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財政學課件_第1頁
南大財政學課件_第2頁
南大財政學課件_第3頁
南大財政學課件_第4頁
南大財政學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8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參考文獻1、書籍*《財政學-理論在政策中的當代運用》,大衛·N海曼,北大出版社,2006*《公告財政學》,哈維·羅森,人民大學出版社,多版本*《公共經濟學》,斯蒂格里茨等,三聯書店,1992年*《比較財政分析》,馬斯格雷夫,三聯書店,1996年《公共經濟學大辭典》,郭慶旺等,經濟科學出版社,1999年。《當代財政與財政學主流》,張馨等,東北財大出版社,2000年……(以上帶有*號的為重點參考書)12、雜志《經濟研究》,《經濟學動態》《財政研究》,《經濟研究參考》人大復印資料《財政與稅收》JOURNALOFPUBILICECONOMICS。3、報紙網絡《中國財經報》,《中國稅務報》,《經濟參考報》,《第一財經日報》,各大網站財經版

案例A縣和B縣屬經濟欠發達地區,之間有一條河相隔。兩岸民眾往來主要通過渡船,既不方便又存在安全隱患。為了方便民眾當地政府決定修建一座橋,需要耗資300萬元。通過協商A、B兩縣財政各出資100萬元,剩余資金由省財政預算支出。通過一年時間建設,惠民橋飛架南北,為兩縣的經濟和社會發展以及人民生活提供了很好的條件。思考1、這件事情描述的是什么學科的問題?2、上述事件中包含哪些財政學概念?3、財政學研究什么?財政學特征1、理論性:產生、研究對象和內容、研究方法。2、政策性:財政政策貫穿財政學始終。3、實用性:根據財政理論與財政政策,指導微觀主體的行為。財政學課程內容介紹1

財政學是一門以政府為主體進行分配的學科,也稱為政府經濟學,公共部門經濟學。由于西方國家的財政是公共財政,故該學科又稱為公共經濟學。政府財政活動的主要動機是向社會提供能夠滿足公共需要的公共產品,私人產品的生產與政府無直接關系,但政府應該為其生產提供一個良好公平的環境。為滿足政府的公共開支,稅收成為政府籌資的最主要方式,但稅制必須遵循公平與效率的原則。財政政策目標不同,處理財政支出于收入之間關系的原則也存在差異,這就是財政預算需要解決的問題。

1

在處理中央財政與地方財政關系方面,稅制健全的國家通常實施的時分稅制,我國也同樣如此。但該體制存在著的很多問題需要在實踐中進一步完善。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的職能也在不斷的轉變,因此,如何順利實現國家財政向公共財政的轉換,建立起一個適合于中國國情的公共財政框架,是中國的財政學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課程目的與要求1

從根本上說,財政是以政府為主體的理財活動,財政學是有關政府分配活動的一門學科。學習財政學的主要目的就是理解政府理財的基本理論知識,掌握分析財政政策的基本方法,并能在現實中加以運用。基本要求學生在學習財政學之前,必須要掌握和理解基本的經濟學知識,包括微觀經濟學和和宏觀經濟學,并有較強的思考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在學習財政學過程中,掌握全部的財政學理論知識;積極閱讀課外材料,包括參考書、財經類報刊雜志;上課認真做筆記,踴躍參加課堂討論。教學周期與學時分配

《公共財政學》所有教學內容合并成八章,每章二(三)周,每周三課時。本學期共十九周,十八周內完成基本教學任務,剩余一次主要用于期中測試以及機動。

第一章財政總論

第一節財政概述

一、財政概念(publicfinance)列舉財政現象,從中歸納出財政的概念;將國家財政與公共財政做比較分析,兩者的異同;中國目前正處于從國家財政向公共財政轉化過程中。二、財政的產生與發展財政的產生財政的產生需要兩個前提:經濟條件和政治條件,兩者缺一不可。財政的發展從奴隸社會財政出現的時候開始,共經歷了四個不同的人類社會,財政的發展是指:在這幾個社會里,財政的特征、收支形式、收支的內容是如何發展。三、財政學的研究范圍1、

財政學的建立和發展一般認為,財政學的創建人是亞當·斯密,以后財政學從政治濟學中獨立出來而成為一門單獨的學科。斯密以后的經濟學者對有關財政學的研究內容進行了不斷的擴充。2、

財政學的研究范圍不同時期的經濟學者關于財政學的研究范圍是不斷變化的,這與政治經濟、社會環境的變化是密切相關的。(1)

、早期的研究范圍(AdamSmith)代表者是斯密,在《國富論》中,他用了幾章篇幅專門研究財政理論,包括支出論、收入論和公債論。他認為財政學僅僅研究財政的收支本身,且財政的支出僅限于政府正常的行政開支。他提出的著名的稅收四原則(能力、確立、便利、節約)對當代社會有著廣泛影響。斯密時代的財政學一般稱為舊公共經濟學。一(2)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研究范圍代表人物是凱恩斯(Keynes,JhonMaynard)在當時經濟嚴重蕭條的環境下,他提出了政府干預經濟活動的政策主張,且他更強調財政政策的有效性,故他的經濟學派又被稱為“財政學派”。財政政策手段上,他更注重支出手段的執行。這樣,財政學的研究范圍就從一般的財政收支,擴大到財政政策領域。(3)、現代財政學的研究范圍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末期以后,新的經濟問題產生,如果僅僅靠財政政策或貨幣政策的執行來實現既定的1

經濟社會目標已經是不可能的。在此以后,財政學的研究特別強調財政體制、財政政策以及財政政策與貨幣流通政策的配合與協調,將財政的研究內容擴大到的公共經濟領域;公共品的提供、選擇、偏好等,新公共經濟學開始出現。1966年出現了以公共經濟學命名的學會及雜志。與傳統財政學相比,(新)公共經濟學更注重財政收支對整個經濟的影響,除了研究傳統財政學的內容以外,還研究公共部門存在的合理性:為何存在、活動范圍在哪里等問題;公共產品的偏好與選擇、公共品的定價,政府對宏觀經濟的調節等問題。故現代財政學的提法很多,如:政府經濟學、公共經濟學、公共財政經濟學、公共部門經濟學等等。第二節財政的收支與職能一、財政收支(revenueandexpenditure)1、

財政收入財政收入的形式:稅、利、費等。財政收入的源泉:M。盡管財政收入源于M,但財政與社會產品價值的另外兩部分之間同樣存在著密切關系:財政與V的關系,財政與C中的折舊之間的關系。2、

財政支出的分類財政支出的種類很多,可做以下分類:按財政支出的具體用途;按國家的職能進行分類;按財政資金的使用部門劃分;按財政支出資金在社會再生產中的作用分類;以財政支出的經濟性質劃分,這是當前國家預算所采用的一種分類方法;按財政支出有無補償,這是西方國家通常采用的一種分類法。二、財政的職能1、

分配資金包括兩個環節:籌資和供應資金。討論:資金分配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完善。分配資金是財政最基本的職能。2、

合理配置資源含義。政府的職能以及合理配制資源的范圍:公共財政與國家財政的區別。財政配置資源的領域。3、

公平收入分配(incomeredistribution)

收入分配不公平的衡量方式:洛倫茲曲線和吉尼系數;最低貧困線(povertyline)實現收入公平分配的手段:稅收和轉移支出。公平分配的目標是什么。公平是相對的,如果實現絕對公平,將導致經濟效率的巨大損失。4、

保持經濟穩定促進經濟增長執行這一職能的關鍵是采用直接干預還是間接調控以及干預的4、

保持經濟穩定促進經濟增長執行這一職能的關鍵是采用直接干預還是間接調控以及干預的手段。以上財政四大職能綜合了中西方財政學的內容。財政分配資金是最基本的職能,其他幾個職能是派生而出的,且這些職能的執行是在財政分配資金過程中進行的。西方財政學中有關財政的職能主要有三方面:滿足公共需要,采用稅收—支出機制;調整分配,收入—轉移支付機制;穩定與增長,采用各種財政政策手段(參見馬斯格雷夫的書籍)。幾個職能是派生而出的,且這些職能的執行是在財政分配資金過程中進行的。西方財政學中有關財政的職能主要有三方面:滿足公共需要,采用稅收—支出機制;調整分配,收入—轉移支付機制;穩定與增長,采用各種財政政策手段復習思考題1、

什么是財政?它的收支結構如何?2、

財政有哪些職能?3、如何理解財政的收入再分配職能?第二章財政支出(1)

第一節政府與市場討論:財政支出的分類,財政支出的內容及其在中西方國家的區別,政府與市場之間的關系。一、市場失靈(marketfailure)1、公共品(Publicgoods)2、外部性(positiveexternalitiesandnegativeexternalities)3、收入再分配(Incomeredistribution)4、維護競爭秩序(Naturalmonopoly):消除市場勢力過強導致的壟斷、自然壟斷等壟斷行為。5、保持宏觀經濟平衡(Macroeconomicsregulation)6、扶持某些產業的發展二、共公品提供是否存在其他的解決方式?(PPP模式)“公私伙伴關系”,簡稱PPP

PPP為Public-PrivatePartnerships簡稱概念引用的動機政府在PPP中的作用項目的選擇標準PPP適用的領域PPP的類型與方式PPP在國外的運用PPP在國內的運用前景政府在PPP中的作用

嚴格制定各種標準。以公開招標的方式選擇合適的私人資本參與者。實行強制性的制度安排對民營資本提供激勵和監督.維護社會公眾的經濟利益和社會利益,等等。

項目的選擇標準按照加拿大的做法,對擬實施的PPP項目制定了六項評價標準供作為參考:財務標準技術標準運營標準可接受性標準實施標準時間標準PPP適用的領域1、海洋游艇救護工作2、環保3、民營團體保護公共土地免于被開發4、公園維護和管理5、會館和公共圖書館承包經營管理6、市鎮傳統的市政公共工程7、無人衛星的管理(NASA)8、監獄9、美國國防部將武器的生產也交給承包商10、國有博彩業和鑄幣廠的業務實行公私合營11、地鐵推行民營化12、基礎設施項目的建設13、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PPP的類型與方式類型方式主要是憑單制(vouchers)和合同承包制。第二節財政支出概述一、財政支出的原則1、

量入為出的原則量入為出與量出為入的概念。從指導思想上看,量入為出一直是我國財政支出的原則,堅持這一原則的主要原因是:由中國的國情和我國的基本經濟規律所決定。當然,堅持量入為出的原則并不意味著在任何情況下都必須使財政的支出小于財政收入,有時適當的打上一些財政赤字也是可行的。從現實來看,量入為出的財政支出原則是否得到了貫徹,我們可以從不同的時期來進行考察,建國一直到七十年代末期,這一原則基本上得到了貫徹,盡管在不同的年份里,財政收支的狀況有所不同,有的年份是財政盈余,有的年份是財政赤字,但從整個歷史時期看,財政收支是平衡的。七十年代末至今,財政狀況出現了根本性的變化,除了1985年略有財政盈余(約0·5億)外,年年出現財政赤字,且出現了從前十年的決算赤字到后十年的預算赤字的轉變,財政赤字的規模也越來越大,因此也導致政府的債務規模膨脹。可以這樣說,盡管最近的二十年里國家財政赤字問題難以解決,但這并未改變量入為出的財政支出原則,因為這一時期的財政赤字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從政府的角度看逐步減少財政赤字以至最終實現財政的收支平衡是不斷努力的目標。2、

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含義,為什么要優化支出結構,優化支出結構應注意的幾個主要問題是什么。3、

厲行節約,講求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益注重財政支出的使用效益,是世界各國都十分強調的問題,因為財政收入數量是有限的,需要使用財政資金的部門和項目又很多,如果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益不高,結果要么是加重了納稅人的稅收負擔,要么是政府通過擴大赤字的方式來解決支出資金不足的問題,最終,債務規模及還本付息的壓力都將因此而加大,最后的負擔還是落在納稅人的頭上。這對一國經濟長期健康的發展顯然是不利的。

西方國家的財政支出原則與我國的原則不完全相同。實際上,在西方國家財政支出的原則也經歷了一個較大的變化過程。在自由資本主義時期,財政支出也同中國一樣,特別強調量入為出的原則。凱恩斯理論產生以后,量出為入代替了量入為出,從現代西方國家財政支出所依據的原則來看,主要有以下兩個:一是社會利益原則:政府的支出應以社會利益最大化為基本原則;二是經濟效益原則:通過采用收益—成本分析法增強政府支出的選擇性,盡可能的實現政府財政支出的經濟效益最大化。“3E”評價法在20世紀60年代,美國會計總署率先把對政府工作的審計重心從經濟性審計轉向經濟性(Economy)、效率性(Efficiency)、效果性(Effectiveness)并重的審計,從單一指標擴展到多重指標,這就是政府實施績效評估的雛形,俗稱“3E”評價法。為了兼顧公平與效率,后來又加入了“公平”Equity指標,發展成為“4E”

評價法。二、財政支出的方式1、

無償撥款(建國一直到今)主要是對非經濟性支出(包括各類消費性支出、社會保障支出等項目)、1985年以后沒有還款能力的經濟建設項目,一般都采用該方式。2、

有償貸款(1985年以后)主要是對有還款能力的經濟建設項目,為了解決各地方、各部門爭項目、爭投資而導致財政資金使用效益不高以及資金浪費嚴重的問題,從1979年開始進行“撥改貸”的試點,1985年開始對所有具有還款能力的經濟建設項目全部實行“撥改貸”。需要注意的是,財政性貸款與商業銀行的貸款是兩種完全不同的貸款。從執行的效果看,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財政資金用于經濟性建設支出的使用效益,但依然存在著效益不高的問題,相當多的“撥改貸”資金并不能如期歸還。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同時也是為了減輕國有企業的負擔,降低其負債率,國家財政部決定從1995年開始逐步的將不能償還的撥改貸資金轉為財政對國有企業的投資,稱為轉增資本金。3、

財政補貼這是國家財政的一種特殊的支出方式,按時間劃分,財政補貼可分為兩個時期: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初,七十年代末期至今。無論是從補貼的規模、種類還是補貼對財政造成的負擔等方面看,后一個時期都比前一個時期嚴重得多。財政補貼主要有兩種:價格補貼和政策性企業虧損補貼。高峰時期的八十年代中后期,財政補貼支出占財政收入的比重逾1/3,以后盡管該比重不斷下降,但從當前來看,依然在10%左右,是財政的一大包袱。三、財政支出的變化趨勢

財政支出的變化趨勢包括財政支出規模和支出范圍的變化趨勢,而這兩者都與政府的職能有關。從政府的職能與財政支出的范圍方面看,隨著人類社會不斷的進入更高級的發展階段,政府的職能也在相應的不斷擴大,尤其是到了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以后,現代資本主義國家和社會主義國家的政府都開始執行經濟的職能,這樣財政的支出范圍就自然而然的擴大到經濟建設領域。從政府的職能與支出規模之間的關系來看,由于政府的職能不斷的增加,財政支出的規模也日益擴大,這種情況到了現代資本主義社會尤其明顯,典型的是美國的情況。西方國家:公共支出不斷上升的規律。

公共支出增長的三個模型1、瓦格納模型(Wagner)2、馬斯格雷夫的經濟增長階段理論(Musgrave)3、皮科克和魏斯曼的意外事件模型(PeacokeandWiseman)哈維·羅森的觀點一是選民偏好(citizenspreferences)。二是馬克思的思想(MarxistView):資本主義生產過剩,為了消化過多產能,導致政府的公共支出增加。三是偶然事件(chanceevents,皮科克和魏斯曼的意外事件)。四是社會態度的改變(changesinsocialattitudes):社會對于鼓勵個人發展的態度轉變趨勢,導致人們對政治體制要求過高,普遍的電視廣告導致人們忽略公共支出的成本。五是收入再分配的要求(incomeredistribution)。

中國的狀況這一規律在我國同樣存在。我國財政支出的范圍與規模問題,尤其是財政支出的結構合理性問題。

第三節固定資本投資支出

一、固定資產再生產的方式

固定資產再生產的方式總起來看有三種:大修理、更新改造和基本建設。大修理是固定資產在局部形態上具有更新的性質,故它屬于固定資產再生產的一種方式,但其資金來源與其它的再生產方式不同,新的會計制度執行之前,通過提取大修理基金的辦法籌資;93年7月新的財務會計制度執行以后,大修理所需要的資金主要是攤入企業的生產成本之中。更新改造是一種內涵的擴大再生產方式,只需要花費較少量的資金就可以將新的計技術和工藝注入老的生產設備之中,是一種較好的固定資產再生產方式,對于老的工業企業尤其合適。更新改造所需要的資金主要有三個來源:首先來自于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提取的折舊,其次是向國家財政申請撥款,再次是通過向銀行申請貸款的方式籌資。基本建設是固定資產再生產最主要的方式,包括新建、擴建、改建和恢復。其中有的是簡單再生產,有的是擴大再生產,有的是內涵的擴大再生產,而有的是外延的擴大再生產。基本建設所需要的資金主要是來自于各類主體的積累資金。盡管固定資產再生產的方式是三種,但從資金來源上看,由于大修理的資金與積累資金并不存在著聯系,因此通常所說的固定資產投資支出是由更新改造和基本建設兩部分組成。從本質上說,更新改造和基本建設兩者并無區別,但在投資項目、投資資金的規模以及資金來源等方面存在著較大的差距,故為便于管理,還是將固定資產的投資支出分為更新改造和基本建設兩部分。另外,九十年代以來,房地產業在我國有了長足的發展,因此在統計上,固定資產的投資資金主要是指更新改造、基本建設和房地產投資三部分。二、基本建設投資的分類

基本建設是固定資產再生產的最主要方式,因此重點介紹基本建設。基本建設的種類眾多,根據不同標準可作不同的分類。三、基本建設的投資額與撥款額

基本建設投資額是指以貨幣形式表現的基本建設工作量。基本建設撥款額是指國家財政當年對基本建設的投資支出。在不同的情況下,兩者在數量上的關系是不一樣的。首先,在現行的投融資體制下,建設一個項目有各種籌資渠道,而國家財政的撥款只是資金來源之一,因此投資額和撥款額在數量上是不一致的。其次,即使財政撥款是投資項目建設資金的唯一來源,兩者在量上也不一定相同,因為撥款額是指財政當年對基本建設項目的撥款數,而建設項目本身一般在當年是不能完成的,往往需要跨年度,這樣,在一個預算年度里財政對建設項目的投資資金是多少,就受到兩個因素的影響:建設項目上年度的節余和為下一年度的儲備。兩者之間的關系是:撥款額=投資額-上年度的節余+為下年度的儲備。實際上,當建設項目所需要的資金完全是通過預算撥款的方式取得,且項目是在當年開工并當年完成,那么,投資額與撥款額在數量上才會相等。四、基本建設投資效果分析1、衡量基本建設投資效果的指標2、提高基本建設投資效果的途徑3、分析與討論:如何完善我國的融資方式?建國以來中國投融資制度簡介中國現行的融資模式及完善第四節財政對農支出

一、財政對農支出的含義

支出還是支援?“農”的含義二、農業支出的方式

國家對農業的支出包括直接支出和間接支出兩類,直接支出就是指財政以撥款的方式向農業的支出;間接支出又有很多種做法:對與農業生產有關的工業企業的支出,財政對農業的稅收支出,價格支持及信貸支持。三、農業投資支出的內容

1、傳統的支出內容

財政的農業支出包括事業單位的費用支出,基本建設支出,技改支出,科技三項費支出以及支援農村生產的支出。

討論:財政與“三農”的關系:農民的貢獻、財政支出。農民對國家財政的貢獻:國家財政對三農的支出:2、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過程中,財政對農支出的內容:三農,包括農村基礎設施、農村公共品建設支出,農村社會保障支出,與農業生產有關的支出以及對農民的支出,等。農民的財政貢獻2001年《中國統計年鑒》,剪刀差數據來自溫鐵軍2001研究報告。年份1980年1985年1990年1991年1992年1993年1994年1995年1996年

1997年1998年1999年2000年2001年剪刀差金額(億元)300.34391.80726.4596812511718218926712826314435913891*4291*農業各稅額(億元)27.6742.0587.7690.65119.17125.74321.49278.09369.5397.45398.8423.5465.31農民純收入總額(億元)1522.0783210.95774.666042.736648.247848.910445.513559.8616649.011810818780.8619233.3719638.38*表1:1988-2010年中央財政三農支出以及農業就業人口受益表時間中央財政三農支出(億元)中央財政三農支出年增長%農業就業人口農業就業人口人均三農支出(元)1990307.843.683983.561991347.5712.93.668594.741992376.028.183.0423123.61993440.4517.133.4004129.531994532.9821.013.3918157.141995574.937.873.2638176.151996700.4321.823.1661221.231997766.399.423.1867240.519981154.7650.673.1892362.0819991085.76-63.1482344.8920001231.5413.433.2041384.3620011456.7318.293.2183452.6420021580.768.53.1787497.32003214435.633.1206687.052004262622.483.0768854.482005297513.292.97331000.572006339714.182.86311186.482007431827.112.76911559.352008595537.912.71372194.422009725321.82.65942673.332010818312.822.60623139.8220111041927.322.5562407620121228717.932.50624903復習思考題1、政府和市場之間應該是一種什么樣的關系?你認為政府活動的領域主要在哪些方面?2、簡述公共支出不斷上升的含義。公共支出不斷上升的原因是什么?3、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過程中,你認為應該如何提供農村公共品?第三章財政支出(2)

本章的財政支出主要是指非經濟性支出,包括消費性支出和轉移性支出(社會保障支出及財政補貼支出)。

第一節經常性費用支出(currentspending)以教育為例,說明文教科衛需要政府支出的理論依據。一、文教科衛支出1、文教科衛資金來源分析對社會大眾而言,文教科衛是公共需要,但這類公共需要與其他的公共需要有所不同。公共需要并不是人人需要,就文教科衛來說,它們在一定程度上是公共產品,但在一定程度上又是私人產品,即它們兼有公共產品和私人產品的特征。一般情況下,可以通過市場也應該通過市場購買到的公共產品,其所需資金應由微觀主體解決;作為一種公共需要應由財政出資予以解決的在原則上僅限于那些社會公眾不可能也不應該通過市場出資進行購買予以滿足的公共項目。按照這個標準,分別分析一下文教科衛的資金來源:教育教育分為基礎教育和專業教育兩類,就基礎教育而言,其資金應由財政撥款予以解決,尤其是在九年制義務教育早就普及以后,國家財政就更應該全部滿足基礎教育所需的經費問題。專業教育的直接受益者是接受教育者本人,因此專業教育所需要的資金應該由各微觀主體自己加以解決。

科研科研分為基礎性研究可應用性研究兩類。就基礎性研究而言,一方面,其研究成果不可能用于生產過程,將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另一方面,基礎性研究是應用性研究的起點和基礎,如果缺乏基礎性的研究成果,那么,應用性研究將難以維持,相關主體的科技創新能力將因此為喪失。所以就基礎性研究而言,其研究過程中所需要的資金應該全部有國家財政出資予以滿足。應用性的研究其研究成果可能是一項發明、一個專利,只要將該研究成果投入生產中,很快就會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因此,應用性研究所需要的資金應該由微觀經濟經濟主體自己出資。衛生衛生包括兩方面:醫療和衛生。就衛生事業而言,主要目的是減少和控制疾病,提高公民的身體素質。其收益對象并不是某一個十分具體的人,而是全民,故所需要的資金應該由國家財政予以解決。醫療則是每一個生病的人自己的事情,其所需要的資金自然應由個人出資。總之,對于文教科衛事業所需要的資金,應由國家財政和微觀主體共同出資。2、文教科衛支出的效益分析與經濟建設項目相比,文教科衛支出見效較慢,難以采用一些具體的指標進行衡量,但這并不意味著不能衡量這些財政支出項目的使用效益。對于不同的非經濟性項目,依然可以采用各種方面加以測算。教育:采用費用—貢獻比較法,適合于基礎教育和專業教育。科研:基礎性的研究可以以研究成果的數量、質量、在國內外同一領域所處的地位等具體指標進行衡量;應用性研究成果衡量的關鍵是看其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狀況,尤其是研究成果所產生的實際經濟效益。衛生:財政投資與醫療條件的改善狀況,醫務人員的水平和素質,某些疾病的控制情況,一國人口的期望壽命,死亡率的高低等等。3、

文教科衛事業單位的管理方式對于不同性質的文教科衛事業單位,一般采用不同的管理方式,具體有以下三種:一是全額預算管理:將事業單位的全部收支都納入國家預算,收入全部上交,支出全部由財政撥款。適合于沒有經常性業務收入的事業單位。二是差額預算管理:事業單位首先以收抵支,不足部分由國家財政彌補。主要適合于有經常性業務收入的單位。三是經濟核算管理,即企業式管理:事業單位不僅要以收抵支,而且還要向國家財政上交稅收。主要適合于有經常性業務收入,且量大而穩定的事業單位。二、行政管理支出(administrationspending)

1、概念2、行政管理支出包含的內容3、行政管理支出的效益問題。討論:機構改革與國家財政。4、改革開放以來機構改革簡介三、國防支出(nationaldefensespending)1、概念2、國防支出的意義3、國防支出應主意的主要問題第二節社會保障支出(socialsecurityspending)

一、社會保障的理論依據1、凱恩斯的政府干預理論。意義:穩定與收入再分配。2、現代新古典各流派的理論:信息不對稱(asymmetricinformatiom)造成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adverseselectionandmoralhazard)使私人市場失效。3、本書的觀點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adverseselectionandmoralhazard)家長主義(pateralism)節省決策成本(economizeondecision-makingcost)收入再分配(incomedistribution)二、概念及內容

國家為城鄉居民在失去收入來源的時候,以集中或分散的形式提供的必不可少的生活保障。包括社會保險(socialinsurance)和社會福利(socialwelfare)。社會保險的概念;社會保險的特征;社會保險不同于商業保險,主要區別在兩方面:資金來源不同,手段不同。社會福利的基本概念,它主要由三部分構成:各種撫恤、社會救濟和災害救濟。美國的社會福利是指主要提供給低收入者的、多達80多個項目的受益制度。如醫療保健、現金資助、食物受益、住房支持、教育、服務、就業培訓、能源幫助,等等。社會福利的資金主要來自于聯邦政府和州以及地方政府,其中聯邦政府支持占一半以上。二、我國傳統的社會保障制度及改革的原因

1、由國家財政予以滿足的社會保障范圍社會保險:僅限于國家行政事業單位,主要由職工福利費、退休金、醫療費等構成。社會福利:主要限于撫恤支出和自然災害救濟費。實際上西方國家的社會保障支出主要是通過政府來進行的,其所需要的資金主要是通過財政預算的方式來加以解決。因此,目前在一些西方國家財政預算中,社會保障占總支出的比重一般在40%左右,可以說是政府預算支出的大項。比較而言,我國財政用于社會保障支出無論是在數量上還是在財政支出中所占的比重都比西方國家小得多。如果不考慮生產力的差距,我國的社會保障支出與西方國家的差別,并不是在規模和數量上,而主要是在于支出渠道的不同。2、社會保障資金的主要來源社會保險:在城市,主要是“企業保險”,即企業從成本或利潤中形成自己的社會保險基金,用于社會保險費用的支付。另外,“高就業”也可以看成是一種就業保障。在廣大的農村地區,則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社會保險(實際上沒有社會保險),農民靠的是土地保險,或者干脆靠子女為自己未來可能遇到的問題進行保障。社會福利用于解決城鄉居民生活困難的社會福利主要是由企業、事業單位及農村集體來承擔,財政并不支出(當然,來自于行政事業單位的社會福利非依然是國家財政包含在總的行政管理費和事業費中)。3、

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的原因原來的社會保障制度在新的經濟條件下,對微觀經濟主體的經濟發展起了嚴重的阻礙作用。首先,由企業為其職工提供保障,造成企業負擔過重,將不同的企業放到一個不公平的競爭環境之中(討論:國有企業的負擔問題)。其次,就業保障與企業改革過程中普遍存在的職工大量失業的趨勢是相矛盾的。再次,改革前的農村由集體提供保障,而現在則沒有保障;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如果由鄉鎮企業提供保障的話,依然會產生與國有企業同樣的問題。故從農村經濟的健康發展角度看,也需要建立一個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再者,老齡化的加劇迫切需要建立新型的社會制度。三、建立新型的社會保障體系

新型的社會保障體系還是包括兩個方面:社會保險和社會福利。1、社會保險

建立社會保險基金以養老保險為例,討論社會保險基金的三種模式:現收現付制(pay-as-you-go)現收完全基金制(積累制fullyfunded)現收現付制與積累制相結合(apartiallyfundedsystem,美國稱為SocialSecurityTrustFund)該基金的資金來源:開征社會保險稅,職工以及職工所在的單位按職工工資總額的一定比例交納。當資金不足時國家財政也可以予以撥款。基金資金的運用:按規定的標準支付各種社會保險費用。社會保險基金的運作:這里涉及到基金運作方式的選擇問題,是以專家組成的民間基金代理運作與管理,還是有社會保險機構進行運作與管理?2、

社會福利財政撥款盡管社會福利與社會保險一樣,都屬于社會保障,但兩者之間存在著很大的區別:社會保險涉及到所有的職工,自然可以通過基金的方式來加以解決,而社會福利僅僅與一部分居民有關,如果通過向所有的人征稅進行籌資來支付給一部分人,顯然有違社會公平。因此,社會福利所需要的資金只能是通過國家財政以撥款的方式加以解決。討論:1、社會保障改革的實踐,包括已經取得的成就,依然存在的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等。2、社會保障制度的經濟效應。

第三節財政補貼

一、財政補貼的一般概述1、

財政補貼的概念2、財政補貼的特征:政策性,靈活性和時效性。3、財政補貼涉及到的主體:政府和具有獨立經濟利益的微觀經濟主體。4、財政補貼的實質:它是一種轉移支付,屬于收入再分配。5、財政補貼的處理方式:一是作為負數沖減財政收入;二是在財政支出中列支。二、財政補貼的分類及作用

1、財政補貼的分類按不同標準,可以對財政補貼進行不同的分類,大概有一下四種分類:按照補貼的處理方式;按照補貼的對象;按照補貼在經濟活動中的環節;按照補貼內容,這是國家預算中所采用的項目。。2、

財政補貼的作用在不同的時期,財政補貼的作用也有所不同,總的來看,財政補貼有很多積極的意義,但問題也很多,尤其是在當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已經開始建立的今天,財政補貼是弊多利少,實際上,政府出臺并依然執行的很多財政補貼項目與市場經濟發展是完全相悖的。因此,加快對財政補貼的改革十分迫切。3、討論:中西方國家財政補貼的異同從世界范圍來看,財政補貼是一種全球性的經濟現象,幾乎所有的國家和地區出于某些政策或公平方面的考慮,都對不同的經濟主體采用不同的財政補貼,在農產品領域以及貿易領域的補貼是一個非常典型的財政支出現象。由于各國都提供財政補貼,自然使國與國之間的貿易摩擦不可避免,如歐盟與美國之間的農產品貿易沖突,美國與日本在汽車零配件、半導體及大米領域的貿易摩擦等,再如WTO多哈回合至今大不成協議,主要原因就在于農產品補貼。盡管我國的財政補貼問題多多,但在改革過程中要完全消除財政補貼是不可能的。為了使中國的財政補貼更有效率,同時也大大減輕國家財政的負擔,我們可以借鑒一下西方國家的財政補貼的做法。1)、西方國家財政補貼的主要內容:通常在以下兩種情況下需要進行財政補貼:一是商品價格過低影響到生產者的積極性;二是對生活特別困難的家庭提供的補貼。具體的補貼內容如下:無償支付給企業或個人的資金;實物補貼(即政府以較低的價格出售商品);購買補貼(政府按高于市場的價格從生產者手中收購);稅收支出(即減免稅);財政貼息;規章制度補貼(政府有意識的規定某些商品的價格,或某些商品進入市場的條件,從而使特定集團獲利)。總的來看,西方國家的財政補貼側重于對農產品和外貿方面的補貼。2)

中西方國家財政補貼的區別:目的—環節不同。西方側重于保護生產者的利益,補貼主要在生產環節;中國側重于保護消費者的利益,財政補貼幾乎遍及經濟活動的所有環節。補貼的方式不同。西方國家一般實行“保護價格制”,如果因此而對居民的生活產生影響,則將工資與物價掛鉤;我國一般是“購銷倒掛制”,影響到生產者利益則由財政提供補貼。財政補貼支出數量不同。西方國家財政不同支出占財政收入的比重一般控制在3%以內;而中國這一比重高的時候達到30%以上,即使目前也依然在10%左右。補貼的資金來源不同。西方的補貼資金除了來自于財政撥款以外,還有其他很多的來源,如農產品價格基金,農產品安全基金等;中國的補貼資金只有財政撥款。農產品價格的管理依據不同。西方國家農產品價格制訂調整的依據是法律,而中國則是以政策為依據。三、我國財政補貼的現狀及改革思路

從成因上看,我國財政補貼的根本原因有兩個:一是經濟體制型補貼。建國初期,為了給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籌資,實行工農業產品、原材料與加工品之間的剪刀差。為了實現公平分配,縮短剪刀差,在提高農產品及原材料價格的同時,為減輕震蕩,必然由國家財政提供補貼。實際上,體制型的財政補貼與市場經濟的發展是不相適應的,應通過體制及價格的改革加以取消。二是機制型的財政補貼:為了彌補市場運行機制的不足而出臺的財政補貼項目。這種補貼順應了商品經濟發展的要求,是彌補市場缺陷的重要手段,政府調節經濟的工具。1、

財政補貼的現狀補貼規模龐大;范圍廣泛,名目繁多;補貼支出具有剛性,時效性消失;使國家財政背上巨大的包袱。2、財政補貼的改革思路(討論)首先應確定財政補貼的目標,根據目標來決定政府財政補貼的范圍;全面理順商品的價格體系,這是取消其他項目補貼的前提條件;進行相關領域的配套改革。復習思考題1、經常性費用支出的主要內容是什么?2、就建立一個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問題談談個人的看法。3、你認為我國的財政補貼應如何進行改革?

第四章稅收的概述第一節稅收制度(Taxsystem)一、稅收及其特征1、稅收的概念,包括征稅主體、目的、依據、程序、對象等。2、稅收的特征是:強制性、無償性和固定性,其中稅收的固定性是相對的,稅收的三個特征必需同時具備,缺一不可。二、稅收制度征稅活動各種規定的總稱就是稅收制度,簡稱稅制。三、稅收制度的構成要素稅收制度由諸多要素組成納稅人(確定納稅主體)征稅對象(確定納稅客體)稅率(確定稅收負擔)起征點和免征額、稅收優惠(減輕稅負的要素)附加和加成、稅收罰則(加重納稅人稅收負擔的稅制構成要素)四、稅收的種類依據不同的標準,可以將稅種分為不同的類型:按計稅依據的不同,稅種包括從價稅和從量稅;按稅收與商品價格之間的關系,稅收有價內稅和價外稅;以計稅的形式的不同,有貨幣稅和實物稅;根據稅收能否轉嫁,稅收有直接稅和間接稅;按征稅對象進行劃分,稅收有流轉稅、所得稅、財產稅和行為稅。根據稅收征管主體的不同,可將稅收分為三類:中央稅,共享稅和地方稅。

第二節稅收原則和稅負轉嫁

一、稅收原則1、

古典經濟學派的稅收原則其代表人物是亞當·斯密,他在《國富論》中提出了著名的稅收四原則,即:能力原則、確定原則、便利原則和節約原則。2、

現代稅收原則現代社會各國在制定稅種的時候一般遵循的稅收原則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財政的原則處理稅收與財政收入之間的關系的時候,必須要注意需要與可能兩方面。2)稅收的公平原則稅收的公平包括橫向公平和縱向公平(horizontalequityandverticalequity)。由于在現實中公平的標準較難確定,故理論上一般以納稅能力及受益的多少來確定稅收負擔。3)效率原則(efficienttaxation)一稅收的效率包括行政效率和經濟效率。行政效率主要是指征稅的成本,成本越低,則行政效率就越高。具體地說,稅收的成本有兩層含義:狹義的稅收成本是指稅務機構的稽征成本和納稅人的執行成本,廣義的稅收成本除了狹義的以外,還包括稅收所導致的“社會成本”,即美國經濟學家哈伯格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提出的“社會凈損失三角形”(哈伯格三角形,excessburden,welfarecost,deadweightloss)。社會凈損失的測算DWL=1/2η×Pb×q1×t平方,其中η為商品需求彈性。在公共選擇學派那里,社會凈損失理論被用在壟斷、政府干預、以及政府失效等方面。

最適商品稅為了減少社會凈損失,拉姆齊認為稅收的重點應該放在彈性小的商品上,即拉姆齊法則,也稱為反彈性法則。如果這樣,將會產生怎樣的結果?稅收的經濟效率是指稅制活動要符合經濟有效性原則。這里主要涉及到稅收負擔的輕重與經濟活動及財政收入之間的關系問題。最適所得稅我們可以采用供應學派的知名理論拉弗曲線來闡述這個問題。該學派的減稅主張提出后,實際上已經為西方國家的政府在制定本國經濟政策時候所采用,一些發展中國家也經常采用該財政政策主張來干預經濟活動。稅收的經濟效率是指稅制活動要符合經濟有效性原則。這里主要涉及到稅收負擔的輕重與經濟活動及財政收入之間的關系問題。我們可以采用供應學派的知名理論拉弗曲線來闡述這個問題。該學派的減稅主張提出后,實際上已經為西方國家的政府在制定本國經濟政策時候所采用,一些發展中國家也經常采用該財政政策主張來干預經濟活動。

二、稅收負擔的轉嫁1、

稅負轉嫁的概念(taxshift)2、

稅負轉嫁的方式稅收負擔轉嫁的方式主要有兩種:前轉和后轉。無論是哪一種轉嫁方式,都是通過改變商品價格的做法來進行,故存在稅收負擔轉嫁的稅種一般是流轉稅。3、

影響稅收負擔轉嫁的主要因素納稅人能否進行稅負轉嫁以及能夠在多大程度上進行稅負轉嫁,受到很多方面因素的制約,具體如下:納稅人必須擁有自主的定價權;受到商品供求彈性的影響;受稅收性質的影響;受到政府行政管轄權范圍大小的影響。4、

稅收歸宿(taxincidence)區分稅收法定歸宿(statutoryincidence)和經濟歸宿(economicincidence,即稅收的最終歸宿)。法定歸宿就是稅法規定的直接納稅人;稅收的經濟歸宿是稅收經過若干次轉嫁,必然會找到一個不能再進行稅負轉嫁的最后負擔者,即稅收的最終歸宿。

第三節稅收制度沿革從建國后的1950年開始至今,我國的稅收制度一直在不斷的進行修正和改革,總的來看可分為以下幾個大的時期:一、稅收制度的建立和簡化時期(1950—1982)這一時期又可以細分為四個階段:一是建立階段1950年中央政府首次頒布的全國統一的稅制,建立了以流轉稅和所得稅為主體稅種的復合稅制。二是修正階段。1953年開始,本著“保證稅收,簡化稅制”的原則對原稅制進行了修正。經過這次修正以后的稅制依然是復合稅制。三是簡化階段。從1958年開始,按照“基本上在原稅制的基礎上簡化稅制”的方針,對原工商稅制進一步進行簡化,同時頒布了全國統一的農業稅制。四是繼續簡化階段。從1973年開始,對原稅制進一步進行簡化,到七十年代末期,企業實際上只按統一稅率上繳工商稅,稅收對經濟的調節作用基本上喪失。二、利改稅時期(1983—1993)1、

利改稅的背景分析2、

1983年的第一步“利改稅”這次稅制改革僅僅是對企業所得稅進行的改革,嚴格的說并不是一次徹底的利改稅。大中型國有企業按55%的稅率上繳企業所得稅,稅后利潤如果超過合理留利水平,則再上交一部分利潤,故稱為“稅利并存”;小型國有企業按八級超額類進稅率上繳所得稅,稅后利潤如果超過標準則再上交承包費。第一步“利改稅”是不徹底的,故必然會有第二步利改稅。3、1984年的第二步“利改稅”與上次的稅制改革不同的是,第二步“利改稅”是一次全方位的稅制改革,除了對所得稅進行改革以外,還對流轉稅、財產稅和行為稅進行了改革。通過這次的稅制改革,建立起了一個比較完善的復合稅制體系。另外,在進行兩步“利改稅”的同時,還執行了“稅前還貸”政策,以減輕企業的還貸壓力。三、1994年開始實施的新稅制1、

1994年進行稅制改革的原因2、

稅制改革的指導思想3、

新稅制的設計原則4、

稅制改革的主要內容稅制改革展望1、完善流轉稅制將現行的生產型增值稅逐步過渡到消費型增值稅(2009年執行新的增值稅管理條例)。進一步簡化稅制,方便征管。適當擴大增值稅的征稅范圍,調整營業稅的稅目、稅率,簡化稅制,規范征收辦法,最終取消營業稅。2、改革所得稅制。統一內、外資企業所得稅,規范稅前列支項目和扣除標準。統一稅基,建立統一規范、簡化高效的企業所得稅制(新稅法2008年開始實施)。改革個人所得稅,建立覆蓋全部個人收入的分項與綜合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制。適當擴大應稅項目,提高基本扣除額,從嚴控制減免稅項目,合理規定扣除項目和標準,重新設計統一的超額累進稅率和規定各項所得的預扣率;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配合勞動人事制度改革,盡快開征社會保障稅。3、完善財產行為稅。適時開征遺產稅和贈與稅;回歸房產稅的本質。復習思考題1、簡述稅收制度的構成要素。2、如何理解稅收的公平與效率原則?3、什么是稅負轉嫁?影響稅負轉嫁的因素有哪些?4、1994年稅制改革的原因是什么?該稅制的主要內容有哪些?第五章我國現行稅種第一節流轉稅(turnovertax)

流轉稅的特征1、累退性(regressive):存在爭議,稅收負擔是否累退,取決于收入的計算:是年收入(annualincome)還是終身收入(life-timeincome)?

2、易于管理(easeofadministration)3、克服外部性(thepresenceexternalities)4、商品稅也是一種使用者收費的替代(substitutesforuserfee)

一、增值稅(value-addedtax,VAT)以增值額作為征稅對象的稅就是增值稅。1954年首先由法國開始采用,由于該稅與其他的流轉稅相比具有諸多的優點,因此很快被許多國家所采用。我國從1979年進行增值稅的試點工作,1984年頒布了增值稅條例,征稅范圍限于12個稅目,1986年又進一步有所擴大。1994年實行的新稅制,將增值稅作為流轉稅以及現行稅制的主稅種。1、

增值稅的特征

與產品稅相比,增值稅的主要特征是:1)征稅對象為增值額(consumption-typeVAT;netincome-typeVAT;grossincome-typeVAT).2)增值稅具有征收的廣泛性。它堅持普遍征收的原則,只要生產經營活動中存在著增值額,在任何一個環節都要征收增值稅。3)具有征收的的連續性。任何一件商品從生產到消費中間將經歷很多環節。在所有的生產、加工、流通環節中,都須交納增值稅。4)增值稅是價外稅。工商稅中的其它流轉稅都是價內稅,只有增值稅是價外稅,即納稅人實現銷售收入后,在計稅是,做為增值稅征稅對象的商品價格是不包含增值稅稅額本身。如果納稅人在銷售商品時采用價稅合一的做法,則應先將含稅的銷售額換算成不含稅的銷售額,然后再計算稅額。2、

增值稅的作用1)、它可以避免重復征稅,有利于專業化協助的發展。因為增值稅的征稅對象是增值額,是對納稅人新創造出來的價值部分進行征稅,這樣就可以避免對上游納稅人已經交納稅款的外購原材料再征稅,解決了其他流轉稅中普遍存在的重復征稅問題。2)有利于對外貿易。一般的國家為鼓勵本國的商品出口,通常采用出口退稅的做法,以降低本國商品在國際市場上的價格,增強競爭力。由于增值稅不存在重復問題,容易計算退稅額,因此有利于對外貿易。3)它是國家調節經濟活動的種要經濟杠桿。增值稅稅收負擔確定后,與商品及生產過程無關,不會對稅收的調節方向產生影響;納稅人都按同一的稅率交稅,不會產生因稅負不同而造成利潤水平的差距,有利于企業之間的公平競爭。4)增值稅對國家財政具有重要的意義。從宏觀方面看,增值稅的征稅對象實際上是國民收入,在稅率既定的前提下,稅收占國民收入的比重處于穩定的狀態。3、

增值稅的稅制結構1)納稅人。根據生產經營規模的大小及會計制度是否健全,增值稅的納稅人分為兩種:一般納稅人和小規模納稅人,不同納稅人的征稅對象及稅率也不相同。2)征稅對象:一般納稅人是增值額,小規模納稅人是銷售額。3)稅率:一般納稅人有三檔稅率,即基本稅率17%,低稅率13%和零稅率(toberebated);小規模納稅人采用6%的征收率。增值稅的減免權集中在國務院,任何地方和部門都不能隨意的減免增值稅。4、

增值稅的計征一般納稅人:稅額=當期銷項稅款-當期進項稅款當期銷項稅款=銷售額*稅率如果納稅人將稅款和銷售額合在一起,則應先將含稅的銷售額換算成不含稅的銷售額,其公式是:銷售額=含稅的銷售額/(1+稅率)小規模納稅人不能使用增值稅專用發票,故不得抵扣,其應納稅額的計算方法是稅額=銷售額*征收率(6%)5、增值稅存在的問題:理論、稅制、征管等方面

2009年新增值稅管理條例的調整:增值稅類型,小規模納稅人的稅率(3%),納稅時間延長10天增加至15天,等。2012年起,在上海交通運輸和部分服務業試點增值稅代替營業稅。新增11%、6%兩檔低稅率。二消費稅(consumptiontax)

消費稅是1994年執行的稅制時新設的一種流轉稅。在原來的老稅制中有一種行為稅—特別消費稅,對幾種政策不鼓勵消費的高檔消費品征收。新稅制取消了這種稅,出于多方面的考慮,對部分消費品在征收增值稅的基礎上再征收一道消費稅。1、消費稅的宗旨抑制超前消費和調節收入分配,保證財政收入。2、消費稅與增值稅之間的關系目前的消費稅是對增值稅的補充,增值稅是全面型的,對所有的消費品都進行征收,消費稅是部分型的,選擇部分消費品在征收增值稅的基礎上再征收一道消費稅。3、消費稅的稅制結構1)納稅人2)征稅對象3)確定征稅范圍所考慮的因素:流轉稅稅制格局改變后稅收負擔下降較多的商品;非生活必需品中的高檔、奢侈消費品;不提倡也不適合于過多消費的商品;一些資源性的消費品。基于以上方面的考慮,消費稅共設了十一個稅目。4)稅率比例稅率和定額稅率,具體見稅率表。

稅目稅率一、煙25%、40%、50%和30%(煙絲)二、酒及酒精5—25%;220,224三、化妝品30%四、護膚護發品17%五、貴重首飾及珠寶玉石10%六、鞭炮焰火15%七、汽油0·2元(升)八、柴油0·1元(升)九、汽車輪胎10%十、摩托車10%十一、小汽車3%、5%、8%

2006年4月1日起,對現行消費稅進行調整,包括消費稅稅目、稅率和相關政策。具體如下:新增高爾夫球及球具、高檔手表、游艇、木制一次性筷子、實木地板等稅目。增列成品油稅目,原汽油、柴油稅目為該稅目下的子稅目;同時新增石腦油、溶劑油、潤滑油、燃料油、航空煤油五個子稅目。取消護膚護發品稅目;調整部分稅目的稅率:小汽車,摩托車,汽車輪胎,白酒。2008·9·1的調整:促進汽車產業的健康發展。2009·1·1的調整:與成品油價格和稅費改革相適應。5)稅收減免4、消費稅的計征2008年9月汽車消費稅的調整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13日發布通知,從2008年9月1日起調整汽車消費稅政策,提高大排量乘用車的消費稅稅率,降低小排量乘用車的消費稅稅率。排氣量在升以上至升(含升)的乘用車,稅率由15%上調至25%,排氣量在升以上的乘用車,稅率由20%上調至40%;降低小排量乘用車的消費稅稅率,排氣量在升(含升)以下的乘用車,稅率由3%下調至1%。

2009·1·1消費稅的調整提高成品油消費稅單位稅額。汽油、石腦油、溶劑油、潤滑油消費稅單位稅額由每升元提高到每升元;柴油、航空煤油和燃料油消費稅單位稅額由每升元提高到每升元。調整特殊用途成品油消費稅政策。對進口石腦油恢復征收消費稅。航空煤油暫緩征收消費稅。對用外購或委托加工收回的已稅汽油生產的乙醇汽油免征消費稅。用自產汽油生產的乙醇汽油,按照生產乙醇汽油所耗用的汽油數量申報納稅。對外購或委托加工收回的汽油、柴油用于連續生產甲醇汽油、生物柴油的,準予從消費稅應納稅額中扣除原料已納的消費稅稅款。

三營業稅

以納稅人從事經營活動而產生的營業額作為征稅對象而征收的一種稅就是營業稅。這是一種非常古老的稅種。建國初期我國曾開征過營業稅,1958年并入工商統一稅中,1984年進行工商稅制改革時又重新恢復,1994年進一步進行改革,目前營業稅的征稅范圍僅僅限于不適合于征收增值稅的部分第三產業。1、營業稅的特征2、營業稅的作用3、營業稅的稅制構成要素4、營業稅的計稅方法項目征稅范圍稅率%交通運輸業鐵路運輸、水路運輸、航空運輸、3管道運輸、裝卸運輸建筑業建筑、安裝、修繕、裝飾及其它工程作業3金融保險業5郵電運輸業3文化體育業3娛樂業歌廳、舞廳、卡拉OK歌舞廳、音樂茶座、5—20臺球、高爾夫球、保齡球、游藝服務業代理業、旅店業、飲食業、環保業、倉儲業、5租賃業、廣告業及其它服務業轉讓無形資產轉讓土地使用權、專利權、非專利權、5商標權、商譽銷售不動產銷售建筑物及土地附屬物52009年修訂后的稅率表稅目稅率一、交通運輸業3%二、建筑業3%三、金融保險業5%四、郵電通信業3%五、文化體育業3%六、娛樂業5%-20%七、服務業5%八、轉讓無形資產5%九、銷售不動產5%四關稅關稅是對進出我國關境的貨物和物品所征收的一種稅。1、關稅的特征1)關稅是一種特殊的流轉稅;2)關稅具有涉外性;3)征稅環節的單一性。2、關稅的效應消費效應(增加或減少消費);保護效應;政府的財政收入效應;收入再分配效應;維護國家主權效應;調節國內供求關系的效應,等等。3、關稅的種類進口關稅、出口關稅、進口附加稅和過境稅等。4、關稅的稅制結構1)納稅人2)征稅對象3)稅率4)減免規定:包括法定減免、特定減免、保稅制度和臨時減免等。5、

關稅的計稅方法

第二節所得稅(incometax)所得稅作為直接稅開征的國家眾多。該類稅首先于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在西方國家開征,主要原因是為戰爭籌資。所得稅在西方國家被稱為“好稅”:對納稅人而言,依據納稅能力征稅,符合公平稅負的原則;就社會來說,累進稅有利于縮小社會分配的差距。從國家角度看,所得稅富有彈性,可根據需要進行稅收負擔的調整。國外所得稅的理論探討主要是兩稅合一問題(fullintegration)。從種類上看,所得稅的稅種在西方國家一般有三種:個人所得稅、公司所得稅和社會保障稅。在我國所得稅的稅種也有三種: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和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所得稅,并沒有開征社會保障稅。一、個人所得稅(thepersonalincometax)

凡是以個人所得作為征稅對象的稅就是個人所得稅。關于個人所得稅首先涉及到稅基的討論。從稅收理論上看,目前關于個人所得稅稅基的觀點有三種,即綜合所得稅基、消費稅基和財富稅基。當前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采用的是綜合所得稅基,少數國家是消費稅基(如瑞典),沒有國家采用財富稅基。我國的個人所得稅稅基是個人的綜合所得。個人所得稅在我國是一個較新的稅種,是在改革開放以后的八十年代才開始征收的,共有三個稅種:個人所得稅、個人收入調節稅和城鄉個體工商戶所得稅。1994年進行工商稅制改革時將原來對中國境內的個人征收的三種所得稅合并為一種,即個人所得稅。1、個人所得稅的特點2、個人所得稅的作用3、個人所得稅的稅制要素納稅人、征稅對象、稅率、稅收減免。4、個人所得稅的計算應納稅所得額的計算:不同的稅目采用不同的扣除標準

納稅額的計算:超額累進稅率和比例稅率。5、中國和美國的個人所得稅稅制有何不同?6、中國現行個人所得稅存在的問題探討。美國個稅稅制哪些方面可以為中國個稅改革所借鑒?改革實踐:2006年、2008年及2011年三次提高免征額至3500元;2001年還就稅率、級距進行調整,改為7級超額累進稅,同時調整了各檔次征稅對象的數額。二、企業所得稅(corporationtax)1、為什么要開征公司所得稅?一是兩權分離理論。二是使用權收費理論。三是公司所得稅的存在維護了個人所得稅的一體化。2、公司為什么要分紅?一種解釋是公司希望通過分紅的方式向社會傳達一種公司經營健康、實力強大的信號。還有一種解釋是“顧客效應(clienteleeffect)。3、公司融資策略。公司所得稅政策鼓勵負債融資。為什么公司不全部采用債務方式融資?

4、中國的企業所得稅(1994-2007)1994年開始執行的新的企業所得稅是將原稅制中存在的諸多對內資企業征收的所得稅合并后所形成的,該稅種適用于所有的內資企業或組織。(1)、企業所得稅的作用1)保證財政收入的可靠、及時與穩定。2)有利微觀搞活。3)有利于加強對企業經濟活動的監督。4)便于稅收的征管,為企業提供一個合理的競爭環境。(2)、

稅制結構1)納稅人在境內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內資企業或組織。2)征稅對象納稅人的生產經營所得和其他所得。3)稅率33%的比例稅率,該稅率所以定為33%,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幾方面:簡便、明了、便于計算;與國際上大多數國家的公司所得稅稅收負擔接近;與股份制企業和實行“稅利分流”試點的企業稅收負擔基本相同;與稅制改革之前企業的稅收負擔一致;與外資企業所得稅稅率相同,這樣也為以后內外資企業所得稅統一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對年應稅所得額在10萬元以下的小企業設了兩檔優惠稅率:3—10萬稅率為27%,3萬以下的稅率為18%。4)稅收優惠有兩種:減免優惠和稅率優惠。(3)、

企業所得稅的計算:

稅額=應稅所得額×稅率應稅所得額=利潤總額+稅收調整項目金額利潤總額=營業利潤+投資收益+營業外收支凈額

5、企業所得稅的完善問題(探討)

1994年實行的企業所得稅在執行中存在著諸多問題:一是稅收負擔整體偏高;二是稅負欠公平:隨意的減免稅造成的稅負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