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內科常見癥狀演示文稿_第1頁
神經內科常見癥狀演示文稿_第2頁
神經內科常見癥狀演示文稿_第3頁
神經內科常見癥狀演示文稿_第4頁
神經內科常見癥狀演示文稿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神經內科常見癥狀演示文稿當前1頁,總共37頁。(優選)神經內科常見癥狀當前2頁,總共37頁。1、頭暈的相關概念2、機體平衡的解剖生理3、發病機理4、頭暈的分類5、常見的疾病6、問診和體檢的主要內容當前3頁,總共37頁。一、頭暈與眩暈的概念眩暈:是一種對自身或外界物體的運動性幻覺。感覺環境在旋轉,各方向皆有,頭活動后加重。頭暈:僅表現為頭重腳輕、站立或行走不穩,無自身或外界物體運動或旋轉感。失衡:不穩或不安全感,無旋轉,站立和行走困難頭重腳輕:漂浮、暈或搖擺感暈厥前的黑蒙感:一過性、馬上要失去知覺、暈倒的感覺當前4頁,總共37頁。當前5頁,總共37頁。二、感受機體平衡的解剖生理平衡的神經調節有賴于平衡三聯和皮質-皮質下的整合作用平衡三聯

迷路前庭系統--耳視覺系統--眼本體覺系統--頸當前6頁,總共37頁。當前7頁,總共37頁。1、平衡三聯迷路前庭系統,是機體維持平衡,和感知與外界環境間相互關系的結構。

把頭的直線和角運動力轉換成反射性地控制體位和運動神經沖動。自內耳迷路,經前庭神經、前庭神經核、腦干內有關纖維,交叉到對側丘腦腹后外側核,直到大腦皮質前庭代表區(顳上回后上半部,顳頂交界處,島葉的上部)的整個神經通路當前8頁,總共37頁。1、平衡三聯視覺--來自視網膜與協調眼球活動有關的沖動,為機體提供軀體的位置、運動機周圍環境間關系的信息,利于維持平衡。本體覺--由體位、反射和隨意運動引起,來自關節和肌肉的本體覺沖動,維持平衡(頸部來的沖動,對維持頭和身體其他部位相對位置的平衡尤其重要)當前9頁,總共37頁。2、內耳迷路內耳迷路由5個感覺器官組成兩個球狀囊和橢圓囊斑感受頭部直線運動。耳石是埋于膠質中的鈣質,由“斑”支持,靜止和直線運動時,由重力作用改變位置。三個半規管感受頭部的角加速運動。附于半規管壁的“嵴”為半規管的感覺受體,管內液體的流動使這些受體活化當前10頁,總共37頁。當前11頁,總共37頁。三、發病機理1、平衡三聯中前庭系統、視覺、本體覺,三種任一受損,均可引起頭暈。視覺、本體覺傳送平衡信息,且與前庭系統聯系密切。引起的頭暈的程度輕、時間短。常被其他癥狀掩蓋。當前12頁,總共37頁。三、發病機理迷路前庭系統極易受累①前庭神經核是腦干中最大的核團,最易受損②該區血供深穿支較小,內聽動脈的迷路支和小腦前下、后下動脈均為終動脈,血管腔突然地、甚至微小的改變,或血壓下降,均可影響迷路前庭系統功能。當前13頁,總共37頁。三、發病機理

2、當異常興奮的空間關系感覺沖動傳入腦干時,能活化鄰近的神經結構,影響到迷走神經運動背核和孤束核時,可致惡心、嘔吐、出汗、面色蒼白、心動過緩、血壓下降等表現。當前14頁,總共37頁。三、發病機理3、前庭器官是產生病理性眩暈的主要原因。眩暈綜合征:是前庭功能障礙表現。眩暈、迷走興奮表現(惡心、嘔吐)

眼球震顫、平衡障礙和共濟失調當前15頁,總共37頁。四、頭暈的分類前庭系統性眩暈周圍性(真性)中樞性非前庭系統(非特異)性眩暈前庭系統以外的全身系統性疾病引起,如眼部疾病、貧血或血液病、心功能不全、感染、中毒及神經功能失調等當前16頁,總共37頁。當前17頁,總共37頁。當前18頁,總共37頁。五、頭暈及眩暈常見的疾病1、后循環缺血(PCI)2、良性位置性眩暈(BPPV)3、前庭神經元炎4、美尼爾病5、慢性腦供血不足6、精神心理性7、頸性眩暈8、其他當前19頁,總共37頁。后循環又稱椎基底動脈系統,由椎動脈,基底動脈和大腦后動脈組成。主要供血給腦干、小腦、丘腦、枕葉、部分顳葉及上段脊髓。PCI包括后循環的TIA和腦梗塞。約占缺血性卒中的20%。鑒于MRI彌散加權成像(DWI-MRI)可發現約半數的后循環TIA患者有明確的梗死改變,且TIA與腦梗死的界限越來越模糊。因此用PCI涵蓋后循環的TIA與腦梗死,有利于臨床操作。1、后循環缺血(2006.09)當前20頁,總共37頁。當前21頁,總共37頁。后循環缺血的發病機制動脈粥樣硬化是PCI最主要的血管病理基礎。動脈粥樣硬化好發于椎動脈起始段和顱內段。栓塞是PCI的最常見發病機制,約占40%,栓子主要來源于心臟、主動脈弓、椎動脈起始段和基底動脈。最常見栓塞部位是椎動脈顱內段和基底動脈遠端。穿支小動脈病變:脂質透明病、微動脈瘤和小動脈起始部的粥樣硬化等,好發于橋腦、中腦和丘腦。當前22頁,總共37頁。癥狀:頭暈、眩暈、肢體或頭面部的麻木、肢體無力、頭痛、嘔吐、復視、視力喪失、行走不穩或跌倒。體征:眼球運動障礙、肢體癱瘓、感覺異常、步態或肢體共濟失調、構音或吞咽障礙、跌倒發作、偏盲、聲嘶、Horner綜合征等。特征:一側腦神經損害伴另一側運動感覺損害的交叉表現。5D:dizziness(頭暈),diplopia(復視),dysphasia(構音障礙),dropattack(跌倒發作),dystaxia(共濟失調)當前23頁,總共37頁。2、良性位置性眩暈(BPPV)又稱內耳耳石癥。為眩暈最常見的病因。

特發性或原發性的BPPV占50~70%,愈后好。

老化、內耳供血不足、頭部外傷、中、內耳疾病等均可引起耳石脫落

當前24頁,總共37頁。囊斑的超微結構囊斑主由毛細胞構成

毛細胞上的果凍樣物質為耳石膜耳石膜上有耳石當前25頁,總共37頁。睡眠不足、疲勞、飲酒可為誘因。臨床特點:處于某一特定的頭位或體位時突發出現眩暈伴眼震。歷時短暫(數十秒至1分鐘),可伴惡心、嘔吐。重復變換頭位仍可誘發,但逐漸不再出現。無耳蝸癥狀。常見為后半規管耳石和水平半規管耳石。診斷:旋轉試驗治療:手法復位。當前26頁,總共37頁。垂直半規管(后半規管和上半規管)BPPV

Dix-Hallpike位置試驗當前27頁,總共37頁。水平半規管BPPV的仰臥位轉頭試驗陽性當前28頁,總共37頁。治療:主要為手法復位。但須謹慎。后半規管的改良的Epley方法當前29頁,總共37頁。水平半規管BPPV的Babecue翻滾復位當前30頁,總共37頁。3、前庭神經元可能為病毒感染前庭周圍器官、前庭神經元及前庭神經。多于30-50歲,病前有發熱、上感或泌尿系感染史。表現為明顯眩暈,轉頭可加劇,數小時至數日達到高峰,后漸減輕。臨床表現為持續性眩暈、惡心、嘔吐、持續眼震。多無耳鳴、耳聾等。在過了12—18個月后出現后續發作;后續發作多較輕,持續時間較短。病程數日到6周。當前31頁,總共37頁。又稱內耳眩暈病,多于50歲左右起病。臨床特點:表現為突發性旋轉性眩暈、波動性耳聾、耳鳴三聯征。反復發作性眩暈,每次數小時聽力減退,隨發作次數而明顯,聽力障礙多為單側。耳鳴耳悶漲感溫度試驗,半規管功能低下4、梅尼埃病當前32頁,總共37頁。5、慢性腦供血不足慢性腦血管功能不全:又稱慢性腦循環不足(CCCI),是腦動脈硬化癥的代名詞。于1990年由日本學者提出,指由于腦動脈循環障礙引起的頭重、頭暈等自覺癥狀波動性消長,但臨床表現和CT等影像學診斷均未發現有提示血管性或其他腦器質性病變的改變,而且也不屬于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范疇的一種疾病。當前33頁,總共37頁。診斷標準:1)由于腦循環障礙引起的各種自覺癥狀(頭重、頭暈感等)波動性消長2)無腦部局灶性神經體征3)多數伴有高血壓4)眼底動脈呈動脈硬化性改變5)在腦灌流動脈可聽到血管雜音。另外還有(1)CT、MRI檢查未見血管性器質性病變;(2)腦血管造影或經顱多普勒(TCD)檢查等顯示腦灌流動脈閉塞或狹窄改變;(3)腦循環測定顯示腦血流減低;(4)年齡在60歲以上;(5)確切排除可引起上述自覺癥狀的其他疾病。當前34頁,總共37頁。6、精神性眩暈或頭暈“眩暈”時間長,呈持續性無變化伴隨癥候多[軀體化癥狀]受外界及情緒變化影響大患者愿意找到客觀病因:頸椎病或供血不足愿意窮盡檢查和藥物治療應行精神狀態評估當前35頁,總共37頁。頸椎病與PCI的關系:不大骨贅增生不易壓迫到椎動脈,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