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3第一單元1-5課_第1頁
必修3第一單元1-5課_第2頁
必修3第一單元1-5課_第3頁
必修3第一單元1-5課_第4頁
必修3第一單元1-5課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岳麓版必修III文化史第一單元中國古代的思想與科技線索一、古代思想領域由“百家爭鳴”到儒家思想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過程;線索二、中國古代在科技方面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對世界文明的發展作出了突出的貢獻。兩條線索線索一、古代思想領域由“百家爭鳴”到儒家思想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過程:春秋戰國時期:儒家思想的創立與形成(與其它各家思想形成“百家爭鳴”的局面)西漢時期:儒家思想的神秘化和正統化(經董仲舒改造后的新儒學取代漢初的黃老之學,成為統治思想)宋明時期:儒家思想的哲理化(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對儒學的更新,將儒學發展到新的高度)明清之際:對儒家思想的反思與批判(李贄的“異端”思想和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的“經世致用”思想,開啟了近代思想啟蒙的先河)從而使儒學重新獲得新生。

春秋戰國時期西漢時期宋明時期明清之際

理論:一定時期的文化是一定時期政治、經濟的反映(百家爭鳴的背景)

1.背景:

經濟上——隨著生產力發展,“公田”轉為“私田”,生產關系隨之發生變化,奴隸制開始瓦解

政治上——諸侯兼并土地的爭霸戰正日益頻繁,奴隸主貴族勢力大大削弱,新興封建勢力日益興起

文化上——“學在官府”的局面被逐漸打破;“周禮盡在魯”1)提出了“仁”和“禮”的學說。要求“仁者愛人”;遵循“忠恕”之道;“克己復禮”。2)主張“為政以德”,不排除以“禮”治國的同時逐步改良政治。3)主張對鬼神敬而遠之,把探討和解決人世間的實際問題放在首位。4)教育上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學生學習要“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學與思結合,“當仁不讓于師”等。儒家創立者:孔子1、仁政學說(核心)2、民貴君輕3、人性本善說4、“養浩然之氣”儒家:孟子“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被尊為“亞圣”,有《孟子》經典著作儒家:荀子1、“天行有?!?,“制天命而用之”2、主張“性惡論”(孟子:性善論)3、治國應以禮教為主,禮法并施被視為儒家的異端1)認為“道”是天地萬物的本原,是最高的哲學概念。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剔除了“天命”的絕對權威。2)其哲學富有辯證法思想,指出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對立的兩方面,矛盾雙方可以互相轉化。3)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向往原始純樸的小國寡民的社會,還主張對百姓進行愚民統治。道家創立者:老子1、“齊物”2、“逍遙”3、天與人“不相勝”(荀子:制天命而用之)4、文學成就道家:莊子1、“兼愛”、“非攻”2、“尚賢”、“尚力”3、“節用”、“節葬”墨家:墨子墨家思想代表下層勞動群眾,一度成為戰國時期的顯學1“法”“術”“勢”相結合,建立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國家2、社會不斷發展變化,國家應變法革新法家:韓非子中國封建社會統治思想的特點:“外儒內法”兵家:孫臏1、強調懂得戰爭的規律2、重視人的作用,利用和創造有利于自己的形勢3、靈活利用戰略戰術百家爭鳴的影響儒家:孕育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政治思想(仁)和道德準則(禮)道家:構成了2000多年傳統思想的哲學基礎(無為)法家:變革成為歷代改革圖治的思想武器

它們在很大程度上共同構成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基本精神。導入:在前面兩課,我們學習了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我們知道:在諸子百家中,儒家在當時僅僅是一家之言,并未受到太多的重視;而到了秦朝,秦始皇的“焚書坑儒”則使儒學遭到前所未有的血腥鎮壓;但到了漢代,一位從河北廣川走出來的思想家卻用自已的智慧征服了漢武帝,徹底扭轉了儒學的命運,把它推上了古代統治思想的巔峰,這個人就是董仲舒。他到底是一個怎樣的歷史人物?他對儒學思想施了怎樣的魔法,從而使它從春秋戰國時的一家之言而成為國家的統治思想呢?一個學派,在不同時代卻遭遇了來自兩個皇帝天壤之別的兩種待遇,這又是為什么呢?第三課

漢代的思想大一統課標要求:

了解黃老之學,知道漢代儒學成為正統思想的史實。閱讀課文第一目思考下列問題:(1)“黃老之學”從本原上是屬于哪家學派?(2)黃老之學有哪些主要思想(內容)?有什么特點?(3)它盛行于何時?它為什么成為政治上的指導思想,在社會居于支配地位?黃老政治的實施產生了怎樣的社會效果?1、含義:黃老之學是指道家學說中的兩派?!包S”是指黃帝學說,“老”是指老子思想,二者糅合為一為“黃老之學”。2、主要思想:內容包括治身和治國兩個方面:它把虛靜確定為養生的根本方法;在治國方面主張”無為而治”3、特點:政治上“積極無為”?!保ň唧w做法:與民休息”,輕徭薄賦,減輕刑法)一、西漢初年的黃老之學4、漢初采用黃老之學的原因:①西漢初年經濟殘破,百廢待興,統治者不得不采用休養生息政策。(客觀)②黃老之學與當時休養生息的現實需要相適應;(客觀)③漢初統治者吸取秦亡之教訓的結果。(主觀)5、影響(效果):

保持了西漢經濟穩定發展的局面,使西漢社會迅速恢復了元氣。

材料:漢興,接秦之敝,諸侯并起,民失作業而大饑饉。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過半。天下既定,民亡蓋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駟(同一顏色的四匹馬),而將相或乘牛車。

——《漢書·食貨志》漢惠帝

適應政治經濟形勢的需要,從漢高祖到武帝即位約70年的時間里,黃老思想一直是政治上的指導思想,在社會上居于支配地位。漢文帝漢景帝漢高祖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漢武帝董仲舒儒學取代黃老之學成為統治思想是在什么時期?

是通過哪些人實現的?漢武帝時期一君一臣:漢武帝和董仲舒

材料一: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間,國家亡(無)事,非遇水旱,則民人給家足。都鄙(邊境)廩庾(糧倉)盡滿,而府庫余財。京師之錢累百巨萬,貫朽而不可校(計數)。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于外,腐敗不可食。眾庶街巷有馬,仟佰之間成群,乘牸牝(泛指雌性的牲畜)者擯而不得會聚?!稘h書·食貨志》經濟得到恢復,國庫充實,人民富足,一片繁榮景象。閱讀上述材料,請回答:(1)材料反映了漢武帝時期怎樣的經濟狀況?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新儒學1、原因:①隨著經濟的發展、國力的增強,黃老之說不能適應強化中央集權形勢發展的需要;②董仲舒的新儒學適應了漢武帝開拓發展大一統事業的需要。(2)材料反映了漢武帝時期存在著哪些問題?

材料二:漢武帝即位時,西漢國庫中積蓄了大量的糧食和錢財,國家勢力相當雄厚,有條件加強中央集權。同時,國家也存在土地兼并、商賈膨脹、王國問題、邊境不寧等問題?!吨袊糯贰吠鯂鴨栴}。北方匈奴威脅。土地兼并,階級矛盾激化。2、形成:以《公羊春秋》為基礎,融合陰陽家、黃老之學、法家思想而成。3、內容:②“天人感應”。(加強君權)“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薄笆苊?,天意之所予也。”-《春秋繁露》“觀天人相與之際,甚可畏也。國家將有失道之敗,而天乃先出災害以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異以警懼之,尚不知變,而傷敗乃至。以此見天心之仁愛人君而欲止其亂也。”“與天同者,大治”,天降祥瑞;“與天異者,大亂”,天降災禍?!扒穸炀焯?,春秋之大義也?!雹佟熬龣嗌袷凇薄#訌娋龣啵邸按笠唤y思想”,“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中央集權)《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統;法制數變,下不知所守。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邪辟之說滅息,然后統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

——《漢書·董仲舒傳》4、特點:①外儒內法,兼采各家思想;②儒學獨尊,思想專制;③宣揚”天人感應“,帶有神學傾向。5、目的:加強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維護封建統治秩序。6、實質:借助神權來強化皇權,以思想上的大一統來鞏固政治上的大一統,是一種思想文化專制。7、影響:①在當時為解決王國問題,鞏固中央集權,建立大一統的封建國家提供了理論依據;②儒學獨尊,使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學說逐步成為封建統治思想;③推動了教育的發展;④董仲舒的新儒學帶有神學色彩,導致兩漢神學迷信思想的長期泛濫;

⑤儒學獨尊長期以來束縛了人民的思想,不利于科技文化的發展。先秦之儒董仲舒之儒著作

理論基礎思想來源與統治者關系漢代儒學和先秦儒學的區別《論語》《春秋繁露》仁天人感應儒學儒學、陰陽、黃老、法家批判時政維護專制集權政治漢初經濟殘破休養生息黃老思想無為而治武帝時國力漸強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鞏固大一統促經濟發展不甘無為淘汰黃老適應并促進利集權、制地方小結西漢初期,統治者接受秦亡教訓,以黃老思想為指導,實行無為而治的政策,社會經濟得到恢復。隨著大一統國家的發展和中央集權的加強,實現思想上的統一成為迫切的要求。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儒家文化在中國傳統社會中取得了獨尊的社會文化地位,上升為占據統治地位的意識形態。結合漢以前儒家思想的發展,我們不難看出——一定時期的文化,是一定時期政治、經濟的反映。同時我們也不難得出這樣一個結論:當某種思想文化適應社會環境(包括經濟、政治環境)時,便容易被統治者所接受,也就能夠有力的推動經濟政治乃至社會生活方方面面的發展。2、對西漢初年黃老之學“無為而治”思想的理解正確的是

A.要求統治者以“清靜無為”的方式穩定統治

B.要求統治者不要統治人民

C.要求統治者無所作為,享受榮華

D.要求統治者把人民的疾苦放在首位練一練1、下列觀點與黃老之學相符的有①人只能順從自然,無法發揮主觀能動作用②倡導“待時而動”③倡導“因時制宜”④強調“無為而無不為”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3、漢武帝時的思想大一統是由哪種思想實現的()A.孔子的儒學B.孟子的儒學C.黃老之學D.董仲舒的新儒學4、董仲舒的新儒學有限制君主權力過度膨脹作用的是()A.“天人感應”B.“罷黜百家,獨尊儒術”C.“君權神授”D.“制天命而用之”DA5、漢武帝“獨尊儒術”,主要是利用儒家的()A.“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主張B.“民貴君輕”的主張C.“性善論”D.“大一統”的思想6、董仲舒對儒學做了較大的改造,其本質意圖是()A.向漢武帝謀求高官厚祿B.發揚光大儒學C.提醒當權者要實行仁政D.使儒學適應政治統一的需要DD7、新儒學與先秦儒學的主要區別是()A.強調實行“仁政”B.提出“以政為德”說C.提出“天人感應”說D.提出“民貴君輕”論8、“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局面形成,最主要的意義是()A.有利于鞏固中央集權B.促進了儒家文化的發展C.推行了禮治德化教育D.發展了中國傳統文化C宋明理學——程朱理學宋明理學產生的時代背景是什么?說說宋明理學的主要流派及其代表人物?宋明理學的兩個流派有何異同?我們應該如何評價宋明理學?宋明理學江南春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材料四記載:唐代大詩人李白曾隱居深山一心煉丹;號稱“詩佛”的王維亦官亦隱;白居易既學煉丹又虔誠禮佛,柳宗元、劉禹錫還公開宣揚自己“援佛入儒”的思想歷程。依據材料概括宋明理學興起背景?互動探究1材料一杜牧詩材料三三教圖材料二道家神仙宋明理學興起背景1、佛道的興盛2、儒學的危機3、三教的合流儒家思想的思辨化——理學知識點梳理:一、背景1.魏晉以來,社會動蕩不安,佛教、道教迅速傳播,儒學面臨危機

2.唐宋時期“三教合一”盛行,儒學吸收了佛、道精神,得到新的發展3.宋代重文輕武,科舉發達,這些為文化的發展提供了人才和良好的學術文化環境儒家思想的思辨化——理學二、宋明理學1.理學定義:

是一種既貫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運,又繼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國家的新儒學。它是以“理”或“天理”為核心的哲學思想體系2.程朱理學:①代表人物:北宋:二程南宋:朱熹(集大成者)儒家思想的思辨化——理學二、宋明理學2.程朱理學:②思想:理是世界的本原格物致知(普遍原則、儒家倫理道德、人性)(接觸萬事萬物才能明獲得先天存在的“理”)存天理,滅人欲③地位:南宋以后逐漸發展成官方哲學;元朝《四書章句集注》作為科舉考試內容;明初確定了理學在思想界的統治地位。儒家思想的思辨化——理學二、宋明理學3.陸王心學:①代表人物:②思想:陸九淵(南宋)、王陽明(明朝)心即理致良知、發明本心儒家思想的思辨化——理學二、宋明理學4.理學與心學的異同:①同:都認為世界的本原為理都維護了封建專制統治和壓抑了人們的自然欲求②異:主觀、客觀唯心主義獲得理的方法不同儒家思想的思辨化——理學三、宋明理學的評價積極:重視主觀意志力量,注重氣節、品德,講求以理統情、自我節制、發奮立志,強調人的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又凸顯人性的莊嚴。消極:用三綱五常維系專制統治,壓抑、扼殺人們的自然欲求1、從成語典故“醍醐灌頂”、“修身養性”、“三綱五常”中可以看出下列對中國傳統文化發生影響的教派有 ①佛教 ②道教③墨家 ④儒家A.②③④ B.①②③C.①③④ D.①②④D2、唐朝時期詩人王維亦官亦隱,白居易既學煉丹,又虔誠禮佛,柳宗元公開宣揚自己“援佛入儒”的思想經歷,這說明唐朝時期A.出現三教合一趨勢B.儒學出現危機C.佛教取得統治地位D.道教的發展3、在《三教圖》中,孔子、老子和釋迦牟尼正在辯經論道。畫面中,釋氏坐干菩提樹下成為畫面主體,老子坐于蒲草之上,與一身士大夫裝束的孔子相對。此圖反映的實質問題是A.體現了古代中國儒釋道三教合一的社會思潮B.此三人不是同一時代,不可能同時出現C.儒、釋、道三家主張各異,沖突激烈D.主要反映了佛教對中國傳統文化產生了決定性影響4、“真知與常知異。嘗見一田夫,曾被虎傷,有人說虎傷人,眾莫不驚,獨田夫色動異于眾。若虎能傷人,雖三尺童子莫不知之,然未嘗真知。真知須如田夫乃是,故人知不善而猶為不善,是亦未嘗真知,若真知,決不為矣?!边@段話體現出的思想是A.格物致知 B.心即理也C.發明本心 D.致良知5、如果有人向陸九淵請教求賢的方法和態度,他應該會怎樣回答:A.要尚實,要有助于國計民生B.要接觸世間萬事萬物C.要注重人內心的涵養功夫D.要勤于讀書研究,努力用功朱熹主張“格物致知”,即通過實踐、學習明事理;王守仁主張“致良知”,即通過自我反思,回復良知。(2分)7、材料朱熹認為:“一事不窮,則闕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則闕了一物道理?!蓖跏厝收J為:“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為圣人教人第一義”。

依據材料說明朱喜和王守仁關于貫通明理的途徑有何差別?(2分)據所學知識說明二者思想是否存在本質差別。(3分)二者沒有本質差別。(1分)二者都承認“理”的存在,其本質目的都是為了維護封建專制。(2分)搏擊高考1、(2010·廣東)“人人自有定盤針,萬化根源總在心。卻笑從前顛倒見,枝枝葉葉外頭尋?!边@首詩反映了A.孟子的“仁政”

B.董仲舒的“獨尊儒術”

C.王陽明的“心學”

D.顧炎武的“經世致用”3、(2010·遼寧、湖南、寧夏)王安石提出“形者,有生之本”。與之相對立的觀點是A.“心外無物”B.“天地為萬物之本”C.“夫形于天地之間也,物也”D.“舍天地則無以為道”4、(2010·上海)宋代,儒學家開始從一個新的角度來思考人間的倫理綱常。這個新的角度是A.從矛盾對立轉換出發B.從天人感應出發C.從萬物本源出發D.從人的本性出發5、(2009·江蘇)某思想家強調孝、悌、慈等倫理道德均源于人之自然本性,這位思想家是A.孔子 B.董仲舒C.朱熹 D.王陽明6、(2009·廣東)孔子、孟子、程頤、朱熹、王陽明等人思想的共同點是A.“仁” B.“心外無物”C.“理” D.“格物致知”7、(2008·上海)“父前行,子踵后。路遇長者,斂足拱手。尊長在前,不可口唾。”這是在敦煌發現的唐宋時期少兒啟蒙讀物中的句子,它反映當時的教育A.鼓勵兒童活潑機智B.突出地方教育特色C.提倡父子教學相長D.注重儒家倫理道德9、(2008·廣東)清風吹動旗幡,一人說是風動,一人說是幡動。禪宗六祖慧能說,不是風動,不是幡動,而是兩位心動。在世界的本原問題上,與慧能的觀點有相似之處的思想家是A.孔子 B.程顥C.朱熹 D.王陽明明清之際的進步思潮李贄王夫之顧炎武黃宗羲李贄王夫之顧炎武黃宗羲李贄王夫之顧炎武黃宗羲我歸納,我收獲一、明清之際的思想批判出現的背景圖一圖二軍機處內景蘇州全晉會館戲臺施復夫婦成為機戶貞節牌坊徐光啟與利瑪竇我歸納,我收獲1、政治上:君主專制統治加強,社會矛盾尖銳。2、經濟上:商品經濟蓬勃發展,資本主義萌芽產生并緩慢發展,人們的道德觀念和價值觀念開始發生變化。3、思想文化上:推行文化專制政策,程朱理學占統治地位,嚴重束縛人們的思想。但西學東漸中近代西方科技傳入中國,使一些知識分子視野開闊。一、明清之際的進步思潮出現的背景我付出,我收獲二、明清之際的進步思潮的表現(一)、品味“異端”思想家--李贄1527—1602福建晉江1、反對孔孟學說的絕對權威,否定程朱理學作為統一的思想標準。2、抨擊傳統道德,強調個性發展,提倡男女平等。3、探討世界本原,提出“萬物皆生于兩”,否定“三綱五?!?,從根本上否定“天理”的存在。是指某些少數的宗教團體,他們的信仰不是正統的,離棄了已經廣被接受的信條。我付出,我收獲(二)、體會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思想黃宗羲1610—1695(梨洲先生)王夫之1619--1692(船山先生)顧炎武1613—1682(亭林先生)我付出,我收獲人物生平簡介:

王夫之(1619—1692),字而農,號姜齋,湖南衡陽人。1644年,清兵入關,不斷往南推進,王夫之和友人管嗣裘一起在衡山起兵抗清。兵敗,逃到廣東肇慶,效力于南明桂王政權,對桂王政權里許多人結黨爭權深表不滿。不久,他見大勢已去,辭職還鄉,長期住在湖南湘西苗瑤山區。他隱居在衡山石船山麓,努力著述,人稱船山先生。著作現存《船山遺書》288卷,還有一部分已經散失了。代表作有《張子正蒙注》《周易外傳》《尚書引義》《讀四書大全說》《思問錄》《黃書》《噩夢》和《讀通鑒論》等。我付出,我收獲閱讀課本,概括王夫之的思想。(1)世界本原:“氣”“理在氣中”。理:客觀規律;氣,物質實體。即:萬物的規律體現在物質世界中。(2)認識論:“形、神、物三相遇而知覺乃發”形,感覺器官;神,思維活動;物,外界客觀事物。三者相結合才能產生知覺和認識。(3)修養觀(天理與人欲的關系):“私欲之中,天理所寓”。充分肯定人的欲望和私利。我付出,我收獲王夫之是怎樣批判程朱理學的?程朱理學王夫之世界本原方法論天理與人欲的關系理(道)在氣先理在氣中格物致知唯心主義先驗論考察客觀事物得到正確認識存天理,滅人欲私欲之中,天理所寓我付出,我收獲人物生平簡介:黃宗羲(1610—1695),字太沖,號南雷,又號梨洲,浙江余姚人。曾參加浙江南明魯王政權的抗清斗爭。魯王政權失敗以后,他帶著老母東奔西跑,險些被清政府捕去,后來長期在故鄉隱居。黃宗羲的著作很多,最著名的有《明夷待訪錄》《南雷文集》《宋元學案》和《明儒學案》等。《明夷待訪錄》是在1663年寫成的一本字數不很多的著作,但是鮮明地表達了他的民主思想,因此被清政府長期列為禁書。我付出,我收獲閱讀課本,概括黃宗羲的思想。(1)反對專制暴君政治、鼓吹早期民主思想。(2)君臣關系。認為君臣是平等的“師友”關系,從根本上否定倫理綱常。(3)限制君權的理論和設想。A.言論自由;B.用“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C.建立自下而上的監督機構:“學?!?。(4)工商皆本的思想。

世儒不察,以工商為末,妄議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來,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蓋皆本也。人物生平簡介:我付出,我收獲顧炎武(1613—1682),號亭林,江蘇昆山人。年輕時參加“復社”反宦官斗爭。清軍南下,參加當地的抗清斗爭。抗清失敗后,遍游華北,載書自隨。所至墾田度地,訪問風俗,搜集材料,尤致力于邊防和西北地理的研究。顧炎武學問廣博,對經史子集、音韻訓詁、典章制度、兵農經濟、郡邑掌故,都有深入的研究。晚年拒絕清政府的征辟,專志經學的研究。著有《日知錄》《天下郡國利病書》《肇域志》等數十種著作。我付出,我收獲閱讀課本,概括顧炎武的思想。(1)強調社會責任感——“天下興亡,匹夫有責”。(2)區別“亡國”與“亡天下”、“保國”與“保天下”。“亡國”:改朝換代,政權變更?!巴鎏煜隆保好褡?、文化的淪亡,關系到整個民族的命運。(3)為學:求務實,“經世致用”。我付出,我收獲1、背景:明朝末期內外交困,危機四伏;士大夫面對危機,尋求改革方案;出現嚴重脫離社會實際的空疏學風。2、含義:“經世”的內涵是“經國濟世”,強調要有遠大理想抱負,志存高遠,胸懷天下;“致用”的內涵是“學用結合”,強調要理論聯系實際,腳踏實地,注重實效。3、主張:反對八股取士,主張為學應求真務實,關心國際民生,致力于社會變革;提出拯救時弊的主張;主張“工商皆本”。4、特點:學術研究和現實結合,解釋古代典籍為手段,從中發揮自己的社會政治見解,并用于社會改革。影響深遠:開清代考證學術之風;為理論聯系實際的學風提供了思想源泉。我付出,我收獲(三)、探究明清之際的思想批判與儒學的關系

明清進步思想實質是對儒家思想的繼承批判,仍屬于儒家思想的范疇。

明清儒學是對傳統儒學的批判繼承,他們既繼承了宋明理學的許多思想觀念,又對其中不少陳腐之處不滿,力求有所更新。使之構建起了具有時代特色的新思想體系,從而使得儒學更趨實事求是,與國計民生靠得更近,從而又一次發展了儒學。我付出,我收獲(1)、是中國古代史上一次思想解放潮流。批判地繼承了傳統的儒學,構筑了具有時代特色的新思想體系,具有解放思想的進步意義。(2)、反對程朱理學,反對封建禮教;提倡“經世致用”;主張“工商皆本”等都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3)、反對君主專制,主張限制君權,帶有早期啟蒙性質,深刻影響著清末民初的思想家和民主革命家。

(4)、明清之際的民主思想對當時的封建專制有一定的沖擊作用,但沒有提出新的社會制度,也未能形成完整的思想體系,沒有動搖封建統治的理論基礎。三、對明清之際的思想批判的評價為何中國明末清初的批判思想沒有形成像西歐啟蒙運動波瀾壯闊的景象?

1、明清之際的資本主義萌芽較為脆弱,使早期民主思想的產生、發展缺乏強有力的物質基礎。2、中國傳統文化的束縛和影響。3、高度強化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壓制使早期民主思想未能形成完整的體系。我付出,我收獲思考?知識歸納思想家生平年限籍貫代表作思想主張思想評價歷史背景李贄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1527–16021613-----16821619--16921610–1695福建晉江江蘇昆山

浙江余姚

湖南衡陽與儒學關系課后作業請理清中國古代儒家思想的發展脈絡。(從春秋戰國----明清)儒學的創立及發展歷程1、創立:2、繼承:3、重創:4、正統:5、沖擊:6、融合:7、理學:8、批判繼承:春秋時期,孔子提出“仁”“禮”“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