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學總論醫學知識培訓課件_第1頁
中藥學總論醫學知識培訓課件_第2頁
中藥學總論醫學知識培訓課件_第3頁
中藥學總論醫學知識培訓課件_第4頁
中藥學總論醫學知識培訓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藥學總論醫學知識總論2中藥學總論醫學知識序一、中藥學的概念中藥學:是研究中藥的基本理論和各種中藥的來源、采制、性能、功效、臨床應用等知識的一門學科,是祖國醫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古代稱為“本草”。3中藥學總論醫學知識二、“中藥”與“本草”

中藥:是指在中醫理論指導下認識并有其獨特應用形式的藥物。包括植物藥、動物藥、礦物藥及部分加工品。是祖國傳統藥物的總稱。“本草”首見于《神農本草經》。由于中藥以植物藥居多,使用也最普遍,所以自古以來人們習慣把中藥稱為“本草”。4中藥學總論醫學知識我國現有中藥以達12807種,其中藥用植物11146種(占87%以上),藥用動物1581種,藥用礦物80種,僅對320種常用植物類藥材的統計,總蘊藏量就達850萬噸左右。5中藥學總論醫學知識第一章

中藥的起源和中藥學的發展6中藥學總論醫學知識第一節中藥的起源中藥起源于古代人民的生活、生產及醫療實踐中藥的起源--藥食同源

無意識—有意識試用—觀察—體驗—積累—記錄文字記載可追溯到公元前1000多年西周醫師“掌醫之政令,聚毒藥以供醫事”。此時期的特點:逐步形成了最初的藥學知識7中藥學總論醫學知識這部分內容安照歷史發展分為十個時期講述,每個時期按下列內容介紹:1.該時期中藥學發展特點2.該時期的代表著作:作者成書時間主要內容

著作的貢獻第二節中藥學的發展8中藥學總論醫學知識(一)夏商周時期(公元前21世紀——公元前221年前)[先秦時期](二)秦漢時期(公元前221-公元220)[西漢—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三)兩晉南北朝時期(公元265—581年)(四)隋唐時期(公元581-907年)(五)宋代(公元960-1127北宋,1127——1279南宋)(六)金元時期(公元1279—1368)(七)明代(公元1368—1644)(八)清代(1644—1911年)(九)民國時期(1911—1949)(十)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1949—)9中藥學總論醫學知識(一)夏商周時期(公元前21世紀——公元前221年前)[先秦時期]

人工釀酒和湯液的發明與應用,對醫學的發展起了巨大的促進作用。

《五十二病方》載方約300首,涉及藥物247種10中藥學總論醫學知識(二)秦漢時期(公元前221-公元220)[西漢—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神農本草經》東漢末年載藥365種,現存最早藥學專著,初步奠定了藥學理論的基礎。

11中藥學總論醫學知識(三)兩晉南北朝時期(公元265—581年)《本草經集注》梁陶弘景載藥730種,首創了藥物自然屬性分類法,標志著綜合本草模式的初步確立。12中藥學總論醫學知識(四)隋唐時期(公元581-907年)《新修本草》(《唐本草》)唐李勣、蘇敬等,收載藥物844種,增添了藥物圖譜和文字說明,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藥典性本草,第一部官修本草,13中藥學總論醫學知識(五)宋代(公元960-1127北宋,1127——1279南宋)《經史證類備急本草》宋唐慎微載藥約1558種,有附圖和附方,收載了醫學和民間的單方和驗方,而且搜集采納大量有關藥學的文獻資料。14中藥學總論醫學知識(六)金元時期(公元1279—1368)《飲膳正要》元代忽思慧是飲食療法的專門著作15中藥學總論醫學知識(七)明代(公元1368—1644)《本草綱目》明代李時珍52卷,載藥1892種,附圖1100多幅,附方11000余首,是16世紀以前本草學成就的全面總結,是我國科學史上極其輝煌的碩果。16中藥學總論醫學知識(八)清代(1644—1911年)《本草綱目拾遺》1765年趙學敏載藥921種,新增藥716種,對補充《本草綱目》有很大貢獻。17中藥學總論醫學知識(九)民國時期(1911—1949)《中國藥學大辭典》1935年陳存仁收錄詞目約4300條,為一部具有重要影響的大型藥學辭書。18中藥學總論醫學知識(十)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1949-)中醫藥事業走上了健康發展的軌道,本草學了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19中藥學總論醫學知識第二章

中藥的產地與采集20中藥學總論醫學知識

第一節中藥的產地

1.何謂道地藥材?所謂道地藥材,又稱地道藥材,是優質純真藥材的專用名詞。是指歷史悠久、產地適宜、品種優良、產量豐富、炮制考究、療效突出、帶有地域特點的藥材。2.確定道地藥材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確定道地藥材,除與藥材產地、品種、質量、產量等因素有關外,臨床療效是確定道地藥材的關鍵。品質和療效是主要標準。21中藥學總論醫學知識四川—黃連、川芎、附子、貝母、川楝子江蘇—薄荷、蒼術廣東—砂仁、陳皮、東北—人參、細辛、五味子云南—茯苓、三七河南—地黃、牛膝、菊花、山藥山東—阿膠、瓜蔞、銀花、沙參22中藥學總論醫學知識第二節中藥的采集一、植物類藥物的采收1、全草類:植物充分生長或剛開花時采收2、葉類:花蕾將開放或正盛開時。3、花類:花正開放、含苞欲放及花剛剛開放時4、果實和種子:多數在果實成熟后。5、根和根莖類:春初和秋末6、樹皮和根皮類:春、夏時節。二、動物類藥物的采收23中藥學總論醫學知識第三章

中藥的炮制24中藥學總論醫學知識

炮制:又稱“炮炙”“修事”“修治”,是指藥物在應用或制成各種劑型前,根據醫療、調制、制劑的需要,而進行必要的加工處理的過程,它是我國的一項傳統制藥技術。《本草蒙荃》“凡藥制造,貴在適中,不及則功效難求,太過則氣味反失。”《雷公炮炙論》、《炮炙大法》、《修事指南》等為炮制專著。25中藥學總論醫學知識第一節炮制的目的(1)除去雜質,純凈藥材(2)便于制劑和貯存;(3)降低或消除毒副作用,確保安全用藥;(4)增強功效,提高療效;(5)改變性能,擴大應用范圍;(6)矯臭、矯味,便于服用;(7)引藥入經,便于定向用藥。26中藥學總論醫學知識第二節炮制的方法

炮制的方法主要有五類修治、水制、火制、水火共制、其他

27中藥學總論醫學知識一、修治修治包括純凈、粉碎、切制藥材三道工序。1、純凈處理--有挑、篩、刷、刮、挖、撞等方法,去掉灰屑、雜質及非藥用部分。2、粉碎處理--有搗、碾、研、磨、鎊、挫等方法,使藥物粉碎,以符合制劑和其它炮制法的要求。3、切制處理--主要有切、鍘等方法,把藥物切制成一定的規格。28中藥學總論醫學知識二、水制法水制是用水或其它液體輔料處理藥物的方法。1、潤—使清水或其它液體輔料慢慢滲透到藥材內部。2、漂—將藥物置寬水或長流水中浸漬一段時間,反復換水,去掉腥味、鹽分及毒性成分。3、水飛—藥物與水共研,借藥物在水中的沉降性質分取極細粉末的方法。

29中藥學總論醫學知識

三、火制法火制法是將藥物經火加熱處理的方法。常用的火制法有炒、炙、燙、煅、煨等1、炒--清炒--炒黃、炒焦、炒炭輔料炒--如土、麩、米或砂、滑石、蛤粉等(皆為固體輔料)。炒黃、炒焦--使藥材宜于粉碎加工、緩和藥性或煎煮時有效成分易于溶出。炒炭能緩和藥物的烈性、副作用,或增強其收斂止血、止瀉的作用。30中藥學總論醫學知識

燙法--先在鍋內加熱中間物體(如砂石、滑石、蛤粉等),用以燙炙藥物,使其受熱均勻,膨脹松脆,不能焦枯,燙畢,篩去中間物體,至冷即得。砂燙穿山甲、蛤粉燙阿膠珠。

31中藥學總論醫學知識2、炙法--是用液體輔料拌炒藥物,使輔料滲入藥物組織內部,以改變藥性,增強療效或降低毒副作用的方法。常用的液體輔料有:蜜、酒、醋、姜汁、鹽水等。32中藥學總論醫學知識3、煅法--將藥物用猛火直接或間接煅燒,使質地松軟,易于粉碎,便于有效成分得以煎出,以充分發揮療效。明煅—煅牡蠣、煅龍骨密閉煅—煅棕櫚炭、煅血余炭。33中藥學總論醫學知識4、煨法--是將藥物用濕面或濕紙包裹,置于熱火灰中或用吸油紙與藥物隔層分開進行加熱的方法。目的:是除去藥物中的部分揮發性及刺激性成分,以緩和藥性,降低副作用,增強療效。如煨木香、煨生姜34中藥學總論醫學知識5、烘焙--將藥材用微火加熱,使之干燥的方法。可降低毒性和腥臭氣味,便于粉碎。如焙虻蟲、焙蜈蚣。35中藥學總論醫學知識四、水火共制--是指既要用水又要用火,或加入其他輔料進行炮制藥物的方法。

方法有

煮--豆腐煮硫磺、姜礬煮半夏

蒸--酒蒸大黃

潬--潬杏仁

淬--醋淬鱉甲36中藥學總論醫學知識五、其他制法制霜--西瓜霜、巴豆霜發酵--神曲、淡豆豉發芽--谷芽、麥芽、大豆黃卷精制--樸硝精制成芒硝、元明粉藥拌--朱砂拌茯神37中藥學總論醫學知識第四章

中藥的性能38中藥學總論醫學知識中藥的藥性(中藥的性能)--是指藥物的性質和功能,它是對中藥作用的基本性質和特征的高度概括,是中藥理論的核心。中藥治病基本原理--藥物治病的基本作用是扶正祛邪,消除病因,恢復臟腑功能的協調,糾正陰陽氣血偏盛偏衰的病理狀態,以偏糾偏。其基本內容包括四氣、五味、升降浮沉、歸經、有毒無毒等。39中藥學總論醫學知識中藥的作用

1.治療作用--藥物治病防病的基本作用。2.不良作用--副作用:在常用劑量時出現的與治療需要無關的不適反應。毒性作用:指用藥后引起的機體損害性反應。

(與用藥劑量過大或用藥時間過長有關,也與人的體質因素有關)。40中藥學總論醫學知識第一節四氣41中藥學總論醫學知識四氣概念:是指藥物的寒、熱、溫、涼四種藥性。42中藥學總論醫學知識

四氣反映藥物在影響人體陰陽盛衰、寒熱變化方面的作用傾向,是說明藥物作用性質的重要概念之一,又稱“四性”。起源:最早見于《神農本草經》序錄“藥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熱溫涼四氣”。《素問·至真要大論》即有“寒者熱之,熱者寒之”的論述。43中藥學總論醫學知識溫熱陽寒涼陰四氣程度的區別:溫次于熱(大熱、微溫)

涼次于寒(大寒、微寒)四氣的陰陽屬性:44中藥學總論醫學知識

平性:是指寒熱界限不很明顯,藥性平和,作用較緩和的一類藥,如黨參、山藥、甘草等。45中藥學總論醫學知識

四氣確定的依據:用藥反應(從藥物作用于機體所發生的反應和所獲得的療效)四氣確定的基準:病證寒熱(與所治疾病的寒、熱相對而言)

46中藥學總論醫學知識藥性的確定:凡能減輕或消除熱證的藥物,一般屬于寒性或涼性。如石膏,知母。凡能減輕或消除寒證的藥物,一般屬于溫性或熱性。如附子,肉桂。47中藥學總論醫學知識四氣的作用

寒涼藥物:清熱瀉火、涼血、解毒、平肝等作用。主要用于實熱煩渴、溫毒發斑、血熱吐衄、火毒瘡瘍、熱結便秘、高熱神昏等一系列陽熱證。48中藥學總論醫學知識四氣的作用溫熱藥物:溫里散寒、補火助陽、溫經通絡、回陽救逆等作用。主要用于中寒腹痛、寒疝作痛、陽萎不舉、宮冷不孕、陰寒水腫、亡陽虛脫等一系列陰寒證。49中藥學總論醫學知識藥性寒熱與治則:《本經》謂:“療寒以熱藥,療熱以寒藥。”50中藥學總論醫學知識藥性的臨床應用一、陽證、熱證用寒涼的藥物,陰證、寒證用溫熱的藥物。二、針對病證寒、熱的不同程度,選用程度相當的寒涼藥物與溫熱藥物。三、寒熱錯雜之證,須寒藥與熱藥并用。四、對于寒熱真假證,針對疾病本質選用藥物。51中藥學總論醫學知識平性藥的應用:作用緩和,臨床上多用于用溫藥有顧慮,用涼藥有困難的病癥,其使用的靈活性較大,隨配伍可用于寒證或熱證,陰證或陽證。52中藥學總論醫學知識注意:“陽勝則熱,陰勝則寒”,“溫熱傷陰”,“寒涼傷陽”53中藥學總論醫學知識第二節五味54中藥學總論醫學知識五味的含義及起源五味--指藥物有辛、甘、酸、苦、咸五種藥味,還有淡味和澀味。習慣上淡附于甘,澀附于酸,故習稱“五味”。另外,香氣還附于辛味。55中藥學總論醫學知識起源:五味最早見于《內經》、《本經》。

1、藥物的滋味。通過口嘗得到,是藥物真實味道的反應。前人有“入口則知味,入腹則知性”,這里的味、性即指藥味、藥性。

2、藥物作用。不同味道的藥物作用于人體,產生不同的反應,獲得不同的治療效果,是對藥物作用的高度概括。

《內經》云:“辛甘淡屬陽,酸苦咸澀屬陰。”56中藥學總論醫學知識五味的作用

辛味:能散--發散能行--行氣、行血

散:辛味能發散,可解除侵于肌表的六淫之邪,具有發散表邪的作用。治療表證。如麻黃行:辛味能促進氣血運行,故有行氣、行血的作用。治療氣滯證、血瘀證。如木香辛香:具有芳香氣味的藥物也標上“辛”,稱辛香之氣,有芳香辟穢、開竅、化濕的作用。治療竅閉、濕滯中焦證等。如藿香57中藥學總論醫學知識

甘味

能補--補益能緩--緩急止痛能和--調和藥性、和中、解毒補:有補益的作用。治療虛證。如人參和:有和中、調和藥性的作用。治療脾胃不和證,入復方調和諸藥。如甘草緩:有緩急止痛、緩解毒性的作用。治療腹部或四肢攣急疼痛、藥物或食物中毒。如綠豆58中藥學總論醫學知識

酸味能收--收斂能澀--固澀既具有收斂固澀作用。一般固表止汗、斂肺止咳、澀腸止瀉、固精縮尿、固崩止帶的藥物多具有酸味。可用于體虛多汗、肺虛久咳、久瀉久痢、遺精滑精、尿頻遺尿等正虛無邪之滑脫不禁諸證。另外,酸味藥還具有生津、開胃、消食、安蛔等作用59中藥學總論醫學知識

澀味--收斂固澀。《本經》“澀為酸之變味,澀味能收,與酸味同”。即澀附于酸之意。澀味與酸味作用基本相同,故酸澀并稱,如龍骨、牡蠣、等;但澀味與酸味有不同之處,澀味不具有酸味的生津、開胃、消食、安蛔等作用。

60中藥學總論醫學知識

苦味:

能泄、能燥、能堅

通泄:通泄實邪,如瀉下通便,治療便秘。

降泄:降泄氣逆,如降肺氣、降胃氣的咳喘、嘔吐等。

清泄:清泄火熱,如清上焦之熱、清中焦之熱、清下焦濕熱等。

燥--燥濕苦溫藥,苦溫燥濕,用于寒濕證;苦寒藥,苦寒燥濕,用于濕熱證。堅陰--或稱“存陰”,即瀉火存陰,用于火熱亢盛,灼傷陰液者。61中藥學總論醫學知識

咸味:能軟--軟堅散結能下--瀉下

瀉下或潤下通便及軟化堅硬、消散結塊的藥物多具有咸味,多用治療大便燥結、痰核、癥瘕痞塊、瘰疬、癭瘤等證。如昆布、海藻鱉甲、芒硝等。62中藥學總論醫學知識

淡味:能滲、能利即有滲濕利尿的作用。用于水濕內停所致的水腫、小便不利等,如茯苓、豬苓等。63中藥學總論醫學知識第三節升降浮沉64中藥學總論醫學知識

升降浮沉的概念升降浮沉:反映藥物對人體作用的趨向性,是說明藥物性質的概念之一。是藥物作用的定向概念。65中藥學總論醫學知識病勢趨向:向上—如嘔吐、喘咳、呃逆向下—如泄利、脫肛、遺尿、崩漏向外—如自汗、盜汗向內—如表證不解、疹毒內陷改善或消除這些病證的藥物,相對而言就分別具有向下、向上、向內、向外的作用趨向。66中藥學總論醫學知識升--上升、提升,作用趨勢向上浮--發散、外行,作用趨勢向外(向上)。

如:荊芥發表透疹,柴胡升陽舉陷降--下降、降逆,作用趨勢向下。沉--向內收斂固藏、泄利二便,作用趨勢向內(下)。

如:半夏降逆止嘔,牡蠣收斂止汗升降浮沉的陰陽屬性升浮--屬陽沉降--屬陰67中藥學總論醫學知識升降浮沉的確定升浮藥性--具有升陽發表、祛風散寒、涌吐、開竅等功效的藥物,都能上行向外。適用于脫肛、表證、痰涎壅盛、竅閉神昏等證。沉降藥性--具有瀉下、清熱、利水滲濕、重鎮安神、潛陽息風、消食導滯、降逆止嘔、收斂固澀、止咳平喘等功效的藥物,能下行或向內。適用于里熱證、實熱便秘、嘔吐呃逆、咳喘、水腫等證。68中藥學總論醫學知識有些藥物作用趨勢具有“二向”性,如:麻黃--即能發汗解表(升浮之性),又能利水消腫(向下的趨向);川芎--既能“上行頭目”祛風止痛(升浮),又能“下行血海”活血調經(沉降)。另外,某些藥物升浮沉降均不明顯,如南瓜子,具有殺蟲作用。69中藥學總論醫學知識

升降浮沉與氣、味的關系升浮之性的藥物--多具有辛、甘(淡)味、和溫熱之性、屬陽。沉降之性的藥物--多具有酸(澀)、苦、咸味,寒涼之性、屬陰。藥物的升降浮沉是從藥物的作用趨勢這一角度,對藥物的作用進行概括歸納,是與藥物功效直接相關,而通過藥物的功效間接反映了升降浮沉與氣、味的關系70中藥學總論醫學知識

臨床意義:

(1)更好地指導臨床用藥,改變病勢趨向,糾正機體功能失調,使之恢復正常。(2)因勢利導,以助祛邪外出。

“同病位,逆病勢”①病變在上、在表--宜用升浮,不宜用沉降。②病變在下、在里--宜用沉降,不宜用升浮。③病勢上逆者--宜降,不宜升。④病勢下陷者--宜升,不宜降。71中藥學總論醫學知識影響藥物升降浮沉的因素①氣味—升浮:辛甘之味,溫熱之性沉降:酸苦咸澀之味,寒涼之性②藥物的質地—升浮:花、葉、皮、枝

沉降:種子、果實、礦物、貝殼③炮制—酒炒則升,姜汁炒則散,醋炒則收斂,鹽水炒則下行。④配伍—能制約藥物升降浮沉的性能。72中藥學總論醫學知識第四節歸經73中藥學總論醫學知識歸經的概念:歸經--是指藥物對人體某部分的選擇性作用,是表示藥物作用部位,即藥物作用的定位概念。歸--是藥物作用的歸屬部位經--是指臟腑經絡的概稱,代表某一經絡或某一臟腑。74中藥學總論醫學知識歸經的源流:最早在《內經》有“五入”、“五走”的記載《傷寒論》有六經辨證用藥理論的記載,為歸經理論的形成奠定了基礎。至清代,沈金鰲正式提出“歸經”一詞。在《要藥分劑》一書中,于每味藥下均列“歸經”一項,用以說明藥物的作用范圍。至此歸經理論得以完備。75中藥學總論醫學知識歸經的理論基礎和依據:歸經是以臟腑經絡理論為基礎;以所治療的病證為依據而確定的。對藥物歸經的標注,較多使用的是腑臟及十二經脈,有時也綜合使用三焦、衛氣營血、傷寒六經以及氣血等來表示。歸經相同而功效卻不同,如澤瀉和羌活76中藥學總論醫學知識歸經的應用

1、提高臨床用藥的準確性。

如:同為熱證肺熱--石膏、桑白皮、黃芩胃熱--黃連、升麻、石膏心火--梔子、丹參、朱砂肝火--夏枯草、龍膽草77中藥學總論醫學知識

2、有助于區別功效相似的藥物同為利尿藥麻黃—宣肺利尿黃芪—健脾利尿附子—溫陽利水豬苓—通利膀胱之水濕同治頭痛藥羌活、川芎—太陽經頭痛(后項)葛根、白芷—陽明經頭痛(前額)柴胡、川芎—少陽經頭痛(兩側)吳茱萸—厥陰經頭痛(巔頂)細辛、獨活—少陰經頭痛(偏正)78中藥學總論醫學知識3、根據臟腑經絡間的關系及傳變規律而選擇用藥

水不涵木—肝腎兩用藥滋水涵木,益陰降火肺病及脾—脾肺兩經藥,培土生金,補脾益肺

79中藥學總論醫學知識4、必須與四氣五味、升降浮沉學說結合起來,才能指導我們全面掌握藥物的功效應用。同歸肺經,四氣不同溫-紫蘇:溫散肺經風寒涼-薄荷:散肺經風熱熱-干姜:溫肺化飲寒-黃芩:清瀉肺熱同歸肺經,五味不同辛-麻黃:宣肺平喘甘-黨參:補益肺氣酸-烏梅:斂肺止咳苦-杏仁:降氣平喘咸-蛤蚧:補腎益肺平喘同歸肺經,升浮沉降之性不同升浮-桔梗、麻黃:開宣肺氣,止咳平喘沉降-杏仁、蘇子:降肺氣,止咳平喘80中藥學總論醫學知識第五節毒性81中藥學總論醫學知識附子半夏雷公藤巴豆82中藥學總論醫學知識《周禮》有“醫師掌醫之政令,聚毒藥以供醫事”的說法。83中藥學總論醫學知識古代常常把毒藥看作是一切藥物的總稱,而把藥物的毒性看作是藥物的偏性藥物毒性的概念84中藥學總論醫學知識毒性:一般系指藥物對機體所產生的不良影響及損害性。毒藥:指對機體發生化學或物理作用,能損害機體,引起功能障礙、疾病甚至死亡的物質。副作用:指在常用劑量時出現的與治療需要無關的不適反應(過敏反應)。現代藥物毒性的概念85中藥學總論醫學知識劇毒藥物--是指中毒劑量與治療劑量比較接近,或某些治療量已達到中毒劑量范圍,因此治療用藥時安全系數小;也指毒性對機體組織器官損害劇烈,可產生嚴重或不可逆的后果。

86中藥學總論醫學知識《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采用大毒、有毒、小毒三類分類方法中藥毒性的分類87中藥學總論醫學知識一、劑量過大二、誤服偽品三、炮制不當四、制劑服法不當產生中藥中毒的原因88中藥學總論醫學知識1、有利于恰當選擇藥物并確定劑量,以防止過量和蓄積中毒。2、在保證用藥安全的前提下,可以采用某些毒藥治療某些疾病。3、便于診斷中毒的原因,以便及時采取合理、有效的搶救治療手段。指導臨床用藥的意義89中藥學總論醫學知識正確總體評價中藥毒性正確對待本草文獻記載重視中藥中毒的臨床報道加強對有毒中藥的使用管理正確對待中藥的毒性90中藥學總論醫學知識中藥中毒常見的臨床表現有毒中藥所含毒性成分有生物堿(烏頭、附子)類、毒苷類(苦杏仁、桃仁)、毒性蛋白類(巴豆)、萜與內酯類(苦楝、艾)等的不同,作用于人體不同的系統或器官組織如神經系統、心血管系統、呼吸系統、消化道等等,而引起不同的癥狀。91中藥學總論醫學知識第五章

中藥的應用92中藥學總論醫學知識第一節配伍93中藥學總論醫學知識配伍的概念配伍:是根據病情需要和用藥法度,有目的地選擇

兩種以上的藥物配合同用。目的:增強療效、降低毒副作用、分清主次,全面兼顧病情。中藥的“七情”七情:前人把單味藥的應用及藥物之間的(六種)配伍關系概括為七種情況,稱為“七情”。單行--單味藥的應用又稱為“單行”。如獨參湯、清金散等藥物的配伍關系有六種:相須、相使、相畏、相殺相惡、相反。94中藥學總論醫學知識1、相須:性能、功效相類似的藥物的配合使用,能明顯增強原有療效。(無主次之分)。如:大黃配芒硝,增強攻下瀉熱的治療作用。麻黃配桂枝、石膏配知母、附子配干姜

一般是同類藥物合用,它構成了復方用藥的配伍核心,是中藥配伍應用的主要形式95中藥學總論醫學知識2、相使: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些共性的藥物配伍使用,而以一種藥為主,另一種藥為輔,輔藥能提高主藥的療效。(有主次之分)。如:黃芪配伍茯苓,用治氣虛水腫,以黃芪為主補氣利水,茯苓為輔利水健脾,兩者均能利水,以達到治療氣虛水腫的目的。不必是同類藥,一主一輔,相輔相成96中藥學總論醫學知識3、相畏:一種藥物的毒性反應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種藥物減輕或消除。如:甘遂畏大棗4、相殺:一種藥物能減輕或消除另一種藥物的毒性反應或副作用。如:綠豆殺巴豆毒,生白蜜殺烏頭毒

相畏與相殺是對一個問題,從兩個不同的方面進行說明。如:生半夏之毒能被生姜所解,稱為生半夏畏生姜,為相畏;生姜能解生半夏之毒,稱為生姜殺生半夏之毒,為相殺。是臨床應用有毒、作用峻猛或有副作用藥物時常用的配伍方法。97中藥學總論醫學知識5、相惡:即兩藥合用,一種藥物能使另一種藥物原有的功效降低,甚至喪失。如:人參惡萊菔子,萊菔子能消弱人參的補氣作用。

只是兩藥的某些方面或某幾個方面的功效減弱或喪失,并非二藥的各種功效全部相惡。98中藥學總論醫學知識6、相反:兩種藥物合用,能產生或增強毒性反應或副作用。如:十八反,十九畏。(屬于配伍禁忌,應避免使用)99中藥學總論醫學知識配伍的臨床指導意義:①藥物配伍后產生協同作用,增強了療效,臨床應該充分利用。(相須、相使)②藥物配伍后能減輕或消除原有的藥物毒性或副作用,在使用有毒藥物、烈性藥物時,必須考慮選用。(相殺、相畏)③藥物配伍后可能產生拮抗而抵消或降低原有的功效、作用,用藥時應注意。(相惡)④藥物配伍后可以產生或增加毒副作用,屬于配伍禁忌者,原則上應該避免應用。(相反)100中藥學總論醫學知識第二節

用藥禁忌101中藥學總論醫學知識配伍禁忌配伍禁忌--在復方配伍用藥中,有些藥物應避免配合應用,以免降低和破壞藥效,產生劇烈的毒副作用,稱配伍禁忌。《神農本草經》所謂:“勿用相惡、相反者。”據《蜀本草》謂《本經》載藥365種,相反者18種,相惡者60種。《新修本草》承襲了18種反藥的數目。《證類本草》載反藥24種,金元時期將反藥概括為“十八反”、”十九畏”,累計37種反藥,并編成歌訣,便于誦讀。102中藥學總論醫學知識十九畏(最早見于劉純《醫經小傳》)

硫磺原是火中精,樸硝一見便相爭;水銀莫與砒霜見;狼毒最怕密陀僧;巴豆性烈最為上,偏與牽牛不順情;丁香莫與郁金見;牙硝難合京三棱;川烏草烏不順犀(犀角);人參最怕五靈脂;官桂善能調冷氣,若逢石脂(赤石脂)便相欺;大凡修合看順逆,炮爁(lan)炙煿(bo)莫相依。《中國藥典》1963年版“凡例”中明確規定:“注明畏、惡、反,系指一般情況下不宜同用。”104中藥學總論醫學知識證候禁忌

由于藥物的藥性不同,其作用各有專長和一定的適應范圍,因此,臨床用藥也就有所禁忌,稱“證候禁忌”。如:麻黃辛溫,功能發汗解表、散風寒,又能宣肺平喘利尿,故只適宜于外感風寒表實無汗或肺氣不宣的喘咳,而對表虛自汗及陰虛盜汗、肺腎虛喘則禁止使用。所以除了藥性極為平和者無須禁忌外,一般藥物都有證候用藥禁忌,其內容詳每味藥物的“使用注意”部分。105中藥學總論醫學知識妊娠用藥禁忌妊娠用藥禁忌:指婦女妊娠期間除中斷妊娠、引產外,禁忌使用或須慎重使用的藥物。禁用藥--毒性較強、藥性猛烈及有墮胎作用的藥物。如巴豆、牽牛、大戟、商陸、麝香、三棱、莪術、水蛭、斑螫、雄黃、砒霜等。慎用藥--通經祛瘀、行氣破滯及辛熱的藥物。如桃仁、紅花、牛膝、大黃、枳實、附子、肉桂、干姜、木通、冬葵子、瞿麥等;106中藥學總論醫學知識現代研究:1、增強子宮收縮—流產(莪術、桃仁、紅花)2、刺激子宮內膜,產生炎癥反應—流產(蕪花)3、導致畸形(半夏)4、終止妊娠(流產、不孕):如水蛭、冰片107中藥學總論醫學知識螈斑水蛭及虻蟲,烏頭附子配天雄野葛水銀并巴豆,牛膝薏苡與蜈蚣三棱蕪花代赭麝,大戟蟬蛻黃雌雄牙硝芒硝牡丹桂,槐花牽牛皂角同半夏南星與通草,瞿麥干姜桃仁通硇砂干漆蟹爪甲,地膽茅根與庶蟲108中藥學總論醫學知識服藥時的飲食禁忌服藥飲食禁忌:指服藥期間對某些食物的禁忌,又簡稱食忌,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忌口。其主要內容包括:①在服藥期間,一般應忌食生冷、辛熱、油膩、腥膻、有刺激性的食物。②根據病情的不同,飲食禁忌也有區別。如熱性病,應忌食辛辣、油膩、煎炸性食物;寒性病,應忌食生冷食物、清涼飲料等。③古代文獻記載的一些禁忌。如鱉甲忌莧萊,常山忌蔥等,也應作為服藥禁忌的參考。109中藥學總論醫學知識第三節劑量110中藥學總論醫學知識劑量:臨床應用中藥飲片的克量,主在指每味干燥后的中藥飲片在湯劑中成人的一日的用量。如改制丸、散劑減半,鮮品加倍。中藥用量是比較分量,也就是相對劑量(如,六一散,滑石:甘草為6:1)。除特殊標明外,均指的生藥。計量單位:1公斤=1000克1兩約=31.25克1錢約=3.125克1分約=0.3克1厘約=0.03克

常規劑量:1.普通飲片10-15克。

2.花、葉等質地輕的藥物,3-10克。

3.金石、貝殼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