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熱出疹性疾病正式_第1頁
發熱出疹性疾病正式_第2頁
發熱出疹性疾病正式_第3頁
發熱出疹性疾病正式_第4頁
發熱出疹性疾病正式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發熱出疹性疾病正式第1頁/共81頁

發熱出疹性疾病是以發熱、出疹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疾病,包括麻疹、風疹和其它RFIs,常以暴發形式發生。相關資料表明,RFIs暴發疫情以麻疹為主,發病年齡以4~14歲為主。病例集中在冬、春季。風疹和其它RFIs多在春季發病,病例集中在7~14歲之間。第2頁/共81頁

麻疹measles第3頁/共81頁

麻疹是麻疹病毒所致的急性病毒性傳染病。主要發生在兒童。以發熱、結合膜及上呼吸道卡他性炎癥、口腔粘膜柯氏斑及周身斑丘疹為主要臨床表現。易感者接觸麻疹病毒后約有90%左右發病,流行人群中約有5%一15%為隱性感染。若無肺炎、喉炎、腦炎等嚴重并發癥者,預后良好。患病后獲得的免疫力持久,多數人可終生免疫。第4頁/共81頁早在公元196—220年,我國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就有關于麻疹的描述,并認為麻疹是一種傳染性很強的疾病。國外在公元10世紀,波斯醫生拉茲才開始描述本病,直到1675年才認為麻疹是一種獨立的疾病。1864年貝納肯定了麻疹是通過呼吸道播散,由人傳給人的疾病,潛伏期為14天,可獲終生免疫。1911年哥特貝格等用急性期患者的血液及咽拭子感染了猴子,證實了麻疹病原是一種濾過性病毒。第5頁/共81頁1930年勃來茲應用雞胚培養麻疹病毒成功。1954年恩多等用人胚腎及人羊膜細胞培養病毒成功,為深入研究麻疹奠定了實驗室基礎。1963年美國成功地應用了經雞胚羊膜腔適應和雞胚單層細胞傳代的減毒株制備了疫苗。我國也于1965年自行研制了減毒活疫苗并開始普種,從此麻疹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大幅度降低。由于發現了亞急性硬化性全腦炎與麻疹病毒的關系,近年來成為對麻疹病毒認識及慢病毒感染研究的主要內容。第6頁/共81頁麻疹病毒主要特性副粘病毒科,麻疹病毒屬,與同科中對人致病原(副流感,流腮)無抗原交叉可分成8個基因組,20個基因型至今仍是一個血清型可在多種細胞中生長,產生特異病變人是麻疹病毒唯一宿主可在人體免疫系統中繁殖第7頁/共81頁病原學第8頁/共81頁病原學麻疹病毒是單股螺旋RNA病毒,屬副粘液病毒科接近圓形或卵圓形的顆粒,直徑約為120-250nm麻疹病毒有雙層膜,膜厚10-20nm,膜上有血凝素和血溶素,是病毒的主要抗原成份第9頁/共81頁病原學麻疹病毒有6個主要結構蛋白膜上三種蛋白

1、血凝糖蛋白(H)

2、融合蛋白(F)

3、膜蛋白(M)核內有三種蛋白

1、核衣殼蛋白(N)

2、多聚酶(L)

3、磷蛋白(P)第10頁/共81頁病毒的穩定性對熱敏感對光照敏感對濕度敏感對酸敏感對脂溶劑敏感對消毒劑敏感第11頁/共81頁流行病學傳染源:麻疹病人傳播途徑:呼吸道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第12頁/共81頁Epidemiologytransmissionroute:

dropletinfectionfromtherespiratorytract第13頁/共81頁流行特征發病以散發為主,散發和暴發并存。全年均有病例發生,3-6月為高峰。發病年齡仍以15歲以下兒童為主,但小于8月齡和15歲以上的病例的比例在逐年上升,但每個地區情況不同。第14頁/共81頁發病機制易感者吸入帶病毒的飛沫局部粘膜短期繁殖血(第一次病毒血癥)單核巨噬細胞系統中復制活躍(潛伏期)血(第二次病毒血癥)(前驅期)全身癥狀、皮疹、粘膜病變。麻疹病毒少量大量遠處器官第15頁/共81頁臨床表現潛伏期前驅期出疹期恢復期第16頁/共81頁臨床表現潛伏期一般為10天(6-21天)前驅期發熱到出疹一般為3-5天,主要表現為上呼吸道炎癥,發熱,伴有全身不適,約90%的病人可見koplik斑,為早期診斷的重要依據。

第17頁/共81頁口腔粘膜斑-科潑力克(KopliK)斑

科潑力克斑是麻疹的特征表現。在疾病前驅期可在黏膜部位發現,常出現在與磨牙相對的發炎的頰黏膜表面,類似于粗鹽粒,組織學上斑點由粘膜基層小的壞死點組成,同時伴有血漿滲出及單核細胞浸潤。第18頁/共81頁第19頁/共81頁臨床表現出疹期

一般持續2-5天,首先在耳后發際出現皮疹,漸及前額、面、頸、軀干、四肢,最后達手掌、足底,自上而下逐漸散布全身,紅色斑丘疹,疹間皮膚正常,皮疹初期壓之退色,重者不退色。恢復期退疹時原皮疹部位有糠麩樣細小脫屑,有色素沉著。無并發癥麻疹病程一般10天。第20頁/共81頁出疹期:發熱后3-4天出疹,持續3-5天。體溫驟升(40oc-40.5o

c),全身毒血癥狀加重,嗜睡、煩躁、譫妄、抽搐。咳嗽加重第21頁/共81頁

麻疹臨床表現發熱

畏光、流淚

皮膚出現紅色斑丘疹

第22頁/共81頁皮疹的面部表現第23頁/共81頁第24頁/共81頁第25頁/共81頁第26頁/共81頁第27頁/共81頁麻疹的臨床分型典型麻疹非典型麻疹輕型麻疹重型麻疹異型麻疹成人麻疹妊娠期麻疹和先天性麻疹麻疹的再感染第28頁/共81頁三種麻疹的區別癥狀及體征典型輕型異型發熱皮疹疹型柯氏斑卡他肌肉疼四肢浮腫免疫史抗體反應病毒分離高離心型斑丘疹+重+--IgMIgG+較輕離心型,稀少斑丘疹±輕--活疫苗IgG-或±常40oC以上向心型多形態,常見皰疹--或±++++++滅活疫苗IgG-第29頁/共81頁診斷標準-流行病學史

與確診麻疹病人有接觸史,潛伏期6-21天。第30頁/共81頁診斷標準-實驗室診斷

(1)1個月內未接種過麻疹減毒活疫苗而在血清中查到麻疹IgM抗體;(2)恢復期病人血清中麻疹IgG抗體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或4倍以上升高或4倍以上下降,或急性期抗體陰性而恢復期抗體陽轉;(3)從鼻咽部分泌物或尿液或血液中分離到麻疹病毒,或檢測到麻疹病毒核酸。第31頁/共81頁鑒別診斷風疹1)前驅期短,發熱及上呼吸道癥狀輕;2)無麻疹粘膜斑,皮疹出現快,消退亦快;3)出疹前即有耳后、枕后、頸部淋巴結明顯腫大,并一直持續到病愈;4)退疹后無色素沉著或細糠麩樣脫屑5)并發癥少,預后好。第32頁/共81頁鑒別診斷幼兒急疹1)僅見于嬰幼兒,尤以1歲內多見2)發病急,上呼吸道癥狀不明顯3)皮疹色鮮紅,面部及四肢遠端皮疹甚少4)無色素沉著及脫屑第33頁/共81頁鑒別診斷猩紅熱1)乙型溶血性鏈球菌所致2)前驅期短,發熱、咽痛、嘔吐3)前驅期及發疹初期發現“草莓舌”4)皮膚呈猩紅色,皮疹如針尖大小,疹間無正常皮膚,退疹后皮膚大片脫皮第34頁/共81頁鑒別診斷腸道病毒感染1)埃可病毒、柯薩奇病毒引起2)皮疹多形性,斑疹、斑丘疹、水泡疹、蕁麻疹、瘀點等其他

藥物疹、過敏性皮疹、斑疹傷寒第35頁/共81頁

病原全身癥狀及其他特征皮疹特點發熱與皮疹關系麻疹麻疹病毒呼吸道卡他性炎癥,結膜炎,口腔粘膜斑紅色斑丘疹,自頭面部→頸→軀干→四肢,退疹后色素沉著及細小脫屑發熱3-4天,出疹期熱更高風疹風疹病毒全身癥狀輕,耳后、頸后、枕后淋巴結腫大及觸痛面部→軀干→四肢,斑丘疹,疹間有正常皮膚,退疹后無色素沉著及脫屑發熱后半天至1天出疹幼兒急疹人皰疹病毒6型一般情況好,高熱時可有驚厥,耳后、枕后淋巴結亦可腫大紅色斑丘疹,頸及軀干部多見,一天出齊,次日消退高熱3-5天,熱退疹出猩紅熱乙型溶血性鏈球菌高熱,中毒癥狀重,咽峽炎,扁桃體炎,楊梅舌,環口蒼白圈,帕氏線皮膚彌漫充血,上有密集針尖大丘疹,持續3-5天退疹,1周后全身大片脫皮發熱1-2天出疹,出疹時高熱腸道病毒感染埃可病毒、柯薩奇病毒發熱,咽痛,流涕,結膜炎,腹瀉,全身或頸、枕后淋巴結腫大散在斑疹或斑丘疹,很少融合,1-3天消退,不脫屑,有時可呈紫癜樣或水泡樣皮疹發熱時或熱退后出疹藥物疹原發病癥狀皮疹癢感,摩擦及受壓部位多,與用藥有關,斑丘疹,皰疹,猩紅熱樣皮疹、尋麻疹發熱、服藥史第36頁/共81頁

治療原則1.一般處理及對癥治療隔離、居室應保持空氣新鮮、整潔溫暖。口腔、鼻、眼、皮膚應保持清潔,多飲水,給予易消化和營養豐富飲食。高熱時可給小劑量退熱劑或頭部冷敷,煩躁不安可給少量鎮靜劑。體弱多病者早期可給丙種球蛋白0.2~0.6ml/kg,肌注,q.d,共2~3日。第37頁/共81頁

治療原則2.中醫中藥;初期,可用辛涼透表法,選用升麻葛根湯、銀翹散加減;熱癥重者,可用三黃石膏湯或犀角地黃湯;體虛肢冷宜用人參敗毒湯;恢復期熱退疹收,宜用養陰清熱法,可用沙參麥冬湯等。第38頁/共81頁

治療原則3.并發癥的治療肺炎:治療同一般肺炎。喉炎:蒸氣吸入,呼吸道梗阻者可用氫化可的松或地塞米松靜脈滴注并選用抗菌藥物,喉梗阻嚴重者及早考慮氣管切開。心血管功能不全:應及時使用快速洋地黃藥物,同時應用速尿等利尿劑。腦炎:基本同乙型腦炎。第39頁/共81頁

治療原則4.療效標準皮疹消退、體溫正常3天以上,癥狀消失可予出院,有并發癥應待癥狀基本消失,方可出院。第40頁/共81頁預防對患者實行呼吸道隔離至出疹后6日,伴有呼吸道并發癥延長至出疹后10日;流行期間避免易感兒童到公共場所或探親訪友。無并發癥兒童在家中隔離,以減少傳播和繼發院內感染。接種麻疹減毒活疫苗,是最主要的措施。易感兒接觸麻疹后早期注射丙種球蛋白3ml。第41頁/共81頁風疹

(rubella,rubeolla,或Germanmeasles)第42頁/共81頁概況風疹(rubella,rubeolla,或Germanmeasles)是由風疹病毒(rubellavirus)感染所引起的常見急性傳染病,以低熱、全身皮疹為臨床特征,常伴有耳后、枕部淋巴結腫大。如發生在孕婦,尤在妊娠早期可致胎兒畸形。第43頁/共81頁病原學風疹病毒為小球形包膜病毒,含單股RNA,屬披膜病毒科(Togaviridae),在體外抵抗力弱,對紫外線、乙醚、氯仿、甲醛及56℃30分鐘等均可滅活,對寒冷及干燥有一定的耐受力。第44頁/共81頁流行病學1.傳染源病人是唯一的傳染源,包括輕型病人和隱性感染者,在其口、鼻、咽部分泌物以及血液、大小便中均可分離到病毒。在發病前5~7天和病后3~5天均有傳染性,尤以起病前1日和發病當日傳染性最強。2.傳播途徑一般以飛沫經呼吸道傳播為主,其他宮內傳播及密切接觸均有可能。3.易感人群本病多見于5~9歲兒童,在流行期中青年、成人和老年人中發病也不少見。發病季節以冬、春季為多,可在幼兒園、學校中引起流行。感染后大多具有持久免疫力。第45頁/共81頁臨床表現1.自然感染的風疹潛伏期平均18天(14~21天)。(1)前驅期:約1~2天,低熱或中度發熱、頭痛、食欲減退、疲倦、乏力、咳嗽等輕度上呼吸道炎癥。(2)出疹期:通常于發熱1~2天后即出現皮疹,為充血性斑丘疹。初起于面頸部,后迅速向下蔓延,1日內布滿軀干和四肢,但手掌和足底通常無疹。皮疹初起呈細點狀淡紅色斑癥、斑丘疹或丘疹,直徑2~3mm,軀干尤其是背部皮疹密集呈向心性分布。皮疹消退不留色素沉著,一般持續1~4天。出疹期常伴有低熱、輕度上呼吸道炎癥、脾腫大及全身淺表淋巴結腫大,其中以耳后、枕后、頸部淋巴結腫大最具有特征性。第46頁/共81頁診斷1流行病學資料:由于風疹的臨床表現常較輕而不典型(約有50%病人無皮疹),因此流行病學資料對診斷更為重要。凡未患過風疹者,特別是孕婦,只要接觸過風疹病人,一定要密切觀察。2臨床表現:前驅期短,上呼吸道癥狀輕,低熱、充血性斑丘疹,耳后枕部淋巴結腫痛。出現視網膜炎是診斷先天性風疹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有診斷意義的體征。3實驗室檢查:流行期間不典型病例和隱性感染者遠較典型病人為多,這些病人必須作病毒分離和血清抗體測定方可診斷。檢測血清中風疹特異性IgM抗體有診斷性價值,此抗體于發病4~8周后消失,此后只留有IgG抗體。

冬春季常見傳染病應急培訓第47頁/共81頁第48頁/共81頁第49頁/共81頁先天性風疹綜合征(CRS)胎兒經胎盤感染風疹病毒,發生在妊娠前4個月內。受感染胎兒在宮內發育遲緩,出生后20-80%有先天性器官缺陷,包括眼白內障、視網膜病變、聽力損害、心臟及大血管畸形,亦可出現活動性肝炎、貧血、紫癜、腦膜炎及進展性腦炎等并發癥。第50頁/共81頁受感染后影響器官發育程度與妊娠月份的關系第51頁/共81頁由于CRS患兒能長期排毒,所以對CRS患兒應給予適當管理。開展早孕檢查(包括風疹的血清學監測),預防CRS患兒的出生。一旦風疹流行,醫院應密切觀察流行病學動態,做好早期孕婦的了解工作第52頁/共81頁治療原則1.一般治療由于癥狀輕微,不需特殊處理,癥狀較重者應臥床休息和對癥治療。2.并發癥的治療合并腦炎者按病毒性腦炎處理,重癥腦炎者按流行性乙型腦炎治療。有出血者可輸血或輸血小板,必要時可試用腎上腺皮質激素。3.抗病毒藥物治療本病無特效的抗風疹病毒藥物。可試用干擾素、利巴韋林(病毒唑)等,可縮短病程、減輕病情。第53頁/共81頁預后風疹病毒感染后大多預后良好,并發腦炎、血小板減少所致顱內出血死亡者為數不多。但妊娠初3月內婦女若感染了風疹病毒,其胎兒可發生先天性風疹,引起流產、早產及胎兒患各種先天畸形,預后嚴重。

冬春季常見傳染病應急培訓第54頁/共81頁預防原則

著重在于預防先天性風疹病毒感染,孕婦尤其是妊娠3個月內應避免該病毒感染。

1.隔離檢疫病人應隔離至出疹后5天。但本病癥狀輕微,加上隱性感染者又較多,易被忽視,難以做到全部隔離。一般接觸者不需檢疫,但妊娠期,特別是妊娠早期婦女應盡量避免接觸風疹病人。

2.免疫預防(1)風疹減毒活疫苗(2)免疫球蛋白第55頁/共81頁猩紅熱第56頁/共81頁概述猩紅熱(searletfever)為急性呼吸道傳染病,以發熱、咽炎及皮疹為特征。

第57頁/共81頁病因學

A組溶血性鏈球菌病理毒素反應變態反應炎癥反應第58頁/共81頁病理改變

病原菌及其毒素等產物在侵入部位及其周圍組織引起炎癥和化膿性變化,并進入血循環,引起敗血癥,致熱毒素引起發熱和紅疹。主要病理變化是皮膚真皮層毛細血管充血、水腫,表皮有炎性滲出,毛囊周圍皮膚水腫、上皮細胞增生及炎性細胞浸潤,表現為丘疹樣雞皮疹,恢復期表皮角化、壞死,大片脫落。少數可見中毒性心肌炎,肝、脾、淋巴結充血等變化。

第59頁/共81頁臨床表現

潛伏期一般為2~4天,最短1天,最長7天。起病急驟,寒戰、發熱,體溫一般為38~39℃,重者可達40℃以上。嬰幼兒有發生驚厥或譫妄者。患兒全身不適,咽痛明顯,影響進食。咽及扁桃體顯著充血,亦可見膿性滲出物。舌質紅,乳頭紅腫如楊莓,稱楊莓舌。頸部及頜下淋巴腺增大,有觸痛。第60頁/共81頁第61頁/共81頁第62頁/共81頁楊梅舌第63頁/共81頁臨床表現皮疹于發病后24小時左右迅速出現,最初見于腋下、腹股溝及頸部,24小時內遍及全身。皮疹為彌漫猩紅色約針頭大的小丘疹,觸之如粗砂紙樣,或如寒冷時的雞皮樣疹,疹間皮膚潮紅,用手壓可暫時轉白。面頰部潮紅、無丘疹,而口周圍皮膚蒼白,為口周蒼白圈。于皮膚皺折處如腋窩、肘、腹股溝等處,皮疹密集,色深紅,其間有針尖大之出血點,形成深紅色橫行"帕氏征",(Pastia'ssign)。口腔粘膜亦可見粘膜疹,充血或出血點。出疹期仍發熱。第64頁/共81頁口圍蒼白圈第65頁/共81頁貧血性

劃痕

第66頁/共81頁帕氏線第67頁/共81頁第68頁/共81頁臨床表現病程第一周末開始脫屑,是猩紅熱特征性癥狀之一,首見于面部,次及軀干,然后到肢體與手足掌。面部脫屑,軀干和手足可能大片脫皮,呈手套襪套狀。脫屑程度與皮疹輕重有關,一般2~4周脫凈,不遺留色素沉著。第69頁/共81頁第70頁/共81頁第71頁/共81頁第72頁/共81頁臨床分型輕型全部病程中缺乏特征性癥狀,有低熱1~2天或不發熱,皮疹極不典型,可僅限于腋下、腹股溝,疹稀少且色淡,1~2天即退。無楊莓舌。發病1周后,在面額部、耳殼、手足指趾端發現輕微脫屑或脫皮,此時才考慮猩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