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0、短新聞兩篇一、教學目標:1、知識和能力:⑴了解新聞的特點。⑵整體感知課文內容,了解文中重點詞句的深刻含義。⑶了解文章以時間順序組織材料的寫作特點。⑷使學生理解新聞寫作中記者的感情蘊含其中的寫法。2、過程和方法:⑴讓學生自主尋找香港回歸與納粹罪惡的史料,充分利用學生的課程資源生成新的課程資源;讓學生通過合作、交流的方式來理解記者在新聞事件中的作用。⑵搜集奧斯微辛的相關資料;學會分析新聞中的記者的感受情傾向。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⑴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和為祖國獻身的精神,激發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⑵使學生領會作者在平靜的敘述中所蘊含著的對納粹的強烈憤怒;使學生能記住歷史慘痛的教訓,珍惜和平,抵制暴力與罪惡。二、教學設計:1、教學重點:⑴欣賞文學作品語言,品味文中蘊涵的豐富感情。⑵學習特寫的表達技巧,培養正確的價值觀和健康審美情趣。2、教學難點:理解文中重點語句的深刻含義。3、教學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品讀、感悟、教師點撥4、教學用具:多媒體課件、香港回歸的資料圖片等。5、教學用時:三課時本課運用三課時教學,第一課時教學《別了,“不列顛尼亞”》,第二課時教學《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第三課時歸納總結、對比閱讀、課外拓展。三、教學過程:(第一課時)別了,不列顛尼亞1、導入新課⑴教師用多媒體播放香港回歸時的影音資料。大家談觀看影音資料的感受------激動,感慨.是啊,此刻我們心潮澎湃,激情萬丈,那么,假如我們是記者,目擊了這一歷史場景,怎樣將我們的所見所聞傳遞給更多的人呢?小組討論,形成一篇新聞稿。⑵討論前明確:學生對“新聞”一詞自己提出問題①什么是新聞?②新聞的特點③新聞的結構④構成新聞的要素是什么?在預習的基礎上,學生可以互相幫助解決問題。①新聞是對新近發生的群眾關心的重要事實的報道。②新聞的特點是用事實說話。③新聞的結構:有五個部分,標題、導語、主體、背景、結語。④五個“W”和一個“H”when何時where何地what何事who何人why何因how何果⑶從結構出發完成新聞稿的標題和導語------小組討論成稿,基本掌握新聞的知識。⑷大家交流新聞稿⑸對于這一偉大的歷史事件,不僅僅是華夏兒女關心,世界各大媒體齊聚香港,截至1997年5月8日,就有778家傳媒,8423人登記對交接儀式進行采訪,作為中國國家通訊社的新華社不辱使命,不負眾望,高人一籌,獲得中國新聞獎一等獎,正是這篇《別了,“不列顛尼亞”》1997年7月1日中國政府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這是中華民族的一大盛事,也是世界歷史上的一件大事。在有關香港回歸的大量報道中,本文是唯一一篇完整反映英方撤離的稿件,文章出色地記錄了英國王儲查爾斯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不列顛尼亞”號皇家游輪撤離香港的最后歷史時刻,曾獲第八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及1997年新華社社級好稿。本文是一篇通訊,廣義上是新聞的一種,也是報刊常采用的基本體裁之一,最常見的是人物通訊和事件通訊。通訊除具有新聞性之外,還具有形象性。它往往采用文學手法,集中、突出地描繪某一重大事件的發生現場,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場面,生動形象地將所報道的事實再現在讀者面前。本文也可以說是一篇特寫,特寫也稱新聞速寫、新聞素描,要求用類似于電影的“特寫鏡頭”的手法反映事實,是作者深入新聞事件現場,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場面,生動、形象地將所報道的事實再現在讀者面前。新聞和通訊的主要區別是:①新聞中的事實一般是概括性的;通訊則要求同過具體的人物和事件反映現實生活。②新聞敘述要簡潔、明快,篇幅短??;通訊則要有較細致的描寫,往往還含有作者的議論,一般篇幅比較長。③新聞的時效性比通訊更強。2、自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⑴給下列生字注音顛矚凝督荊艦⑵解釋下列生詞掩映:彼此遮掩而互相襯托。陳跡:過去的事情。矚目:注目。3、探究課文⑴說說你如何理解標題?①毛澤東主席在1949年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回國、美國政府的白皮書發表之時,曾寫過一篇文章,題目是《別了,司徒雷登》。本文活用此題。②以英國皇家油輪“不列顛尼亞”號象征英國在香港的統治。③“別了”,用委婉中略含嘲諷的口氣,表明這之中統治的結束。⑵將文中表示時間的句子畫出來,看看這篇通訊是從什么角度,按什么順序把“香港回歸”這一重大歷史事件記錄下來的。時間
地點
主要事件1997年6月30日下午4點30分港督府彭定康注視著港督旗幟降下旗桿1997年6月30日下午4點40分港督府彭定康乘車最后一次離開港督府1997年6月30日下午6點15分距英軍總部不遠的添馬艦東面的廣場舉行“告別儀式”,查爾斯宣讀女王贈言1997年6月30日下午7點45分“威爾士親王”軍營旁舉行第二次降旗儀式1997年6月30日最后一分鐘
中英香港交接儀式現場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新的一天來臨的第一分鐘中英香港交接儀式現場五星紅旗伴著《義勇軍進行曲》冉冉升起。與此同時,五星紅旗在英軍添馬艦營區升起1997年零點40分中國南海查爾斯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顛尼亞”,“不列顛尼亞”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⑶文章按時間順序特寫了哪幾個場景?場景一:下午4點30分,末任港督告別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幟;場景二:下午6點15分在添馬艦軍營東面的廣場舉行象征英國管治結束的“告別儀式”,降下英國國旗;場景三:子夜時分舉行中英香港交接儀式,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中國國旗升起;場景四:零點40分查爾斯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顛尼亞”離開香港;⑷這篇特寫在報道新聞的事實時,還適當地運用了一些背景材料。請找出來并體會它們在文章中的作用?第7、11段介紹了一些背景材料,這樣一來,就像電影中的閃回一樣,將歷史與現實用鏡頭方式交錯出現,不僅畫面很強,且突出了英國對香港156年統治的終結。歷史的回顧更強化了用不再來的意味。⑸把這篇通訊改寫成一篇新聞,你省略了哪些語言?體會一下這些語言的好處?!把谟吃诰G樹叢中的港督府”“古典風格的白色建筑”“廣場上燈光漸暗”“‘不列顛尼亞’號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等描述性的語言使描述對象生動、形象、可感?!澳┤胃鄱焦俑鎰e了這個曾居住過25任港督的庭院”,“代表女王統治5年的彭定康登上了帶有皇家標致的黑色‘勞斯萊斯’,最后一次離開港督府”,“將于1997年底退役的‘不列顛尼亞’號”,“在英國軍艦‘漆咸’號及懸掛中國國旗和香港特別行政區區旗的香港水警汽艇護衛下”……交待告別的細節,事情的因果、始末交待的具體清楚?!懊擅杉氂曛小保坝暝较略酱蟆笔翘鞖鉅顩r的實寫,但兩處用筆,寫出過程,對儀式的氣氛起到了烘托的作用;“面色凝重”,是對港督彭定康表情的描寫,但在這里交代,對“告別”的儀式的氛圍起了點染的作用。⑹在改寫過程中你是否發現本文時間的表述非常精確,但表述形式不一致,為什么?⑺這篇別具特色的報道體現出較高的政策把握水平和駕馭文字的能力。在有關香港回歸的報道中,可以說英方撤離報道的難度最大。既不能只寫中方,又要完整反映英方撤離的情況;既不能對英方諷刺挖苦,又要突出殖民統治結束的象征意義。你從文中哪些語句可以體會作者的苦心?如課文中“最后”一次的多次出現,強調英國對香港長達150多年的統治終于結束了,中華民族百手來的恥辱被洗雪,中國人民終于可以在自己的國土上行使主權,揚眉吐氣了。皇家游輪“不列顛尼亞”號和鄰近大廈上懸掛的巨幅紫荊花圖案,恰好構成這個“日落儀式”的背景?!叭章鋬x式”的背景一是“泊在港灣中的‘不列顛尼亞’號,一是‘紫荊花圖案’作為英國告別儀式的背景,標志著英國對中港150年來的殖民統治結束和香港自治的新的歷史階段的開始。全文最后一句語言莊重而含蓄,有深刻含義?!皬暮I蟻怼敝府斈瓴豢梢皇赖挠h征軍強占了中國的領土,開始殖民統治?!皬暮I先ァ敝赣趁窠y治的結束。4、小結本文主題和結構:⑴本篇題為《別了,“不列顛尼亞”》,從客觀的角度敘述了英皇家油輪“不列顛尼亞”號離去的過程,表明象征著英國殖民統治在香港的終結,中華民族的一段恥辱終告洗刷。⑵題目“別了,‘不列顛尼亞’”表面的意思是告別了接載查爾斯王子和離任港督彭定康回國的英國皇家游輪“不列顛尼亞”號,實際的意思是英國對香港長達一個半世紀的殖民統治宣告結束了,香港重新回到祖國的懷抱中。⑶課文的結構:分為主體和導語兩部分。第一部分:(1)概述英國撤離香港的最后一刻是英國米字旗最后一次降落,接載英國王子和港督的游輪離開香港。第二部分:(2至結束段)集中描寫英國撤離香港那天的四個場景及有關背景資料。5、結束語:1997年7月1日,是一個彪炳史冊的日子,這一天,全世界都在諦聽從東方響起的莊嚴的鐘聲,它響徹寰宇,向五湖四海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這是雪百年恥辱,長民族志氣,振國家聲威的喜慶時刻,歷史已經銘記這一刻,我們每一個華夏兒女也將銘記這一刻。板書設計:一傍晚降旗二交接儀式《別了,不列顛尼亞》三子夜告別四零點40分(第二課時)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1、交流對奧斯維辛集中營的認識,自然營造對納粹憤怒氛圍。⑴先讓同學們分組交流自己搜集的有關奧斯維辛集中營的資料,談談看法。之后,請兩組代表到講臺上向全班出示最讓小組震撼的一張圖片,并闡述理由。⑵讓小組派代表來簡要闡述奧斯維辛集中營的罪惡。⑶讓學生一起默讀課文,來感悟該新聞寫到奧斯維辛集中營的罪惡。(此時氣氛沉靜而嚴肅)2、整體感悟新聞內容⑴引導學生探索該新聞的視角①新聞與一般的文章的顯著差別點是什么?師生明確:及時敏銳地捕捉新的事件并加以客觀地傳達。②本新聞有沒有寫道有關奧斯維辛集中營的新的事件呢?從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來?學生探究而知,本新聞并沒有寫道有關奧斯維辛集中營的新的事件。此可從題目“奧斯維辛沒有新聞”及文中“今天,在奧斯維辛,并沒有可供報道的新聞”,“在奧斯維辛,沒有新鮮東西可供報道”等可以看出。③那么本新聞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參觀者沿毒氣室——焚尸室——女監房——試驗室——紀念墻——絞刑室參觀④作為一名敏感記者,為什么要寫一些不能稱為新聞事件的事情呢?他的題目《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是否違背了新聞當敏銳地反映最新事件的原則呢?讓我們每個人都靜靜地想一想。注意:此問題不要讓學生回答,而是在靜默中沉思。3、對新聞中記者所蘊含的感情的感悟⑴我們會發現,作為一名新聞記者,羅森塔爾的眼光敏銳地追尋著參觀者的行動與神態。齊讀從P42頁“今天,在奧斯維辛,并沒有可供報道的新聞”起至結束,哪些是客觀的描述,哪些又寫出了參觀者內心的感受呢?(各舉一例)⑵請一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請同學對該生的朗讀作簡要點評,既加深對新聞傳達出的感情的感受,又利于學生間互動交流。⑶師生一起探究新聞中對參觀者行為、神態的客觀性描述,及反映他們內心感受的句子或詞語。參觀者行為、神態的客觀性描述,如“還有一些參觀者注視著毒氣室和焚尸爐,開頭,他們表情茫然,因為他們不曉得這是干什么使用的?!倍翱謶秩f分”等詞直接顯示了參觀者內心的恐懼。⑷“這是一個二十多歲的姑娘,長得豐滿,可愛,皮膚細白,金發碧眼。她在溫和地微笑著,似乎是為著一個美好而又隱秘的夢想而微笑。當時,她在想什么呢?現在她在這堵奧斯維辛集中營遇難者紀念墻上,又在想什么呢?”同學們,你們說這位可愛的姑娘會在想些什么呢?(老師表情較為嚴肅,特意留下一點時間空白)這個問題我們想留在課外,讓我們用筆來表達,就算是表達對一個像鮮花一樣生命的姑娘的追念吧。⑸為什么對于參觀者來說,“在奧斯維辛,沒有可以作禱告的地方”?“參觀者用懇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對解說員說:‘夠了’?!睘槭裁匆谩皯┣蟆币辉~呢?教師還要引導學生把自己的感受用語言或動作表達出來。⑹新聞報道中,記者對于所報道的事件有三種參與的情況:一種是記者作為旁觀者身份出現,只是純客觀記敘,不摻雜自己的感情和判斷,只是由事實本身說話:一種是記者作為旁觀者出現,但會在敘述事實的同時表達自己的看法或者滲透自己的感情;還有一種,記者作為事件物參與者,文章直接描寫他的所聞所感。請比較《奧斯維辛沒有新聞》與《別了,“不列顛亞”》在此的不同。⑺作為新聞,我們分明能看到記者的感情也蘊含其中,除了在參觀者的行為、神態及他們無法抑制的內心中,我們還可以從哪些地方看出記者的情感?學生會找尋一些語句并加以探究羅森塔爾所蘊含的情感。例如:“從某種意義上說,在布熱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這里居然陽光明媚溫暖,一行行白楊樹波娑起舞。”預設:學生體味:“最可怕”等詞,作者用反語,景象固然美好,但布熱金卡因為曾經是人間地獄,只有灰暗的天空、沉悶的色調才能與之相稱。作者表達出自己內心無比的憤懣,讓讀者感到沉重的壓抑?!皩α硗庖恍┤藖碚f,這樣一個事實使他們終生難忘記:在德國人撤退時炸毀的布熱金卡毒氣室和焚尸爐廢墟上,雛菊花在怒放?!鳖A設:兩種事物形成強烈反差,是諷刺,納粹的殘暴,終不可絕滅生命;是控訴,美好的生命被活生生地毀滅。4、師生共同總結⑴為什么要多次說“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預設:一批批的參觀者在奧斯維辛都會看到同樣的東西,得到同樣的感受,那樣震驚,那樣窒息,那樣憤怒。⑵既如此,為什么還要寫下這樣的新聞呢?預設:“記者只有一種非寫不可的使命感,這種使命感來源于一種不安的心情,”出于一種使用命感,對死難者的悼念,對納粹的憤恨。⑶為什么這篇并沒有寫下什么新聞的報道會獲得美國普利策新聞獎,成為新聞史上的佳作呢?教師組織提升:羅森塔爾突破了“客觀報道”“零度寫作”的框框,把自己和其他參觀者在奧斯維辛訪問時的感受當做文章的主要內容來定,傳達出每一個良知者的共同心聲。5、引導學生思想深化。在奧斯維辛,納粹的暴行使400萬人的生命被罪惡地奪去。1947年7月2日,波蘭議會通過一項法案,將集中營原址辟為殉難者紀念館,并在其周圍劃定一個默哀區。1970年,奧斯維辛集中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名錄。讓我們再次注觀著自己搜集的圖片,為在此不幸遇難的生命默哀。(沉默一分鐘)這樣的悲劇屬于整個人類,我們應共同面對這樣的恥辱,這樣的罪惡。我們也同樣不會忘記中華民族在日本法西斯的強盜行徑下遭受的苦難。忘記歷史意味著背叛,今天我們要做的不僅是記住這樣的歷史。6、作業“這是一個二十多歲的姑娘,長得豐滿,可愛,皮膚細白,金發碧眼。她在溫和地微笑著,似乎是為著一個美好而又隱秘的夢想而微笑。當時,她在想什么呢?現在她在這堵奧斯維辛集中營遇難者紀念墻上,又在想什么呢?”這位可愛的姑娘會在想些什么呢?展開你的聯想,寫一段文字,字數不限。(第三課時)歸納總結、對比閱讀,課外拓展1、檢查上節課的作業。請幾個學生朗讀自己的作文,然后師生點評。2、比較《奧斯維辛沒有新聞》與《別了,“不列顛亞”》。《奧斯維辛沒有新聞》寫作特點:⑴文字簡練、樸實。(一般新聞的特點)⑵視角獨特。從“平靜”中找到新聞。在平淡的事實中,作者感受到平靜之下的風暴,那就是每一個參觀者心中的感情波瀾。他們都受到了震撼,從而更加熱愛和平自由。這是善與惡的對立。因此,作者沒有直接描寫奧斯維辛集中營的景象,而是轉而關注人的感受。這一類新聞有別于純客觀報道人和事的新聞,被稱為“印象性報道”。⑶多用否定句:使文章具有統一的風格。標題就是一個否定句,在文中出現了兩次。第一次出現在背景材料后(即6段),起了承上啟下的作用。上文說“奧斯維辛的慘狀被人們講過很多次了”,所以沒有什么新聞,但作者仍感到非寫不可,表現了記者的良心,交代了寫作此文的原因和心境。第二次出現在結尾,呼應前文,突出主題?!秳e了,“不列顛亞”》是一篇特寫。特寫性消息,也稱新聞速寫、新聞素描,要求用類似于電影“特寫鏡頭”的手法來反映事實,是作者深入新聞事件現場,采寫制作的一種新聞價值高、現場感較強、篇幅短小精粹的消息文體。特寫性消息側重于“再現”,往往采用文學手法,集中、突出地描述某一重大事件的發生現場,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場面,生動形象地將所報道的事實再現在讀者面前。課文對現實場景的描寫是從視覺角度、聽覺角度、感覺角度多個方面去進行的,以時間順序組織材料的。課文的語言含蓄,標題新穎。3、課外拓展下面是兩篇新聞稿《奧斯維辛委員會集會,施羅德強調德國應負責》(見附件1)和《日媒體對奧斯維辛報道獨特,輕描淡寫錯誤歷史》(見附件2),你會有何感想。一、奧斯維辛委員會集會,施羅德強調德國應負責2005年01月27日12:01新京報1月25日,工作人員在奧斯維辛集中營大門前為即將舉行的紀念活動做準備。1月27日是奧斯維辛集中營解放60周年的紀念日。德國總統霍斯特·克勒(左)抵達本次紀念活動的舉行地點奧斯維辛的情景。據新華社電國際奧斯威辛委員會25日在柏林舉行集會,紀念奧斯維辛集中營解放60周年。德國總理施羅德在紀念集會上發表講話,強調德國將牢記奧斯維辛集中營之后的特殊歷史責任,呼吁與反猶主義和極右主義作堅決斗爭。他說,納粹的意識形態及其暴行完全是一場人禍。盡管今天活著的絕大多數德國人都與納粹大屠殺無關,但德國人負有特殊的責任。他指出,納粹在奧斯維辛等集中營實施的暴行,無論是規模、根源還是造成的傷害,都是空前的。這已經與德國及歐洲歷史緊密聯系在一起,成為德國及歐洲文化和文明史上最慘痛的一頁。這個歷史負擔雖然沉重,卻是必須嚴肅承擔的責任。他強調說,德國必須直面過去,“盡管遺忘和排斥的誘惑是巨大的,但我們絕不能屈服”。施羅德呼吁對反猶主義和極右主義行徑作堅決的斗爭。他指出,反猶主義依舊存在是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堅決與其斗爭是整個社會的責任。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慢性病護理科普知識
- 營銷費用補貼協議書
- 養生官合作投資協議書
- 環保供應商管理體系構建
- 酒駕醉駕安全培訓
- 銀行食堂采購協議書
- 車位轉讓合同協議書
- 進口小麥轉讓協議書
- 車輛轉賣合同協議書
- 部門年度績效協議書
- 湖北省武漢市2025屆高三年級五月模擬訓練試題數學試題及答案(武漢五調)
- 醫師掛證免責協議書
- 濟南民政離婚協議書
- 血液凈化標準操作規程 2021 版
- 2025年內蒙古自治區初中學業水平考試數學模擬試題 (一)(含答案)
- 四川?。拼笥嶏w大數據)2025屆高三第二次教學質量聯合測評生物試題及答案
- 新課標(水平三)體育與健康《籃球》大單元教學計劃及配套教案(18課時)
- DL∕T 5210.6-2019 電力建設施工質量驗收規程 第6部分:調整試驗
- 2018年黑龍江省牡丹江市中考語文試題及答案
- 篇一:整改報告(范本)
- 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表及重要危險源清單(包括程序文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