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版新高考語文一輪總復習A版訓練:專題十四古代詩歌閱讀含解析_第1頁
2022版新高考語文一輪總復習A版訓練:專題十四古代詩歌閱讀含解析_第2頁
2022版新高考語文一輪總復習A版訓練:專題十四古代詩歌閱讀含解析_第3頁
2022版新高考語文一輪總復習A版訓練:專題十四古代詩歌閱讀含解析_第4頁
2022版新高考語文一輪總復習A版訓練:專題十四古代詩歌閱讀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專題十四古代詩歌閱讀

【5年高考】

A組統一命題?新高考卷、課標卷題組

一、(2021新高考適應卷,15—16)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回答問題。(9分)

幽州新歲作

張說

去歲荊南梅似雪,今年薊北雪如梅。

共知人事何常定,且喜年華去復來。

邊鎮成歌連夜動,京城燎火徹明開。

遙遙西向長安日,愿上南山壽一杯。

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首聯分別寫兩地物候,以雪喻梅,又以梅喻雪,循環往復,頗有意趣。

B.詩人慨嘆人事無常,不能自主,但面對新春去而復來,還是感到欣慰。

C.頸聯寫新年伊始,普天同慶,不論京都邊塞,全都洋溢著歡樂的氣氛。

D.詩人暗自祝禱,待到重返長安的那一天,必將把酒盡歡,為自己上壽。

2.請簡要概括這首詩所表達的思想感情。(6分)

1.答案D

2.答案。通過描寫景物、氣候的變易,抒發對南北流徙、時光荏苒的感慨,喜中寓悲;②詩人身在邊關,心系

朝廷,渴望能早日回到長安。

(每答出一點給3分。意思對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給分)

二、(2020新高考II,15-16)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回答問題。(9分)

贈趙伯魚(節選)

韓駒。

荊州早識高與黃?,誦二子句聲瑯瑯。

后生好學果可畏,仆常倦談殊未詳。

學詩當如初學禪,未悟且遍參諸方久

一朝悟罷正法眼?,信手拈出皆成章。

[注]①韓駒(?-1135),字子蒼,兩宋之際著名詩人。②高與黃:指前輩詩人高荷與黃庭堅。③參:領悟,

琢磨。諸方:各地方,各方面。④正法眼:這里借指事物的訣要或精義。

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從詩的內容可以得知,趙伯魚是一位勤奮好學、轉益多師的詩壇后輩。

B.詩中使用了古語“后生可畏”,表現出作者對趙伯魚的嘉許以及勸誡。

C.面對后輩的請教,作者謙遜地表示,自己所談不多,也較為簡單粗略。

D.詩中以禪理喻詩的內容,既可為趙伯魚提供指點,也具有普遍的意義。

2.作者主張什么樣的學詩途徑?請結合詩歌內容簡要分析。(6分)

-、

1.答案B

2.答案①先要“遍參諸方,以前人為師,經過長期艱苦的學習;②然后‘一朝悟罷'',領悟到詩歌藝術的真旨,就

能信手拈出,皆成佳作。

三、(2020課標全國1,14—15)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回答問題。(9分)

奉和襲美抱疾杜門見寄次韻。

陸龜蒙

雖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詩久

因吟郢岸百畝蕙巴欲采商崖三秀芝。。

棲野鶴籠寬使織,施山僧飯別教炊。

但醫沈約重瞳健巴不怕江花不滿枝。

[注]①襲美,即陸龜蒙的好友皮日休。②下帷:放下室內懸掛的帷幕。指教書。裁詩:作詩。③《楚辭?離

騷》:“余既滋蘭之九腕兮,又樹蕙之百畝?!北扔髋囵B人才。④商崖:這里泛指山崖。⑤沈約,南朝詩人,史載其

眼中有兩個瞳孔。這里以沈約代指皮日休。

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作者寫作此詩之時,皮日休正患病居家,閉門謝客,與外界不通音訊。

B.由于友人患病,原有的約會被暫時擱置,作者游春的詩篇也未能寫出。

C.作者雖然身在書齋從事教學,但心中盼望能走進自然,領略美好春光。

D.尾聯使用了關于沈約的典故,可以由此推測皮日休所患的疾病是目疾。

2.請簡要概括本詩所表達的思想感情。(6分)

三、

1.答案A

2.答案。表達了不能與友人相聚,一起賦詩飲酒、飽覽春色的遺憾;②寬慰友人,表達對友人能夠戰勝病患

的信心和對以后美好生活的展望。

四、(2020課標全國II,14—15)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回答問題。(9分)

讀史

王安石

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終欲付何人。

當時^^猶承誤,,末俗紛紜更亂真。

糟粕所傳非粹美巴丹青難寫是精神。

區區豈盡高賢意,獨守千秋紙上塵。

[注]①翹鼠蒙昧,糊涂。②糟粕:這里用來指代典籍,也作"糟魄”,《莊子?天道》:“然則君之所讀者,古人

之糟魄己夫?!?/p>

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這首詩從大處著眼,并不是針對某個具體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而作。

B.歷代高人賢士一世奔忙,建立功業,但無法避免身后湮沒無聞的可能。

C.歷史人物在其所處的時代已經難免被誤解,在世俗的傳言中更會失真。

D.頸聯的上下兩句反復陳說,表明詩人的觀點,堪稱這首詩的警策之語。

2.這首詩闡述了一個什么樣的道理?對我們有何啟示?(6分)

四、

1.答案B

2.答案第一問:史書是由人編寫的,難以做到絕對客觀,所以歷史記載與歷史真實之間存在差異。

第二問:在讀書時必須保持批判精神,善于分辨,切忌盲從。

五、(2020課標全國川,14—15)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回答問題。(9分)

苦筍

陸游

藜霍盤中忽眼明。,駢頭脫襁白玉嬰。

極知耿介種性別,苦節乃與生俱生。

我見魏征殊媚嫵?,約束兒童勿多取。

人才自古要養成,放使干霄戰風雨。

[注]。藜瞿:藜和霍。泛指粗劣的飯菜。②唐太宗曾說,別人認為魏征言行無禮,我卻覺得他很嫵媚。

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詩人看到盤中擺放的一對剝去外皮的竹筍,潔白鮮嫩,不禁眼前一亮。

B.詩的三、四兩句既是對苦筍的直接描寫,又有所引申,使苦筍人格化。

C.詩人雖然喜愛苦筍,但畢竟吃起來口感苦澀,所以吩咐不要過多取食。

D.全詩以議論收尾,指出人才養成既需要發展空間,也要經受風雨磨煉。

2.詩人由苦筍聯想到了魏征,這二者有何相似之處?請簡要分析。(6分)

五、

1.答案C

2.答案。歷史上的魏征以“犯顏直諫’著稱,其言行常常令人難以接受,好比苦筍的滋味并不適口;②苦筍與

生俱來的“苦節”,象征耿介性格,與魏征方正的人格相似,應該得到認可。

六、(2019課標全國1,14—15)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1—2題。(9分)

題許道寧畫閡

陳與義

滿眼長江水,蒼然何郡山?

向來萬里意,今在一窗間。

眾木俱含晚,孤云遂不還。

此中有佳句,吟斷不相關。

[注]許道寧:北宋畫家。

1.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這首題畫詩寫景兼抒情,并未刻意進行雕琢,卻能夠于簡淡中見新奇。

B.山水是這幅畫的主要元素,特別是江水,占據了畫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詩人透過一扇小窗遠距離欣賞這幅畫作,領略其表現的遼闊萬里之勢。

D.頸聯具體寫到蒼茫暮色中的樹木與浮云,也蘊含了欣賞者的主觀感受。

2.詩的尾聯有什么含意?從中可以看出詩人對這幅畫有什么樣的評價?(6分)

六、

1.答案C

2.答案第一問:畫中蘊含著詩意,但無法用語言準確表達。

第二問:這幅畫意境深遠,韻致悠長,令人玩味不已。

七、(2019課標全國II,14—15)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1—2題。(9分)

投長沙裴侍郎

杜荀鶴

此身雖賤道長存,非謁朱門謁孔門。

只望至公將卷讀閨,不求朝士致書論。

垂綸雨結漁鄉思,吹木風傳雁夜魂。

男子受恩須有地,平生不受等閑恩。

[注]至公:科舉時代對主考官的敬稱。

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詩人表示,雖然自己的社會地位低下,但對儒家思想的信奉堅定不移。

B.“朱門”“孔門”分別代指世俗的權勢與精神的歸依,形成鮮明的對比。

C.詩人希望自己能憑借真才實學通過正常渠道進身,而不愿去尋找捷徑。

D.詩人表達了自己對待恩惠的態度,不隨便接受別人的恩惠,受恩必報。

2.詩歌的頸聯描寫了兩個具體場景,與其他各聯直抒胸臆的寫法不同,這樣寫在情感表達和結構安排方面有

什么作用?(6分)

七、

1.答案D

2.答案。情感表達:頸聯所寫場景是作者孤高耿介情懷的形象化表達,可使讀者更加直觀地感受到作者的

心志。②結構安排:舒緩詩歌全篇的節奏,使整首詩歌有委婉從容之致。

八、(2019課標全國川,14—15)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1—2題。(9分)

插田歌(節選)

劉禹錫

岡頭花草齊,燕子東西飛。

田媵望如線,白水光參差。

農婦白蛇裙,農父綠蓑衣。

齊唱郢中歌,嚶嚀如《竹枝》。

1.下列對本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詩歌以花鳥發端,通過簡練的筆觸,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美麗畫面。

B.詩人舉目眺望,能看到遠處田埋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時隱時現。

C.詩中寫到了農父農婦的衣著,白裙綠衣映照綠苗白水,色調分外和諧。

D.詩的七、八兩句通過聽覺描寫,表現農民們的勞動場面以及愉悅心情。

2.與《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相比,這幾句詩的語言風格有什么不同?(6分)

八、

1.答案B

2.答案①《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對仗工穩,用典精當,語言雅麗平整;②這幾句詩則采用了民歌俚曲

的表現手法描寫田野風光和勞動場景,語言通俗淺顯,清新流暢。

九、(2018課標全國1,14—15)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1—2題。(9分)

野歌

李賀

鴉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銜蘆鴻。

麻衣黑肥沖北風,帶酒日晚歌田中。

男兒屈窮心不窮,枯榮不等嗔天公。

寒風又變為春柳,條條看即煙濠濠。

1.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彎弓射鴻、麻衣沖風、飲酒高歌都是詩人排解心頭苦悶與抑郁的方式。

B.詩人雖不得不接受生活貧窮的命運,但意志并未消沉,氣概仍然豪邁。

C.詩中形容春柳的方式與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相同,較為常見。

D.本詩前半描寫場景,后半感事抒懷,描寫與抒情緊密關聯,脈絡清晰。

2.詩的最后兩句有何含意?請簡要分析。(6分)

九、

1.答案B

2.答案。意為凜冽的寒風終將過去,和煦的春風拂綠枯柳,綴滿嫩綠的柳條好像輕煙籠罩一般搖曳多姿;②

表達了詩人雖感嘆不遇于時,但不甘沉淪的樂觀、自勉之情。

十、(2018課標全國II,14—15)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1—2題。(9分)

題醉中所作草書卷后(節選)

陸游

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試無路空崢噪。

酒為旗鼓筆刀槊,勢從天落銀河傾。

端溪石池濃作墨,燭光相射飛縱橫。

須臾收卷復把酒,如見萬里煙塵清。

1.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這首詩寫詩人觀看自己已完成的一幅草書作品,并回顧它的創作過程。

B.詩人馳騁疆場殺敵報國的志向無法實現,借書法創作來抒發心中郁悶。

C.詩人把書法創作中的自己想象成戰場上的戰士,氣吞山河,勢不可擋。

D.詩人豪情勃發,他在硯臺中磨出的濃黑墨汁,也映射著燭光縱橫飛濺。

2.詩中前后兩次出現“酒”,各有什么作用?請結合詩句簡要分析。(6分)

十、

1.答案D

2.答案①第一個“酒”出現在作書之前,詩人把它比喻成戰場上的旗鼓,起到醞釀情緒、積蓄氣勢的作用。

②第二個“酒”則用來表現創作完成之后詩人的心理狀態,他“如見萬里煙塵清,似乎贏得了一場戰役的勝利,

心滿意足、躊躇滿志。

十一、(2018課標全國川,14—15)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1—2題。(9分)

精衛詞

王建

精衛誰教爾填海,海邊石子青磊磊。

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魚龍何所為。

口穿豈為空銜石,山中草木無全枝。

朝在樹頭暮海里,飛多羽折時墮水。

高山未盡海未平,愿我身死子還生。

1.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作者對精衛辛勞填海的動機感到困惑,因此用提問的方式來開啟全篇。

B.詩的第三、四句設想,若有一天海水枯干,海中的魚龍也會陷入困境。

C.第五至第八句著力描寫精衛填海的艱辛,不僅奔波勞碌而且遍體鱗傷。

D.這首詩的語言質樸無華,平白如話,與白居易的《觀刈麥》一詩相近。

2.一般認為,詩最后兩句的內容是以精衛的口吻表達的,你是否同意這種解讀?請結合詩句說明你的理由。(6

分)

十一、

1.答案A

2.答案觀點一:同意。①這兩句詩是精衛堅韌不拔、前赴后繼奮斗精神的自我抒發;②意為即使自己在有生

之年不能完成移山填海的事業,也希望子孫后代能夠繼承遺志,填海不止。

觀點二:不同意。①這兩句詩是作者對精衛的同情與崇敬之情的表達;②意為移山填海的事業尚未完成,我愿

犧牲生命來幫助精衛,以自己的生命來換精衛的生命。

B組自主命題??。▍^'市)卷題組

一、(2020天津,14)閱讀下面這首唐詩,按要求作答。(8分)

紀村事

[唐]韋莊

綠蔓映雙扉,循墻一徑微。雨多庭果爛,稻熟渚禽肥。

釀酒迎新社,遙砧送暮暉。數聲牛上笛,何處餉田隅歸。

[注]餉田:到田間送飯。

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下恰當的一項是(3分)()

A.首聯寫綠植光影映照門扉,墻邊小路在草木中若隱若現,顯得生機勃勃。

B.頷聯寫院中果子腐爛,水邊禽鳥肥美,營造出農閑時節慵懶閑散的寧靜氛圍。

C.全詩視聽結合,動靜相宜,虛實相生,用語平樸,意境優美,富有意趣。

D.本詩擷取若干鄉村景象,自然與人文融合,呈現出濃郁的田園生活氣息。

2.“釀酒迎新社,遙砧送暮暉”描寫了什么樣的鄉村場景?(2分)

3.“數聲牛上笛'',有人覺得“一聲”更佳,你同意嗎?請結合詩句說明理由。(3分)

1.答案B

2.答案為準備祭祀、祈求豐收,農人在忙于釀酒;暮色漸濃,遠處飄來搗衣的聲音。描寫了忙碌而祥和的農

村生活場景。

3.答案(示例1)不同意,“數聲好。“數聲”動靜結合,突顯了環境的優美、牧童的悠閑快樂,營造出鄉村熱鬧、

輕松、愉悅的氛圍。

(示例2)同意,“一聲”好。“一聲”以動襯靜,突顯了環境的寂靜清幽,營造出鄉村寧靜和諧的氛圍。

二、(2019上海,12—14)閱讀下面的作品,完成1—3題。(8分)

和徐都曹。

[南朝齊]謝眺

宛洛?佳遨游,春色滿皇州?。

結軫?青郊路,迥瞰蒼江流。

日華川上動,風光草際浮。

桃李成蹊徑,桑榆蔭道周。

東都已俶載巴言歸望綠疇。

[注]①徐都曹:徐勉。都曹,官名。②宛洛:南陽和洛陽,這里指建康。③皇州:帝都,指建康。④結軫:停車。

⑤俶載:農事伊始。

1.出版社準備編輯一套古代文學作品選,可以收錄本作品的一書是(1分)()

A.《樂府詩選》B.《古詩菁華》

C.《詩余選集》D.《律詩集粹》

2.下列關于本作品寫作特點的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

A.敘述與寫景結合B.寓情于景物之中

C.用典而不失自然D.鋪陳和比喻兼用

3.你認為本作品哪一聯寫景寫得最好?請賞析其妙處所在。(5分)

1.答案B

2.答案D

3.答案(示例)我覺得“日華川上動,風光草際浮”一聯寫得最好。這一聯寫日光遍布江上,青草沐浴著陽光,在

微風中擺動。其中“動”“浮”二字,捕捉精準,感受細膩,化虛為實,最有表現力。陽光本是難以捉摸的,作者卻能

抓住陽光落于江上、波光粼粼的畫面,寫出日光仿佛在江上跳躍的效果。日光又落在草葉上,風吹草動,仿佛

風也有了光,浮動在草際。這一聯描繪的畫面清新靈動,明麗旖旎,我們讀詩時也能感受到作者賞景的喜悅,很

有感染力。

三、(2019北京,13—15)閱讀下面兩首詩,回答問題。(12分)

和張規臣水墨梅五絕?

陳與義

其一

巧畫無鹽?丑不除,此花風韻更清姝。

從教?變白能為黑,桃李依然是仆奴。

其四

含章。檐下春風面,造化功成秋兔毫。

意足不求顏色似,前身相馬九方皋久

[注]①五首絕句題詠同一幅墨梅圖。②無鹽:戰國時齊國丑女鐘離春。③從教:任憑。④含章:含章殿,

傳說南朝時宋武帝壽陽公主臥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在額頭形成美妝。⑤九方皋:春秋時相馬名手。

1.下列對兩首詩的理解,于無眄的一項是(3分)()

A.第一首前兩句認為,不論怎樣描畫無鹽也無法變丑為美,墨梅圖卻能盡顯梅花之美。

B.第二首前兩句認為,墨梅圖中的梅花猶如佳人容顏般美妙,展現出堪比造化的畫技。

C.兩首詩所題詠的墨梅圖,不但描繪了梅花,還描繪了桃花、李花,對比鮮明。

D.兩首詩所題詠的墨梅圖,沒有描繪含章殿和九方皋,詩人提及二者是在用典。

2.題畫詩往往包含“畫外音”。下列分析,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第一首反映了詩人愛好清姝、不喜濃艷的審美追求。

B.第一首諷刺了現實生活中顛倒黑白、奴顏婢膝之人。

C.第二首聯想到古代公主的梅花妝,表現梅花的富貴氣質。

D.第二首比較畫梅和相馬的相似點,說明藝術來源于生活。

3.現實中沒有黑色梅花,而宋代出現了墨梅畫。根據上面兩首詩,概括陳與義對墨梅畫特點的認識,并比較兩

首詩題詠的側重點有何不同。(6分)

三、

1.答案C

2.答案A

3.答案認識:不施色彩,只用水墨,重視神韻而不拘泥于形貌(或:重“意足”而輕“顏色”,強調意趣而不求形似)。

不同:①第一首側重于贊美墨梅的清姝氣質。②第二首側重于贊美畫家高妙的藝術造詣。

[教師用書專用]

【5年高考】

1.(2020浙江,19—20,8分)閱讀下面兩首詩,完成題目。

秋江送別

[唐]王勃

歸舟歸騎儼成行,江南江北互相望。

誰謂波瀾才一水,已覺山川是兩鄉。

送柴侍御

[唐]王昌齡

沅水通波接武岡,送君不覺有離傷。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1)這兩首送別詩在情感上,《秋江送別》突出;而《送柴侍御》突出,與王勃《送杜少府之

任蜀川》中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情懷類似。(2分)

(2)前人評《送柴侍御》“翻新脫妙”。比較《秋江送別》與《送柴侍御》兩詩的后兩句,分析后者寫法的妙處。

(6分)

答案(1)感傷達觀

⑵。意象運用上,王勃詩的意象隱于句內;王昌齡詩將青山、明月兩個意象前置,形象鮮明突出,富有象征意義

(青山象征思念,明月暗示友情),意境開闊。

②空間處理上,王勃詩化近為遠,強調心理距離之遠,為送別詩傳統寫法(如謝眺詩有“何況隔兩鄉”);王昌齡詩

則化遠為近,強調心理距離之近,是創新性的表達。

③抒情方式上,王勃詩以議論直接表達,意盡句中;王昌齡詩融情人景,反詰收尾,余韻悠長。

解析(1)本題要求對兩首詩的情感進行概括,由題目可知,兩首詩都是“送別詩”。第一首,“互相望”即含分別意,

雖然說僅僅一水之隔,但是內心卻覺得“山川是兩鄉”了,即心里感覺距離非常遙遠,故不免生出“感傷”之意。第

二首,雖然也是寫分別,但詩人明確指出“不覺有離傷”,后兩句更是指明人雖分離,但青山同道,云雨同趣,一輪

明月共照,何曾感到“兩鄉”之別?暗含道相同、情相隨,即使有空間的距離,也沒有心理距席,顯示出“達觀”的情

懷,正如“海內”兩句詩。

(2)解答本題可從意象運用、空間處理、抒情方式等角度思考。如前詩用“一水”“山川”,后詩用“青山”“云雨”,

前者含有“流逝”意,后者則有“同載”味。“青山”有常青意,“明月”有永存味。王勃把意象置于句內,王昌齡則將意

象直于句首,如此意境顯得更為開闊。

2.(2019天津,14)閱讀下面這首詩,按要求作答。(9分)

通泉驛南去通泉縣十五里山水作?

[唐]杜甫

溪行衣自濕,亭午氣始散。冬溫蚊炳集,人遠鳧鴨亂。登頓生曾陰,欹傾出高岸。驛樓衰柳側,縣郭輕煙畔。

一川何綺麗,盡日窮壯觀。山色遠寂寞,江光夕滋漫。傷時愧孔父,,去國同王粲久我生苦飄零,所歷有嗟嘆。

[注]。此詩作于公元762年。通泉縣在今四川境內。②孔父即孔子。③王粲,東漢末年詩人,曾為躲避

戰亂離開長安,往荊州依附劉表。

⑴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倏當的一項是(3分)()

A.“溪行衣自濕”一句側面描寫路上霧氣之濃重,“亭午氣始散'表明霧氣持續時間很長,直到正午才散。

B.詩人冬季出行,蚊納仍在飛舞,岸邊的野鴨被詩人的到來驚擾,亂入河中。一路行來,層云密布,山路崎嶇。

C.在觀覽通泉山水的途中,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空間的轉換,詩人所見景色呈現不同面貌,情感也產生了變化。

D.詩人借用孔子、王粲的典故寄托深沉情感,運用“登頓”“綺麗”等詞使詩歌音韻鏗鏘,全詩體現了“沉郁頓挫”

的風格。

(2)“山色遠寂寞,江光夕滋漫”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2分)

(3)請指出全詩表達了詩人哪些情感。(4分)

答案(1)B

(2)描繪了一幅山色蒼茫,空曠遠寂,夕照增輝,江水滿溢的寥廓壯美的畫面。

(3)觀覽通泉山水的愉悅,生不逢時的苦悶,飄零他鄉的哀痛,對國家命運的憂慮。

解析(1)本題考查古代詩歌鑒賞評價的相關知識,主要考查對詩句內容及語言風格等方面的鑒賞能力,體現

了審美鑒賞與創造的學科素養,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

B項,“岸邊的野鴨被詩人的到來驚擾,亂入河中”錯,據詩句“人遠鳧鴨亂”可知是人已經走遠,野鴨才亂入河中,

寫出環境的幽僻。

(2)本題考查詩歌意境的相關知識,著重考查賞析詩句意蘊的能力,體現了掌握表現美、創造美的方法的學科

素養,提高藝術修養和鑒賞品位。

詩句“山色遠寂寞,江光夕滋漫”對仗工整,上句寫山,山色蒼茫,下句繪水,水光映夕照,描繪了一幅寥廓壯美的

畫面。

(3)本題考查賞析詩人的情感態度的能力,體現了養成健康向上的審美情趣與品位的學科素養,弘揚中華優秀

傳統文化。

解答本題,要善于知人論世,留心注釋。杜甫作為偉大的愛國詩人,一生憂國憂民,到了老年,仍漂泊異鄉。結合

詩句內容具體分析詩人表達的情感?!暗穷D生曾陰,欹傾出高岸”等詩句洋溢著愉悅之情;“傷時愧孔父,去國同

王粲”,抒發生不逢時的苦悶;“我生苦飄零”,流露出飄霧之痛。

3.(2019浙江,19—20)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1)—(2)題。(8分)

早秋過龍武李將軍書齋

[唐]王建

高樹蟬聲秋巷里,朱門冷靜似閑居。

重裝墨畫數莖竹,長著香薰一架書。

語笑侍兒知禮數,吟哦野客任狂疏。

就中愛讀英雄傳,欲立功勛恐不如。

(1)詩題中“過”字的意思是o首聯中“”一詞點出了李將軍的地位。(2分)

(2)全詩是如何運用多種手法塑造李將軍的獨特形象的?請結合詩句分析。(6分)

答案(1)造訪朱門

(2)①通過環境描寫,如“高樹蟬聲”“冷靜似閑居”和“重裝墨畫”“香薰一架書”,分別寫出了將軍住處的清幽安靜

和書齋的素凈雅致,表現了將軍的文人趣味。

②運用襯托,用“侍兒知禮數”襯托將軍的文化修養。

③通過“吟哦”'任狂疏”“愛讀英雄傳”等動作、神態描寫,寫出了李將軍的豪放和志趣。

解析(1)本題考查理解詩歌內容的能力,著重考查理解重點詞語含義的能力,體現了把握語言文字特點及其

運用規律的學科素養,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解答此題,需注意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字詞的含義和作用。第一空:詩題“早秋過龍武李將軍書齋”的意思是初秋

拜訪龍武李將軍的書齋。第二空:杜甫的詩句“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中的“朱門”,意思是豪門權貴,可以用這

個知識幫助理解'朱門冷靜似閑居”一句中的“朱門”。

(2)本題考查詩歌形象的相關知識,著重考查賞析古代詩歌塑造人物形象的能力,體現了掌握表現美、創造美

的方法的學科素養,提高藝術修養和鑒賞品位。

賞析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是古代詩歌鑒賞的考查重點之一。主要從側面(包括環境和他人)烘托、細節刻畫

和用典等方面分析。首先,首聯和頷聯用“高樹蟬聲’"'似閑居’"'重裝墨畫”“香薰一架書”等內容表現將軍的文人

氣質;其次,用"侍兒知禮數”襯托主人的素質與修養;另外,“吟哦”“任狂疏愛讀英雄傳”等正面表現將軍的豪放

和志趣。

方法技巧“四角度'’鑒賞古代詩歌的人物形象

角度解說

看標題、

根據標題、注釋甚至試題題干、選項的提示,初步揣摩人物形象。

注釋

賞景物

、景物描寫能夠對人物形象起烘托作用,是人物心境的間接流露。

(意象)

抓描寫抓住詩歌中人物的外貌、動作、語言、心理等描寫。

析典故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詞句,借他人(事)來自況,或曲折含蓄地抨擊時弊。

4.(2019江蘇,9一10)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⑴一⑵題。(11分)

學諸進士作精衛銜石填海

韓愈

鳥有償冤者,終年抱寸誠。

口銜山石細,心望海波平。

渺渺功難見,區區命已輕。

人皆譏造次,我獨賞專精。

豈計休無日,惟應盡此生。

何慚刺客傳,不著報儺名。

(1)本詩前六句是怎樣運用對比手法勾勒精衛形象的?請簡要分析。(6分)

(2)詩歌后六句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人生態度?(5分)

答案(1)“終年”與“寸誠”對比,表現了決心之堅;細石與大海對比,表現了抱負之大;任務重與性命輕對比,表現

了命運之悲。

(2)獨抒己見,不隨大流;但求盡力,不計結果;貴在實干,無意顯名。

解析(1)本題考查詩歌表達技巧的相關知識,主要考查賞析對比手法塑造形象的能力,體現掌握表現美、創

造美的方法的學科素養,弘揚了一種精誠奮斗的精神,思想上具有積極意義。

立志報仇雪恨的精衛鳥經年累月懷著微小的赤誠之心,“終年"與"寸誠”是一對比;口銜細石卻希望填平大海,

“細石”與“大?!笔且粚Ρ?填海之功難以實現,區區小命實在輕,"任務重''與“性命輕”是一對比。在對比中表現了

精衛的決心之堅、抱負之大與命運之悲。

(2)本題考查賞析詩歌的能力,著重考查賞析作者情感態度的能力,體現了形成正確的審美意識的學科素養,弘

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詩歌后六句中“人皆譏造次,我獨賞專精”是全詩主旨?!皩>倍质亲髡哔x予精衛鳥的人格化的精神品質。“我

獨”二字,表達了作者傲然不屈于俗見的鮮明態度?!百p專精''是作者立論的依據,后四句圍繞“賞專精”這一論點,

充分展開議論。最后兩句作者將“精衛”與刺客相比,再次表達了對堅持不懈、鍥而不舍的精神品質的褒揚。

方法技巧分析情感三方法

(1)看提示,定基調

詩歌的標題、作者、注釋等,常常為我們理解詩句的情感指引了方向。

(2)抓意象,挖內涵

意象是情感的載體,意象所體現出來的色調是情感的反映。優美閑適、色彩明麗的意象往往表達的是喜悅之

情,冷清凄迷、色彩暗淡的意象往往表達的是憂傷之情。當然不排除用樂景寫哀情或用哀景寫樂情的襯托手

法。

(3)品詩句,悟感情

作者在詩詞中會有情感的流露,這些情感往往體現在只言片語上,要善于把握這樣的詞句,借此領悟感情。

5.(2018天津,14)閱讀下面這首詩,按要求作答。(9分)

癸卯歲始春懷古田舍二首(其二)

[東晉]陶淵明

先師有遺訓,憂道不憂貧。瞻望邈難逮,轉欲志長勤。秉耒歡時務,解顏勸農人。平疇交遠風,良苗亦懷新。

雖未量歲功,即事多所欣。耕種有時息,行者無問津1注日入相與歸,壺漿勞近鄰。長吟掩柴門,聊為隴畝民。

[注]問津:指孔子讓子路向兩位隱士長沮、桀溺問路的典故。

⑴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臨巖的一項是(3分)()

A.詩人盡管尊崇孔子,但他意識到“憂道不憂貧”難以踐行,因此立志躬耕,這體現了他對孔子人生選擇的否定。

B.詩人親自參與田間勞作,不僅快樂地拿起農具耕種,還面帶笑容鼓勵農人們積極從事勞動。

C.“雖未量歲功,即事多所欣”,意思是說不必斤斤計較收成如何,愉悅就在耕耘的過程中。

D.這首詩融說理、敘事、寫景、抒情于一體,意境清淡悠遠,語言平白如話,富有表現力。

(2)“平疇交遠風,良苗亦懷新”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2分)

(3)“長吟掩柴門,聊為隴畝民”表達了哪些情感?(4分)

答案(1)A

(2)平曠的田野上,從遠處吹來的微風,輕輕拂過禾苗。長勢良好的禾苗,煥發出勃勃生機。

(3)詩人躬耕田園、避世隱逸的寧靜淡泊之情。濟世與歸隱相矛盾的復雜情感。

解析(1)“這體現了他對孔子人生選擇的否定”理解錯誤,陶淵明并沒有否定孔子的人生選擇,但先師遺訓"憂

道不憂貧”不易實踐,他更喜歡這種“耕種有時息,行者無問津”的農耕生活。

(2)本題考查分析詩歌形象的能力。結合詩句描繪畫面,這兩句著力描寫田野的美景。答題時語言要流暢、優

美。平疇:平曠的田野。遠風:遠處吹來的微風。此處指禾苗被微風吹拂。良苗:長勢良好的禾苗。懷新:煥發

生機。兩句的大意是:微風習習來平野,秀苗茁壯日日新。

方法技巧描繪詩句畫面的方法

詩中有畫是古典詩歌的一大特色。描繪詩句畫面,首先要理解詩句大意,然后把握詩歌的情感,最后結合

詩歌意象意境,用優美的語言進行描繪。

(3)本題考查評價詩歌思想感情的能力。題中雖然只要求分析最后兩句詩包含的思想情感,實際上要通觀全詩,

從全詩的角度來分析。這首詩中,陶淵明有感于先師遺訓“憂道不憂貧”之不易實踐,夾敘了田間勞動的歡愉,

聯想到古代隱士長沮、桀溺的操行,而深感憂道之人的難得,最后以掩門長吟'聊為隴畝民”作結。陶淵明一向

把孔子視為先師,孔子說過的“憂道不憂貧”,他記在心里,但他更喜歡這種“耕種有時息,行者無問津”的農耕生

活。陶淵明想成為長沮、桀溺那樣的隱士。他的內心有掙扎,有焦慮,本想有所作為,世道卻使他望而卻步。

他很失望,漸漸改變了想法,甘愿“長吟掩柴門,聊為隴畝民”。這將是他生命的歸宿。所以陶淵明的思想情感比

較復雜,歸隱之情與濟世之心矛盾交織。

6.(2018浙江,19—20,8分)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⑴一⑵題。

送王昌齡

李顧

漕水東去遠,送君多暮情。

淹留野寺出,向背孤山明。

前望數千里,中無蒲稗生。

夕陽滿舟楫,但愛微波清。

舉酒林月上,解衣沙鳥鳴。

夜來蓮花界閨,夢里金陵城。

嘆息此離別,悠悠江海行。

[注]蓮花界:佛寺,詩中指洛陽白馬寺。

⑴“淹留野寺出”一句中“淹留”的意思是,體現出詩人的心情。(2分)

(2)這首詩與柳永《雨霖鈴》詞都運用了點染手法,試賞析本詩的點染手法。(6分)

答案(1)久留(逗留)依依不舍

⑵①“送君多暮情”句點出了傷別之情。

②“淹留野寺出”至“夢里金陵城”十句,層層鋪寫暮景,滿篇幽淡惆悵,字字都是“暮情”,有力渲染烘托了離情。

③結尾”嘆息此離別”再次點明別離之情,“悠悠江海行”表達對朋友孤身遠去的不舍。

解析(1)“淹留”一詞在柳永的《八聲甘州(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中出現過,“嘆年來蹤跡,何事苦淹留”。這

兩句是向自己發問,嘆息這些年來的行蹤,為什么苦苦地長期停留在異鄉,流露出不得已而淹留他鄉的凄苦之

情。本詩中的“淹留”也是“長期停留”的意思,結合詩歌主題可知,表達了詩人的惜別之情。

(2)本題考查兼具基礎性和綜合性,考查對詩歌表達技巧的鑒賞能力,體現了審美鑒賞與創造的學科素養。

首先要了解點染這一表現手法,所渭“點”,就是點明,將所要抒寫的情感、道理,一語點明,使讀者了然于胸;所謂

“染”,就是渲染、烘托,即以具體的事物、景物將所點明的情感、道理烘托出來,以便讀者對其能更具體、更生

動地把握。然后了解柳永《雨霖鈴》中點染手法的使用。柳永《雨霖鈴》下闋,舉筆便點明離別的冷落、凄

清,接著便以“清秋”作第一重渲染,再用“楊柳岸、曉風殘月”作第二重渲染,其冷落、凄清的氣氛便具體可感了。

李頑《送王昌齡》一詩中,第二句就點明了“暮情”,接著從第三句至第十二句運用景物描寫,著力渲染了這種“暮

情”,結尾"嘆息此離別”再次點明離別之情。點染手法鮮明。

拓展延伸何為“點染”?

點染,本來是指書畫家揮筆作書作畫,后文藝理論家引以概括詞的此種表現手法,并將“點與染分開說,而引詞

以證之”(《詞學集成》引江順詒語)。如清代劉熙載在《藝概》中就談道:“詞有點有染,柳耆卿《雨霖鈴》云: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隙潼c出寓別冷落,'今宵'二句,

乃就上二句意染之。點染之間不得有他語相隔,隔則警句亦成死灰矣?!?/p>

7.(2018江蘇,10—11,11分)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⑴一⑵題。

寄和州劉使君?

張籍

別離已久猶為郡,閑向春風倒酒瓶。

送客特過沙口堰,看花多上水心亭。

曉來江氣連城白,雨后山光滿郭青。

到此詩情應更遠,醉中高詠有誰聽?

[注]①劉使君,指唐代詩人劉禹錫,時任和州刺史。詩中沙口堰、水心亭,均在和州。

(1)根據前兩聯,概括劉禹錫“閑”的表現,并分析他如此表現的原因。(5分)

(2)尾聯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情感?(6分)

答案(1)表現:把酒當春,繞道送客,常去賞花。

原因:長期得不到升遷,懷才不遇;喜歡自然山水。

⑵對劉禹錫詩歌藝術的欽佩之情;對劉禹錫目前境況的同情之感;對自己能感知對方心意的知音之許。

解析⑴由“閑向春風倒酒瓶”“送客特過沙口堰”“看花多上水心亭”三句可概括出劉禹錫“閑”的表現。由首句

“別離已久猶為郡”可推知他如此之“閑”的原因除了熱愛自然山水,還有長期得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