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本七級下冊中國地圖出版社地理_第1頁
版本七級下冊中國地圖出版社地理_第2頁
版本七級下冊中國地圖出版社地理_第3頁
版本七級下冊中國地圖出版社地理_第4頁
版本七級下冊中國地圖出版社地理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版本七級下冊《中國地圖

出版社地理》ThedocumentwaspreparedonJanuary2,20212012年版本地理七年級下冊中國地圖出版社第四章自然資源與經濟發展第一節水資源及其開發利用p4—p11一水是重要的自然資源自然資源:人類直接從自然界獲得、用于生活和生產的物質和能量,叫做自然資源。主要包括:水資源、土地資源、礦產資源、氣候資源、生物資源和海洋資源。3、分類①可再生資源:可以持續利用,利用后還能循環再生、或者不斷更新。(陽關、空氣、土地、水、生物等)②非可再生資源:用一點就少一點,不能更新,也不能再生,越用越少。(煤炭資源)淡水資源的存在形式:江河及淡水湖泊中的水、高山積雪、冰川以及地下水等。(地球上水量的%為咸水,淡水只占%,而且%的淡水以冰川形式存在)淡水資源主要來自大氣降水。降落在地面的水,一部分沿地面流動,形成地表徑流;一部分滲入地下,形成地下徑流。水資源的多少,主要以徑流量的多少來衡量。徑流量又隨降水的變化而變化。一般來說,降水多的地區,淡水資源豐富;降水少的地區,淡水資源貧乏。二、我國水資源的時空分布1、中國的水資源總量占世界第六位,人均占有量只相當于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2、分布特點:時間分配不均勻、空間分布不平衡。在時間上,河川徑流夏秋季節豐沛,春冬季節水量減少。影響:水旱災害。降水過于集中,夏季洪災,春季旱災;降水的年際變化大,造成徑流年際變化大,連續幾年的豐水或連續幾年的枯水。在空間上,分布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總體呈現南方多水、北方少水的狀態。影響:北方平原廣闊,耕地面積大,人口密集,人均水資源量少,加劇北方缺水的狀況。3、水污染原因:工農業發展,部分地區的工廠、鄉鎮企業把未經處理的污水直接排入河流、湖泊。北方地區水資源缺乏,水污染更為嚴重。淮河、海河和遼河是我國受污染最重的河流。三、合理用水保護水資源1、供水緊張原因:利用率低、浪費嚴重、水污染也降低了水資源的利用價值。解決方法:合理利用和節約用水。(噴灌技術是農業節水及增產的重要措施。)2、改變水資源區域分配不均(空間):調水工程。(引黃濟青工程、引灤入津工程、南水北調工程等。)3、解決時間分配不均的問題:修建水庫。豐水期蓄水,枯水期防水,保持下游較穩定的流量。功能:防洪、灌溉、發電、城市供水、航運等。4、防治水污染。第二節土地資源與農業p12—p19我國土地資源的特點類型多樣:林地、耕地、草地、沙漠、戈壁等。分布:耕地和林地(東部季風區):草地、戈壁、石山、高寒荒漠(西部內陸地區)。2、特點:①總量豐富,但人均占有量少。(總面積居世界第三位,耕地居世界第四位,林地居世界第六位。)②山地多,平地少。③中國農耕歷史悠久,可供開墾的土地已為數不多,后備耕地資源缺乏而且總要分布在新疆、黑龍江等邊遠省區。因地制宜發展農業農業類型:種植業、林業、畜牧業、和水產養殖業等。因地制宜:利用各個地方的自然條件的優勢,把最適宜的農業生產部門,布局在適宜它發展的地區。東南部和西北部分界線:400毫米年降水量線。東南部特點:土地肥沃、季風活躍、氣候溫暖、雨熱同期。(種植業)在東南部,以秦嶺—淮河為界分為南方和北方。南方:濕熱多雨,集中了93%的水田。(水稻)北方:降水偏少,氣溫略低,旱地的主要分布區。(小麥、棉花)森林分布:東南部的山地地區。我國三大林區:東北林區、西南林區和南方林區。畜牧業分布:西北部,草場廣布。(內蒙古盛產三河馬、三河牛)珍惜每一寸土地切實保護耕地土地破壞嚴重導致: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沙塵暴。為什么要保護土地資源①人均占有量少。②土地破壞嚴重。③耕地林地比重小。④后備資源不足。解決辦法:抓緊糧食生產的同時,因地制宜,積極調整農業結構,開展多種經營,宜糧則糧,宜牧則牧。農業生產要大力發展和推廣現代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優質、高產、高效農業,以提高農業生產的勞動生產率和商品率。第三節工業p20—p26工業是國民經濟的主導。礦產資源與工業煤炭資源——“工業的糧食”。分布:華北和西北地區,山西、陜西和內蒙古等省。(“煤海”——山西,煤炭儲量占全國1/3)石油——“工業的血液”,現代工業的重要能源和原料。分布:東北、華北和西北地區,沿海大陸架。(新疆塔里木盆地和吐魯番—哈密盆地正開發新的大油田)鐵礦資源是發展鋼鐵工業最基本的原料,鋼鐵工業又是衡量一個國家基礎工業發展水平的標志之一。分布:河北、遼寧、四川三省的鐵礦資源儲量最大。特點:貧礦多,富礦少。九大鋼鐵工業中心:鞍山、北京、武漢、包頭、上海、攀枝花、太原、馬鞍山、重慶。主要工業基地的分布主要工業基地:滬寧杭工業基地、珠江三角洲工業基地、京津唐工業基地、遼中南工業基地。分布特點:向沿海地區分布。(通過海洋運輸與國外聯系,通過鐵路、內河運輸與祖國內陸聯系)高新技術產業的作用1、高新技術產業指建立在新的科學技術基礎上的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水平,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2、特點:①從業人員中,科研人員所占的比例大;②用于研究和開發的經費支出所占的份額大;③產品的技術復雜程度高。類型:電子和信息類產業、機電一體化類產業、生物技術類產業、新型材料產業、新能源和環保產業。分布:東部沿海地區和大城市附近,呈現大分散、小集中的特點。影響因素:“科教興國”戰略的實施、航空航天工程、基因工程、網絡技術、納米技術、基礎研究、應用研究。高新技術產業的作用:節省能源和原材料、廢物少、污染小等特點,有利于保護環境,對我國實現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第四節交通運輸p27—p33各種交通方式的特點運輸方式運載量運價速度靈活性鐵路2222公路4331水路1144航空3413我國主要的交通運輸方式目前主要的交通運輸方式:鐵路、公路、航空和水路等。(管道)鐵路分布格局:縱貫南北、橫穿東西。公路發展比較快,成為我國現代交通運輸的主要方式之一。(高速公路,在省際交通運輸上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航空以首都北京為中心。航空運輸的發達與否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交通運輸現代化的重要標志。交通運輸網鐵路線、公路線、航空線等各種交通運輸線相互交織,形成四通八達的交通運輸網。交通運輸網的作用“要致富,先修路”、“先行官”、火車“拉”來的城市—石家莊第五章地方文化特色和旅游第一節自然環境對地方文化的影響p36—p41我國民居、服飾、飲食的地方特色1、文化是人類的創造物。廣義的文化就是人類在社會發展過程中創造出來的所有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文化,是最具吸引力、最有魅力的旅游資源。2、居住是人類最重要、最基本的需要。

目的就是適應自然環境,避免受到不利自然條件,如洪水、寒冷等的干擾和損害,以保證人身安全與健康。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民居,無論造型、結構,還是材料、功能,都有其獨特的風格。地區(民族)民居特點內蒙古(蒙古族)蒙古包適應經常搬遷的流動生活,帳篷、蒙古包等易于拆裝北京(華北地區)四合院青磚灰瓦,色澤不艷,南窗較大,利于光照。(季風區多平原)梅州(長江中下游)兩面坡式民居兩面坡型屋頂有利于雨天排水陜西(黃土高原地區)窯洞優點:省工、省料、省地、冬暖夏涼缺點:通風不良、比較潮濕云南(傣族)竹樓適合當地的亞熱帶季雨林氣候新疆(西北)泥磚平頂房墻厚、窗少、平頂(降水少,風大)浙江江南民居墻薄、窗多、斜頂(降水多,通風)湖南(和湘西)吊腳樓居住在山區,順山坡地勢蓋起(受地形影響)西藏(甘肅)石砌碉房就地取材,以土石為原料,堅固、耐久、實用,而且冬暖夏涼3、服飾是人們在一定的自然環境下生存和發展的必然產物,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服飾各具特色。服飾成為區別我國個民族的重要標志。民族服飾原因傣族婦女:窄袖短衣和統裙,喬其紗、絲綢等縫制男子:無領對襟或大襟小袖衫,肥大的長褲聚居在熱帶、亞熱帶地區藏族傳統藏袍,長袖、寬腰、大襟適應高原溫差大、氣溫相對較低的環境。由于氣溫日較差較大,藏袍的穿戴方式甚至在同一天內也不一樣。4、飲食文化①烹調技術技法多樣:講究用料,講究刀工,講究調味,重火候。(烹調技法如煮、蒸、烤、炒、燒、燉、炸、熘、鹵、腌、涮、煎、爆、燜、熏等。刀工有直刀、片刀、坡刀、花刀等多種方法。)②名字新奇,耐人尋味:“紫龍脫袍”、“霸王別姬③八大菜系:山東菜系、四川菜系、江蘇菜系、浙江菜系、廣東菜系、福建菜系、湖南菜系、安徽菜系等。④川菜:以麻辣、厚味著稱。(防濕作用)川菜名肴,如“魚香肉絲”、“宮爆雞丁”、“麻婆豆腐”等。自然環境對文化的影響1、地方文化的起源和興衰與自然環境密切相關。首先,地形、氣候、水文、地質、生物等自然因素是地方文化形成和發展的基礎。其次,各種自然因素,常常成為地方文化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第三,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民居、服飾和飲食,由于深受當地自然環境的影響,都有其獨特的風格。2、氣候影響當地房屋的建筑形式地區氣候房屋建筑形式南降水多,氣溫高,屋頂坡度大利」于雨水下泄,窗戶較小,減少陽方光照射降低氣溫。內降水少,冬季寒農民可以在上面曬糧食,窗戶也較大,利于在陸冷,屋頂坡度小,冬季獲取更多的陽光、增加室內溫度。干甚至完全是平的。旱3、痙氣候影響二地區夏季溫暖而短促,冬季嚴寒而漫長糧食作物主食:面粉、雜糧,大米較少,面食種類繁多食用油:豆油、葵花籽油居民有挖窖貯藏冬菜和腌制酸菜的習慣春小麥、玉米、谷子、高粱、大豆等。4、服飾的基本功能抵御寒暑、減少日曬、遮擋風雨、防止蚊蟲叮咬等。自然壞境影響人們的服飾。5、地形對各地的民居等地方文化影響也非常大。如:貴州和湘西的少數民族居住在山區,因而順山勢蓋起吊腳樓;平原地區地勢平坦,住房布局較為規則,且多院落,如四合院。6、不同地區的地質條件和生物資源,為建筑材料提供物質保證。例如:山區人民充分利用巖石資源,多建筑石屋;黃土高原地區的人們,利用黃土建造窯洞;傣族、壯族等少數民族利用當地出產的竹木,建造竹樓;西北地區的人們則將黃土直接夯筑成墻,建造房屋。第二節地方文化對旅游的影響p42—p47一、地方文化特色是重要的旅游資源1、地方文化特色是在當地自然環境基礎上長期發展形成的,體現了不同地區的人類發展歷史及其豐富、獨特的文化內涵。2、包括歷史文物、文化遺跡、古典建筑、文化藝術、風土民俗、工藝特色、風味佳肴3、到2007年7月,中國已有35處具有鮮明地方文化特色的文物古跡和自然景觀,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批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數量僅次于西班牙和意大利,位居世界第三。景區省份特色武陵源湖南省“五絕”:奇峰、怪石、幽谷、秀水、溶洞蘇州園林江蘇省小巧玲瓏,清秀典雅,布局結構成功地運用了比例陪家寸關系和對比手法,古典園林的代表作。布達拉宮西藏西藏古建筑藝術的精華人間瑤池黃龍四川省“四絕”:彩池、雪山、峽谷、森林黃山安徽省“四絕”:奇松、怪石、云海、溫泉,“集天下奇景于一體”。沉淀了豐厚的歷史文化。秦始皇陵、兵馬俑坑西安秦始皇陵是世界規模最大、結構最奇特、內涵最豐富的帝王陵墓之一。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九寨溝四川省“人間仙境”、“童話世界”泰山山東省五岳之尊,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征,自古便被視為社稷穩定、政權鞏固、國家昌盛、民族團結的象征,是我國第一個被納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景觀。平遙古城山西民俗文化、民間藝術與旅游結合起來二、地方文化特色推動當地旅游業的發展1、旅游業在20世紀80年代已成為世界上重要的經濟部門之一。2、旅游業已經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保護地方文化,促進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1、①適度的旅游和旅游資源的開發,會促進地方文化特色的發展,帶動地方經濟的振興;②過度的開發以及旅游者人數超過了旅游資源的承載能力,則會帶來一系列的嚴重問題,如環境污染、自然和文化景觀的毀壞等。3、旅游業的發展只有立足于地方文化,協調好文化保護和資源開發的關系,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第三節學習與探究一設計一個旅游方案p48—p531、怎樣確定旅游目的地答:根據不同的年齡、不同的職業、不同的喜好、不同的經濟收入、不同的閑暇時間來確定。2、可以通過哪些途徑查找資料答:報紙、雜志、圖書、廣播、電視、電影、互聯網、旅行社,甚至親戚朋友,都是搜集旅游信息和資料的源地3、選擇旅游路線的基本出發點:用最少的時間,花最少的費用,獲取最多的旅游信息,獲得最滿意的旅游效果。4、設計旅游線路時應該注意些什么問題①根據不同的經濟收入,選擇不同的交通方式和食宿條件。②盡可能多地將不同性質的旅游點串聯成環形線路(或多邊形),盡量避免往返線路的重復。③合理安排時間,考慮好各項旅游活動選擇在什么時間,需要多長時間。④旅游活動內容要多樣化,要注意勞逸結合。⑤突出旅游線路設計的主題。5、出發前需要準備哪些必需的東西答:①必要的衣物。②常用的必備藥品。③小小針線包。④照相機、膠卷(攝像機、望遠鏡、指南針等)。⑤足夠的錢(信用卡)。⑥旅途中必要的食物和水。第六章認識區域特征第一節北京一、地理位置:1位于華北平原北部、東部距渤海150KM,東南臨天津市、其余三面被河北省包圍,北京市的面積1。68萬平方千米,現有人口1382萬人。北京的自然理理特征:①地形:西北部和東北部三面環山,地勢較高,東南是華北平原的一部分;②氣候:北京屬典型的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溫多雨,年降水量609毫米;③河流:北京的河流屬海河水系,三大河流:永定河、溫榆河、潮北河。2北京地理位置的優越性:①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優越,北京地處中緯度溫度帶,地處內陸且距海不遠,這樣的位置使北京適合城市發展的冷熱、干濕都適中的氣候優勢;②戰略地位優越,北京的地形地勢決定了北京市戰爭年代易守難攻,和平年代適宜經濟發展,城市建設;③北京西部背*我國黃土高原的能源、原材料基地;南鄰糧、棉、油等物產豐富的黃淮海平原;北抵我國最大的牧區內蒙古牧區。這些區域為北京市的經濟發展,城市建設和人民生活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二、北京的城市職能:北京是國我政治、文化和國際交往的城市:①北京是中國的政治中心:中國的最高權利機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中國的最高行政機關——國務院以及黨中央等都在北京;②北京是我國的文化中心:北京有北大、清化、人大、中科院等數百所高等院樣和科研機構,還有從多的體育場館,各類博物館、眾多國家級文藝團體等;③北京是中國重要的國際交往中心,北京有許多外國大使館、國際組織代表機構、海外企業代表機構、外國新聞駐京記者站等國際交往機構、各國國際會議也在此頻繁召開。三、城市現代化1.城市現代化表現在經濟的方方面面,如交通方便快捷、信息通達、環境優美、功能齊全、設施先進、文化、教育、科研水平很高等等;2.北京是中國的心肝所在,是中國的象征,因此北京必須朝著現代化大都市方向發展,因為北京是歷史文化古城,歷史深刻地影響著今天。因此在北京的建設和發展中,應在注意保持舊城格局和原有風禮貌的同時修建現代化建筑,這使得北京的出現了傳統與現代并存的特殊景觀。3.為了北京現代化的高速發展,不斷增強國際競爭力和服功能,北京一方面加大了基礎設施的建設,一方面積極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使北京越來越成為人地協調發展的國際性現代化大都市。第二節臺灣一、地理位置.位于我的的東南沿海,北臨東海,東臨太平洋,南臨南海,西隔臺灣海峽與福建省相望,多山的海島(山地占2/3,玉山為最高峰,平原主要分布在臺灣西部和沿海).臺灣位于東南沿海的上,地處東經119°18'03〃至124°34’30〃,北緯20°45′.西低東高,山地為主分布東部,平原面積稍小。是我國最大的島嶼.臺灣省包括臺灣島澎湖列島,釣魚島,赤尾嶼,彭佳嶼,蘭嶼,綠島等許多小島二、源豐富的寶島.資源寶庫森林寶庫(樟樹);甜島、糧倉(甘蔗、蔗糖、水稻);水果之鄉(香蕉、菠蘿);礦產豐富(海鹽、天然硫磺、金、銅、煤、石油);水產王國(魚類等);祖國東南海上明珠;祖國東南鹽倉。2。物產豐富的原因:低緯度(北回歸線穿過臺灣中部),四面臨海;熱帶,亞熱帶季風氣候;板塊碰撞構造帶;多山的地形;短急的河流。進口—加工—出口”型經濟(出口導向型經濟)20世紀60年代以前立足于“寶”出產農礦業產品20世紀60年代以后立足于“島”進口—加工—出口工業產品人口和大城市主要分布在西部平原漢族占全省98%,高山族人口占全省2%五、臺灣的工業主要分布在西部平原上,臺北,基隆,高雄是重要的工業城市第三節珠江三角洲地區1、珠江三角洲位于廣東省東南部,珠江下游。或中國大陸東南部。鄰港澳,與東南亞隔海相望。南臨南海,被稱為我國的“南大門”。2、珠江三角洲的經濟特區是深圳和珠海,沿海開放城市是廣州。3、珠江三角洲氣候是高溫多雨的熱帶與亞熱帶季風氣候4、珠江三角洲的產品以港、澳為貿易渠道,出口至東南亞、歐洲、非洲、美洲和大洋洲等地區,20世紀末,這里成為全球最大的電子產品和日用消費品出口基地。5、珠江三角洲是外向型經濟,與港澳合作的基本模式是“前店后廠”。6、近年來,外商投資的熱點由珠江三角洲轉移到長江三角洲。7、珠江三角洲加工制造業的發展,促進了服務業的發展,吸納了大量的外地勞動力,加快了城鎮化速度。且輕工業發達我國目前的城鎮化水平不到40%,與發達國家的70%有一定的差距。珠江三角洲地區以輕工業為主,發展外向型經濟。10、珠江三角洲經緯度位置大約是:北到北緯24度,東到東經度,西到東經112度,南到北緯度的一片廣闊區域。港澳對比一、回歸祖國時間人口(萬人)面積(KM2)位置主要居民組成廣東省珠江東口中國血統香港678萬109298%(祖籍廣東省多)英、44萬其珠他江口2%西香岸港中由國:血香統港9島5%、44萬香港發達的經濟——“東方明珠”“購物者的天廣堂東”省多)葡3%澳門半島和附近.加工工業航空便利,資金充足,勞動力素質高,國際聲譽好、背*大陸地窄人稠,市場狹小,本島加工,進口原材料,出口產品成衣,電子電器,料制品,紡織,鐘表,玩具生產消費品為主,勞動密集型.世界地位全球貿易中心之一,進出口總額世界第十(1991);全球金融中心之一,與紐約,法蘭克福齊名;全球黃金貿易中心之一,與倫敦齊名;全球航運中心之一。.發展戰略P29活動1、2。3缺少發展空間、地狹人稠,人口壓力大、維多利亞港,啟德機場飽和、工資水平高,地價高。同內地聯合,共同繁榮:香港與內地經濟聯系的基本模式:香港積極在祖國內地投資建廠,祖國內地通過香港加強對外貿易;香港與內地的經濟合作原則:經濟合作、優勢互補、互惠互利香港方面:在鹽田,蛇口開辟海港、在深圳修機場,保持航運中心的地位;把部分輕工業,金融業遷至圳,擴大營業規模,同時獲得國內勞動力資源,市場的支持;內地方面:吸引國內在深圳的投資,人流,物流,信息流大量向深圳移動,形成新的發展熱潮。廣州—深圳—香港發展軸線。三、澳門經濟及發展戰略以旅游業為主(博彩業)、成衣、玩具制造。同內地聯手,在珠海發展,形成澳門—珠海—廣州發展軸線。第四節黃土高原黃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黃土覆蓋區,關于黃土高原的形成普遍認可風成說(P85閱讀)。黃土高原東起太行山,西至烏鞘嶺,南至秦嶺,北抵長城。海拔1000~2000米。黃土高原基本地貌景觀的有黃土塬、黃土梁、黃土峁三種。(P84圖D)黃土高原經緯度位置:35°N-40°N110°E-114°E2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1、)黃土高原地面破碎,溝谷密度大,平地少,斜坡多,溝谷兩側常見直立的陡崖。(千溝萬壑,地表破碎)(2、)黃土高原的黃土結構疏松,多空隙、垂直方向的裂隙,許多物質易溶于水。(3、)黃土高原屬于溫帶季風氣候,降水集中在7、8月,多暴雨。(4、)黃土高原地面光禿裸露,缺少植被的保護,由于人們不合理的開墾、采礦、修路活動,使地表植被遭到破壞,水土流失嚴重。3、一般來說,地面坡度越大,坡面越長,降水越多,降水強度越大,地面植被越少,水土流失越嚴重。4、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帶走了地表肥沃的土壤,使農作物減產;使溝谷增多、擴大、加深,導致耕地面積減少;還向黃河輸送了大量的泥沙,給河道整治和防洪造成巨大的困難。5、我國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是黃土高原、四川盆地、云貴高原。6、黃土高原地形破碎,氣候干旱,水土流失嚴重,多發自然災害。

7、黃土高原主要的自然災害是洪澇,并引發泥石流、滑坡、塌陷多種地質災害。8、黃土高原的治理采取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結合的方式;合理安排生產活動;另外,嚴格控制人口增長,解決人地矛盾,也是根本的治理措施。黃土高原地區的主導產業是能源工業9、三北防護林槿物上:大植樹態工退耕還稱為瞿的。綠色長城水 L?工j興修水庫失 措小小流域綜合治理:保塬,護坡,固11、晉,陜治內蒙古接壤的地修建水著第七章比較區域差異被譽為祖國的“烏金三角”。第一的■煤炭四量占全區域的總量的92——|且煤質好,埋藏淺,多可露天開國四量采,開采成本1秦嶺一淮河線1、秦嶺阻擋了東南海洋氣流北上,使得秦嶺以南降水充足,秦嶺以北降水明顯減少,決定了秦嶺南北兩側自然景觀的差異。秦嶺向東延伸與淮河相接,是我國濕潤和半濕潤區的界限。2、秦嶺—淮河線是我國東部溫暖帶和亞熱帶之間的一條重要地理界線。(1月0℃等溫線,800毫米年降水量線大約一致,又是我國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兩大地理區域的分界線。)3、秦嶺—淮河線南北側的自然差異秦嶺一淮河線以北秦嶺一淮河線以南冬季河流有無封凍有無溫度帶暖濕帶亞熱帶干濕帶半濕潤區濕潤區植被類型暖溫帶落葉闊葉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耕作類型以旱地耕作為主以水田耕作為主

耕作制度一年一熟或兩年三熟一年兩熟至三熟主要糧食作物小麥、玉米水稻二、四大地理區域1、從自然條件分異上看,中國分為東部季風區、西北干旱區和青藏高寒區三大自然區。三大自然區地形氣候自然環境東部季風區以平原和丘陵為主,地勢低緩夏季風帶來的降水,比較濕潤農業發達西北干旱區以高原和盆地為主遠離海洋,氣候自東向西越來越干燥自然景觀由草原逐漸變為荒漠青藏高寒區地勢高、氣溫低從海洋上吹來的濕潤空氣難以爬升上去形成了非常特殊的高寒的高原自然景色2、根據自然條件、農業生產和居民生活等地理特征的差異,共把我國分為四大地理區域: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3、四大地理區域的分界線:4、從地形、氣候、景觀、農業特色和民居等方面進行比較。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北地區青藏地區地形平原和高原丘陵和山地高原和盆地高原和山地氣候秦淮以北的季風區,年降水量400—800毫米,濕潤、半濕潤地區秦淮以南的季風區,年降水量800毫米以上,濕潤區西北非季風區,年降水量<400毫米,干旱、半干旱地區高寒氣候植被落葉闊葉林,針葉林常綠林草原、荒漠高寒植被農業特色耕作制度:一年一熟后兩年三熟,耕地以旱地為主;農作物:小麥、棉花、雜糧等;溫帶水果:蘋果、梨、桃、杏、山耕作制度:一年兩熟或一年三熟,耕地以水田為主;農作物:稻谷、茶葉、蠶絲等;我國主要的天然牧場,我國最大的畜牧業生產基地(放牧羊、牛、馬等牲畜)以牦牛等高寒畜牧業為主,少數地方可發展青稞等高寒農業及林業。楂、棗等。熱帶、亞熱帶水果:柑橘、香蕉、荔枝、龍眼、菠蘿等。房屋防寒保暖,地勢平坦,人口多,村莊較。多用磚瓦,竹木材料建造,注意通風散熱,屋頂坡度較大,利于排水。降水少,屋頂較為平坦。第二節長江沿岸地帶p100——p107一、“魚米之鄉”和“天府之國”1、長江沿江地帶指長江流域中從上海至川西攀枝花、東西綿延3000千米的狹長地帶。它與南北走向的沿海地區,共同構成了一個“T”字型地帶,成為我國經濟實力強和發展潛力大的區域分布的基本框架。2、長江沿岸地帶的美譽“黃金水道”、“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湖廣熟、天下足”、“魚米之鄉”、“天府之國”……3、“魚米之鄉”——長江中下游平原,氣候溫暖濕潤,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河湖眾多,自古就是稻谷和淡水魚產區,農產品還有:棉花,油菜籽,茶葉,蠶繭等。這里是我國重要的商品農業基地,是全國農村經濟發展水平最高的地區。4、“天府之國”——四川盆地長江上游地區(氣候地形條件同上)主要農產品:稻谷,小麥,油菜籽,茶葉,柑橘等。二、長江沿岸地帶的工業長江沿岸地帶經濟發達的原因:①方便和廉價的運輸;②勞動力資源豐富,東部長江三角洲工業城市密集,是我國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基地。這里有位置,人才、信息等優勢;③中部和西部發揮資源和能源優勢(水能優勢),重點發展離礦產區近、用水量大、運量大和耗能高的重工業。全國重要的商品農業基地。三、向國際化大都市邁進的上海1、上海是我國最重要的綜合性工業城市,已成為我國經濟發展勢頭最為迅猛的城市。2、上海發展經濟的優勢:①自然條件優越,農業基礎雄厚;②勞動力素質高、數量大、價格低;③地理位置優越;3、六大支柱性產業:優先發展信息產業;以信息產業帶動金融、商貿、騎車、成套設備和房地產的發展。七年級下冊地理期末練習題1.冬季穿著厚厚的棉衣,太陽直射不到的是哪類地區( )A.赤道地區 B溫帶地區C低緯度地區D高緯度地區2.四張同樣大小的地圖中,比例尺最大的是()A世界地圖B中國地圖C四川地圖D成都地圖3.下列物質,屬于非可再生資源的是()A電腦B森林C石油D土壤4.我國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是()A農業B工業C旅游業D交通業5.農業的發展要“因地制宜”,下列適合發展種植業的地區是()A山地B平原C丘陵D湖泊6.成都某公司的小夏急著去北京簽定一份合同,第二天早上必須趕到。他應該選擇的交通運輸工具是()A飛機B汽車C火車D輪船7.下列敘述,不屬于高新技術產業特點的是()A從業人員中科技人員比重大 B研究和開發經費所占比例大

C產品的技術復雜程度高C產品的技術復雜程度高D主要分布在各種礦產資源富集的地區8.區別我國各民族的重要標志是()A服飾B民居C飲食D歌舞9.下列菜系中,以麻、辣著稱的是()A粵菜B川菜C湘菜D閩菜10.我國第一個被列入《世界遺傳名錄》的景觀是()A山東泰山B北京故宮C安徽黃山D山西平遙古城11.北京的城市職能是()A全國政治文化中心B全國最大商茂中心C全國最大金融中心D全國最大工業中心12.我國四大工業基地中,以發展輕工業著稱的是()A遼中南地區的B珠江三角洲C滬寧杭地區D京津唐地區13.我國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是()A黃河上游地區 B黃土高原C長江上游地區D四川盆地14.上海正在加快構筑新型產業體系,發展六大支柱產業。其中優先發展的是(A金融B汽車C信息 D房地產15.下列敘述,不屬于珠江三角洲地區經濟發展主要條件的是( )A人口稠密,勞動力資源豐富 B是著名的僑鄉,便于引進外資C各種能源和礦產資源豐富 D比鄰港澳,便于發展外向型經濟16.下列敘述中屬于高新技術產業特點的是()①從業人員中科技人員比重大②研究和開發經費所占比例大③產品的技術復雜程度高④主要分布在各種礦產資源富集的地區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17.下列不屬于地方文化特色的是()A歷史文物B風土民俗C糧食作物D風味佳肴18.北京經濟發展具有的優勢是()A能源、礦產資源 B鐵路、航空 C人才、信息、科技 D氣候、旅游19.由“媽祖”所產生的媽祖文化是()A臺灣獨有的B福建獨有的C大陸與臺灣共有的D大陸東南沿海漁民的20.下列有關秦嶺——淮河一線地理意義的敘述,正確的是()A它是濕潤區與干旱區的分界線 B它是我國1月0℃等溫線大致經過的地方C它是熱帶地區與溫帶地區的分界線 D它是我國400毫米等降水量線大致經過的地方21.下列幾組地形位于北方地區的是()A黃土高原東北平原山東丘陵B山東丘陵長江中下游平原江淮平原C四川盆地山東丘陵華北平原D長江中下游平原成都平原東南丘陵TOC\o"1-5"\h\z22.長江沿岸地帶有我國最大的綜合工業基地是( )A攀枝花工業區 B成愉工業區 C滬寧杭工業區D武漢工業區23.在長江沿岸地帶既有煤,又有鐵礦建成我國西部鋼鐵城的城市是( )A成都B西昌C攀枝花D瀘州24.被稱為“魚米之鄉”的是( )A東北平原B華北平原C長江中下游平原D成都平原25.關于長江三角洲工業城市密集的原因,錯誤的是()A地理位置優越,出于沿江與沿海結合部 B得天獨厚的交通條件C人才、信息等優勢明顯 D資源豐富、能源充足26.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