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講康德的哥白尼革命_第1頁
第十二講康德的哥白尼革命_第2頁
第十二講康德的哥白尼革命_第3頁
第十二講康德的哥白尼革命_第4頁
第十二講康德的哥白尼革命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十二講康德的哥白尼革命第一頁,共四十一頁,2022年,8月28日思考題

1、簡述蘇格拉底的哲學貢獻

2、試述柏拉圖的理念論

3、簡述亞里士多德的四因說

4、試述并分析笛卡爾“我思故我在”命題

5、簡述休謨的“溫和的懷疑論”

6、簡述盧梭關于人類社會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的學說。

7、試述并分析康德的“哥白尼式的革命”

8、簡述黑格爾“實體即主體”的思想

第二頁,共四十一頁,2022年,8月28日德國哲學的歷史背景與當時歐洲其他國家相比,德國在政治、經濟等方面都處在非常落后的境地。當英法等國經過資產階級革命而相繼確立了資本主義制度之時,德國仍然處在封建割據(jù)的狀態(tài),以至于年輕的黑格爾悲嘆:德國已不成其為一個國家。然而,由于意識形態(tài)的相對獨立性,由于德國始終處在歐洲文化的影響之下,所以盡管德國在政治、經濟等方面極其落后,但是在文化領域卻卓有建樹,終于在18世紀末19世紀初時,走在了文化領域的最前列。這是一個巨人輩出的年代:莫扎特、貝多芬、萊辛、哥德、席勒、康德、費希特、謝林、黑格爾……想一想就令人神往。第三頁,共四十一頁,2022年,8月28日

德國古典哲學家們活動的時代正是世界歷史發(fā)生著波瀾壯闊的激烈變革的時代。偉大的德國詩人哥德曾經在一次談話中這樣說道:“我所以得天獨厚,是因為我出生在世界大事紛至杳來、方興未艾的年代。”這段話也適用于德國哲學家們,他們是1776年北美獨立戰(zhàn)爭、1789年法國大革命、拿破侖席卷歐洲以及他的失敗等等世界大事的見證人。

第四頁,共四十一頁,2022年,8月28日正如黑格爾所說,“哲學的任務在于理解存在的東西,因為存在的東西就是理性。就個人來說,每個人都是他那時代的產兒。哲學也是一樣,它是被把握在思想中的它的時代。”德國哲學家們作為時代的產兒,用他們的思辨語言把握并表現(xiàn)了那個偉大時代的精神。第五頁,共四十一頁,2022年,8月28日

康德

(ImmanuelKant,1724-1804)

《純粹理性批判》

《實踐理性批判》

《判斷力批判》第六頁,共四十一頁,2022年,8月28日第七頁,共四十一頁,2022年,8月28日第八頁,共四十一頁,2022年,8月28日第九頁,共四十一頁,2022年,8月28日《純粹理性批判》(1781、1787)《未來形而上學導論》(1783)《道德形而上學基礎》(1785)《實踐理性批判》(1788)《判斷力批判》(1790)《單純理性范圍內的宗教》(1793)《道德形而上學》(1797)第十頁,共四十一頁,2022年,8月28日

一、康德哲學的問題二、哥白尼式的革命三、批判哲學第十一頁,共四十一頁,2022年,8月28日一、康德哲學的問題第十二頁,共四十一頁,2022年,8月28日

理性的危機自由的失落形而上學名存實亡第十三頁,共四十一頁,2022年,8月28日

“我坦率地承認,就是休謨的提示在多年以前首先打破了我的獨斷主義的迷夢,并且在我對思辨哲學的研究上給我指出了一個完全不同的方向。”

--《未來形而上學導論》第十四頁,共四十一頁,2022年,8月28日盧梭教會了我尊重人。--康德第十五頁,共四十一頁,2022年,8月28日

在一個嚴格受自然法則限制的世界上,人有沒有自由?有沒有不同于其他自然存在物的價值和尊嚴?第十六頁,共四十一頁,2022年,8月28日二、哥白尼式的革命第十七頁,共四十一頁,2022年,8月28日科學知識=感覺經驗+普遍必然性=后天經驗+先天形式

第十八頁,共四十一頁,2022年,8月28日

apriori:先天的=普遍必然的=獨立于經驗同時作為經驗的條件aposteriori:后天的=個別偶然的=感覺經驗的第十九頁,共四十一頁,2022年,8月28日經驗論與唯理論的困境:如果知識必須建立在經驗的基礎之上,知識就不可能有普遍必然性;如果知識有普遍必然性,它就必須是先天的而不可能建立在經驗的基礎上。

第二十頁,共四十一頁,2022年,8月28日

“我們如何能夠先天地經驗對象?”第二十一頁,共四十一頁,2022年,8月28日

按照知識必須符合對象的傳統(tǒng)觀念

1、外部事物及其屬性如何能夠挪到我們的頭腦中來?

2、即使我們假設這是可能的,建立在后天經驗基礎上的知識如何可能是先天的?第二十二頁,共四十一頁,2022年,8月28日

哥白尼式的革命

不是知識必須符合對象,而是對象必須符合認識主體的先天認識形式。第二十三頁,共四十一頁,2022年,8月28日康德的解決辦法一方面,我們的知識的確必須建立在經驗的基礎之上,但是另一方面,進行認識活動的主體本身亦具有一整套認識形式,由于這些認識形式在經驗之先并且作為經驗的條件而存在于我們的頭腦之中――“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相同的“理”對于不同的經驗材料的加工整理的規(guī)則是相同的,形成的知識有了共同的規(guī)則,也就有了普遍必然性(先天性)。換言之,經驗為知識提供材料,而主體則為知識提供對這些材料進行加工整理的形式,知識就其內容而言是經驗的,但就其形式而言則是先天的。科學知識的普遍必然性由此就得到了證明。第二十四頁,共四十一頁,2022年,8月28日

事物的兩個方面:顯現(xiàn)與物自體顯現(xiàn):Erscheinungenappearance物自體:Dingeansichthingsinthemselves第二十五頁,共四十一頁,2022年,8月28日雖然認識形式的限制體現(xiàn)了認識能力的有限性,但是另一方面物自體不可知也表明在我們的認識領域之外還有一個不受認識形式限制因而可能是無限自由的領域。于是,對理性的認識能力的限制就為理性的另一種能力亦即實踐能力開辟了無限廣闊的天地,因為實踐理性或者說道德意志乃是以自由為其根據(jù)的。

第二十六頁,共四十一頁,2022年,8月28日兩種因果關系第一種因果關系(自然因果關系)--自然第二種因果關系(自由因果關系)--道德第二十七頁,共四十一頁,2022年,8月28日如果事物對我們來說不是表現(xiàn)為兩個方面,我們可以認識事物自身從而形成普遍必然的科學知識,那就意味著一切都在認識形式的限制之下因而不可能有自由的存在。但是如果事物對我們來說劃分為兩個方面,結果就完全不一樣了:事物劃分為“表現(xiàn)”和“事物自身”兩個方面,人亦如是。一方面人作為自然存在物服從于普遍必然的自然法則,在這個領域中他是沒有自由的;而另一方面人又是“人自身”,因而亦具有不受自然法則限制的一面。換句話說,人具有兩重性,他是一種“有限的理性存在”。假如我們無限地擴張理性的認識能力,其結果勢必把一切都變成了必然的東西而使人失去了自由。而當我們限制了理性的認識能力的時候,這就會為自由保留了一片天地。第二十八頁,共四十一頁,2022年,8月28日形而上學第一部分:世界的邏輯結構(說明自然)第二部分:無條件的東西(超驗的實體)第二十九頁,共四十一頁,2022年,8月28日

“如果人們假定,我們的經驗知識遵照作為物自身的對象,將發(fā)生的情況就是:根本不能無矛盾地思維無條件者;與此相反,如果人們假定,我們對事物的表象如同它們被給予我們的那樣,并不遵照作為物自身的對象,而是毋寧說這些對象作為顯象遵照我們的表象方式,那么,矛盾就被取消了;因此,無條件者必然不是在我們認識的物(它們被給予我們)那里找到,但卻是在我們不認識的、作為事物自身的物那里找到的。”

第三十頁,共四十一頁,2022年,8月28日如果知識必須符合對象(物自體),那么無條件的東西是絕沒有可能存在的。如果對象按照主體的先天認識形式而被我們認識,那就意味著無條件的東西雖然不可知,但卻是可能的。第三十一頁,共四十一頁,2022年,8月28日

“我必須限制知識,以便為信念留地盤”。--康德第三十二頁,共四十一頁,2022年,8月28日

我必須限制認識能力,以便為實踐理性,為自由、道德和形而上學留地盤。第三十三頁,共四十一頁,2022年,8月28日人是有限的理性存在

自然存在-感覺世界-自然法則-必然理性存在-理智世界-道德法則-自由第三十四頁,共四十一頁,2022年,8月28日

康德的哲學革命應該包含兩方面的內容:一方面它通過主體先天的認識形式來確立科學知識的普遍必然性,另一方面則通過對認識能力的限制為自由開辟道路,而且這后一方面真正體現(xiàn)了康德哲學的根本精神。

第三十五頁,共四十一頁,2022年,8月28日三、批判哲學第三十六頁,共四十一頁,2022年,8月28日“批判”

“我所說的批判,并不是對書本或者體系的批判,而是就其獨立于一切經驗能夠追求的一切知識而言,對一般理性能力的批判,因而是對一般形而上學的可能性或者不可能性的裁決,對它的起源、范圍和界限加以規(guī)定。”《純粹理性批判》第一版序言第三十七頁,共四十一頁,2022年,8月28日所謂“批判”也就是對理性的分析和考察。在康德看來,以往的形而上學錯就錯在它們通常只是武斷地論定,當它們提出這樣或者那樣的理論教條時,沒有去考察一下我們的理性究竟有沒有這樣的認識能力。與這種“獨斷論”不同,康德主張在對事物下判斷之前,先來分析我們的認識能力。第三十八頁,共四十一頁,2022年,8月28日康德對理性認識能力的批判是其哲學思想的基礎,在此基礎之上,他對理性的全部領域進行了考察,從而形成了由三大批判組成的“批判哲學”:第一批判《純粹理性批判》主要考察理性的認識能力,康德稱之為“理論理性”;第二批判《實踐理性批判》考察理性的實踐能力或者說意志能力,康德稱之為“實踐理性”;第三批判《判斷力批判》考察的“判斷力”則是理論理性與實踐理性之間起溝通作用的中間環(huán)節(jié)。第三十九頁,共四十一頁,2022年,8月28日

理論理性--《純粹理性批判》

判斷力--《判斷力批判》

實踐理性--《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