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唐山市2023屆高三一模考試語文試題及答案解析_第1頁
河北省唐山市2023屆高三一模考試語文試題及答案解析_第2頁
河北省唐山市2023屆高三一模考試語文試題及答案解析_第3頁
河北省唐山市2023屆高三一模考試語文試題及答案解析_第4頁
河北省唐山市2023屆高三一模考試語文試題及答案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一、現(xiàn)代文閱讀(35分)(一)現(xiàn)代文閱讀I(本題共5小題,17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材料一:只有植根本國、本民族歷史文化沃土,馬克思主義真理之樹才能根深葉茂。恩格斯指出,現(xiàn)代社會主義,“同任何新的學說一樣,它必須首先從已有的思想材料出發(fā)”。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中國人的精神文化血脈,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精神文化滋養(yǎng)之源。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后,科學社會主義的主張受到中國人民熱烈歡迎,并最終扎根中國大地、開花結(jié)果,這決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國傳承了幾千年的優(yōu)秀歷史文化和廣大人民日用而不覺的價值觀念融通的。具體而言,其一,宇宙觀方面。中華文明歷來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莊子說,“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強調(diào)人可以提升自己的境界而“與天地精神往來”。荀子既以“天行有常”強調(diào)自然規(guī)律的客觀性,也以“制天命而用之”強調(diào)人的主觀能動性。這種宇宙觀,與西方近代以來流行的人類中心主義自然觀截然不同,而與馬克思恩格斯強調(diào)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實現(xiàn)和解的思想有異曲同工之妙。其二,天下觀方面。天下為公、大同世界,是儒家關(guān)于理想社會的重要思想。《尚書·堯典》曰:“百姓昭明,協(xié)和萬邦。”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后,不少知識分子將馬克思的共產(chǎn)主義學說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大同思想相聯(lián)系、相比附。其三,社會觀方面。“和”是中國哲學中的一個重要范疇,孔子提出的“和而不同”是深刻影響中國人的一個重要觀念。和而不同、和諧相處的社會觀,與馬克思恩格斯關(guān)于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的理論以及關(guān)于社會關(guān)系高度和諧的未來設(shè)想,有諸多契合點。其四,道德觀方面。中國人與人為善、義利相兼等倫理觀、道德觀,與科學社會主義關(guān)于物質(zhì)利益與精神追求并重等倡導(dǎo),有相近相融之處。(摘編自孫來斌《科學把握“兩個結(jié)合”的三個維度》)材料二:儒家文化是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并不斷中國化的社會文化土壤。中國的馬克思主義絕沒有脫離中國社會與中國的歷史文化。今天我們要解決中國的現(xiàn)實問題,也離不開調(diào)動傳統(tǒng)文化資源,特別是儒學傳統(tǒng)。近代以來,睜眼看世界并鼓動學習西方的人,包括推動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的先驅(qū),骨子里恰恰是積極入世的、進取的,主張與時偕行、向往大同世界等儒家情結(jié)最深的人。他們的為人為學和思想行為方式,無一不是儒家式的。我國早期的馬克思主義者都把儒家《禮記·禮運》的大同理想作為引進與傳播馬克思主義的文化鋪墊。而且儒家的人格理想、人格操守也激勵著中國的馬克思主義者。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就包含著與我們民族幾代先進分子身上攜帶的豐富的優(yōu)秀傳統(tǒng)精神的結(jié)合。例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擔當意識,濟世救民的情懷,天下為公的理想,百折不撓的毅力,舍生取義的品格,自強不息的意識,力行實踐的精神,辯證中和的智慧等等,都滲透其間。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的革命、建設(shè)的具體實際相結(jié)合,包含了積淀在社會與民眾中的儒家文化的諸因素。毛澤東的《矛盾論》《實踐論》,帶有儒家思想精義與風格、色彩。新中國的構(gòu)建與儒家社會的構(gòu)建有著難舍難分的關(guān)系。發(fā)展生產(chǎn)、改善生活、國富民強,與我國古代經(jīng)典中所強調(diào)的治國平天下的根本方法,具有深刻的一致性和承續(xù)性。新時期的治國理政思想與儒家傳統(tǒng)的經(jīng)世致用、實事求是、知行合一、民本務(wù)實的思想以及天人合德、動態(tài)平衡、具體理性等中國智慧有著內(nèi)在的關(guān)聯(lián)。費孝通先生說:“我們常常講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那是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踐相結(jié)合的結(jié)果,所以馬克思主義進入中國后形成了一系列新的理論。這背后一定有中國文化的特點在起作用。”費先生針對改革開放后實行聯(lián)產(chǎn)承包責任制、一國兩制等,談到幾點:第一、重視家庭,重視世代間的聯(lián)系與培養(yǎng)后代;第二、和而不同,中國文化骨子里有個東西可以把不同的東西凝合在一起;第三、多元一體,共存共榮,包含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第四、能想到人家,不光想到自己,這是中國人際關(guān)系中一條很重要的東西……費先生所講的是發(fā)生在中國老百姓日常生活里的真情實事,道出了中國悠久文化的精髓。在當下建設(sh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儒家文化里許多優(yōu)秀的東西,如仁愛、民本、民富、平正、大同、民貴君輕、兼善天下、和而不同、德法合治、知行合一、入世情懷等等,可以用來解決很多現(xiàn)實問題、疑難問題。總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其實就是在儒家文化的土壤上進行的。沒有儒家文化就不可能有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所謂“中國化”,在一定意義上就是馬克思主義的儒家化。當代馬克思主義與儒學,合則兩美,離則兩傷。(摘編自郭齊勇《儒家文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土壤》)1.下列對材料相關(guān)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A.科學社會主義的主張與中華優(yōu)秀歷史文化和廣大人民的價值觀高度契合,受到中國人民熱烈歡迎。B.儒家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思想與馬克思恩格斯強調(diào)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有異曲同工之妙。C.聯(lián)產(chǎn)承包責任制折射了重視家庭、和而不同等思想內(nèi)涵,是科學社會主義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結(jié)合。D.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就是馬克思主義的儒家化,當代馬克思主義與儒學,合則兩美,離則兩傷。2.根據(jù)材料內(nèi)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只有根植中華歷史文化沃土,延續(xù)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血脈,馬克思主義真理才能在中國不斷發(fā)展。B.毛澤東、周恩來等馬克思主義者受到民眾尊敬與擁戴,與其踐行儒家人格理想、人格操守有關(guān)。C.材料二列舉費孝通對改革開放一些措施的評論,意在表明這些措施符合時代發(fā)展具有合理性。D.儒家思想中的仁愛、民本、民富、平正、德法合治等思想主張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互融通。3.下列選項,不能作為論據(jù)來支撐材料一觀點的一項是()A.由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和馬克思《費爾巴哈論綱》,可以看出馬克思主義重在改變客觀世界的實踐,而儒學重在修養(yǎng)主觀道德的實踐。B.從張載的《正蒙·太和篇》和馬克思的《法蘭西內(nèi)戰(zhàn)》可見,儒學和馬克思主義都主張自然社會萬事萬物通過斗爭而最終達到和諧。C.“實事求是”是毛澤東從歷史典故中擷取出來的,創(chuàng)造性地概括了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方法論,成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的精髓。D.由《禮記·禮運》篇對于大同社會的描述和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chǎn)黨宣言》中的論述,可以看出儒家與馬克思主義具有相近的社會理想。4.“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是中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傳播者李大釗光輝一生的寫照。這兩句名言化用了明代諫臣楊繼盛的名句“鐵肩擔道義,辣手著文章”。李大釗繼承并超越了前人,找到了救國救民的“妙手”。請結(jié)合材料二對此加以評析。(4分)5.如何理解“儒家文化是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并不斷中國化的社會文化土壤”?請結(jié)合材料二談?wù)勀愕目捶ā?4分)(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9題。(18分)材料一:蘇奴的飛行扎西才讓蘇奴要從甘南到云南去,一周之前就從網(wǎng)上訂了機票。本來他想坐火車去,這位守舊的詩人覺得在鐵軌上行走,每時每刻都在地上,心里踏實,但他那上高中的兒子說:“阿爸,你跟不上這個時代的發(fā)展速度啦!現(xiàn)在,坐現(xiàn)成的飛機,嗖的一聲,就到了想去的地方,又快又安全,誰還坐那烏龜一樣慢騰騰的家伙呢?”蘇奴想說:“你小子懂個屁,我正想在漫長的旅途中消化掉心中的塊壘呢。”想歸想,他卻沒說出口,也沒反對兒子的建議,還是訂了機票。蘇奴去云南的原因,是嫁到那邊的妹妹突然得了重病,也許擔心自己剩下的日子不多了,就想見家人一面。臨死之人遠隔千山萬水打來的電話,仿佛就是親情的召喚,使得蘇奴對妹妹多年的怨恨之情竟在瞬間就消散了。掛了電話后,他有點兒恍惚,很不相信:連高中也沒讀完就跟著來自云南的蟲草販子私奔的女孩——他的高鼻深目性格倔強的妹妹,真的將要離開這個世界嗎?從甘南前往蘭州的途中,在大巴上,他始終沉浸在一種濃濃的悲傷中。從吃驚,到不相信,到接受那聲音孱弱的妹妹命不久矣的現(xiàn)實,他整整用了三天時間。當他從大巴上下來,走進寬大的中川機場,按照兒子教他的辦法笨手笨腳地從取票機上拿到那張薄薄的機票時,那消散了的悲傷又從心底泛了上來。他為妹妹的命運悲傷,也為自己,為機場里的其他人而悲傷。他認為,機場里這些密密麻麻的人當中的一部分,肯定也是像他這樣,要去遙遠的地方看望即將離開世界的人。這想法越來越堅定,以至于當他排隊過安檢口時,始終覺得身前身后的旅客都走在通往另一個世界的路程中。過了安檢口,也許就是那個自己不可掌控的完全陌生的世界了!等到他在候機廳里變得越來越焦慮時,開始登機了。在他眼里,檢票員就像引領(lǐng)他走向“中陰之路”的使者。當他進入完全封閉的機艙,找到自己的位置坐下來,在膽戰(zhàn)心驚中系好安全帶,把身體緊緊地捆在位置上以后,他的悲傷竟莫名其妙地減弱了。飛機駛上了跑道。天空不晴朗,甚至可以說有點兒陰沉,這使得蘇奴的心情有點兒悒郁。他的位置靠窗,當飛機在跑道上越來越快地滑行,繼而飛速爬升時,他感覺到心臟縮成一團,胸悶氣短。這是他第一次坐飛機,按說應(yīng)該有種莫名的興奮,可妹妹的病情嚴重地影響了詩人的情緒,他感受不到一絲喜悅之情。到平流層以后,他終于恢復(fù)到在地面時的那種還算比較舒適的狀態(tài)。窗外的景致,仿佛積雪皚皚廣闊無垠的南極,雪地上有規(guī)律地鋪滿雪橇滑行過的痕跡。整個雪原空無一人,看起來是那么空曠,讓他感受到了無邊的寂寞。幸虧機艙里還有三百多名和他一樣沉默的乘客,這種由寂寞生發(fā)的大眾都有的孤獨感,才沒有那么強烈。不過,這寂寞感和孤獨感,在不知不覺中,竟然稀釋了他的悒郁,讓他的心情有所好轉(zhuǎn)。等飛機終于抵達云南上空,雪原漸變成“棉花堆”后,“棉花堆”之間的空隙里,斷斷續(xù)續(xù)露出了或多或少的藍天,也露出隱約可見的地面上的景色:山像紅銅,林木和綠地是斑駁的銅銹,房舍像極了頑劣的孩子隨意搭建的積木,堆砌在溝溝坎坎里,雖被隨意丟棄在草叢中,卻與自然融為一體,又和諧,又好看。這時,他心中的詩性蘇醒了。他陡然發(fā)現(xiàn),視野中的大自然,真的是偉大的雕刻家每時每刻都在打磨著自身,創(chuàng)造出了這么壯美的景色。在這樣廣闊盛大的美景里,人類的存在,雖然顯得特別渺小,但對人類自身而言,又是那么重要。而人類的生老病死,在大自然面前,雖說輕如云朵,甚至比眼界中那銀線一樣的長河里的浪花還要碎小,似乎完全可以忽略不計,但依舊是不可忽視的。這樣想著,那種對每一種生命的熱愛,就像心湖里的風波那樣被鼓蕩起來了。突然之間,一道閃電照亮了他,他心里升起對人間萬物的悲憫情懷。他有了一個決定:“妹妹哪,等我見到你,我一定想辦法讓你振作精神活下去,一定要活下去!”蘇奴被自己的決定給弄激動了,他摸出一支筆,在手心里寫下一首小詩:我眼前的世界啊,你是如此壯美,假若心中有愛,誰愿意舍得放棄?注:本文為“蘇奴系列小說”之一。材料二:“蘇奴”是個人名,在藏語里,是“富貴”的意思。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其名字,自然也有作家對該人物命運的設(shè)定。“蘇奴”這一人名,因藏語方言的差異,有時翻譯為“索南”。這人出現(xiàn)在我的小說里,就承擔了我對人物的期待:雖是普通人,起點有可能是既貧又賤的,但也有著既富且貴的人生追求。為了實現(xiàn)命名者的祝愿和個人的追求,他得努力,得經(jīng)歷很多事,得有取舍,得看穿亂象。如此,他或許能成為集多種品質(zhì)于一身的“人”的典范,從而實現(xiàn)作家依靠寫作來探索復(fù)雜人性的目標。雖然僅僅是生活的切片,但能依稀看到蘇奴真實“活著”的影子。說起“活著”,我忽然就想起余華長篇小說《活著》中的男主人公“福貴”,這名字與“蘇奴”的藏語含義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只是一種對美好人生的追求,但能否實現(xiàn)夢想,還得花一生去驗證。(節(jié)選自扎西才讓《蘇奴創(chuàng)作談》)6.下列對文本相關(guān)內(nèi)容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A.蘇奴覺得坐火車去云南才踏實,反映出蘇奴的守舊,已經(jīng)跟不上時代的發(fā)展速度。B.在飛機場蘇奴覺得旅客都走在通往另一世界的路程中,說明蘇奴的精神變得恍惚。C.蘇奴這一人物形象承擔了作者的期待,已成為集多種品質(zhì)于一身的“人”的典范。D.“蘇奴”的含義和《活著》中“福貴”的名字,都體現(xiàn)著作者對美好人生的追求。7.下列對文本一藝術(shù)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小說善于運用比喻描摹景象,云朵似“棉花堆”,山像紅銅,房舍像極積木,形象生動。B.小說運用動作、心理等描寫手法,塑造了一個開始思考人類共同命運并且頓悟的詩人形象。C.小說選取蘇奴的一個生活切片,以小見大,讓讀者看到蘇奴在此生中真實“活著”狀態(tài)。D.小說以一首意蘊深刻的小詩結(jié)尾,戛然而止,給讀者留下思考想象的空間,韻味悠長。8.飛機滑行起飛,蘇奴的思緒隨著他在機上的所見所感而逐步生發(fā)展開。請結(jié)合文中相關(guān)部分簡要分析。(6分)9.作者在構(gòu)思小說時,有意將蘇奴的身份設(shè)定為“詩人”,這一設(shè)計帶來了怎樣的文學效果?談?wù)勀愕睦斫狻?6分)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士君子之有勇而果于行者,不以立節(jié)行義,而以妄死求名,豈不痛哉!士有殺身以成仁,觸害以立義,倚于節(jié)理而不議死地,故能身死名流于來世。非有勇斷,孰能行之?楚有士申鳴者,在家而養(yǎng)其父,孝聞于楚國。王欲授之相,申鳴辭不受。其父曰:“王欲相汝,汝何不受乎?”申鳴對曰:“舍父之孝子而為王之忠臣,何也?”其父曰:“使有祿于國有位于庭,汝樂吾無憂矣。吾欲汝之相也。”申鳴曰:“諾。”遂入朝,楚王因授之相。居三年,白公為亂,殺司馬子期,申鳴將往死之,父止之曰:“棄父而死其可乎?”申鳴曰聞夫仕者身歸于君而祿歸于親今既去父事君得無死其難乎遂辭而往因以兵圍之白公謂石乞曰:“申鳴者,天下之勇士也,今以兵圍我,吾為之奈何?”石乞曰:“申鳴者,天下之孝子也,往劫其父以兵,申鳴聞之必來,因與之語。”白公曰:“善。”則往取其父,持之以兵,告申鳴曰“子與吾,吾與子分楚國。子不與吾,子父則死矣。”申鳴流涕而應(yīng)之曰:“始吾父之孝子也,今吾君之忠臣也。吾聞之也,食其食者死其事,受其祿者畢其能。今吾已不得為父之孝子矣乃君之忠臣也,吾何得以全身?”援桴鼓之,遂殺白公,其父亦死。王賞之金百斤。申鳴曰:“食君之食,避君之難,非忠臣也。定君之國,殺臣之父,非孝子也。名不可兩立,行不可兩全也。如是而生,何面目立于天下?遂自殺也。(節(jié)選自《說苑》)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申鳴曰/聞夫/仕者身歸于君/而祿歸于親/今既去父/事君得無死其難乎/遂辭而往/因以兵圍之/B.申鳴曰/聞夫仕者/身歸于君/而祿歸于親/今既去父/事君得無死其難乎/遂辭而往/因以兵圍之/C.申鳴曰/聞夫仕者/身歸于君/而祿歸于親/今既去父事君/得無死其難乎/遂辭而往/因以兵圍之/D.申鳴曰/聞夫/仕者身歸于君/而祿歸于親/今既去父事君/得無死其難乎/遂辭而往/因以兵圍之/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節(jié),文中指節(jié)操,原指竹節(jié),因竹節(jié)分段有一定的規(guī)律,故引申為節(jié)操。B.子不與務(wù)的“與”與《六國論》中“與嬴而不助王國也”相同。C.因與之語的“因”與《鴻門宴》中“因擊沛公于坐”的“因”相同。D.援桴鼓之的“鼓”與《登泰山記》)中“戊申晦,五鼓”的“鼓”不同。12.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讀書人有殺身成仁的,有舍身取義的,有為堅守氣節(jié)和倫理而不懼死亡的,他們在死后名聲能夠傳播于后世。B.申鳴做楚相期間,楚國發(fā)生了內(nèi)亂,申鳴辭別父親率兵平叛,石乞為白公出主意,劫持申鳴的父親來對付申明。C.白公用武力劫持了申鳴的父親后,告知申鳴如果和自己一條心,就可以平分楚國,否則,就會殺掉申鳴的父親。D.申鳴面對忠與孝的艱難抉擇,最終選擇了忠君;他振作精神,指揮作戰(zhàn),最終殺了白公,他的父親也自殺身亡。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1)使有祿于國,有位于庭,汝樂吾無憂矣。(4分)(2)吾聞之也,食其食者死其事,受其祿者畢其能。(4分)14.楚相申鳴最后為什么自殺?請簡要說明理由。(3分)(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15、16題。西河·和王潛齋韻①曹豳今日事,何人弄得如此!漫漫白骨蔽川原,恨何日已!關(guān)河萬里寂無煙,月明空照蘆葦。謾哀痛,無及矣。無情莫問江水。西風落日慘新亭,幾人墮淚!戰(zhàn)和何者是良籌,扶危但看天意。只今寂寞藪澤里,豈無人、高臥閭里,試問安危誰寄?定相將有詔催公起。須信前書言猶未?[注]①王潛齋,南宋愛國詞人,遭劾無奈隱居鄉(xiāng)間。15.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今日事,何人弄得如此!”,詞一開篇,便慷慨激昂,直截了當?shù)貒绤栘焼枺^所指,不言自明。B.“漫漫白骨蔽川原”,形容白骨遍布川野,無邊無際,與曹操“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有異曲同工之妙。C.“謾哀痛”,空哀痛,與《桂枝香·金陵懷古》中“謾?quán)禈s辱”的“謾”相同,都包含著作者無盡的感慨。D.詞的下片詞人生發(fā)感慨,在寂寞鄉(xiāng)野之中,已經(jīng)沒有高潔、有才能的士人,也沒有人再關(guān)心國家安危。16.請分析本詞與姜夔的《揚州慢》表達的情感有何異同。(6分)(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李憑箜篌引》中運用正面描寫,表現(xiàn)音樂或激越或柔和,時悲切時歡快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司馬遷認為文學創(chuàng)作多源于作者內(nèi)心的怨憤,如《報仁安書》中,司馬遷認為詩三百篇“_________________”,《屈原列傳》中司馬遷認為屈平作《離騷》“_________________”。(3)古人常用鏡子來表達對人生際遇的感慨,這在唐宋詩詞中屢見不鮮,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一)語言文字運用I(本題共3小題,11分)作為一種古老經(jīng)濟現(xiàn)象和古老文化的貧困,是一個典型的現(xiàn)代性問題。傳統(tǒng)社會相對現(xiàn)代社會來說物質(zhì)匱乏、生產(chǎn)效率低下,但物質(zhì)匱乏造成的貧困現(xiàn)象與貧困文化是兩個①的概念。貧困文化是貧困群體所擁有的一種亞文化,當這種文化沁入到了這個民族成員的血液和靈魂中,就具有很強的韌性。當前,中國消除了延續(xù)幾千年的絕對貧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并進入了后小康時代。雖說物質(zhì)條件發(fā)生了②的變化,但嵌入到民族心理中的適應(yīng)性文化卻沒有發(fā)生相應(yīng)的變化,而且還形成了巨大阻力,制約了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增大了相對貧困治理的難度。西方傳統(tǒng)文化中的基督教將“貧困”作為一種“惡”的文化,希望用“慈善”的方式來消除這種“惡”。中國儒家倫理奉行的是一種“善”文化,并且通過教化渠道使“善”文化成為主流。儒家將“貧困”作為一種“善”,主張用“節(jié)欲”的方式來對付“貧困”,甚至將“貧窮”作為一種“美德”來進行歌頌。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就浸淫在對貧困的這種認識和熏陶中。“貧困”即“美德”,成為一種精神鴉片,“安貧樂道”的“貧困文化”和“貧困觀念”③地植入了中華民族的靈魂和血液中。18.請在文中橫線處填入恰當?shù)某烧Z。(3分)19.請將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改成幾個較短的語句。可以改變語序、少量增刪詞語,但不得改變原意。(4分)20.文中畫橫線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請結(jié)合材料簡要分析其表達效果。(4分)(二)語言文字運用Ⅱ(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題。在中老年患者中,動脈硬化是常見病。當血管出現(xiàn)硬化病變后,很多人認為只要將硬化的血管變“軟”就可以改善病情,并且相信通過食物和保健品可以“軟化”血管。要想搞清楚血管是否可以“軟化”,①。這是以脂質(zhì)代謝障礙為基礎(chǔ),動脈壁增厚變硬、血管腔狹窄的一類病變。醫(yī)學研究認為,動脈硬化是一個不可逆的過程,動脈硬化血管硬化的進程只能延緩,不能逆轉(zhuǎn),也就是說血管是無法“軟化”的。即便血管“軟化”無法實現(xiàn),仍有一些被認為可以“軟化”血管的方法深入人心,這些方法其實你我都知道。雖然它們統(tǒng)統(tǒng)沒有用。②,但經(jīng)口攝入的食醋無法直接進入血液,并不能改變血液的酸堿度,而且人體血液的酸堿度是相對恒定的,不會輕易改變;還有些人認為,通過吃木耳、洋蔥、大蒜等食物可以使血管“軟化”,這些食物雖有降血脂的功效,對新硬化斑塊的形成有延緩作用,但對已經(jīng)硬化的血管病變毫無用處。還有一些商家宣稱諸如卵磷脂、深海魚油等保健品可以“軟化”血管,這些保健品并不能直接作用于病變,使硬化的血管“軟化”。因此,③是不可信的。21.下列句子中的“你”和文中畫橫線處的“你”,用法相同的一項是()A.你是萍,——憑,——憑什么打我的兒子?B.水生坐在臺階上說:“吃過飯了,你不要去拿。”C.今天在舞臺上,矯若游龍,翩若驚鴻的那個人不就是你嗎?D.佩洛西的臺灣之行,讓你清楚地看到美國政客的丑惡嘴臉。22.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shù)恼Z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nèi)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5個字。(6分)四、寫作(60分)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60分)面對一座高山,人們會有三種態(tài)度:一是畏懼攀爬艱難選擇放棄,錯過了山上美景,但卻可以將時間用于領(lǐng)略別地的風景;二是選擇出發(fā),但在最險峻之處選擇后退,雖沒有看到最美的風景,但可以無悔矣;三是敢于“犯其至難”,可能登上巔峰,領(lǐng)略奇?zhèn)ァ⒐骞种坝^,但也可能遭遇生命之險。人生如登山,這三種態(tài)度對人生選擇和社會發(fā)展具有參考價值。以上材料對我們具有啟示意義。請結(jié)合材料寫一篇文章,體現(xiàn)你的感悟與思考。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參考答案1.A(B項,“道法自然”是道家思想;C項,聯(lián)產(chǎn)承包責任制體現(xiàn)“和而不同”分析牽強;D項,表述絕對,注意“在一定意義上”的限定)2.C(意在表明這些制度的制定背后有中國文化的特點在起作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要符合中國社會的實際)3.A(選項重在強調(diào)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區(qū)別)4.①“鐵肩擔道義”體現(xiàn)著儒家優(yōu)秀傳統(tǒng)中的擔當意識,它激勵著李大釗尋找救國救民的真理。②李大釗探尋救國救民的道路,體現(xiàn)了馬克思主義與儒家思想相結(jié)合。(每點2分,意思對即可)5.①儒家文化的社會理想和人格精神,為馬克思主義的引進與傳播做了文化與精神的鋪墊。②儒家文化為中國革命、新中國構(gòu)建、當下中國特色建設(shè)提供了積極的思想資源。(每點2分,意思對即可)6.D(A項,“跟不上時代發(fā)展速度”是兒子的看法,蘇奴想坐火車是想消解人生塊壘;B項,“精神變得恍惚”分析不當,是表現(xiàn)蘇奴的悲憫情懷;C項,原文為“他或許能成為”)7.C(從生活切片看到真實“活著”的狀態(tài),不屬于“以小見大”手法,且原文為“依稀看到”)8.(6分)①飛機滑行起飛,天空有點陰沉,蘇奴心情悒郁,想到妹妹病情,情緒低落;②飛機到平流層,看到窗外空曠的“雪原”,蘇奴產(chǎn)生寂寞感和孤獨感,稀釋了悒郁;③飛機抵達云南上空,透過云層看到和諧、壯美的景色,蘇奴思索人類的命運,升起對人間萬物的悲憫情懷。評分參考:每答出一點給2分。意思答對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給分。9.(6分)①有助于塑造一個超脫世俗、追求美好人性的人物形象。②使小說中情節(jié)展開和人物情感體驗的敘寫合理自然,增強真實感。③便于抒發(fā)情感,有助于表達對人生的思索,深化主題。評分參考:每答出一點給2分,給滿6分為止。意思答對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給分。10.D11.B(B項,一個是“幫助”,一個是“親附”。C項,兩個“因”都是趁機的意思。D項,一個是擊鼓,動詞,一個是報時辰用的漏鼓,名詞)12.D(“自殺身亡”與文無據(jù))13.(1)如果在國家享有俸祿,在朝廷有地位,你快樂我也就沒有擔憂的了。(使,假使、如果;狀語后置;庭,朝廷,各1分。句意1分)(2)我聽說,吃國君之食就要為國君的事而死,接受國君的俸祿就要為國君竭盡自己的能力。(死,為……而死;畢,竭盡,用盡;最后一個“其”,自己的,各1分。句意1分)14.申鳴忠于了自己的國家,卻沒有保全自己的父親,忠孝不能兩全,沒有臉面活在世上。【譯文】有勇氣而且在行動上果斷的讀書人,不以樹立名節(jié)實行道義,卻以輕生去獲取非分的名聲,難道不可哀痛嗎?讀書人有殺身成仁,舍身犯難而取義的,為堅守氣節(jié)和倫理,不懼怕死亡的危險,所以能夠在他死后名聲傳播于后世。沒有勇敢果斷的精神,誰人能夠做到這樣?楚國有個名叫申鳴的讀書人,在家奉養(yǎng)他的父親,孝行聞名于楚國。楚王想要授給他國相的職位,申鳴推辭不接受。他的父親說:“楚王想要任你為相,你為何不接受呢?”申鳴回答說:“為何不做父親的孝子,卻去做君王的忠臣呢?”他的父親說:“如果在國家享有俸祿,在朝廷有地位,你快樂我也就沒有擔憂的了。我希望你能去做國相。”申鳴說:“好吧。”于是就入朝,楚王便授他國相的職位。過了三年,白公作亂,殺了司馬子期。申鳴準備前去為國赴難,他的父親制止他,說:“拋棄父親去死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