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試點項目施工圖綠色建筑和綠色建材設計專篇(居住建筑)_第1頁
杭州市試點項目施工圖綠色建筑和綠色建材設計專篇(居住建筑)_第2頁
杭州市試點項目施工圖綠色建筑和綠色建材設計專篇(居住建筑)_第3頁
杭州市試點項目施工圖綠色建筑和綠色建材設計專篇(居住建筑)_第4頁
杭州市試點項目施工圖綠色建筑和綠色建材設計專篇(居住建筑)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5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杭州市試點項目施工圖綠色建筑和綠色建材設計專篇(居住建筑)目錄

..............................................................

........................................................................................................ ....................................................................................................................................................................................................... 10.................................................................................................11................................................................................................... 14........................................................................................... 18

...................................................................20...................................................................................................21...................................................................................................26................................................................................................. 27...................................................................................................28........................................................................................... 30

...................................................................................31

.....................................................55

.......................................................... 119

.......................................................................... 第一部分:試點項目施工圖綠色建筑和節能設計專篇1試點項目施工圖綠色建筑和節能設計專篇(居住建筑)1

工程基本情況項目名稱建設單位建設地點項目性質□新建;□改建、擴建 項目用地面積綠地率(%)建筑密度 容積率總建筑面積(m2) 其中 地下建筑面積(m2)地上建筑面積(m2)居住建筑面積(m2) 總戶數(戶) 配套公建)建筑高度(m) 建筑主要朝向用地內單體建筑數量(幢) 本次設計單體數量(幢)建筑層數(層) 其中地上: 層;地下: 層項目基準建筑規模(倍)設計使用年限 結構安全等級抗震設防類別 抗震設防烈度結構形式

2

關鍵設計指標匯總指標

單位

填報數據()地下建筑面積與地上建筑面積的比率

Rr

%地下一層建筑面積與總用地面積的比率

Rp

%透水地面面積比

%建筑總能耗

tce/a節能率

%可再生能源發電量

kWh/a項目總用電量

kWh/a可再生能源提供電量比例

%可再生能源總量

tce/a可再生能源產生的熱水量

m3/a項目所需生活熱水量

m3/a可再生能源提供的生活用熱水比例

住宅建筑按戶數比應為

100%非傳統水用量

m3/a用水總量

m3/a非傳統水源利用率

%控制率(%)系數(%)建筑工業化技術 符合《裝配式建筑評價標準》

33/T

控制率(%)系數(%)建筑的裝配率(%) 其他:雨水年徑流總量 外排雨水綜合徑流海綿城市低影響開發控制項指標其他:

SS

去除率(%)

主要能耗品種及耗能量

其他耗能種類

電力

kWh/a□燃氣

tce/a□燃油

tce/a□燃煤

tce/a□其他熱力

tce/a土建和裝修一體化 項目進行全裝修設計: 是; 否; 空調形式項目投資()可達綠色建筑預評價等級eq

\o\ac(□,

) 二星級;□三星級可再生能源應用形式□太陽能;□風能;□水能;□

□地熱能;□海洋能;□其他

項目分項能耗

耗能系統

設計年耗能量(tce)

分項能耗占總能耗百分比暖通空調系統照明、插座生活熱水系統生活給水系統廚房炊事系統(燃氣)可再生能源及(余熱或廢熱)回收總量

可再生能源綜合利用量最小值(kWh/a)本項目可再生能源綜合利用量(kWh/a)其中

可再生能源年綜合利用量(QL)()余熱或廢熱(QG)()

其它指標說明:

電梯運輸系統變壓器損耗其他其他需要說明的內容3

綠色建筑設計技術措施詳見各專業綠建施工圖。2試點項目施工圖綠色建筑和節能設計專篇(居住建筑)建筑專業一般項內容

建筑主要設計依據1.

2.

3.

《綠色建筑評價標準》GB/T

50378-2019;4.

《民用建筑綠色設計規范》JGJ/T

;5.

《民用建筑熱工設計規范》GB

50176-2016;6.

《建筑設計防火規范》GB

50016-2014(2018

年版);7.

《建筑外門窗氣密、水密、抗風壓性能檢測方法》

7106-2019;8.

《建筑幕墻、門窗通用技術條件》GB/T

31433-2015;9.

《建筑采光設計標準》GB

50033-2013;10.

《聲環境質量標準》

3096-2008;11.

浙江省《居住建筑節能設計標準》DB

;12.

浙江省《綠色建筑設計標準》

33/1092-2021;13.

浙江省《民用建筑項目節能評估技術導則》;14.

《浙江省建設領域推廣應用技術公告》和《浙江省建設領域禁止和限制使用技術公告》(浙建發〔2014〕284

號);15.

《杭州市綠色建筑和綠色建材政府采購(投資)需求標準》;16.

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報告;17.

建設單位提供的文件資料要求;18.

現行國家、行業、地方相關綠色建筑與節能的法律、法規和規范性文件。

建筑設計技術措施可達綠色建筑預評價等級:□

三星級。(一)總平面設計技術措施控制項內容控制項內容1. 場地的規劃設計符合項目所在地城鄉規劃的要求,且符合國家和地方現行日照標準的規定。

場地避開滑坡、泥石流等地質危險地段,易發生洪澇地區有可靠的防洪澇基礎設施;場地無危險化學品、易燃易爆危險源的威脅,無電磁輻射、含氡土壤的危害;場地內無排放超標的污染源。

1.

場地規劃與資源利用:1.1

建筑物的布局、形式、高度、體量、色調未對周邊物理環境造成不良影響:□是;□否;1.2

生活垃圾分類收集,垃圾容器和收集點的設置合理并與周圍景觀協調:□是;□否;1.3

是否利用場地內的可再生能源:□是,類型:□地下水資源,□地熱能,□太陽能,□風能,□其他;□否。2.

場地生態與景觀綠化:2.1

場地設計保護場地內原有的自然水域、濕地和植被,采取凈地表層土回收利用等生態補償措施:□是,采取的其他措施:__________________2.2

項目場地內存在有保留價值的古樹名木:□是,采取的保護措施:__________________;□否;2.3

景觀綠化設計:2.3.1

景觀設計結合項目進行專項設計:□是;□否;2.3.2

規劃條件要求綠地率:______%;設計綠地率:%;可計入綠地率的綠地面積:2;2.3.3

住宅建筑所在居住街坊內人均集中綠地面積(Ag):□新區建設,_________m2;2.3.4

綠化設置位置:□地面;□地下室頂板上;□屋面,屋面綠化面積:___________m2;□垂直綠化;□其他;2.3.5

eq

\o\ac(□,1)

是;□否;

(eq

\o\ac(□,2)

是;□否;2.3.6

室外綠化種植植物為鄉土植物:□是;□否;2.3.7

合理選擇綠化方式,植物種植適應浙江省氣候和土壤,且無毒害、易維護;□是;□否;2.3.8

種植區域覆土深度和排水能力滿足植物生長需求,并采用喬、灌、草結合等復層綠化方式:□是;□否;2.3.9

住宅建筑平均每

100

m2綠地的喬木量不少于

3

2.3.10室外景觀水體設計:(eq

\o\ac(□,1)

(eq

\o\ac(□,2))利用可再生能源提供景觀水體循環的動力及景觀照明:

是;□否;2.3.11地下空間開發利用中,采取保護地下水體補充路徑的措施:□是,采取的措施:3.

3.1

地下室:□有;□無,簡述原因:

;地下室層數:______層;地下室面積:2;3.2

地下空間開發利用指標滿足:

Rr=

;(Rr=3.3

項目容積率(R;3.4

居住街坊住宅建筑平均層數:A):

m2;3試點項目施工圖綠色建筑和節能設計專篇(居住建筑)建筑專業□設置下凹綠地:下凹綠地面積

□設置下凹綠地:下凹綠地面積

mm

m

;□人工濕地;□雨水花園、花壇;□景觀水池;□河道等天然水系;□其它;調蓄容積為

m

;4.1

項目進行場地雨洪控制綜合利用的評估和規劃:□是;□否;場地年徑流總量控制率為_____%;合理銜接和引導屋面、道路雨水進入地面生態設施,并采取相應的徑流污染控制措施:□是;□否;4.2

采取水資源回收與利用措施:□是;□否;采用下列有調蓄雨水功能的綠地和水體:33有調蓄水功能的綠地和水體的面積之和占綠地面積的比例達到

eq

\o\ac(□,30)%: 是;□否;4.3

%;5.

項目公共服務設施:5.1

公共服務設施按規劃配建:□是;□否;

;□場地出入口到達幼兒園的步行距離不大于

300m;□場地出入口到達小學的步行距離不大于

500m;□場地出入口到達中學的步行距離不大于

1000m;□場地出入口到達醫院的步行距離不大于

1000m;

800m;□場地出入口到達老年人日間照料設施的步行距離不大于

500m;□場地周邊

3

5.2

健身場地和空間:□場地出入口到達城市公園綠地、居住區公園、廣場的步行距離不大于

;□場地出入口到達中型多功能運動場地的步行距離不大于

500m;□場地內室外健身場地面積不少于總用地面積的

0.5%;□場地內設置寬度不小于

1/4

100m。6.

出入口與公共交通設置:6.1 場地與公共交通站點聯系便捷:6.1.1

場地人行出入口設有公共交通站點:□是,□步行距離

500m

□否;6.1.2

場地人行出入口設有軌道交通站:□是;□已建;□規劃;□步行距離

800m;□否;6.1.3

場地人行出入口步行距離

800m

范圍內設有

2

□是;□否;6.1.4

場地有配備聯系公共交通站點的專用接駁車:□是;□否;

6.2

場地停車設計:6.2.1

機動車停車方式采用:□機械式停車設施;□地下停車庫;□地面停車樓等方式節約集約用地。6.2.2

機動車停車場庫設置具有電動汽車充電設施或具備充電設施的安裝條件的電動汽車停車位:□是;6.2.3

采用錯時停車方式向社會開放,提高停車場(庫)使用效率:□是;□否;6.2.4

自行車停車場所應位置合理、方便出入;具體位置:□室外;□室內地上;□室內地下。7.

無障礙與安全:7.1eq

\o\ac(□,

)場地內的建筑、室外場地、公共綠地、城市道路相互之間設置連貫的無障礙步行系統:

7.2eq

\o\ac(□,

)場地內人行通道采用無障礙設計:

是;□否;7.3eq

\o\ac(□,

)機動車停車場庫設置無障礙汽車停車位:

7.4

JGJ/T

331

規定的

Ad、Aw7.5eq

\o\ac(□,

)總平面設計利用場地或景觀形成可降低墜物風險的緩沖區、隔離帶:

是;□否;7.6

室外吸煙區與綠植結合布置,并合理配置座椅和帶煙頭收集的垃圾筒,從建筑主出入口至室外吸煙區的導向標識完整、定位標識醒目,吸煙區設置吸煙有害健康的警示標識:□是;否;7.7eq

\o\ac(□,

)場地設計安全防護的警示和引導標識系統:

7.8eq

\o\ac(□,

)場地內設置便于識別和使用的標識系統:

8.

場地聲環境:8.1

GB

3096

的要求;8.2

場地環境噪聲值不大于現行國家標準《聲環境質量標準》GB

3096

類聲環境功能區標準限值;8.3

場地內未設置未經有效處理的強噪聲源;8.4

噪聲源改善措施:8.4.1

對固定噪聲源采用適當的隔聲和降噪措施:□是,措施為

;□未涉及;8.4.2

對交通干道的噪聲采取聲屏障或降噪路面等措施:□是,措施為

;□未涉及;8.4.3

將對噪聲不明感的建筑物布置在場地內臨近交通干道的位置,以形成周邊式的聲屏障:□是;□否;8.4.4

當建筑相鄰高速公路或快速路,且臨道路一側退后道路紅線距離小于

15m

時,或當建筑相鄰城市干道,且臨道路一側退后用地紅線距離小于

時,進行噪聲專項分析:□是;□否;8.4.5

對聲環境要求高的建筑,設置于主要噪聲源主導風向的上風側:□是;□否;并進行噪聲專項分析:□是;□否;9.

場地風環境:9.1eq

\o\ac(□,

)總平面設計對場地風環境進行模擬預測,優化建筑布局:

是;□否;9.2

冬季典型風速和風向條件下,建筑物周圍人行區

處風速小于

5m/s9.3

戶外休息區、兒童娛樂區風速小于

5m/s:□是;□否;□未涉及;9.4

室外風速放大系數小于

eq

\o\ac(□,2):

是;□否;9.5

避開冬季主導風向,冬季除迎風面第一排建筑外,建筑表面壓強絕對值的平均值不大于

5Pa:□是;□否;□僅一排建筑;9.6eq

\o\ac(□,

)過渡季、夏季典型風速和風向條件下,場地內人活動區不出現渦旋或無風區:

是;□否;9.7eq

\o\ac(□,

)空氣污染源未設置在渦旋及無風區:

是;□否;4試點項目施工圖綠色建筑和節能設計專篇(居住建筑)建筑專業9.8 50%以上可開啟外窗室內外表面的風壓差大于

:□是;□否;9.9 場地內應合理規劃設置室外吸煙區,并布置在建筑主出入口的主導風的下風向,與所有建筑出入口、新風進氣口和可開啟窗扇的距離不少于

8m

eq

\o\ac(□,8m): 是;□否;10.

場地熱環境:10.1

降低熱島強度:10.1.1積比例:%;10.1.2

0.4

面面積合計達到_____%≥7510.1.3場地中處于建筑陰影區外的機動車道,路面太陽輻射反射系數不小于

0.4:□是;□否;設有遮陰面積較大的行道樹的路段長度超過

eq

\o\ac(□,70) 是;□否;10.1.4住宅建筑地面停車位數量與住宅總套數的比率%<10%;10.1.5

2.5

10.1.6建筑物內部的通道、出口等公用空間未安裝空調室外機:□是;□否;10.1.7方案:□是;□否;11.

場地光環境:11.1

合理進行場地和道路照明設計,室外照明光污染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室外照明干擾光限制規范》35626

163

和現行地方標準《環境照明工程設計規范》DB33/T

1055

的相關規定;□是;12.

其他綠色設計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建筑設計技術措施控制項內容1.

準的要求。2.

屋頂和外墻隔熱性能滿足現行國家標準《民用建筑熱工設計規范》GB

50176

的要求。3.

建筑造型要素簡約,無大量裝飾性構件。4.

主要功能房間的室內噪聲級和圍護結構的隔聲性能應滿足現行國家標準《民用建筑隔聲設計規范》GB

50118中的低限要求。一般項內容1.

建筑使用功能與空間合理利用:1.1

1.1.1

盡量減少交通等輔助空間的面積:□是;□否。

1.1.2

充分考慮建筑使用功能、使用人數和使用方式等變化的預期需求,選擇適宜的空間尺度:□是;□否。1.2

在建筑入口附近設置過渡空間:

1.3

有噪聲、振動、電磁輻射和空氣污染的房間遠離有安靜要求、人員長期居住或工作的房間及場所:□是;□否,受條件限制而相鄰設置時,采取的防護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建筑節能:2.1

建筑朝向與體形系數:2.1.1

主體建筑朝向:

;在南偏東

15°范圍內:□是;

□否。2.1.2

不利朝向采取的補償措施:□盡量控制玻璃面積,減小窗墻比;□其它措施:

。2.1.3

建筑體形系數:

。2.2

圍護結構設計:2.2.1

圍護結構熱工性能比國家現行相關建筑節能設計標準規定的提高幅度:eq

\o\ac(□,20)□5%~10

eq

\o\ac(□,10)%~20

≥%。eq

\o\ac(□,20)2.2.2

住宅采用凸窗:□是;□否;居住空間北向未設置凸窗:□是;□否;

凸窗的上下及側向非透明部分作保溫處理:□是;□否;2.2.3

GB/T

31433、《建筑外窗氣密、水密、抗風壓性能檢測方法》GB/T

7106

的規定。建筑外窗的氣密性等級設計描述:_____________________。建筑外窗水密性和抗風壓性能要求:。2.2.4

;密封材料為:_________________;2.2.5

金屬窗框和明框幕墻型材采用隔斷熱橋措施:□是;□否。2.2.6

是;□否。2.2.7

除常規保溫隔熱設計措施外,本項目屋面和東西向外墻采取以下強化隔熱設計措施:□屋頂保溫隔熱構造采取適宜地域性的技術措施;□建筑節能和結構一體化技術;□種植屋面;

□通風屋面;

□外墻遮陽措施;□垂直綠化;

□通風間層□反射隔熱涂料:□屋面,□墻體;□淺色飾面材料:□屋面,□墻體;□其它:

。2.2.8

0.4

面面積,合計達到

%。2.3

遮陽設計:2.3.1

玻璃采用:□中空透明玻璃;□LOW-E

玻璃;

玻璃(透光率eq

\o\ac(□,)):

5試點項目施工圖綠色建筑和節能設計專篇(居住建筑)建筑專業2.3.2

遮陽形式和效果的模擬分析:□是;□否。2.3.3

主要功能房間的外窗(包括透光幕墻)除北向外,均采取遮陽措施:□是: 2.3.4

選用以下措施:(eq

\o\ac(□,1) eq

\o\ac(□,25) eq

\o\ac(□,45) eq

\o\ac(□,55)(eq

\o\ac(□eq

\o\ac(□,25) eq

\o\ac(□,45) eq

\o\ac(□,55)(3)設置可調節遮陽設施的面積比例: <%;

□≥25

□≥%;≥ ≥%。2.3.5

本項目設置天窗:□是,屋頂透光面積占屋面總面積比例: 天窗可調節遮陽設施的形式:□可調節外遮陽;□可調節內遮陽;□其他可調節遮陽: 。3.

空調與可再生能源:3.1

空調形式:□全部設置集中空調;□全部設置分體空調;□部分設置集中空調;□部分設置分體空調。3.2

空調外機設置安裝距離滿足

中的要求:□是;□否。3.3

可再生能源設施與建筑一體化設計:□太陽能光熱系統;設置位置:____________;□太陽能光電系統;設置位置:____________;□空氣能熱泵熱水系統;設置位置:;□其他:__________________;eq

\o\ac(□,,)未涉及說明原因:eq

\o\ac(□,,)4.

建筑光環境設計:4.1

住宅建筑外門窗設置遮陽措施時應滿足日照和采光標準的要求:□是;4.2

當住宅戶型有

4

個及

4

2

個居住空間滿足日照標準的要求:□是;□否;4.3

4.4

臥室、起居室窗地面積比不小于

1/64.5

主要功能房間有合理的控制眩光措施:□是: ;□否;4.6

建筑外立面設計及選材未對周圍環境產生光照污染未對周圍環境產生光照污染,采用的外立面材料為:

________________;4.6.1

當設計玻璃幕墻時,住宅的玻璃幕墻僅設置在一層:□是;□否;4.7

主要功能房間具有良好的戶外視野,居住建筑與其相鄰建筑的直接間距超過

18m4.8

房間內區采光系數滿足采光要求的面積比例達到

eq

\o\ac(□,60) 是;□否;□無內區,未涉及;4.9

居住建筑的公共空間采光系數標準值 %≥%;

4.10地下空間設置天然采光:□是;□否;□無地下室,未涉及;4.10.1備;5.

建筑風環境設計:5.1

設計進行風環境模擬分析,指導并優化自然通風設計:□是;□否;5.2

5.3

地下空間自然通風的加強措施:□設置可直接通風的半地下室;

□設置通風井、窗井;

5.4

建筑具有良好的通風換氣性能:5.4.1

10%,并不小于

5.4.2

廚房和衛生間設置輔助排氣設施:□是;□否;5.4.3

建筑預留有組織通風換氣裝置的安裝條件:□是;□否;5.4.4

單朝向住宅采取改善自然通風的措施:□是;□否;措施為:

。6.

室內聲環境設計:6.1

聲環境標準:6.1.1

主要功能房間室內噪聲級達到現行國家標準《民用建筑隔聲設計規范》

□低限標準限值;□低限標準限值和高要求標準限值的平均值;□高要求標準限值;6.1.2

主要功能房間的隔聲性能:(1GB

中的:□低限標準限值;□低限標準限值和高要求標準限值的平均值;□高要求標準限值;(2GB

中的:□低限標準限值;□低限標準限值和高要求標準限值的平均值;□高要求標準限值;6.2eq

\o\ac(□,

)毗鄰城市交通干道的建筑,加強外墻、外窗、外門隔聲性能:

是;□否;具體措施:□采用墻體隔聲和吸聲構造;□采用高隔聲性能的門窗;□其他:;6.3

平面布局與技術措施:6.3.1

建筑平面、空間布局合理,沒有明顯的噪聲干擾:□是;□否;6.3.2

產生較大噪聲的設備機房等噪聲源空間集中布置,并遠離工作、休息等對聲環境要求高的房間:□是;□否;受條件限制而緊鄰布置時,采用有效的隔聲和減振措施:;6.3.3

噪聲源的位置布局:□將噪聲源設置在地下;□平面布置中,不將有噪聲和振動的設備用房設在主要用房或有安靜要求房間的直接上層或貼鄰布置,當其設在同一樓層時,分區布置;□產生噪聲的洗手間等輔助用房集中布置,上下層對齊;6.3.4

電梯布置:□不緊鄰臥室布置;6試點項目施工圖綠色建筑和節能設計專篇(居住建筑)建筑專業□不緊鄰起居室(廳)

布置;□受條件限制需要緊鄰起居室(廳)

____________;□未涉及;6.3.5

□噪聲源空間與有安靜要求的空間之間的墻體和樓板,做隔聲處理,門窗選用隔聲門窗;□噪聲源空間的墻面及頂棚做吸聲和隔聲處理;□未涉及;6.3.6

取下列減振降噪措施:□選用低噪聲設備,設備、管道采用有效的減振、隔振、消聲措施。對產生振動的設備基礎采取隔振措施;□電梯、發電機組、空調機組等設備采用減振降噪措施;□冷水機組和水泵等設備基礎建成浮筑式聲阻斷基礎,或采用隔振支架、隔振橡膠墊等隔振措施;□冷卻塔采用隔振支撐,出風口安裝消聲器,并采用遮蔽措施;□風機和吊頂風柜的送、回風口安裝消聲器;□風道與水管采用消聲風道、消聲彎頭、消聲器、消聲軟管等方式控制透射噪聲,采用隔振吊架、隔振□電梯設備采取減振措施;具體措施:;□未涉及;6.3.7

建筑采用輕型屋蓋時,屋面采用鋪設阻尼材料、設置吊頂等措施防止雨噪聲:□是;□否;7.

室內空氣質量主要控制措施:7.1

建筑室內公共部位和主要出入口在醒目位置設置禁煙標志:□是,位置:;□否;7.2

室內裝飾裝修材料及材料中氨、甲醛、苯、甲苯、二甲苯、VOC內裝飾裝修材料有害物質限量系列標準

GB

~GB

18588GB

6566

和《民用建筑工程室內環境污染控制標準》GB

50325

7.3

設計選用滿足國家現行綠色產品評價標準中對有害物質限量要求的裝飾裝修材料的種類為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4 設有明衛: 是;□否。8.

建筑標準化與工業化:8.1

標準化設計:□遵循模數協調統一的設計原則,客房、辦公單元等進行標準化設計;□標準化設計部位:□平面空間;□建筑構件;□建筑部品;□未涉及;8.2

建筑設計采用:□裝配式建筑;

8.3

本項目裝修設計選用 種新型建筑工業化內裝部品,其占同類部品用量比例達到

50%。8.4

本項目選用下列新型工業化構件或部品:

□預制混凝土構件、鋼結構構件、復合木結構等工業化生產程度較高的構件;□單元式幕墻;□復合外墻;□成品雨篷;□成品欄桿;□裝配式內墻;□裝配式吊頂;□集成廚房;□集成衛生間;□干式工法樓(地)面;□管線分離;□其他建筑部品。9.eq

\o\ac(□,

)本項目采用土建工程與裝修工程一體化設計:

是;□否。9.1

□公共部位土建與裝修一體化設計;□所有部位土建與裝修一體化設計;9.2

根據地方的相關規定進行全裝修設計:□是;□否;10.

無障礙設計結合建筑功能特性,并符合現行國家標準《無障礙設計規范》GB

50763

的規定:□是;□否。11.

建筑室內設置便于識別和使用的標識系統:□易于老年人識別的標識;□滿足兒童使用需求與身高匹配的標識;□無障礙標識;□健身樓梯間導向標識;□公共衛生間導向標識;□公共服務導向標識;□其他標識::12.

安全性與耐久性:12.1備安裝、檢修與維護條件:□是。12.2建筑內部的非結構構件、設備及附屬設施等連接牢固:□是。12.3衛生間、浴室的樓、地面設置防水層,墻面、頂棚設置防潮層:□是;□未涉及。12.4建筑室內公共區域考慮全齡化設計要求:□建筑室內公共區域的墻、柱等處的陽角均為圓角,并設有安全抓桿或扶手;□設有可容納擔架的無障礙電梯;□其他:;12.5采取措施提高陽臺、外窗、窗臺、防護欄桿等安全防護水平:□是,措施為:12.6建筑物主要出入口均設外墻飾面、門窗玻璃意外脫落的防護措施:□是,措施為:12.7建筑設計采用具有安全防護功能的產品或配件:□采用具有安全防護功能的玻璃;□采用具備防夾功能的門窗。12.8室內場所樓地面設置防滑措施的部位有:eq

\o\ac(□,/)□建筑出入口及平臺;

□公共門廳/公共走廊;

□電梯門廳;

廚房浴室/eq

\o\ac(□,/)□室內活動場所;

□樓梯踏步;12.9建筑內特定部位具有安全防護的警示標識和安全引導標識系統,設置情況:;12.10eq

\o\ac(□,

)建筑中頻繁使用的活動配件應選用長壽命產品:

是,選用描述712.11本項目裝飾裝修建筑材料:□采用耐久性好的外飾面材料;□采用耐久性好防水和密封材料;

試點項目施工圖綠色建筑和節能設計專篇(居住建筑)建筑專業工程名稱

工程號采用軟件及版本

是否為節能計算的代表性建筑:□是;□否eq

\o\ac(□,

)eq

\o\ac(□,

) 非住宅類

氣候區

浙江13.

應用建筑信息模型(BIM)技術:□是;□否;應用的階段:□規劃設計;□施工建造;□項目全過程;14.

其他需要說明的內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建筑類型

住宅類體形系數

體形系數極限值

限值

北區

建筑

建筑面積

層數體形系數設計值

朝向限值 設計建筑圍護結構項目

傳熱系數限值

K[W/(m22k)]體形系數>

體形系數≤2.5D

2.5<D

D

D

D

D

>2.5

≤3.0

3.0

2.5

3.03.0

熱惰性指標D

傳熱系數K[W/(m22k)]

節能構造措施(節能材名稱、火隔離帶)

保溫形式

燃燒性能等級外

屋頂

0.50

0.60

0.70

0.60

0.70

0.80限值

0.80

1.00

1.20

1.00

1.20

1.50值

1.2值

1.2

1.5

1.5

1.8凸窗的不透明部分分戶墻、有節能要求的隔墻樓板架空或外挑樓板

(限值同上)2.002.002.001.80(下部為與室外相通的空間)1.40調空間相鄰)1.001.50(體形系數≤0.4)1.00(體形系數>0.4)戶門 2.502.00外窗

極限值有活無活動外動外1.有活無活動外動外

(三)圍護結構構造措施

(含非封閉陽臺的陽臺門透光部分和不設置陽臺門的封面

朝向

窗墻面積比

[W/(m22k)]

外窗限值[W/(m22k)]遮陽

遮陽

綜合遮陽系數

窗墻面積比

外窗傳熱系數(W/(m2.k)

綜合遮陽系數

型材及玻璃選型8部分)

部分)

0.45

0.40東

0.20西

0.20

試點項目施工圖綠色建筑和節能設計專篇(居住建筑)建筑專業3.

項目選用外門窗、透光幕墻熱工參數參考依據:朝向(東、西、南)

4.

傳熱

4.1

屋面做法:凸窗

系數W/(m22k)

比普通外窗限值小

10%總面積m2 ≤屋頂總面積的

4%

總面積m2

占屋頂總面積的比例

4.2

墻體做法:天窗

傳熱系數(W/(m

2.8

W/(m22k)22k)遮陽措施設置情況6

層以下

4

級氣密性指標7

層以上

6

4.3

架空板做法:4.4

門窗做法:

≥5%積的洞地比M參照建筑在規定條件下的全年采暖和空氣調節能耗設計建筑在相同條件下的全年采暖和空氣調節能耗

圍護結構熱工性能的權衡判斷年能耗(kwh)

單位能耗(kWh/m2)

4.5

其他做法5.

其它需要說明的內容:DB33/1015-2015)對節能建筑的規定及要求。2.

項目選用保溫形式、建筑節能材料及熱工參數參考依據:9試點項目施工圖綠色建筑和節能設計專篇(居住建筑)結構專業一、結構主要設計依據1.

2.

3.

《綠色建筑評價標準》GB/T

50378-2019;4.

《民用建筑綠色設計規范》

;5.

《裝配式建筑評價標準》GB/T

51129-2017;6.

浙江省《裝配式建筑評價標準》DB

;7.

浙江省《綠色建筑設計標準》

;8.

9.

2012〕1

號);10.

《浙江省建設領域推廣應用技術公告》和《浙江省建設領域禁止和限制使用技術公告》

(浙建發〔2014〕284

號);11.

《杭州市綠色建筑和綠色建材政府采購(投資)需求標準》;12.

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報告;13.

建設單位提供的文件資料要求;14.

現行國家、行業、地方相關綠色建筑與節能的法律、法規和規范性文件。二、結構設計技術措施:可達綠色建筑預評價等級:□

三星級。結構設計技術措施控制項內容1.

未采用國家和地方明令禁止使用或淘汰的材料和產品。2.

混凝土結構中梁、柱、剪力墻等構件的受力普通鋼筋采用不低于

400MPa

級的熱扎帶肋鋼筋。3.

選擇建設場地時,滿足現行國家標準《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

的相關要求。4.

建筑結構滿足承載力、變形和建筑使用功能的要求,結構構件的耐久性滿足相應設計使用年限的要求。5.

非結構構件與建筑結構牢固連接,

并能適應主體結構變形。6.

目標。7.

500km

以內生產的建筑材料重量占建筑材料總重量的比例大于

60%。8.

現澆混凝土采用預拌混凝土,建筑砂漿采用預拌砂漿。一般項內容

1.

對結構體系、基礎形式、結構布置及構件截面、結構材料與構件進行優化設計:1.1

對結構體系進行優化設計:

1.2

對基礎形式進行優化設計:

1.3

對結構布置及構件截面進行優化設計:

1.4

對結構材料與構件進行優化設計:

2.

采用基于性能的抗震設計并合理提高建筑的抗震性能:eq

\o\ac(□,

)

是;□否。3.

建筑結構與建筑設備管線分離布置:

4.

100

年進行耐久性設計:

5.eq

\o\ac(□,

)對于混凝土構件,提高鋼筋保護層厚度或采用高耐久混凝土:

是;□否;□未涉及。6.

對于鋼構件,采用耐候結構鋼或耐候型防腐涂料:

7.

8.

合理選用建筑結構材料與構件,并明確:8.1

鋼筋混凝土結構或混合結構中混凝土部分,

的比例為:8.2

100

C50

混凝土用量占豎向承重結構中混凝土總量的比例為:8.3

鋼結構或高層混合結構中鋼結構部分,

8.4

鋼結構螺栓連接等非現場焊接節點占現場全部連接、焊接節點的數量比例為:8.5eq

\o\ac(□,

)鋼結構施工時是否采用免支撐的樓屋面板:

9.

采用可再利用材料和可再循環材料:

□是;□否;若采用,其用量比例為:10.

采用以各種廢棄物為原料生產的建筑材料:□是;□否;若采用,則明確:采用了

種利廢材料,用量比例分別為

、11.

采用綠色建材:□是;□否;若采用,則明確:11.1

主體結構應用比例為:11.2

圍護墻和內隔墻應用比例為:12.

采用符合工業化建造要求的結構體系與建筑構件:□是;□否;若采用,則明確:12.1

主體結構采用鋼結構、木結構:eq

\o\ac(□,

)

是;□否。12.2

主體結構采用裝配式混凝土結構:□是;□否。eq

\o\ac(□,

)eq

\o\ac(□,

)eq

\o\ac(□,

)eq

\o\ac(□,

)預制構件類型為:□柱

承重墻

延性墻板

eq

\o\ac(□,樓板)

eq

\o\ac(□,樓梯)

空調板

陽臺

eq

\o\ac(□,

)eq

\o\ac(□,

)eq

\o\ac(□,

)eq

\o\ac(□,

)主體結構指標實際評價分值為:13.

采取了與主體結構設計使用年限和使用環境相適應的結構耐久性設計措施:eq

\o\ac(□,

)

是;□否。14.

其它需要說明的內容:10試點項目施工圖綠色建筑和節能設計專篇(居住建筑)給排水專業一、給排水主要設計依據1.

2.

3.

《建筑設計防火規范》GB

50016-2014(2018

年版);4.

《建筑給水排水設計標準》GB

50015-2019;5.

《民用建筑節水設計標準》GB

50555-2010;6.

《建筑與小區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技術規范》GB

50400-2016;7.

《綠色建筑評價標準》GB/T

50378-2019;8.

浙江省《綠色建筑設計標準》

;9.

浙江省《民用建筑可再生能源應用核算標準》DB

33/1105-201410.

浙江省《居住建筑節能設計標準》DB

;11.

《民用建筑雨水控制與利用設計規程》

12.

13.

(

;14.

《節水型生活用水器具》

CJ/T

;15.

《清水離心泵能效限定值及節能評價值》GB

16.

《浙江省建設領域推廣應用技術公告》和《浙江省建設領域禁止和限制使用技術公告》

(浙建發〔2014〕284

號);17.

《杭州市綠色建筑和綠色建材政府采購(投資)需求標準》;18.

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報告;19.

建設單位提供的文件資料要求;20.

現行國家、行業、地方相關綠色建筑與節能的法律、法規和規范性文件。二、給排水設計技術措施可達綠色建筑預評價等級:□

三星級。給排水設計技術措施控制項內容1.

系統的設置符合下列規定:1.1

生活飲用水水質滿足現行國家標準《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

5749-2006

的要求;生活用水水池、設施每半年清洗消毒不應少于

1

次;1.2

按使用用途、付費或管理單元,分別設置用水計量裝置;

1.3

用水點處水壓大于

0.

2MPa

的配水支管設置減壓設施,并滿足給水配件最低工作壓力的要求;1.4

用水器具和設備滿足節水產品的要求;1.5

使用構造內自帶水封的便器,且其水封深度不應小于

50mm;1.6

非傳統水源管道和設備設置明確、清晰的永久性標識。

同步施工、同步驗收。一般項內容1.

熱水系統可再生能源利用1.1

使用可再生能源形式:1.1.1

器設置總面積:_______m2。1.1.2

設有空氣源熱泵熱水系統:□是;□否。空氣源熱泵熱水機組總裝機容量:_______KW。空氣源熱泵熱水機組能效等級:□一級;□二級;□三級。1.1.3

設有能源塔熱水系統:□是;□否。1.1.4

其他可再生能源利用:1.2

可再生能源利用量(年節能量折合標煤)

;1.3

DB33/1105-2014

是;□否。1.4eq

\o\ac(□,

)居住建筑住戶配置太陽能熱水系統:

全體住戶;□部分住戶;□否。1.5eq

\o\ac(□,

)居住建筑為住戶配置空氣源熱泵熱水系統:

2.

安全耐久健康舒適2.1

直飲水、集中生活熱水、游泳池水、采暖空調系統用水、景觀水體等的水質滿足國家現行有關標準的要求:□是;□否。2.2

采用二次加壓供水時,生活飲用水水池、水箱等儲水設施采取下列措施滿足衛生要求:2.2.1

采用符合國家現行有關標準要求的成品水箱:□是;□否。2.2.2

采取保證儲水不變質的措施:□是;□否。2.3

使用符合現行國家標準或采用符合通過鑒定的企業標準并符合相關管理部門規定耐腐蝕、抗老化、耐久性能好的管材、管線、管件:□是;□否。2.4

活動配件選用長壽命產品,并考慮部品組合的同壽命性;不同使用壽命的部品組合時,采用便于分別拆換、更新和升級的構造:

是eq

\o\ac(□,

)

否。2.5eq

\o\ac(□,

)

是;□否。3.

給水系統3.1

MPa筑給水排水設計標準》GB

50015-2019

要求

3.2

市政供水管網到達本項目的供水壓力

MPa,地面

層及以下各層給水由市政供水管網壓力直接供水。試點項目施工圖綠色建筑和節能設計專篇(居住建筑)給排水專業3.3 給水泵能效達到: 泵目標能效限定值;□泵節能評價值。4.

節水與水資源利用4.1 給水系統計量水表設置:4.1.1

按使用用途、付費或管理單元,對不同用戶的用水分別設置具有遠傳功能的計量系統:

□是;□否。4.1.2

根據水量平衡測試及管網漏損檢測要求安裝分級計量系統:

□是;□否。4.1.3

標,記錄并保存水質監測結果,且能隨時供用戶查詢:

□是;□否。4.2 采用符合現行標準《節水型生活用水器具》CJ/T

164

和《節水型產品通用技術條件》GB/T

18870

節水型衛生器具:4.2.1

全部衛生器具的用水效率等級達到

2

4.2.2

50%以上衛生器具的用水效率等級達到

1

2

4.2.3

全部衛生器具的用水效率等級達到

1

4.3 綠化灌溉采用下列節水設備或技術:4.3.1

采用節水灌溉系統:□是;□否。4.3.2

4.3.3

種植無須永久灌溉植物:□是;□否。4.4 空調設備或系統采用下列節水設備或技術:時冷卻水溢出:□是;□否。4.4.1

采用無蒸發耗水量的冷卻技術:□是;□否。5.

合理使用非傳統水源5.1 本項目設置非傳統水源利用系統: □其它:5.1.1

于 %。5.1.2

沖廁采用非傳統水源:□是;□否;用水量占其總用水量的比例不低于 %。5.1.3

冷卻水補水采用非傳統水源:□是;□否;用水量占其總用水量的比例不低于 %。5.2 使用非傳統水源的供水系統采取下列安全措施:5.2.1

使用非傳統水源對人體健康與周圍環境不產生不良影響:□是;□否。5.2.2

非傳統水源管道不與飲用水管道系統、自備水源供水系統連接:□是;□否。5.2.3

非傳統水源管道和設備設置明確、清晰的永久性標識,防止誤接、誤用、誤飲:□是;□否。5.2.4

采用再生水的綠化供水管網不使用易于產生水霧的噴頭□是;□否。5.3 設置景觀水體:5.3.1

室外景觀水體利用雨水的補水量大于水體蒸發量的

eq

\o\ac(□,60)%: 是;□否。5.3.2

景觀水水源不得采用市政自來水和地下井水:□是;□否。5.3.3

對進入室外景觀水體的雨水,利用生態設施削減徑流污染:□是;□否。5.3.4

利用水生動、植物保障室外景觀水體水質:□是;□否。

簡要說明水體水質保障措施:水體水面面積:

m2;水體年蒸發量:

m3;雨水補水量占蒸發量比例:

。5.4eq

\o\ac(□,

)建設用地面積是否為二萬平方米以上:

是;□否。eq

\o\ac(□,

)eq

\o\ac(□,

)5.5eq

\o\ac(□,

)非傳統水源:

雨水

□空調凝結水

本建筑內部再生水

市政再生水

其他。eq

\o\ac(□,

)eq

\o\ac(□,

)eq

\o\ac(□,

)5.6eq

\o\ac(□,

)非傳統水源利用措施:

室外綠化灌溉

□道路澆灑

□景觀水補充水

洗車

室內沖廁eq

\o\ac(□,

)補水

5.7

非傳統水源利用率

%。6.

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6.1eq

\o\ac(□,

)雨水年徑流總量控制率是否滿足當地海綿城市實施方案的指標要求:

是;□否。6.2

本項目海綿城市規劃指標為:雨水年徑流總量控制率

,SS

mm,外排雨水綜合徑流系數

,SS

去除率

%。6.3

本工程滿足年徑流總量控制的雨水總量為

m

m的雨水控制與利用設施的總調蓄容量

m3,利用雨水收集設施的調蓄

mm3。6.4

海綿城市低影響開發的技術措施:

6.4.1

接和引導不少于

80%

80%

水進入地面生態設施:□是;□否。6.4.2

設置屋頂綠化:屋頂綠化面積

m2;6.4.3

設置透水鋪裝:透水鋪裝面積

m

%;6.4.4

m

mm雨水功能的綠地和水體的面積之和占綠地面積的比例達到

40有調蓄雨水功能的綠地和水體的面積之和占綠地面積的比例達到

eq

\o\ac(□,60)%:

是;□否。6.5

設置景觀水體:景觀水體調蓄容積

m3。6.6

其他設施:7.

熱水系統7.1

熱水器后不循環的熱水供水管長度不大于

8

7.2eq

\o\ac(□,

)本項目是否設置集中熱水系統:

是;□否。7.3

熱水系統循環措施:7.3.1

熱源部分采用機械循環:□是;□否。熱水系統供回水部分采用機械循環:□是;□否。12試點項目施工圖綠色建筑和節能設計專篇(居住建筑)給排水專業7.3.2

熱源部分采用自然循環:□是;□否。熱水系統供回水部分采用自然循環:□是;□否。7.3.3

其他循環:7.4 用水點處冷、熱水供水壓力平衡措施:7.4.1

冷熱水同源:□是;□否。7.4.2

采用配水支管設可調式減壓閥:□是;□否。7.4.3

7.4.4

其他措施:7.5 熱水系統保溫措施:7.5.1

僅采用保溫材料保溫:□是;□否。7.5.2

采用可控式電伴熱保溫:□是;□否。7.5.3

其他保溫措施:8.

分期建設項目可再生能源應用設施設置說明:9.

如有采用其他綠色設計措施,請做簡要說明:10.

以上填寫結果如有需要解釋說明的事項,列出序號和說明內容:13序號房間名稱溫度(℃)相對濕度(%)人員密度新風量照明功率密度噪聲聲級夏季冬季夏季冬季(人/

m2)(m3/h/人)次/h2(W/m

)dB(A)1234567名稱排風送風備注風量指標方式風量指標方式空調區域建筑面積設計冷負荷設計冷指標設計熱負荷設計熱指標m2kWW/m2kWW/m2試點項目施工圖綠色建筑和節能設計專篇(居住建筑)暖通專業一、暖通主要設計依據1.

2.

3.

《綠色建筑評價標準》GB/T

50378-2019;4.

《民用建筑供暖通風與空氣調節設計規范》

GB

50736-2012;5.

《鍋爐房設計規范》

GB

50041-2020;6.

《民用建筑設計統一標準》GB

50352-2019;7.

《民用建筑熱工設計規范》

GB

50176-2016;8.

浙江省《綠色建筑設計標準》

DB

;9.

(10.

2014〕(號);11.

《杭州市綠色建筑和綠色建材政府采購(投資)需求標準》;12.

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報告;13.

建設單位提供的文件資料要求;14.

現行國家、行業、地方相關綠色建筑與節能的法律、法規和規范性文件。二、暖通設計技術措施可達綠色建筑預評價等級:□

三星級。暖通設計技術措施控制項內容1.

暖通空調設計滿足現行國家與浙江省規范與標準的強制性條文要求。2.

未采用電直接加熱設備作為供暖空調系統的供暖熱源和空氣加濕熱源。3.

冷熱源、輸配系統和照明等各部分能耗進行獨立分項計量。4.

風與空氣調節設計規范》GB

50736

的規定。根據建筑空間功能設置分區溫度,合理降低室內過渡區空間的溫度設定標準。5.

根據房間的朝向及內部功能,合理劃分供暖、空調區域,對系統進行分區控制。6.

人員活動區域。住宅廚房及衛生間的排氣道的設計符合相關國家標準,并采取防倒灌的措施。一般項內容1.

室外空氣計算參數

(杭州市氣象參數):

設計用室外氣象參數

單位

數值采暖室外計算溫度

0.0冬季通風室外計算溫度

4.3夏季通風室外計算溫度

32.3夏季通風室外計算相對濕度

64冬季空氣調節室外計算溫度

-2.4冬季空氣調節室外計算相對濕度

76夏季空氣調節室外計算干球溫度

35.6夏季空氣調節室外計算濕球溫度

27.9冬季室外大氣壓力

hPa

1021.1夏季室外大氣壓力

hPa

1000.92.

本項目空調房間的設計參數[

)和

GB50736-(

2.

本項目空調房間的設計參數[

)和

GB50736-(

)執行]:3.

室內通風換氣設計參數:(鑒定情況:

經逐時逐項計算,各空調區域夏季設計冷負荷與冬季設計熱負荷分別如下:14經逐時逐項計算,各空調區域夏季設計冷負荷與冬季設計熱負荷分別如下:制冷量

(制冷性能系數(W/W)參數要求設計值是否符合CC≤≥4.64□是

□否28<CC≤84≥4.58□是

□否CC>84≥4.41□是

□否污染物項目限值顆粒物(mg/m5二氧化硫(mg/m3)10氮氧化物(mg/m3)30汞及其化合物(μ0.5煙氣黑毒(林格曼黑度,級)15.

空調冷熱源:

試點項目施工圖綠色建筑和節能設計專篇(居住建筑)暖通專業量與負荷比值為

吸熱量相平衡的錯時調峰使用。5.1.8地埋管地源熱泵系統勘察報告的測試結果,巖土初始溫度

°C;地埋管埋深

m,采用

埋管,5.1 本項目:未采用載冷劑為水的空調系統;□ eq

\o\ac(□,

)

空調冷熱源形式為

+eq

\o\ac(□,

) 風冷熱泵機組 水(地)源熱泵機組

□其eq

\o\ac(□,

)

它: ;5.1.1冷源選用 臺制冷量為 kW

臺制冷量為 kW

的水冷螺桿式冷水機組。臺

□螺桿式

荷比值為 %。另□設置

□不設置水水板式換熱器 臺,換熱量為 kW,過渡季與冬季供冷工況時,利用冷卻塔冷卻后的水作為一次水,通過板式換熱器提供二次空調冷水。5.1.2水冷機組冷媒采用 環保冷媒。水冷離心式冷水機組□定頻

□變頻,額定工況

≥ W/W,IPLV≥W/W

COP≥ W/W,≥ W/W;

提高 《冷水機組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級》GB19577

中 級能效的要求;設置機房群控系統,設備智能化管理,減少人工操作,便于及時維護及集中管理。5.1.3熱源選用 臺制熱量為kW

與負荷比值為 %。鍋爐□采用

□不采用冷凝熱回收裝置或冷凝式爐型。鍋爐煙氣溫度大約在

5.1.4空調熱源所用的鍋爐效率≥在

5.1.4空調熱源所用的鍋爐效率≥

%。鍋爐熱效率比現行國家標準《公共建筑節能設計標準》GB

501895.1.5冷熱源選用 臺制冷量為 kW

為 kW、制熱量為

%。5.1.6風冷熱泵機組冷媒采用環保冷媒。渦旋式風冷熱泵機組額定工況

≥ W/W,≥W/W

COP≥ W/W,IPLV≥ W/WCOP)比現行國家標準《公共建筑節能設計標準》

提高 ,且不低于《冷水機組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級》

中 級能效的要求。5.1.7冷熱源系統為地埋管地源熱泵系統,選用 kW、制熱量為 kW

的離心式水(地)源熱泵機組與臺制冷量為 kWkW

運行

小時,夏季排熱工況:單位延米井深換熱量取

W/m;冬季吸熱工況:單位延米井深換熱量取W/m。考慮到熱響應試驗的試驗工況和埋管數量理論計算數據,

埋管數量預留一定的富裕容量,富裕系數取值為

%

m

mm

m下埋管有效長度為

m。5.1.9

COP≥

,IPLV≥

COP≥

W/W,IPLV≥

W/WCOPGB50189

提高

(地)源熱泵機組》

中限定值的要求;設置機房群控系統,設備智能化管理,5.2eq

\o\ac(□,

)本項目:

未采用變冷媒流量多聯式空調(VRF)□

系統。5.2.1VRF

系統按樓層分區域分別獨立設置系統,室外機設置于屋面及各層設備平臺,多聯機室外機安裝位于

室外機安裝位于轉角時,多聯機室外機距墻

米,相鄰室外機距離

求滿足浙江省《綠色建筑設計標準》DB33/10925.2.2系統分區域設置,各空調系統采用就地數字控制系統監控,自動化程度高,可根據使用要求獨立啟停,在部分空調區域使用的情況下可有效地避免空調能耗的浪費。5.2.3本項目

VRF

系統冷媒要求采用

環保冷媒。5.2.4VRF

系統共設置

制冷量。總裝機制冷容量與負荷比值為

%。5.2.5VRF

0.85度滿足對應制冷工況下滿負荷的性能系數不低于

2.8。5.2.6VRF

系統在部分負荷定性能工況下的制冷性能效率((c5.35.2.6VRF

系統在部分負荷定性能工況下的制冷性能效率((c□

GB21455-2019中

DB33/109215類型名義制冷量能效比

CC(kW)參數要求設計值是否符合風冷式不接風管7.1<C≤≥2.97□是

CC>14.0≥2.92□是

接風管7.1<C≤≥2.76□是

CC>14.0≥2.70□是

水冷式不接風管7.1<C≤≥3.76□是

CC>14.0≥3.60□是

接風管7.1<C≤≥3.45□是

CC>14.0≥3.34□是

絕熱材料管道類型玻璃棉管殼柔性泡沫橡塑公稱管徑()mm)公稱管徑()厚度(mm)單冷管道溫)熱或冷熱合用管道(管內介質溫度5~60℃)試點項目施工圖綠色建筑和節能設計專篇(居住建筑)暖通專業通風系統;

時設置

通風系統;

時設置

1

個傳感器□室內面積

設置

2

200m

設置不少于

3

個傳感器。施。CO2

50m

時設置

1

□室內面積

50m

~200m

2

□室內面積大于

200m

設置不少于

3

個傳感器。組;□ 節機組。5.4.1□單元式空氣調節機□風管送風式空氣調節機組□屋頂式空氣調節機組共設置 制冷量 kWDB33/10925.4.2□單元式空氣調節機□風管送風式空氣調節機組□屋頂式空氣調節機組在名義制冷工況和規定條件下,其能效比(6.其能效比(6.1 本項目采用全空氣一次回風送風單風道系統: 是;□否。6.1.1電機功率不小于

3kW

的全空氣空調系統風機采用變頻調速技術:□是;□否。6.1.2設置

eq

\o\ac(□,1)%: 是;□否。6.1.3

□是

□否

設置

CO2

區域全空氣系統設置

濃度檢測裝置,并聯動控制空調22 226.1.4全空氣系統可實現變新風比工況運行,最大總新風比不低于

706.2 本項目采用風機盤管或室內機eq

\o\ac(□,+) 是;□否。6.2.1內外區相對分隔,分別設置風機盤管機組,能夠獨立開啟,并進行溫濕度、風速調節:□是;□否。6.2.2風機盤管或室內機eq

\o\ac(□,+) 是;□否。6.2.3

□是

□否

設置

CO2

濃度檢測裝置, 區域單一空間獨立新風系統設置

CO2

□否

222 26.3 本項目采用排風熱回收系統:是;□否。

m3/h,熱回收效率不低于

。6.4

本項目空調系統的新風和回風

□不配置

凈化設施或初效加中效過濾。系統(設備)設置過濾處理,過濾設施為

。6.5

本項目新風取風口距離室外吸煙區直線距離不小于

m。7.

管道與輸配系統:7.1

本項目空調箱風機效率不小于

不小于

W/(m3/h最大值為

W/(m3/h

W/(m3《公共建筑節能設計標準》

的規定降低

。7.2eq

\o\ac(□,

)本項目設置空調水系統:

是;□否。

eq

\o\ac(□,m)泵系統,單臺水泵功率分別為

eq

\o\ac(□,kW)

變頻

流量運行。7.3eq

\o\ac(□,

)空調水系統原則采用

℃,空調冷水回水溫度為

分設□合設。水泵效率不小于

計算值

,判定值

。7.4

本項目空調系統電制冷性能系數

SCOP≥

7.5

循環冷卻水系統及空調冷、熱水系統設置

水處理設施。8.

保溫與隔熱:8.1

空調風管采用

0.81m22。8.2

8.2

空調水管采用

材料保溫,保溫厚度見下表:試點項目施工圖綠色建筑和節能設計專篇(居住建筑)暖通專業eq

\o\ac(□,

)9.8本項目空調系統 區域 不設置設置包含CO2、

eq

\o\ac(□,

)熱或冷熱合用管道

/

質量監測系統,并具備定時連續測量、顯示、記錄和數據傳輸功能,監測系統對污染物的采樣周期不得(管內介質溫度0~95℃)注:對于潮濕環境下及室外的的水管保溫厚度根據表中數據加厚一檔設置。8.3 冷媒管采用材料保溫,其導熱系數 ,保溫厚度為 mm。8.4 空調冷凝水管采用 ,保溫厚度為 mm。9.

空調系統控制:9.1 是;□否。本項目建筑面積為 m2

設置 9.2 系統特性來進行優化運行控制。9.3 空調冷、熱源系統的控制應滿足下列基本要求:9.3.1冷水機組采用冷量優化控制運行臺數的方式:□是;□否。9.3.2冷水機組或熱交換器、水泵、冷卻塔的風機等設備連鎖啟停:□是;□否。9.3.3對供、回水溫度及壓差進行監測:□是;□否。9.3.4對設備運行狀態進行監測及故障報警:□是;□否。9.3.5根據末端需求進行水泵臺數和轉速的控制:□是;□否。9.4 空調風系統應滿足下列基本控制要求:9.4.1空氣溫、濕度的監測和控制:□是;□否。9.4.2風機、風閥的啟停連鎖控制:□是;□否。9.4.3全空氣系統風機采用變速控制方式:□是;□否。9.4.4全空氣系統通過室內外焓值比較,來確定采用變新風比運行:□是;□否。9.4.5設備運行狀態的監測及故障報警:□是;□否。9.4.6過濾器超壓報警或顯示:□是;□否。9.5多聯式空調(熱泵)系統

9.6 鍋爐房及換熱機房

□設置

供熱量控制裝置。鍋爐房、換熱機房和制冷機房對燃料的消耗量、耗電量、集中供熱系統的供熱量、補水量以及集中空調系統冷源的供冷量設置計量,循環水泵耗電量單獨計量。9.7 地下車庫 不設置

CO

濃度監控系統監測點每個防煙分區設置面完成面

1.5m。當

CO

短時間接觸濃度(15

分鐘的時間加權平均濃度)大于

20mg/m3分區排風機及其聯動的進風機運行。

長于

10min。10.

其它:10.1

供暖、通風與空調系統能耗降低幅度經過模擬優化且被評審認定。□否;□是,供暖、通風與空調系統能耗降低幅度

。10.2

其它說明的內容(表中內容羅列了常見暖通空調系統填寫內容,對于實際項目中,應根據實際設計中采17一、電氣及智能化主要設計依據:1.

《浙江省綠色建筑條例》2.

3.

《杭州市民用建筑節能條例》

試點項目施工圖綠色建筑和節能設計專篇(居住建筑)電氣及智能化專業各場所的照明功率密度值滿足《建筑照明設計標準》GB50034

規定的現行值:

□是;□否。室內、外照明主要控制方式說明:5.

可再生能源發電系統與建筑同步設計,同步實施。4.

《綠色建筑評價標準》

GB/T

;5.

《供配電系統設計規范》

GB

;6.

《電能質量

公共電網諧波》

14549-1993;7.

《建筑照明設計標準》

GB

50034-2013;8.

《城市夜景照明設計規范》

163-2008;9.

《智能建筑設計標準》

GB

50314-2015;10.

《居住區智能化系統配置與技術要求》

17411.

浙江省《綠色建筑設計標準》

DB

;12.

浙江省《居住建筑節能設計標準》DB

;13.

浙江省《環境照明工程技術規范》

DB

;14.

DB

33/1121-2016;15.

《杭州市綠色建筑和綠色建材政府采購(投資)需求標準》;16.

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報告;17.

建設單位提供的文件資料要求;18.

現行國家、行業、地方相關綠色建筑與節能的法律、法規和規范性文件。二、電氣設計技術措施可達綠色建筑預評價等級:□

三星級。電氣設計技術措施控制項內容1.

負荷計算采用 法;負荷的總計算容量為 kW;供電電壓等級: kV

,變壓器容量共 kVA,單位面積變壓器容量指標: VA/變配電所靠近負荷中心,供配電線路的敷設路徑設計合理。2.

無功補償滿足電力部門的要求;供配電系統向公共電網注入的諧波電流滿足《電能質量

公共電網諧波》GB/T

14549

的規定。3.

電動汽車充電設施的供配電設計滿足《民用建筑電動汽車充電設施配置與設計規范》DB

33/1121

的要求。4.

照明設計滿足《建筑照明設計標準》GB50034

規定的照度標準、均勻度、眩光值、顯色指數;

一般項內容1.

各變配電所低壓最大供電半徑約為:

米。2.

變壓器的能效等級:

。3.

單相負荷經計算選擇相位,最大相負荷不超過三相平均負荷的

115%,最小不小于

%:

避免同一類型的單相負荷集中設于同一相上:

□是;□否。4.eq

\o\ac(□,

)采用集中無功補償:

高壓側集中補償

設置適當容量的分相無功補償:

□是;□否。設置就地補償:

□是;□否。5.

諧波防治:5.1

選用用電設備的諧波電流限值滿足《電磁兼容限值諧波電流發射限值(設備每相輸入電流≤)》GB17625.1

5.2

在變電所對供電系統進行諧波監測:

5.3eq

\o\ac(□,

)無功補償電容串接電抗器,防止諧波放大:

5.4eq

\o\ac(□,

)功率較大、諧波嚴重的設備,由變電所專線供電:

是;□否;□未涉及。5.5

在變電所設置無/

否;□未涉及。5.6

選用用電設備的諧波電流限值滿足《電磁兼容限值對額定電流大于

16A

諧波電流的限制》

5.7

諧波源較大的設備,就地設置諧波抑制裝置:

□是;□否;□未涉及。其它諧波防治措施簡述:6.

電氣系統導體材料:

;采用低煙或無煙、低毒或無毒的阻燃型或不燃性線纜:□是;□否。7.

主要功能房間滿足eq

\o\ac(□,

)

所有區域滿足eq

\o\ac(□,

)

不滿足。8.

室外各種照明光污染限制、室外燈光對室內的影響滿足《城市夜景照明設計規范》

程技術規范》

DB33/T

1055

□是;□否;□未涉及。CJJ

及。18試點項目施工圖綠色建筑和節能設計專篇(居住建筑)電氣及智能化專業

1055

滿足 不滿足

□未涉及。9.eq

\o\ac(□,

)采用節能型光源: 是;□否。光源、鎮流器的能效滿足相應能效標準的:

10.

照明燈具效率、LED

效能滿足《建筑照明設計標準》

的要求:□是;□否。11.

采用的主要照明方式:□一般照明

12.

選用配備高效電機及先進控制技術的電梯,具有節能拖動、節能運行功能:

2

□是;□否;□未涉及。13.

集中制備飲用熱水的電開水爐設有根據溫度及時間的控制措施:□是;□否;□未涉及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