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井得人故事-成語故事_第1頁
穿井得人故事-成語故事_第2頁
穿井得人故事-成語故事_第3頁
穿井得人故事-成語故事_第4頁
穿井得人故事-成語故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Word版本,下載可自由編輯穿井得人故事-成語故事成語故事穿井得人

魯哀公問孔子說:"聽說舜的樂師夔惟獨一只腳,可信嗎?'孔子說:"為了讓老百姓懂得樂舞,舜派夔到各地去傳揚音樂。有人建議再派些人去幫助他,舜說:音樂之本,貴在能和。像夔這樣精通音律的人,一個就足夠了。所以說夔一足(夔一個人就夠了),不是一足(夔有一只腳)啊。'

宋國有一戶姓丁的人家,家里沒有井,天天要有一個專人負責出外打水。后來,他家鑿了一口井,用不著再派人出去打水了,告知別人說:"我家開了一口井,得了一個人。'有人聽到這消息,立刻把它傳出去了,說:"丁家開井,挖出了一個人。'很快,全國各地都在議論著這件事。最終傳到了宋國國君的耳朵里。國君派人到丁家去查問。丁氏說:"我是說省出一個打水的人,家里多了一個勞力,不是說在井中挖出了一個人呀!'

"穿井得人'比方話傳來傳去而失真。

(出自《呂氏春秋?慎行論?察傳》)

成語故事穿井得人故事

【成語故事】傳奇春秋時宋國有一個姓丁的人家家里沒有水井,天天要到外面很遠的地方取水。后來他請人和自己一起打水井,他覺得自己上陣省了一個勞動力,于是逢人便說:"吾穿井得一人'。外面就把這句話傳成了丁家打井挖到了一個人。

【拼音】chuānjǐngdrn

【典故】丁氏穿家井,井中得一人。漢王充《論衡書虛》

【釋義】穿井:打井。指家中打井后省得一個勞力,卻傳奇成打井時挖得一個人。比方話傳來傳去而失真。

【用法】作賓語、定語;指謠言

【結構】緊縮式

【近義詞】丁公鑿井

【押韻詞】行化如神、軼事遺聞、釜中生塵、刮垢磨痕、嘯聚山林、保境安民、齰舌緘唇、昆侖失火,玉石俱焚、青鳥殷勤、賣劍買琴。

幽默故事穿井得人

宋國有個姓丁的人,家里沒有井,為了澆地,天天要派一個人到山下取水。后來,他家打了一眼井,再也不用派人到山下取水了。他告知別人說:

“我家開穿一口井,等于得了一個人喲!”

這話傳來傳去,不斷有人添枝加葉,結果被傳成:“丁家穿井挖出了一個人。”

這句話傳到了宋國的國君那里。他覺得很驚奇,便派人到丁家去查問。

丁家答道:“我家挖井省了一個人,等于得到了一個人的勞力,不是在井里挖出一個人呀。”

-

成語故事大筆如椽成語故事

出處《晉書王助傳》殉夢人以大筆如椽與之,既覺,語人曰:"此當有大手筆事。'俄而帝崩,哀冊說議皆淘所草。釋義用來贊譽寫作才干極高,并用來稱頌著名的作家和作品、故事東晉的文士王玖從小才思靈敏,膽識很大,散文和詩賦都寫得很好,二十歲時便被大司馬桓溫聘為主簿。有一次,桓溫為了試王殉的膽識,在大司馬府聚會議事的時候,有意騎一匹馬,從后堂直沖大廳。幕僚們都嚇得驚惶失指,四處逃避,唯有王殉鎮(zhèn)定自若,端坐不動。桓溫感嘆他說:"面向奔馬而能穩(wěn)坐的,未來一定是個黑頭公的人!'桓溫為了試王殉的才學,趁幕僚們在議事的時候,派人偷偷取走了王殉預備發(fā)言的文稿。王殉發(fā)言時,他口若懸河,滔滔不絕。桓溫拿出他的文稿對比,發(fā)覺他說的內容與文稿上的相同,但文字沒有一句相同,不由對他非常敬佩。

一天晚上,王殉做了一個夢,夢中有人將一支像椽子那樣的大筆送給他。醒來后,他對家里人說:"我夢見有人送我猶如椽子那樣的大筆,看來有大手筆的事情要我做了。'王殉的預言馬上成為事實。就在這天上午,晉孝武帝驟然死去,因為王殉文筆出眾,朝廷要發(fā)出的哀策、訃告和孝武帝的溢議等,全交給他起草。這種殊榮是歷史上少見的。

成語故事按兵不動成語故事

【拼音】nbīngbdng

【典故】偃然按兵不動。《荀子王制》趙簡子按兵而不動。《呂氏春秋恃君覽》

【釋義】按:止住。使軍隊暫不可動。現(xiàn)也比方暫不開展工作。時機不成熟的時候貿然行動是要付出代價的。

【用法】作謂語、定語;多指接到任務后不愿做

【結構】兼語式

【近義詞】以逸待勞、裹足不前

【相反詞】雷厲風行、聞風而動

【同韻詞】誑時惑眾、興戎動眾、省吃細用、言必有中、一心兩用、厚棟任重、恩威并重、行師動眾、調詞架訟、欺世惑眾、

【邂逅語】下象棋不走卒

【年月】古代

【燈謎】休戰(zhàn)

【造句】在探清敵人的虛實之前,我軍還是先按兵不動。

【故事】:

春秋末期,諸侯爭霸,弱肉強食,位于晉國東部的一個弱小國家衛(wèi)國,長久以來受著強大晉國的壓迫,苦不堪言。這個時候衛(wèi)國的國君衛(wèi)靈公,毅然投靠了與晉國同樣強大的齊國,締約結盟。這種做法令當初晉國的執(zhí)政卿趙鞅非常惱怒,集結大軍預備討伐衛(wèi)國,大軍動身前,趙鞅先派大夫史默出訪衛(wèi)國,暗中調查衛(wèi)國內部的狀況,并約好在一個月后回來報告,可是,一個月,兩個月很快過去了,史默照舊沒有消息,趙鞅不知道畢竟出了什么意外狀況,晉國內部也開頭談論紛紛,史默已經被衛(wèi)國殺害,不行能再回來了。況且衛(wèi)國只不過是一個弱小的國家,不如索性出兵,一舉擊破,趙鞅否定了這種說法,他認為衛(wèi)國之所以敢背叛晉國投靠齊國,一定已經做好了非常充分的預備,貿然進攻,會使晉國損失巨大,所以在史默控聽消息回來之前,決不能草率實行行動。就這樣等了半年之久,史默最終回來了。趙鞅問他:"為什么耽誤這么長的時光呢。史默答道,經過六個月的觀看,衛(wèi)靈公很有才能,國內賢臣無數(shù),人民擁護,舉國上下團結一心。假如我們要依賴武力使衛(wèi)國屈服,是要付出巨大的代價的。經過這半年來,還是尋覓不到衛(wèi)國的弱點,所以我只好回來了。趙鞅聽后,同意史默的意見,臨時打消了攻打衛(wèi)國的念頭,按兵不動,等待時機。

成語故事藍田生玉成語故事

這個成語來源于《三國志.吳書.諸葛烙傳》,恪少有才名,發(fā)藻岐嶷,辯論應機,莫與為對。權見而奇之,謂瑾曰:"藍田生玉,真不虛也。'

三國時,東吳大將軍諸葛瑾,字子瑜。他有個兒子叫諸葛恪,從小聰慧伶俐,口才極好,擅長言辭,孫權對這孩子很寵愛。

有一次,孫權在朝廷設宴,六歲的諸葛恪隨父參與。諸葛瑾的臉長得特殊長,孫權想開他的玩笑,乘著酒興,命人牽來一頭毛驢,在驢的長臉上寫了"諸葛子瑜'四個字,借以譏諷諸葛瑾臉長似驢。眾人見了,捧腹大笑,諸葛瑾也感到很難堪。諸葛恪見了,走到孫權席前,跪請?zhí)韺懚帧O權命人將筆拿來給他。諸葛恪在"諸葛子瑜'四字后面添寫了"之驢'二字,這樣就成了"諸葛子瑜之驢'。滿座大臣見了無不驚異嘆服,孫權見諸葛恪如此機敏,非常興奮,當場把毛驢恩賜給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