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暖與人類健康_第1頁
氣候變暖與人類健康_第2頁
氣候變暖與人類健康_第3頁
氣候變暖與人類健康_第4頁
氣候變暖與人類健康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氣候變暖與人類健康第1頁/共12頁目錄氣候變暖與人類健康1氣候變暖與人類健康2海洋災害的幾種主要種類1海洋災害的幾種主要種類2溫馨小提示1溫馨小提示2我們能為環保做些什么?1我們能為環保做些什么?2羅芳小學五(3)班季瑞寧刊號:22244919第2頁/共12頁氣候變暖與人類健康

據有關專家統計表明,近100年來,地球表面的大氣溫度平均升高了0.3—0.6度。引起增溫的原因,除了氣候的自然變化外,主要還是人類活動的結果。假如人類不采取限制溫室氣體排放的措施,預計21世紀每隔10年,地球將升溫0.3度。全球氣候的變暖對人類健康是有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對地球升溫最為敏感的當屬一些居住在中緯度地區的人們,暑熱天數延長以及高溫高濕天氣直接威脅著他們的健康,1995年的夏季熱浪造成全世界許多大城市出現了死亡率特別高的現象;與此同時,氣溫增暖,“城市熱島”效應和空氣污染更為顯著,又給許多疾病的繁殖、傳播提供了更為適宜的溫床。第3頁/共12頁氣候變暖與人類健康氣候的變暖會改變氣候帶的界線,這就會給許多“喜熱病菌”提供了更廣闊的生存、活動空間。例如,由于氣候變暖,無霜帶的范圍得到了擴大,所以,非洲中部的高原地帶竟然流行起了瘧疾;本來在有的國家已經消滅的瘧蚊,又在一些地區出現。還有,隨著地球升溫,一些攜帶病菌的昆蟲也會向越來越溫暖的地區遷移,從而導致一些本已滅絕的傳染疾病“卷土重來”。溫室氣體的排放是地球升溫的最主要的因素,而溫室氣體中的氟氯烴為主的氣體對臭氧層有較大的破壞性,這樣就導致陽光中的紫外線輻射的增加,有可能提高皮膚癌、白內障和雪盲的發病率。世界衛生組織曾在一份預測中指出:“非黑色素瘤皮膚癌的發生率在2050年后可增加6%—35%;南半球的上升率要更高一些,因為那里總的臭氧消耗量更大。”當然,氣候變暖對人類健康也并非毫無益處。自80年代以來,世界各地“暖冬”的年份都普遍增多。冬季氣候變暖,對氣管炎、支氣管炎、風濕和類風濕病以及心腦血管方面疾病的預防和治療,無疑是益大于弊的。不過,也有專家指出,由于暖冬年份較多,人的抗寒能力普遍下降,暖冬里患感冒等病的人數反而增多。第4頁/共12頁海洋災害的幾種主要種類我國是世界上海洋自然災害最嚴重的少數國家之一,主要種類有:(一)風暴潮我國東鄰西太平洋,這是各大洋中生成熱帶氣旋最多的地區,來自高緯地帶的冷空氣與來自海上的熱帶氣旋和溫帶氣旋的交互影響,使我國沿海大風與巨浪接連不斷,并在沿岸形成災害性的風暴潮。風暴潮是指由強烈大風擾動而引起的海平面異常升高使海水漫溢上陸而釀成災害的現象。相反如海平面大幅度異常性下降,使海灘裸露,也可形成“負風暴潮”災害。風暴潮影響的范圍一般幾十至上千公里,持續時間1-100小時。如逢天文大潮,常形成重災。1949年上海風暴潮淹沒農田200多萬頃,上海市區水深1—2米,死1670人。1969年4月23日溫帶風暴潮使萊州灣沿海海水內侵達30—40公里。1989年08號臺風風暴潮使廣東損失11.13億元,1989年23號臺風風暴潮使浙江損失13.23億元。我國自1949—1990年共發生臺風風暴潮308次,溫帶風暴潮278次。第5頁/共12頁海洋災害的幾種主要種類

(二)災害性海浪浪高6注以上的災害性海浪是嚴重海洋災害。我國每平均有400—500人死于浪災,1979年、1989年巨浪曾摧毀了“渤海2號”和“爪哇海號”鉆井平臺。1989年僅受臺風的影響,在浙江、廣東和海南三省沿岸地區,巨浪就沉損船只3408艘,沖毀海堤900公里,死亡200余人,直接經濟損失約5億元。1989年7月17日珠江口遭受臺風襲擊,海浪使172公里大堤被沖毀,363.6萬畝農田受災,這次臺風海浪共沉損船只

536艘。第6頁/共12頁溫馨小提示第7頁/共12頁溫馨小提示第8頁/共12頁我們能為環保做些什么?據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有關資料顯示:在全世界污染最嚴重的50個城市中,我國占了30個;在全世界污染排名前10位的城市中,我們占了8個。另據國家環保總局有關領導前不久向新聞界透露,我國環境污染惡化還在加重,僅大氣污染每年就損失1100多億。

這是一組驚心動魄的數字。作為生活在這片土地上所有清醒、理智的公民,沒有理由不為這嚴酷的現實而焦慮,因為這與我們現在的生活質量息息相關,更與我們的子孫后代將來能不能擁有一個適宜的生活環境、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繼續生存下去——姑且不論高質量的生存下去——密切聯系。然而,僅僅是焦慮或者僅僅寄希望于環保部門的動作,又遠遠不夠,更重要的是,從現在起,我們能為我們的國家、我們所處的城市與地區的環境保護做些什么?

第9頁/共12頁我們能為環保做些什么?“我們倡導不用、少用塑料袋。使用布袋子、菜藍子既是我們北京市民的以往的良好習慣,也是當前保護環境的需要”。這是前不久北京市市長在一封致市民的公開信中發出的聲音。這之前,我們從鄭州、上海等地,也曾聽到過這種聲音。塑料袋在日常生活中為人們廣泛使用,而其自然降解的時間在200年以上。“白色污染”正是構成目前城市污染的重要污染源。少用、不用塑料袋,盡管會令我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