的圖書館與資料來源。集體參與式的媒介:運用目的是為了共享和交換信息、觀念、經驗。從單純的工具,到部分承擔情感與情緒功能。(網絡、電視電話會議)新媒介依照它們共有的渠道將其分為:第13頁,共71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Poster(1999)認為網絡沖破了印刷與廣電模式的限制:1)使多對多交談成為可能;2)使文化內容的同步接受、交流與再分配成為可能;3)使傳播行為脫離與國界、疆域之間的關系;4)提供實時性的全球接觸;5)將現代/后現代的主體至于網絡性的工具中。Livingstone(1999):網絡的新,在于結合互動性以及廣泛的內容、廣大的受眾和全球的傳播性質。第14頁,共71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三)跨文化傳播學的興起

學科淵源:從西梅爾的“陌生人”到帕克的“邊緣人”

1908年,德國哲學家西梅爾(GeorgSimmel)提出的“陌生人”概念被視為跨文化傳播學科的基石。“陌生人”是雙重意義的統一,其矛盾身份的辨證統一體現在“人與人之間的任何關系的接近和距離的統一”?!蹦吧恕北仨氁獊碜酝獠?,并作為一個暫時的“內部人”與常住小區者產生相對的意義,同時,陌生人也必須保持他在身份上與小區的疏離,以保持作為陌生人的客觀性?!八翢o偏見地統觀情況的全貌,用更加普遍的、客觀的理想來衡量,并且在他的行動中,不受習慣、倫理、先入之見的約束”。第15頁,共71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人們往往是用懷疑的眼光來看待這個“陌生人”。這是因為對于大多數社會成員而言,“陌生人”的行為是不確定的、無法預測的,因而是“怪異的”。如果懷疑得不到消除,人們便會對“陌生人”產生恐懼心理,繼而發展到仇視,引發種種非理性的“排外行為”。美國社會學家帕克“邊緣人”概念(marginalman):“邊緣人”定義為“一種文化雜糅的產物,他們生活在兩種不同文化的邊緣,但是并不能完全融入其中”

“陌生人”如何與其他社會成員之間進行交往和溝通?這正是跨文化傳播研究的核心所在。第16頁,共71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跨文化傳播學在美國誕生

威廉·萊德爾(WilliamJ.Lederer)和尤金·伯迪克(EugeneBurdick)根據自己的經歷,寫成了《丑陋的美國人》(TheUglyAmerican,1958)一書,反思了戰后美國開展的對外交流工作中的種種弊端。在他們的筆下,“丑陋的美國人”是世界各國的民眾對美國人的看法。這是因為那些在海外的美國人大都是傲慢無禮,妄自尊大的。他們不愿意學習所在國的語言和文化,“只在美國使館和官邸附近活動”,因此無法融入當地的社會生活當中。美國人缺乏跨文化傳播的意識和技巧。在不同國家、民族和文化之間,在國內不同的社會群體和種族群體之間,如何實現有效的溝通?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美國“干預主義”的對外政策受阻:技術和軍事上的援助項目很少被當地人所接受,而傳播美國文化和價值觀的努力也收效甚微。第17頁,共71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

1946年,美國國務院設立了有關對外事務研究的專門機構——外交研究所(ForeignServiceInstitute,簡稱FSI)

1959年,愛德華·霍爾出版了跨文化傳播學的奠基之作《無聲的語言》

(TheSilentLanguage)。20世紀70年代,跨文化傳播研究從人類學中分離出來,成為傳播學研究領域的一部分。第18頁,共71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菊與刀》(TheChrysanthemumandtheSword),美國人類學家魯思·本尼迪克特(RuthBenedict)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接近尾聲時受美國政府委托,為解決盟軍是否應該占領日本以及美國應該如何管理日本的問題,運用文化人類學方法對即將戰敗的日本進行研究所得出的綜合報告,這本書的主要內容是分析了日本國民的性格。1946年該報告被作者整理成書出版,遂成本書。第19頁,共71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從美國國內的“小氣候”來看,20世紀60年代以來,多元文化主義在美國蓬勃興起。由黑人民權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領導的群眾運動在美國各個社群和族群當中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少數族裔、女性、同性戀、殘障人士等邊緣弱勢群體在大眾傳媒上發出了越來越多的聲音。在思想界和文化界,“政治正確”(politicalcorrectness)逐漸成為廣泛的共識。第20頁,共71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

跨文化傳播研究20世紀60年代末開始進入了美國的大學和研究機構,在學科建設上取得了長足的發展。截至2006年,30多所大學設立了與此有關的博士項目,450多所大學把它列為“通識教育”的必修課程。跨文化培訓、咨詢和管理工作也成為美國的政府機構、社會組織和企業日常工作的一部分。截至2005年,美國有近20萬人從事與跨文化傳播有關的工作,包括外交官、駐外記者、外派教師和學者、專業技術顧問、談判師,等等,并且成立了名為“SIETAR”(全稱為“跨文化教育、培訓和研究協會”)的行業協會。跨文化傳播學的發展第21頁,共71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北京大學關世杰教授的《跨文化交流學》(1995)是這方面最早的一本教科書。此后,相關研究在中國傳媒大學、武漢大學、廈門大學等高校展開,出版了一批有影響的學術著作。

2004年夏天在武漢大學召開了跨文化傳播的國際研討會,標志著這門學科在中國的發展漸趨成熟。第22頁,共71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二、基本理論(一)什么是文化?詞源學上文化:文學和教化拉丁文:cultura本意為耕種和作物培育

1、界定文化的兩種基本取向法蘭克福學派:文化絕不是任何人都可以無差異享用的產品,文化是高尚的,只有付出了艱辛勞動和不懈努力的人才能獲得它和完善它,人類文化的成果應該是藝術。功能:“否定”、“對幸福的承諾”第23頁,共71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文化人類學家:文化或文明……就其廣義而論,是個復合的整體,它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和個人作為社會成員所獲得的其他能力和習慣。文化就是為了提升個人和社會的生存能力,增強適應能力,以及保持他們的成長和發展,一代一代傳承下來,并通過后天習得的共同行為。文化有外在形式(如藝術品和等級制度)和內在形式(如價值觀、態度、信仰、感知、情感方式、思維模式及認識論等)。費孝通:什么是文化?用人工把自然的土變成用具,變成能服務與人的生活的東西,這就是文化。第24頁,共71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文化的特征文化是后天習得的文化適應:個人在有意識或無意識的情況下,從特定的文化中學到能力的過程。互動/觀察/模仿從諺語中學習文化事實勝于雄辯斑馬從不討厭自己的條紋談話是精神的食糧人活一口氣,樹爭一張皮從民間故事、傳說和神話中學習從藝術中學習文化通過大眾傳媒學習文化第25頁,共71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文化代代相傳文化以符號為基礎文化具有系統性變動不居:創新擴散適應文化的適應性第26頁,共71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2、文化的深層結構世界觀:對上帝、人道、自然、存在問題、宇宙、生命、苦難、死亡以及其他影響成員感悟世界的哲學問題的看法。家庭:孩童的文化啟蒙者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家庭年齡社會化歷史:形成文化身份第27頁,共71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3、文化模式第28頁,共71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第29頁,共71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第30頁,共71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第31頁,共71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霍夫斯泰德的價值觀維度

荷蘭文化協會研究所所長霍夫斯泰德用20種語言從態度和價值觀方面,在收集了40個國家包括從工人到博士和高層管理人員在內的,共116,000個問卷調查數據分析的基礎上,寫作了著名的《文化的結局》一書。根據研究成果,霍氏認為文化是在一個環境中的人們的共同的心理程序,不是一種個體特征,而是具有相同的教育和生活經驗的許多人所共有的心理程序。不同的群體、區域或國家的這種程序互有差異。這種文化差異可分為四個維度: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不確定性規避,權力距離,陽性主義和陰性主義。第32頁,共71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IndividualismVersusCollectivism)

個人主義:(1)個體是社會最重要的單位(2)強調獨立性而非依賴性(3)個人成就獲得獎勵(4)每個個體的獨一無二性具有最重要的價值。集體主義:擁有一個區分自己人團體和外人團體的嚴格的社會框架。強調(泰安迪斯):(1)自己人團體而非個人的觀點、需要和目標(2)由自己人團體界定的社會規范和責任而非個人獲得快樂的行為(3)自己人團體的觀念而非個人的不同觀念(4)時刻準備與自己人團體成員合作第33頁,共71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第34頁,共71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

不確定性規避(UncertaintyAvoidanceIndex)

在任何一個社會中,人們對于不確定的、含糊的、前途未卜的情境,都會感到面對的是一種威脅,從而總是試圖加以防止。高度不確定性規避高度不確定性規避的文化為了避免不確定性和模糊,常常向其成員提供穩定性,尋求共識。低度不確定性規避比較容易接受生活中的不確定性,不為偏離主流的人或主張所困擾,對不尋常性的容忍度比較強。第35頁,共71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第36頁,共71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權力距離(PowerDistance)較大的權力距離擁有權力的人和受權力影響的人之間在各個方面存在明顯差異。社會等級無處不在,并且不平等的關系被機制化了。較小的權力距離有權者和無權者之間的關系緊密,交流較多。第37頁,共71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第38頁,共71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陽性主義與陰性主義(MasculineVersusFeminality)

男性特征和女性特征被展示和評價的程度。陽性主義指社會主導價值觀在多大程度上以男性為導向。與這種文化相關的是一些展示野心、不同的性角色、成就、追逐金錢等行為和雄性的標志。在陽性社會里,要求男性有主導能力,進取心強并且行事果斷。(愛爾蘭菲律賓希臘奧地利日本意大利)陰性主義特征的文化強調關心、理解別人的行為。陰性主義世界觀認為,男性無需行事果斷,他們也可擔當起照顧人的角色,倡導性別平等。陰性社會的性別角色比陽性社會容易變化,兩性相互依賴的行為比較合適。(瑞典、挪威、芬蘭、丹麥、荷蘭)第39頁,共71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第40頁,共71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第41頁,共71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第42頁,共71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第43頁,共71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第44頁,共71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克拉克洪和斯托貝克的價值觀導向價值觀“告知”文化成員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并指導他們如何生活。

分析文化模式的五種價值觀導向導向價值觀和行為人性基本為惡善惡混合體基本為善人類與自然人從屬于自然天人合一人是自然的主人時間感覺傾向于過去傾向于現在傾向于未來行動正在發生正在變化實踐社會關系服從權威傾向集體個人主義的第45頁,共71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人的本性導向安妮·弗蘭克:不管怎樣,我仍然相信人在本質上是好的康德:扭曲的人性中不能生長出正直的東西惡清教徒善惡論擁有較濃學習和教育傳統的歐洲人善儒學佛教第46頁,共71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人與自然導向人類從屬于自然人類不能駕馭生活中最強大的力量,不管這種力量是上帝、命運還是魔力。(印度、南美)與自然合作人類應該盡一切力量與自然和諧相處(東亞)控制自然人類應為自身利益去征服和主導自然力量第47頁,共71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時間導向對待過去、現在、將來的態度和這三者影響交流的方式。過去導向相信并重視過去發生的事情,歷史、已確定的宗教和傳統至關重要。現在導向最真實的事物存在于此時此地。(菲律賓、墨西哥、拉丁美洲)未來導向強調未來,期待未來比當前更美好。“昨天不屬于我們,我們不想恢復昨天,但是明天卻是我們的,我們或者贏得它或者輸掉它”。(LyndonJohnson)第48頁,共71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行動導向正在發生導向即時的行動拉丁文化正在變化導向該導向常與重精神輕物質生活的文化相關印度教、佛教實踐導向行動主體的成就可以通過外在的標準進行衡量第49頁,共71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社會關系導向權威主義導向

阿拉伯世界集體主義導向中國印度非洲墨西哥拉美個人主義導向第50頁,共71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霍爾的高語境和低語境導向

根據交流中所傳達的意義是來自交流的場合還是來自交流的語言,將文化分為高語境和低語境兩種。高語境(HC)的交流或訊息是指大多數信息都已經體現出來了,只有極少的信息清楚地以編碼的方式進行傳達。低語境(LC)的交流正好相反,大多數信息都是通過外在的語言方式進行傳達。第51頁,共71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高語境在高語境文化中(土著美國、拉丁美洲、日本、中國和朝鮮),人們信息網絡資源方面具有極高的同質性,通過手勢、空間的使用甚至沉默來提供信息,更加依賴和熟悉非語言交流,交流方式隱晦、間接和含蓄。低語境在低語境文化中(德國、瑞士和美國),人口具有較低的同質性,語言傳達了大多數信息,交流方式直接、坦率。對可信度認識的差異(印尼諺語:空罐子叫得最響)對待沖突方式的差異第52頁,共71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

第53頁,共71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思維模式綜合思維與分析思維直覺思維與邏輯思維歸納思維與演繹思維第54頁,共71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非正式性和正式性果敢和人際和諧第55頁,共71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4、文化的功能文化是人們適應環境,解讀生活的主要手段。(解釋世界)基本需要(吃、住和健康)衍生需要(工作組織、食物分配、安全和社會控制)綜合需要(心理安全、社會和諧和生活目標)第56頁,共71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第57頁,共71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二)什么是傳播?蜜蜂跳“8”字舞給同伴指示食物的方向和距離從動物傳播到人類傳播第58頁,共71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第59頁,共71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能動性和創造性是人類傳播區別于動物傳播的本質特征第60頁,共71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傳播”譯自英語Communication,源自拉丁語Communicatio和Communis。該詞的解釋有十幾種,包括“通信”、“會話”、“交流”、“交往”、“交通”、“參與”等等,其基本意思是“與他人建立共同的意識”。庫利:強調傳播的社會關系性(社會學傳統)皮爾士:強調傳播是觀念或意義的傳遞過程(符號學或語義學傳統)社會學傳統和語義學傳統的合流:“通過符號或象征手段而進行的社會互動”“通過社會互動而共享意義”作為理論用語的“傳播”第61頁,共71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1976年美國學者丹斯和拉爾森列舉了126種之多,主要代表性觀點:▲共享說“傳播就是變獨有為共有的過程?!? ——戈德▲互動關系說“傳播可以定義為通過訊息進行的社會的相互作用?!薄癫{▲符號說“運用符號——詞語、畫片、數字、圖表等傳遞信息、思想、感情、技術等。這種傳遞的行動或過程通常稱為傳播。” ——貝雷爾森和塞納▲目的、影響、反應說傳播就是“某個人(傳播者)傳遞刺激(通常是語言的)以影響另一些人(接受者)行為的過程。”——霍夫蘭第62頁,共71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傳播魯本和斯迪沃特:人類傳播就是處于某種關系、群體、組織和社會中的個人向環境,或相互之間發出信息和進行反饋,以便與之適應的過程。第63頁,共71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

傳播過程的基本組成要素1、傳播者2、受傳者3、訊息4、媒介5、反饋

誰(傳播者)說什么(訊息)通過什么渠道(媒介)對誰說(受傳者)有什么效果(效果)第64頁,共71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65傳播過程的隱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