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古代史課件5_第1頁
世界古代史課件5_第2頁
世界古代史課件5_第3頁
世界古代史課件5_第4頁
世界古代史課件5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五章上古希臘概論第一節愛琴文明(克里特、邁錫尼文明)第二節荷馬時代第三節古風時代第四節古典時代第五節洲際帝國-馬其頓的興起第六節古代希臘文化古希臘文明第一講:古希臘史概論第一節愛琴文明(克里特、邁錫尼文明)第二節荷馬時代第三節古風時代第四節古典時代第五節洲際帝國-馬其頓的興起特洛伊木馬海倫和帕里斯《俄狄浦斯王》左圖為俄狄浦斯在回答斯芬克司的問題概論一、本章注意點二、古希臘史分期三、史料四、史學史一、本章注意點

1.愛琴文明的發生、發展及衰亡

2.荷馬史詩與荷馬時代希臘的社會發展狀況

3.奴隸制城邦國家的形成與海外殖民運動

4.斯巴達國家的形成及政治、經濟、軍事制度

5.雅典國家的形成及平民與貴族的斗爭

6.希波戰爭及戰后奴隸制經濟與雅典民主政治的繁榮

7.伯羅奔尼撒戰爭

8.亞歷山大東侵及帝國的形成、瓦解

二、分期(一)愛琴文明時代(公元前20-前12世紀):青銅器時代,在克里特和南希臘少數地區出現早期奴隸制國家。

(二)荷馬時代(公元前11-前9世紀):鐵器時代開始,多利亞人南下后,愛琴文明被毀滅,希臘人各部落原始社會解體。

(三)古風時代(公元前8-前6世紀):希臘各奴隸制城部形成,出現了大規模的海外殖民運動。

(四)古典時代(公元前5-前4世紀中期):希臘奴隸制城邦達到極盛,然后趨于衰落。

(五)馬其頓統治時代(公元前4世紀晚-前2世紀中期):希臘城邦衰落處于馬其頓統治之下,最后為羅馬所滅。

三、史料一)考古:雅典衛城、克里特和邁錫尼宮殿二)文字:銘文、紙草文獻及古代作家的作品希羅多德的《歷史》修昔底德的《伯羅奔尼撒戰爭史》色諾芬的《希臘史》、《長征記》普魯塔克的《希臘羅馬名人傳》阿里安的《亞歷山大遠征記》四、史學史文藝復興時期的研究(薄伽丘、比昂多)19世紀的考古發現:德國謝里曼20世紀:材料整理、考據;英國伊文思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和蘇聯學者對古希臘史的研究第一節初始文明-愛琴文明

一、自然環境與居民二、克里特文明三、邁錫尼文明一、自然環境與居民◎古代希臘人居住地區包括希臘半島、愛琴海諸島嶼、小亞細亞西岸、黑海沿岸、南意大利、西西里島。◎地理特點半島內部多山、地貌崎嶇

具有交往上的閉塞性與糧食生產的非自給性半島綿長的海岸線,具有航海的便利性克里特島氣候潮濕,地勢平坦,四通八達,東南與具有古老文明的埃及和西亞隔海相望,利于希臘人吸取埃及和西亞的先進文化。◎前4000年即史前時代的非希臘人:皮拉斯基人、勒勒吉人和卡里亞人。◎前2500-1100年的移民浪潮與希臘人的出現:前2500年進入希臘半島北部。前1900-1600年進入希臘半島中南部。前1100年進入愛琴海諸島嶼。◎希臘人的五大集團:伯羅奔尼撒半島的多利亞人和阿卡亞人。阿提卡半島的愛奧尼亞人。希臘中部的伊奧利亞人。馬其頓的馬其頓人。關于愛琴文明◎前2000-1200年。◎青銅時代。◎愛琴文明的發現:《荷馬史詩》與古典時代對其內容之真實性的深信不疑。古典世界衰落以后荷馬史詩之相關內容的遺忘以及中世紀和近代早期視《荷馬史詩》的內容為古代的神話。19世紀的考古:德國人施里曼之發掘特洛伊城(小亞細亞)。

英國考古學家亞瑟·伊文思之發掘米諾斯王宮(克里特島)。二、克里特文明前2000-1400年。位于愛琴海島嶼克里特。主要農作物是谷物、葡萄酒和橄欖油。主要的城市是米諾斯王朝的首都克諾索斯。主要的文化遺存是米諾斯王宮,呈迷宮式結構。◎象形文字與線形文字A;目前尚無人解讀,應屬非希臘語,據此推測克里特文明的創造者屬于非希臘人,可能來自小亞細亞或敘利亞。三、邁錫尼文明前1600-1200年,位于伯羅奔尼撒半島。線形文字B,已經釋讀,屬于印歐語系中的古希臘語。創造者是阿卡亞人,希臘人的一支。主要的文化遺存是陵墓,包括豎井墓和圓頂墓兩種類型,以及邁錫尼城堡,主要的歷史內容是特洛伊戰爭。◎注意希臘文明開始于克里特,希臘人的文明開始于邁錫尼。多利亞人的南下,結束了阿卡亞人在伯羅奔尼撒半島的統治,邁錫尼文明隨之衰落。希臘歷史進入荷馬時代。

第二節荷馬時代一、荷馬與《荷馬史詩》二、社會狀況一、荷馬與《荷馬史詩》“伊里亞特”和“奧德賽”記述特洛伊戰爭及相關內容。二、社會狀況1、生產力水平開始使用鐵器,經濟有顯著發展,農業中出現新式農具,手工業內部已出現有粗略分工,商業開始萌芽。鐵器時代,生產力水平提高。2、社會分化父系氏族公社內部已出現貧富分化,出現平民與貴族的對立。已出現不發達的家長奴隸制。

3、軍事民主制和英雄時代氏族、胞組、部落和部落聯盟。軍事首領(巴賽勒斯)、長老議事會和部落大會。第三節古風時代一、城邦的形成二、殖民運動三、斯巴達四、雅典一、城邦的形成◎城邦的界定:城市與鄉村的組合。◎城邦的構成:衛城和廣場◎城邦的分類人口構成:愛奧尼亞人城邦、伊奧利亞人城邦、多利亞人城邦。形成途徑:自然演進的城邦、源于征服的城邦、殖民城邦。◎城邦的特點:小國寡民。農區和城區。統治者由公民集體組成。強烈的排他性、封閉性。城邦公職人員單獨對公民大會和議事會負責,基本不存在公職終身制,無職業官僚。公民兵。◎古風時代的文化遺存:希臘字母的出現。希西阿德的詩歌。◎多神教信仰與希臘神話。民間性抑或非官方性。“神人同形同性”思想與人性化傾向。二、殖民運動

◎海外殖民的原因耕地的不足與生存空間的需要。社會矛盾與政治斗爭。技術條件。◎海外殖民的范圍東地中海及黑海沿岸。西地中海之意大利。高盧和西班牙。◎海外殖民的性質希臘人文明的擴張與制度的延伸。從農業向商業的轉變。◎歷史影響

1)希臘人的殖民活動是對殖民地原有居民的侵略和征服,給殖民地人民帶來了深重災難;2)擴大了希臘奴隸制工商業的海外市場,促進了工商業的發展,壯大了工商業奴隸主的力量,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平民反對貴族斗爭的展開和民主政治的形成,也使小國寡民的城邦體制和城邦分立局面長期存在;3)極大地拓展了希臘文明圈的范圍,開闊了希臘人的眼界,客觀上促進了希臘各邦與殖民地人民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有利于彼此的文化發展和社會進步。三、斯巴達◎位置:伯羅奔尼撒半島。◎居民:多利亞人。◎多利亞人的南遷與斯巴達人的征服。8世紀中葉至7世紀中葉的美塞尼亞戰爭。同屬多利亞人的美塞尼亞人被征服,淪為庇里阿西人和希洛人。◎來庫古改革與斯巴達國家的建立,核心內容是地域關系與公共權力。◎社會結構

斯巴達人、

庇里阿西人、

希洛人。◎政治制度雙王制:家族世襲與權限。元老會議:貴族的統治。監察官會議:公民權力。公民大會:無創議權和辯論權,也不能舉手或投票。

◎軍事統治:全民皆兵,終身從軍。伯羅奔尼撒同盟以斯巴達為核心。伯羅奔尼撒半島諸多城邦的軍事聯盟。四、雅典◎位置:阿提卡半島。◎居民:愛奧尼亞人。◎提秀斯改革:

聯合境內各村社建立中央議事會和行政機構。按照職業或地位取代血緣劃分民眾:貴族、農民和手工業者貴族出任官職的特權。◎梭倫改革:

背景1)土地兼并和債務奴役嚴重,以小農和小手業者為主體的平民同氏族貴族奴隸主的矛盾日益尖銳,平民要求廢除債務奴隸制,重新分配土地。

2)新興工商業奴隸主階層的勢力得到發展,他們要求改革政治制度,參加政權。

3)階級斗爭的激化-基倫暴動和德拉古立法。

4)梭倫(Solon)其人。內容:經濟方面:頒布《解負令》;鼓勵工商業發展;頒布限地法,規定了公民占地的最高限額,以防止新的土地兼并。

政治方面:按財產多少把全體自由民分成四個等級,各等級分別享有不同的政治權利并為軍隊提供不同的兵種;提高公民大會作用,增設四百人會議和陪審法庭。

移風易俗:破除原始時代遺留的陳規陋習,樹立新風尚。

歷史意義:第一,改變了雅典奴隸制的發展方向,使雅典逐漸走上剝削異族奴隸為主的雅典型(開俄斯型)奴隸制道路。

第二,確定了雅典經濟的發展方向,推動了工商業的發展,使雅典走上了農工商并重的經濟發展道路。

第三,掃蕩了氏族制殘余,調整了自由民內部關系,恢復并穩定了獨立的小農經濟,提高了工商業奴隸主階層的政治地位,奠定了雅典奴隸主民主政治的社會基礎。

第四,增強了國力。

◎庇希特拉圖僭主政治:統治措施:1)打擊氏族貴族,扶植小農和工商業奴隸主。2)建立巡回法庭,將國家司法權深入到農村。3)大力發展工商業。

意義:打擊了氏族貴族的殘余勢力,加強了工商業奴隸主的力量,穩定了社會秩序,促進了社會經濟及文化事業的發展,鞏固并發展了梭倫改革的成果,為雅典民主政治的確立掃清了道路。◎克利斯提尼改革:1、設立十個區域性部落,取代傳統的四個血緣部落。2、設立五百人會議,取代四百人會議。3、設立“十將軍委員會”,規范公民大會的活動,吸收全體公民參政議政。4、“陶片放逐法”作為民主政治的保障。

意義:徹底肅清了氏族制度的殘余,標志著雅典國家的最終形成和民主政治的確立。

◎上述改革的主題:地域關系的擴大,公共權力的強化,民主政治的完善。◎希臘城邦基本采用共和政體,而非君主政體。是希臘文明區別于古代東方文明的重要政治特征。

第四節古典時代

(前5-4世紀)一、希波戰爭二、戰后奴隸制經濟的發展三、雅典民主政治四、伯羅奔尼撒戰爭五、城邦危機一、希波戰爭◎戰爭起因:波斯在小亞、色雷斯和馬其頓的擴張。前500年移民城邦米利都的反抗。愛琴海霸權的爭奪。◎戰爭進程(1)前492-479年。戰場:希臘半島。戰役:前490年馬拉松。前480年溫泉關。薩拉米海戰。前479年波斯人退出希臘本土。◎戰爭進程(2)前479-449年。戰場:愛琴海。戰役:拉鋸戰。提洛同盟:前478年底前477年初,中部希臘、愛琴海及小亞諸城邦組成,雅典霸權逐漸形成。◎戰爭結局

前449年,雅典與波斯締結卡里阿斯和約:波斯帝國承認小亞西岸希臘城邦的獨立地位;波斯軍隊撤出愛琴海與黑海地區。

◎成敗原因希臘取勝的原因:首先,戰爭的前期階段,希臘人進行的是為獨立和自由而戰的正義戰爭;其次,在幾次決定性戰役中,希臘將領指揮、布陣得當;另外,希臘人是本土作戰,熟悉地形,便于補給兵源和裝備。而這些有利因素都是波斯軍隊所不具備的。

◎意義

解除了波斯帝國對希臘城邦的威脅,奠定了希臘城邦發展和日后西方文明的基礎。

二、戰后奴隸制經濟的發展

(一)奴隸制度的兩種類型

斯巴達型;奴隸是被征服的希臘人,主要用于從事農業,并交納一部分收成;斯巴達及克里特島諸城邦的奴隸制屬于斯巴達型。開俄斯型:奴隸是買來的非希臘人,用于各種生產勞動、家內勞動甚至充當奴隸主的管家。雅典及許多工商業為主的希臘城邦屬于此種類型。

(二)奴隸制的繁榮

1、奴隸數量激增和來源廣泛;2、奴隸勞動的普遍應用;3、奴隸的社會地位。

(三)社會經濟的發展

三、雅典的民主政治◎地米斯托克利:發展希臘海軍與海外貿易;抽簽選舉執政官。◎厄菲阿爾特:擴大公民大會的權力,削弱貴族會議的權力,使貴族會議成為掌管祭祀的虛設機構。◎伯里克利:公民大會成為城邦的權力核心并行使立法權和十將軍委員會人選的決定權;年滿20歲的男性雅典人皆享有公民大會的選舉權;陪審團取代貴族會議而決定司法審判的最終裁決。◎極盛期雅典民主政治的內容

一方面,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礎是公民政治:其一,公民大會具有立法、行政、改憲、任免官職等多重功能,構成城邦的權力核心,公民政治得到充分的體現;其二,500人會議主持公民大會閉會期間的國家大事;其三,抽簽選舉官吏,輪番執掌握政權,政府官職向全體公民開放,并實行薪金制,為公民參政議政提供經濟保證;其四,民主產生法庭,投票表決案件,實行司法民主;其五,國家公職監督制度嚴密、官吏不敢胡作非為。

另一方面,雅典民主政治屬于古代政治的范疇,只有雅典成年男性自由人具有公民的資格,婦女和非自由人被排斥于民主政治之外,公民權只是雅典成年男性自由人的特權,所謂民主政治只是存在于一定范圍之內,因而區別于現代社會的民主政治,后者的特征在于與自由的社會氛圍密切相關,具有普遍性抑或全民性。四、伯羅奔尼撒戰爭◎戰爭起因雅典與斯巴達的政體差異和政治矛盾;雅典與科林斯的商業競爭和經濟矛盾。◎戰爭進程前431-421年:斯巴達陸軍進攻阿提卡半島而雅典海軍進攻伯羅奔尼撒半島,兩敗俱傷而暫時休戰。前415-413年:雅典海軍進攻西西里島的城邦敘拉古,遭伯羅奔尼撒同盟海軍襲擊而幾乎全軍覆沒。前413-404年:斯巴達軍隊進攻阿提卡半島,雅典投降。◎戰爭結局雅典解除武裝:摧毀雅典城至海港的長墻;僅保留12艘船,解散提洛同盟,加入伯羅奔尼撒同盟。五、城邦危機◎伯羅奔尼撒戰爭促使希臘城邦制度趨于衰落,進而導致希臘古典時代的結束。◎所有制的變化:希臘城邦制度的物質基礎是小所有制的廣泛存在,小農構成公民的主要來源,公民、戰士與小農三位一體。伯羅奔尼撒戰爭對于小所有制經濟產生災難性的影響,進而瓦解了城邦制度的物質基礎。◎內戰的延續:伯羅奔尼撒戰爭之后,希臘城邦相互之間矛盾錯綜復雜,內亂不斷,雅典和斯巴達兩敗俱傷,駕御希臘世界的政治力量出現真空狀態。正是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生活在希臘半島北部的馬其頓人異軍突起,進而入主希臘世界的核心地帶。第五節洲際帝國-馬其頓的興起一、馬其頓的興起二、亞歷山大東征一、馬其頓人的興起◎馬其頓人同屬希臘人的分支,生活在希臘世界的北部。馬其頓人的社會發展水平相對落后。直至古典時代,馬其頓人仍然保留原始社會的濃厚色彩,沿襲軍事民主制的歷史傳統。◎公元前四世紀中葉,正當希臘城邦陷于普遍的危機狀態而無力擺脫之際,馬其頓人迅速崛起,成為希臘世界的后起之秀。◎前359年,腓力二世即位,進行改革。一方面,克服軍事民主制的政治傾向,削弱部落貴族的參與勢力,強化王權。另一方面,建立常備的職業軍隊取代原有的民軍,由國王控制,著名的馬其頓方陣明顯提高了馬其頓軍隊的戰術水平。此后,腓力二世揮師南下,于前338年在喀羅尼亞戰役中取得決定性勝利,進而確立了馬其頓人在希臘世界的霸主地位。◎前337年,腓力二世主持召開科林斯會議,成立“希臘聯盟”,包括希臘世界的大部分城邦。“希臘聯盟”一方面明確規定希臘城邦相互之間的關系,旨在克服內戰,締造希臘世界的內部和平,另一方面擁立腓力二世為盟主,共同發動對波斯帝國的戰爭。◎公元前336年,腓力二世遇刺身亡,亞歷山大繼承王位。二、亞歷山大東征◎矛盾的轉移與擴張的趨向:科林斯會議之后,希臘世界內部矛盾明顯緩解。導致對外擴展的歷史趨向,為亞歷山大東征的重要背景。希波戰爭以及伯羅奔尼撒戰爭以后波斯屢屢插手希臘世界而導致的矛盾,構成亞歷山大東征的另一原因。◎擴張進程(1)亞歷山大東征前夕,波斯帝國統治的疆域包括埃及、小亞細亞、敘利亞、兩河流域和伊朗高原。前334年,希臘聯軍在格拉尼庫戰役擊敗波斯軍隊,占領小亞細亞。前333年,希臘聯軍在伊蘇戰役重創波斯軍隊主力,占領敘利亞和埃及。◎擴張進程(2)前331年,希臘聯軍在高加米拉戰役再次取得決定性勝利,占領兩河流域和伊朗高原,波斯國王大流士三世在逃亡途中遇害,波斯帝國薩珊王朝滅亡。◎擴張進程(3)前329年,希臘聯軍攻入中亞。前327年,希臘聯軍攻入印度河流域。前325年,亞歷山大率軍返回巴比倫,東征結束。前323年,亞歷山大死去,時年32歲。3、亞歷山大帝國的解體◎亞歷山大東征的直接結果,是建立了希臘人統治的和龐大的抑或規模空前的亞歷山大帝國。◎龐大的亞歷山大帝國只是曇花一現。前323年亞歷山大死后,亞歷山大帝國解體,形成安提柯王朝、塞留古王朝與托勒密王朝三足鼎立的局面。其中,安提柯王朝控制希臘世界,塞琉古王朝控制敘利亞,托勒密王朝控制埃及。◎至公元前二世紀,羅馬人在東地中海發動擴張,安提柯王朝、塞琉古王朝和托勒密王朝控制的地區被納入羅馬共和國的版圖。*亞歷山大帝國的歷史遺產◎專制王國逐漸取代希臘傳統的城邦制度,進而形成王權神化的政治傾向。在托勒密的埃及和塞琉古的敘利亞,尤為明顯。◎小農經濟普遍衰落,地權集中的趨勢明顯加劇,大地產成為主要的地產形式,國有經濟日漸擴大。◎東西方之間的交往明顯擴大,希臘世界的文化中心發生東移。亞歷山大在東方諸地建立許多希臘式的城市,且大都取名亞歷山大里亞,既是駐軍要塞,亦是希臘文化的輻射點,最著名是埃及的亞歷山大里亞。博采東西方文化之精華,取代雅典成為希臘文化新的中心。

希臘化時代的雙重傾向:東方諸地區的希臘化(明顯標志是希臘語的廣泛傳播)與希臘世界的東方化。第六節

古代希臘文化一、前古典時代二、古典時代三、希臘化時代一、前古典時代◎神話與史詩◎神話與傳說兩者均涉及遙遠的往事,區別在于是否包含信仰的內容。在古代希臘,神話構成宗教信仰的外在形式。在某種意義上,希臘神話乃是藝術化的宗教信仰。◎神人同形同性。“早期希臘宗教的神不過是大寫的人而已”(世界文明史)古代東方的諸宗教中,神是遙遠的、萬能的和令人恐懼的。在希臘人看來,神與人具有同樣的屬性、同樣的身軀、同樣的情感和同樣的需求;神與人的區別在于神不食人間煙火和長生不老;神的住所并非遙遠的星空而是希臘北部的奧林匹斯山峰。◎希臘人的宗教信仰表現為多神崇拜,包括天神宙斯、海神波賽冬、愛神阿芙羅狄蒂、智慧之神雅典娜、太陽神阿波羅,宙斯是諸神之首。在希臘人看來,人與神具有互惠的關系;人通過祭祀的形式敬奉神靈,神靈則以佑護人作為回報。◎希臘宗教的主要內容是獻祭。希臘的很多重要節日皆以獻祭作為核心內容。然而,希臘宗教沒有創立者,沒有經典,既無諸如教會一樣的組織,亦無專職詮釋神學和行使神權的祭司。所謂神廟并非教堂或宗教集會的場所,只是神的臨時寓所。提坦體系與奧林匹斯體系。二、古典時代◎中心是雅典。◎文學戲劇作為文學體裁的大眾性,希臘戲劇在題材上的民間性和民眾性。希臘古典文學作為上層建筑,是希臘古典時代現實生活的產物,亦是希臘古典時代現實生活的藝術體現。悲劇:埃斯庫羅斯、索福克利斯、幼里披底斯。喜劇:阿里斯多芬。◎藝術人體雕塑。人的關注。人性化。民間性與大眾性。米隆:“擲鐵餅者”。

波呂克里特:“持矛者”菲狄亞斯:雅典衛城與帕特納神廟。希臘藝術區別于古代東方藝術的重要特征在于,希臘藝術并不刻意渲染統治者個人的風采,卻著力展示抽象化的人體魅力,突出人作為萬物之靈的地位,宣揚人性,如“擲鐵餅者”和“持矛者”。是為民主政治和自由社會的體現。◎哲學(1)希臘社會的世俗環境,決定了希臘哲學的世俗色彩。宇宙觀和認識論以及人生的目的和真理的追求,構成希臘哲學的基命題。希臘社會的相對自由的環境,導致諸多思想流派的長期并存,亦為唯理主義和思辨傾向提供必要的土壤。小亞細亞人泰勒斯創立的米利都學派,強調世界本原的物質性,首開唯物主義哲學的先河。色雷斯人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論與唯物主義世界觀:強調世界的物質性、運動性和可知性。◎哲學(2)雅典的蘇格拉底和柏拉圖:唯心主義世界觀、唯理思想與思辨傾向。亞里士多德:強調物質世界的客觀性與精神世界的獨立性,兼重“形而下”與“形而上”兩個層面,具有二元傾向。追求真理是希臘哲學的基本準則。修昔底德:因果關系的強調。內在聯系的分析。◎歷史學希羅多德:視野的開闊。通史的體裁。史料的考訂。三、希臘化時代◎中心是亞歷山大里亞。希臘語作為語言載體。希臘文化與近東文化的融合。從古典時代的城邦文化到希臘化時代的世界性文化及其多元傾向。◎哲學雅典人伊壁鳩魯: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倡導在精神層面追求幸福和享樂人生的倫理思想。雅典人芝諾的斯多葛派哲學:二元的世界觀。宿命論即人受制于命運的主宰。快樂寓于心靈的寧靜之中,由此形成禁欲傾向的倫理思想,直至演化為禁欲主義的代名詞。◎藝術亞歷山大燈塔。◎科學希臘化時代的典型文化成就。歐幾里德:幾何學。阿基米德:力學。托勒密的“地心說”和埃拉托斯特涅斯的“地圓說”,標志著天文學和地理學的廣泛探討和長足進步。希臘城邦的歷史特色

(一)諸邦分立,小國寡民。

(二)城邦的經濟基礎是個體小生產者的私有經濟,商品經濟比較發達。

(三)各邦多實行民主政治,所有城邦的公民都享有政治的壟斷權和土地的獨占權,非公民則是被統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