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國文化通論教育與科舉文化中國古代教育
中國古代教育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經過歷代教育家的不斷實踐及概括提煉,形成了比較完整系統的教育機制。構成了中國傳統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梢哉f正是中國古代輝煌的教育成果,才使傳統文化得以不斷延續和發展。中國教育塑造和形成了中華民族獨有的精神品格和民族心理。一、官學制度
階段:形成—發展—完備—衰落(一)官學的形成1.根據傳說和古籍記載推斷,中國在夏代已有庠、序、校三種學校,“庠”是培養奴隸主貴族的“國老”(一是掌管教化的官職,二是特指國之重臣)和教育他們后代的地方,“序”是學習射箭的地方,“?!笔且环N發展較為完備的軍事體育性質的教育機構。總之,奴隸主階級及其子弟在這類學校中,接受生產技能以及與戰爭相關的武士教育。商代學校除庠、序外,又增加了右學、左學、瞽宗等校名。商代的貴族子弟,在學校學習識字、寫字和閱讀,還須接受禮、樂、射、御、書、數等文化和技能教育。后者在周代稱為“六藝”,六藝教育在商代已被列為學習科目,這為西周的學校教育奠定了基礎。2.西周已經建立了一套比較完整的教育制度(1)教學機構:分為國學(中央辦學)和鄉學(地方辦學)兩種,國學在辦學規格上分小學(修業年限7年)和大學(修業年限9年)兩級,鄉學因規模較小只設一級。(2)教育內容:國學的教學內容包括了德、行、藝、儀四個主要方面,主干課程有禮、樂、射、御、書、數等“六藝”。大學教育以禮樂為重點,小學教育則以書數為重點。招收的學生是貴族子弟。庶民子弟沒有接受教育的權利。(3)教師隊伍:西周教育的主要特點就是“學在官府”,教師由當時的現職官員或退休官員擔任,分工明確,級別分明。
3.春秋戰國時期,國學與鄉學衰微,私學興起。一些諸侯適應新的時代需要,以公室養士為官辦教育,其中以戰國時齊國設于稷下(齊都臨淄城的稷門附近)的高等學府稷下學宮最為著名。教師擇優聘請,教學內容不受官方限制,學者以其專長講學。稷下學宮的創辦,促進了諸子學派的形成。是我國最早到官辦大學堂,是戰國時期政治咨詢和學術文化交流中心和諸子百家爭鳴的重要場所,也是戰國之時文明列國的文化教育中心。(二)官學的發展(1)漢代漢武帝在長安開創太學,這是中國當時最高的學府。太學由國家選派名師巨儒充任教師,太學的教師稱為博士,博士中的負責人叫仆射或祭酒,相當于現代的高等學校校長。學生的來源由中央選拔和地方保送,學生叫博士子弟或太學生。東漢建都洛陽后,又在洛陽重建太學,校舍240所,教室達1850間,太學生最多達30000人,如此規模的大學,出現在公元二世紀中葉,可謂世界教育史上的一大奇觀。教材:以儒家經典為教材。其中《論語》、《孝經》、《五經》是修學內容。
漢代中央官學除太學之外,還有鴻都門學和宮邸學。
☆鴻都門學因校址位于洛陽鴻都門而得名,從內容上看鴻都門學把儒家經典摒棄于教學內容之外,學生專習辭賦、尺牘、畫、書法等,鴻都門學存在的時間雖短,但它打破以儒家經典為國學唯一教學內容的舊傳統,為漢代建立了嶄新的教育體制。
☆宮邸學也屬于由朝廷直接管轄的中央官學,這是漢統治者為皇室、外戚、功臣子弟創立的貴胄學校。使貴胄子弟自小接受儒術的熏陶而成為德才兼備的治術人才,因而教學內容與太學相似,都以五經為歸。
漢代同時鼓勵地方政府辦學,漢代的地方官學按行政區劃設置,郡國曰“學”,縣、道、邑曰“?!保l曰“庠”,聚曰“序”。這里的學與校相當于中學程度,庠與序相當于小學程度。選士方法:察舉、征辟(2)魏晉南北朝時期,南方教育有所發展。南朝劉宋設立儒學、玄學、史學、文學四館,是我國最早的分專業的綜合學校。
學校按學科分類,是官學制度上的創新?!段墨I通考·學??级份d:文帝“雅好藝文,使丹陽尹廬江何尚之立玄學;太子率更令何承天立史學;司徒參軍謝元立文學;散騎常侍雷次宗立儒學,為四館?!边x士制度:魏晉南北朝新增“九品中正制”。(三)官學制度的完備隋朝,隋文帝設立了最早的專門的教育行政機構——國子寺,隋煬帝時改稱“國子監”,延用至清。唐代學校體系更加完備,堪稱是中國封建社會官學制度的代表。首先,是多種形式辦學。如,“六學二館”:國子學、太學、四門學、書學、算學、律學,弘文館、崇文館。前三學都是學習儒學,教育內容主要為九經,四門學學生畢業可升太學,太學畢業后可升國子學。后三學相當于高等??茖W校,書學專修書法、算學主要學習數學、律學主要學習法律、法令。這種實用學科的學校創辦,在世界范圍內也是較早的。二館專門教育皇親貴胄子弟。健全發展了隋代開始的科舉考試制度。其次,教師管理完善。學校教師分為博士、助教、直講等,他們教職的大小,以其在政府部門所具職位的高下為依據。第三,學生管理上有升學、退學的規定,也有考試和作息的規定。如,考試有旬考、月考、歲考和畢業考。假期有旬假、田假、授衣假。
宋代中央官學所設學校的門類與唐相近。值得注意的是王安石的教育改革以及中央對人文美育的重視。王安石創立三舍法,以嚴格升級考試制度。初入太學為外舍生,定額2000人,通過平時學習和嚴格考試,成績優良,操行合格者升入內舍。內舍定額200人,學制兩年,學習成績和本人操行合格者升入上舍。上舍定額100人,學習兩年后參加畢業考,按其學業和操行分為上、中、下和不及格4種,上等生資格等同于進士,中等生可免尚書省試,下等生可免鄉試,不及格者除名。三舍法把考核和科舉結合,提升了學校的地位,寬進嚴出也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宋代官學創辦畫學,專門教授學生繪畫技法等,這是宋代在人文美育史上的貢獻。(四)官學制度的衰落明代從辦學規模來看,較唐宋時代有進一步的發展。然而,在辦學觀念上,明清狹隘的立國思想,制約了官學的發展。自明朝中葉起,官學在官方的嚴格鉗制下,一步步走向衰落。(1)中央有國子監和宗學(貴族學校),明清政府對國子監學生的思想控制極嚴,剝奪其言論、結社和上書陳事的自由,加之教學內容空疏,所以國子監很難培養出具有真才實學的人才。明代國子學主要學習“四書”、“五經”等。
明清地方官學有府學、州學、縣學,統稱“學宮”,邊疆有衛學。(2)明清科舉制沿襲宋元,分院試、鄉試、會試、殿試。考試內容限于四書五經,以八股文取試,學生在八股文上口誦手抄,不厭其煩,不少淪為不通世務的祿蠹。二、私學制度(一)私學的發展和特點西周以前學在官府,春秋時,孔子首開私人講學??鬃映珜А坝薪虩o類”的教育主張,招收了不少出身低賤的學生,這一創舉有利于平民教育的普及。戰國時私學大盛,漢以后私學成為中國封建時代學校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
漢代私學按學習程度和學習內容,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一是啟蒙階段,當時稱為“蒙學”和“書館”所收兒童以識字寫字為主。二是專經的預備階段,使用教材是《孝經》和《論語》。三是專經的研修階段,學生從經師專研某一種儒家經典,其程度已相當于太學。漢代不少名師巨儒從事于私人講學,吸引了大批學生,如,鄭玄、馬融等經學大師,門下學生多達數千。
唐代私學也很發達,唐代經學家孔穎達、顏師古,文學家韓愈等均私人授徒講學,以“傳道授業解惑”為己任,教學質量和層次都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他們致力于傳播經學、寫作學等,對于學術文化和文學創作的活躍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元明清三代,民間的啟蒙教育也主要依靠私學。明清私學主要分三類:一是私塾,由教師在家設館授徒;二是義學,由官員富商出資聘教師為鄉村貧寒子弟授課;三是專館,富裕人家聘教師上門教授本家子女。私學作為中國古代社會民間的主要辦學形式,其貢獻和特色約略有三個:第一,私學是官方辦學力量的補充,在普及平民教育、開發民智方面有其歷史功績。第二,辦學層次較高的私學,其教學內容有一定的獨立性。私學授課較自由,可開展學術爭鳴,教學不限于儒家經學,有的傳授道學、佛學,有的傳授醫學、算術、文藝等,教學內容較為靈活。第三,學生可以自由擇師受業,以接受符合個性需求的教育。(二)蒙學讀物
特別需要介紹的是明清兩代的蒙學(也稱鄉校、村學、小學),蒙學教材多是字書,最著名的《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詩》流傳廣泛,影響很大。《三字經》,成書于南宋,全書356句,每句3字,共有1068個漢字,其中生字約有800個,是一種融入做人道理、學習程序以及教育的重要性等方面知識的識字課本。據說,前幾年聯合國教科文基金會組織已經把《三字經》列為世界兒童道德啟蒙叢書之一,可見其影響之廣?!栋偌倚铡罚蓵诒彼危瑢⑿帐暇幱谝粫?,為尊“國姓”,故以趙居首。全書由四言韻語組成,雖無文理,卻便于誦讀,是古代通行的識字課本之一。《千字文》,梁周興嗣編,選取王羲之遺書不同的字1000個,編為四言韻語,共250句。敘述有關自然、歷史、倫理、教育等方面的知識。隋代即開始流行,歷唐宋元明清,成為蒙學的通行教材。相傳,梁武帝蕭衍命周興嗣從搨取王羲之一千字不重者編為四言韻語而成?!肚Ъ以姟?,南宋劉克莊編,選錄唐宋律詩和絕句,按題材分為時令、節候、氣候、晝夜、百花、竹木、天文、地理、宮室、器用、音樂、禽獸、昆蟲、人品14類。既是學詩的范本,也能獲得天文地理、鳥獸魚蟲等自然常識。此外還有《名物蒙求》、《龍文鞭影》、《幼學瓊林》、《唐詩三百首》。三、書院制度(一)書院的興起與衰落書院屬于高級形態的私學。書院之名始于唐代,原為官方藏書、校書之所,五代時發展為學者私人講學的學校。宋初學術研究之風日盛,理學逐漸興起,書院作為專事講學、研究學問,不以科舉為目的的教學與研究園地,蓬勃興起。北宋初是書院發展的全盛期。著名的書院有:(1)江西廬山的白鹿洞書院(2)湖南長沙的岳麓書院(3)河南商丘的應天府書院(4)河南登封的嵩陽書院(5)湖南衡陽的石鼓書院(6)江蘇江寧的茅山書院(二)書院的辦學特點宋代共建書院173所,南宋占136所。南宋書院建立了一套嚴密的組織制度。在教學上形成了鮮明的特色,對后來的書院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一是教學活動與學術研究相結合。二是接受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完善自我。教學實行“開放”政策,學生可不受學派的限制,允許學生中途易師。三是建立“講會”制度,不同學派的學者可以往來講學,進行學術交流,使不同的思想出現在同一書院的講壇上,體現了一定的爭鳴精神。四是注重優美的自然環境和和諧的人文環境的結合。如宋代最著名的幾大書院,所處環境無不是青山環抱、佳木蔥蘢、幽靜秀美之地。中國古代的教學思想
中國古代教育家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概括和總結了自己的教學經驗,形成了某些規律性認識,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教學原則和方法。教育家及教育思想孔子:教育的作用/目的:“庶、富、教”,即人口、經濟、教育是立國、治國的三大要素;“性相近,習相遠”,教育是一種特殊的環境,影響力巨大。教學內容:以“文、行、忠、信”教育學生,偏重社會人事及文事,輕視科技與生產勞動。
教學思想:因材施教、啟發誘導,學思行并重,由博返約,立志克己,力行中庸,內省改過。師道觀: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熱愛學生教學相長,以身作則身教重于言教。孟子:教育的目的:1、把人天賦的善端加以保持、培養擴充、發展,或把已經喪失的善端找回來,啟發人們恢復天賦的善良本性,使之成為道德上的完人。2、“行仁政”、“得民心”。3、辦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倫”。教學思想:深造自得、盈科而進、教亦多術、專心有恒其他:“大丈夫”的人格理想,持志養氣,動心忍性,反求諸己。董仲舒:教育的作用:道德教育是立政之本教學內容:以“三綱五?!睘榈赖陆逃暮诵慕虒W思想:1、確立重義輕利的人生理想2、“以仁安人,以義正我”3、“必仁且智”三大文化教育政策:1、罷黜百家,獨尊儒術,2、行太學以養士,興教化而美習俗,3、重視選舉任賢使能。王充:教育的作用/目的:教育以培養文人和鴻儒作為培養目標,即要培養知識淵博富有創造性的人才。這是在中國教育史上首次明確提出教育應該培養創造性的學術理論人才。教學思想:1、學知與聞見,2、思考與求是,3、問難與距師,問難不同于一般不明白時的提問,而是提問者經過個人思考,有自己的看法。距師并不是拒師,距師即與師保持距離,即不能完全附和老師,要有自己的思考和見解。唯物主義思想家,思想中強烈的批判主義精神:1、反對“信師是古”,主張“極問”,2、反對“記章誦句”,主張“貫通”,3、主張天道自然,萬物自生,萬物一元,人死神滅。韓愈:教育的目的:
通過“明先王之教”,實現“學所以為道”。教育的任務是為治國興幫培養人才。師道觀:1、教師的意義:尊師即衛道。2、教師的任務:傳道、授業、解惑。3、以“道”為求師的標準。4、建立合理的師生關系,“相互為師”、“能者為師”。朱熹:教育的目的:“存天理滅人欲”,“革盡人欲,復盡天理”。教學思想:1、循序漸進,2、熟讀精思,3、虛心涵脈,4、切己體察,5、著緊用力,6、居敬持志。論大學和小學教育:1、小學任務是培養“圣賢坯璞”,主要是進行灑掃應對進退的訓練,同時傳授禮樂射御書數的知識。2、大學任務是格物致知而無所不盡其道。小學重做事,大學重明理。王守仁:教育的作用/目的:祛除物欲對于“良知”的昏蔽,“學以祛除昏蔽”或簡稱“致良知”。教學內容:凡是有助于“求其心者”均可作為教學內容,讀經、習禮、寫字、彈琴、習射等無可不學。教學思想:“隨人分限所及”(即對不同的人來說,是“因材施教”,對每個人而言,意指“循序漸進”。)論兒童教育:1、在教育方法上,應采取“誘、導、諷”的“栽培涵養之方”,2、在教學內容上,主張給兒童以詩歌、習禮、讀書三方面的教育,陶冶兒童的思想和性情。3、在教育程序上,主張應該動靜搭配、體腦交叉。黃宗羲:教育思想:“公其非是于學校”思想的基本精神,在于反對封建君主專制,改變國家政事之是非標準由天子一人決斷的專制局面。學校集講學和議政于一身,既是培養人才,傳遞學術文化的機構,又是監督政府,議論政事利弊的場所。教學思想:
1、力學致知,主張躬行實踐以求知。2、學貴適用,只有學問與事功相結合,學用一致,方是真儒。正是他經世致用思想在教學上的反映。3、學貴獨創,求學貴在創新,提出獨立見解,反對“墨守一先生之言”。顏元:教育目的:從功利主義出發,注重實用人才的培養。教學內容:“六齋”與“實學”:“六齋”:文事齋、武事齋、經史齋、藝能齋、理學齋、帖括齋。“實學”:顏元提倡以“六藝”為中心的“三事”、“六府”、“三物”為教育內容。教學思想:“習行”,即強調在教學過程中,要聯系實際,堅持練習和躬行實踐。教育思想一、因材施教,啟發誘導二、學思并重,溫故知新三、循序漸進,由博返約四、長善救失,教學相長五、言傳身教,尊師愛生一、因材施教,啟發誘導
“因材施教”是公認的優秀傳統教學思想之一。所謂“因材施教”即根據教學要求,針對教育對象的不同特點,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進行教育,使學生各盡其才。孔子是最早注意到這一方法并加以實施的教育家??鬃幼⒁獾搅藢W生的不同特點,根據學生的知識水平、接受能力、品德、才識等方面確定不同的教學內容和進度。
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惫魅A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勇于作為),故退之。”
啟發誘導是調動學生積極性的有效形式??鬃釉诮虒W中對能夠對“聞一知二”、“聞一知十”、“告諸往而知來”的學生大加贊揚,認為他們有獨立鉆研,自求自得的精神。孟子也很重視啟發式教育,并形象地喻之為“引而不發,躍如也”,意為教師如同射手,引滿了弓卻不發箭,作出躍躍欲試的姿態,以啟發和誘導學生。他特別強調培養學生“自得”的興趣和能力。二、學思并重,溫故知新
學習與思考是學習過程中兩個決定性環節??鬃犹岢隽藢W思并重的思想,主張“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成為歷代教育家一致贊同和普遍遵循的原則。孟子尤其強調“思”的重要性,甚至說“盡信書不如無書”。王充更重思考,說“唯精思之,雖大無難”。朱熹重視讀書和思考相結合,“學便是讀,讀了又思,思了又讀,自然有意”。王夫之說得更透徹“學非有礙于思,而學愈博則思愈遠;思正有功于學,而思之困則學必勤”。這些主張都是對學、思辯證關系的精辟總結。
在溫故與知新的關系上,古代教育家既重視時習溫故,又不忽視探索新知識?!墩撜Z》第一句話便是孔子說的“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他還說“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宋代朱熹進一步發展了孔子的這種思想,認為“故”是“新”的基礎,“新”是的“故”的發展?!皶r習”能使其所學融會貫通,轉化為技能并應用無窮。他說“溫故又要知新。唯溫故而不知新,故不是以為人師?!叭⒀驖u進,由博返約
中國古代教育家普遍重視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鬃拥膶W生顏淵贊揚孔子“循循然善誘人”,表明孔子善于引導學生由淺入深,有步驟地學習。孟子認為教學是一個自然發展的過程,把教學過程比作流水一樣不分晝夜地前進,但在遇到坎坷時必須一個個的等水盈滿才能繼續前進,“源泉混混,不舍晝夜,盈科而后進,放乎四?!?。孟子還以禾苗的自然生長來比喻人受教育的時候,一方面要盡心耕耘,絕不可放任自流,另一方面又切忌拔苗助長,急于求成。后代的教育家普遍認識到,知識的累積,智力的增長,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由博返約是強調教學中正確處理廣博與專精的關系??鬃臃浅V匾暡W,又強調用一貫之道去駕馭廣博的知識。孟子提出學習深造的途徑,不僅要博學而且還要善于由博返約。荀子認為缺乏廣博的知識,就失去了專精的基礎,而沒有專精的功夫就會散亂無章,一無所得。王夫之認為,廣與專、博與約不可偏廢,由博返約,以約馭博,教學效果才可以提高。四、長善救失,教學相長
長善救失,就是長于發揚學生的優點,又要善于補救學生的缺點。長善救失的教學思想是《禮記·學記》提出來。《學記》說,在學習過程中,有的固步自封,畏難而退,“多、寡、易、止”是學生對待學習的不同心態,教師只有了解這些心理狀態,才能有針對性地幫助學生克服這些毛病。清代王夫之進一步就“多、寡、易、止”作了辨證的研究。他說“多、寡、易、止”雖各有失,而多者便于博,寡者易于專,易者勇于行,止者安其序,亦各有善焉;救其失則善長矣?!岸?、寡、易、止”各有弱點,但其中又有一定的積極因素,教師要掌握具體情況,因勢利導,發揚優點,克服弱點。
中國古代教育家還強調教學相長。《禮記·學記》中首先提出了教學相長的思想,教因學而得益,學因教而日進。教能助長學,學也能助長教,這就叫“教學相長”韓愈繼承與發展了《學記》的“教學相長”的思想,進而提出了“相互為師”的觀點。他一方面肯定教師的主導作用,另一方面又提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的思想。他教人要向有專長的人學習,樹立“能者為師”的觀念。五、言傳身教,尊師愛生
中國古代教育家大都直接從事教育教學工作,對教師的甘苦深有體會。對教師的修養有明確的認識,對如何處理師生關系也有很深的感受。對于教師的條件和修養,古代教育家尤其重視以身作則、言傳身教,孔子要求教師事事處處以身作則,身教重于言教,以自己的模范行為作為學生的表率,這就是他說的“其身正,不令則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他相信這種“無言之教”對學生影響和教育的威力是巨大的。科舉制度
科舉制度不僅是中國文官制度的基礎,而且直接影響于社會的文化教育,對知識階層的社會流動性具有導向功能,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起了既在規范中促進、又在規范中制約的雙刃劍的作用。一、科舉制度的起源與演變(一)科舉制度的起源1、周代官吏的錄用,主要采用世襲制,國君和宗室貴族按大宗、小宗的規則分封官職、爵位和食邑,官爵和食邑世代相襲,因此,世襲制又稱“世卿世祿”制度?!笆狼涫赖摗敝贫扔少F族血緣和身份決定一切。只有大夫以下的低級職務由鄉里薦舉,所謂選拔,只限于低級官吏的層面。2、在更大范圍內選拔官吏,開始于春秋戰國時期。
☆在社會的劇烈變動中,處于貴族和庶民之間的士階層發生分化,一部分貴族淪為士,一部分貧民上升為士,他們紛紛成為官吏的候補者。
☆不少貴族為了實現霸主之業,紛紛改革。打破世襲制,按照“選賢任能”的原則錄用官吏,就是一種新的取士機制。具體做法:一是實行客卿制度。如,秦孝公為革新內政下求賢令,商鞅由魏入秦,為相十年,變法有功。秦惠王用魏人張儀連橫計策,化解了六國聯合抗秦的合縱之舉。二是養士之風盛行。據《史記·田敬仲完世家》載:“(齊)宣王喜游說之士,……?!闭钆_,“攬天下諸侯賓客”,成為治國爭霸方略中吸引人才的有效措施。以后,國君養賢擴大為卿相養士,賈誼《過秦論》中所列戰國四君——魏之信陵君、齊之孟嘗君、趙之平原君、楚之春申君,皆以養士數千著稱于時。3、漢代,官吏的選拔形成制度,即察舉制與征辟制。所謂“察舉”,是指中央和地方高級官員將經過考察的優秀人士推薦給朝廷,以備錄用,所以又叫“薦舉”。朝廷規定的察舉人選有很多名目,如“賢良方正”(品德賢良,行為端正)、“能言極諫”(敢于批評建議)、“孝廉”(孝敬父母、辦事廉潔)、“秀才”(才華出眾)等。被薦舉者須經考核,漢文帝時首次實行“策問”的考試方式??碱}涉及國家治理的重大問題。由主考官將問題寫在竹簡(策)上,由被薦舉者書面解答(對策)。董仲舒、公孫弘的對策就深得漢武帝贊許。董仲舒的“天人三策”為武帝采納,開其后2000年以儒學為正統的先聲;公孫弘因對策第一,幾年后官至宰相。所謂“征辟”,是指朝廷或三公以下召舉布衣之士授以官職?;实壅髌干鐣耸拷小罢鳌?,三公以下高級官吏聘布衣為自己幕僚屬官叫“辟”。
察舉制的利與弊利:
1、漢代通過察舉這一制度化的人才選拔方式,為中央和地方行政提供了干練的官吏。使漢朝的強盛有了人事上的保證。
2、這種制度以察舉為主,科目的多樣化有利于專門人才的發現。
3、“策問”的考試形式,被后世的科舉考試所沿用。因此,漢代的策問考試可視為古代科舉的起源,它對隋唐科舉制的產生有著直接影響。弊:由于察舉制實如保送制,西漢時已有因選舉不實而被免官的事例,及至東漢,因郡國官員濫用職權,裙帶之風的腐蝕使托請之風蔓延,以致所舉之人往往名不符實?;胳`時流行的童謠對此諷刺云:“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別居;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策良將怯如黽。”東漢官僚隊伍的冗濫可見一斑。4、魏晉南北朝以九品中正制為選官制度。東漢末年,曹操當權,力倡“唯才是舉”。凡“有治國用兵之術”及“高才異質”者,予以拔用。在做法上:一是打破族姓閥閱舊習,識拔奇才,不拘微賤。二是注意從實踐中選拔。三是“能用度外之人”,即使反對過自己的人,只要有才,也予錄用。因此奇才賢士爭相歸附,一時“猛將如云,謀臣如雨”。
曹丕即位為魏文帝后,采納吏部尚書陳群的建議,建立“九品官人法”,將唯才是舉的選官原則制度化。由朝廷選擇“賢有識鑒”的官員,兼任本郡“中正”官,負責考察各地士人,按其品德才識的高下,分別評定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9等,每10萬人推舉1人,作為吏部錄用的依據。
弊病:九品中正制初行時,尚能按人才優劣以定品第,而不是專重家世閥閱。及司馬懿執政,各州所設大中正多由豪門世族擔任,他們出于根深蒂固的門閥觀念,評定士人等級不重真才實學,只看出身門第,這就嚴重阻遏了中下層士人的晉身之階。從而出現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不正常局面。
(二)科舉制度的確立與演變
1、隋代廢除九品中正制,改行朝廷開科考試的辦法選拔官吏。隋煬帝大業元年(605年)設進士科,文士不論門第、家世也無需官員舉薦,均可應試,實行以試策(時務策)取士,這是科舉制的真正開端。唐代繼承并發展了隋代創設的科舉制度,使科舉考試進入鼎盛時期。進士榜
隋唐科舉制的確立與興盛有其經濟、政治和文化的背景。
首先,均田制在隋唐推行,使一部分自耕農和庶族地主有了經濟基礎。國家的統一強盛,也激發起他們參與政治的強烈愿望,而豪門世族的莊園經濟則一蹶不振。
其次,三省六部制的創設和官僚機構的完備,客觀上須有大批文士入仕參政。
再次,社會階層的劃定不拘于士、庶之別,而以現任官爵之高下為依據,使中下層文人由科舉而入仕有了現實可能。
最后,造紙術的普及和雕版印刷的日漸流行,有利于紙質文本的傳播,有助于在全國范圍內實行統一考試。
唐代科舉分常科(??瓢ㄐ悴?、明經、進士、明法、明書、明算等六科)和制科兩種。在常科和制科的諸科目中,最受士人重視的是明經和進士兩科。唐代進士考試初由吏部主持,后改歸禮部負責,通稱“省試”。
考前,各地舉子先向禮部報名。投遞履歷表,稱“投狀”,故后世稱進士第一為“狀元”。唐代州縣學館及國學、太學的學生叫“生徒”,每年經學??荚嚭细?,即可直接參加省試。未入學的考生,須先向在籍郡縣報考,叫“鄉貢”,經初試后方可參加省試。
錄取后,同榜新科不論年歲大小,互稱“同年”,并在長安慈恩寺大雁塔下題名,又同去拜謁主考官。之后同榜進士在曲江聚會游宴,叫做“曲江宴”,游宴活動中還要推選一二年輕俊秀的新進士踏游長安名園,采折名花,稱“探花使”。從上述文化景觀中,可見社會對新進士的榮寵。
唐代進士及第,只是取得做官的資格,還須經過吏部的選試,合格后才授予實際的官職。選試的內容包括“身”(體貌是否豐偉)、“言”(言詞是否清楚)、“書”(字跡是否遒美)、“判”(斷獄是否得當),四者合稱“四才”。此外還要考察其“三實”包括“德行”(道德品行)、“才用”(實際才能)、“勞效”(工作效率)。這種既考書本知識,又兼顧品德才能的選官制度,對于提高官僚隊伍的整體素質起到了一定的作用。2、宋沿唐制,但對科舉的內容和形式作了改革。一是改唐代一年一考為三年一考,并擴大錄取名額。唐代平均每年錄取進士、明經約為70名,宋代通常為300至400。二是增設鄉舉一級考試,即在應省試之前,須先試于本籍州府。三是確立殿試制度,取消唐代的吏部選試,由此形成鄉試、省試、殿試三級考試制。四是進士分列等級,由一甲至五甲分為5等。五是進士科成為科舉中的唯一科目,其他科目多存虛名。六是考試內容側重經義,注重通經致用。3、科舉制度發展到明清,已極嚴密和完備。明清科舉考試的程序為院試、鄉試、會試和殿試,分別錄取秀才、舉人、進士并評定甲第,考試內容則以八股文為主。
八股文是指文章的八個部分,文體有固定格式:由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組成,題目一律出自四書五經中的原文。八股文最初是寫議論文章的一種推薦格式,本身無好壞之分,但后來由于科舉考試規定必須采用這個格式,就遭到了很多知識分子的反對,八股文就成了古代科舉制度弊端的替罪羊。
明清兩代,凡經過本省各級考試入府、州、縣學的,通稱“生員”,俗稱“秀才”,沒有取得生員資格的,無論年齡大小,均稱“童生”。童生考秀才,要經過縣試、府試、院試3次考試,統稱“童生試”,簡稱“童試”,又叫“小考”。
縣試由知縣主持。考期多在每年2月。應試童生除須到本縣禮房報名,填寫姓名、籍貫和三代履歷表。又規定同考的5個童生互結連環保,叫做“五童保”,還需請本縣秀才中的廩生(科舉考試成績名列一等的秀才稱為廩生,廩生可獲官府廩米津貼)作保,稱“廩保”,以保證應試者不是冒籍、匿喪和卑賤出身??h試考八股文、試帖詩等。考試及格稱“出案”。
府試由知府主持,考期多在4月,錄取后即獲院試資格。院試是錄取秀才的考試,由各省學政主持,因學政全稱“提督學院”,故名“院試”。
鄉試是錄取舉人的考試,每3年一屆,逢子、卯、午、酉(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年為正科,遇慶典加科為恩科。因考期在秋季8月,又叫“秋闈”。參加鄉試者須具有秀才或國子監監生的身份,但也有出錢買了生員身份而獲應試資格的。鄉試考試設在各省省會的貢院,貢院院墻高筑,上植荊棘,故又稱“棘闈”。貢院內依次排列號舍,每一號舍高6尺,深4尺,寬3尺,僅容一人。鄉試共考3場,每場3天。考生自帶筆墨燈燭、飲食衣被。入號前須經嚴格的搜查,以防夾帶,入號舍后不得出入??荚噧热轂榘斯晌?、試帖詩、表、劃、策、論等。鄉試取中者為舉人,第一名稱“解元”。
取中舉人后,其身份地位與秀才已有明顯不同。明清時秀才尚無入仕資格,通常只在鄉村教私塾,故有“窮秀才”之稱。舉人則不同,或可參加會試考進士,或可在地方衙門任低級行政官,或在官學任教職。即使會試未能通過,也可憑其“鄉紳”身份。享有特權。
會試是錄取進士的考試。3年一考,考場為北京貢院,應試者須是舉人。會試在鄉試的次年春3月舉行,由禮部主持,所以又叫“春闈”、“禮闈”或“禮部試”。會試主考官叫“總裁”,正職一副職三,由一、二品大員擔任,須進士出身。另有同考官18人,叫做“十八房”,此外還有兩名監考官,叫“知貢舉”。會試也考3場,每場3天,考試內容仍以八股文為主。取中名額原無定數,清代最多一屆進士達406名,最少的一屆96名,后改分省定額。會試取中者叫“貢士”,第一名叫“會元”。
會試考罷即在保和殿舉行殿試,以決定新進士的名次排列。按制度殿試本由皇帝親臨主特。但實際只是虛設御座。
考試題型為時務策一道,“惟務直陳,限一千字以上”,就文體言,時務策雖非八股,但明清時已形成固定程式,首尾照例為頌圣之辭,評卷重書法而不重內容。閱卷大臣8人輪流批閱后,擬出前10名人選,呈皇帝欽定名次。
殿試的前3名通稱一甲,一甲第一名稱“狀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二甲和三甲若干名,新進士名單用黃綾榜公布,張掛在長安街,此即所謂“金榜題名”。其后禮部賜宴,叫“恩榮宴”或“瓊林宴”。每科進士名單,由禮部刻石碑立于太學,叫做“進士題名碑”。
殿試后還有一次朝考,以分配官職。二、科舉制度的歷史作用
科舉制度實行面向社會公開考試,考試有相對穩定的客觀標準,具有一定的公正性和法定性。國家通過科舉考試,能夠較廣泛地從社會各階層選拔人才,使古代中國的文官體制得到人才資源的保證??婆e制度對于文人士子的人生道路具有影響深遠的導向功能。攻讀——考試——做官,成為他們既定的人生軌跡,這有助于在整體上提高候補官員的人文素質??婆e制度把考試與教育結合在一起,因此也帶動了學校教育的發展。由國家命題的考試,對學校、社會、家庭乃至兒童教育具有引導和規范的作用,從而將儒家思想全面推進到社會的各個層面。
(一)科舉制度與知識階層的流動
1、科舉制度的特點之一是文人士子不論出身、地位及家產,都可自由報名考試,它超越了地域和特權。考試制度造就了競爭機制,寒門士子苦讀修身,以真才實學科舉入仕。
“寒士”大致指地主階級內部居于中下層的文士,包容了不同門第和出身的人。由于他們來自社會中下層,對中國社會有著一定的感性認識。其中不乏為官清廉、政績卓著者,有的則在文藝、學術、科技等領域取得過杰出成就。
唐代以降的歷史名人,不少為進士出身,如劉知己、顏真卿、王維、裴度、韓愈、柳宗元,劉禹錫、白居易、柳公權、李商隱、杜牧、寇準、呂蒙正、范仲淹、歐陽修、王安石、蘇軾、包拯、沈括、程顥、黃庭堅、朱熹、陸九淵、王十朋、范成大、文天詳、王守仁、張居正、湯顯祖、董其昌、徐光啟、史可法、吳偉業、王士稹、沈德潛、鄭板橋、全祖望、紀昀、龔自珍、林則徐、魏源等。2、據孫國棟先生統計,北宋見于《宋史》的官員有46.1%來自寒族,南宋的比例更高。又據何炳棣先生的研究,依據明清進士、舉人及貢生的登科錄資料,統計了12226個進士23480個舉人、貢生的家世材料,發現明清兩代的進士有42.3%來自寒族的家庭。顯然,科舉制度推動了知識階層自下而上的社會流動。當然,能夠成為權力組織中一分子的畢竟是少數,更多的則活躍在社會上,成為文化的創造者、傳播者乃至政府的監督者??婆e考試制度作為封建社會最公平的人才選拔制度,在世界制度史上具有開創意義。(二)科舉制度與教育發展科舉制度的實施對于發展教育起了一定的積極作用。首先,科舉考試向社會各階層開放,大大調動了各階層讀書做官的積極性,使更多人有機會通過學習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質,這都有利于民智的開發。其次,促進了學校數量的發展。學校教育是應考的主要渠道之一,科舉與學校教育的密切聯系,刺激了官學與私學的發展。
(三)科舉制度與儒家經學
傳統儒學在漢代經改造而形成經學化的儒學,漢末迄于魏晉,經學衰微,玄學流行。東晉南北朝時期,玄風猶存,佛、道二教興盛,從而形成儒、釋、道三者并存的格局。隨著隋唐統一帝國的建立,迎合大一統集權政治需要的儒學重新受到重視,其標志之一是孔穎達等奉帝王之命考定、編纂《五經正義》,從而使儒家經學在版本和經義兩方面得到了統一,并借助國家行政命令,將《五經正義》定為科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西藥批發商藥品批發業務中的企業文化構建與傳播考核試卷
- 貨幣經紀公司企業文化與價值觀考核試卷
- 草原草原水資源高效利用技術考核試卷
- 充電設施在兒童游樂場所的布局考核試卷
- 草原土壤肥力評價與提升考核試卷
- 玉石行業在全球文化貿易中的角色考核試卷
- VCD技術的護理應用與維護
- 小學防電防煤安全教育課件
- 拼多多果園托管與品牌形象重塑服務合同
- 影視作品網絡播放權聯合租賃合作協議
- 2025瑞典語等級考試B1級模擬試卷
- 2024年全國工會財務知識大賽備賽試題庫500(含答案)
- 2025-2030中國貿易融資行業市場發展現狀及發展趨勢與投資戰略研究報告
- 2024年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所屬事業單位招聘工作人員考試真題
- 法院輔警筆試題及答案
- 雇保姆看孩子合同協議
- (四模)長春市2025屆高三質量監測(四)語文試卷(含答案詳解)
- 2024年江西省三支一扶考試真題
- 【MOOC】運動與健康-湖北大學 中國大學慕課MOOC答案
- 一年級下冊口算題卡大全(口算練習題50套直接打印版)
- 航空公司《維修工作程序》維修工時管理程序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