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教材圖文版小兒推拿常用穴位及特定穴第1頁/共110頁小兒推拿常用特定穴------概說
運用小兒推拿療法防治小兒常見疾病,不僅要熟練掌握小兒推拿手法的操作和臨床應用,還應熟記小兒推拿穴位的位置、臨床作用,掌握穴位的操作方法。第2頁/共110頁第3頁/共110頁第4頁/共110頁小兒推拿穴位的組成:
小兒推拿穴位由十四經穴、經外奇穴、阿是穴以及小兒推拿本身所特有的特定穴位組成。第5頁/共110頁小兒推拿特定穴的特點:其一,穴位形狀呈點、線、面狀;其二,穴位大多數分布在人體頭面和四肢,特別是雙手居多。其三,穴位散在分布,不像十四經穴那樣有經絡線相連。第6頁/共110頁小兒推拿特定穴的命名:◎根據人體部位,如臍、腹、脊等;◎根據臟腑命名,如心經、小腸經、胃經等;◎根據手法操作形象,如二人上馬、水底撈明月等;◎根據穴位作用功能,如端正、精寧等;◎根據五行學說,如云水入土、運土入水等;◎根據自然界山谷河流,如山根、洪池等;◎根據建筑物體,如天庭、三關等;◎根據動物名稱,如老龍、龜尾等;◎根據哲學名詞,如手陰陽、內八卦等。第7頁/共110頁小兒推拿常用穴位及特定穴一、頭面部穴位二、胸腹部穴位三、腰背部穴位四、上肢部穴位五、下肢部穴位第8頁/共110頁小兒推拿常用穴位及特定穴
一、頭面部穴位1、天門9、百會2、坎宮(眉弓)10、橋弓3、太陽11、耳后高骨4、印堂12、風池5、山根13、天柱骨6、水溝14、承漿7、迎香15、四白8、囟門16、牙關第9頁/共110頁1、天門【位置】兩眉中點至前發際成一直線。【操作】兩拇指自下而上交替直推,稱推攢竹,又稱開天門。【次數】30~50次。【功用】疏風解表、開竅醒腦、鎮靜安神,外感內傷均宜。圖1-4-5
開天門頭面部穴位第10頁/共110頁圖1-4-6推坎宮2、坎宮(眉弓)【位置】眉心至眉梢成一橫線。【操作】兩拇指自眉心向兩側眉梢分推,稱推坎宮,亦稱分頭陰陽。【次數】30~50次。【功用】疏風解表、醒腦明目、止頭痛。頭面部穴位第11頁/共110頁3、太陽【位置】眉梢與外眼角中點,向后約1寸凹陷處。【操作】兩拇指橈側自前向后直推,稱推太陽;用中指端揉或運,稱揉太陽或運太陽。向眼方向揉運為補,向耳方向揉運為瀉。【次數】30~50次。【功用】推太陽主要用于外感發熱;揉運太陽能疏風解表、清熱明目、止頭痛。圖1-4-7揉太陽頭面部穴位第12頁/共110頁4、印堂【位置】兩眉頭連線的中點。【操作】用中指指端作揉法或兩手拇指、示指擠捏。【次數】揉20-30次。擠捏至皮膚呈紫紅色。【功用】醒腦,提神,祛風通竅。頭面部穴位第13頁/共110頁﹡5、山根【位置】印堂之下,兩目內眥之間。【操作】用拇指指甲掐,稱掐山根。【次數】3~5次。【功用】開竅醒腦、安神。
圖1-4-8
掐山根頭面部穴位第14頁/共110頁﹡6、水溝【位置】人中溝上1/3與下2/3交界處。【操作】用拇指指甲掐,稱掐人中。【次數】3~5次,或醒即止。【功用】掐人中能醒神開竅,主要用于急救。圖1-4-9
掐人中頭面部穴位第15頁/共110頁7、迎香【位置】鼻翼旁0.5寸,鼻唇溝中。【操作】用食、中二指按揉,稱揉迎香。【次數】20~30次。【功用】宣肺氣、通鼻竅。
圖1-4-10
揉迎香頭面部穴位第16頁/共110頁8、囟門【位置】前發際正中上2寸,百會前凹陷中。
【操作】兩手四指扶患兒頭部,兩拇指自前發際向該穴交替推之(囟門未合者,僅推至邊緣),稱推囟門;拇指端輕揉本穴,稱揉囟門。【次數】50~100次。【功用】鎮靜安神、通竅。頭面部穴位第17頁/共110頁9、百會【位置】頭頂正中線與兩耳尖連線之交點。【操作】用指端或掌心按揉,稱按揉百會。【次數】50~100次。【功用】鎮靜安神、升陽舉陷。
圖1-4-11
按揉百會頭面部穴位第18頁/共110頁10、橋弓【位置】頸部兩側沿胸鎖乳突肌成一線。【操作】用拇指或食、中、環三指揉,或用拇、食兩指提拿,或用拇指抹。【次數】揉50~100次,提拿3~5次,抹3~5分鐘。【功用】舒筋活血、解痙止痛。圖1-4-12拿橋弓頭面部穴位第19頁/共110頁11、耳后高骨【位置】耳后入發際,乳突后緣高骨下凹陷中。【操作】用兩拇指或中指端按揉,按揉耳后高骨。【次數】30~50次。【功用】疏風解表,安神除煩。
圖1-4-13按揉耳后高骨頭面部穴位第20頁/共110頁12、風池【位置】頸后枕骨下,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三角凹陷中。【操作】用拇指、食指按揉或用拿法。【次數】5~10次。【功用】發汗解表、祛風散寒。圖1-4-14
按揉風池頭面部穴位第21頁/共110頁13、天柱骨【位置】頸后發際正中至大椎穴成一直線。【操作】用拇指或食、中兩指,自上向下直推,稱推天柱骨。亦可用湯匙邊蘸水自上向下刮,稱刮天柱骨。【次數】推100~500次,刮至皮下輕度瘀血即可。【功用】降逆止嘔、祛風散寒。圖1-4-15
推天柱骨頭面部穴位第22頁/共110頁頭面部穴位14、承漿【位置】下頜正中,頦唇溝中央凹陷處。【操作】用拇指指甲掐,稱掐承漿。用拇指指面揉,稱揉承漿。【次數】掐3-5次,揉20-30次。【功用】安神鎮靜,開竅升陽。第23頁/共110頁頭面部穴位15、四白【位置】目正視,瞳孔直下,當眶下孔凹陷中。【操作】用示、中指按揉,稱揉四白。【次數】揉20-30次。【功用】祛風明目。第24頁/共110頁頭面部穴位16、牙關【位置】耳垂下1寸,下頜骨凹陷中。【操作】用拇指按或中指揉,稱按牙關或揉牙關。【次數】按10次,揉50次。【功用】開關竅。第25頁/共110頁小兒推拿常用穴位及特定穴
二、胸腹部穴位1、天突9、臍(神闕)2、乳旁
10、肚角3、乳根11、丹田4、膻中
12、璇璣5、中脘13、上脘6、腹14、氣海7、脅肋15、關元8、天樞
第26頁/共110頁圖1-4-16
按揉天突﹡1、天突【位置】在胸骨切跡上緣正中凹陷處。【操作】①按揉天突,用中指指端按或揉,稱按天突或揉天突,或先按繼而揉之稱按揉天突。②點天突,以示指或中指指端微屈,向下用力點之。③捏擠天突,用兩手拇、示指捏擠天突穴。【次數】按揉30次;點3?5次;捏擠至皮下瘀血呈紅紫色為止。【功用】理氣化痰、降逆止嘔,止咳平喘。胸腹部穴位第27頁/共110頁﹡2、乳旁【位置】乳頭外側旁開0.2寸。【操作】醫者以兩手四指扶患兒之兩脅,再以兩拇指于穴位上揉之,稱為揉乳旁。【次數】揉50~100次。【功用】寬胸理氣、止咳化痰。圖1-4-17
按揉乳旁胸腹部穴位第28頁/共110頁﹡3、乳根【位置】乳頭直下0.2寸,平第五肋間隙。【操作】醫者用兩手食指或中指端揉,稱揉乳根。【次數】揉50~100次。【功用】宣肺理氣、化痰止咳。圖1-4-18
按揉乳根胸腹部穴位第29頁/共110頁4、膻中【位置】在胸骨上,平第四肋間隙處,相當于兩乳頭連線之中點,屬任脈。【操作】醫者用中指指端揉,稱揉膻中;兩手拇指自穴中向兩旁分推至乳頭,稱分推膻中;用示指、中指自胸骨切跡向下推至劍突,稱推膻中。【次數】100?300次。【功用】寬胸理氣,止咳化痰。圖1-4-19
揉膻中圖1-4-20分推膻中胸腹部穴位第30頁/共110頁5、中脘【位置】臍上4寸,胸骨下端劍突至臍連線的中點,屬任脈。又指中脘部。【操作】用掌根或拇指、食指、中指指端按揉,稱揉中脘;用掌心或四指摩,稱摩中脘;自中脘向上直推至喉下或自喉往下推至中脘,稱推中脘,又稱推胃脘。【次數】揉或推100?300次,摩5分鐘。【功用】健脾和胃、消食和中,化滯。圖1-4-21
揉中脘圖1-4-22推中脘胸腹部穴位第31頁/共110頁6、腹【位置】在腹部。【操作】患兒取仰臥或坐位,醫者用兩拇指指端沿肋弓角邊緣或自中脘至臍,向兩旁分推,稱分推腹陰陽;用掌面或四指摩之,稱摩腹。逆時針摩為補,順時針摩為瀉,往返摩之為平補平瀉。【次數】分推100~300次;摩5分鐘。【功用】消食化滯、降逆止嘔、健脾止瀉、通便。圖1-4-23分腹陰陽胸腹部穴位第32頁/共110頁7、脅肋【位置】從腋下兩脅至天樞處。【操作】患兒取坐位,醫者兩手掌自患兒兩腋下搓摩至天樞處,稱為搓摩脅肋,又稱按弦走搓摩。【次數】50~100次。【功用】順氣化痰、除胸悶、消積聚。圖1-4-24搓摩脅肋胸腹部穴位第33頁/共110頁8、天樞【位置】臍旁2寸,左右各一,屬足陽明胃經。【操作】醫者用食、中指指端按揉之,稱揉天樞。【次數】揉100~200次。【功用】疏調大腸、理氣消滯。
圖1-4-25揉天樞胸腹部穴位第34頁/共110頁圖1-4-26
揉臍9、臍(神闕)【位置】位于肚臍,屬任脈。【操作】醫者用中指端或掌根揉,稱揉臍;用掌或指摩之,稱摩臍,逆時針摩或揉為補;順時針摩或揉為瀉;往返揉或摩之為平補平瀉。【次數】揉100~300次;摩約5分鐘。【功用】溫陽散寒、補益氣血、健脾和胃、消食導滯。胸腹部穴位第35頁/共110頁﹡10、肚角【位置】臍下2寸,旁開2寸兩大筋。【操作】患兒仰臥,醫者用拇、食、中三指向深處拿之,稱拿肚角,操作時向偏內上方做一推一拉一緊一松的輕微動作為一次。【次數】按、拿各3~5次。【功用】健脾和胃、理氣消滯、止腹痛。
圖1-4-27
拿肚角胸腹部穴位第36頁/共110頁﹡11、丹田【位置】小腹部,臍下2.5寸。【操作】醫者用中指端或掌根揉,稱揉臍;用掌或指摩之,稱摩臍,逆時針摩或揉為補;順時針摩或揉為瀉;往返揉或摩之為平補平瀉。【次數】揉100~300次;摩約5分鐘。【功用】溫陽散寒、補益氣血、健脾和胃、消食導滯。圖1-4-28
揉臍胸腹部穴位第37頁/共110頁胸腹部穴位﹡12、璇璣【位置】在天突下1寸,胸骨柄中央。【操作】沿胸肋自上而下向左右兩旁分推,稱開胸;若沿胸肋分推后,再自鳩尾處向臍上直推,最后摩腹部,稱為開璇璣。【次數】開胸5次,開璇璣50次。【功用】寬胸,理氣化痰,降逆止嘔,消食止瀉。第38頁/共110頁胸腹部穴位﹡13、上脘【位置】前正中線上,臍上5寸。【操作】用拇指、中指端或掌根按揉,稱揉上脘,用四指柔,稱摩上脘。【次數】揉100次;摩5分鐘。【功用】健脾和胃、消食和中。第39頁/共110頁胸腹部穴位﹡14、氣海【位置】前正中線上,臍下1.5寸,屬任脈。【操作】用拇指或中指或掌根揉,稱揉氣海,用拇指或中指端點、按,稱點氣海或按氣海。【次數】揉100次;點、按均5次。【功用】散寒止痛,引痰下行。第40頁/共110頁胸腹部穴位﹡15、關元【位置】前正中線上,臍下3寸。【操作】用拇指或中指或掌根揉,稱揉關元,若用艾條灸之,稱灸關元。【次數】揉100次;用艾條灸3-5分鐘,或以局部紅潤為度。【功用】培補元氣,補腎壯陽。第41頁/共110頁小兒推拿常用穴位及特定穴
三、腰背部穴位1、脊柱
7、腎俞2、大椎
8、七節骨3、肩井9、龜尾4、風門
10、三焦俞5、肺俞11、大腸俞6、脾俞第42頁/共110頁
圖1-4-30捏脊
圖1-4-29推脊1、脊柱【位置】大椎至長強成一直線【操作】醫者用食中指腹自上而下做直推法,稱為推脊。雙手用捏法自下而上稱捏脊,每捏三下將背脊提一下,稱捏三提一法。捏之前先在背部輕輕按摩幾遍,使肌肉放松。【次數】推100~300次;捏5~10遍。【功用】調陰陽、理氣血、和臟腑、通經絡、培元氣、壯身體等。腰背部穴位第43頁/共110頁2、大椎【位置】在第七頸椎與第一胸椎棘突之間,屬督脈。【操作】醫者用中指指端按或揉,稱按大椎和揉大椎。用雙手拇指、示指將其周圍的皮膚捏起,向其穴擠去,稱捏擠大椎。【次數】按揉30?50次,捏擠至局部皮膚紫紅瘀斑為度。【功用】清熱解表、通經活絡。圖1-4-31
揉大椎腰背部穴位第44頁/共110頁3、肩井【位置】在大椎與肩峰連線之中點,肩部筋肉處。屬足少陽膽經。【操作】用拇指與示、中二指對稱用力提拿肩井,稱拿肩井;用指端按其穴,稱按肩井。【次數】拿3?5次,按揉10?30次。【功用】疏通氣血,發汗解表。圖1-4-32
拿肩井腰背部穴位第45頁/共110頁﹡4、風門【位置】第二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操作】醫者用示、中指指端揉,稱揉風門。【次數】揉20?30次。【功用】解表通絡、止咳平喘。圖1-4-33
揉風門腰背部穴位第46頁/共110頁5、肺俞【位置】在第三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操作】用兩手拇指或示、中指指端揉,稱揉肺俞;兩手拇指分別自肩胛骨內緣從上向下推動,稱推肺俞或分推肩胛骨。【次數】揉50?100次,推100?200次。【功用】調肺氣,補虛損,止咳嗽。
圖1-4-34
揉肺俞圖1-4-35分推肩胛骨腰背部穴位第47頁/共110頁
﹡6、脾俞【位置】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操作】用揉法,稱揉脾俞。【次數】揉50?100次。【功用】能健脾胃,助運化,祛水濕。圖1-4-36
揉脾俞腰背部穴位第48頁/共110頁7、腎俞【位置】第二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操作】用揉法,稱揉腎俞。【次數】揉50?100次。【功用】滋陰壯陽,補益腎元。圖1-4-37
揉腎俞腰背部穴位第49頁/共110頁
8、七節骨【位置】在第四腰椎與尾骨端(長強)成一直線。【操作】醫者用拇指橈側面或食、中指腹自下向上推之,稱推上七節骨;自上而下推,稱推下七節骨。【次數】100~300次。【功用】溫陽止瀉、瀉熱通便。
圖1-4-38
推上七節骨腰背部穴位第50頁/共110頁9、龜尾【位置】位于尾骨端。【操作】醫者用中指或拇指端揉,稱揉龜尾。【次數】揉100~300次。【功用】通調大腸。圖1-4-39
揉龜尾腰背部穴位第51頁/共110頁腰背部穴位10、三焦俞【位置】在第1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屬足太陽膀胱經。【操作】用揉法,稱揉三焦俞。【次數】揉100次。【功用】調理三焦,通利水道,補益元氣。第52頁/共110頁腰背部穴位11、大腸俞【位置】第2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操作】用揉法,稱揉大腸俞。【次數】揉100次。【功用】滋陰壯陽,補益元氣。第53頁/共110頁小兒推拿常用穴位及特定穴
四、上肢部穴位1、脾經14、胃經
27、二人上馬(二馬、上馬)
2、肝經15、小天心
28、左端正
3、心經
16、內勞宮
29、右端正
4、肺經
17、內八卦
30、一窩風
5、腎經18、外八卦
31、膊陽池
6、大腸19、總筋32、三關7、小腸20、陰陽(大橫紋)33、天河水8、腎紋21、十宣34、六腑9、腎頂22、二扇門35、老龍10、小橫紋23、五指節36、洪池11、四橫紋(四縫)24、外勞宮
37、曲池12、掌小橫紋25、精寧38、外關13、板門
26、威靈
39、內關第54頁/共110頁圖1-4-41清脾經圖1-4-40補脾經
1、脾經【位置】拇指末節螺紋面。【操作】醫者用左手握患兒之左手,用右手拇指螺紋面貼在小兒拇指螺紋面上做旋推,稱為補脾經。在小兒拇指螺紋做向心性直推,稱為清脾經。旋推與直推結合推之,稱為清補脾經。【次數】100~500次。【功用】健脾胃、補氣血;清濕熱、消食積、化痰涎。
上肢部穴位第55頁/共110頁
2、肝經【位置】食指末節螺紋面。【操作】醫者用左手握患兒之左手,用右手拇指螺紋面貼在小兒食指螺紋做向心性直推,稱為清肝經。在小兒食指螺紋面上做旋推,稱為補肝經。肝經一般只清不補,如有肝血不足、肝陰不足的情況一般以補腎經代替。【次數】100~500次。【功用】平肝瀉火、解郁除煩、鎮驚熄風等。圖1-4-42清肝經上肢部穴位第56頁/共110頁
3、心經
【位置】手中指末節螺紋面。【操作】醫者用左手握患兒之左手,用右手拇指螺紋面貼在小兒中指螺紋做向心性直推,稱為清心經。在小兒中指螺紋面上做旋推,稱為補心經;心經一般只清不補,如有心血不足、心陽不足的情況一般以補脾經代替。【次數】100~500次。【功用】清熱退心火;補益心血、養心安神。圖1-4-43
清心經上肢部穴位第57頁/共110頁
4、肺經【位置】無名指末節螺紋面。【操作】醫者用左手握患兒之左手,用右手拇指螺紋面貼在小兒食指螺紋面上做旋推,稱為補肝經。在小兒食指螺紋做向心性直推,稱為清肝經。【次數】100~500次。【功用】宣肺清熱、補益肺氣、止咳化痰。圖1-4-44
肺經上肢部穴位第58頁/共110頁
5、腎經【位置】在小指末節螺紋面。【操作】醫者用左手握患兒之左手,用右手拇指螺紋面貼在小兒小指螺紋面上做旋推,稱為補腎經。在小兒小指螺紋面做向心性直推,稱為清腎經。腎經一般只補不清,如有小便赤澀、小便不通等情況一般以清小腸或清后溪代替。【次數】100~500次。【功用】滋腎壯陽、溫養下元、強壯筋骨、清熱利尿。圖1-4-45
補腎經上肢部穴位第59頁/共110頁
6、大腸【位置】在食指橈側緣,由指尖至虎口成一直線。【操作】醫者用右手拇指橈側面,自指尖直推至虎口為補,稱補大腸;反之為清,稱清大腸;來回推之,稱清補大腸。【次數】100~500次。【功用】調理腸道、止寒熱瀉痢、退肝膽之火、通便。圖1-4-46
補大腸上肢部穴位第60頁/共110頁
7、小腸【位置】在小指尺側邊緣,自指尖至指根成一直線。【操作】用推法自指尖向指根直推為補,稱補小腸;反之為清,稱清小腸。【次數】100~500次。【功用】滋陰補虛、清熱利尿、泌別清濁。圖1-4-47清小腸上肢部穴位第61頁/共110頁
8、腎紋【位置】手掌面,小指第二指間關節橫。【操作】醫者用中指或拇指端按揉之,稱揉腎紋。【次數】揉100~500次。【功用】祛風明目、散結熱。圖1-4-48
揉腎紋上肢部穴位第62頁/共110頁
9、腎頂【位置】在小指頂端。【操作】醫者以拇指或中指端按揉之,稱揉腎頂。【次數】揉100~500次。【功用】收斂元氣、固表止汗。
圖1-4-49揉腎頂上肢部穴位第63頁/共110頁
10、小橫紋【位置】手掌面,第二至第五指指掌關節之橫紋處。【操作】醫者以拇指橈側自食指或小指的掌指關節橫紋處,來回推之,稱推小橫紋;以拇指甲依次掐之,繼以揉之,稱為掐小橫紋。【次數】推100~300次;掐3~5次。【功用】退熱、消脹、散結。圖1-4-50
掐小橫紋上肢部穴位第64頁/共110頁
11、四橫紋(四縫)【位置】手掌面,第二至第五指節第一指間關節橫紋處。【操作】以拇指橈側在四橫紋穴左右推之,稱推四橫紋;以拇指甲依次掐之,繼以揉之,稱為掐四橫紋。【次數】推100~300次;掐3~5次。【功用】退熱除煩、調和氣血、消脹散結。圖1-4-51
掐揉四橫紋(四縫)上肢部穴位第65頁/共110頁
12、掌小橫紋【位置】在掌面小指根下,尺側掌紋頭。【操作】醫者以中指或拇指端按揉之,稱揉掌小橫紋。【次數】100~500次。【功用】清熱散結、寬胸宣肺、化痰止咳。圖1-4-52
揉掌小橫紋上肢部穴位第66頁/共110頁13、板門【位置】在手掌大魚際平面。【操作】醫者用左手托住患兒之左手,用右手拇指或食指在大魚際平面的中點上作揉法,稱揉板門;以右手拇指橈側自拇指根推向腕橫紋,稱板門推向橫紋,能止瀉;以右手拇指橈側自腕橫紋推向拇指根,稱橫紋推向板門,能止嘔。【次數】推、揉各100~300次。【功用】健脾和胃、消食化滯、除腹脹、止吐瀉。
圖1-4-53
揉板門圖1-4-54
板門推向橫紋上肢部穴位第67頁/共110頁
14、胃經【位置】在大魚際橈側,赤白肉際處。【操作】用拇指或食指自掌根推向拇指根,稱為清胃經;反之為補,稱補胃經。【次數】100~500次。【功用】清中焦濕熱、消食和胃、降逆止嘔、除煩止咳。圖1-4-55
清胃經上肢部穴位第68頁/共110頁
15、小天心【位置】在掌根,大小魚際交接之凹陷中。【操作】以拇指或中指端揉之,稱揉小天心;以拇指甲掐之,稱掐小天心;以中指尖或屈曲的第一指間關節背側搗,稱搗小天心。【次數】揉100~300次;掐、搗各5~20次。【功用】清熱、鎮驚、利尿、明目。圖1-4-56
揉小天心上肢部穴位第69頁/共110頁
16、內勞宮【位置】掌心中,握拳中指指端是穴。【操作】用中指指端揉,稱揉內勞;或用中指指端沿內勞宮運之。【次數】揉50次,運100次。【功用】清熱除煩、熄風涼血。圖1-4-57
揉內勞宮上肢部穴位第70頁/共110頁17、內八卦【位置】以掌中心為圓心,從圓心至中指根橫紋約2/3處為半徑,畫一圓圈,八卦穴即在此圓圈上。【操作】用拇指面自乾向坎運至兌為一遍,在運至離時輕輕而過,稱順運八卦,又稱運八卦。若從兌卦運至乾卦,稱為逆運八卦。【次數】運100~500次;掐運7~14次;揉100~200次。【功用】寬胸理氣、止咳化痰、行滯消食;降氣平喘。圖1-4-58順運內八卦上肢部穴位第71頁/共110頁
18、外八卦【位置】掌背外勞宮周圍,與內八卦相對處。【操作】以拇指作順時針方向掐運,稱運外八卦。【次數】100~300次。【功用】寬胸理氣、通滯散結。圖1-4-59
運外八卦上肢部穴位第72頁/共110頁
19、總筋【位置】在掌后腕橫紋中點。【操作】以拇指或中指端揉之,稱揉總筋;以拇指甲掐之,稱掐總筋。【次數】揉100~300次;掐3~5次。【功用】清心熱、止痙、通調周身氣機。圖1-4-60
揉總筋上肢部穴位第73頁/共110頁
20、陰陽(大橫紋)【位置】仰掌,掌后橫紋。近拇指端稱陽池,近小指端稱陰池。【操作】醫者用兩拇指自掌后橫紋中(總筋)向兩旁分推,稱分推大橫紋,又稱分陰陽;自兩旁(陰池、陽池)向總筋合推,稱合陰陽。【次數】30~50次。【功用】平衡陰陽、調和氣血、行滯消食;行痰散結。圖1-4-61分陰陽上肢部穴位第74頁/共110頁
21、十宣【位置】在手十指尖端,距指甲游離緣0.1寸,左右共十穴。【操作】以拇指甲依次掐之,稱掐十宣。【次數】掐3~5次,或醒后即止。【功用】清熱、醒神、開竅。圖1-4-62
掐十宣上肢部穴位第75頁/共110頁
22、二扇門【位置】在手背中指本節兩旁陷中。【操作】醫者用兩拇指端或食、中指端揉之,稱為揉二扇門;以兩拇指甲掐之,繼以揉之,稱掐二扇門。【次數】揉100~500次;掐3~5次中。【功用】發汗透表、退熱平喘。
圖1-4-63掐二扇門上肢部穴位第76頁/共110頁
23、五指節【位置】掌背五指第一指間關節。【操作】用拇指甲掐之,稱掐五指節;用拇、食指揉搓,稱揉五指節。【次數】掐3~5次;揉搓20~50次。【功用】安神鎮驚,祛風化痰、通竅。圖1-4-64
掐揉五指節上肢部穴位第77頁/共110頁
24、外勞宮【位置】在手背中,與內勞宮相對處。【操作】醫者用中指端揉之,稱揉外勞宮;用拇指甲掐之,稱掐外勞宮。【次數】揉100~300次;掐3~5次。【功用】溫陽散寒、升陽舉陷、發汗解表。圖1-4-65
揉外勞宮上肢部穴位第78頁/共110頁
25、精寧【位置】在手背第四、五掌骨歧縫中。【操作】以拇指掐揉之,稱掐揉精寧。【次數】揉100~500次;掐3~5次。【功用】行氣、破結、化痰。圖1-4-66
掐揉精寧上肢部穴位第79頁/共110頁
26、威靈【位置】在手背,外勞宮旁,第二、三掌骨交縫處。【操作】醫者以拇指甲掐之,繼以揉之,稱掐威靈。【次數】掐5~10次。【功用】開竅、醒神、鎮驚。圖1-4-67掐威靈上肢部穴位第80頁/共110頁圖1-4-68掐揉二人上馬
27、二人上馬(二馬、上馬)【位置】手掌背面,第四、五掌骨小頭后陷中。【操作】拇指指端揉或拇指指甲掐,稱揉上馬或掐上馬。【次數】揉50~200次,掐5次。【功用】滋陰補腎,順氣散結,利水通淋,為補腎滋陰的要法。上肢部穴位第81頁/共110頁
28、左端正【位置】在中指橈側,指甲根旁1分許。【操作】以拇指甲掐之或揉之,稱掐左端正或揉左端正。【次數】揉50~100次;掐3~5次。【功用】升提中氣、止瀉痢。
圖1-4-69掐揉端正上肢部穴位第82頁/共110頁
29、右端正【位置】中指尺側,指甲根旁1分許。【操作】用拇指甲掐之或揉之,稱掐右端正或揉右端正。【次數】掐3~5次;揉50~100次。【功用】止嘔吐、降逆、止血。
圖1-4-70掐揉端正上肢部穴位第83頁/共110頁
30、一窩風【位置】在手背腕橫紋中央之凹陷中。【操作】以中指或拇指端按揉之,稱揉一窩風。【次數】揉100~300次。【功用】溫中行氣、宣通表里、止痹痛、利關節。圖1-4-71
揉一窩風上肢部穴位第84頁/共110頁
31、膊陽池【位置】在手背一窩風之后三寸。【操作】以右手拇指甲陷之,繼以揉之,稱掐膊陽池;或以中指端揉之,稱揉膊陽池。【次數】掐3~5次;揉100~500次。【功用】疏風解表、通利二便。
圖1-4-72揉膊陽池上肢部穴位第85頁/共110頁
32、三關【位置】前臂橈側,腕橫紋至肘橫紋成一直線。【操作】用食中二指并攏,自橈側腕橫紋起推至肘橫紋處,稱推三關。【次數】100~500次。【功用】補養氣血、溫補下元,溫陽散寒、益氣活血。
圖1-4-73推三關上肢部穴位第86頁/共110頁33、天河水【位置】在前臂內側正中,自腕橫紋至肘橫紋成一直線。【操作】用食、中二指指腹,從腕橫紋起,推至肘橫紋,稱清天河水;自內勞宮推至肘橫紋,稱大推天河水;以涼水滴于大橫紋上,用食、中二指指腹慢慢推至洪池,后以四指拍之,并用口吹氣于天河穴透之,稱引水上天河;先運內勞,再以食中指頂端交替或一起自總筋、內關、間使、沿天河打至洪池5~20遍,稱打馬過天河。【次數】100~500次。【功用】清熱解表、瀉心火、除煩躁、潤燥結。圖1-4-74清天河水上肢部穴位第87頁/共110頁
34、六腑【位置】在前臂尺側自肘關節至掌根成一直線。【操作】以食、中二指指腹,自肘關節推至掌根,稱退六腑。【次數】100~500次。【功用】清熱、涼血、解毒。圖1-4-75
退六腑上肢部穴位第88頁/共110頁上肢部穴位35、老龍【位置】中指甲根正中后1分處。【操作】用拇指甲作掐法,稱掐老龍。【次數】掐5次,或醒后即止。【功用】醒神開竅。第89頁/共110頁上肢部穴位36、洪池【位置】肘關節內側,肘橫紋中點。【操作】用一手拇指按穴位上,另一手拿其四指搖之,稱按搖洪池。【次數】5次。【功用】調和氣血,通調經絡。第90頁/共110頁上肢部穴位37、曲池【位置】在肘橫紋外側端,屈肘,當尺澤與肱骨外上髁連線的中點。【操作】用拇指指端揉之,為揉曲池。【次數】100次。【功用】解表退熱,利咽。第91頁/共110頁上肢部穴位38、外關【位置】前臂背側,當陽池與肘尖的連線上,腕背橫紋上2寸,尺骨與橈骨之間。【操作】用指端按揉穴位,稱揉外關。【次數】100次。【功用】清熱解表,通絡止痛。第92頁/共110頁上肢部穴位39、內關【位置】前臂掌側,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操作】用指端按揉穴位,稱揉內關。【次數】100次。【功用】寬胸和胃,寧心安神,清利頭目,清熱止痛。第93頁/共110頁小兒推拿常用穴位及特定穴
五、下肢部穴位1、箕門8、陰陵泉2、足三里9、承山3、三陰交10、解溪4、豐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