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三4區域經濟發展_第1頁
必修三:三4區域經濟發展_第2頁
必修三:三4區域經濟發展_第3頁
必修三:三4區域經濟發展_第4頁
必修三:三4區域經濟發展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1章地理環境與區域發展第2章區域生態環境建設第3章區域自然資源綜合開發利用第4章區域經濟發展第5章區際聯系與區域協調發展必修三氣候光照光合作用所需,影響糖分積累(農作物品質)熱量積溫直接影響作物生產期,耕作制度和品種降水作物生長的保證過干過濕影響作物產量地形1.農業類型:平原種植業/洼地漁業/山地丘陵林果業牧業2.農業規模和特點:平原規模大宜機械化山區規模小不利機械化土壤直接供給植物養分,影響作物品種和產量如:南方酸性紅壤茶樹北方堿性土壤棉樹水源干旱地區成為主導因素如:河西走廊灌溉農業,新疆綠洲農業交通提高農業生產的商品率,擴大農產品銷售范圍市場市場的需求量最終決定農業生產的類型和規模政策政府制定相應的政策,直接干預農業生產勞動力影響農業生產方式和成本科技機械使勞動生產率大大提高化肥促進了農業的產出良種使單產提高、農作物范圍冷藏擴大了農產品的銷售范圍確定可發展的農業類型,根據內部地理分異特點,因地制宜調整農業結構,合理安排農業生產布局,使區域農業發展與區域內特定的自然條件、社會經濟條件有機結合起來,形成特色的生態與經濟良性循環系統,實現區域內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的統一第一節區域農業發展

——以我國東北地區為例一、2.3.地形、土壤條件(1)地形:高原、平原、山地等地形,利于農業進行_________。(2)土壤:_____、_______廣布,土壤肥沃,利于農業生產。社會、經濟條件:_____基礎好;交通發達;人口密度較低。東北地區的自然條件第一節區域農業發展

——以我國東北地區為例一、2.3.地形、土壤條件(1)地形:高原、平原、山地等地形,利于農業進行_________。(2)土壤:_____、_______廣布,土壤肥沃,利于農業生產。社會、經濟條件:_____基礎好;交通發達;人口密度較低。東北地區的自然條件第一節區域農業發展

——以我國東北地區為例一、2.3.地形、土壤條件(1)地形:高原、平原、山地等地形,利于農業進行_________。(2)土壤:_____、_______廣布,土壤肥沃,利于農業生產。社會、經濟條件:_____基礎好;交通發達;人口密度較低。東北地區的自然條件多種經營黑土黑鈣土工業區域特色農業形成條件自然條件社會經濟條件珠三角出口創匯農業水熱充足,地形、土壤等自然條件優越鄰近港澳臺地區,市場廣闊;港口、鐵路、航空等交通便利;農業生產技術水平高南疆棉花生產基地光照充足,土地資源廣闊,山麓地帶有高山冰雪融水灌溉種植歷史悠久;需求量大海南島熱帶經濟作物生產基地地處熱帶,熱量和降水豐富,能滿足熱帶經濟作物生長市場需求量大昆明地區花卉種植業四季如春,氣候適宜國內外市場對花卉的需求量大農業布局特點三大農業生產區域的劃分依據:

_____、地貌、_____和_____等農業生產自然條件的差異及_____________的不同。主要農業生產區域(1)耕作農業區:分布在A_____平原,B_____平原,C_____平原;作物主要有_____、大豆、

_____、水稻等。二、(2)林業和特產區:分布在D_________,E_________,F________。(3)畜牧業區: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及部分林區草地。1.2.氣候植被土壤農業生產方式松嫩三江遼河玉米小麥大興安嶺小興安嶺長白山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農業活動商品糧生產畜牧業生產林業生產地形區平原地區西部高原區山地、丘陵區有利自然條件主要問題

解決措施農業活動商品糧生產畜牧業生產林業生產地形區平原地區西部高原區山地、丘陵區有利自然條件主要問題

解決措施熱量不足①地廣人稀、耕地面積廣;②地形平坦;③土壤肥沃;④雨熱同期改良品種和技術呼倫貝爾草原西部高原:放牧畜牧業呼倫貝三河馬、三河牛東北紅牛西部高原:放牧畜牧業農業活動商品糧生產畜牧業生產林業生產地形區平原地區西部高原區山地、丘陵區自然條件主要問題

解決措施熱量不足過度放牧①地廣人稀、耕地面積廣;②地形平坦;③土壤肥沃;④雨熱同期①宜牧面積廣;②降水較多,草類茂盛;③牲畜優質改良品種和技術退耕還林、還草山區:林區和特產區長白山三寶山區:林區和特產區人參、鹿茸、貂皮遼東半島蘋果梨、柞蠶繭山區:林區和特產區農業活動商品糧生產畜牧業生產林業生產地形區平原地區西部高原區山地、丘陵區自然條件主要問題

解決措施熱量不足過度放牧采育失調、皆伐為主①地廣人稀、耕地面積廣;②地形平坦;③土壤肥沃;④雨熱同期①宜牧面積廣;②降水較多,草類茂盛;③牲畜優質①宜林面積大;②溫度低,林木成才時間長,病蟲害少改良品種和技術退耕還林、還草選擇性砍伐與更新造林相結合商品糧基地建設重要地位:東北地區是全國_______、比較穩定的商品糧基地。其中,

_________是我國糧食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糧生產基地。農業發展方向發展問題及影響(1)問題:

_________、高強度_____開發。(2)后果:農業_________退化。大規模機械化生產地區專業化三、1.四、1.最大的三江平原人口激增農林生態環境發展方向及重點區域發展方向發展重點平原區面向國內,強化_________等大宗農產品生產,確保國家_________①提高___________________;②加快發展____________,延長產業鏈條;要③建設_________基地西部草原區圍繞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兩大主題,結合退耕還林、還草工程,大力發展_________和__________①強化_________建設,發展_____經濟;②推動退耕、退牧和圍欄限牧工程實施,發展_____________畜牧業山區以_____________為核心,半山區實現“_________”,山區發展_________和_______配套加工業特色經濟作物為主,實現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轉變豆商品糧、糧食需求力農產品加綠色食品工業生態農業舍飼畜牧業生態建設增加農牧民收入森林資源保育立體開發特色農業特產品原料型生產向原料及產品加工并舉產品質量和競爭人工草地草業集約化草食性2.商品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方向的措施:(1)調整農業結構和農村經濟結構:重視發展第二、三產業,增加農民收入。(2)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積極推進以農畜產品深加工為主的龍頭企業建設,延長產業鏈,提高農畜產品附加值,加快農村經濟發展。(3)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改良不利于農業耕種的土地,治理易受旱澇威脅的土地,改善水源灌溉條件,創造高產、穩產的基本農田。(4)加快農業技術的應用和推廣,提高農民的文化素質,增加農產品的科技含量,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5)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創造優良的生態環境。圖10表示遼寧西北部某地土地利用的變化,將該區域分為25個方格,每個方格中的兩個數字按左右順序分別代表1979年和2005年土地利用類型,完成27-28題。27.圖示區域土地利用變化會導致A.土地次生鹽漬化加劇B.空氣濕度明顯增加

C.干旱、洪澇頻率減小D.水生生物物種增加28.目前有利于促進圖示區域農業可持續發展的舉措是A.推廣蔗基魚塘

B.推廣水稻種植

C.發展節水灌溉農業D.發展大牧場放牧業AC解放前,中國有著名的“三大荒”,如今已經變成了“三大倉”;“北大荒”變糧倉,“西大荒”變成棉倉、糧倉,“南大荒”變成橡膠林和熱帶經濟作物倉。讀我國“三大荒”分布示意圖,回答下列問題。(1)從地形類型看,南大荒地屬于________,北大荒地屬于________。從農業發展限制性條件看,北大荒地主要是________。西大荒地主要是________。南大荒橡膠種植北界從17°N擴大至24°N,其主要影響因素是________。丘陵平原熱量條件不足水源條件不足農業技術(2)簡述“南大荒”發展橡膠生產、“西大荒”發展棉花生產的有利氣候條件。(3)簡要說明目前“北大荒”糧食生產的特點和有利條件。(2)南大荒:熱帶季風氣候,水熱充足,雨熱同期;西大荒:溫帶大陸性氣候,夏季高溫,光照強,溫差大。(3)生產特點:規模大;機械化水平高。有利條件:溫帶季風氣候,雨熱同期;平原面積廣大;黑土肥沃,有利于作物生長;地廣人稀,利于機械化耕作;國家政策扶持。區域植被類型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年降水量(毫米)農業植被200~400600~620雜草類100~200小灌叢、堿蓬1~50380~390新時期要實現建設“小康社會”及“節約型社會”的目標,應注意區域資源的合理開發和環境的綜合治理。結合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讀我國某區域植被類型分布圖及相關資料。(1)試分析造成圖中A、B兩區域人口密度差異的自然原因。區域人口密度差異形成的自然原因A區域大降水較多,地形平坦,土壤肥沃,適宜發展農業B區域小降水少,地表多流沙,土地鹽堿化,不適宜農牧業的發展區域植被類型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年降水量(毫米)農業植被200~400600~620雜草類100~200小灌叢、堿蓬1~50380~390(2)目前該區域面臨的主要生態環境問題是____________,造成該生態環境問題的人為原因為__________________。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考慮,解決該地區生態環境問題的措施有哪些?(2)水土流失、黑土退化嚴重等過度開墾,只種不養退耕還林、還草,保持黑土肥力,增施有機肥,秸稈還田,營造防護林等。區域植被類型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年降水量(毫米)農業植被200~400600~620雜草類100~200小灌叢、堿蓬1~50380~390材料二

下面是B地區玉米芯綜合利用產業鏈示意圖。(3)分析玉米芯綜合利用產業鏈對B地區可持續發展所起的作用。(3)有利于改善生態環境;有利于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提高農民收入;有利于安排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目錄

“9+2”共建“泛珠三角”經濟圈:“泛珠三角”實際上是沿珠江流域的省份合作,共同發展。我們通常叫“9+2”。它包括廣東、福建、江西、廣西、海南、湖南、四川、云南、貴州9個省(區),再加上香港和澳門。“泛珠三角”區域經濟的特點,一是經濟發展很不平衡,東部、中部、西部都有;二是資源很豐富,特別是廣西、云南、貴州等地,水力、礦產等自然資源十分豐富。(1)發達國家和地區的_____________(2)國家的_________政策。產業結構調整對外開放(3)良好的區位(4)全國最大的僑鄉之一。中國不同區域城市化的主要模式城市化模式城市化的主要推動力具體過程珠江三角洲模式工業化在外資的推動下工業化與城市化不斷發展蘇南模式工業化大城市經濟向外擴散,促進了鄉鎮企業的發展,推動了城市化的發展溫州模式工業化由于個體私營企業發展,帶來農村工業化和鄉村城市化東北模式工業化隨著資源的開發,產生的勞動力職能變化促進城市化的發展云南德宏模式邊貿發展由于沿邊開放、邊貿發展,大量農村人口到這里務工、經商,推動了區域城市化的發展問題與對策問題產生的原因(1)受地區產業基礎和_________等條件的限制,對外資的吸引力正在下降。(2)缺乏合理的規劃與管理。對策(1)產業結構調整:發展重工業和___________,推動產業升級。(2)構建_____________城市群。(3)加強___________。市場腹地產業升級生態環境三、1.3.機械制造業大珠江三角洲規劃與管理

下圖為珠江三角洲地區產業結構變化和工業總產值增長圖,讀圖回答1~3題。1。下列有關珠江三角洲地區產業結構從1980年到2005年的變化的敘述,正確的是

(

)。A.第一產業比重下降很快,農業類型發生了很大變化B.第二產業比重有所上升,且工業結構沒有太大變化C.第三產業比重上升約40%,且以金融業為主D.1990之前各產業結構變化速度較慢,1990年之后各產

業結構變化速度較快A下列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